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从《诗经》看狩猎文化

合集下载

_诗经_中的狩猎文化研究

_诗经_中的狩猎文化研究

诗经 中的狩猎文化研究华中农业大学陈朝鲜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应当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原始的渔猎时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自然不能例外。

渔猎这一文明阶段在世界各国的很多艺术及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比如历经成千上万年还能清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各地渔猎岩画壁画,数千年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依然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各种渔猎故事传说。

而在中国,除了在绘画、传说等艺术形式中有所反映外,还在第一部诗歌总集中被清晰地勾勒出来了。

在 诗经 时代,渔猎依然是先民们获取生活物资的重要途径,动物的肉及皮毛对他们来说弥足珍贵,因而,渔猎活动极为活跃。

诗经 中明确提到渔猎的诗歌多达数十篇,渔猎所获种类繁多,渔猎方式也极为多样化,这足见当时渔猎文化之发达。

去年的一篇拙文,粗略地论述了 诗经 中的渔文化(参见 农业考古 2010年第一期)。

本文将重点阐述诗篇中所提到的狩猎工具和方式以及所猎获的猎物种类。

先看狩猎工具和方式。

诗经 中提及得最多,也最复杂最壮观的当为大规模的驾车围猎,这在 豳风!七月 、 郑风!大叔于田 、 齐风!还 、 秦风!驷 以及 小雅!吉日 、 小雅!车攻 等篇什中都有体现。

采用此种方式,首先需要有车有马。

小雅 中的 吉日 、 车攻 两篇,都提到了∀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其中的∀田车#,按朱熹 集传 的解释,就是∀田猎之车#。

诗经 中曾提到过∀大车#,那是一种用牛牵引的用于载重的农具。

这里的∀田车#,应该是用马牵引且很轻便灵活的一种车。

拉这种车的马,一般是四匹健硕的骏马,这在 小雅 这两篇所说的∀四牡#以及 郑风!大叔于田 写的∀两服齐首,两骖如手#中可以得到印证。

田车上的人员组合,有驾车的人,也就是御者,也有射猎的人,也就是射者。

似乎射者主射,是不用驾车的,这与战车上的安排相同。

毛 传 解释 大叔于田 中∀两骖如手#为∀进止如御者之手#,朱熹 集传 进一步申说为∀所谓御者之良也#。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 :∀古者射与御相应,惟御之有法,而后射之必中。

《诗经·豳风》与周代豳地文化

《诗经·豳风》与周代豳地文化

《诗经·豳风》与周代豳地文化提要:《豳风》是《诗经·国风》十五国风之一,是古豳地的民歌。

本文通过文本的细读和具体的分析,证明其所反映的豳地文化并非传统认为的是农耕文化一家独大,而是周人世代传承的农耕文化与北地义渠戎族的狩猎文化的交融的产物。

关键词:《豳风》;农耕文化;交融“豳”之地理区域,历来歧说纷出:大体有这么四种说法:其一、郑玄、颜师古、朱熹诸家皆认为在陕西之旬邑、彬县—带,影响最大;其二、钱穆认为在山西之汾水流域,得到了—些知名史学家的认同;其三、近年又有学者据方志与民俗,力证豳在甘肃的正宁、宁县一带。

其四、也有认为豳地在子午岭西麓南段及东南。

目前,尤其是《辞海》为之作了解释之后,第一种说法基本成为公论,获得了学界大多数的认同。

《史记》:“宁、原、庆三州,秦北地郡,战国及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之地,周先不窋、公刘居之,古西戎也。

”就是说,古代豳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义渠戎国所在的地方,住的基本都是义渠戎族。

后来周代的祖先迁到了此地居住。

《豳风》是《诗经·国风》十五国风之一,是古豳地的民歌。

《豳风》共七首诗,分别是《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

其中《七月》是历史年代最久、流传时间最远、篇幅最长的,也是内容最丰富的。

一、《豳风》——整体观照一般认为,《豳风》与周公关系密切,甚至就是周公所作的。

这一观点在汉唐至元明清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从清代的方玉润对此方开始有所怀疑,他在《诗经集解》中说道:“按《豳》仅《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此。

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且公刘世远,亦难代言。

此其必古有其诗,自公始陈王前,俾知稼穑艰难并王业所自始,而后人遂以为公作也。

至《鸱鸮》、《东山》二诗,乃为公作。

《破斧》、《伐柯》、《九罭》、《狼跋》则又众人为公而作之诗。

以其无所系属,故并附《七月》后,而统而名之曰《豳》,凡以为公故也。

《诗经》中的猎人形象及其文学底蕴

《诗经》中的猎人形象及其文学底蕴

《诗经》中的猎人形象及其文学底蕴张荣【摘要】Hunting poems as the “Book of Song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tent , they showed us the many hun-ting style of Zhou Dynasty through hunting scenes , hunting rituals and hunting tools.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unter to analyze the reasons behind the repeated writing and culture.And for the United States from a tall, masculine for the United States , and to love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spy on three aspects behind this image contains aesthetic requirements.Finally, a brief talk about the impact of hunting Han Dynasty poetry to expore the significant value of “Book of Songs” hunting poems has.%狩猎诗作为《诗经》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狩猎场面,狩猎仪式以及狩猎工具等多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周代社会的田猎风貌。

本文主要从猎人这一角度出发,分析猎人这个角色被多次书写背后的原因及其文化底蕴。

并从以高大为美,以阳刚为美,和以仁爱为美三方面来窥探这一形象背后所包含的审美要求。

最后简要的谈谈狩猎诗对汉代田猎大赋的影响,以期探求《诗经》狩猎诗所具有的重大价值。

《诗经》中的渔文化研究

《诗经》中的渔文化研究

《诗经》中的渔文化研究《诗经》中的渔文化研究《诗经》中还提到一种比较特殊的捕鱼方法,即《周颂.潜》中的“潜”。

毛《传》将“潜”字解释为“也”。

“潜”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捕鱼方法,也就是“霖”渔法。

《说文.网部》:“霖,积柴水中以聚鱼也”。

《淮南子·说林训》:“钩者静之,霖者扣舟。

”高诱注:“霖者,以柴积水中以取鱼,扣,击也。

鱼闻击舟声,藏柴下,拥而取之。

”(孙玲玲,《<说文解字>“网”部字与古代渔猎文化》)该字又作“涔”、“楷”等。

《尔雅.释器》:“谓之涔。

”郭注:“今之作者聚积柴木于水中,鱼得寒人其里藏隐,因以薄围捕取之。

”(黄金贵,《古代文化词语辨考·荃、筌》)由此可见,“潜”就是往水中某些领域集中投入若干树枝、柴草等物,形成掩护体,鱼遂来躲藏、保暖及觅食,于是用竹箔围拦捕取。

以上谈论了《诗经》中提到的捕鱼方法及其工具,接下来考察书中提到的所捕获的鱼类。

清代徐鼎辑的《毛诗名物图说》(以下简称《图说》)一书中,列举了《诗经》所提及的鱼类共l9种之多,除去““、“蛇”、“贝”、“鳖”、“龟”以及“”这6种不符合现代科学标准分类的物种以及“嘉鱼”这一有争议的念外,其余12种则有明白而又科学的归类。

下面分别讨论。

第一类鱼,也是《诗经》中出现最多的一类,是鱼。

见于《敝》、《九哉》、《鱼丽》及《采绿》。

《集传》:“,鱼名,身广而薄,少力细鳞。

”李时珍《本草纲目》:“鱼,音房,一名鱼,音编。

时珍曰:,方也;,扁也,其状方,其身扁也。

鱼处处有之,汉尤多。

”这种鱼全长40厘米,头宽为口宽的2倍以下。

背刺一般短于头长。

成雄鱼胸第一条肥厚,略呈波曲状。

体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体侧每个鳞片基部灰黑,边缘黑色素稀少,使整个体侧呈现出一行行紫黑色条纹,腹部银白,各条灰黑色。

摄食水生植物,也捕食少量浮游生物。

当今此类最知名的就是武昌鱼。

第二类鱼是销鱼,见于《敝》及《采绿》。

《集传》:“馅,似,厚而头大,或谓之。

论文 从《诗经》看狩猎文化教材

论文 从《诗经》看狩猎文化教材

从《诗经》看狩猎文化摘要:狩猎是古人赖以生存的方式,远古的狩猎我们只能靠出土的化石古物和科学家的推测去想象去感受,但自《诗经》编订出现后,古代狩猎活动生动的再现,狩猎的作用、在当时的地位,狩猎的过程,以及狩猎的技巧工具和方法……都被一些作品形象的表现出来,狩猎文化的内涵得以深化,浓重的文化色彩令后人敬佩,本文就从《诗经》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狩猎诗篇展开论述。

关键词:《诗经》狩猎作品狩猎文化绪论800万年前,人类从动物大家庭中衍生并脱离出来,便开始由食用果类转向食用肉类,正因为人类需要向兽类索取食物,才开始了文明的第一个过程。

人类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与奔跑,学会了使用投掷石块,一直到后来的磨制石簇,制造简单石器工具,再到后来的借“天火”,钻木取火……人类早期的的生存是靠狩猎来维持生计的,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应当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原始的狩猎时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自然不能例外。

狩猎这一文明阶段在世界各国的很多艺术及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比如历经成千上万年还能清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各地狩猎岩画壁画,数千年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依然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各种狩猎故事传说。

而在中国,除了在绘画、传说等艺术形式中有所反映外,还在第一部诗歌总集中被清晰地勾勒出来了。

<诗经>形成的时期,大约在东周及春秋中叶,前后跨度约五百年.这个时期,是西周土崩瓦解,春秋诸侯称霸,社会趋于动荡的时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籍田制”被废除,成批的奴隶转化为“隶农”.农业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主要产业,农耕也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相比之下,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狩猎,已经退居从属地位.但是,人类毕竟是由狩猎﹑放牧转为农耕的.从野生动物那里获取和扑充热量,既是生命的遗传也是生存的必然.这也正是<诗经>狩猎诗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诗经》体现了中国古代狩猎诗的第一个高峰。

诗经》中直接或间接反映古人狩猎生活的作品有22篇,这是一个比例很高的数字,由于《诗经》重写实,很少有虚诞不实之事,<诗经>狩猎诗真实生动的纪录了当时狩猎活动,客观而形象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透过这22篇不同场面的狩猎诗,我们可以撩开2500年的帷幔,去感受古人原始的狩猎生活及浪漫的狩猎文化。

秦汉的狩猎文化与生态环境

秦汉的狩猎文化与生态环境

秦汉的狩猎文化与生态环境秦汉时期,狩猎是江山社稷之余、帝王身世之际的一种生态体验和彰显政治实力的重要方式。

当时,民间尤其是贵族,在搜尽马、牛、鹿、羊、熊、豺等动物之余,也时常赏玩观赏性强的菜禽、鱼虾等。

这种狩猎文化未仅形成了一种对大自然的感悟和亲密感,还彰显了时代的生态意识和政治信仰。

狩猎时选择武器,例如弓箭、枪矛等,也成为国家技术的代表。

夯土和固守渔耕的养殖古代中国的狩猎文化始于新石器时代后期,伴随雕刻、纺织等分工活动的发展而有所改变。

在东周时代,贵族阶层的狩猎活动日益成为一种娱乐、身份、荣耀的表现。

秦汉时期,狩猎把玩之外还催生了对场地、动物的持续研究与调查,与生态环境无疑有着密切的相互影响。

虽然秦汉时期狩猎成为了一场政治秀场,但并不代表那时已经忽视了环境保护与动物保护。

可从《淮南子》等古籍中明显看出,当代的国家将狩猎作为一种生态行为,而非纯粹的娱乐活动。

比如晋景公大力整顿湖泊、风景区,并对龟、雉、䳍等标志性几个物种进行专门保护。

也许会感到有意思的是,古代中国的“狩猎”其实包罗万象,包括极具建设性的夯土和固守、渔耕的养殖等,这些工程在防洪治灾、水利灌溉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秦汉时期,“渔”和“猎”并行不悖,狩猎外还有捕捞,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日常口腹之欲,同时被视为可持续利用、与大自然相亲相爱的一种生态行为。

从这个角度看,狩猎文化与生态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反之,它们也相互形成和影响。

这样的生态环境也滋生出了大量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牵引时代的狩猎文化秦汉时期狩猎文化不仅有时代肌理和历史逻辑上的特征,也戳中了自然、社会、文化之间的奥妙联系。

它与当时政治、教育、经济等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发展和民族进化。

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总是密不可分的,人类也无从逃避和剥离。

人类的文明也往往重构着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推动着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诗经》狩猎诗中周代田猎礼仪风俗的体现

《诗经》狩猎诗中周代田猎礼仪风俗的体现

《诗经》狩猎诗中周代田猎礼仪风俗的体现摘要:狩猎题材为诗经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国风》和《小雅》的十余首诗篇中。

这些诗通过对规模宏大、栩栩如生的狩猎场面的描写、潇洒英武美善一体的猎人形象的刻画,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周代社会生活,而且充分体现了周人隆重的祭祀礼仪、强烈的尚武精神以及科学的生态意识等礼仪风俗。

关键词:诗经;狩猎诗;周代;社会礼仪;风俗《诗经》作为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

前人已经从音韵学、训诂学、《诗经》中单个字词的用法考辨以及《诗经》涉及的周代文化传统、礼仪风俗、宗祖观念、道德伦理等多个层面对《诗经》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其狩猎诗作为《诗经》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反映了殷周田猎的礼仪风俗,成为一立体画卷展示给当今的人们。

然而笔者发现,在前人对《诗经》的各项研究中,反映周代田猎风俗探究的文献论述并不是很多。

因此,笔者对《诗经》中狩猎诗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主要涉及狩猎生活,或描写狩猎的场面,或展现猎手的风姿,其中还包括了祭祀活动中对狩猎生活的表演部分。

笔者认为通过对狩猎诗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来了解周代田猎风俗以及礼仪文化。

狩猎诗在《诗经》中分布较广,计十余篇。

在《国风》中有《周南·兔*》、《召南·野有死麕》、《召南·驺虞》、《郑风·叔于田》、《郑风·大叔于田》、《郑风·女曰鸡鸣》、《豳风·七月》、《齐风·还》、《齐风·卢令》、《齐风·猗嗟》、《秦风·驷驖》;在《小雅》中有《车攻》、《吉日》两篇。

一、隆重的祭祀礼仪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

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古代礼仪制度包括“吉、嘉、宾、军、凶”五礼。

其中嘉礼中包括宾射之礼。

又《周礼》说贵族子弟从小入学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由《诗经》田猎诗看周人尚礼的精神

由《诗经》田猎诗看周人尚礼的精神

由《诗经》田猎诗看周人尚礼的精神作者:李玮玮来源:《新阅读》2020年第10期《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流传的诗歌,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劳动、爱情、狩猎、婚嫁风俗等内容,反映了西周及春秋中叶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诗经》中田猎诗描写的主要是西周时期人们狩猎时的场景,在对这些田猎诗的阅读中可以对周人尚礼的精神窥探一二。

《诗经》田猎诗的特点中国自古有田猎之礼。

田猎是天子诸侯按时令季节举行的大型狩猎活动,这并非是单纯的娱乐活动,更多的是进行阅军习武。

《诗经》中的田猎诗包括《小雅·车攻》《小雅·吉日》《郑风·叔于田》《郑风·大叔于田》《豳风·七月》《齐风·卢令》《齐风·还》《秦风·驷驖》《周南·兔罝》《召南·驺虞》等篇目,这些诗歌以周天子、王公贵族以及平民百姓的狩猎活动为创作题材,反映了猎人英勇的精神、箭无虚发的高超技艺以及對周天子严明治国的称赞。

田猎诗作为《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诗经》的内容构成,让读者能在阅读中体会到周朝田猎活动的具体风貌。

田猎诗主要反映了西周时期人们进行狩猎的场景,《诗经》中的田猎诗大多直接描写田猎的过程,为人们呈现西周时期的狩猎礼仪。

例如《小雅·吉日》用短短的四章内容讲述了周宣王选择吉日准备出猎、野外选址狩猎、猎得野物共享佳肴的过程。

“吉日维戊,既伯既祷。

田车既好,四牡孔阜。

升彼大阜,从其群丑”这三句诗歌主要讲述了周天子在狩猎前进行祭祀、备好车马准备出行的过程。

“吉日庚午,既差我马。

兽之所同,麀鹿麌麌。

漆沮之从,天子之所”这三句诗主要讲述的是一切准备就绪后,随从开始寻找适合狩猎的地方,并将野物驱逐至天子狩猎的区域。

《吉日》根据狩猎的先后顺序讲述了周天子狩猎的全过程,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西周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侧面,对后世人们研究西周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诗经》中的渔文化研究

《诗经》中的渔文化研究

《诗经》中的渔文化研究《诗经》中的渔文化研究上述12种鱼类在庞大的鱼类种群中微不足道,但在短短的三百来篇诗作中出现了这么多,且涉及到相应的捕捉方法,不能不惊叹先民的劳动智慧。

上面谈论了《诗经》中提及的多种捕鱼方式及丰富的鱼类,接下来探讨问题是:《诗经》为何要叙写这些内容?如前所述,《诗经》没有专章描写打捞捕鱼的诗篇,也就是说,它不以记载渔业生活为目的。

《诗经》中涉及捕鱼,主要是为了起兴,先言捕鱼,以引起所咏之词,《何彼裱矣》、《新台》、《竹竿》、《敝》、《九最》,莫不如此。

这是一个文学方面的问题,与本文主题关系不大,在此不表。

除了用于起兴,《诗经》写鱼的目的还在于当时鱼主要用来祭祀和宴饮,而这两项又是先民们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

《周颂·潜》明确地道出“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是一首献鱼祭祀的乐歌。

《毛序》云:“季冬荐鱼,春献也。

”郑《笺》:“冬,鱼性定;春,新来。

荐献之者,谓于宗庙也。

”这是说冬季春季都要用鱼来举行祭祀。

这一点可以在《月令》上得到证明:“季冬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乃尝鱼,先荐寝庙;季春荐于寝庙。

”周代朝廷中设有“渔人”职司,向王者进献饮食中所需要的各种鲜鱼及干鱼,还设有“鳖人”这一职司,他的职责是“春献鳖蜃,秋献龟鱼”。

从渔人和鳖人的分工可以看出,鱼在周人饮食中是不可缺少的副食。

(姚伟钧,《中国古代畜牧渔猎经济论略》)在《鱼丽》、《南有嘉鱼》、《小雅·六月》以及《大雅·韩奕》等诗作中,鱼就是用来宴饮的。

v鱼丽》中极力铺陈了偿、鲨、、、鲤及鲤这6种鱼,最后都谈到了“君子有酒,旨且多”,赞颂鱼、酒俱美且多。

《南有嘉鱼》中虽未明确嘉鱼是些什么鱼(一些书籍中把嘉鱼看成一种味美的鱼类。

据诗意,不足取),但也提到了用这嘉鱼,备好美酒来款待嘉宾,“嘉宾式燕以乐”。

《六月》载尹吉甫“饮御诸友,鱼鳖鲤”。

《韩奕》写显父为韩侯饯行,“其肴维何,无鳖鲜鱼”。

这些都说明了鱼在当时有着特殊地位,常用来招待贵宾。

论《诗经》中的狩猎诗

论《诗经》中的狩猎诗

论《诗经》中的狩猎诗内容提要:《诗经》中的狩猎诗反映了古代狩猎活动的普遍现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狩猎诗表达了人们对狩猎活动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经》中有关“君子”、“射”等词,都是在描写一种特定而常见的活动,如:1.《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2.《诗经·商颂·长发》:「我有嘉宾,鼓瑟吹笙」;3.《诗·小雅》:「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4.《诗经·召南》:“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一、在《诗经》中,“君子”的打猎活动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活动,它和许多类似的活动有联系,如:·《陈风·君子偕老》:“君子偕老,我辈岂宜不努力?”·《陈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二、在《诗经》中,有关“射”的词很多,如:•《国风·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国风·郑风·野有微雨》:「野有蔓草,零落难存。

”这些都是描写猎人们在深山野林中狩猎的情景,它们表现了猎人们为了获取猎物或获得猎物身上的某个部位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及其所要达到的某种目的,在这类诗中,猎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捕捉猎物,但并不是为了获得某个部位而去追逐某一个人或某事而去追赶某一件事,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才采取这种行动。

三、在《诗经》中,“报以玉瑁,报以琼琚。

”就是这样的意思。

四、有关“君子”、「射」等词的描写(1)《周颂·卷阿》:「子不我思,反是不新。

(2)《周颂·卷阿》:「有狐绥绥,来献厥宝。

(3)《周颂·丰年》:「尔无我妻,无我其子。

五、小结(一)“诗”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狩猎诗又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狩猎活动不仅是一种生产活动,也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

(二)我国古代狩猎诗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信息,如表达男女间爱情的多为爱情诗;反映劳动生活、赞美田园风光的多属田园诗;以歌颂贵族生活为题材的则多为贵族与平民生活的反映。

秦齐之风 同类异声——《诗经

秦齐之风 同类异声——《诗经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21, 9(1), 27-30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1 in Hans. /journal/wlshttps:///10.12677/wls.2021.91004秦齐之风同类异声——《诗经·秦风》和《齐风》中狩猎诗比较郇义飞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收稿日期:2020年12月21日;录用日期:2021年3月1日;发布日期:2021年3月8日摘要《诗经·秦风》产生于周代新兴的西方强国秦,是秦文化的成果;《齐风》产生于老牌的东方大国齐,是齐文化的结晶。

两者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风貌。

本文对比分析秦、齐两国狩猎诗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地理因素和文化传统因素。

关键词《秦风》,《齐风》,狩猎诗,差异,原因QinFeng and QiFeng in the Book of SongsHave Differences While ReservingSimilarities—Comparisons of Haunting Poems between QinFeng and QiFeng in the Book of SongsYifei XunSchool of Literatur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Received: Dec. 21st, 2020; accepted: Mar. 1st, 2021; published: Mar. 8th, 2021AbstractQinFeng in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product of Qin culture. Qin is a rising western state in the Zhou Dynasty. QiFeng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Qi culture. Qi is an old oriental state in the Zhou Dynasty.郇义飞Both QiFeng and QinFeng reflect the social life at that time.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in haunting poetry between Qin state and Qi state, and analyzes the geo-graphical factor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that cause the differences.KeywordsQinFeng, QiFeng, Haunting Poem, Difference, Cause Array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诗经·国风》取自民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各国的风土人情。

探文明嬗变之痕——论《诗经》几首田猎诗

探文明嬗变之痕——论《诗经》几首田猎诗

探文明嬗变之痕——论《诗经》几首田猎诗
张影舒;魏耕原
【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8)002
【摘要】<诗经>中的田猎诗历来为人所简单化解读,"赞美猎人"、"孔武有力"字眼仅仅成为一种规律化模式化的分类,但其中所流露出的有关文明信息却长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本文旨在通过这几首田猎诗中的具体分析而加以说明,从对自然的统摄能力反映人类体质能力到由内及外的素质修身,从正面形象的勇武有力到文质彬彬,这种文明的隐性演进痕迹无论是从描写田猎的具体行为,还是在叙述猎人形象中都所有体现.
【总页数】5页(P71-74,84)
【作者】张影舒;魏耕原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诗经》田猎诗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J], 陈鹏程
2.《诗经》中的田猎诗 [J], 殷光熹
3.周人田猎文化与《诗经》中的田猎诗 [J], 陈鹏程
4.周人田猎文化与《诗经》中的田猎诗 [J], 陈鹏程
5.《诗经》中的田猎诗 [J], 殷光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文 从《诗经》看狩猎文化

论文 从《诗经》看狩猎文化

从《诗经》看狩猎文化摘要:狩猎是古人赖以生存的方式,远古的狩猎我们只能靠出土的化石古物和科学家的推测去想象去感受,但自《诗经》编订出现后,古代狩猎活动生动的再现,狩猎的作用、在当时的地位,狩猎的过程,以及狩猎的技巧工具和方法……都被一些作品形象的表现出来,狩猎文化的内涵得以深化,浓重的文化色彩令后人敬佩,本文就从《诗经》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狩猎诗篇展开论述。

关键词:《诗经》狩猎作品狩猎文化绪论800万年前,人类从动物大家庭中衍生并脱离出来,便开始由食用果类转向食用肉类,正因为人类需要向兽类索取食物,才开始了文明的第一个过程。

人类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与奔跑,学会了使用投掷石块,一直到后来的磨制石簇,制造简单石器工具,再到后来的借“天火”,钻木取火……人类早期的的生存是靠狩猎来维持生计的,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应当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原始的狩猎时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自然不能例外。

狩猎这一文明阶段在世界各国的很多艺术及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比如历经成千上万年还能清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各地狩猎岩画壁画,数千年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依然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各种狩猎故事传说。

而在中国,除了在绘画、传说等艺术形式中有所反映外,还在第一部诗歌总集中被清晰地勾勒出来了。

<诗经>形成的时期,大约在东周及春秋中叶,前后跨度约五百年.这个时期,是西周土崩瓦解,春秋诸侯称霸,社会趋于动荡的时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籍田制”被废除,成批的奴隶转化为“隶农”.农业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主要产业,农耕也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相比之下,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狩猎,已经退居从属地位.但是,人类毕竟是由狩猎﹑放牧转为农耕的.从野生动物那里获取和扑充热量,既是生命的遗传也是生存的必然.这也正是<诗经>狩猎诗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诗经》体现了中国古代狩猎诗的第一个高峰。

诗经》中直接或间接反映古人狩猎生活的作品有22篇,这是一个比例很高的数字,由于《诗经》重写实,很少有虚诞不实之事,<诗经>狩猎诗真实生动的纪录了当时狩猎活动,客观而形象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透过这22篇不同场面的狩猎诗,我们可以撩开2500年的帷幔,去感受古人原始的狩猎生活及浪漫的狩猎文化。

《诗经》狩猎诗礼仪文化释读

《诗经》狩猎诗礼仪文化释读

摘要:《诗经》是周代礼乐文明的载体,承载了重要的史学价值和丰富的礼乐文化精神。

本文以狩猎诗为研究视域,对《诗经》所蕴涵的审美追求、道德教化思想、辩证思维理念进行了礼文化视角的分析,考察在礼乐盛行时代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

尤其是对作为那个时代所孕育的文化精神――礼仪文化,进行了学理上的研究和透析。

关键词:《诗经》礼仪文化狩猎诗《诗经》是周代礼乐文明的载体,它将质朴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相结合,描述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壮阔画卷。

近年来,学术界从周代礼乐文化的角度对《诗经》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诗经》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更加确切地揭示了《诗经》的主旨。

狩猎诗作为《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和丰富的礼学内涵,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研究者所忽视。

狩猎诗在《诗经》的《国风》《小雅》中都有分布。

具体篇目有如下:《小雅》中有《车攻》、《吉日》;《国风》中有《驷?》、《兔?d》、《野有死??》、《卢令》、《猗嗟》、《叔于田》、《大叔于田》、《还》、《驺虞》、《有狐》。

这些诗的主要内容是描述狩猎生活,或展现猎手的身姿,或描写狩猎的场面,或展现祭祀中对狩猎活动的表演,表现出先民崇尚勇武的精神和多样化的审美追求。

《诗经》中的狩猎诗立足于现实生活,不仅展现出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还折射出独特的礼仪文化形态。

本文选择礼仪文化视角研究《诗经》狩猎诗,考察在礼乐盛行时代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

一、“美”与“勇敢”――《诗经》狩猎诗蕴涵的审美追求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有描摹和保存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物象的作用。

在《诗经》时代,男子想要娶妻或者要维持婚后生活,就要证明自己狩猎技艺的娴熟和内心的勇敢,整个社会对男性社会角色的审美取向即可概括为“美”与“勇”。

《周礼?保氏》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1]p285周礼中将射艺作为对男子优秀品格的要求,男子是否具有男性美,射艺的高超与否和狩猎的技巧强弱是判断的标准。

观俊鹿之小体 察文化之大形——浅析《诗经》中意象“鹿”的寓意

观俊鹿之小体 察文化之大形——浅析《诗经》中意象“鹿”的寓意
学 报 ,2003(2):22-24. [1O】 王青.浅说 《诗经》中的鸟 、鱼和鹿[n铜陵学院学报,20O7(2):82.84. [11] 李佳,陈庆元.从狩猎物到王权象征一一《诗经》中鹿意象的象征性阐释【J】.
建灵台的主要作用是得到祖先和上天的眷顾 ,当灵 台与王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46-50.
苑 。”有后来也出现过“指鹿为 马”的闹剧 ,鹿 ,被被默认成统治 [1】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译注[I .北京:中华书局,1991.
阶层 的独特象征 。
[2】 徐 萌.《诗经》兽意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 学。2015.
[3】 李善.《四库全书》集部 总集类 《文选注》[M1.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7.
呦呦鹿鸣 ,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 。
鼓瑟鼓琴 ,和 乐且湛 。我有 旨酒 ,以燕乐嘉宾之心 。
以“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呦呦鹿
鸣 ,食野之芩”起兴 ,气氛轻松活泼,鸣声呦呦 ,此起彼应,奠定
了和谐愉悦的基调 。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
草,不时发 出呦呦 的鸣声 ,此起彼应 ,十分和谐 悦耳 。心里 ,是一 种 多 么 善 良而 温 顺 可 爱 的动 物 。
在此 ,举例 《诗经 ·小雅 ·鹿 鸣》一文 ,这是一首宴饮诗 。
全 诗 三 章 ,每 章 八 句 ,开 头 皆 以鹿 鸣 起 兴 ,自始 至 终洋 溢 着 欢 快
的气氛,体现 了殿 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 以及宾主之 间的互敬互
一 一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m agery of”deer”in the”Book of Songs

谈古论今----从古人狩猎谈起

谈古论今----从古人狩猎谈起

谈古论今----从古人狩猎谈起打猎古时称为狩猎、田猎,是一项久远的生活方式。

原始社会以狩猎为主缘于生存的需要。

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狩猎不再是获取食物的主要来源。

但出于保护农作物,进行军事训练,祭祀宗庙,休闲娱乐等需要,狩猎仍是古人一项重要的活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四时狩猎成为常态。

周代有四时田猎制度,春搜、夏苗、秋狝、冬狩。

古人狩猎亦有道,有着严格的规定。

孟子说:“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意思是说,密网不下池沼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尽。

斧子按一定的季节(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

田猎中的严格规定,比如有不猎幼兽,不采鸟卵,不打归巢的鸟,不一网打尽等。

今人则完全不同,尤其是中国人。

记得小时候(八十年代),我们那儿的人带着猎枪上山打猎,不管是野猪、野兔还是野鸡,也不管大的小的,碰到什么打什么。

后来不准持有枪支,就用野猪夹子去夹,用铁丝套子去套,用网子去网,那些动物碰到了夹子套子,逃生的几率还是有两三成的。

再后来就用毒药去药,都是一些很剧毒的药物,比如氰化钾,那些动物只要吃到了必死无疑。

最后发展到用电打,扯起电网沿着山脊布了几架山,接上几千伏的电瓶,晚上打开开关,任何动物只要一碰上立马被电死,甚至发生了人被电死的事件。

在河沟捕鱼(野生的)也是这样,刚开始时是用钩钓或渔网,后来发展到用毒药药,再后来就是用电打,不管大鱼小鱼螃蟹虾米全部被电死,漂浮在水面上白白的一片。

这样几次下来,河沟里基本上没有生物了。

我的家乡只是整个中国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记得在远伯群体博客中曾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位靠打渔为生的老人居住在中俄分界线黑龙江边上,这些年来他惊奇的发现,由于过度捕捞,生活在中国这边的鱼都跑到了俄罗斯那边了(中俄以黑龙江中线分界),他很难再打到鱼了,实在没饭吃的时候他就把船揺过中线在俄罗斯那边撒一网,就会收获颇丰。

狩猎和战争:让马成为传奇(上)

狩猎和战争:让马成为传奇(上)

狩猎和战争:让马成为传奇(上)《“马”说中国梦》第三章金戈铁马狩猎和战争:让马成为传奇(上)狩猎和战争:让马成为传奇写在《诗经》上的狩猎马革裹尸、马到成功、秣马厉兵、汗马功劳、兵荒马乱、兵强马壮、人仰马翻、单枪匹马、千军万马……马与战争的成语让我们领略了马在战争中的传奇。

车战,马参加战争的最早形态。

马参加车战之前是参与狩猎。

人类早先的狩猎活动,是驾着马车去而非骑马去。

叔于田,乘乘马。

执辔如组,两骖如舞。

叔在薮,火烈具举。

襢裼暴虎,献于公所。

将叔勿狃,戒其伤女。

叔于田,乘乘黄。

两服上襄,两骖雁行。

叔在薮,火烈具扬。

叔善射忌,又良御忌。

抑磬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

两服齐首,两骖如手。

叔在薮,火烈具阜。

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冰忌,抑鬯弓忌。

《诗经》中的一首《郑风·大叔于田》道出了古人狩猎的雄风。

此诗主题,《毛序》谓“刺庄公也”,认为“叔”即庄公之弟共叔段。

第一章“叔于田”直截了当点出要写叔的什么事。

“乘乘马”表现出其随公畋猎时的气势。

三、四句则描绘他驾车的姿态。

驾车之马有四匹,四匹马的缰绳总收一起拿在手中,如绶带或织带时的经线,两面的骖马同服马谐调一致,像在舞蹈一样整齐。

下面“叔在薮,火烈具举”,将叔放在一个十分壮观的背景之中。

周围大火熊熊燃烧,猛虎被堵在深草之地,唯叔在其中与虎较量。

叔脱去了上衣,火光照亮了他的脸和身,也照亮了将要拼死的困兽。

其紧张的情况,同斗兽场中惊心动魂的搏斗一样。

结果是“襢裼暴虎,献于公所”。

叔不但打死了猛虎,而且扛起来献到了君王面前,像没有事一样。

第二章写叔继续打猎的情形,说叔“善射”、“良御”,特别用了“磬控”一词,刻画最为传神。

“控”即在马行进中骑手忽然将它勒住不使前进,这时马便会头朝后,前腿抬起;人则弯曲腰身如上古时的石磬。

第三章写打猎结束时从容收了弓箭,以其在空手打虎和追射之后的悠闲之态,显示了他的英雄风度。

《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国风》与田猎

《国风》与田猎

《国风》与田猎-中学语文论文《国风》与田猎陈德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

由于出自民间,所以贴近生活,能够深刻而全面的反映其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精神风貌。

古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就是国防体育。

基于上述,田猎活动就必然在“风诗”中有所反映,本文就想从两个角度来研究《国风》中的田猎活动。

分别陈述如下:一、猎事的画卷《郑风》中有两首诗《叔于田》和《太叔于田》,一看就知其为田猎诗。

因其所写:人,叔和太叔;事,田猎。

但不可理解的是,许多古人以至近现代人,从毛《序》、孔颖达《正义》、欧阳修《诗本义》、王质《诗总闻》、朱熹《诗集传》、何楷《诗经世本古义》、陈启源《毛诗稽古编》、牛运震《诗志》、庄有可《毛诗说》、胡承珙《毛诗后笺》、陈奂《诗毛氏传疏》、魏源《诗古微》、方玉润《诗经原始》、吴闿生《诗义会通》,到高享《诗经今注》,大概是因为郑国有过“郑伯(庄公)克段(庄公弟共叔段)于鄢”的事,这两首出自郑国的歌谣的人物又叫叔,就把诗和史事联系起来,有说“美”的,有说“刺”的;有说针对庄公的,有说针对共叔段的。

凡此种种,全属牵强附会,不可置信。

陈延杰《诗序解》批评说:“世儒说《经》,佥以此为刺庄公纵弟游猎之作,牢不可破。

甚矣,《序》说之中于人心也!崔述说:叔者,男子之字。

周人尚叔,郑之以叔称者,尝不下十之五。

使余为诗传,必不敢谓此叔之为共叔也。

颇近理。

”撇开这些穿凿之辞,就诗论诗,确为两首不可多得的田猎诗,特别是后一首,《大叔于田》。

写了个气势宏伟的围猎场面:叔于田、乘乘马。

执辔如组,两骖如舞。

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无狃,戒其伤女。

叔于田,乘乘黄。

两服上襄,两骖雁行。

叔在薮,火烈具扬。

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

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

叔马慢忌,叔发罕忌。

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诗经》看狩猎文化摘要:狩猎是古人赖以生存的方式,远古的狩猎我们只能靠出土的化石古物和科学家的推测去想象去感受,但自《诗经》编订出现后,古代狩猎活动生动的再现,狩猎的作用、在当时的地位,狩猎的过程,以及狩猎的技巧工具和方法……都被一些作品形象的表现出来,狩猎文化的内涵得以深化,浓重的文化色彩令后人敬佩,本文就从《诗经》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狩猎诗篇展开论述。

关键词:《诗经》狩猎作品狩猎文化绪论800万年前,人类从动物大家庭中衍生并脱离出来,便开始由食用果类转向食用肉类,正因为人类需要向兽类索取食物,才开始了文明的第一个过程。

人类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与奔跑,学会了使用投掷石块,一直到后来的磨制石簇,制造简单石器工具,再到后来的借“天火”,钻木取火……人类早期的的生存是靠狩猎来维持生计的,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应当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原始的狩猎时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自然不能例外。

狩猎这一文明阶段在世界各国的很多艺术及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比如历经成千上万年还能清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各地狩猎岩画壁画,数千年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依然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各种狩猎故事传说。

而在中国,除了在绘画、传说等艺术形式中有所反映外,还在第一部诗歌总集中被清晰地勾勒出来了。

<诗经>形成的时期,大约在东周及春秋中叶,前后跨度约五百年.这个时期,是西周土崩瓦解,春秋诸侯称霸,社会趋于动荡的时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籍田制”被废除,成批的奴隶转化为“隶农”.农业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主要产业,农耕也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相比之下,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狩猎,已经退居从属地位.但是,人类毕竟是由狩猎﹑放牧转为农耕的.从野生动物那里获取和扑充热量,既是生命的遗传也是生存的必然.这也正是<诗经>狩猎诗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诗经》体现了中国古代狩猎诗的第一个高峰。

诗经》中直接或间接反映古人狩猎生活的作品有22篇,这是一个比例很高的数字,由于《诗经》重写实,很少有虚诞不实之事,<诗经>狩猎诗真实生动的纪录了当时狩猎活动,客观而形象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透过这22篇不同场面的狩猎诗,我们可以撩开2500年的帷幔,去感受古人原始的狩猎生活及浪漫的狩猎文化。

一、狩猎的作用和地位诗经时代虽然农业文明取代狩猎文明占据主要地位,但这并未使得狩猎退出人们生活舞台,反而使其从单一的生存方式转变为具有服务于祭祀、经济、政治、军事和娱乐等诸多方面作用的活动,狩猎文化的内涵不断得以深化,并有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1、由于古代社会对天道和祖先的崇拜 ,祭祀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丝毫马虎不得。

自然人们对祭品相当讲究,当时祭品主要有五谷、酒醋和牲畜。

《公羊传·桓公四年》记载:“诸侯易为必田狩?一曰乾豆 ,二曰宾客 ,三曰充君之庖。

”所谓的“乾豆”就是猎取野兽作祭品,而且它还被列为狩猎的第一要义。

用作祭品牲畜的当然也可以用家畜,为什么人们更喜欢用野外的猎物呢?吕思勉先生引用古人的话解释说“已有三畜,必田狩者?孝子之意,以为己子所养,如天地自然之牲,逸豫肥美”。

意思是家里饲养的不如猎取的野兽新鲜肥美,给天地祖先的自然要用最好的,以表虔诚尊敬。

同时也藉此向列祖列宗表示,小辈没有耽于享乐,而忘了武备。

2、狩猎在经济上也有重要价值,主要是食用,利用猎物的羽毛皮革以及保护农田菜地。

那时农业并不发达,没有现在的种种技术与肥料,产量本身就不高,再加上当时山林树木繁茂野生动物种类数目远远多于物种贫乏的当代,自然常常遭受牲畜破坏,减少产量,为了保护庄稼人们开始捕杀猎物。

于自古习俗相沿,诗经时代人们食用动物肉也是相当普遍的。

孟世杰先生说“犬马熊狼之类 ,亦多捕而食之。

若鱼鸟牛豚羊,称五鼎之食 ,当时人民最嗜好焉。

”《诗经》中多首诗写到人们食用禽兽肉的情形,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百姓。

《小雅·吉日》描写王室狩猎,最后四句“发彼小耙, 噎此大咒,以御宾客,且以酌礼”射死小野猪和犀牛,宴飨宾客,诸侯同饮醇美甜酒,好一个欢庆场景!《幽风·七月》最后一章“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

称彼咒觥:万寿无疆!”到了岁末,人们收拾场院,宰杀羊羔加上猎物,欢聚一堂,共同庆贺,互相祝福,其乐融融,品美酒佳肴,享受自身农作和狩猎所获,真乃人生最乐!猎物的肉被人们享用,兽皮则更珍贵,温饱温饱,食物解决,衣着也是重要的,于是兽皮用来缝制各类衣物、装饰马匹和战车,《幽风·七月》中写到农奴冬日劳作:“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

”就是这一点的证明。

3、绪论中提到,《诗经》记录的是东周到春秋近五百年的社会生活,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政治变动自然在作品中表露无遗。

一些作品说明了狩猎与政治军事的关系,狩猎对于当时君王巩固政治及民族融合都有重要作用。

《左传·隐公五年》说:“春笼、夏苗、秋你、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即说明了适合狩猎的时段又说了军事演练,(此处的“讲事”就是军事演习)可见在当时狩猎与军事是紧紧相连的。

《周礼·夏官·大司马》更详细记载了田猎与军事的合二为一:“遂以狩田 ,以族为左右和三门,群吏各帅其车徒以叙和出,左右陈车徒……遂鼓行 ,徒衔枚而进 ,大一兽公之,小兽私之,获者取左耳。

”二者密不可分的主要原因是 ,大规模的集体围猎需要调集大量车马 ,布下阵势 ,持各种兵器同野兽搏斗,这一过程同战争极为相似。

当时人们常用集体狩猎的方式检阅兵力,君王也常藉此机会选拔人才甚至决定王位继承权。

《诗经》中的《小雅车攻》就描述了周宣王举行的一次有重大政治军事意义的狩猎活动。

【原文】我车既攻,我马既同。

四牡庞庞(lónɡ lónɡ),驾言徂(cú)东。

田车既好,四牡孔阜。

东有甫草,驾言行狩。

之子于苗,选徒嚣嚣(xiāo xiāo)。

建旐(zhào)设旄(máo),薄狩于敖。

驾彼四牡,四牡奕奕。

赤芾(fú)金舃(xì),会同有绎。

决拾既佽(cì),弓矢既调。

射夫既同,助我举柴(zì)。

四黄既驾,两骖(cān)不猗。

不失其驰,舍(shě)矢如破。

萧萧马鸣,悠悠旆(pâi)旌。

徒御不(pī)惊,大疱不(pī)盈。

之子于征,有闻无声。

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这首诗作于宣王时期(前827—前782)作者有可能是亲临现场至随从人员,周宣王特意选择老祖宗举行“成周之会”号令天下的洛邑作为猎场,显然宣王此次狩猎,确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田猎是其形式,修复先王“旧典”,重整军威,再塑天子形象,确立和巩固王朝政权是其实质和目的所在。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所说:概此举重在会诸侯,而不重在事田猎……….迨宣王始举行古制,非假狩猎不足慑服列帮”。

《毛序》说:“《车攻》,宣王复古也。

宣王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修车马,备器械,复会诸侯于东都,因田猎而选车徒焉。

”意思是说周宣王勤修内政,外服夷狄,中兴西周。

因此,借田猎之名大会诸侯于东都,以显示其实力。

全诗围绕着这一主旨,按狩猎的循序进程,细致地描写了这场大规模的田猎活动:这首诗首二章写出狩,次二章写诸侯会同,五六章描绘射猎,最后二章记归途情景。

这首诗选材的详略得当,对狩猎过程几乎就是一带而过,而对捕获禽兽的多少,也仅用“大疱不(pī)盈”一句轻轻的带过,而用主要笔墨来铺叙车马旌旗的壮观,狩猎大军的威武,显示了周王朝的威势、力量,突出了炫耀武力、镇慑诸侯的主旨。

本诗的写作很有意境,比如“萧萧马鸣,悠悠旆旌”,用骏马的嘶鸣声和旌旗飘动的声音,来反衬营地的安静和队伍的整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而后期诗圣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就是由这两句脱胎出来的,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影响的深远。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自古君王的共同感受,治理国家是大有学问的。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理想的结局是“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先把国内的事情处理好,本国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样远处的人民就会心向往,甚至“襁负其子而至矣”。

但对于四方诸侯,郡主更需要恩威并施,这样才能使其心悦诚服,而这一切需要强大的力量来作后盾,所以对其显示国威军威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使众部慑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宣王是深谙此道的一代明君。

4、狩猎的娱乐性也是很突出的,当农业发展为主要地位后,狩猎就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

当人们在宽阔大草原上纵马驰骋时,他们享受着自由,当人们一箭射中奔逃的野兽时,他们体验胜利的快感。

总之,人们可以在狩猎中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后的乐趣,这就是狩猎娱乐价值的心理基础。

《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晋悼公喜好打猎,臣子魏绛引用《虞人之哉》劝诫他说“在帝夷界 ,冒于原兽 ,忘其国恤 ,而思其鹿牡”,意思是夏后界就是因为耽于田猎才引来杀身之祸。

以此来提醒晋悼公应适可而止。

既然在当时人们的道德观念中,沉溺田猎己被看作不正当的行为甚至亡国的先声,可见当时狩猎的娱乐性已非常明显,以至到被人警惕的地步。

《诗经》中虽然没有专门描写猎之乐的篇章,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章节中体会到人们从狩猎中获得的快乐。

《小雅吉日》是描写周宣王田猎宴宾的诗。

【原文】吉日维戊,既伯既祷。

田车既好,四牡孔阜。

升彼大阜,从其群丑。

吉日庚午,既差(chāi)我马。

兽之所同,麀(yōu)鹿麌麌(yǔ yǔ)。

漆沮之从,天子之所。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儦儦(biāo biāo)俟俟(sǐ sǐ),或群或友。

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

发彼小豝(bā),殪(yǐ)此大兕(sì)。

以御宾客,且以酌醴(lǐ)。

同样是描写宣王田猎,但它却与《车攻》不尽相同:《车攻》是周王借与诸侯会猎之名,行炫耀军事实力以慑服各方诸侯之实,所以用重笔墨铺叙车马之盛,以壮声势,突出了宣王为周室中兴之主,因而我们从中体会到了霸气和令人望而生威“不敢越雷池半步”。

而《吉日》则是描绘周宣王在西都举行的田猎之典,所以诗人着重描写了田猎的细节,如选择吉日祭祀马祖,【马祖--.星宿名。

即房星(天驷星)。

《周礼·夏官·校人》:“春祭马祖,执驹。

”郑玄注:“马祖,天駟也。

《孝经説》曰:‘房为龙马。

’”是马之祖。

】修整猎车,挑选骏马,随从把野兽驱赶到天子猎所,供宣王尽情狩猎,层次井然,把宣王田猎的全过程,细致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这样的狩猎过程,与其说是一场劳作,不如说是一场愉悦的游戏,群兽在众多的随从驱赶之下疲于奔命,而君主只需站在原地发箭即可,足见君主狩猎的奢侈。

最有趣的是,狩猎之后,要把猎获之物就地烹调,宴飨臣宾,这显示了宣王既慎于祭祀又能施恩臣子的美德,体现了他“与臣同乐与民同乐”的为君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