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法律意识现状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摘要】农民作为我国的重要群体,其法律意识的薄弱给社会治安和法律实施带来了很多问题。
本文从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薄弱的原因、加强措施、社会影响和改进途径等方面展开探讨。
农民必须意识到法律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重要性,加强宣传和教育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关键。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制度,促进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不仅是农民个人的需要,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只有全面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才能实现社会治理的有效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重要性、原因、措施、影响、改进途径、社会、结论、责任、制度、提升。
1. 引言1.1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的法律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农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往往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意识,容易忽视法律规定,导致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农民法律意识的薄弱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容易给社会治安和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如何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已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针对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积极探讨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实现全社会法治水平的提高。
本文将围绕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需要加强农民法律意识的措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对社会的影响和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改进途径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引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共同努力推动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 正文2.1 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在我国农村地区尤为突出。
农民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其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农民法律意识的强化可以有效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现代社会法治环境下,法律是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只有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农民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受到侵害。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篇一:农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石河子大学20XX至20XX学年第二学期《社会调查》课程结课作业班级法学二学位20XX级姓名杜佳彦学号20XX702026 成绩写作要求:写作要求:(评分标准)一、格式正确,符合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和特点;(20%)二、内容完整,真实准确,不得抄袭;(40%)三、结构安排合理,逻辑层次清晰;(20%)四、语言准确、通顺,简明; (15%)五、文面整洁、美观;(5%)命题组长签字:农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推进依法治国各项重大问题,把法治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要提升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水平。
中国是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亿,在某种意义上说农民法律意识水平决定着中国法制化的进程。
会中尤其重视人民的力量,“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农民知法守法调查报告
农民知法守法调查报告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的法律意识和守法状况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深入了解农民知法守法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旨在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本次调查以农村地区的农民为主要对象,涵盖了不同年龄段、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的群体。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 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50 份,并对 50 名农民进行了深入访谈。
三、调查结果(一)农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1、大部分农民对基本法律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具体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较低。
例如,多数农民知道“违法”和“犯罪”的概念,但对于《土地管理法》《劳动法》等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了解程度有限。
2、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相对具有更强的法律认知能力,而低文化程度的农民在理解和运用法律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二)农民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1、电视、广播等媒体是农民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渠道,约占60%。
2、其次是与他人交流和政府组织的宣传活动,分别占20%和15%。
3、仅有 5%的农民通过自主学习法律书籍获取知识。
(三)农民的守法意识1、在涉及到常见的民事纠纷,如邻里矛盾、土地纠纷等方面,大多数农民能够秉持和平解决的态度,遵守法律法规。
2、然而,在一些经济活动中,如农产品交易、民间借贷等,部分农民存在法律意识淡薄,不签订合同或协议,导致自身权益受损的情况。
(四)影响农民守法的因素1、法律知识的缺乏是导致农民不守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对法律规定不清楚,一些农民在无意中触犯了法律。
2、农村传统观念和习俗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些传统观念与现代法律存在冲突,使得部分农民在行为选择上更倾向于遵循传统而非法律。
3、执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现象的存在,削弱了农民对法律的信任,影响了他们守法的积极性。
四、原因分析(一)农村法治教育相对滞后1、农村地区的法律宣传和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普法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农民学法情况汇报材料范文
农民学法情况汇报材料范文近年来,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作为农村基层工作人员,我深入了解了农民学法情况,并就此向大家进行汇报。
首先,农民学法意识逐渐增强。
随着法治宣传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民对法律的认识逐渐提高,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他们开始意识到依法维权的重要性,主动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农民们也更加注重依法经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其次,农民学法方式更加多样化。
传统的法治宣传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民学法的需求,因此,我们在宣传教育形式上进行了创新。
通过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法治宣传片放映、法律咨询服务等形式,使农民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法律知识,提高了学法的效果。
再者,农民学法参与度明显提高。
随着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民参与法治建设的意识逐渐增强。
他们积极参与村民自治、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工作,为维护自身权益、促进乡村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农民们也更加愿意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提高了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农民学法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尽管农民学法意识逐渐增强,但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农民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仍然不够深入,法治观念尚未树立,对法律的适用和操作仍存在困惑。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依法维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农民学法情况在不断改善和提高,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农民的法治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推动农村法治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同时,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给予更多支持和关注,共同促进农民学法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法律意识调查报告「篇一」在目前全国上下进入法治建设的新时代,我县农民的法律意识状态如何?他们的权利意识、法律保护意识和民主意识的状态又如何呢?为了解现今我县农民的法律意识状况,更好地加强和增进农民的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对我们的法律有正确的态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我们选择几个乡镇采取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农民法律意识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目前我县农民的法律意识状态1、传统的习惯根深蒂固。
随着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多年的普法教育,全县农民法律知识贫乏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改观,农民的法律、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知道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但总体来看全县农民的法律意识依然相对淡薄,传统意识较浓,农村法制宣传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法律素养低,害怕打官司,对法律缺乏信任,薄情优先于法。
从走访的人员和媒体披露的大量案件来看,在一部分农民的脑子里的法律意识仍是空白,即使自己或家人受到了严重侵害,也不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或者想寻求法律保护,确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也有一些像经济往来的行为,如借款不写借条,总以为大家是熟人、朋友,不会出问题,一旦出了问题,又无凭无据,无法求得法律的保护;更有甚者,一些村干部的法律意识也十分淡薄,公然出面去解决本村发生的刑事案件,以私了的方式解决,使得触法刑法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2、农民对法律的认识不到位,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意识浅薄。
大多数的农村村民不懂得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更多的人认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而在更多的限制人的行为的发生。
在很多的村民自治选举中我们看到很多村民出售自己的选票,候选人用金钱买选票的事情屡屡发生。
他们不知道这样滥用自己权利的后果是导致选举结果并不能达到真正实现村民自治的目的,而以损坏自己的利益告终,而这种权利、义务意识的浅薄最终不能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农民法律意识的建立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农民作为我国人口总数组成的重要部分,理应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宣传法治文化教育,全心全意做好法律服务,不断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推进农村依法处理,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稳定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法律意识 ,普法宣传 , 实际出发第一章绪论1.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1.1农民的思想对法律意识还是很淡薄的,虽然已经过了许多年和很大力度的宣传法律教育,农民的法律知识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许多农民自身的能力和文化程度的不足,导致农民对法律的认知还停留在很浅的层次上面,这样就造成农民在遇到许多问题的时候,一般无法采取正常法律渠道,更多的时候是用非法手段来解决问题。
1.2在农村法律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传统法律文化深厚影响,经济体制,行政权力几乎主宰了社会的一切领域,与强大的行政权力相比,法律只是处于无足轻重的位置.在这种体制下,权力至上、权大于法的思想观念在农村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直到今天,这些传统的观念还在深深地影响和左右着广大人民。
1.3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对农民法律意识的消极影响,农民地区经济和文化都相对滞后,造成乡村文化落后,有的迷信成风,黑恶势力的横行治安,使农村缺少安全感,就难以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法律意识。
第二章创建新农村和谐稳定的建设环境1.创建新农村需要的条件1.1建设新农村,必须把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摆上突出位置,着力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着力解决农村各类不和谐、不稳定问题,保障广大农村群众心平气顺,安居乐业。
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问题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及时化解纠纷、缓解矛盾和疏导情绪、理顺心气,确保矛盾不积累、不膨胀、不激化的社会。
1.2建设新农村,必须切实维护好农村社会治安,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集中整治突出的治安问题,使广大农村群众不断增强安全感。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摘要】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正文内容包括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农民法律知识匮乏的原因、缺乏法律保护意识、以及法律意识薄弱导致的问题。
文章还提出了加强农民法律教育的建议,并强调了加强农民法律意识的必要性和倡导法制观念,提高农民法律素养的重要性。
农民是国家的重要劳动力,他们的法律意识的薄弱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的权益,也会对整个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加强农民法律意识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民、法律意识、农民法律知识、法律保护意识、法律教育、法律意识薄弱、法律问题、农民法律素养、法制观念、加强农民法律意识、农民法律素养、倡导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必要性。
1. 引言1.1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是国家的重要支柱。
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却相对薄弱,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了解或者忽视法律法规,容易陷入各种法律纠纷中。
他们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意识,无法有效维护自身权益,也无法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这种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农民的权益保障,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
对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薄弱问题进行思考,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在当前社会法治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有许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
2. 正文2.1 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作为我国农村的主体群体,农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如土地承包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等,这些法律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利益和权益。
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抵制违法行为,避免因不了解法律而陷入纠纷。
农民法律意识的强弱也会影响到整个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如果农民普遍不具备法律意识,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当前农民工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制定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和程序,确 保农民工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获得 法律援助。
优化农民工就业环境
加大就业扶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就业创业的 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和创业支持。
规范用工管理
企业应规范用工管理,与农民工 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
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加强劳动监察力度
仍存在诸多法律问题
尽管农民工法律意识有所提升,但在实际生活中 仍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伤保险参保率低、 劳动权益受侵害等问题。
影响因素多元化
农民工法律意识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教育水平 、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需要综合 考虑各种因素进行提升。
研究不足之处及改进方向
01
样本局限性
本研究样本主要来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可能存在地域或行业偏见
法律制度不完善
当前法律制度在某些方面 还存在不完善之处,这也 影响了农民工对法律的信 任和依赖程度。
03
加强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必 要性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农民工平等参与社会事务
加强农民工法律意识,有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歧视 和偏见,使农民工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事务。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依法表达利益诉求, 减少因不懂法而产生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有助于 保障其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 谐稳定。
本研究旨在分析当前农民工法 律意识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 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理论价值。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了解当前农民工法律意识的现状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提出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对策 。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
尽管中国农民在近几十年的农村改革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他们的法律意识依然薄弱。
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农民的权益保护,也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发展。
所以,我们需要对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加以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我们需要认识到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的原因。
一方面,农民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法律知识的机会和渠道有限。
大部分农民没有受过法律教育,缺乏对法律的基本了解,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由于农民多从事农业生产,与法律的接触较少,缺乏对法律的实践经验。
农民普遍缺乏组织和代表他们的机构,导致他们在维权过程中面临困难。
针对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加强农民的法律教育。
政府可以在农村学校和农民培训中心开设法律课程,让农民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
可以通过农村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向农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建立健全农民权益保护机制。
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农民维权机构,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
要加强对农民权益侵犯的打击力度,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还可以建立农民自己的组织,例如农民合作社或农民工会,通过集体行动来保护农民的利益。
政府还可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自治能力。
通过建设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等组织形式,增加农民的社会参与意识。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村社区的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法律援助,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满意度。
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地区农民法律意识提升的经验和做法。
可以学习台湾地区对于农民法律教育的经验,通过法律营地、法律宣传活动等形式,向农民普及法律知识。
可以学习国外农民组织和协会的经验,引导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涉及到农民权益保护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问题。
只有加强农民的法律教育,建立健全的农民权益保护机制,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自治能力,才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浅析如何提高农民法律意识
浅析如何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前言在建设社会主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必须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让农民树立法治观念,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全面推进农村和谐目标的实现。
农村法治化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败直接关系到能否切实维护我国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使命。
而农民法律意识是农村法治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基础,与农村社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对于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依法治国方略提出以来,各种方式的宣传教育对提高广大人民的法律意识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与建设法治社会对农民法律意识的要求相比,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水平依然相对低下,并成为农村法治化进程的障碍,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农民的“公民基本权利”意识淡薄我国近两千年的封建历史造成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被动意识,受历史文化传统影响,我国农民的义务观念浓厚,而权利意识淡薄。
许多农民把那些公正、廉洁的干部奉为“青天大老爷”和“父母官”。
可见他们的权利意识严重错位。
农民权利意识淡薄使得他们在其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时,大多不知道主张法律的保护或者在知道可以得到法律保护的情况下却拒绝主张,所以农民的权利很难得到有效的救济,尤其是当他们与国家权力相对应时。
由于封建思想主张人们应当忍让谦恭,以和为贵,轻法厌讼心理在农村普遍存在。
(二)法律知识匮乏,法律理念陈旧或许法律知识并非法律意识的组成要素之一,但它是农民法律意识形成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法律意识的水平。
在我国农村,农民法律知识匮乏,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对我国现行的法律是比较陌生的。
例如:作为我国农业根本大法的《农业法》,虽于1993年7月就已出台,但至今仍有一半以上的农民根本没有听说过这部法律;有53.4%的农民对当前实际承担的各项负担很不满意但有55%的农民对国务院发布的《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不清楚。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1. 引言1.1 问题背景农民作为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意识的薄弱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其法律意识却相对较低。
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缺乏对法律规定的了解和遵守,导致一些法律纠纷和矛盾屡见不鲜。
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农民工工资拖欠等问题频发,这些都与农民法律意识薄弱密切相关。
农民的法律意识薄弱不仅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整个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只有让农民深刻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增强法律意识,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中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研究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民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农村地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而农民法律意识的薄弱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权益保障,也可能对整个社会的法制建设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农民法律意识的薄弱还可能导致法律纠纷频发,给司法机构和社会管理带来一定困扰。
研究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探讨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寻找提升途径,加强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推动农民法律意识的发展,对于构建法治农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和保障,促进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法治建设。
2. 正文2.1 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
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忙于农活,对法律知识了解少,甚至不知道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
农村地区法律宣传教育不到位。
由于农村地区资源相对匮乏,法律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导致很多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识模糊,无法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一些地方存在“管得严”、“治得严”等现象。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一些地方对农民严格管理,导致农民心生畏惧,不敢了解和维护自己的权益,进而影响了其法律意识的形成。
农村法制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法制建设现状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法制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在法制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法制建设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一、调查背景农村法制建设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农村法制建设的现状,包括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律普及程度、农村执法和司法状况等方面,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在多个农村地区发放了问卷,并对部分农民、村干部和法律工作者进行了访谈,同时还对农村的法制宣传设施和执法司法场所进行了实地观察。
四、调查结果(一)农民的法律意识1、大多数农民对法律有一定的认知,但认识程度较浅。
他们知道法律的存在,但对具体的法律条款和法律程序了解不多。
2、农民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而通过法律培训和法律咨询获取法律知识的比例较低。
3、在遇到纠纷时,部分农民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依靠家族力量或传统习俗。
(二)法律普及程度1、农村地区的法制宣传工作存在不足,宣传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不够贴近农民生活实际。
2、法制宣传的频率较低,不能满足农民对法律知识的需求。
3、部分农民反映,法制宣传资料难以理解,影响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农村执法状况1、农村执法力量相对薄弱,执法人员数量不足,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2、执法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现象,如执法程序不严格、执法不公等。
3、部分执法部门对农村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不够,导致一些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四)农村司法状况1、农村司法资源相对匮乏,基层法庭数量少,法官工作压力大。
2、农民在诉讼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如诉讼成本高、诉讼周期长等。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农民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
实际情况却显示出,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仍然存在着薄弱的问题,这不仅影响着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也给社会治安和法制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本文将对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一、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1. 文化水平低: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农民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法律知识教育,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多为模糊和片面。
2. 社会环境不利:在农村地区,法律意识的普及和宣传相对不足,很多农民对社会法制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和口头转述,存在误解和偏差。
3. 利益诉求强烈:农民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为生,对于自己的土地、收入等利益关系非常关注,法律知识相对次要,容易忽视和轻视自身的合法权益。
4. 法制教育不足:农村地区的法律教育和宣传相对滞后,很多农民连基本的法律须知都不了解,更谈不上法律实施和维权。
5. 社会心理因素作用:农民传统观念和心理习惯造成了他们对法律的冷漠和排斥,认为普通人无法接触和理解法律,导致法治观念薄弱。
1. 侵害合法权益:农民法律意识薄弱使得他们容易受到欺凌和侵害,相对无力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落入法律漏洞的困境。
2. 社会治安隐患:农村地区法制观念薄弱使得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加重了社会治安压力,容易诱发社会矛盾和事件。
3. 法治建设滞后:农村地区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法律意识薄弱使得法制建设难以全面推进,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4. 农村社会责任缺失:农民的法律意识薄弱也导致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同时也使得他们难以为社会和国家做出积极贡献。
三、加强农民法律意识的对策建议1. 提高法律宣传力度:加大在农村地区的法律知识宣传力度,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知晓率和维权意识。
2. 建立法律服务机构:设立专门的农村法律服务站,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因法律问题所产生的纠纷和矛盾。
关于农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篇1】农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现代化法治进程直接影响了我国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
而现实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多数法律意识淡薄,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这一历史性命题面前,农民的法律意识无庸讳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从总体上讲,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是以淡漠为其表象特征的。
一、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服从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法律却没有处于至上的位置。
人们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法律,依然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解决问题,农村秩序的型构与维持所需要的具体素材是长期的乡间生活所供给的,诸如“族外交涉”、“差序格局”和“爱有等差”,除非万不得已,它一般不会主动邀请国家正式法律的介入。
与轻法意识“相映成趣”的是,在农民心中既“轻法”又“畏法”。
这不能不说与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法律的刑罚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鲜明特色。
这种传统法律文化反映到人们的意识观念上,导致了对法律的狭隘认识。
时至今日,仍有老百姓把“被告”视为“罪犯”的同义语,而国家倡导法治,老百姓想到的并不是通过法治,实现权利,而是想到“严打”,要“从重、从快、从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苛刑的畏惧心理。
“知足者长乐,能忍者自安”是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格言。
在他们看来,遭遇不幸怨不得别人,而是自己的命苦。
诉讼是道德败坏的表现,为好人所不耻。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诉讼观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把打官司看作不光彩的事,遇到纠纷逐渐倾向于诉诸法庭。
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人缺乏诉求意识,缺乏寻求法律救济的主动性。
即使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他们也会采用“和为贵、忍为上”的方式来处理,宁可委曲求全,也不愿走向法庭,更不会主动自觉地寻求法律的保护。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日益凸显。
农民作为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意识的薄弱不仅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为农民自身的权益保护带来了困难。
加强农民法律意识教育,提升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就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原因分析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具有复杂多样的原因。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水平低。
中国农村大多数居民是缺乏文化教育的群体,许多农民只具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理解能力较弱。
2. 信息闭塞。
农村地区的信息更新速度较慢,大部分农民依然停留在传统社会观念下,对法律的认知程度有限。
3. 社会环境因素。
农村社会组织形式相对松散,社会组织精神较为淡薄,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法律知识,也缺乏与法律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
4. 法律宣传薄弱。
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的法律宣传覆盖面更小,法律知识的普及程度较低。
5. 权益保护难度大。
农村地区的法律服务相对滞后,农民的法律知识薄弱也影响了他们对自身权益的保护能力。
6. 缺乏法治观念。
农村地区多数农民长期以来生活在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对法治观念的接受程度较低。
二、问题影响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1. 侵权事件频发。
农民法律意识不强,往往容易成为各种侵权行为的受害者,由于缺乏法律知识,难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 维权成本高。
农民要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成本较高,很多农民因此而望而却步。
3. 形成不良社会风气。
在农村地区,由于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薄弱,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虚而入,利用农民的法律知识薄弱进行非法活动,这不仅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影响着农村的正常经济发展。
4. 阻碍农村发展。
像土地流转、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农民法律意识的薄弱也影响着这些产业的正常发展,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法治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法治建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解农村法治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农村法治状况调研。
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农村法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法律意识薄弱。
由于农村文化程度较低,农民对法律的了解和认识不足,法律意识薄弱,容易出现违法行为。
其次是法治宣传不足。
农村地区的法治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民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充分,容易发生违法行为。
再次是法律援助不到位。
一些农民在面对法律问题时,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法律援助,导致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最后是执法不严格。
一些地方的执法力度不够,导致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打击,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加强法治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其次要加大对法律援助力度,确保每个农民在面临法律问题时都能及时得到帮助。
再次要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同时也需要加强农村法治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法律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农村法治建设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信在各级政府和农村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农村法治状况将会逐步得到改善,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另外,要加强对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法治教育,提升他们的法治意识和素质。
通过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和宣传活动,让农村干部和群众了解法律,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此外,要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服务体系,提供法律咨询、调解、代理等多方面的服务,方便农民解决各种法律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和谐稳定。
另外,加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法律服务,帮助农民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避免因法律知识不足而犯错。
同时,要完善村级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定期举办各类法制宣传活动,向农民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当代农村法治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当代农村法治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主要问题:
1.法治观念不足。
许多农民缺乏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对法律法规的
了解不足,不知道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法律服务不完善。
许多农民在接受法律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着服务
质量不高、服务范围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3.法治教育薄弱。
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法律知识,对法律的认识和
接受程度不够。
4.法律保障不足。
许多农民在农村用地、土地流转、房屋拆迁、草原、森林资源保护等方面,面临着法律保障不足的问题。
对策:
1.推进法治宣传。
加强法律知识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促进全社会形成尊法、敬法、信法的氛围。
2.加强法律服务。
完善法律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的覆
盖率,确保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加全面、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
3.加强法律教育。
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素养,帮助农民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加强法律保障。
完善法律制度,健全司法机制,加强执法力度,保
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对法律的了解不足,对自己的权益和义务缺乏清晰的认识;二是农民对法律适用的环境和程序不熟悉,容易在实际操作中产生违法行为;三是农民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容易被人侵害而不敢维权;四是农民普遍基础教育水平较低,法律意识的培养受到限制。
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教育水平的不足。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农民只受过初中或者小学教育,缺乏法律意识的培养。
农村地区法律服务的不足。
农民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法律服务,缺乏有效的法律援助和咨询渠道。
农村地区法治宣传的不到位。
基层法治宣传工作薄弱,缺乏具体针对农民的宣传活动,导致农民对法律的了解程度低。
农民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不强烈。
由于长期受制于传统观念和土地制度,农民对法律的认同感和需求感相对较低。
面对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善。
加强农村地区法律教育,提升农民的法律素养。
通过在农村学校开设法律课程,加强农民对法律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利用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开展法律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加强农村地区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机制,提供便捷的法律援助和咨询渠道,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法律服务。
加大农村地区法治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刊等,向农民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农民对法律的认知和需求。
改革土地制度,提高农民的土地产权保护意识。
通过确权登记,明确农民土地权益,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农民对土地的法律保护意识。
在改善农民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农村组织和社会力量都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法律教育和服务的投入,提供充足的资源和保障。
农村组织如村委会、耕地权益交易中心等应该主动发挥作用,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和维护,帮助农民解决法律难题。
解决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加大法治宣传力度等多种手段,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水平,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推动农村社会进一步发展。
涉农案件法律意识淡薄(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涉农案件日益增多,但涉农案件法律意识淡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本文分析了涉农案件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探讨了提高涉农案件法律意识的对策,旨在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提供理论参考。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涉农案件数量逐年上升,涉及土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等领域。
然而,在众多涉农案件中,部分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案件处理困难,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因此,提高涉农案件法律意识,对于维护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农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涉农案件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1. 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我国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法治观念相对较弱。
在面临涉农纠纷时,农民往往缺乏维权意识和法律知识,导致在诉讼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2. 法制宣传力度不足尽管我国政府一直在加强法制宣传,但农村地区的法制宣传力度仍显不足。
部分农民对法律知识了解有限,导致在遭遇涉农纠纷时,无法有效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3. 农业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我国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法律法规与实际需求不符,使得农民在维权过程中面临困难。
此外,部分法律法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涉农案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4. 农民维权渠道不畅在涉农案件中,部分农民因维权渠道不畅,难以找到合适的途径解决问题。
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维权成本,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
三、提高涉农案件法律意识的对策1.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提高涉农案件法律意识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法治观念。
2.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
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农村基层组织应共同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
3. 完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针对涉农案件特点,完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法律法规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加强对法律法规的修订和解释,提高法律法规的适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姓名:张丽学号:20110908708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一、前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要提升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水平。
中国是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7.2亿,在某种意义上说农民法律意识水平决定着中国法制化的进程。
自八六年我国进行普法宣传以来,法律已经深入基层,走进并影响着农民的生活,促进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和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农村的法制建设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遗憾的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普法宣传工作,目前我国农村法制建设和农民法律意识都处于低水平。
如何提升农民法律意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深入本村,就当地农村普法教育以及农民法律意识现状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将情况汇报如下:二、社会调查的结果与分析(一)传统的习惯根深蒂固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以及联系近年来媒体披露的大量案件,都可了解到不少人的脑子里的法律意识仍是空白的,即使自己或家人受到了严重侵害,也不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不去报案;也有一些像有经济往来的行为,如借款不写借条,总以为大家是熟人,是朋友,不会出问题,而一旦出了问题,又无凭无据,无法求得法律的保护;更有甚者,一些村委会的干部的法律意识也十分淡薄,公然出面去解决本村发生的刑事案件,以私了的方式解决,使得触犯刑法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人们普遍有一种耻讼、贱讼观念。
中国几千年封建意识以及建国后极“左”思想的影响,使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与时代精神相冲突的若干传统观念相交织的状况,特别是存在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与法律意识滞后的矛盾。
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公民仍习惯于按传统观念参于社会生活,评判他人与社会、解决纠纷及维护自身权益、甚至给“权大于法”以相当程度的认可,视法为维护道德的武器,致力于“无讼”来维护社会的安定,特别是封建统治者“言出法随”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存在,给某些公民造成了一种畸形的法律观念,“领导人讲的话就是法”。
这表明,法律权威的削弱和法律观念的动摇成为法制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由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在我国居于统治地位,因此,我国公民对现行法律的态度总体上还是积极的。
在对现行法律的要求上,他们通过生活实践和普法教育的开展,逐步明确社会主义法律的性质、目的和作用,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对现行法律评价上,尽管多数人的评价是感性的,但他们一般都能肯定法律的价值,而且也能够应用相关法律去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与上述积极态度相反,由于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我国公民又对现行法律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态度,表现在他们对相当一部分法律规范和司法机关持不信任态度,宁愿依赖政策或某些行政职能部门,因而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现行法律调整对象的被动地位,不懂法也不愿主动去了解、咨询法律,从而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法律赋予给他们的检举、控告权利,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明哲保身,不引火烧身,更有甚者,即使与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违法之举,他们也不去检举、控告,有的采取“私了”办法解决,求得“消除”后顾之忧,从这方面讲,普法工作还任重道远。
(三)妇女的法律意识更为淡薄,一些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在广大农村,应该特别是在偏远的山村里,多数的妇女经济上还不能够独立,走不出家庭的圈子,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
家庭暴力也时有发生,妇女受歧视、受虐待、受摧残的事时有发生,但她们却忍气吞声,不会拿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法律权利意识弱于法律实用意识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权利意识才刚刚苏醒。
首先人们对权利的认识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人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自己应享有的各种权利,越来越多的人们主动参加了普法宣传教育,关注广播、电视、报刊的法制节目,主动接受法律方面的宣传教育。
其次,人们对权利的主张要求日益强烈,权利的主张范围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诉诸于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越来越多,这表明人们已习惯于寻求法律援助的救济方式。
近年来,关于人格权、身份权、继承权、知识产权等案件的数量增长也表明了权利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但是,我国公民的法律权利意识还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宪法意识弱于部门法意识、民法和经济法意识弱于刑法意识、程序法意识弱于实体法意识等。
三、制约村民法律意识的因素虽然村民通过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对党和政府的农业、农村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能对党和政府的农业和农村政策给予支持拥护,思想觉悟有所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时下大多数村民对法律的学习热情不高,依法办事的意识不强,按传统、按习惯处理权益纠纷比比皆是。
(一)村民对权利义务理解片面。
在调查的村民中绝大多数村民对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赋予的权利熟记于心,对自己应尽的义务则知之甚少,有的村民知道自己应当履行义务,他们也不履行。
如不主动纳税、不赡养老人、不送子女上学、故意干涉婚姻自由、滥砍滥伐国家集体林木。
(二)文化教育滞后。
在调查的村民中近95%的村民从学校回家后就没有再学习过科学文化知识,他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知之甚少,对外界的巨大变化毫不知情,也不关心社会的发展进步,只限于现知的技术水平和传统操作,思想守旧,做事墨守成规,对新生事物往往持怀疑和观望态度。
等待别人成功后才去学习思虑、才去接受。
(三)农民的国家、集体观念比较淡薄。
土地承包到户以后,集体劳动相对减少,国家、集体观念逐渐淡漠,讲索取的多,讲奉献的少,有的遇事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对国家、集体利益不太关心,有的对重点建设不支持,或横加阻挠,或敲竹杠。
(四)履行义务意识淡化。
部分农民对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作片面理解,对自己享受的权利烂熟于心,而对自己应尽的义务却知之甚少。
不主动纳税,不赡养老人,不出义务工,不送子女上学,盗伐林木等现象时有发生。
总之,集中表现为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不强。
四、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问题的具体策略我觉得针对以上的现象,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此来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民法律意识水平人的法律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相反它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社会上层建筑两大体系所构成。
人的法律意识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经济基础决定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反映社会经济基础。
目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这是因为:一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生产力落后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二是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这不符合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三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30】没有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就没有农村法制现代化。
(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首先,国家制定宏观教育政策时要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必须加大中央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这是解决农村教育的关键。
然后,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必须给予农民工子弟与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教育权。
这是保证宪法赋予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其次,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农村普及教育,一手抓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最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落实科教兴农方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所以要把发展科技,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科技,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
(三)营造一个大家都积极参与的学法守法的舆论氛围现在的传媒的力量是巨大的,各类传媒应该要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
通过电视、电影或是其他的文艺作品以直观的方式入手来吸引村民的注意力。
在这个方面,宣传机构、普法机构应担负起自己的1.应让有关部门编写出通俗易懂的普法宣传教材。
广大的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都偏低,像枯燥的法学理论肯定不适应他们,所以要编写出适合广大农民的法律学习资料。
在我们的农村里,各类案件时有发生,法律宣传的素材应该讲并不缺乏,只是说没有下大力气、下功夫去收集整理他们。
编写宣传材料,最好是法律条文结合实际案例、真人真事的案例。
多拍摄农村生产生活与法律相关的短片电视剧,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2.建立一支专业的普法队伍。
首先,这支队伍应该要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水平,熟悉基本的法学理论。
同时,他们也应该要熟悉农村、农民的日常生活,知道农村在法律上的空白是什么,农民经常发生的纠纷是什么。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因人施教。
在每逢普法的宣传日,搞好法律咨询活动,散发宣传资料。
普法队伍得长期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促进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3.一些领导机关、司法机关应做好表率工作。
因为目前,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些触目惊心的违法现象在报刊、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误解,对法律权威性的误解。
所以,领导机关、执法机关应该要以自己的实际行为为广大的农村居民做出表率!五、调研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实地的社会调研,让我从中学习了很多。
既加强了我的社会实践能力,又丰富了我的社会实践经验,既培养了我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的兴趣,又提高了我今后融入社会的能力。
同时也要特别的感谢我的同学们,他们帮助我分析调查问卷的数据。
也是通过这次的社会调研,我从中了解到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还是很少的,法律意识也很淡薄。
所以我以后的努力方向就是不仅要学好我的专业知识,还要更多地去了解法律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通过这次关于我家乡居民的法律意识现状的调研,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我坚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法律之花一定会在广大农村结出累累硕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