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介绍

合集下载

拾穗者

拾穗者
பைடு நூலகம்


作品影响
在这幅《拾穗者》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仅是它的题材本身,就 足以引发一场革命。作品在沙龙展出后,立即引起了舆论界的广泛关 注。一些评论家认为米勒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画面上农民的劳作传 达了他们生活的艰辛,而将这样的作品拿到巴黎的沙龙里展出,无疑 是底层民众对上流阶层的挑战和呼声。有人讥讽米勒的作品中暗含着 农民的暴力革命。面对种种过激的评价,米勒在一封书信中为自己的 艺术作了辩护,有人说米勒否定乡村的美丽景色,可在他而言,在乡 村发现了比它更多的东西——永无止境的壮丽;看到了基督谈到过的 那些小花,所罗门在他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那山林间的 一朵百合花呢!米勒相信,艺术是一种爱的使命,而不是恨的使命。 当他表现穷人的痛苦时,并不是向富人阶级煽起仇恨。他所要做的, 只是尽力弄懂如何用平凡细微的东西去表现崇高的思想,因为那里才 蕴藏着真正的力量。而要将这一切和谐、自然地表现出来,不仅需要 画家的眼睛和手,更需要他的整个身心。米勒的一位艺术辩护人朱 理· 卡斯塔奈里曾这样来描述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 日下的乞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 怕的忧虑,它不像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者社 会论文,它是一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它的 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 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 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的诗篇。”
• 作者介绍 • 让· 弗朗索瓦·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 是 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以描绘农村主题见长,他 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 村生活气息。米勒出生于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在瑟堡 接受了最早的艺术启蒙教育。1873年,他来到巴黎,受教 于德拉罗什画室,并在卢浮宫研究学习历代大师的作品。 1848年,他的作品《簸谷者》在沙龙展出。1849年,他定 居于巴黎东南郊外的巴比松农村。在以后的27年里,他创 作了一系列以农民的生活和劳动为主题的作品。代表作品 有:《播种者》、《拾穗者》、《晚钟》、《喂食》、 《慈母的爱》、《倚锄的人》、《牧羊女》等。米勒在 “巴比松画派”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的艺术语言承继 了西方艺术的传统,尤其受曼特尼亚、普桑和米开朗基罗 的影响甚大。其画风凝重质朴,造型简约。

让·弗朗索瓦·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画家,1814出生于法国,是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以描绘农村主题见长,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米勒出生于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在瑟堡接受了最早的艺术启蒙教育。

1873年,他来到巴黎,受教于德拉罗什画室,并在卢浮宫研究学习历代大师的作品。

1848年,他的作品《簸谷者》在沙龙展出。

1849年,他定居于巴黎东南郊外的巴比松农村。

逝世于1875年。

代表作品有《播种者》、《拾穗者》等。

代表作品《播种者》让·弗朗索瓦·米勒《播种者》(1850年);101×82.5 CM;收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苍凉的麦田里,播种者阔步挥臂,撒播着希望的种子。

飞鸟在空中盘旋,寻觅食物,掠夺播下的种子--正是一幅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壮丽图景。

这幅画招到了“高等市民”的不安,他们在播种者那充满韵律感和强有力的动作中看到了类似六月革命时巴黎街头人民的形象。

但当时的进步人士却有不同的反映。

作家雨果从这幅画中看到对人民创造力量的赞美,因而予以充分的肯定。

文艺评论家戈蒂叶说这个形象是用播下种子的土地的泥土画成的,太真实了。

画家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练的形象,概括地表达耐人寻味的内容,所以荷兰画家梵高评述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米勒从来没有画过农民反抗的场面,这也许是由于他的温厚的人道精神中含有宗教情绪的缘故。

但他画的胼手胝足,粗衣陋食的劳动者的形象,实际上对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就是一种抗争,虽然这种抗争是较温和的。

这幅《播种者》即是如此。

《牧羊少女》(1864年);画布油彩;巴黎奥赛美术馆在这幅画中,画家捕捉了一个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场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祷着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线,平坦与辽阔无垠,牧羊女披着旧毛毡披肩,围着红头巾,孤独地与羊群为伴……这个头上包着暗红色绣花毧帽,身上披着厚重毛毡的牧羊女,背对着羊群与彩霞,兀自编织着手上的毛线衣,她微躬的身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告般的虔诚。

米勒-最受法国农民爱戴,柔和中彰显静谧美感的西方油画大师

米勒-最受法国农民爱戴,柔和中彰显静谧美感的西方油画大师

米勒-最受法国农民爱戴,柔和中彰显静谧美感的西方油画大师最受法国农民爱戴,柔和中彰显静谧美感的西方油画大师《拾穗》巴黎奥赛博物馆藏在十九世纪的法国,不仅有著名的法国大革命,政治上的动荡却也阻挡不了艺术家对于艺术的追求,在这个时期有一位农民的孩子,通过自己精湛的绘画技巧,将农民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描绘在画面当中,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同样也是法国巴比松花牌的著名代表油画家,他就是书扬文化本期要给大家介绍的男主角——米勒。

米勒油画作品欣赏米勒的全名叫做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年〕,米勒从小出身于农民世家,在米勒小的时候就凸显出了自己的绘画天赋,在整个巴比松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中,米勒可以说是过得最为穷困潦倒的画家。

米勒油画作品欣赏为什么这么说呢?米勒在巴比松生活了27年,他的生活与其他专职的画家不同,是一位彻彻底底的业余画家,为什么说是业余画家呢?因为米勒每天的主要工作是耕地,上午要到农地里去干活,到了下午才有时间画画,农民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一般人在上午干完农活之后就已经累屁了,但米勒凭借自己的执着,不管多么的辛苦,下午画画的时间是雷打不动的,有这样的毅力难怪人家最终会成功。

米勒油画作品欣赏看现在学习画画的孩子,各种各样的颜料、画笔是层出不穷,要什么颜色有什么颜色,考完试画笔一扔就和没事时的。

但在米勒那个时候,作为农民的米勒是买不起画笔的,米勒就自己将木条烧制成木炭条来画画,正是因为条件的艰苦,所以传世的米勒的作品都没有大幅的,基本都是在50厘米以下。

嫁接树木的农夫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在巴黎卢浮宫的藏品中,有一件《嫁接树木的农夫》的作品。

为什么说这件作品特殊呢?这件作品的尺寸接近一米大,是他少见的大尺幅作品中的一幅。

不知米勒省了多久的钱,才有材料画出这么一幅好画来。

米勒油画作品欣赏在米勒的传世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应该属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藏的《拾穗》,这也是小编最喜欢的一件米勒的作品,就是第一幅插入的作品,这幅画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上有三个农妇正弯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

介绍米勒的PPT

介绍米勒的PPT

拾 穗 者
拾穗者
• 这幅画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 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 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 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 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 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 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 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 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 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 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 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地反映了一种复杂的农民精神生活:画面上,夕阳西下,一 天辛勤的田野劳作结束了。一对农民夫妇刚听到远方的教堂钟响,便自 然而然地、习惯地俯首摘帽祷告。画家着重于描绘这两个形象对命运的 虔诚。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农产品的创造者,他们感谢 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这个恩惠就是农妇身旁小 车上的两小袋马铃薯!这样的恩惠竟是他们一天劳动的报酬?形象在画 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他们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 格。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 破篮子,除此以外,只有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衫。日落给大地蒙上一 层萧瑟的氛围,画家在这里倾注全部心血去刻画这种萧瑟氛围,让它来 笼罩这对可亲可怜的劳动夫妇的形象。 他着重描绘了农夫妇的虔诚和质 朴,寄托了他对农民生活境遇的无限同情。
播 谷 者
播谷者
• 苍凉的麦田里,播种者阔步挥臂,撒播着希望的种子。飞鸟 在空中盘旋,寻觅食物,掠夺播下的种子--正是一幅人与大 自然关系的壮丽图景。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法国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法国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

让·弗朗索⽡·⽶勒(1814-1875)法国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勒(Jean-Francois Millet),画家,1814出⽣于法国,籍贯:诺曼底是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以描绘农村主题见长,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活⽓息。

⽶勒出⽣于诺曼底的⼀个农民家庭,在瑟堡接受了最早的艺术启蒙教育。

1873年,他来到巴黎,受教于德拉罗什画室,并在卢浮宫研究学习历代⼤师的作品。

1848年,他的作品《簸⾕者》在沙龙展出。

1849年,他定居于巴黎东南郊外的巴⽐松农村。

逝世于1875年。

代表作品:《播种者》《牧⽺少⼥》《拾穗者》《晚祷》《晚钟》《扶锄的男⼦》《喂⾷》《嫁接树⽊的农夫》《沐浴的放鹅少⼥》《祭品》巴⽐松画派代表作品 /让·弗朗索⽡·⽶勒《播种者》《播种者》(1850年);101×82.5 CM;收藏美国波⼠顿美术馆。

苍凉的这幅画招麦⽥⾥,播种者阔步挥臂,撒播着希望的种⼦。

飞鸟在空中盘旋,寻觅⾷物,掠夺播下的种⼦--正是⼀幅⼈与⼤⾃然关系的壮丽图景。

到了“⾼等市民”的不安,他们在播种者那充满韵律感和强有⼒的动作中看到了类似六⽉⾰命时巴黎街头⼈民的形象。

但当时的进步⼈⼠却有不同的反映。

作家⾬果从这幅画中看到对⼈民创造⼒量的赞美,因⽽予以充分的肯定。

⽂艺评论家⼽蒂叶说这个形象是⽤播下种⼦的⼟地的泥⼟画成的,太真实了。

画家⽤⼀种雕塑般的单纯⽽简练的形象,概括地表达耐⼈寻味的内容,所以荷兰画家梵⾼评述说:“在⽶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勒从来没有画过农民反抗的场⾯,这也许是由于他的温厚的⼈道精神中含有宗教情绪的缘故。

但他画的胼⼿胝⾜,粗⾐陋⾷的劳动者的形象,实际上对纸醉⾦迷,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就是⼀种抗争,虽然这种抗争是较温和的。

这幅《播种者》即是如此。

《牧⽺少⼥》《牧⽺少⼥》(1864年);画布油彩;巴黎奥赛美术馆《牧⽺⼥与群⽺》图册在这幅画中,画家捕捉了⼀个⼗分抒情的牧⽺⽣活场⾯(天空、草原、⽺群、祈祷着的少⼥):⾼⾼的地平线,平坦与辽阔⽆垠,牧⽺⼥披着旧⽑毡披肩,围着红头⼱,孤独地与⽺群为伴……这个头上包着暗红⾊绣花毧帽,⾝上披着厚重⽑毡的牧⽺⼥,背对着⽺群与彩霞,兀⾃编织着⼿上的⽑线⾐,她微躬的⾝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告般的虔诚。

让·弗朗索瓦·米勒-MuséeMillet

让·弗朗索瓦·米勒-MuséeMillet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年10月4日,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 1814-1875)出生于诺曼底(Normandie)瑟堡市(Cherbourg)邻近的格鲁什村(Gruchy)。

他家境简朴却不贫困,在喜好阅读和尊重知识的环境中,培养出厚实的教育基础。

综其一生,朋友和访客一直仰慕他渊博精深的文化素养。

米勒的父亲闲时喜好木雕和黏土制作,他发觉儿子有绘画天分,于是鼓励其朝这方面耕耘。

1833年米勒在瑟堡市的戴维(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画派(École de David)画家杜慕歇(Paul Dumouchel)画室学习。

1835年11月父亲过世,米勒弃学返家,祖母却说服他「膺服上帝旨意」,重返瑟堡市学画,这回在古典大画家格罗(Jean-Antoine Gros 1771-1835)的学生蓝葛罗(Langlois de Chèvreville)画室学习。

1837年得到多位恩师的力荐,瑟堡市政府以奖学金资助米勒赴巴黎,在历史画家德拉罗(Paul Delaroche)门下习画。

纵使初次沙龙展成功,碍于阮囊羞涩,米勒只好回瑟堡以人物画维生。

1841年娶欧诺小姐(Pauline-Virginie Ono 1821-1844)为妻,婚后迁居巴黎。

1844年妻肺疾病殁,米勒重返瑟堡。

1845年偕同原为侍女的终生伴侣勒麦小姐(Catherine Lemaire 1827-1894)离开瑟堡到巴黎。

1849年霍乱肆行,米勒携勒麦和三个孩子,随同友人杰克(Charles Jacque)一家避居巴黎东南郊的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森林旁、属于夏颐(Chailly)平原的小镇巴比松(Barbizon)。

该镇时已有一些画家前来取景作画。

除了1870年普法战争暂时离开数星期外,米勒一生都留在巴比松完成他主要的作品。

法国名画家米勒出身 法国画家米勒被誉为什么

法国名画家米勒出身 法国画家米勒被誉为什么

法国名画家米勒出身法国画家米勒被誉为什么>米勒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淳朴的艺术,尤其受到了法国农民所喜爱。

那么法国名画家米勒出身是怎样的呢?让-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国诺曼底人,在1814年米勒出生在柯唐坦半岛北部瑟堡附近的格雷维耶教区的格鲁齐村。

这是村子虽然偏僻荒凉,但是村中的农民十分淳朴。

米勒是家中八个孩子中的老二。

他名字中的“让”是跟随父亲取的,“弗朗索瓦”则是为了纪念阿西西的圣徒弗朗西斯而取的。

米勒的家族是那些保留着道德力量和崇高思想的家族中的典范,在那个时代中,这样的家族常常存在于比较贫穷的法国人民中。

米勒被成为是“农民画家”,他之所以是农民画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出生于农民,并且在青年时代种过田。

因为他的出生,他在23岁的时候到巴黎学画,但在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米勒,说他是土里土气的山里人,就连他的老师因为米勒是农村出来的而看不惯他。

也许也因为米勒是农民出生,所以他更加的了解农民,了解农民的生活。

所以当他在巴黎过得穷困潦倒的时候,为了生存,不断迎合他不喜欢的。

最后他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坚决走上自己的艺术道路。

而这条路就是他成名的之路,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绘画,米勒爱生活、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米勒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之后他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钟》等名作。

法国画家米勒被誉为什么法国作家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闻名的现实主义画家,也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那么法国画家米勒被誉为什么呢?画家米勒被誉为叛逆画家、自由画家、人民画家,也可以说他是绘画艺术的革命家。

米勒的画摆脱了当代传统绘画理念,他的画笔所描绘的都是农村的劳动者,而不是贵族。

米勒的画不效力于教会,他只画自己家乡的劳动人民,因为米勒认为只有劳动者才是最美的,只有这些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相符合的,最真实最朴实的人民才值得他去描绘与赞美,而不是作为的贵族,与那些教会中的虚有天使。

米勒的农民之美1

米勒的农民之美1

论米勒笔下的农民之美作者班级:08级美术学油画一班作者姓名:邵美凤指导教师:呼嘻江文章摘要:米勒的油画作品总是以含蓄而又浑厚有力的画面气氛吸引观众.在看似平常的画面里,他开创了与众不同的新天地,揭示了十九世纪中叶农民的真实生活,让观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百年来西方油画各种流派风起云涌,让人目不暇接,而米勒那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朴实无华的追求更让人崇敬。

在米勒的画面中描绘的都是非常简朴、自然的生活场景,甚至让人感觉没有美术加工.其实米勒所追求的是绘画上的美,是精神境界的美.这种美存在于他的每幅作品之中,形成了米勒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他笔下的人物与风景息息相关,难以单独分开;他的风景与大自然更是息息相关,令人想起围绕着我们的这广大世界的澎湃生命.这是他继承的古典主义的精神追求,也是他的艺术的精髓.关键词语:热情、淳朴、思想感情、热爱生活(一):我心中的米勒让·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

后来到巴黎从师特拉罗虚学习。

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画一些模仿普桑和佛拉贡纳的罗可可风格的香艳体绘画,放在画店里出售。

但是,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时刻希望着能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纯朴而勤劳的形象。

1848年,他画了一幅《簸谷子的女人》,卖了500法郎。

他同他的朋友画家夏尔·雅克商量,用这笔钱到巴比仲去定居。

当时,画家卢梭已经在那里安家,米勒十分向往他们的生活。

于是,米勒毅然迈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步。

1849年7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5个孩子,驶向离巴黎90公里的枫丹白露,然后,背着简单的行囊,步行来到巴比仲村。

这个农民的儿子终于又回到了农村,望着那儿的树木和田野,他高兴地喊着:“阿,上帝,这里真美呀!”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又听到了森林的喧嚷,他童年时神往的一切重又呈现在眼前。

米莱的资料

米莱的资料

让·弗朗索瓦·米勒19世纪法国著名的农民画家米勒(1814-1875年)简介米勒年表1814年-出生于法国诺曼第半岛格鲁什村(Gruchy),富裕的耕农家庭之子;童年时曾帮助父亲在田间劳动。

1831年-17岁,创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显示出极高的绘画天赋。

1832年-18岁起,到瑟堡市(en:Cherbourg)向两位当地画家学习绘画。

1837年-23岁,获得瑟堡市议会的奖学金,到巴黎美术学院向浪漫主义派画家德拉克罗瓦学习。

米勒也常常去罗浮宫,从米开朗基罗、普桑、林布兰特的画中临摹学习到不少表现技巧。

1939年-离开德拉克罗瓦的画室。

1840年-米勒《肖像画》入选沙龙,正式跻身巴黎画坛1847年-米勒开始将他的兴趣专注在乡村题材的作品。

1848年-在巴黎的“自由沙龙”展出古典主义风格的《巴比伦被俘的犹太人》和乡村风俗画《筛谷的人》。

1849年-《十枯草的人》获得1000法郎的奖金,夏天时,由于巴黎动乱,米勒偕同妻儿搬到巴黎近郊,邻近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定居。

这是他最贫苦潦倒的时期,一边在画室创作,一边又必须为了生计在田里耕作。

1850年-米勒画出了《播种者》。

并以此画获得许多重要人物的赞赏与肯定。

如作家雨果、印象派画家凡高等。

1857年-《拾穗者》,可说是米勒最著名的画作。

此画描绘三名农妇在一片金黄色的麦田中捡拾收割过后的麦穗。

在画面中充满的感伤与人性尊严的宁静,奠定了米勒在法国自然派画家中的重要地位。

1858年-《晚钟》﹙米勒死后,法国以80多万法郎购回此画﹚。

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与柯罗一起展出田园自然风格的画作,人们逐渐认可米勒的绘画。

1875年-61岁时咯血病逝于巴比松。

让·弗朗索瓦·米勒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画家米勒的简介

画家米勒的简介

画家米勒的简介让·弗朗索瓦·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法国巴比松派画家。

米勒用他那淳朴的艺术,受到了广大法国农民的喜爱。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画家米勒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画家米勒的简介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画家,1814出生于法国,是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以描绘农村主题见长,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米勒出生于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在瑟堡接受了最早的艺术启蒙教育。

1873年,他来到巴黎,受教于德拉罗什画室,并在卢浮宫研究学习历代大师的作品。

1848年,他的作品《簸谷者》在沙龙展出。

1849年,他定居于巴黎东南郊外的巴比松农村。

逝世于1875年。

代表作品有《播种者》、《拾穗者》等。

画家米勒的故事画家米勒出身于农民世家,他在年幼时就显露出了他的绘画天才,因此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

米勒23岁的时候,到巴黎从于画家德拉罗什,在画室里的同学都看不起米勒,说他是土里土气的山里人,就连老师也看不起他,经常斥责他说:“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

对于这一切,米勒是真的是极其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就像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

当米勒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奇的说:“我好像来到了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当米勒在巴黎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时,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但为了生存,于是他就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曾经还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米勒甚至还画过裸女。

有一次米勒听到人们在议论他说:“看,这就是那个除了会画下流裸体,其他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

”听到这样的话,使他伤透了心。

从此他便下定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慢慢的米勒发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道路,就是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也获得了很多人的喜爱。

永远的米勒一法国巴比松画派画家

永远的米勒一法国巴比松画派画家

永远的米勒一法国巴比松画派画家他用画笔刻画了最美劳动者形象,并赋予了他们人性的光辉和尊严。

他被誉为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们爱戴的画家,也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派代表人物,他就是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法国最伟大的田园画家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自画像米勒,全名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年),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作为讴歌农村生活的大师,在他的作品中深刻的社会意义恰恰在于史诗所不能达的质朴平凡。

米勒用自身证明了现实主义不仅不是“刻板地模范自然中最缺乏诗意和崇高的东西,”而且恰恰表现了“诗意和崇高的东西”。

罗曼·罗兰在所著的《米勒传》指出:“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让·弗朗索瓦·米勒让·弗朗索瓦·米勒米勒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在劳动的人是最美的”。

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更何况在米勒生活的时代,所有的画都是在画贵族,画有钱人,画才子佳人这些。

他会说一个在劳动的人是最美的。

米勒算是这些画家中最穷苦潦倒的画家,在巴比松共生活了27年,基本上都处于上午劳动、下午作画的状态中。

手中几乎没有闲钱,有一点点,就换些颜料画布作画,实在没有,就自己烧制木炭条继续画画,从未停歇。

所以他的画作很少有大幅的,一米左右的都不多见,多为50厘米以下。

无更多钱买颜料的米勒,时常就地取材,自己烧制木炭条画素描。

仅仅是素描,也全是那么地出神入化。

米勒素描作品欣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素描米勒到巴黎美术学院学习、直接师承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无数次去卢浮宫观摩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原作的宝贵经历,对他后来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拾穗基本介绍

拾穗基本介绍
让·弗朗索瓦·米勒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 不过气来。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 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 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 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 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 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 道路。 他时刻希望着能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 纯朴而勤劳的形象。1848年,他画了一幅《簸谷子的 女人》,卖了500法郎。他同他的朋友、动物画家夏 尔·雅克商量,用这笔钱到巴比仲去定居。当时,画 家卢梭和狄亚兹已经在那里安家,米勒十分向往他们 的生活。于是, 米勒毅然迈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 一步。
《拾穗》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 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 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 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 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 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 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 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 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 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 穗。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 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
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 远 动 沉图中的
谢谢! Kittos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 以 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 是“汗滴禾下 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整个作品 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 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 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 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 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 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 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在师,他的大 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米勒 - 人物简介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曾从德洛罗什(Delaroche)学画,后因不满老师的浮华风格和无力负担学费而片学。

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以补助生活。

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

他曾说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

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

《播种》、《晚钟》、《牧羊女》、《死神与樵夫》和《扶锄的人》等都描绘和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淳朴性格,也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曾受到资产阶级的诋毁。

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

画风以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著称,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米勒 - 人物故事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

后来到巴黎从师特拉罗虚学习。

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画一些模仿蒲珊和佛拉贡纳的罗可可风格的香艳体绘画,放在画店里出售。

但是,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时刻希望着能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纯朴而勤劳的形象。

1848年,他画了一幅《簸谷子的女人》,卖了500法郎。

他同他的朋友、动物画家夏尔·雅克商量,用这笔钱到巴比仲去定居。

当时,画家卢梭和狄亚兹已经在那里安家,米勒十分向往他们的生活。

于是,米勒毅然迈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步。

1849年7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5个孩子,同夏尔·雅克一起,坐上了一辆笨重的日式释车,驶向离巴黎90公里的枫丹白露,然后,背着简单的行囊,步行来到巴比仲村。

《晚钟》——米勒 美术 鉴赏

《晚钟》——米勒 美术 鉴赏

《晚钟》欣赏《晚钟》:世界名画,由法国著名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创作于1850年,属布面油画。

规格为55.5×66厘米。

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作者简介: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以描绘农村主题见长,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米勒出生于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在瑟堡接受了最早的艺术启蒙教育。

1873年,他来到巴黎,受教于德拉罗什画室,并在卢浮宫研究学习历代大师的作品。

1848年,他的作品《簸谷者》在沙龙展出。

1849年,他定居于巴黎东南郊外的巴比松农村。

在以后的27年里,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农民的生活和劳动为主题的作品。

代表作品有:《播种者》、《拾穗者》、《晚钟》、《喂食》、《慈母的爱》、《倚锄的人》、《牧羊女》等。

欣赏:《晚钟》,创作于1958年至1859年。

画面十分简洁,米勒撷取身边农民的日常劳作场景进行描绘,将普通的瞬间描绘成永恒的艺术经典。

暮色中一望无际的田野,远处隐约显露出教堂的钟楼,画面前景是一对正低头合掌祈祷的青年夫妇,身边停放着独轮小推车、篓筐、装土豆的麻袋和农具。

整幅画面宁静而安详,一切都表明这对年轻夫妇在一天的劳作忙碌后停顿下来,画面在此刻凝滞,原来是远处教堂飘荡过来的钟声使他们如此虔诚,观者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的钟声。

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夫妇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

在画面中,画家让日暮余晖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相互映衬;又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仿佛融为一体。

画作处处体现出一种宁静悠远的乡村生活。

米勒是一个失意的画家,生前得不到认可,可是死后却得到了追捧,《晚钟》的出名和美国人有莫大的关系。

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米勒FrancoisMillet

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米勒FrancoisMillet

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米勒FrancoisMillet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法国最伟大的田园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拾穗者The Gleaners 1857这幅画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

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

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迷人的乡村风光。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种植马铃薯的人Potato Planters 1861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 The Angelus 1857-59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描述一对农民夫妇在远处教堂钟声响起时,放下手上的工作,虔诚的祈祷。

画面上,夕阳西下,一天辛勤的田野劳作结束了。

一对农民夫妇刚听到远方的教堂钟响,便自然而然地、习惯地俯首摘帽祷告。

画家着重于描绘这两个形象对命运的虔诚。

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农产品的创造者,他们感谢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锄地的人Man with a Hoe 1860-621862年米勒完成《倚锄的人》,强烈地表现出生活痛苦的分量。

让·米勒油画作品欣赏:田间劳作

让·米勒油画作品欣赏:田间劳作

让·米勒油画作品欣赏:田间劳作让·米勒油画作品欣赏:田间劳作《米勒自画像》作者简介: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 是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以描绘农村主题见长,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米勒出生于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在瑟堡接受了最早的艺术启蒙教育。

1873年,他来到巴黎,受教于德拉罗什画室,并在卢浮宫研究学习历代大师的作品。

1848年,他的作品《簸谷者》在沙龙展出。

1849年,他定居于巴黎东南郊外的巴比松农村。

在以后的27年里,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农民的生活和劳动为主题的作品。

代表作品有:《播种者》、《拾穗者》、《晚钟》、《喂食》、《慈母的爱》、《倚锄的人》、《牧羊女》等。

作品欣赏:米莱在“巴比松画派”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他的艺术语言承继了西方艺术的传统,尤其受曼特尼亚、普桑和米开朗基罗的影响甚大。

其画风凝重质朴,造型简约。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一个牧羊女和她的羊群》《牧羊女》《Peasant spreading manure》《挤奶的女子》米莱的作品完全不合乎当代巴黎城市文明的欣赏趣味。

他的作品中,却有众多引人注目的妇女形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妇女往往被置于一个劳动的场景中。

她们总是以女主人的身份,带着手头上正干着的活儿出现在画面上,或劈柴、挑水,或牧放牛羊,或编织手工……没有坦露的粉色肌肤,没有矫饰的欢颜,却十分真实感人。

她们的出现常常使画面充满温馨有序的家庭气氛。

《烤面包的女人》《务农归来》《拾穗者》《晚钟》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充满血腥的时代里,却产生了《晚钟》这样静谧安宁的超世佳作,堪称奇迹:暮色笼罩着一望无际的苍茫大地,何等庄严,何等肃穆,不禁令人对造物主的伟大油然产生敬意。

只有在这样的盼望中忍耐苦难,苦难才显得甘美,心灵才寻得平安。

西方艺术史之--米勒

西方艺术史之--米勒
朗索瓦·米勒
• 贫困潦倒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 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为了生存, 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为了生存,他用 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 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 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 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 产者的感官刺激, 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 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 女。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 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 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 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 画的米勒。 这使他伤透了心。 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 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 术道路。 术道路。
《播种者》
这幅画招到了“高等市民”的不安,他们在播种者那充满韵 律感和强有力的动作中看到了类似六月革命时巴黎街头人民 的形象。但当时的进步人士却有不同的反映。作家雨果从这 幅画中看到对人民创造力量的赞美,因而予以充分的肯定。 文艺评论家戈蒂叶说这个形象是用播下种子的土地的泥土画 成的,太真实了。画家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练的形象, 概括地表达耐人寻味的内容,所以荷兰画家梵.高评述说: “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米勒从来没有画过农民反抗的场面,这也许是由于他的温厚 的人道精神中含有宗教情绪的缘故。但他画的胼手胝足,粗 衣陋食的劳动者的形象,实际上对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上 流社会就是一种抗争,虽然这种抗争是较温和的。这幅《播 种者》即是如此。
谢谢!
《晚祷》
《务农归来》
《扶锄的男子》
《沐浴的放鹅少女》
米勒在这幅作品中,表现了纯真的乡土气息。 画面表现了河畔丛林中的牧鹅少女,正欲下 水洗浴,少女的裸体,被画家表现得丰满结 实,青春健美,浓密的丛林,衬托出少女躯 体的优美曲线,远处的鹅群,平添了画面的 生机。画家以写实技巧及敏锐的观察力,描 绘了丛林的光、影,并将少妇的裸体运用光、 影效果加以突出,使画面显得统一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介绍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生平曾从德洛罗什(Delaroche)学画,后因不满老师的浮华风格和无力负担学费而片学。

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以补助生活。

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

他曾说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

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

《播种》、《晚钟》、《牧羊女》、《死神与樵夫》和《扶锄的人》等都描绘和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淳朴性格,也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曾受到资产阶级的诋毁。

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

画风以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著称,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

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

老师也看不惯他,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

”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

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没穿衣服的女人。

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

”这使他伤透了心。

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35岁。

在巴比松村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

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

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

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祷》等名作。

艺术特色如同卢梭、科罗等风景画家发现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诗情画意一般,米勒也发现了平凡的劳动者的诗情画意。

不过,他笔下的农夫并不是天国中的亚当和夏娃,他们是疲惫、穷苦、终日操劳的贫困者,衣衫槛楼,肌肤黝黑,佝楼的身躯,粗大的手掌,这便是米勒的美学,这便是米勒要为之呕心沥血地赞美歌颂的法兰西农民的形象。

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养育这伟大的民族,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缔造这美丽的国家。

”编辑本段米勒年表1814年-出生于法国诺曼第半岛格鲁什村(Gruchy),富裕的耕农家庭之子;童年时曾帮助父亲在田间劳动。

1831年-17岁,创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显示出极高的绘画天赋。

1832年-18岁起,到瑟堡市(en:Cherbourg)向两位当地画家学习绘画。

1837年-23岁,获得瑟堡市议会的奖学金,到巴黎美术学院向浪漫主义派画家德拉克罗瓦学习。

米勒也常常去罗浮宫,从米开朗基罗、普桑、林布兰特的画中临摹学习到不少表现技巧。

1939年-离开德拉克罗瓦的画室。

1840年-米勒《肖像画》入选沙龙,正式跻身巴黎画坛。

1847年-米勒开始将他的兴趣专注在乡村题材的作品。

1848年-在巴黎的“自由沙龙”展出古典主义风格的《巴比伦被俘的犹太人》和乡村风俗画《筛谷的人》。

1849年-《十枯草的人》获得1000法郎的奖金,夏天时,由于巴黎动乱,米勒偕同妻儿搬到巴黎近郊,邻近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定居。

这是他最贫苦潦倒的时期,一边在画室创作,一边又必须为了生计在田里耕作。

1850年-米勒画出了《播种者》。

并以此画获得许多重要人物的赞赏与肯定。

如作家雨果、印象派画家凡高等。

1857年-《拾穗者》,可说是米勒最著名的画作。

此画描绘三名农妇在一片金黄色的麦田中捡拾收割过后的麦穗。

在画面中充满的感伤与人性尊严的宁静,奠定了米勒在法国自然派画家中的重要地位。

1858年-《晚钟》﹙米勒死后,法国以80多万法郎购回此画﹚。

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与柯罗一起展出田园自然风格的画作,人们逐渐认可米勒的绘画。

1875年-61岁时咯血病逝于巴比松。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播种者》《播种者》(1850年);101×82.5 CM;收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苍凉的麦田里,播种者阔步挥臂,撒播着希望的种子。

飞鸟在空中盘旋,寻觅食物,掠夺播下的种子--正是一幅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壮丽图景。

这幅画招到了“高等市民”的不安,他们在播种者那充满韵律感和强有力的动作中看到了类似六月革命时巴黎街头人民的形象。

但当时的进步人士却有不同的反映。

作家雨果从这幅画中看到对人民创造力量的赞美,因而予以充分的肯定。

文艺评论家戈蒂叶说这个形象是用播下种子的土地的泥土画成的,太真实了。

画家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练的形象,概括地表达耐人寻味的内容,所以荷兰画家梵.高评述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米勒从来没有画过农民反抗的场面,这也许是由于他的温厚的人道精神中含有宗教情绪的缘故。

但他画的胼手胝足,粗衣陋食的劳动者的形象,实际上对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就是一种抗争,虽然这种抗争是较温和的。

这幅《播种者》即是如此。

《牧羊女与群羊》《牧羊女与群羊》(1864年);画布油彩;巴黎奥赛美术馆在这幅画中,画家捕捉了一个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场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祷着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线,平坦与辽阔无垠,牧羊女披着旧毛毡披肩,围着红头巾,孤独地与羊群为伴……这个头上包着暗红色绣花毧帽,身上披着厚重毛毡的牧羊女,背对着羊群与彩霞,兀自编织着手上的毛线衣,她微躬的身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告般的虔诚。

其实融合了《拾穗》和《晚钟》的长处:低头祈祷、感谢上苍赐予她工作机会的牧羊女,和其他画作同样都包涵着农民单纯的心与虔诚的宗教情怀。

牧羊女站在落日余辉里,虽然因为逆光,脸部和身体比周围的景色、羊群都要昏暗一些,但是,米勒流畅沉静的色彩,把因为生活压力而不得不微微伛偻的牧羊女身躯,描绘得像是一座矗立在大地上的雕像,让人们很难不多看几眼;尽管她的衣衫褴褛,神情也很疲惫,但在米勒眼中,她和其他的农民都是「日复一日劳动,来养育这伟大民族、来缔造这美丽国家」的英雄,有一种平凡的诗情画意。

有人说那个虔诚的牧羊女就是米勒,或者说是他的精神化身,贯穿终身的是作者自己对大地、对自然的虔诚。

忧郁悲切的牧羊女,在夕阳的余辉中,站立在旷野上,似乎在默默的祷告着。

米勒由于自身的体验,感受到贫苦劳动者的辛酸与痛苦,所以他以悲悯和同情的心态创作了这幅画。

“农民画家”米勒从小就看着农民在近乎不人道的严格劳动中求生存,因此,当他在眺望自然时,也毫不忽略在自然中与大地结合为一的人类。

与荷兰风俗画相比较,在这幅画中毫无任何戏剧性的偶发事件,唯有暮色中成群的羊儿和低首祈祷的牧羊女。

乍看之下显得随意的构图法,透过深沉的暮色实更加深了画面的静谧气氛。

这幅画意外地让米勒在官方展览中获得一致的好评,也许正因为画面上所捕捉到的“真实”,米勒的作品也超越时代深深地感动我们。

一八六四年米勒以这幅<;牧羊女>;参加法国巴黎沙龙美展,获得极高的赞誉。

这幅画无论就色彩,还是牧羊女形象都处理得比较细致、统一、和谐。

抒情的忧郁,加强了全画的感人力量真实感加强了全画的乡土气息。

《拾穗者》《拾穗者》时间:1857年;油画;巴黎卢浮宫藏这幅画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

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

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

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

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迷人的乡村风光。

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也正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

《晚祷》《晚祷》(L'Angélus)是让-弗朗索瓦·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描述一对农民夫妇在远处教堂钟声想起时,放下手上的工作,虔诚的祈祷。

在米勒去世之後,这幅画几经易手,最後一位法国人以800,000法郎购得此画,并捐赠给法国政府。

《晚祷》目前则收藏在巴黎的奥塞美术馆中。

《晚钟》《晚钟》时间:1859年;布画;巴黎卢浮宫1858~1859年间,米勒创作的杰作《晚钟》。

一个叫《晚钟》,另一个是《晚祷》,常常引起混乱。

这两个名字,一个虚,一个实,无论哪个名字,都不能够高度概括绘画的内容,但既然大家约定俗成,那就两个都叫吧!这幅画深刻地反映了一种复杂的农民精神生活:画面上,夕阳西下,一天辛勤的田野劳作结束了。

一对农民夫妇刚听到远方的教堂钟响,便自然而然地、习惯地俯首摘帽祷告。

画家着重于描绘这两个形象对命运的虔诚。

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农产品的创造者,他们感谢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

这个恩惠就是农妇身旁小车上的两小袋马铃薯!这样的恩惠竟是他们一天劳动的报酬?形象在画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他们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

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破篮子,除此以外,只有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衫。

日落给大地蒙上一层萧瑟的氛围,画家在这里倾注全部心血去刻画这种萧瑟氛围,让它来笼罩这对可亲可怜的劳动夫妇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