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研究代谢综合征存在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与阐释

合集下载

代谢综合征中医辨证研究

代谢综合征中医辨证研究

代谢综合征中医辨证研究:MS病因主要为先天遗传易感性有关,又为后天的饮食不节,贪逸少劳,恣情纵欲,五志不遂等作用的结果;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其分型目前主要为痰浊中阻,痰瘀互结,肝郁脾虚,阴阳两虚等证型。

标签::代谢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证型分类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 又名“X综合征”、“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综合征”、“死亡四重奏”等。

主要表现为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在个体的聚集等,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

祖国医学对本病虽没有专门系统的论述, 但据其临床表现,如“肥满”,“眩晕”,“湿阻”, “胸痹”, “心悸”等则有详尽和系统的论述。

现对Ms的中医分型近期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Ms的病因分析1.1禀赋不足痰湿体质父母生殖之精气的盛衰,决定着子代禀赋体质的厚薄强弱。

《医门法律》有“肥人多湿”之说,古人还有“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行,故痰生之”。

1.2过食肥甘《素问·奇病论篇》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数食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另人中满。

故其上溢,转为消渴。

”李东垣《脾胃论》谓:“油腻厚味,滋生痰涎”。

故饮食结构不合理损伤肝脾,肝脾失调,形成痰郁、痰湿、痰浊等。

1.3运动过少《吕氏春秋·尽数篇》云:“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脾主四肢,故缺少运动,脾失健运,脾不散精,化则为痰湿、浊、脂,堆积体内,日久成瘀,变证百出,常见的有肥胖、糖尿病及血脂紊乱等[1]。

1.4情志失调《血证论》所论:“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味,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

” 朱丹溪曰:“气血冲和,诸疾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

”可见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扰清阳,而致眩晕、头痛等。

1.5年龄增长《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

代谢综合征中医辨证研究

代谢综合征中医辨证研究
少 。司 福 全 n 为 ,代 谢 综合 征 可 分 为 阴虚 燥 热 、气 。 认
李 中 梓 亦 认 为 “ 土 虚 弱 ,清 者 难 升 , 浊 者 难 脾
( 血不足、痰湿 蕴结、血脉瘀 阻。汤小虎 n 将M 分 阳) S
肾阳虚型 ; 降,留 中滞膈 ,瘀而成痰 。 ”有研究表 明M 血脂 紊乱 为 :① 胃热滞脾 型;② 脾阳不足型 ;③脾 。 s
对M 的中医分型近期研 究进展综述如下 : s
1 M 的病 因分析 s
1 5 年龄增长 .
《 问・ 素 上古天真 论》 : “ 七八肝气 衰 ,筋不 能
1 1 禀赋不足 痰湿体质 .
动 ,天癸竭 ,精少 ,肾气衰 ,形体 皆极 。”随年龄 的
父母生殖之精气的盛衰 ,决定着 子代禀赋体质 的 增长 ,脾 。 肾气虚 ,痰瘀互结 ,容易形成体胖肥满 、消 厚薄强弱 。 《 医门法律 》有 “ 肥人多湿 ”之 说,古人 渴 、眩晕及胸痹等一系列病证 ,最终导致M 。 S
《 岳全书》 日: “ 景 五脏之 阴气 非此不 能滋 ,五 特 点为 ”本 虚标 实 ”。根 据 中 医学对M 病 因病机 认 s
Chn s o r a fEt n me iie a d Et p amay iee J u n lo h o dcn n l mo h r c ・9 ・
血脂 紊乱等M 的出现 。痰瘀重 可表现为脂肪 肝、高 型 、痰浊郁 阻型、痰瘀互 阻型 、脾虚湿胜 型、脾 肾两 S 脂血 症;痰瘀痹 阻经脉 则可 出现胸痹 、中风等症;水 虚型 、气滞 血瘀 型 、气 阴两虚型 、阴虚 内热 型及 阴阳
停于 内又兼肝热则 易见血压升高 。现代 研究也 证实 失调等多种类型 。 ]
血清 胆固醇、甘油三酯 、低 密度脂蛋 白含量 的升高是 “ 痰浊 ”特有 的生化指标和物质基础 口。

代谢综合征中医药研究法

代谢综合征中医药研究法

代谢综合征中医药研究法1代谢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查阅中医古典文献,并没有“代谢综合征”的病证名称记载,根据其症状特点,该病类似于中医学“消渴”、“痰浊”等范畴。

当代虽有许多医家对代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但始终难以达成共识,大多学者认为本虚标实为本病基本病机。

仝小林[5]认为,代谢综合征的根本为脾郁、肝郁,完整病程中因郁生热,热耗则虚,由虚致损的发生、发展过程,可用“郁、热、虚、损”四个阶段来概括。

唐正祥等[6]将本病的病机概括为三个阶段:病变早期,主要为脾肾亏虚、辅以肝失疏泄;病变中期,病机为痰、湿、瘀互阻,三焦气化失常;病变后期,由脏腑亏败导致变证百出。

杨文军等[7]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具有双重性的病机特点,根本关键在于痰浊和瘀血,而肝气瘀滞、肝火亢盛、胃肠燥结等标实因素加重了疾病。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目前也无统一标准,临床研究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等相关疾病,再加上文献整理、临床观察、各家经验等综合获得而成。

如张京春等[8]将代谢综合征大体分为脾虚湿盛型、痰浊郁阻型、胃热湿阻型、痰瘀互阻型、脾肾两虚型、阴虚内热型、气滞血瘀型、气阴两虚型、阴阳失调型等。

王师菡等[9]通过临床观察,对100例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后,将本病分为阴虚热盛、痰浊阻遏、痰瘀互结、肝阳上亢、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证型。

梁兴伦[10]认为,代谢综合征临床多分为肝肾阴虚、痰湿壅盛、瘀血阻络、阴阳两虚4型。

2代谢综合征的治疗2.1单味药治疗周春友等[11]通过现代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发现很多单味中药如黄连、枸杞子、何首乌、山楂、蒲黄、泽泻、茵陈、人参、地骨皮、淫羊藿、黄芩、茯苓、刺五加等,均具有较好的降糖、降脂、降压作用。

刘永玉等[12]发现,大黄可明显降低II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水平、提高胰岛素受体最大结合力,减轻实验大鼠的高胰岛素血症和糖脂代谢障碍。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变证 、 坏证相 关病 种证 型进行 辨治 。 2 膏 浊病 、 浊 病 论 治
窍” , 这 里 的浊 气 、 浊 阴则指 饮食 被 消化 后 产生 的废 气 和废物 。浊 阴 、 浊气 蓄 积 过量 由生理 物 质 转化 为 病 理 产物形 成浊 邪 , 由于浊 邪作 祟 而 导致 的各 种病 证 可 统
阴、 浊气都 是指 饮食精 微 中质 地稠厚 、 营养 成分较 高 的 部分 。二 是指饮 食代 谢 过 程 中及 代 谢后 的残秽 之物 ,
每 餐八分 饱 ; 每天有 氧 运 动 1 小 时 。② 痰 湿 蕴肺 期 抑
胃健脾 、 化痰 减肥 , 兼 以活血 。调理 : 糖 尿病 饮食 标准 ;
代谢 综合征 ( m e t a b o l i c s y n d r o me , MS ) 是 一组 临 床 症候 群 , 是 引起 心 脑 血管 疾 病 的 高 危 因 素 ,也 是 导致 死亡 和致 残 的主要 原 因 , 古 代 中 医无 可 涵 盖这 种 一 组 症候 群 的病名 探 讨 , 大 多从 其 相 对 应 的 中 医病 名 “ 头 痛” , “ 眩晕 ” , “ 湿阻” , “ 消渴 ” , “ 肥胖” 等命 名论 治 , 近 年来 , 中医在这 一领 域 的关 注越来 越 多 , 在认 识 和治疗
重心在 胃肠 ; 消膏 降浊是 膏浊病 的基本 治疗方 法 。 郭蕾等 认 为 浊病 与代 谢 综 合 征 之 间 存 在 着 特 异性 联系 , 浊, 在《 黄帝 内经》中有 两 种含 义 , 一 是指 饮 食精 微 中质地 较 为稠厚 的部分 , 如《 素问・ 阴 阳应 象大
论篇 》 中“ 清 阳发 腠理 , 浊 阴走 五脏 ” , 《 素问・ 经 脉 别论

代谢综合征中医辨治探讨

代谢综合征中医辨治探讨
( 鄞 江 中心卫 生 院 , 浙江 宁波 3 1 5 1 5 1 ) 摘 要: 代谢 综合 征是 心 血 管病 的 多种 代谢 危 险 因素在 个体 内集 结 的状 态 , 其 已越 来越 成 为影 响城 乡居
民健 康 和 生命 的重 大公共 卫 生 问题 。 中医认 为代 谢 综合征 以 肾虚 为本 , 多伴 肝脾 失调 , 痰 浊、 瘀 血为标 ,
能 为 胃行 其津 液 , 四肢 不 得 禀 水 谷 气 , 气 日以衰 , 脉道 不利 , 筋 骨 肌 肉 皆无 气 以生 , 故不用焉” 。同样 , 四肢 的运 动也 能促 进脾 胃的 运化 , 脾气健运, 才能 “ 上输 于 脾, 脾 气散 精 , 上归于肺 , 通 调水 道 , 下输 膀 胱 , 水 精 四 布, 五经并 行 ” , 痰浊水饮也能随之而化。因此, 缺 乏 体 育 锻炼 也是 MS重 要 的发病 原 因之一 。
2 0 1 3年第 4 l 卷第 2期
Vo 1 . 41, N


Ac t a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e a n d P ha r ma c o l o g y
代 谢 综合 征 中医辨 治探 讨
沈 达
因此 , 治疗 应分 清标 本缓 急 。 中 医辨 治本病 具有 一 定的优 势 。
关键 词 : 代谢 综合 征 ; 肝脾 失调 ; 痰浊; 瘀 血
中图分 类号 : R 5 8 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2—2 3 9 2 ( 2 0 1 3 ) 0 2— 0 1 l 7— 0 2
1 . 2 痰浊 、 瘀血 为标
1 . 1 肾虚 为本 , 多伴 肝 脾失 调

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干预效果及机制研究

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干预效果及机制研究

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干预效果及机制研究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异常血脂。

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近年来,中药在治疗代谢综合征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潜力,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干预效果1. 降血糖效果中药在降血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许多中药成分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如黄芪、黄连、苦瓜等。

这些中药成分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减少肝糖原的分解,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

2. 降血压效果中药中许多药物具有降血压的作用,如天麻、夏枯草、丹参等。

这些药物可以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从而降低血压。

3. 降血脂效果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脂水平往往升高,容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可以降低血脂,如山楂、茶叶、人参等。

这些成分可以促进脂肪代谢,调节脂蛋白的合成和分解,减少胆固醇的吸收,从而降低血脂。

4. 减肥效果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重要表现,中药在减肥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一些中药成分可以促进脂肪分解,抑制脂肪合成,降低体重和体脂含量,改善患者的肥胖状况。

二、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干预机制1. 调节胰岛素分泌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

一些中药成分可以促进岛素素的分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帮助患者降低血糖水平。

2. 抗氧化作用代谢综合征患者体内的氧自由基水平往往较高,容易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改善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

3. 调节脂质代谢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来降低血脂。

一些中药成分可以影响脂肪的合成和分解,调节体内脂蛋白的代谢,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和吸收,从而降低血脂。

4. 抑制炎症反应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体内常伴有炎症反应,炎症因子的过度分泌可能诱发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炎症状态。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精选文档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精选文档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指多种代谢成份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腹型肥胖或超重、血脂异常、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促炎症状态增高及促血栓状态增高,其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目前,我国尚缺乏MS与相关终点以及其各种病因所致总病死率之间关系的随访研究,因此,需要开展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研究[1]。

代谢综合征发病机制很复杂,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中医学并无该病名,可将之归属于“消渴”、“肥满”、“瘀血”、“湿浊”、“头痛”、“眩晕”等范畴。

一、病因病机由于本病在中医古代典籍中没有与之相应的专有名称,故对其病因病机的分析多来源于现代医家的临床实践。

近年来,众多学者根据长期临床观察,结合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对其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规律进行了探讨,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般认为,MS的病因病机是先天禀赋不足、嗜食肥甘、静坐少动、忧思郁怒等导致脾失健运,肾失蒸腾,肝郁气滞,产生痰浊、水湿、瘀血、热毒等[2-3]。

仝小林等[4]认为过食和少动是MS发病的两大主因。

过食伤脾,少动滞脾,脾失健运,脾不散精,纳物不归正化而为痰、为湿、为浊、为脂,进而变证百生。

气机和运化是病机的根本,主要涉及肝脾,肝脾郁滞是其核心病机。

彭哲、蒋慧莲[5]认为代谢综合征从中医病机上,可以用“痰、热、虚,损”来概括这一演变规律,早期主要以脾虚痰湿,痰湿化热为主。

中期,由脾继而肝肾,各个脏腑功能逐渐减退,整体机能失调而出现各种疾病,可见到气血阴阳、各脏腑的虚证表现。

后期,由于多种因素,多种疾病的共同作用,使全身脉络损伤,脉道瘀滞,主要以阴阳两亏为表现。

叶子、张世珍[6]等认为根据中医辨证认为MS发病的病位应在肝、脾、肾三脏,这三脏任何一脏失调都会导致MS的发生。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忧思愤怒,抑郁不舒导致肝气郁结,血行艰涩,水液代谢受阻,则为痰为湿。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及辨治探讨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及辨治探讨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及辨治探讨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定义中医药疗法研究进展学术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的一组症候群的总和,是心血管病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

这些异常包括: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IFG及/或IGT)、高血压、血脂紊乱(高TG血症及/或低HDL-C血症),全身或腹部肥胖、高胰岛素血症伴胰岛素抵抗、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高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因子-1(PAI-1)等。

大多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因素,故MS患者是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

MS的核心问题是心脑血管病变[1]。

近年来,其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MS作为21世纪全球重大卫生问题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中医学对本病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其病理机制的认识及辨治的探讨都有一定的深度。

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现结合本病的研究进展,就中医学如何认识与治疗本病作如下探讨。

1 代谢综合征的概念与研究进展1.1 概念衍变及诊断标准[2~4]:40多年前就已有人描述了血压、甘油三酯、血尿酸和胰岛素水平之间的关联性。

Reaven于1988年认为这些指标的异常均与胰岛素抵抗相关,并预示冠心病的发生。

他把以上异常指标的聚集现象称之为“X综合征”。

随后许多学者应用“胰岛素抵抗”这一术语来描述上述指标的聚集现象,而且表示胰岛素抵抗是基础病变,由此引起其他指标的异常。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采用了“代谢综合征”的名称并制订了“代谢综合征(MS)的工作定义”(简称“WHO定义”),强调胰岛素抵抗是他们所称的“代谢综合征”的核心组分。

次年,“欧洲胰岛素抵抗研究组”(EGIR)提出的定义以空腹胰岛素水平反映的胰岛素抵抗为中心,并在附加条件中使用血糖标准。

2001年美国成人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组第3次报告中关于MS定义(简称“ATPⅢ定义”)摒弃了胰岛素抵抗/高血糖的中心地位,并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下降和甘油三酯(TG)升高分开成独立组分。

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思路与方法从中医的角度分析代谢综合征,内因是脾肾两虚,外因是饮食不当、运动不足。

本文解释了代谢综合征的概念,结合中医的角度具体阐述了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主要原则。

标签: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思路方法代谢综合征(Metablic Syndrome,MS)主要表现为糖耐量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腹性肥胖等,共同病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IR),集合了各种代谢性疾病的一种临床症候群。

代谢综合征的核心病因机制是胰岛素抵抗,有研究显示MS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几率是非MS患者的3倍,出现糖尿病的概率是非MS患者的4倍,随着代谢综合征发病率不断升高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健康。

一、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概念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特征包括高胰岛素血症、血脂紊乱、高血压、高血糖、体重过重,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和代谢疾病紧密联系的,所以总称为代谢综合征。

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还包括腹部及内脏性肥胖、血脂异常、糖代谢紊乱、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因素,除此之外,代谢综合征还表现为高尿酸血症、脂肪肝、肝硬化和微量蛋白尿等。

治疗代谢综合征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减肥和戒烟来降压、降糖、调整血脂紊乱等。

二、中医角度分析代谢综合征(一)代谢综合征的内外因MS的内因是脾肾两虚,外因是饮食不当、运动不足。

MS的形成和发展复杂多变,但是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脾失健运及肾气不足。

脾失健运则不能转化水谷,也不能运化水湿之邪,导致升清降浊功能下降,也就是现代医学中的代谢紊乱。

综合比较中医中的脾肾不足和西医中的糖脂代谢能力退化,发现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含量的提升是“痰浊”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饮食习惯不佳、抽烟喝酒、运动不足、压力疲劳都会加剧脾肾虚损,致使肥胖,但这些因素也仅是外因,通常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更容易引发疾病。

(二)关键环节是肝失疏泄当人体肝气顺畅流通时脏腑功能才能协调;如果出现抑郁、焦躁、愤怒则会导致肝郁气滞,气机失常,气血不畅。

中药对代谢综合征治疗的作用研究

中药对代谢综合征治疗的作用研究

中药对代谢综合征治疗的作用研究近年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相关症状的集合,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和中心性肥胖等。

这一综合征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潜在的风险,还会增加患者患心脏病、糖尿病和脑卒中等严重疾病的风险。

在传统的中医药治疗中,中药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代谢综合征的调理和治疗。

本文将从中药对代谢综合征治疗的作用角度出发,进行探讨。

首先,中药在代谢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认可。

根据现有研究,许多中药能够对代谢综合征的多个症状进行有效缓解。

以中药方剂“四君子汤”为例,其中的白术能够增加人体能量代谢,改善中心性肥胖;茯苓可以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症状;白杨皮可以降低血中的胆固醇等。

这些中药在调节人体内分泌、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脂肪积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身体状况。

其次,中药对代谢综合征治疗的作用机制多样。

传统中医认为,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主要与脾胃失调、气滞血瘀等有关。

中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包括改善胰岛功能,调节血脂代谢,促进脂肪酸氧化等。

例如,苦瓜中的苦瓜素能够抑制糖类转运体的活性,减少血糖的吸收;山楂中的三萜酸能够降低血脂,增加胆固醇的代谢等。

这些中药通过多种途径对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进行干预,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中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有效性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证实。

许多研究表明,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相比,中药联合西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效果更好。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应用中药“服防痰”联合西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其血糖控制、血脂调节和体重控制效果都要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的患者。

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中药在代谢综合征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此外,中药在代谢综合征治疗中的安全性也受到了重视。

相比西药,中药的副作用和毒性较小,更为温和。

这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导读: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临床征候群。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亦逐渐上升,成为影响城乡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1、中医病名的认识中国古代文献并无代谢综合征相关病名, 根据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病程演变, 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肥满”、“消渴”、“眩晕”“脾瘅”“胸痹”之中。

2、中医病因病机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发生为先天禀赋因素、过食肥甘、缺乏运动、年老体弱、久病正虚和情志所伤等数种因素叠加,致湿、浊、毒、瘀等停留体内,肝脾肾心肺气机失常而发病。

形体肥胖是代谢综合征人群的普遍特点,代谢综合征患者也具有一定的体质易感性,以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多见[1],因此通过各种方式改善偏颇体质对于本病的治疗也有一定帮助。

3、中医辨证论治代谢综合征患者在改变生活方式, 增强运动和合理饮食基础上, 中医药干预同样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

临床治疗应当分清主次,随证治之,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代谢综合征涉及全身多个脏腑,可从五脏逐一分析论治[2]。

1、从肝论治: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活动,气血的运行,饮食的消化、吸收,糟粕的排泄,津液的宣发、输布,都需要通过肝的疏泄功能来调节。

肝气不疏则导致气滞、食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进而促进本病的发生。

治疗方面,选用越鞠丸为基础方加减,并随气、血、痰、火、湿、实之不同调整诸药用量。

2、从脾论治:脾主湿,司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至全身。

若脾运化功能失常,津液不能布散而停滞体内,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对于脾胃气虚之证,以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治疗,并常伍苍术、佩兰、泽兰以化湿,陈皮、柴胡以理气。

对于体型肥胖、水湿内停患者,可以玉米须代茶饮以利水渗湿、调节水液代谢,从而改善代谢综合征痰湿体质。

3、从肾论治: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纳气,主水及命门之火,为真气之本,进而产生气机、气化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中医药对代谢综合征的调节作用

中医药对代谢综合征的调节作用

中医药对代谢综合征的调节作用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代谢综合征已经成为了一个日益常见且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问题。

代谢综合征并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多种症状。

它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

而在应对这一健康挑战的过程中,中医药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调节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代谢综合征的危害。

代谢综合征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等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这些疾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例如,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发作,往往危及生命;糖尿病若控制不佳,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那么,中医药是如何发挥其调节作用的呢?中医认为,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主要涉及脾、胃、肝、肾等脏腑。

从脾脏的角度来看,脾主运化,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就会导致水湿内停,痰湿内生。

痰湿积聚在体内,进一步影响气血的运行,从而引发肥胖、血脂异常等问题。

中医药常常会使用一些健脾祛湿的药物,如白术、茯苓、薏苡仁等,来增强脾脏的运化功能,促进体内痰湿的排出。

对于胃腑,胃火过盛或胃阴不足都可能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胃火盛则容易导致食欲亢进,摄入过多食物;胃阴不足则会使消化功能减弱。

中医会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清胃火或滋胃阴的方法进行调理。

肝脏在代谢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肝郁气滞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影响脂质代谢。

此时,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柴胡、郁金等,就能够帮助缓解肝郁的情况,改善代谢。

肾脏则是人体的根本,肾阴肾阳的平衡对于维持正常的代谢至关重要。

肾阴不足可能导致阴虚火旺,肾阳不足则会出现虚寒内生。

通过补肾滋阴或温补肾阳的中药,如熟地、山药、肉桂等,可以调整肾脏的功能,改善代谢综合征的症状。

除了中药调理,中医的针灸疗法在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中也有出色表现。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等,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增强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改善代谢的目的。

中医药在代谢综合征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代谢综合征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代谢综合征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脂肪代谢紊乱、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胆固醇。

由于其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效果有限。

而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近年来在代谢综合征治疗中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和中药药理学等方面。

中医学强调人体的整体性,认为代谢综合征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而非单纯的某个器官或系统的问题。

因此,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此外,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为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方法和疗效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和中医体质调理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最常见和广泛应用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调节内分泌等途径来治疗代谢综合征。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改善代谢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

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也被广泛应用于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中。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血液循环和调整免疫功能等途径,对代谢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改善心血管功能和胰岛素抵抗。

此外,中医体质调理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疾病的易感程度也不同。

通过调理体质,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从而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征。

一些研究表明,中医体质调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代谢指标,降低患病风险。

三、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机制研究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现代生物学和药理学的技术手段,研究人员发现,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和靶点,影响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导读: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临床征候群。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亦逐渐上升,成为影响城乡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1、中医病名的认识中国古代文献并无代谢综合征相关病名, 根据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病程演变, 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肥满”、“消渴”、“眩晕”“脾瘅”“胸痹”之中。

2、中医病因病机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发生为先天禀赋因素、过食肥甘、缺乏运动、年老体弱、久病正虚和情志所伤等数种因素叠加,致湿、浊、毒、瘀等停留体内,肝脾肾心肺气机失常而发病。

形体肥胖是代谢综合征人群的普遍特点,代谢综合征患者也具有一定的体质易感性,以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多见[1],因此通过各种方式改善偏颇体质对于本病的治疗也有一定帮助。

3、中医辨证论治代谢综合征患者在改变生活方式, 增强运动和合理饮食基础上, 中医药干预同样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

临床治疗应当分清主次,随证治之,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代谢综合征涉及全身多个脏腑,可从五脏逐一分析论治[2]。

1、从肝论治: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活动,气血的运行,饮食的消化、吸收,糟粕的排泄,津液的宣发、输布,都需要通过肝的疏泄功能来调节。

肝气不疏则导致气滞、食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进而促进本病的发生。

治疗方面,选用越鞠丸为基础方加减,并随气、血、痰、火、湿、实之不同调整诸药用量。

2、从脾论治:脾主湿,司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至全身。

若脾运化功能失常,津液不能布散而停滞体内,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对于脾胃气虚之证,以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治疗,并常伍苍术、佩兰、泽兰以化湿,陈皮、柴胡以理气。

对于体型肥胖、水湿内停患者,可以玉米须代茶饮以利水渗湿、调节水液代谢,从而改善代谢综合征痰湿体质。

3、从肾论治: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纳气,主水及命门之火,为真气之本,进而产生气机、气化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作用研究

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作用研究

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作用研究引言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一系列症状。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不良饮食习惯的普及,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传统中药因其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而备受关注,研究表明中药在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征中具有潜在优势。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并分析其中的潜在机制。

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作用1. 中药改善血糖调节能力许多中药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如金银花、苦瓜、山楂等。

金银花富含黄酮类物质,具有降低血糖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苦瓜中的活性成分苦瓜素能够降低血糖和胰岛素抵抗。

山楂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降低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效果。

这些中药通过不同的途径调节血糖水平,对治疗代谢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

2. 中药调节血脂代谢中药对血脂代谢的调节作用已被广泛研究。

例如,红曲米中的红曲素具有明显的胆固醇降低作用。

决明子中的大黄酚能够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和合成。

此外,桑叶、山楂、山茱萸等中药也被证实具有调节血脂的效果。

中药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脂肪的合成和促进脂肪的代谢等方式,对改善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3. 中药抗氧化作用氧化应激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中药对氧化应激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如何露、黄芩、丹参等中药均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自由基并减轻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伤。

研究发现,中药的抗氧化作用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血脂水平,改善代谢综合征的症状。

4. 中药改善肝脏功能代谢综合征患者常伴随着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

中药在改善肝脏功能、减少脂肪肝的形成方面具有明显作用。

茵陈蒿、柴胡、大黄等中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脂肪肝,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脂肪酸合成、氧化和清除,减少脂肪在肝脏的积累,从而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肝功能。

中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潜在机制1. 调节激素水平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作用与其对多种激素水平的调节有关。

代谢综合征中医治疗

代谢综合征中医治疗

代谢综合征中医治疗
一、概述
代谢综合征这种疾病其实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疾病类型之一的,并且这种疾病是可以导致患者出现腹部肥胖、超重、血脂异常等症状的疾病,这些临床表现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患者由于这种疾病而导致自己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而急需进行治疗。

下面就让大家来一起具体的了解一下关于代谢综合征这种疾病究竟
其中医治疗是怎样的呢。

二、步骤/方法:
1、关于代谢综合征中医治疗这个问题呢,实际上患者要知道的是,本病目前尚无中医治疗的例子的,一般来说患者也是可以通过采取其他的治疗方式来进行治疗的,并且其治疗效果也是十分的不错的,所以患者最好是可以多向医生进行一些详细的了解的。

2、大家对于这种疾病的一些预防手段最好也是可以多了解的。

本病患者平时在生活中要注意养成规律的生活,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适当的休息,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保持健康饮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措施。

3、此外大家对于这种疾病的一些治疗方式也是可以多进行详细
的了解的。

本病常见的治疗方式包含了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饮食疗法、体育疗法等等,患者是可以根据自身的一些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的,但是最好还是可以听取医生的建议。

三、注意事项:
大家平时在生活中最好是能够多了解一些这种疾病的常识,并且要注意自己在患病之后及时进行就诊治疗,不要拖延病情而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出现,这样才是比较好的。

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疗效研究

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疗效研究

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疗效研究代谢综合征,这个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常见的健康问题,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它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多种症状。

这些症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在探寻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中,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疗效。

中药治疗代谢综合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例如,脾主运化,若脾气虚弱,则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易导致痰湿内生;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则气血运行不畅,易出现血瘀等病理变化。

因此,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祛除病邪等方法,达到恢复人体正常代谢的目的。

在中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实践中,许多中药方剂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比如,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滋补肾阴的经典方剂,现代研究发现,它可以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和血脂水平。

再如,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对于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因中气不足所致的乏力、气短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还有许多自拟的中药方剂,如健脾祛湿汤、活血通络汤等,在临床应用中也都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药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一些中药成分能够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其次,中药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

代谢综合征患者体内往往存在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清除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损伤,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再者,中药还可以调节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与人体的代谢密切相关,中药可以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出。

中医辩证代谢综合征

中医辩证代谢综合征

中医辩证代谢综合征
一、概述
代谢综合征是有很多高危因素组合而成,那么如何治疗代谢综合征有效呢,代谢综合征是由多种心血管疾病组合而成,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减肥,通过减掉脂肪来降低心血管病,如高血压,肥胖等造成代谢综合征的高危症状。

大家在日常应该告诉哪些比较胖的人,大家应该多加注意饮食的膳食平衡。

特别是要注意大家的油炸食物尽量少吃。

下面,让大家一起通过本篇文章来详细了解一下关于预防代谢综合症的出现。

二、步骤/方法:
1、中医辩证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有效方法是改善耐血量异常,改善耐血量正常的有效方法是平时注意饮食保持清淡,这样可以让耐血量恢复正常,耐血量恢复正常以后,代谢综合征自然也就恢复正常了。

2、中医辩证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另外一个有效方法是降低高血压,高血脂,可以少吃肥肉以及少吃辛辣和油腻的食物来降低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代谢综合征的一个高危因素,所以需要降低血压。

3、要养成有规律性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尽量避免熬夜学习、工作,应该给自己定一些短期的计划,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轻的压力。

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对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有帮助,
三、注意事项:
在治疗代谢综合征吃中药期间避免吃生冷,油炸等刺激性食物。

如果吃中药期还服用另外的药物,要间隔2到3个小时才可服用。

这些一定要注意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论坛・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No.2009BAI80B0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No.7082082);国家973计划项目(No.209CB523004)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通讯作者:刘喜明,Email:lxmhos@yahoo.com.cn中医研究代谢综合征存在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与阐释刘喜明【摘要】 代谢综合征(MS)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针对MS的中医研究现状,提出MS目前存在的病名、病因病机、症状分布、证候、中医药干预和疗效评价等六大关键科学问题,并逐一剖析,认为MS的病名当属“肥满”,病机为“中满内热”和“中满脾虚”,病位以脾胃为主,其次为肠道肝胆,最后涉及心肾。

MS的研究首先要开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掌握MS的病因病机、症状分布和证候特征,开展药物筛选并结合临床进行多中心干预,规范研究方法,同时建立MS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在国内外推广应用。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中医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代谢综合征(MS)正在全球流行和肆疟,已经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MS患病率为16.5%,年龄标化后,MS的患病率,男女分别为10.0%和23.3%[1-2],MS以腹部脂肪分布异常为主,并伴有脂肪、糖、蛋白质等代谢异常,属于系统性/整体性失调,这与中医整体观念相吻合,可以采用异病同治的方法,但前提是建立在准确认识和正确理解以及系统研究MS的基础上,而目前中医研究MS还存在许多关键科学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针对MS的研究现状,笔者提出六个关键科学问题并进行了客观分析。

一、病名问题代谢综合征(MS)是一个近年来西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的西医病名,严格来说,MS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个综合征,尽管西医对MS还存在许多争议,对MS的诊断标准争论不休,但MS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中医没有MS的病名,但中医学对MS如何进行归类,病名如何命名,是临床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因为这牵涉到中医病历书写和中医诊断的实际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往如用“气虚”“痰浊”“肥胖”“眩晕”“消瘅”“消渴”“心悸”“胸痹”等命名MS极为模糊,也不准确。

1.按照体型归属于中医“膏人”:枟灵枢・卫气失常枠把肥胖人体分为三类,其中的膏人类似MS,枟灵枢・卫气失常枠篇中“人有脂,有膏,有肉。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

膏人的特点有三:即“纵腹垂腴”“皮缓”“肉不坚”。

枟说文解字枠“膏,肥也”。

丹波元简枟灵枢识・九针十二原枠“腴者,脐下腹也”,也就是在脐以下小腹以上的部位。

可见,膏人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形体丰腴,肚腹硕大,纵腹垂腴,腹部凸出高过胸(腹部增大超过胸部的下垂线),皮肤松弛,质地绵软,弹性减弱,肌肉不坚实。

膏人当属脂肪之肥,也就是脂肪增多,其脂肪主要沉积于腹部为主,并且腹部有下垂现象,故“纵腹垂腴”;“皮缓”即腹部皮肤纵缓,质地绵软,皮肤与肌肉连接不紧密有分离的感觉;“肉不坚”指肉之质地按之不够坚实,缺乏块状肌肉感,与皮缓一致。

这种“堆金积玉,腹若悬箕,大腹便便,腹大硕满”的特征与MS的腹型肥胖基本相同[3]。

2.按照特征归属于“肥满”:笔者在2008年12月受邀在“韩国肥满学会”作学术报告,韩国的大韩医师学会下属有一个“韩国肥满学会”,“肥满”二字即来源于此。

“肥满”具有浓厚的中医学特点和腹型肥胖的特征,作为MS对应的中医病名准确而贴切。

“肥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肥指的是脂肪增多,而非胖以骨骼增大增粗或肌肉增多为主;第二,“满”指的是腹部脂肪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才达到满的程度;第三,“肥”和“满”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就专门指腹型肥胖,作为MS专有的疾病病名具有排他性,是独一无二的,符合国际疾病命名要求。

3.肥胖的区别:枟现代汉语词典枠说“肥,含脂肪多”,“胖,脂肪多,肉多”,说明肥和胖是有区别的,由于二者常同时并见,故合称“肥胖”,原则上应该分为“肥人”和“胖人”,但“肥胖”并不能体现MS的腹型肥胖特征,而且肥胖有多种类型,不具有排他万方数据性,所以MS不能用肥胖进行命名。

二、病因病机问题1.病因问题:MS是一个现代疾病,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改变有密切的关系,在生活方式改变中以饮食最为重要,其次为运动量减少,因此,过食肥甘,久坐少动是MS的直接或重要因素,但到底哪些因素起关键作用,需要进行研究。

(1)饮食失调,过食肥甘:腹型肥胖为“膏人”,“膏”的本质是机体内过剩的精微物质以油脂方式沉积于体内,其产生与精微物质的吸收、转化和消耗失衡有关,饮食失调是膏浊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人身全赖饮食滋养,饮食入胃,经脾之散精,肝之疏泄,水谷精微方化为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营卫气血津液之间也可以互相转化。

若饮食过量,或过食肥美,水谷精微摄入过多,积聚于体内,遂成肥人。

如枟素问・奇病论枠说:“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甘”指甜食,“美”指好吃可口的食物,“肥”指油脂或肉类食物。

因此,饮食失调是导致膏浊形成的重要原因。

(2)久坐少动,好逸恶劳:久坐少动,好逸恶劳是“肥满”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

适当的劳作能使脾胃运化有权,增加精微物质的消耗。

若少劳多逸,久坐少动则气机不畅,中焦之气上下斡旋受阻,饮食精微不归正化,变为营浊,其中积于体内肌肤者即成为“膏”。

膏积于腹部皮下,则成腹型肥胖,即“多气而皮缓”之膏人;若全身各处分布,则成周围型肥胖;若流于血脉中,成为“血浊”等,随血周流全身,即构成MS其他组分的异常。

(3)其他因素:情志失调可导致气机疏泄失常,肝胆气机郁滞;或者中焦气机壅滞导致土壅木郁,由脾胃而累及肝胆导致MS的发生。

2.病机问题:MS的基本/核心病机是什么?病机是如何转变的?目前仍然不清楚,中医对MS病机学的研究如何摆脱以往的条条框框,建立创新思路,是研究MS的又一关键科学问题。

(1)MS的第二致病因素:①基本致病因素为“膏浊”:笔者认为腹型肥胖为“膏”,这个类型的人为“膏人”。

凡精微异常沉积于血中通称为“浊”,从浊的类型上可以分为血浊(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增多等)、脂浊(血脂异常)、蛋白浊(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蛋白升高)、尿酸浊(高尿酸血症)等。

“浊”的特点:一是血中或组织中某种物质过多,但尚处于流动状态;二是尚未出现疾病状态,属于疾病的前期阶段;三是可以是持续性,也可以为间断性,如果浊邪持续性增高日久,可以生痰生瘀,就会发生疾病。

形象比喻之,雨后之水为“浊”,沉积到河床属“痰”,阻塞河道就为“瘀”,所以,浊是一种中间的过渡状态或过渡产物[3]。

②“痰湿”在MS中的作用:长期以来,中医认为“痰为有形之物”,肥胖为痰浊积聚所致,所以前人有“胖人多痰”,“肥白人多虚”之说,湿聚生痰,痰积成肥。

宋代杨仁斋指出“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

”元代朱丹溪首次提出“肥白人多痰湿”的观点,清代枟石室秘录枠“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运行,故痰生之”,强调肥胖人痰湿的形成与气虚的关系。

清代叶天士指出:“夫肌肤柔白属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惟多痰多湿……”。

李中梓认为“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

”由于禀赋遗传,素体肥胖,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运化,痰湿凝聚。

枟内经枠曰:“素嗜肥甘,好酒色,体肥痰盛”。

这些论述,构成了中医把肥胖分为虚和实两个基本类型的基础。

王琦[4]教授把中医体质分为9型,其中痰湿质形体特征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症,类似MS体型。

(2)MS的病机探讨:中医对MS病机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入透彻,理论阐述不够圆满法括,理解存在许多片面和偏差,成为制约中医研究MS的瓶颈之一,也是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①MS的病机:MS的病机分析必需建立在四个方面的基础上:第一,腹型肥胖,特点为中焦满墩,病机应为“中满”,但“中满”当分虚实,李东垣枟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枠“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

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

”第二,基于枟内经枠消渴病理论,枟素问・奇病论篇枠指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中满内热”为病机特点。

第三,基于历代医家的论述:如肥胖与痰湿之间的关系,肥胖和脾以及肝肾之间的关系。

第四,腹型肥胖与其他疾病之间的关系:枟内经枠明确指出,肥贵人与消渴等疾病皆为膏粱之疾。

因此,把MS的病机概括为“中满内热”和“中满脾(内)虚”两个方面。

②MS的病位病性:由于MS的特点为腹型肥胖,因此病位在中焦,以脾胃为主,涉及肠胃、肝胆和子宫等,日久可以累及心肾,但中焦病变是根本。

初起以实证为主,日久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中青年以实证为主,老年以虚证万方数据为主;男性以实证为主,女性以虚证为主。

在脾胃以气机升降失常为核心,以“中满内热”或“中满脾虚”二者为根本,可以兼见胃肠实热,痰湿内停,或见气机运动失常,也可以兼见肝胆实热或疏泄失常。

膏浊入血,可以出现血糖、血脂、尿酸的异常等各种组分变化。

(3)病理转归:MS用“虚实定向,寒热定性”四个字来描述,由于MS的病机有“中满内热”或“中满脾虚”不同,这就决定了MS的转归和不同的发展方向,一般而言,“中满内热”向化火生毒方向发展,多出现湿热、痰热、郁热等现象,多合并血脂异常、血糖增高、尿酸增高、高血压等组分异常;“中满脾虚”向虚寒方向发展,多出现痰湿、寒湿、水湿等表现,也可以合并血脂异常、血糖增高、尿酸增高、高血压等组分异常,但必须要以痰湿、寒湿或水湿化热,热邪煎迫血液为前提条件,此时脾虚仍然存在,表现为虚人MS,属于虚实夹杂,或以虚为主,或以标实为主,或虚实并重。

不论是“中满内热”还是“中满脾虚”,到后期都可以兼夹不同程度的血瘀,血瘀出现越早,或血瘀越重,就越容易出现各种血管并发症。

(4)对MS与其他疾病相互关系的认识:枟黄帝内经枠有“肥贵人”与中风、偏瘫等相互关系的描述,枟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枠指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消瘅类似2型糖尿病,仆击、偏枯和痿厥类似心脑血管疾病,气满发逆和肥贵人类似肥满,这几种疾病都是膏粱之疾,可以相互影响,密切相关[3],由此说明中医早就认识到MS这种疾病。

(5)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多余的膏脂蓄积体内而为膏浊,或成痰浊、湿浊,痰浊壅塞,聚集腹内,则易导致腹型肥胖;膏浊入血,煎迫津液,形成浊瘀,出现尿酸异常;脂膏流溢,入于血脉则致血浊,发生血脂异常;气机瘀滞,痰瘀化热,伤及脉道,会引起高血压;痰瘀郁久化热,耗气伤津,气阴两虚,发为消渴,而出现MS诸证。

三、症状分布问题临床上MS会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特点是什么?症状分布规律是什么?这也是研究MS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