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新版语文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古文翻译

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古文翻译

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古文翻译21 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

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

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

(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

”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

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

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

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

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长子扶苏。

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

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

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

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

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

”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二人)于是去算卦。

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

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终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

”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

(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做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

”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新人教版

品读课文
邹忌的劝谏技巧: (1)以小见大。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 (2)类比推理。将自己的地位、处境与齐王类比,得出“王 之蔽甚矣”的结论,让人易于接受。 (3)设喻说理。自己比美听不到真话,设喻让齐王明白,以 他的身份,直言不易更甚。 (4)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由于尊卑关系,下级劝上级不宜 直言,且邹忌巧用攻心术,站在齐王角度巧劝,使齐王欣然接 受。 ……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 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 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 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 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 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疏通文意
结合注释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质疑。
积累文言知识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 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 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
积累文言知识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原文(含译文)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原文(含译文)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原文(含译文)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001鱼我所欲也《孟子》【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002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父老,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简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简案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4.认识讽谏除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必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

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进谏的说话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他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板书课题、出处)二、自主学习文学常识《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活动。

字音字形昳.丽(yì) 朝.服(zhāo) 衣冠.(ɡuān) 窥.镜(kuī)间.进(jiàn) 期.年(jī) 朝.于齐(cháo) 谤讥..(bànɡ jī)基础积累1.古今异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今义:讽刺(2)窥.镜而自视古义:照今义:暗中观察(3)臣之妻私.臣古义:偏爱今义:自私(4)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方位名词(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批评,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2.一词多义(1)修①邹忌修.八尺有余长,文中指身高②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2)朝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动词,朝见②于是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③朝.服衣冠名词,早晨(3)若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②门庭若.市动词,像,如同(4)上①受上.赏上等②上.书谏寡人者呈上3.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4)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4.重点实词与虚词(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2)而.形貌昳丽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并且”(3)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4)皆以美于.徐公比(5)孰视之.他,指徐公三、文本探究整体感知1.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案语文版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案语文版
解决办法:
1. 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帮助学生掌握古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材或学习资料。
8. 作业布置:提前准备课后作业,包括古文翻译、思考题等,以便于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确保所有教学资源准备充分,以便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四知》《私心》这两篇古文。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一个人在行事时,应该以什么为重?”(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文中的智慧和道理。
(2)思考题:布置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思考题,如询问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的看法,以及古文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对现实生活的启示等。
(3)写作练习:鼓励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四知》《私心》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习,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古文中的智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一篇讨论报告。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案 语文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文二则《四知》《私心》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春季学期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课文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

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二)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三、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教具准备示范朗读磁带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策》;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3、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课前预习]1、查找有关《战国策》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2、熟读课文,给生字注音,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人贵在自知。

”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

九年级下第六单元文言文翻译2

九年级下第六单元文言文翻译2

九下第六单元文言文翻译(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曹刿论战》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字词:伐:进攻,攻打。

齐师:齐国的军队。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原文:公将战。

曹刿请见。

译文: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原文: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字词:肉食者:吃肉的人,此指当政的人。

间:参与。

焉:语气词,呢。

译文:他的乡亲们说:“当政的人会谋划如何迎敌,你又为什么去参与呢?”原文: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字词:鄙:鄙陋,目光短浅译文:曹刿说:“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他入朝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原文: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字词: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占有译文:鲁庄公说:“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原文: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译文: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普及到全体百姓身上,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原文: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字词: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帛:丝织品。

加:虚夸,谎报。

信:诚实。

译文: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不敢虚夸,一定对神诚实。

”原文: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字词:孚:使人信服。

福:赐福,保佑。

译文:曹刿回答说:“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原文: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字词:狱: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译文: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合理判决。

”原文: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字词: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

译文: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原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字词:鼓:击鼓。

部编部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常考知识盘点及习题

部编部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常考知识盘点及习题

部编部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常考知识盘点及习题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

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文章中心概括这篇课文通过邹忌以身设喻,规劝齐王纳谏的事,说明了国君广开言路,虚心接受谏言,对于修明国家政治的重大意义。

3.写作特点(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只有300多字,情节却相当完整,对人物刻画讲究,如齐王在文中只两个动作,贤君形象却跃然纸上。

(2)巧设比喻,以小喻大。

以生活小事来说明纳谏的重要,娓娓道来,人情人理。

(3)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如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后来进谏时,却只作概括叙述。

(4)语言生动幽默。

如邹忌的三问,内容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内容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不大一样。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古今异义①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义:规劝今义:讽刺②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③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地土方圆今义:地点④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指责议论今义:诽谤嘲讽(2)一词多义①朝:朝服衣冠(zhāo 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cháo 朝廷)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cháo 朝见)②孰:是可忍,孰不可忍(谁、哪一个、什么)我与城北徐公孰美(哪一个)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③旦: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第二天)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旦旦,天天):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晨)④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实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心、诚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如果、假使)(3)词类活用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意动,以……为美)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③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4)重要句子翻译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出师表》说课稿语文版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出师表》说课稿语文版
-相关的历史论文和学术研究:让学生了解《出师表》在学术界的研究和讨论,提高其学术素养。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以及《出师表》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让学生研究《出师表》的语言特点和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让学生思考《出师表》中的忠诚、敬业、爱国等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7.网络资源:历史论坛、教育博客、在线词典等(注意:实际使用时需确保网络资源的可靠性)。
8.学生作品:学生之前的作文、作业、项目等,用于展示和反馈。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出师表》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出师表》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教学评价: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我主要采用了问答和点评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可能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今后我需要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三)改进措施
1.提升互动:为了增强课堂互动,我将在备课时更加充分地设计互动环节,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同时,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充分参与。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出师表》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出师表》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文本解读《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

它着重体现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如政治上取信于民,战争过程中把握战机,战略攻防中以逸待劳等。

战争中正确运用这些原则,便可以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这一战例对后世军事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看,作者选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总结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是一篇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的记事散文。

围绕中心选材,重点突出。

文章开篇交待了时间,战争起因,作战双方;接着写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过程中双方的对峙、攻防,最后写到战后的总结。

但作者没有平均用力,更没有详细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集中笔墨写曹刿的“论战”。

第一段,战前论战。

重点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围绕着“何以战”这一中心问题,鲁庄公“三答”,曹刿“三评”。

庄公先提出“衣食”的分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但在否定中又有肯定,肯定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

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需要人民的支持,于是有了第三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充分肯定了这一点,指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从战前论战可以看出曹刿对民心所向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础。

第二段,战中论战。

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就表现出了曹刿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的沉着冷静,表现出曹刿对战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预见性和正确的战略战术。

第三段,战后论战。

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论述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展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从进攻和追击两个方面精辟地阐述了要以弱胜强就必须把握战机的军事思想。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采用(cǎiyòng)什么样的方 法来劝说齐威王?
设喻(shè yù)说理,类比说理。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四页。
(1)邹忌有三问:
• 问妻:“我孰与(shú yǔ)城北徐公美? ”
• 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 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二十七页,共四十四页。
(2)其妻、妾、客先后(xiānhòu)有
唐太宗非常生气(shēng qì),大声指责道:“你太固执己见!”
第三页,共四十四页。
魏征毫不退让,语重心长地说道:“陛下!把河水放 光捕鱼,确实能捕到许多鱼,但明年就没有鱼了;把
森林烧了打猎,确实会打到许多猎物,但明年就没有野 兽了。如果把十八岁以上(yǐshàng)身体强壮的男子都去当
兵,今后国家的税赋徭役去向谁要呢?”
唐太宗:明君
第五页,共四十四页。
文学(wénxué) 资料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ɡuó bié)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 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 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 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 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用暗示(ànshì)、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今义: 讽刺,侧重揭示、批评或嘲笑)
第三十五页,共四十四页。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身边(shēnbiān)侍候的人,近臣;今义:表大致范 围,方位词)
(5)窥镜而自视
(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
(6)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议论;今义:诽谤讥讽)
3.臣子劝谏君主是有一定的进谏艺术(yìshù)的,你认为 邹忌讽谏齐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 到什么启发?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新人教版
这些检测题目旨在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分析能力。通过检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检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并学会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接受和给予建议。课堂上,我采用了讲授、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和价值观。课后,我布置了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接受建议相关的实际问题。
2. 角色扮演: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扮演邹忌、齐王等角色,再现文章中的对话,体会人物心理。
```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言文阅读方法
- 词汇、句式特点
二、人物形象分析
- 邹忌:机智、讽喻
- 齐王:开明、纳谏
三、价值观培养
- 接受建议的重要性
- 自我反思与改进
```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程的核心内容。
八、课后作业
1.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中的以下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答案:邹忌身高八尺多,且外表英俊。
2. 分析文章中邹忌讽齐王的方法,并用自己的话总结。
答案:邹忌通过设喻、对比、推己及人的方对“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的理解。

新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1课《古文二则》课件(44张PPT)

新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1课《古文二则》课件(44张PPT)

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 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 优厚
三、整体感悟
思考:1.《四知》中写了杨震几件 事?用简单话概括。
杨震拒金(开头到“密愧而出”)
杨震为子孙留清白(“后转涿郡太守” 到“不亦厚乎”)
2、文章表现了杨震什么品质?
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 清官形象。
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 要他为子孙置办一些产业。 4、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让后代人称他们是清官的子孙。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 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 /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 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 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 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 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 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廉洁 ( 自律 语 态度 杨震 言 坚决 拒为子孙 俭朴 ) 开产业 无私 拒收下 属贿赂
四、写作特点
1.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 本文只有146个字,非常鲜明地 突出了杨震廉洁无私的品质. 2. 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 形象。 3. 语言刻画形象传神。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短短八个字形象刻画出了杨震拒绝 贿赂的坚定态度。
生字识记
评骘 zhì
谒见 yè 涿郡 zhuō
复辟 bì
遗 辄
wè i zhé
n 便宜 bià
质悫 què
古文二则
四 知
人物介绍
杨震,东汉高 官,学问渊博,可 与孔子相媲美,素 有“关西孔子”之 称 。杨震以为官 清廉名闻天下。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课文全解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课文全解

21.古文二则课文全解《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骘(zhì)邑(yì)谒(yè)涿(zhuō)辄(zhé)悫(què)征辟(bì)便(biàn)宜2、形近字┏藉(jiè)慰藉┏谒(yè)拜谒┏晔(yè)范晔┗籍(jí)书籍┗遏(è)遏制┗桦(huà)桦树3、多音字┏(yí)遗命┏(jí)狼藉┏(shěng)省份遗┫藉┫省┫┗(wèi)遗十金┗(jiè)慰藉┗(xǐng)反省4、词语解释【辟】征召。

【举】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

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转】调动(官职)。

【伦】即第五伦,东汉大臣。

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悫】恭谨,诚实。

【蕴藉】宽和,宽容。

5、文学常识真空(1)《四知》选自_____,作者____,___(朝)史学家,字___。

(2)《私心》选自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是复姓。

(3)《后汉书》以___为体例,与___、___相同,它分为____、___、___合为百篇。

(4)“前四史”是指《后汉书》、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后汉书·杨震列传》范晔南朝·宋蔚宗(2)《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第五(3)纪传体《史记》《汉书》十纪十志八十列传(4)《史记》《汉书》《三国志》二、课文学习1、范晔简介【明确】范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 (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  (共22张PPT)
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 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3、本文中的“王之蔽甚矣”是一种谏,《曹刿论战》 中的“忠之属也”也是一种谏,进谏者都关注到了民 意或民生,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4、从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国别 体的史书《 战国策》。该书 是由 西汉 时期的 刘向 编订而成的。
1、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D)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2、《战国策·魏策二》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
信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 “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 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庞葱从 邯郸反,竟不得见。(注:邯郸 hán dān,赵国都城。)
(1)口头翻译全文。 (2)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 (3)读完这则故事后,你有何感想或启示。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 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 “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 “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 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街市上 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 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 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 “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 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 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

知识超市四知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他)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闻:听说。

其:指杨震。

辟:征召。

之:代词,指杨震。

举: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指才能优异的人。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当之郡,道经吕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金,来送给杨震。

)[之:动词,到。

道:动词,取道。

昌邑:古地名,在今某某巨野东南。

故:过去,从前。

谒:拜见。

至:到了。

以:来。

遗:送给。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无:没有。

知:知道。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子:你,对他人的尊称。

]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王密羞愧地拿着金回去了。

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

)[愧:羞愧。

转:调任。

]性公廉,不受私谒。

(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

)[性:本性。

私谒:私底下的贿赂。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他的)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对他们说:“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故旧:老朋友。

或:有的人。

欲:想要。

令:让。

开:开办。

遗:馈赠。

亦:也。

厚:优厚。

乎:语气词,吗。

](①“四知”指什么? ②对杨震拒为子孙“开产业”一事,你有何感想?)【句段分析】“大将邓骘闻其贤而避辟之。

九下第六单元文言诗文

九下第六单元文言诗文

九下第六单元诗文21、《曹刿论战》一、课文及译文[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刿曰:“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来分给别人。

”曹刿说:“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实情上报给神明。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作战。

如果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齐军击过三次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

”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