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教案初中
饱和溶液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方法。
3. 了解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
4. 能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饱和溶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1. 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方法。
教学难点:1.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
2. 实验方法探究饱和溶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量筒、搅拌棒、温度计等。
2. 实验试剂:NaCl、KNO3、CaCl2等。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解的概念。
2. 引入饱和溶液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探究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根据已有知识,分析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各小组汇报: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他们的探究结果。
3. 教师点评: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实验探究饱和溶液的形成过程(15分钟)1. 实验步骤:a. 准备烧杯和适量的NaCl固体。
b. 将NaCl固体加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用搅拌棒搅拌至溶解。
c. 逐渐加入更多的水,继续搅拌,观察溶液的变化。
d. 当溶液无法再溶解更多的NaCl固体时,说明已经形成饱和溶液。
2. 实验现象: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未溶解的NaCl固体,溶液的颜色是否有变化。
3.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观察到饱和溶液的形成过程,了解饱和溶液的特点。
四、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方法(10分钟)1. 实验步骤:a. 准备烧杯和适量的CaCl2固体。
b. 将CaCl2固体加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用搅拌棒搅拌至溶解。
c. 逐渐加入更多的水,继续搅拌,观察溶液的变化。
d. 当溶液无法再溶解更多的CaCl2固体时,说明已经形成饱和溶液。
2. 实验现象: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未溶解的CaCl2固体,溶液的颜色是否有变化。
3.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学会通过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未溶解的固体来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初中化学饱和溶液的教案
初中化学饱和溶液的教案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1. 了解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
3.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溶液的饱和度。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溶液的饱和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生活中与溶解相关的情景,引起学生对溶解的兴趣。
二、讲解(10分钟)
2. 介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例如: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例达到一定比例,无法再有溶质溶解进去。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3.1 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溶质和溶剂,要求学生逐渐向溶剂中加入溶质,观察溶解情况。
3.2 让学生测量并记录加入的溶质质量,直到无法再溶解为止。
四、实验验证(15分钟)
4.1 让学生比较实验结果,看是否在相同条件下溶质质量相同。
4.2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溶液的饱和度。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5.1 总结饱和溶液的特点和制备方法。
5.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饱和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6.1 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6.2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该教学过程,学生能够了解饱和溶液的特点和制备方法,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判断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饱和溶液教案及反思
课题2 溶解度课题分析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
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又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逐步培养学生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难点重点1.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分析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难点利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根、NaCl、KNO3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问过爱因斯坦:能否发明一种溶剂可以溶解任何物质?爱因斯坦回答说:朋友,那你把这种溶剂存放在什么地方呢?由此可见,并不存在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剂。
一般的溶剂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师: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条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饱和溶液的概念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试管夹、氯化钠、硝酸钾、蒸馏水,投影仪、投影卡片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知道,糖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但是在一杯水里是不是无限制地溶解呢?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一杯水里,如果糖或食盐放得太多,在杯底就会剩下溶解不了的糖或食盐。
下面我们做两种物质的溶解实验。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演示〕实验在各盛有10mL水的两支试管里,分别缓缓地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的固体,边加入、边振荡,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能再溶解为止。
(保留试管里的溶液,供下面的实验用)〔讲述〕此实验说明,在室温,在10mL水里,氯化钠或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板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讲述〕在上面的实验里,在室温下当氯化钠或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的时候,试管里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当氯化钠或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试管里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了。
〔板书〕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讲述〕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板书〕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因素。
〔演示〕实验二给(实验一)里盛有硝酸钾溶液和剩余硝酸钾固体的试管缓缓加热、边加热、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有什么变化?〔演示〕实验三给(实验一)里盛有氯化钠溶液和剩余氯化钠固体的试管缓缓加入水,边加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氯化钠固体有什么变化。
初中化学饱和溶液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饱和溶液讲解教案
主题:饱和溶液
年级:初中
时间:40分钟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条件。
3.理解饱和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的相关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理解饱和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加热器等。
2.教案、教学PPT和实验操作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教师提问和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的基本概念。
二、讲解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
1.定义:当一定量的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直到不能再溶解为止,即形成饱和溶液。
2.特点:饱和溶液具有稳定的溶质溶解度,溶质在饱和溶液中的质量保持不变。
三、实验操作演示(15分钟)
通过实验操作演示制备饱和溶液的过程,让学生领会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条件。
四、讲解饱和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10分钟)
1.浓度:饱和溶液的浓度取决于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比例。
2.溶解度:指单位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质量。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饱和溶液的重要性,并布置相关作业或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讲解的方式更加直观生动,但需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
2.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需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教案初中化学《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教案初中化学《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认识饱和溶液的饱和度与温度、溶质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注重实验操作的细致和精确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2.饱和溶液的饱和度与温度、溶质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玻璃试管、烧杯、滴管等;2.实验药品:硫酸铜、饱和硫酸铜溶液等。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利用实际生活场景中与饱和溶液有关的例子引入,如加热饱和盐水会出现结晶、茶叶溶解后饱和等)2.引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向学生引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3.提出问题:向学生提问,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直到饱和时,溶液的特点是什么?4.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已备好的饱和硫酸铜溶液,并观察溶液中是否存在结晶体。
5.实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饱和溶液的特点,结合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饱和溶液的特点。
6.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围绕饱和溶液的特点进行小组讨论,并简要汇报讨论结果。
7.引导学生学习与巩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课堂教材,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和巩固。
8.提问与解答:教师提问学生关于饱和溶液的性质和特点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纠正。
9.实验设计与实施: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饱和溶液的饱和度与温度、溶质质量的关系,并进行实验操作。
10.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发现饱和度与温度、溶质质量的关系。
11.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评价。
12.总结与小结: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小结,让学生加深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饱和溶液特点:溶质无法继续溶解,溶液中存在结晶体饱和度与温度、溶质质量的关系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通过创设情境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有了深入的理解,并探究了饱和度与温度、溶质质量的关系。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化学教案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区别。
2.学会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3.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2.教学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溶液是什么吗?溶液有哪些特点?2.学生回答: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具有稳定性。
(二)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1.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未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2.举例说明:比如,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氯化钠小于36g,则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三)学习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1.观察法: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未溶解的溶质存在。
如果有,说明溶液未达到饱和;如果没有,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未达到饱和的溶液。
2.实验法: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溶质,观察是否溶解。
如果溶解,说明溶液未达到饱和;如果不溶解,说明溶液达到饱和。
(四)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1.升温法:将不饱和溶液加热,使溶质溶解度增大,从而转化为饱和溶液。
2.降温法:将饱和溶液冷却,使溶质溶解度减小,从而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3.加溶质法:向不饱和溶液中加入溶质,使其达到饱和。
4.减溶剂法:蒸发溶剂,使溶液浓度增大,从而转化为饱和溶液。
(五)课堂小结2.强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解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20℃时,100g水中溶解了35g氯化钠。
(2)20℃时,100g水中溶解了40g氯化钠。
3.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反思1.加强学生对溶液概念的理解,避免混淆。
《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教课方案1.教材版本:2019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一、饱和溶液设计时间:2019年6月一、教材内容及策略剖析:本教课内容采纳以实验为基础高效睁开。
取材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一、饱和溶液》,实验内容表现以下(源于教材):2.实验原理:(一)知识原理:(二)实验9-5的设计原理:已知,在室温(20℃)下,氯化钠的溶解度是,教材以此为标准,科学地设计了“氯化钠在水中溶解”的研究实验。
旨在研究“必定温度下,改变溶液溶剂的量,溶液状态如何转变?”的问题。
依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可以经过定量计算推知:(1)室温(20℃)下,向20ml水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完整溶解,形成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2)再加5g氯化钠,搅拌,有部分氯化钠节余(节余氯化钠固体质量为10g-=),此时形成氯化钠的饱和溶液;(3)再加15ml水,搅拌,节余的氯化钠固体又完整溶解(经计算35ml水在20℃时溶解氯化钠达到饱和需要氯化钠固体质量为),距达饱和还差氯化钠,此时又形成了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在推行实验教课时,由于此时学生还没有学习认识溶解度的含义,不可以从定量角度更为深入地理解溶液状态为何“饱和”或“不饱和”,只需修业生能经过察看氯化钠的溶解状况获守信息,推出有关结论即可。
(三)实验9-6的设计原理:已知,室温(20℃)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跟着温度高升,硝酸钾的溶解度明显增大。
教材以此为标准科学地设计了“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研究实验,旨在研究“必定量溶剂下,改变硝酸钾溶液的温度,溶液的状态如何转变?以及进一步体验硝酸钾的降温结晶过程与方法”。
依据“室温(20℃)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跟着温度高升,硝酸钾的溶解度明显增大”,可以由定量计算得悉:(1)室温(20℃)下,向20ml水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硝酸钾会完整溶解,形成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由硝酸钾20℃时溶解度数据计算知,要达到饱和需硝酸钾质量为);(2)再加5g硝酸钾固体,搅拌,有部分硝酸钾固体节余(节余硝酸钾固体质量为10g-g),此时形成硝酸钾的饱和溶液;(3)加热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高升而明显增大,因此节余的硝酸钾固体又开始溶解直至所有消逝,溶液变成更高温度下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4))再加5g硝酸钾固体,搅拌,由于溶液温度更高,硝酸钾的溶解度更大,因此5g硝酸钾固体又所有溶解,此时溶液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5)将此高温下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降温至原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随之减小至,则会大批析出硝酸钾晶体(晶体质量为15g-=),发生结晶现象。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九单元课题1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知道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会运用观察、归纳等方法形成自己的结论,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表述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感受化学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和实验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复习上节学习内容,预习本节教学内容。
实验准备:试管(20×200)烧杯量筒(10mL)胶头滴管酒精灯药匙试管夹试管架火柴氯化钠硝酸钾(氯化钠和硝酸钾先称量好,2 g一份,用纸包好)高锰酸钾熟石灰检测准备:选取与本节教学内容有关的习题,供课堂上学生练习。
内容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联系中考。
五导学过程【复习引入】少量的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哪些可以形成溶液?面粉氯化钠硝酸钾植物油高锰酸钾泥土蔗糖【问题展示1】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某种物质是否是无限的?【活动与探究1】(根据学生数每4人一组,分组探究)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2 g氯化钠和硝酸钾,等氯化钠和硝酸钾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
(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可由小组内同学同时操作,以节省时间)【学生结论】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的溶质是有一定限度的。
【教师点拨】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这两个条件确定后,多数物质的溶解是有限度的。
当溶质溶解达到限度时,溶液就处于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溶质溶解未达到限度时就是不饱和溶液。
(由此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问题展示2】说饱和溶液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呢?如果这两个条件发生变化,会怎样呢?【活动与探究2】:在上述实验中溶解氯化钠的试管中再加入5mL水,振荡,观察氯化钠溶解情况。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为学习溶液溶解度、溶液浓度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
通过经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白糖”这个探究活动,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
这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也是为学习溶液的溶解度、浓度打下基础的一节课,所以上好这节课至关重要。
先通过实验制取三种蔗糖溶液,分析比较后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将这三种蔗糖溶液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关系都是从分析这三种溶液中得出的,通过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进行概念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学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四、教学用品药品:蔗糖、硝酸钾、食盐、水仪器:大试管或者烧杯、试管夹、酒精灯、50mL烧杯、玻璃棒、10mL量筒、药匙、火1. 教[设问]1 、用量筒量取10mL 水,2 、向三只816 24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 ,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
通过“怎样使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溶解”的问题,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提倡教学相长,鼓励开拓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热情的鼓励、积极的引导、耐心的期待、客观的评价,把学生推向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在感受、猜测、思考、操作、交流与反思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完善人格和认知结构。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3. 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二、教学内容: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2.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
2. 利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称量仪等。
2. 实验试剂:硝酸钾、硫酸铜、氢氧化钠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4. 小组讨论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例子,如食盐水、糖水等,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已经溶解到最大限度,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还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
3. 讲解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通过实验,向已经溶解了较多溶质的溶液中继续加入少量溶质,观察是否还能继续溶解,若能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若不能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
4. 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等方法,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或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5. 总结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规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使学生了解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了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并学会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第九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饱和溶液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涵义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结晶的方法课前预习1. 知识回顾(1)溶液是指________________ 溶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物质分别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升高的有________________A NaCIB . NH4NO3C .NaOHD CaO(3)将20gNaCI放50g水溶解后,剩余2gNaCI,则制得溶液_________________ 克,其中溶质g.2. 预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饱和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导入新课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课内探究1、提出假设: NaCI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合作探究阅读P33活动与探究1,小组讨论并确定方案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① 5gNaCI 能溶解在20mL 水中;②10gNaCI 不能溶解在 20mL 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 NaCI 。
结论:NaCI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NaCI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有意漏 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进行探究实验:观察现象,讨论并得出结论:NaCI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水增多时,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2、KNO 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阅读 究2(1) 小组合作探究,并得出结论: KNO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饱和溶液教案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一、预习目标1、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关系。
3、知道食盐工业上的提取过程。
二、自主预习1、完成课本P33的活动探究,并做好记录,得出结论。
2、什么是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3、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什么是结晶?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有哪些?三、合作探究5、在讲溶液是否饱和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6、在一种饱和溶液中还能否溶解其他物质?7、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措施:通过活动探究同学们带着上述问题,小组合作、研读教材、翻阅资料,做好预习笔记。
教师巡回指导,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预见性:学生不注意溶液受到的外界条件影响,找不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换条件。
预见措施:提醒学生溶液饱和、不饱和会都受内因与外因的影响的。
四、预习疑难点的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五、预习展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措施:教师分配任务,每次展示时给同学们几分钟讨论、交流、准备的时间。
六、有效训练知识点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1、饱和溶液是()A、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在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B、很浓的溶液C、不是稀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在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要确定某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A、不断蒸发溶剂时,有不溶解的溶质出现B、温度和溶剂的量不变时,有没溶解的溶质存在,且质量继续减少C、温度和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的浓度不变D、温度和溶剂的量不变时,再加入极少量该溶质,看是否还能在溶解3、向10g水中加入6g的蔗糖,搅拌后,还剩余2g蔗糖为溶解,则这时溶液的质量为( )A 、10gB 、16gC 、12gD 、14g4、下列物质中不可能与水形成饱和溶液是( )A 、酒精B 、熟石灰才C 、二氧化碳D 、硝酸钾知识点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5、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入相同溶质的浓溶液;④加入该固体溶质;⑤增加压强;正确的方法是(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③④⑤D 、①④6、把60°C 的饱和硝酸钾溶液降温到20°C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溶液的质量不变 ②溶质的质量不变 ③溶剂的质量不变 ④溶蚀饱和溶液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7、下列叙述争取的是( )A 、物质的水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B 、冰水混合物是饱和溶液C 、饱和溶液是纯净物,不饱和溶液是混合物D 、矿泉水是溶液8、同一温度下,从100ml 饱和食盐水中取出10m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变稀B 、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C 、仍为饱和溶液D 、以上都不对9、怎样证明某温度下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 ,请用两种方法使之成为不饱和溶液: 、 。
幼儿园饱和溶液实验教案
幼儿园饱和溶液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条件。
2. 熟悉饱和溶液的特征和性质。
3. 学习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并能够正确地操作实验。
4.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探究欲和实验技能。
教学重点:1. 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2. 饱和溶液的特征和性质3. 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教学难点:1. 学生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2. 学生操作实验的技能。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导入过程中,介绍实验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实验目的,鼓励幼儿表达问题和疑问,同时勾起幼儿的探索欲和兴趣,激发立志参与本次实验的兴趣。
步骤二:呈现饱和溶液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与特征,可以利用一些展示的方式,比如利用蒸发皿放置不同的盐水,直至出现晶体时停止加热,让幼儿看到饱和溶液的样子、特征和性质。
通过观察晶体的形成,解释饱和溶液的概念。
步骤三:制备饱和溶液1. 准备材料:普通食盐、 50ml 烧杯、搅拌器、蒸馏水、容量瓶、滤纸。
2. 将普通食盐倒入烧杯中,并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
3. 将烧杯中的溶液倒入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调整至刻度线,使其体积为 100ml。
4. 将所制备的饱和溶液过滤。
5. 把过滤得到的饱和溶液放在自然环境,观察饱和溶液中物质在什么情况下会沉淀出来。
步骤四:总结1. 通过实验,幼儿学会了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特征和性质,同时也学会了制备饱和溶液的方法。
2. 加深幼儿对溶液中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和沉淀的认识。
3. 引导幼儿思考和总结本次实验的意义和意义。
步骤五:拓展实验在实验完成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实验,例如:制备其他物质的饱和溶液,比较不同物质饱和溶液的特征,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探究能力。
评估方式:1. 评估幼儿对饱和溶液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幼儿的实验操作技能。
3. 评估幼儿的探究欲和思考能力。
教学资料:烧杯、搅拌器、蒸馏水、容量瓶、滤纸、盐酸等材料教学中的安全提示:1. 实验结束后收拾好实验器材,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卫生。
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饱和溶液的形成和特性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的形成过程以及其特性。
通过实验、讨论和思考,学生将学习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度的计算方法以及饱和溶液的一些应用。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化学课程,适合学生学习年级为高中。
二、教材和资源:1. 教材:高中化学教材第X章第X节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应用2. 实验材料:溶液A(可溶的固体物质)、蒸馏水、试管、试管架、灼烧器、滴管、称量器、温度计等3. 图表、图示或计算工具:示意图、饱和度计算公式等三、教学目标:1. 理解饱和溶液的定义,了解饱和溶液形成的条件。
2. 掌握计算饱和度的方法。
3. 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饱和溶液的特性。
4. 了解饱和溶液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通过提问题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饱和溶液的兴趣和思考:- 你喜欢在热水中加入多少糖来制作一杯咖啡?- 为什么一些溶质会在溶剂中溶解,而一些则不会?- 什么是饱和溶液?你听说过饱和溶液的应用吗?2. 知识讲解和探索(约15分钟)- 介绍饱和溶液的定义和形成条件。
- 讲解如何计算饱和度:饱和度(%)=已溶质的质量/在该温度下可以最多溶解的溶质质量 × 100%。
- 与学生一起分析并解释该公式的意义。
3. 实验操作和观察(约30分钟)- 学生将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实验:取一定量的溶质A,逐渐加入蒸馏水中,直到无法再溶解更多溶质为止。
-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的观察结果和温度的变化。
-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实验溶液的饱和度,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和讨论。
4. 实验结果分析与拓展(约15分钟)- 学生与老师一起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饱和溶液的特性及其形成过程。
-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并讨论如何减小误差。
- 展示饱和溶液在生活和工业中的一些应用,如食品加工、制药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5. 总结与评价(约5分钟)-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饱和溶液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初中化学面试饱和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面试饱和溶液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饱和溶液的定义和形成条件;
2. 掌握饱和溶液的特点和性质;
3. 能够通过实验验证饱和溶液的形成。
教学内容:
饱和溶液的定义和形成条件;
饱和溶液的特点和性质;
实验:制备饱和溶液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与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溶液现象,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并解释饱和溶液的定义;
2. 讲解:介绍饱和溶液形成的条件,并讲解饱和溶液的特点和性质;
3. 实验演示:老师进行饱和溶液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制备饱和溶液的实验,记录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
5. 总结与讨论:学生归纳实验结果,讨论饱和溶液的形成原理;
6. 板书:将饱和溶液的定义、形成条件、特点和性质等内容整理并板书。
教学资源准备: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磁力搅拌器等;
实验药品:食盐、糖、硫酸铜等;
教学PPT;
教学板书。
课堂互动:
1. 学生提问:让学生提出日常生活中饱和溶液的例子;
2. 实验设计:让学生设计制备饱和溶液的实验方案。
评估方法:
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记录撰写实验报告;
2. 知识问答:在课后通过口头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拓展延伸:
让学生自行探究其他常见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形成饱和溶液的情况,并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程度,适度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实验原理。
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教案课题1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理解其涵义,认识溶液的两种状态及结晶现象。
2、进一步熟练药品取用、加热液体及仪器的使用等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探究问题的全过程。
2、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及观察、记录、分析等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2、树立化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及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溶液,你能举出生活中属于溶液的一些物质吗?在生活中人们经常有喝茶的习惯,我们知道在喝茶时,一杯茶可以冲泡几次,为什么一杯水没有将茶泡完呢?相互交流举出生活中的溶液,如:饮料、醋、汤、茶水等。
产生疑问,形成学习的动机,同时激发起兴趣。
[导入问题]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某物质呢?[引出概念]板书: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活动与探究]利用教师提供的药品及仪器进行下列实验:1、取20 ml水,每次向里面加入约5g的氯化钠,搅拌溶解。
2、、取20 ml水,每次向里面加入约5g的硝酸钾,搅拌溶解。
观察并记录现象,讨论归纳。
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制定实验方案进行探究:1、向氯化钠溶液中加入20 ml水,搅拌。
2、将硝酸钾溶液加热,边加热边搅拌,并将剩余的硝酸钾加入。
观察并记录现象,讨论归纳。
讨论:1、怎样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2、怎样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得其解,产生探究欲望。
[活动与探究]:1、取少量食盐溶液滴到铁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2、取少量热的硝酸钾溶液加入试管中,放于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冷却,观察现象。
[问题]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能否溶解其它物质呢?[归纳]可见,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是可以溶解其它物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条件
3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学习对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饱和溶液的概念
实验用品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玻璃棒、蒸发皿、铁架台、氯化钠、硝酸钾、蒸馏水
教学过程
引入
播放一段青海湖美丽的风景,介绍咸水湖的知识,最后提出湖水日益咸化的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向一杯水中加食盐,是不是可以无限制的溶解?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
学生:实验说明,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的量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一定温度下,一定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板书〕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20℃时,100克水溶解36克氯化钠达到饱和。
也就是说,20℃,100克水最多溶解36克氯化钠。
活动三:
学生活动观察到的现象结论
甲:将试管冷却
乙:将烧杯中的溶液倒入
蒸发皿中加热
教师:同学们,请思考一下,有晶体析出后的溶液(母液)是什么状态的溶液?
〔板书〕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因素。
教师:如何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转化的方法,教师观察学生的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适当给予指导。
学生小组交流,展示汇报他们的方法。
显示投影卡片:
〔板书〕:饱和溶液通过升高温度,增加溶剂的量可以转化成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的量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
教师: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确定溶液是否饱和?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小结: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练习〕1 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试举出使它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
2 其他条件不变时,向50克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1克硝酸钾固体,则此饱和溶液的质量( )
A 减少
B 不变
C 增加
D 无法判断
3 在25℃时,向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5克氯化钠固体,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剩余,加入5克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加水前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C加入氯化钠固体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D 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4 20℃时,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 )
A升高温度 B加入溶剂 C加入溶质 D倒掉一半溶液
小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是这节课的重点
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