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县历史沿革
宁波历史简述
宁波发展历史简介
宁波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春秋时期,宁波地区属于越国,战国中期以后成为楚国辖地。
秦朝统一中国后,宁波地区被划分为鄞、余姚、句章三个县,属会稽郡。
从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 年)开始,三个县的区域范围基本未变,尽管隶属的州、国和郡名时有变动。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 年),三个县合并为句章县,县治设在小溪(今鄞州区),仍属会稽郡。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 年),句章县改名为鄞州,属越州都督府。
宋朝时期,宁波地区成为了重要的贸易港口,当时的鄞州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 年至1048 年),鄞州被升格为庆元府,成为当时全国八大府之一。
明朝时期,宁波地区成为了抗倭前线,修建了众多的海防设施。
清朝时期,宁波地区被划分为鄞县、余姚县、慈溪县、镇海县、定海县等五个县,属宁波府。
近现代以来,宁波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1844 年,宁波成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开始对外开放。
1927 年,宁波设立市政厅,成为浙江省政府直属的市。
1949 年,宁波解放,成为浙江省省会城市。
1984 年,宁波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1994 年,宁波被设立为地级市,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宁波市。
如今的宁波,已经成为了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其港口、外贸、制造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同时,宁波也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天一阁、保国寺、河姆渡遗址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鄞州地名
• 又如“埕窑”。宁波是我国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在鄞州东南部和西部依山傍水的地 方也曾分布过大量窑厂,有些地方就以窑厂命名流传。“埕窑”曾是鄞州东南部横溪 镇有名的烧窑基地,那里的18个大窑皆烧埕,所以该地命名“埕窑”。鄞州东部东吴 镇有个村庄专门烧制瓶器,人们就把那个地方称作“瓶窑”,后谐化为“平窑”。鄞 州以窑命名的还有很多,如姜山镇的“窑头”村,鄞州西部横街镇的“上兆”、“下 兆”(宁波话中“兆”“窑”同音),鄞江镇的“瓦窑桥”等,反映了古代鄞州地区 陶瓷业的发达。
• 横溪镇钱岙,贝币
• 比如“咸祥”。咸祥位于鄞州东海之滨, 南宋时形成村落,村民多煮盐为业,是古 宁波重要制盐之所,当地很多地名反映盐 业之盛。镇名“咸祥”即从“盐场”谐音 转化而来。镇内村落唤作咸一、咸二、咸 三、咸四、咸五、咸六等,河流名为咸球, 道路命为咸开等。就连刮泥淋卤后的海泥 长年累月堆积成为土墩后,都成为附近村 落命名的标志,因此咸祥有很多带“墩” 字的村落地名,如蔡家墩。
东钱湖
广德湖
•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一千年前的江苏诗人王观在《卜算子·送
鲍浩然之浙东》
• 湖中有白鹤、望春两山 • 张峋 • 楼异
• 皎口水库 • 溪下水库 • “儿子要亲生,买田买东乡”也成了老黄
• 【龙观乡】由龙谷乡和鹳岭乡合并,从两 乡名中各取一字,名龙鹳乡。因“鹳”较 为复杂,故谐化为“观”字,便于读写。 类似的,属龙观乡的观丁村,村名因鹳顶 寺而得,故原名鹳顶,为书写方便,用 “观丁”替代。
• 另外还有许多故事传说也折射在地名上, 如“东吴”。东吴镇的镇名与三国东吴有 关,据传:公元280年,吴国被晋灭亡后, 有一俞姓将领避逃至此,见此地五凤朝阳 (大涵山、东村东山等五座形如凤凰的 山),认为是风水宝地,遂隐居下来,俞 将军因怀念故国,于是把此地称之为“东 吴”。
历时四年考古揭开千年之谜 奉化白杜发现秦汉时期古鄞县县治遗址
662018.2家园·文都视点HOMELAND奉化白杜发现秦汉时期古鄞县县治遗址文/杨芝 图/章勇涛 责任编辑/胡珊古鄞县县治所在何处?宁波先人如何生产生活?近日,宁波市考古所在奉化白杜召开宁波鄞县故城考古成果通报会。
根据考古发现,结合历史文献与方志记载,可以确定今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村城山南侧为秦汉时期至隋代的古鄞县县治所在。
这也是继勾章故城遗址后,宁波市发现的又一处古县城遗址。
“这一遗址的发现,为宁波古代城市发展、演变找到了活生生的案例,对于长江中下游古代城池、县城的发展、演变的研究有着参考和借鉴意义。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结华说。
据悉,宁波地区最早设立的四县分别为句章、鄞、贸阝、余姚,古鄞县便是其中之一。
根据文献记载,秦汉时期就已设立了古鄞县,直至隋代开皇九历时四年考古揭开千年之谜年并入句章后废弃,其前后延用凡800余年。
“古鄞县的行政范围包括现在的奉化区和鄞州区的一部分。
”王结华说。
自2015年12月到2018年2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立项课题“宁波地区古代城址考古工作计划”,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等科研机构,对今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村一带展开了跨越4个年头、持续两年多的野外考古调查勘探、解剖试掘和文献梳理、遥感航拍、影像分析、科技检测等工作。
完成调查勘探面积约80万平方米,试掘探沟8条,出土陶、瓷、石、铁等各类遗物标本与建筑构件300余件,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夯土城墙、水池、作坊、水井、灶、灰坑等遗迹多处。
历时四年,古鄞县县治遗址揭开神秘面纱。
图为该遗址出土的日用陶罐DOI:10.16710/33-1272/d.2018.04.02567宁波通讯2018年2月下半月刊(战国)《国语·越语上》: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东汉)《吴越春秋》:县有赤堇山,故加邑为鄞。
(晋)《后汉书志·郡国四》:会稽郡,十四城……贸阝……余姚、句章、鄞……(南朝宋)《后汉书》卷一百零一《天文志中》:永建六年(公元131年)四月……后一年,会稽海贼曾於等千余人烧句章,杀长吏,又杀鄞、贸阝长,取官兵,拘杀吏民,攻东部都尉扬州六郡。
鄞州区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综述
2022年,鄞州区(含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2734.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3.0%。分产业看,第一产 业增加值30.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751.2亿元,增长3.0%,其中工业增加值606.3亿元,增长3.0%, 第三产业增加值1952.9亿元,增长3.0%。三次产业结构为1.1:27.5:71.4。
植被
鄞州区植被种类有维管束植被151科、896种,其中蕨类植物24科、92种;稞类植物8科、44种;被子植物19 科、760种;苔藓植物48科、165种。木本植物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冬青科居多,其次为蔷薇科、 杜鹃科、豆科、茜草科、金缕梅科、大戟科、忍冬科、木犀科和野莱莉科等。
森林植被属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是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地带。区内主要树种针叶树有马尾松、黑松、杉 木、金钱松、湿地松、火矩松、雪松、水杉、池杉、落羽杉、柳杉、侧柏、罗汉松、日本扁柏等,阔叶树有木荷、 枫香、枫杨、檫树、香樟、银杏、女贞、珊瑚、麻栎、苦楝、杨、柳等,灌木树种有栎类、杜鹃、乌饭、桤子、 木姜子等:竹类有毛竹、淡竹、刚竹、角竹、雷竹,经济树种有柑橘、杨梅、枇杷、桃、柿、李、梨、板栗、榧 树、乌柏、油桐、油茶等,花木类有广玉兰、茶花、五针松、樱花、红枫等。
鄞州区本级(简称区本级)地区生产总值2355.1亿元,增长2.6%。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0.5、632.6和 1692.0亿元,增长3.9%、1.4%和3.1%,其中工业增加值512.4亿元,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为 1.3:26.9:71.8。
财政
2021年,鄞州区(含高新区)财政总收入494.4亿元,增长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4.2亿元,增长7.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5.1%,利税总额186.7亿元,增长19.9%,利润总额145.0亿元,增长25.6%。全社 会用电量109.1亿千瓦时,增长13.5%,其中工业用电量51.8亿千瓦时,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其 中,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增长17.5%和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4.3亿元,增长9.7%,其中,限 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385.9亿元,增长13.7%。外贸进出口总额2455.7亿元,增长15.8%,其中,出口额1829.9亿 元,增长18.5%,进口额625.7亿元,增长8.7%;合同利用外资13.4亿美元,增长163.4%,实际利用外资6.7亿美 元,增长30.4%。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和亿元,增长13.6%和13.5%,其中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 别为9664和亿元,增长16.3%和11.1%。
鄞州的由来——精选推荐
鄞州的由来从宁波的地形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宁波是个三面环山一面朝海的平原,东面的天台山脉和入海后的余脉所构成的舟山群岛一起,挡住了来自东南方向的海风,尤其是台风;西面巨大的四明山脉,把东坡上的雨水汇集成细流,灌注到这片平原上。
为我们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
大约在五千年前,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山融化,宁波平原被抬升的海水浸漫为一片浅海。
经过三千年海水的浸润,在当时的海底形成了一层厚厚的海相土,也就是我们小时候用来做土炮丈的青紫泥,见过、玩过这种泥的人都知道,它很粘、一点都不透水,把它晒干后很难敲碎,它为平原的底部铺上了厚厚的隔水层,为我们鄞州种植水稻提供了土壤条件。
随着海水的退去,宁波平原上出现了大片的沼泽、盐碱地。
我们的祖先要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必须有淡水,只有淡水才能淡化盐碱地,并使它们适于种植。
我们的先人首先在三个山口形成了自己居住聚落,因为那里都有一条或数条溪水从山上流下来。
哪三个山口呢?这三个地方,一个在今天鄞州的宝幢,这里有天童、画龙、东吴三条溪水汇流,人们因与居住在海岛上的人进行物物交换的贸易,这地方被叫做“鄮”。
另一个是聚落在今天鄞州与余姚交界的城山渡,那里有大隐溪流径,这个地方被叫做“句章”。
还有一个地方在今天鄞州与奉化白杜的交界处,这里有横溪和白杜河流径,这地方叫做“鄞”,这是“鄞”这个地名最早的出处。
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把疆域编为三十六个郡,郡的建制下是几百个县,在当时的这三个山口形成的聚落,秦朝各建立了一个县,也就是鄮、鄞、句章。
在远离中原的东夷蛮疆,居然设了三个县,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从秦、汉至隋朝,鄞州一直属于会稽郡管辖,也就是说,其间800多年,它的行政中心一直在今天绍兴的山阴平原,但是我们的先人已艰难地从有淡水的山脚向沼泽平原的中心开发,从三个方向不断推向中心。
公元400年正是东晋的时期,在今天的北仑小港发生了一起农民起义,他们要沿着甬江和姚江而上进攻会稽。
地名中的文化
地名中的文化——地名起源探寻活动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特殊的文化符号,它蕴含了当地人民对于家的浓烈情感。
地名除了表示城市、农村、河流、山脉、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外,还蕴含该时代的地理、社会、历史、政治、民族和语言等大量信息。
我们鄞州有着悠久的历史。
清代史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夏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
堇,草名也,加邑为鄞。
”“鄞”由此得名。
鄞地建县始于秦。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2年置鄞、鄮、句章(句读音为勾)三县。
其后历经时代演变,直至2002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鄞县,设立宁波市鄞州区。
鄞州的山溪沟渠、湖塘堤岸、景物古迹、街巷里弄等地名之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虽然不少地名的本义已经消失在历史沧桑中,但后人能凭借这些名称勾起对那些逝去历史的记忆。
例如:【集士港】因中塘河在该镇有十字交叉之港,故原名“十字港”,后人雅化为“集士港”,寄寓了招贤纳士的美好意愿。
【堇山路】以区境内赤堇山得名。
【埕窑】曾是鄞州东南部横溪镇有名的烧窑基地,那里的18个大窑皆烧埕,所以该地命名“埕窑”。
【陈婆渡】传说宋代以前陈婆渡这儿有一条九曲江,与江、海直通,潮激卤浸,满目荒凉。
后来一对姓陈的渔民夫妇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
在三江口边搭了一个茅草棚,以捕鱼为生,成为这里的第一户人家。
老汉夫妇在前江北岸搭起埠头,人称陈埠头。
有时见行人对河犯愁,陈婆就用自家小渔船为人免费摆渡。
老汉去世后,陈婆就不再捕鱼,正式设渡方便行人。
陈婆生前最大愿望就是造一座桥,可惜一直未成。
死后当地人为纪念她,募款建桥,并把此地命名为“陈婆渡”,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请同学们行动起来,询问你的长辈和村委会(居委会),拾趣你家所在地(或曾居住地)周边的地名,一起来探寻地名中的文化。
请地理课代表于6月9日晚自修前收起,交于班主任办公室吴华锋老师处。
鄞州地名文化初探
鄞州地名文化初探作者:蔡磊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8期摘要: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也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
地名随着人们的活动范围和视野所及而产生,是人类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鄞州地处甬江三角洲腹地,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封天下以后保留至今的少数古县之一。
悠久的历史,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都对鄞州地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鄞州地名的探究,发掘地名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能更好地了解鄞州乃至浙东的地方文化与风俗。
关键词:地名鄞州文化内涵一、引言鄞州区即原先的鄞县,历史悠久。
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居住。
1973年冬在蜃蛟乡三联村卢家桥发现的原始公社遗址,已有5000年的历史,其文化年代相当于河姆渡文化第二层。
约在原始社会末期,至迟在夏朝初,“鄞”已成为确定的地名。
直至2002年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鄞县建制,设立宁波市鄞州区。
自此鄞州成为宁波市的一个区。
版图轮廓呈蝴蝶状,紧依宁波东、南、西三面。
全区总面积1380.54平方公里,现有17个镇、1个乡、6个街道,常住人口76万人。
鄞州置县二千多年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角落都有先人光辉的历史印迹,这些印迹历经千年风雨涤荡,不但没有褪色,反而沉淀为鄞州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
二、地域规律与鄞州地名鄞州区的村落,按其分布情况,其名称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鄞西丘陵山地和鄞东南丘陵的地方多带有山、岙、岭、坑、溪、峰等自然地理实体的名称。
中部平原河网地带,其地名多与水有关。
如河、桥、漕、埭、、隘、渡等。
鄞州有“东乡十八隘、南乡十八埭、西乡十八”的顺口溜,反映了鄞州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地名特点。
“十八”其实是虚数,是宁波人表达有较多数量的词。
“隘”(音ɡà):是宁波地名特色用词,使用频率颇高。
字典释为“狭窄、险要的地名”(音ài),读ɡà系宁波特有的发音。
宁波文化
宁波海洋文化——杭州湾跨海大桥
• 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3年11月 14日开工,2007年6月26日贯 通,2008年5月1日启用。杭州 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中国杭 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北起浙 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 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比 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 大桥还长11公里,已经成为中 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长的跨 海大桥候选世界纪录,成为继 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和青岛 胶州湾大桥之后世界第三长的 桥梁。
•
宁波饮食文化——红膏炝蟹
• 红膏炝蟹是浙江宁波 传统的汉族小吃,色 彩艳红、鲜咸滑嫩。 在盛器中放入冷开水 ,加盐、白酒、葱、 姜,调成浓咸卤,再 将洗净后的红膏蟹放 入,浸腌8小时后即可
PS:红膏炝蟹不仅好吃还有传说呐!大禹治水时许多工人被一种大螃蟹吃掉, 于是大禹就等晚上城上火堆熊熊燃烧之际,挖水池烧水,蟹席卷而来,全部 掉进水中烫死。工人突发奇想,这肉不知可不可以吃。一入口,大呼鲜美。 后人在吃法上作了加工就成了红膏炝蟹。
宁波历史文化——天一阁
•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 湖之西的天一街,是中国现存 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 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 书楼之一。始建于公元1561年 (明嘉靖四十),建成于1566 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 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 1982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新增 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麻将起源 地陈列馆等处。中国地方志珍 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 方志6730多册,获2000年度“ 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 创意奖”,列入第五批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2003年 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 籍保护单位。
宁波饮食文化——“三臭”
• 指的是臭冬瓜、臭苋菜梗、臭菜心(芋艿 梗),其最大特点是“闻闻是臭的,吃吃 是香的”。
宁波近现代史
一
位出自宁波的空军战士,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击落
日寇飞机多架,多次获得战功,但他的历史功绩在家乡宁波却 鲜为人知。昨天,他的亲属向市档案馆捐赠了他的生前照片和 资料。 据了解,这名抗日英雄叫周训典,出生地在大沙泥街,小 学和中学先后在翰香小学和宁波中学读书,19岁考入中国空军 航空机械学校。20岁考入“第十五期航校留美军官班”。抗日 战争时期,在空战中击落日机两架,击毁地面日机40架,军车 23辆。因战绩卓著,共获得各类奖章、勋章13枚,特别是曾 获得以美国总统罗斯福名义授予他的飞行十字奖章。解放后曾 担任天津民航高级航校飞行训练处教研室主任等职务。由于周 训典少小离家,所以他的英雄事迹在家乡鲜为人知。直到 2004年,市档案馆管理员林爱在整理档案资料时,才发现了 一份1946年2月21日《宁波日报》刊登的周训典英雄事迹。这 篇报道以《宁波空军英雄周训典》为标题,比较详细地介绍了 周训典与日寇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周训典的亲属知道后非常 激动,决心把英雄生前的事迹收集整理写成书稿传诸后代。他 们自筹资金,寻访了周训典生前的同事战友,包括很多在美国、 加拿大的老战友。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于今年5月写成了 《抗日空军英雄周训典》一书,并于今年7月公开出版。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周训典远在天津和石家 庄的亲属带着刚刚出版的《抗日空军英雄周训典》和其他资料
李
敏,1923年12月生,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镇海人。为生
李
敏
活所迫,李敏12岁时就到一家日本人开的纱厂当童工。两 年半苦难的童工生活,铸就了她坚强、刚毅的性格。 1941年,17岁的李敏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抗日救国 斗争中去。1942年8月,李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党 组织派到鄞西樟水区启明小学以教书为掩护,从事抗日斗争 。樟水是党在鄞西与敌、伪、顽势力斗争的一个焦点,情况 十分复杂。 1943年春,年仅20岁的李敏担任中共樟水区委书记, 奔走在樟水两岸,挨家挨户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斗争。这年秋 天,国民党顽固派向浙东抗日根据地发起进攻,浙东游击纵 队主力进行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不久,李敏调任鄞江区书 记,带领武装小分队就地坚持斗争。 1944年2月21日,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偷袭鄞江后 隆,李敏不幸被捕。敌人用尽一切伎俩,也没能从她身上得 到任何口供。恼羞成怒的敌人把她绑在木桩上,威逼她说出 全区有多少抗日武装。李敏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杀就杀, 要刺就刺,要我说出来办不到!杀了我一个,会有千千万万 个站出来1敌人用刺刀向她身上一刀一刀地刺去,殷红的鲜 血洒满一地。李敏宁死不屈。李敏牺牲后,人们纷纷传颂她 的英勇事迹,赞誉她是“浙东刘胡兰”。
王安石与鄞县
▪ “暮年方此得优游”,“江湖相忘真鱼乐”。 从追逐名利的官场上退下来的王安石,心中 空旷,无心寻找。这种淡漠的心境是王安石 从青年时的狂热到老年的冷却的逆转,是他 将自己政治抱负的实现寄托于专制主义的愿 望的破灭。
王安石在三年任满离开鄞县之际,曾题一首 《登越州城楼》,表达了对鄞县的依恋之情:
这座雕塑,表现了年轻的县令王安 石带领鄞县百姓治理东钱湖的情景
▪ 王安石在鄞县任知县三年,不仅兴修水利,还以低 息贷谷于民,组建联保,平抑物价,创建县学,踌 躇满志的王安石,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这里奠定了日 后变法中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年冬天,在给两浙转 运使的那份著名的《上杜学事言开河书》中,王安 石“反对官吏因循守旧,提倡为民兴利”的思想像 一把利剑,锋芒地斩断了官府黑暗的荆棘;又像一 支熊熊的火炬,燃起了百姓心中微茫的希望。
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石《天童吟》
▪ 村村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 ▪ 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
▪
人绝的操企奇凡年史王 的非创纵图地几来里安 悲仅举国以发。择的石 剧仅。事金现今他一的 。是而,融,天做个故
王历是管这,褒大事 安史一制位世贬题是 石的个的文人的目中 一悲天办学才不,国 个剧才法家惊知千历
▪ 公元1048年,王安石冒风寒、履冰霜,行程 一千多里进行实地调查。“从县城出发,至 万灵乡之左界 “升鸡山”观砌工凿石;“入
育王山”,“下灵岩”,“浮石湫”之壑以 望海;至芦江,临决渠之口,令劈山开河, 筑20里长塘;行至东吴,泊舟堰下,过五峰, 至小溪以夜中,观新渠及洪水湾。”并写下 了名著的《鄞县经游记》。
王安石《发粟至黄坡寺》
▪ 蓦水穿山近更赊,三更燃火饭僧家。 ▪ 乘田有秩难逃责,从事虽勤敢叹嗟?
宁波历史地理发展变迁的调查报告
宁波历史地理发展变迁的调查报告宁波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
夏时,宁波所在地区称为鄞。
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始建句章城。
秦朝时,宁波属会稽郡,下辖鄞、鄮、句章3县。
六朝时,佛教传入宁波,至今仍有较大影响。
唐朝,称宁波为明州,市域范围逐渐形成,与当代宁波城市格局相近的城市规格也在那时形成。
同时,宁波依赖地理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开埠港口,与日本、高丽均有非常频繁的贸易往来。
五代时,宁波属吴越国。
吴越王钱镠的富民政策发展了宁波的经济。
宋代,以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大学者使得宁波开始确立“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传统,本土的四明学派开始出现。
人口的南迁使得宁波的农业生产和文化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达使得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
元代,宁波已经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和全国最为重要的港口之一。
明代,倭寇的进犯和海禁政策使得宁波的航运开始衰败,而宁波商帮也在此时作为重要的商业力量在中国出现。
清代,宁波出现了全国闻名的著名学派浙东史学,与西方的交流也日渐频繁。
鸦片战争后,1844年,宁波开埠。
外资的进入使得宁波本土经济受到重创。
此时,宁波商帮开始转变为近代商人并将新兴的上海作为主要活动地点,对上海的城市建设和上海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华民国时期,宁波经历战乱,经济发展起伏很大。
1、远古文明宁波所辖地域拥有中国江南新石器时代代表性的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至6500年)。
河姆渡出土了大量的栽培稻谷、耕作农具、干栏式建筑遗存和家养牲畜遗骨以及原始宗教用品。
这些遗址证明,早在7000年前,宁波所在的宁绍平原东部已经有人类活动,并且文明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公元前5000年至4000年左右发生的卷转虫海侵使得河姆渡人一部分迁移到琉球和中南半岛等地区,另一部分人则进入地势较高的会稽山、四明山等地区。
奉化发现的名山后遗址证明,河姆渡文化之后,在苏南、浙北地区形成的良渚文化开始影响宁绍平原,形成“良渚文化名山后类型”。
宁波市鄞州区地名的演进与发展
墨
宁 波 市 鄞 州 区 地 名 的 演 进 与 发 展
陈 雪 娜
( 波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 , 宁 浙江 宁 波 35 0 ) 12 0
摘 要 :地 名 是 地 域 文化 的 载 体 之 一 , 特 殊 的 文 化 符 是 号 . 蕴舍 了 当地 人 民对 于 家的 浓 烈 情 感 。 名 随 着 时 间的 推 它 地 进 在 不 断 演 变 . 一 过 程 受 多种 因素 的 影 响 。 文 从 语 言 文 字 这 本 的 角 度 对 鄞 州 地 名 的 演 进 与 发 展 进 行 分 析 ,从 而展 现 鄞 州 区
鄞县 不仅 历 史 悠 久 , 且 在 历 史 上 有着 重要 地 位 。 去 政 而 除 治 上 的独 特地 位 外 , 是 我 国最 早 对 外 开 埠 的 通 商 口岸 之 一 , 也 更 是 我 国 佛教 文化 的 重 要 传 播 地 。 鄞 州 山水 秀 丽 , 才 辈 出 , 人 素有“ 书之乡” 诗 的美 誉 。 知 章 、 安 石 等 在 这 片 土 地 上 留 下 贺 王 了 深 深 的足 迹 , 代 大 儒 王 应 麟 , 代 史 学 家 全 祖 望 , 名 生 宋 清 著 物学 家童 第 周 . 法 大 家 沙 孟 海 , 虫 学 家 周 尧 等 都 是 鄞 州 人 书 昆 的骄 傲 。 内 有 誉 为 “ 子 风 韵 、 湖气 魄 ” 浙 江 第 一 大淡 水 区 西 太 的 湖 东 钱 湖 , 全 国重 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它 山堰 、 童 禅 寺 、 育 有 天 阿 王寺 、 省 与 庙 沟 后 石 牌 坊 和 东 钱 湖 石 刻群 , 国家 级 非 物 质 横 有 文 化 遗 产 梁 祝 传 说 发 源地 象 征 的 梁 山 伯 庙 ,也 有 诞 生 7 名 进 6 士的“ 中国 进 士 第 一 村 ” 马 塘 村 和 我 国 第 一 所 中外 合 作 高 等 走 学 校 宁波 诺 丁 汉 大 学 。 因鄞 州 区在 历 史 上 以及 现 当 代 的 重 要 地 位 .对 于 鄞 州 区 的地 名 的研 究 就 有 着 非 常 重 要 的 社 会 意 义 和 文 化 意 义 。本 文 从 语 言文 字 的 角度 对 鄞 州 地 名 的演 进 与 发 展 进 行 分 析 。 二 、 言 文 字对 地名 的影 响 语 . 地 名 是 地 域 文 化 的载 体 之一 , 特 殊 的文 化 符 号 , 蕴 含 是 它 了 当地 人 民对 于 家 的浓 烈 情 感 。 地 名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进 在 不 断 演 变 , 一 过程 受 多种 因 素 的影 响 。 中语 言 文字 的发 展 对 地 这 其
鄞县故城:半山半水一座城
鄞县故城:半山半水一座城作者:马黎杨琳惜来源:《文化交流》2019年第03期从宁波城区往南约20公里,奉化城区往东约14公里,天台山余脉的北缘,群山起伏,草深林密。
其中一座低缓的小山,叫“城山”,海拔高度不足50米,与它周围的山地相比,并不起眼。
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山包,却藏着宁波城市的历史源头之一:鄞县故城。
2015年12月至2018年2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等科研机构,对今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村一带展开了跨越4个年头、持续两年多的野外考古调查勘探、解剖试掘,结合文献梳理、现代科技等手段,不仅正式确认了鄞县故城的具体位置和兴废年代,也基本探明了其分布范围和大体布局。
2019年1月,“宁波奉化鄞县故城考古调查”这一重要发现入选2018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鄞县故城在哪儿?考古队员按照文献中相关记载的指引,初步框定它的大致方位,再经过实地调查、勘探、试掘和基础地理信息采集、解析,最终确认鄞县故城的具体位置就在今天的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行政村山厂自然村城山东南面。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结华说,故城的规模不大,调查勘探面积在80万平方米左右,实际的城址范围不足4万平方米,属于特小型城邑。
而且鄞县故城所在的位置在当时属于比较偏远的地区,不像现在的浙江宁波那么发达,人口也不会太多。
鄞县故城功能区分很明确。
城墙的修筑充分借助自然地势,沿着山脊线,直接夯筑在山体上。
目前探明的有西、北、东三段,共360米,其中北段墙体保存较好,呈长条状,上窄下宽,顶部现存宽度约4.1米,底部现存宽度约7.5米,残高约1.6米。
城墙夯层内出土的遗物既有商周时期的,如石器、夹砂陶器;也有东汉晚期至孙吴时期的,如硬陶、瓦当。
依据考古学上的“就晚原则”,城墙的始筑年代应当不早于东汉晚期至孙吴时期。
除了城墙,在城山的东、南侧,地势较低,是一片水系。
在对东侧水系进行局部解剖时,考古队员发现了大量战国至汉代的印纹硬陶、泥质陶器等遗物。
浙江省宁波鄞江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与初步认识
浙江省宁波鄞江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与初步认识作者:许超张华琴王结华来源:《南方文物》2015年第04期在南宋以来的宁波地方志书记载中,距今宁波城区西北约25公里的鄞州区鄞江镇(古称小溪镇)一带(图一),历史上曾建有句章县治、鄮县治和明州初治等不同时期的州、县城邑。
中华书局1995年版《宁波市志》①、1996年版《鄞县志》②等曾依据历代方志,简要梳理出鄞江建城情况如下:东晋隆安四年(400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间为句章县治;唐武德八年(625年)至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间为鄮县治;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至大历六年(771年)间为鄮县治、明州治;唐大历六年(771年)至长庆元年(821年)间为明州治;唐长庆元年(821年)至后梁开平三年(909年)间复为鄮县治。
其有城凡500余年,城废至今已1100多年。
由此也可以看出,本文所谓的“鄞江古城”,并非某一城址之具称,只是志书记载中曾设于鄞江之地的句章县治、鄮县治和明州初治等诸多城邑的统称而已。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鄞江建城之时明确的文献记载,也由于隋唐之际宁波州县区划调整的频繁和时间的久远,在今天的鄞江镇周边地表,已不见任何城址迹象,仅留下零星的地名和传说,以至于不论是南宋以来的地方志书,还是当今的研究人员,均不乏对鄞江古城一事提出质疑者,甚至认为鄞江(小溪)之地历史上从未有过县级以上的治所存在③。
2011年以来,为配合鄞江古镇整体开发建设,同时结合国家文物局立项课题“宁波地区古代城址考古工作计划(2013~2016)”,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诸多科研机构,对鄞江镇周边开展了大规模、拉网式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并在调查、勘探工作的基础上,对相关重点区域实施了试掘和发掘。
现将有关考古调查、勘探和(试)发掘的主要收获做一简要介绍,并就鄞江古城的有关问题谈一些初步的认识,以就教于方家。
一、鄞江镇周边考古调查与勘探的主要收获鄞江地处四明山区与宁波平原的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就是进出四明山区的重要门户,号称“四明首镇”。
鄞州历史渊源
鄞州历史渊源
鄞州区历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居住。
1973年冬在蜃蛟乡三联村卢家桥的原始公社遗址,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
约在原始社会末期,至迟在夏朝初,鄞已成为确定的地名。
鄞县春秋属越国,战国时属楚。
秦灭楚后,于公元222年置鄞、鄮、句章三县。
汉袭秦制,仍设三县。
东晋时刘裕戍句章。
筑句章新城于小溪镇(今鄞江镇)。
隋初三县合一,总称句章县。
唐时改为鄮县。
五代初改为鄞县,从此鄞县名称沿袭至今。
宁波市区过去一直为鄞县县治,原称明州,明朝时为避讳,改名为宁波。
解放后宁波析出置市,鄞县先后为宁波专区(地区)及宁波市辖。
甬舟沿革史
甬舟沿革史甬舟沿革史舟山市在浙江省东北部的舟山群岛。
1975年定海县白泉十字路、1978年岱山县衢山岛孙家山和1979年定海县马岙唐家墩等地出土的石斧,石锛,石簇,石犁、石纺轮、陶鼎等文物证明,远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春秋时属越,称甬东。
战国时楚灭越,遂属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甬东为会稽郡鄮县东境地。
两汉、三国(吴)、晋、宋(南朝)、齐、梁、陈因之。
隋开皇九年(589)废会稽郡,并鄞、鄮、余姚三县为句章县,甬东随鄮县并入句章县。
唐武德四年(621),以句章、鄞、鄮地置鄞州,甬东归鄞州。
八年,又废鄞州置鄮县,甬东属之。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朝廷准浙东采访使齐瀚奏请,析鄮县分置翁山等4县,甬东始置县,以境内有翁山而命名。
县治初设河,后移于镇鳌山旁。
大历六年(771)翁山县废,属鄮县(《新唐书》)。
据《唐会要·卷七》载:广德元年(763)三月四日因袁晁贼废。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改鄮县为鄞县。
北宋熙宁六年(1073)四月,部使者以蓬莱、安期、富都三乡居大海中,期会不时,置尉主斗讼盗贼之事。
七月,神宗帝准在旧翁山县地重建县治,县名昌国。
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
县治在镇鳌山旁,并扩建城池。
元丰元年(1078),划定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北仑两区)的金塘乡归昌国县辖。
元至元十五年(1278),(《元史·地理志》为十四年,大德《昌国州图志》为十五年。
依《昌国州图志》),因昌国县为海道险要之地,加上户口倍万,升县为州。
十七年(1280),复置县,隶于州。
二十七年(1290),罢县存州。
(《元史·地理志》和光绪《定海厅志》等皆取州、县并存说。
旧志的《职官表》中,只载州官,未载县令)。
明洪武二年(1369),改昌国州为昌国县。
十九年明太祖命汤和治理东南海防,以昌国悬居海岛,易生寇盗,奏请朝廷将昌国居民,除准许547户8085人留居外,其余均遣徙内陆。
“四明首镇”——鄞江
鄞江镇晋称句章,唐称光溪,宋称小溪,为四明东部交通之锁钥,入山之咽喉,外通三江口的贸易中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浙东著名重镇,素有“四明首镇”之称。
据历史考证,东晋隆安五年,刘裕迁句章县城,于鄞江之滨建造新县城,即今鄞江镇为县治之始,其地在鄞东村土名古城畈一带。
唐武德四年(公元738年)置明州,州治、县治均设小溪,为州属大镇。
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县县治移至宁波三江口,而州治未迁。
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县还治小溪,而州治迁入宁波三江口,尔后小溪镇改称光溪镇。
五代初期(公元909年)县治亦迁至三江口。
小溪镇在历史上作为县治,州治时间长达600余年,作为浙东地区的重镇、大镇,对沟通山区和平原的物资交流,繁荣浙东经济,发挥着重要的集散作用。
鄞江全镇为青山所屏围,两水中分其间,溪谷长青,屋宇连甍。
唐朝太和年间筑它山堰决裂江河,溪水至此侵润鄞西七乡,遂除土地盐碱之害,鄞西农业由此兴。
宋朝元丰年间建大德桥,更劈山开路,建立起西通奉化、北连慈溪的浙东交通枢纽;当时,此处地产光溪名石,宁波地区的楼宇、桥梁,多用此处石材;该地每年有庙会三次,在鄞西民间声名尤为卓著。
因此,该镇遂以其堰而声闻中国,以石而誉称浙东,以会而名重西鄞,以桥而立名当地。
故鄞江镇有小溪鄞江桥的称谓。
中华民族幅地广大,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东南沿海一带满目荒芜,称九夷,浙东地方称“东夷”。
东海边的宁波,古称“堇邑”之地。
据考证:“堇”乃黄土二字之缩写,堇邑二字合称为鄞。
又相传,秦朝始皇帝为扩大疆域,命手下大将,名王鄞,执打神鞭驱山填海,在东海里丢了性命,尸体随着潮涨漂浮到鄞县鄞江来,以后就永远葬在鄞江的水底了。
故鄞江和鄞县的命名是为了纪念王鄞,这也属于“齐东野人之谈”,姑且听之罢了。
明朝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五行《丹山画泳》:秦皇神将有王鄞,驱山塞海溺其身;葬于水底不填筑,号作鄞江今见存。
按此据,则浙江省之鄞县鄞江,皆因王鄞也,自是传说之时附会无疑。
鄞州地名文化初探
鄞州地名文化初探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也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
地名随着人们的活动范围和视野所及而产生,是人类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鄞州地处甬江三角洲腹地,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封天下以后保留至今的少数古县之一。
悠久的历史,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都对鄞州地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鄞州地名的探究,发掘地名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能更好地了解鄞州乃至浙东的地方文化与风俗。
标签:地名鄞州文化内涵一、引言鄞州区即原先的鄞县,历史悠久。
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居住。
1973年冬在蜃蛟乡三联村卢家桥发现的原始公社遗址,已有5000年的历史,其文化年代相当于河姆渡文化第二层。
约在原始社会末期,至迟在夏朝初,“鄞”已成为确定的地名。
直至2002年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鄞县建制,设立宁波市鄞州区。
自此鄞州成为宁波市的一个区。
版图轮廓呈蝴蝶状,紧依宁波东、南、西三面。
全区总面积1380.54平方公里,现有17个镇、1个乡、6个街道,常住人口76万人。
鄞州置县二千多年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角落都有先人光辉的历史印迹,这些印迹历经千年风雨涤荡,不但没有褪色,反而沉淀为鄞州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
二、地域规律与鄞州地名鄞州区的村落,按其分布情况,其名称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鄞西丘陵山地和鄞东南丘陵的地方多带有山、岙、岭、坑、溪、峰等自然地理实体的名称。
中部平原河网地带,其地名多与水有关。
如河、桥、漕、埭、、隘、渡等。
鄞州有“东乡十八隘、南乡十八埭、西乡十八”的顺口溜,反映了鄞州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地名特点。
“十八”其实是虚数,是宁波人表达有较多数量的词。
“隘”(音ɡà):是宁波地名特色用词,使用频率颇高。
字典释为“狭窄、险要的地名”(音ài),读ɡà系宁波特有的发音。
鄞东一带河网密布,村庄多建在河边,有的沿河设街,形成狭窄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前期恢复了鄮县,这也是一个大鄮县,境域包括今鄞县、镇海、北仑、慈溪大部分、余 姚一部分、整个奉化、部分宁海和整个舟山群岛。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鄮县一分为四,划出海外岛山建翁山县(今舟山大市), 划出西北地设慈溪县,划出南部大块地设奉化县,剩下中间一块仍名为鄮县。分划后的 县包括今鄞县、镇海、北仑及穿山柴桥以东少数岛屿。应该说,划出后 县的面积仍相当 大。
清末宣统时全县分一区18乡,区为城区(宁波),乡为农村。
民国时期,因共和体制与前代专制体制不同,县内行政区划变动较大。1927年~19 30年期间,县城宁波被划出单独设市,又导致县内区划更动。30年代,时而分小乡制, 乡镇多达351个,后又改大乡制,并351个小乡镇为88个大乡镇,当然,这个“大” 乡镇也是相对而言。抗战后期县城宁波沦陷,各乡镇有沦陷、半沦陷、未沦陷各种情况, 行政区划亦呈混乱状态。大致来说,民国时期县下设“区”,区下设乡镇,区有时以数字序号 为名,有时以地名为名,不论宁波城区或乡村,一律以区、乡、镇划分。20年代末及3 0年代曾在乡镇之下推行闾邻保甲制,规定5户为一“邻”,5邻(25户)为一“闾”,10 户为“甲”,10甲为“保”,这是国民党为了所谓维护治安、防止“赤化”所采取的措施。
北宋时,鄞县建制不变,但辖境缩小了,基本上形成了目前的鄞县县境。
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赵扩即帝位,是为宁宗,1195年改年号为庆元。 宁宗为太子时,有个荣誉名衔叫明州观察使,因此,他可能对明州有感情,就以年号命地 名,升明州为府,改称庆元府,鄞县为庆元府下辖,府治也设在鄞县(三江口)。
元朝时改府为“路”,庆元府变成了庆元路,鄞县属庆元路辖。
鄮县县名到了五代后梁时被废除。因为后梁太祖朱温的曾祖叫朱茂琳,茂、鄮同音,为避 他曾祖名讳,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把鄮县改为鄞县,县治也从小溪镇迁到了三江 口。小溪鄞江桥结束了历时五百年的作为县治(或州治)的历史(从刘裕建句章县新城算 起)。从此以后,明州和鄞县合治,而鄞县也没改过名,始终以“鄞”为名,沿袭至今。
1983年,宁波地区与宁波市合并,总称宁波市,实行以市领县制,鄞县属宁波市辖。
鄞县的行政区划变化
古代由于地广人稀,许多地方尚未开发,因而县境的界限并不像现代那么精细,某些两县 交界、三县交界之处,常有一些“两不管”、“三不管”的地方,因此古代鄞县的疆域,无法计 算其精确面积,只能是大致认定。
秦朝时鄞县很大,包括今鄞县南部及奉化全境、宁海一部分和象山一部分。与鄞县同时并 立的 县、句章县分别占据了鄞县北部、镇海、慈溪等地。鄞、鄮、句章三县,大致占据 了今宁波大市的范围。
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把 县改为海治县,把鄞县改为谨县,仍属会稽郡。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在建武(公元25~56年)初年,废谨县名,复改为鄞县。
纵观秦汉两代,鄞县县治在白杜,历来归会稽郡所辖,其县境兼有今宁波城区、鄞县、奉 化及宁海象山部分之地,重心在今奉化。
鄞县县名及其归辖,在三国、两晋、南朝时,均沿袭不变。历代“正史”的《地理志》或《州 郡志》中都有记载。
至于明州的“明”字,则是以山名为州名。鄮县境内有大山,山心有石,石中四穴,可通光 亮,号四窗,又名四明,故山名叫四明山,州名也称为明州了。
作为县治、州治的小溪鄞江桥,地处四明山口,是山区与平原的交界,进入四明山的必经 通道,又是鄞、奉、慈、姚诸县交通的要冲,地位相当重要。但小溪镇终究处在山谷之口, 背山临江,地形卑隘,发展空间有限。而姚江汇入甬江的三江口之地,处在平原上,且离 出海口更近,地势平坦,地形广阔,发展前途良好,比起狭隘的小溪镇来,优点显而易见。 于是,在大历六年(公元771年),鄮县县治移到了三江口(今宁波城区),当时这里 的地名就叫三江口。至此,县治在三江口,州治仍留在小溪镇,州、县分为两城。
东晋时刘裕(即后来的南朝宋武帝)戍守句章,恰逢浙东孙恩起义,起义军攻破句章县城 城山渡(今慈城南郊)。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刘裕撤退到今鄞江镇,在鄞江桥修
筑句章新县城,叫小溪镇陈后,统一了全国,隋文帝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重新调整全国政区,把会稽 郡改为吴州,设吴州总管府。鄞县、鄮县、余姚县名称均废弃不用,而把鄞、鄮、余姚、 句章之地总称为句章县。这个句章县区域极大,相当于如今宁波、舟山两大市,地方志上 称为“大句章”。县治沿袭句章旧制,仍设在小溪镇,因而小溪作为浙东行政中心名气日隆。
1961年6月,人民公社体制调整,撤销“大公社”,以乡建社,改为小公社制,大致是 传统的乡镇区域为一个公社。1962年,县内行政区划为8区48个公社。从1962 年到1982年,区及公社个数曾有几次小调整,1963年为6区53公社,1965 年为7区53公社,1970年为7区51公社,1972年以后又为7区53公社。
唐后期翁山撤销,今舟山一带岛山又归鄮县。五代时 县改为鄞县,鄞县的疆域包括舟山、 镇海、北仑及今鄞县地四大块。
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分析鄞县的在海外岛山的三个乡,即蓬莱、安期、富 都三乡,另置一个昌国县(今定海)。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又划出北面海晏、 灵岩、太丘三个乡建定海县(即后来的镇海县,如今的镇海、北仑两区)。从此鄞县辖境 大大缩小了,基本上形成了目前鄞县县境。
州是县的上级行政机构,衙门规模、官吏人数当然比县大得多。州城留在狭小的小溪,县 城却在广阔的三江口,显然不大合适。加上当时台州袁晁起义军的部分队伍攻打 县的某 些山区,因此,在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州治迁到了三江口,而 县县治又迁 回到小溪镇,实行州、县治所对调互迁。
终隋唐两朝,鄞县或称句章,或称鄮县,其县治绝大部分时间设在小溪镇,而州治也有相 当长时间设在小溪。说明隋唐时期小溪鄞江桥是全县乃至全州的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全县划分为9个区,即古林区、横溪区、望春区、樟水区、 邱隘区、大嵩区、天童区、鄞江区、姜山区,区下设若干乡镇,全县共104乡镇。区级 机构为区公所,乡镇为乡镇政府。
1958年,在“大跃进”年代,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县内迅速成立了11个人民公社, 名称均带有“大跃进”时代特色,如旭光、东风、红旗、燎原、鄞钢、上游、卫星、红色等, 原乡镇也随之消失。公社是行政管理与生产管理合一的机构,即政社合一。公社之下设管 理区(生产队),管理区下设耕作队(生产小队)。当时人民公社区域甚大,大致是19 54年、1955年时期的一个区为一个公社,而原来的乡镇规模即成为管理区;一般的 村级行政单位则成为耕作队。这些均体现了当时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在人们口语中, 称1958年刚成立时的人民公社为“大公社”。公社的名称,到1959年又改为以地名命 名的公社名,如大嵩公社、邱隘公社、姜山公社等。
1984年,宁波市区扩大,鄞县的段塘、福明等乡镇划归宁波市海曙区和江东区,鄞县 的面积缩减为1380.5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327.04平方公里,象山港 水域面积53.5平方公里。
鄞县县内的行政区划在古代实行乡里制,即县下辖乡,乡下辖里、村。这在北宋时已完全 固定了。元朝时,县下辖乡,乡下辖“都”。另外又设立“隅”。明朝因袭了元时制度。清朝时 宁波城区及乡村一律设乡。城区的乡下设里,里下辖隅,隅下管“图”。乡村乡政府驻地称“里”, 乡里下设“都”,如今县内如“五都王”、“十八都”带有“都”的地名,就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民 国时期县下设区,区下设乡或镇,乡镇下辖村里。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划出鄞县县城及城郊六七里地设立宁波市。宁波市直属 于省,鄞县也属省辖,此时县市并列,互不管辖。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1月,撤销宁波市建制,并市入县,归属于鄞县,宁波重 新成为鄞县县城。
1949年5月25日,鄞县县城宁波解放。宁波从鄞县析出,设宁波市。同时设立浙江 省第二专区,鄞县属第二专区辖。同年11月,第二专区改称宁波专区,鄞县为宁波专区 辖县。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鄞州又被废除,恢复 县名称,县治仍设在小溪镇,隶属于 越州。这时的 县包括秦汉时鄞、鄮、句章三县三地,辖境也甚为广阔,地方志上称为“大
县”。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浙东采访使齐瀚认为,越州的鄮县是海产品和丝织品的 集散地,并是重要的港口,地位显要。于是他上奏建议将鄮县划分为慈溪、翁山(今舟山 定海)、奉化、鄮县四个县,增设明州以统辖之。朝廷准奏,就在鄮县置明州,县治、州 治均设在小溪鄞江桥。这是明州建州的开始。从此以后,明州、越州分治,并立为级别相 同的两州,同属江南东道。越州为今绍兴各县,明州为今宁波、舟山两大市。
鄞州区域示意图
今年2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以鄞县区域设立鄞州区。鄞州区已于昨日正式诞生。在这 一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循着鄞县发展变迁的轨迹,认识一下鄞县 沧桑历程。
“鄞”是一个极为古远的地名,鄞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县,在古代的地图上,辽阔的浙东 大地只标上一个“鄞”字,可知鄞在浙东一带的地位。秦始皇设置鄞县以来,2200多年中, 鄞县始终是浙东首县,历代的府、州、路、道的官府衙门都设在鄞县。鄞县地理条件优越, 依山傍海,中间腹地又是广阔肥沃的平原和纵横密布的河网,因此“凡是山中所生、海中所 产、原上所长的各种动植鱼类,无不应有尽有”。
明朝建国前夕(公元1367年),朱元璋厌恶“庆元”两字,认为有“庆贺元朝”之意,故复 改庆元路为明州府。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改明州为宁波,这是宁波定名之始。 从明朝初年直至清朝结束,鄞县始终属于宁波府辖。
民国初年废府置道,浙江省分为钱塘、会稽、金华、瓯海四道,原宁波、绍兴、台州三个 府合并成会稽道,俗称宁绍台道,道治也设在鄞县(宁波城),鄞县为会稽道所辖。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50年到1957年,宁波专区所辖县数时有变化,有时辖县七 八个,有时辖县十数个,鄞县均属宁波专区所辖。
1958年12月29日,鄞县建制撤销,所属地域均划归宁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