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写作 审题立意教案
写作审题立意-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写作审题立意-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2.学会运用审题立意的方法,正确选择文章主题,构思文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师生互动,调查学生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困惑。
2.教师分析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指导学生运用审题立意方法进行文本阅读和理解。
3.学生讲解自己所看到的文章或散文的主题,之后教师和同学给出反馈意见,帮助学生进行修正和提高。
4.学生自行选择题目,进行主题构思和写作,之后展开同学之间的互评。
三、评价方法
1.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说明自己的文本理解能力以及选择题目的能力,满分30分。
2.完成自己的写作任务,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满分50分。
3.参与同学之间的互评,发表有建设性的看法和建议,满分20分。
四、教材配合
1.听讲,认真听取教师的授课,体验审题立意方法的实际应用。
2.认真讲解和解读教材中的文章,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本分析能力。
3.选取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多篇文章进行讲解和实践,使学生掌握和熟悉审题立意方法的运用。
五、教学建议
1.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以求获得更好的写作水平和写作技巧。
2.鼓励学生通过不断的写作实践和丰富多样化的文章阅读来提高它们的阅读理解和审题立意能力。
3.定期组织学生之间的互评活动来分享和展示他们的文章成果,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他们的写作技巧和口语表达能力的交流和提高。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审题立意》教学设计一、文本分析审题就是审查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
认真审题、恰当利立意,才能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不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审题立意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训练主题,是第三单元写作训练主题“谋篇布局”准备,是与第三单元训练主题一脉相承的。
二、学情分析经过两年半的写作实践,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审题立意的方法,但是学生的审题立意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
因此此次审题立意需要把学生零散的审题立意知识和经验整合,使其更有条理、更系统。
三、教学目标1.理解审题立意的要求。
2.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的审题立意方法。
3.能够根据审题立意的结果,按要求完成写作活动。
四、教学难点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的审题立意方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审题立意非常重要。
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不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二)一般命题作文题目的审题立意训练1.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表格填写结束后,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合作丰富立意,选代表发言。
2.学生发言交流,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并明确表格内容。
3.老师提问:请同学们依据以上表格,总结有限制条件的作文题目的审题立意的方法。
明确:把握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选材的范围,进而确立中心思想。
(三)比喻性题目的审题立意训练1.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表格填写结束后,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合作丰富立意,选代表发言。
2.学生发言交流,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并明确表格内容。
3.老师提问:请同学们依据以上表格,总结比喻性题目的审题立意的方法。
明确:明确题目的比喻意义,根据写作者所选定的意义为它匹配恰当的题材。
(四)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1.(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41页写作实践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表格填写结束后,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合作丰富立意,选代表发言。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写作二《审题立意》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写作二《审题立意》教案三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理解审题和立意在作文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并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并熟练使用在写作实践中。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审题”,什么是“立意”,明白审题立意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2.安排学生自读教材第40页提供的讲解材料,提炼说明要点。
3.教师总结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适时安排练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注重平时的思考和积累,训练学生使用科学辩证的思维方法来审题立意,进一步提升写作水平,克服写作时的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审题立意,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懂得审题立意的重要性,明白审题要准确到位、立意要深刻新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宋代宫廷举行公务员招考,选拔皇家画师。
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
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有考生画了山林、古寺,金碧辉煌,香烟缭绕。
(基本符合题意)有考生画完连绵起伏的群山后,只露出寺庙一角。
(符合题意)有考生画了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
(有新意)这样绘画,抓住了“题眼”,就把“深山藏古寺”中的“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所以,审题、立意需要训练、需要技巧,也需要做到准、深、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审题立意。
二、文题展示1.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
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
”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能够了。
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2.在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很多于600字。
3.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审题立意》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审题立意一'写作目标1.了解审题立意的概念,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2.在写作训练与交流中,梳理审题立意的思路,提升审题立意能力。
二、评价标准1.审题能找到题目中的限制条件,变换不同角度思考,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
2.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概括,能选择其中的某个角度或要点作为写作重点。
3.立意时表达的思想有一定深度,能提出新颖别致的观点,选取熟悉且能驾驭的素材。
4.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去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对生活蕴含哲理的感悟。
三' 评价任务1.圈画出审题立意的概念及基本要求,说一说审题立意的注意事项。
2.举具体例子说明审题立意的方法,梳理出不同类型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
3.完成审题立意训练,以小组为单位,评选“立意高手”,并说明依据。
4.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多积累素材。
四、习作任务题目1:《翻过那座山》要求:根据你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一个感受最深且比较新颖的主题,构思成文,写作时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
不少于600字。
题目2:《写给的自己》要求:最是青春年少的年纪,最是肆意潇洒的时光,有太多的梦想等着去实现,也有太多的疑惑等着答案,有哪些话,是你最想告诉自己的?以《写给—的自己》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五' 审题指导《翻过那座山》1.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探究其含义。
“山”是指什么?“翻过”又意味着什么?放开思路,从多个方面思考。
2.“山”可以是学习、工作、实践中的某个障碍、困难,可以是思想上的偏见、狭隘、短视,可以是性格上的胆小、自私、偏激、懒惰,也可以是意外发生的误解、差错等。
“翻过”的意思可以是超过、克服、消灭、战胜、消除、克制、征服等。
因此,翻过那座山的意义是越过障碍,克服困难,战胜懒惰,消除偏见等。
3.根据你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一个感受最深且比较新颖的主题,再从多个角度罗列材料,从中选择最恰当的作为写作题材。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写作审题立意》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写作审题立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写作审题立意》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写作指导文章。
本篇文章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特别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审题和立意。
教材通过理论指导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对于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审题不准确、立意不明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训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写作的基本技巧,特别是审题和立意。
2.教学难点:如何进行有效的审题和立意,以及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写作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理论讲解:讲解写作的基本技巧,重点阐述审题和立意的重要性。
3.实例分析:分析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让学生了解写作的具体操作方法。
4.实践训练: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例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写作技巧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写作技巧、文体特点等关键信息展示出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终结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写作技巧和文体特点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写作:审题立意(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写作:审题立意(精品教案)写作审题立意1.指导学生准确审题。
(重点)2.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
(重点)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写作文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那么,写好一篇作文有哪些步骤呢?最重要的步骤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开始的两个步骤——审题和立意。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审题技巧,立意指导。
我们拿到一个作文题目,首先要审题,即了解题目要求,领会题意。
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思考,精心选择,最终确定文章的主题,这就是立意。
审题和立意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了作文构思的起始环节。
1.审题。
审题,就是为明确作文的要求对作文题(包括题目、材料以及写作要求)进行审读,以求理解其含义。
审题时要注意题目对文体、内容、感情色彩等的具体要求,确保不在这方面出错。
不过,审题的关键还在于把握题意,也就是分析题目的含义和意图。
首先,要善于从限制中发现“自由的空间”。
其次,要认真对待多重限制条件。
限制条件有两个以上,就要仔细分析。
最后,要注意把握题目中的重点,作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努力探究它的含义。
2.立意。
立意,就是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把题意变成文章主题的过程,即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成败的关键。
首先,确立文章的写作中心。
有的可确立、表现多个中心,试比较哪个更有新意、更有深意、更适合自己写作。
其次,确立议论文的论点。
只有确立有价值、有意义、有真情、有独特见解的论点,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中心明确、思想健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最后,立意要力求巧妙、新颖。
有时立意甚至可以从反面入手,突破成说、“定论”,凸显自己的个性。
知识板块二结合例文,技法指导1.文题展示。
以“和为贵”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600字左右。
2.例文赏析。
为“和”辛苦为“和”甜《孟子》里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早已熟诵,《史记》中的“将相和”故事我们也是耳熟能详。
知道“和为贵”的道理,我们又是真的知道怎么去做吗?是不是只要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到最后“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就行了?听说喝咖啡时所加入的咖啡伴侣其颜色为鲜白,可是一旦倒入咖啡之中搅拌充分,就只见咖啡不见伴侣了。
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写作审题立意标题解读审题立意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在写作文的时候只有真正地理解题意,并按照题目的要求去构思,才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
审题立意是写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审题不准,立意就会出现“偏题”“跑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正确地审题立意。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审题立意,了解审题立意的常见方法,理解其在写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2.进行作文审题立意的实践训练,让学生把握审题立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根据文题进行审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背后的含义,准确全面地审题立意。
一、概念导入审题就是审察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
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不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那么,我们写作时如何审题立意呢?二、自读教材,理解内涵和要求1.生默读教材P42的文字,总结归纳“审题”和“立意”的内涵。
预设审题就是审察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
2.明确审题立意的要求和方法。
三、组织活动,析出要点活动一:看一看——作文题有哪些题型及共同特征?[例1]2019年山西中考作文题:花样年华,青春飞扬。
每一个瞬间,每一番经历。
一人,一事,一木,一言,一笑……都在为精彩的人生助力,都在为伟岸的人生奠基。
正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所说,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请以《谢谢你,使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例2]2019年包头市中考作文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常常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到生命的奇观。
挺拔的巨树,葱茂的森林,缤纷的花海,绿色的平原,蕴含着博大的生命力,是大自然谱写的生命乐章。
生活赋予人的是更为多姿多彩的世界,只有充满希望的人,才能感受到美好。
人的生命蕴含着巨大的潜能,需要去激发,真正好的生活需要我们自己来创造。
不要磨损自己的生命,不要破坏奋发有为的生活,不要浪费生命的赐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审题立意》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审题立意》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审题立意的含义,学会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审题立意的方法,解决文章中的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学会运用审题立意的方法解决文章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审题立意的方法解决文章中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料:语文课本、教师准备的审题立意练习题;
2.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幻灯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1. 唱课文歌谣:让学生唱一首有关课文的歌谣,引出新课的学
习。
2. 播放录音:播放一段关于审题立意的录音,让学生了解审题立意的概念。
(二)新课内容介绍
1. 教师介绍审题立意的概念:审题立意是指读者在阅读文章时,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把握和理解的过程。
2. 教师介绍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
(1)阅读文章,抓住文章的要点;
(2)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理解文章的内容;
(4)总结文章的主旨大意。
(三)讨论活动
1. 教师出示一篇文章,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审题立意的方法,。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单元作文教学设计(附范文)--第2单元《审题立意》
《答案》命题作文中有一句话:“有些人,为了获取答案,穷其一生”,这个写作提示将写作内涵直接点了出来,什么样的答案需要穷其一生地等待?是关系“人生意义”“人生真谛”方面的答案,还是指引人生道路的方法和道理,寻找答案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追求和创新的过程,不断奋进的过程,过程中的获得与失去,喜悦与苦痛才是最有价值的,这部分内容要重点描绘。
题目含义:友情、亲情、安慰、鼓励、希望。最好虚实结合。
3.要选择适合题目要求的体裁。命题作文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有些题目较明确地表示了对体裁的要求:在题目的首尾有"记""事"一类字眼,或者题目标明写某个过程、某人事迹等,这就要求写成记叙文。如果题目首尾有"论""谈""说""驳"一类字眼,或者题目明确提出一种主张或一个
一张名片,知识必然会更加渊博,再加上为目标而不懈地奋斗,成功才会与你牵手。学习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个积累过程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上,要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活读活用,要从生活中学习,向他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成功的脚步才会想你走来。
点评:
材料作文立意求准,力求新颖。写材料作文,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
五.写作实践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佛家经典《百喻经》中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个人,肚子饿了,到饼店去买煎饼吃,他一连吃了六个,觉得还是不饱,就再买第七个,刚吃了半个,就觉得很饱了,他心中很懊恼,用手打着嘴巴说:“我是这样的愚痴不知节约吗?”当代社会,不少人急功近利,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和故事中的这个人一样可笑。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也是本册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写作训练点。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写作出发,通过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如何正确理解题目,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审题的重要性、审题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根据题目进行立意。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对题目理解不透彻,导致写作内容偏离题目要求;立意不明确,使得文章内容空洞、杂乱无章。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和训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审题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正确地审题;培养学生根据题目进行立意的能力,使文章内容符合题目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审题立意,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增强写作的自信心,使其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审题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正确地审题;培养学生根据题目进行立意的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审题方法进行实际写作,使文章内容符合题目要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时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和技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篇写得较好的文章,让学生分析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中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2.讲解审题方法:讲解如何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何理解题目的深层含义、如何根据题目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方法。
3.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写得不好的文章,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正确审题的重要性。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写作 审题立意》研讨课教案_4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写作二审题立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学习“审题立意”。
写作导引部分讲解了什么叫做审题和立意以及如何审题和立意。
本次写作是“审题立意”,指导同学们学习“审题立意”的方法,掌握“审题立意”的技巧,日常写作中能够通过巧妙的“审题立意”,提升写作水平。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量,也已基本具备审题立意能力和一定的思辨能力。
学生但立意往往不够新颖,缺乏自己的个性。
总体来看,(1)审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停留在“我认为这个题目应该写什么,而不是考虑的“命题者要我写什么”(2)学生较关注日常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事,立意重在倾吐自己的喜怒哀乐。
似乎缺少关心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3)部分同学能在作文中关注社会、并表达他们的社会认识,体现学生的责任感,突出自身眼光的敏锐,思考的深刻性。
三、教学设想1、审题: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
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审题是写作最基本、最首要的一项工作,审题准确,正确地了解题意、把握试题要求,是作答的前提。
写作的第一步就是先看考题,通过对考题的审视、思考、分析,了解作答的基本要求,确定作答采用的方式、文体,大致明确作答的中心任务和立意方向,这就是审题。
2、立意:立意就是确立写作的目的意图并从具体的材料中提炼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
立意也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
立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立意占有极重的分量。
一件作品能不能成为传世佳作,往往就决定在立意上。
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
立意产生在写作之前。
区别于立意,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主题,就是指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基本观点。
我想,审题立意的教学活动,应该要紧紧围绕教材、考点、考题以及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思辨能力,还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个人展示、师生点评的机会,更要激发学生由浅层思维被为深度思维,把立意升华变得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审题立意
教学目标
1.了解审题、立意的概念。
2.掌握审题、立意的写作技巧。
3.进行写作实践,提升审题立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概念导入
审题就是审察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
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不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那么,我们写作时如何审题立意呢?
二、方法指导
(一)审题
1.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
比如《美丽的误会》这个题目,“误会”是生活中常见的插曲,可能引发纠纷,可能造成尴尬,而限制条件“美丽”则表明,要叙述的这场误会引出的应该是一段美好的故事。
2.审题时,还要注意分析题目,探究其含义。
比如《生活是一面镜子》这个题目,将“生活”比喻成“镜子”,意味着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生活中让你感触深刻的事情,可以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也可以反映生活中的丑恶。
总之,要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去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反思,表达对生活中所蕴含哲理的体悟。
如果遇到提供材料的作文,则需要仔细审视材料,对材料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推敲材料蕴含的意义,选择其中的某个角度或要点作为写作重点。
(二)立意
1.立意时注意表达的思想要有一定深度。
有思想深度的立意,能给人以心灵的撞击,或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或给人以精神的鼓舞。
我们或者可以抓住社会热点、焦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新办法;或者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貌似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蕴;或者采用“反弹琵琶”的手法,提出新颖别致的观点,给人以启迪。
2.立意明确,学会求新。
动笔前,头脑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动笔后,要有意识地把这个主题贯穿在全文之中,并能用鲜明的句子把这个主题表达出,使读者一看就能明白。
避免思维定式,人云亦云。
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变换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甚至从常见观点的对立角度反向立意,都可以使立意新颖。
例如,常理说不要班门弄斧,若用“弄斧就要到班门”这样的立意写作,并展开合理的论述,就能令人耳目一新。
为了取得好的立意,写作前,可以先列出与题目有关的多个主题,再分析比较,之后选择一个既新颖又能够驾驭的主题进行构思写作。
三、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
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
”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
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
示例:主题一:适应环境,改变自己;主题二:唯有自我反省,
才能进步;主题三:环境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清自己。
(二)从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600字。
思路指导:
1.立意。
本题写作目的是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我们学会正确处理问题,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遇到问题,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
材料中猫头鹰不知道人们讨厌它不是因为居民难相处,而是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叫声不好听。
这说明,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先从自身找原因。
(2)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不自省,不能认识自己,往往会高估自己,遇到问题自然会怨天尤人。
如果有自知之明,就会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取得成绩时,不骄傲自满;遇到问题时,不将责任推给他人。
(3)透过现象看本质。
抱怨自己所在的地方的居民很难相处的猫头鹰,是被眼前的现象迷惑了双眼,没有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只有看清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拟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拟题时,要注意:
(1)用语要新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着意铺排,使文题生动、活泼、形象,给人一种阅读的欲望。
如本题,我们可拟为:认清自己,方能成功;改变自己,改变世界;唯有改变自己才能飞得更高;人贵有自知之明。
参考范文:
人贵有自知之明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麻雀不自知,总是嫌屋子有味道而挪窝;猫头鹰不自知,总是抱怨居民难相处。
知人难,自
知亦不易,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
汉高祖刘邦本是一介市井小民,最终却成就了一番千秋霸业,因为有自知之明,他在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之后,曾发表过这样一番言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正因为刘邦有自知之明,知人善任,才建立了大汉王朝,让自己青史留名。
邹忌是齐国有名的谏臣,身高八尺,仪表堂堂,与他同时代的徐公亦相貌出众,邹忌于是想与徐公比较一番,尽管妻子、小妾、客人都说他美于徐公,然而他并没有被赞美的话语蒙蔽了双眼,待他亲见徐公后,被其风华所折服,自愧不如,得出妻子私,妾畏,客有求的结论。
正因为邹忌有自知之明,所以他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成为著名的谏臣,成为齐威王的贤相。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马谡熟读兵书,深谙兵法,是诸葛亮的爱将,被派去镇守战略要地——街亭。
然而他却狂妄自大,听不进去王平的意见,将部队驻扎在山上,结果被魏军切断水,断绝粮道,最终失掉了街亭,丢掉了性命,诸葛亮为此流下了惋惜的眼泪。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我们要有一颗自知之心,正确认识自己,才能避免失败,从而走向成功与辉煌。
切记:人贵有自知之明!
点评:(1)巧引名言,引出中心论点,底蕴深厚,耐人寻味;
(2)列举刘邦和邹忌的例子,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非常具有说服力;(3)列举马谡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论点,使论证更加充分;
(4)结尾与开头、标题照应,使得论点更突出,文章结构更严谨。
(三)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不少于600字。
思路指导:
“山”可以指实实在在的自然界的大山,也可以指名利、欲望、矛盾、亲情;可以是骄傲自满、妄自菲薄的性格缺陷,也可以是保守的思想观念等等。
“翻过”意味着解决了问题。
“记叙性文章”表明写作时要以记叙为主,议论、抒情等其他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写好本文的关键是解决如何“翻过”那座“山”。
参考范文:
翻过那座山
翻过那座山,我才真真切切地看见了她对我的深深的爱。
——题记
青春像是一条奔流而的小溪,它带走了我儿时的稚气,却也带了从未有过的叛逆与任性。
与父母闹矛盾已是家常便饭。
那次,我又和母亲闹起了别扭。
年少气盛的我心里有万分的委屈与不甘,不愿意理睬母亲。
我们之间就好像隔了一座大山,抬头仰望,却是一眼望不到顶。
那时,我以为这座山会一直扎根在我们之间,永远也不会消失。
冷战持续了一个上午。
在一顿静得让人恐慌的午饭之后,我要去上培训班了。
因为去培训班的路上有很多车辆往,所以母亲就陪着我一起去。
外面下着雨,豆大的雨点落在我们仅带的一把雨伞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
我和母亲蜷缩在这一把小小的雨伞下,姑且得到了暂时的安宁。
母亲下意识地把我往雨伞中央拉了拉。
这时的
我还在和母亲赌着气,心里十分怨恨母亲,自然就不想和她靠得太近。
眼前是瓢泼大雨,我却浑然不顾,一把推开母亲的手,冲进了雨里。
冰冷的雨水落在我的身上,使我清醒了许多。
“唉,快回,别感冒了!”母亲焦急的声音出现在了我的身后。
雨水没有继续落在我的头上。
我抬头,映入眼帘的是那把红色的、小小的雨伞。
“别犯傻了,乖乖在这里待着,不要淋雨去。
”不知道为什么,我竟没有力气去推开母亲再冲进雨里。
或许不是没有力气,而是自己心里不想再这样做了。
因为那时,我心里的委屈与不甘已慢慢淡去,温暖渐渐充盈着我的心。
终于到了,这条短短的路竟然这么漫长,走完它好像用了一个世纪。
母亲轻轻地把伞收了起。
这时,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母亲身上离我远的那一边湿了一大片。
心狠狠地刺痛了一下,我对母亲的不满早已烟消云散。
霎时间,我发现,我已经翻过了那座山。
那座一眼望不到顶的大山,竟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
翻过了那座山,我看清楚了母亲对我的真真切切的爱。
我沐浴在这爱里,让自己蜕去了叛逆与任性……
点评:
1.运用题记,形式新颖。
文章运用了题记这一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文章开篇点明“我”与母亲闹别扭,与母亲之间隔着一座“山”,结尾写自己翻过了那座“山”,读懂了母亲的一片苦心。
3.选材典型,语言优美。
文章精心选取了母亲送“我”去培
训班这一事例,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善良,选材典型,人物形象鲜明。
文章语言流畅,读亲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