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物质的分类,胶体,离子反应教案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3篇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3篇化学教案:物质的量1[课题]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量[课时]1课时[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过程][引入基本概念] 18克水可以用托盘天平称量,但1个水分子却无法称;1把大米可以称量,1粒大米却无法称,但1粒大米质量可以计算,同理,1个水分子的质量也可以计算,通过物质的量进行换算。
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 一、物质的量[类比]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幻灯或小黑板)7个基本物理量一览。
正如时间、质量这些物理量一样,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
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板书]1、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符号:n。
[讲述] 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的符号为mol,简称摩。
[板书] 二、摩尔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符号:mol。
[过渡] 1mol的粒子到底含有多少个粒子?又怎么跟质量联系起来呢?[讲述] 每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它的标准,如质量的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
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
而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也即1mol12C中所含C原子个数约为6.02×1023个。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以NA约为6.02×1023个。
[板书] 3、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个。
[举例]1摩尔化学教案:物质的量2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物质的量教案(精选多篇)
物质的量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物质的量教案物质的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
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
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
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
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
物质的分类、分散系、胶体超级详细教案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类的方法:单一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根据事实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思考与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方法是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不同分类方法的优缺点及化学物质的分类教学过程:【导入】老师:同学们都有到超市买东西的经历,大超市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你能够迅速挑出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说你要买一个作业本,你会到哪里寻找?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学生:因为超市和图书馆里的东西都是按不同的类别摆放好的。
老师:很好,因为人们在将这些物品摆放在货架和书架时对其进行了分类处理,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物以类聚,所以我们能很快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物品。
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对于这么多的化学物质和如此丰富的化学变化,人们是怎样认识和研究的呢?同样的运用了分类的方法。
那么物质又是怎么被分类的呢?分类的方法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板书】第二章第一节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推进】分类法就是把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组的一种方法。
它也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讨论】运用分类法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回答】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的达到目的。
【讲述】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单一分类法,单一就是标准唯一。
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就是按照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的,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吗?【回答】就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物质的量化学教学教案
物质的量化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计算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含义。
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3. 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4. 物质的量的计算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及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 难点:物质的量的计算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及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的计算与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物质的量的计算与应用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及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的计算与应用,如化学反应的摩尔比、物质的量的浓度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物质的量的计算与应用心得。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与应用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问答:课堂上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及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的计算与应用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化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及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3. 案例素材:收集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素材,用于分析物质的量的计算与应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及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3篇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3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3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1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映物和生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展有关质量的计算。
本节是在初中知识的根底上进一步提醒化学反响中反响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式的计算。
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这一节,主要是为了分散前一章的难点,同时,在打好有关知识根底的前提下在来学习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本节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根底,在理论联络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响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响的观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全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应让学生在学好本节知识的根底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稳固。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和综合运用,涉及中学化学反响中许多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很强,这是这一节的特点,也是它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边讲边练的方法,在例题中,适当分解综合性,逐步提问,使综合性逐步增加,以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才能。
为掌握好本节中的相关知识,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响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才能和综合计算的才能。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解、练习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了,知道化学反响中各反响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2.学会利用摩尔的概念计算物质的量;3.了解物质的量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1)引入:教师用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克氢气可以和多少克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水?”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并给出答案。
(2)呈现:教师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指一定数量的物质所含有的化学单位数量,也就是物质的粒子数。
”教师提问,“那么,1克氢气和1克氧气所含有的物质的量是否相等呢?”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3)讲解:教师结合示意图和计算公式,详细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1摩尔是指1克元素的原子数、1克其中一种分子的分子数或者1克其中一种离子的离子数。
”教师以氢气和氧气的实例说明,1克氢气和1克氧气所含有的物质的量是相等的,都是0.0333摩尔(3位小数)。
2.实例操作(30分钟)(1)练习:学生根据所给的物质和质量,计算物质的量的数值,并给出单位。
练习题包括:1克氢气、2克氧气、40克氧气、1克氯气等。
(2)自主探究: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题,并将结果填入表格中。
物质质量(克)物质的量(mol)摩尔(mol)氢气1氧气2氧气40氯气13.探究活动(30分钟)(1)实验:教师组织实验,用盖有摩尔质量的糖果袋分发给每组学生。
学生将糖果质量称量,计算出所含物质的量。
教师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糖果袋中的物质的量是否相等?)(2)分析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为什么同质量的糖果袋中所含物质的量不同?”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答案。
4.拓展应用(20分钟)(1)例题:教师出一道综合应用题,学生计算学化学品中硝酸的物质的量,并结合已知氧化铁质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硝酸和氧化铁反应所需要的摩尔比例。
(2)讨论解答:学生将解答答案写在纸上,并展示给全班学生。
三、教学评价1.教学反馈: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讨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
化学:3.1《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化学:3.1《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节物质的量从容说课本节教材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
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抽象、难懂的,而且非常容易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以致错误地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生学好这一章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关系的角度来导出的。
这种推导,有利于学生对摩尔质量的了解。
在进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时,教材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进行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
同时,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
本节课采用以生活实际引入,通过启发、推理、对比、讲解等教法,让学生从我们熟知的知识来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另外,在进行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教学时,应该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在进行关于摩尔质量的计算教学时,还应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含义。
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2.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方法启发、对比、推理、讲解、练习课时安排第一课时: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第二课时:摩尔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教学用具第一课时:投影仪、胶片第二课时:投影仪、胶片、一杯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让学生称量1粒小米、1粒大米的质量,然后再称量100粒小米、100粒大米的质量。
结论为用托盘天平难以称量它们1粒的质量,而称100粒的质量是极易办到的。
物质的量的教案高中化学
物质的量的教案高中化学
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物质的量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 掌握摩尔和质量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相关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量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2. 摩尔和质量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摩尔和质量的转化和计算。
2. 理解并应用物质的量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课件和其他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3. 计算器和白板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思考。
二、讲解与探究(15分钟)
1. 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2. 解释摩尔和质量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摩尔和质量的关系,并进行相关计算。
四、训练与应用(15分钟)
通过练习题训练学生的摩尔和质量计算能力,引导学生应用物质的量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出拓展问题进行思考。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提问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物质的量相关概念和应用,拓展课外学习内容。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相关单位;
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物质的量计算;
4. 培养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物质的量的概念: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子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
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摩尔的概念、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化学方程式与物质的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出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2. 概念解释(10分钟)
解释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子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的概念,并介绍物质的量的计算
方法。
3. 实例演练(15分钟)
通过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实例演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讨论与分组练习(15分钟)
分组讨论物质的量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如溶液的浓度计算、气体的摩尔体积计算等,并
进行练习。
5. 实践操作(15分钟)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6.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质的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物质的量的知识;
2. 思考物质的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做简单调研。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讨论,学生增强了对物质的量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下节课可继续拓展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并引入相关的计算方法。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学会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量,理解摩尔质量和摩尔体积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科学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和应用物质的量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并与物质的质量、体积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10分钟)通过实例和图示,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的关系,并引出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3. 实例演练(20分钟)给出一些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物质的量的表示式,以及计算物质的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验演示(15分钟)进行一次具体的化学实验,如氢氧化钠与盐酸的中和反应,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并进行计算。
5.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讲解摩尔质量和摩尔体积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意义,并进行实例演练和计算。
6. 归纳总结(5分钟)经过学习,学生应总结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计算物质的量的方法,并理解摩尔质量和摩尔体积的概念。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观察学生是否掌握了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反思:可以加强实验环节的设计与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目标: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掌握摩尔、原子量、分子量等概念,能够计算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量。
教学内容:
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2. 摩尔与物质的关系
3. 原子量、分子量及摩尔质量的概念
4.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计算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差异,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2. 学习:介绍物质的量的定义及计量单位,并讲解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实践: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和实验,学会如何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
4. 总结:复习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5. 应用: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方式:
1. 完成练习题和实验报告,检验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参与讨论和答疑,考察学生对物质的量理解的深度。
3. 考试及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掌握程度。
延伸拓展: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研究更深入地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比如摩尔的应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消耗和生成等方面的研究。
可以设计更复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拓展物质的量的应用领域。
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
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物质的分类教案要怎么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欢迎大家阅读!物质的分类优秀教案篇一一、目标1.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6.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二、内容分析1.地位和功能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
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
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
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
物质的量化学教学教案
物质的量化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计量单位,包括摩尔、克、升等。
3. 学会使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和计算化学反应中的物质。
4.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概念解决实际化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定义及意义。
2. 物质的量的基本计量单位:摩尔、克、升等。
3.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摩尔质量、摩尔浓度等。
4.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5. 物质的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实际物质的关系。
2. 物质的量的基本计量单位及换算关系。
3.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计量单位及计算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它们的数量。
2.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计量单位及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计算化学反应的物质的量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心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在化学学科及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应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延伸:1. 物质的量的进一步应用:介绍物质的量在化学平衡、反应速率等方面的应用。
2. 相关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配制溶液、气体收集等实验,加深对物质的量的理解。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三篇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三篇《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简单计算。
2.通过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理解,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通过物质的量、微粒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间的简单计算,利用和巩固概念,提升化学计算能力。
3.通过概念的构建和公式推导计算,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微粒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物质的量含义、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灵活利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
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
【教师过渡】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按一定的比例定量地进行化学反应,但我们只能从宏观上测量其质量、体积等,无法一个一个地进行称量。
怎样将微观的粒子数目与宏观的物质的质量联系起来,来研究分子、原子或离子所进行的化学反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衡量物质的物理量。
环节二:观察计算,学习新知识1.物质的量【教师展示】水与水的微观构成示意图。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既科学又方便地知道一定量的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呢?【教师过渡】建立一个桥梁,把多个微粒当作一个整体来计量,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教师讲解】生活中相对较小的物体常用很多个体的汇编作为一个整体来表示,例如去超市买米,常用“斤”或“千克”来表示米的多少。
对于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用“个”描述物质的粒子的数目非常的不方便。
因此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配合新课标编写)目录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物质的量实验活动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第二节金属材料实验活动2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键实验活动3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体系,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本课以图片导入,共有“物质的分类”和“物质的转化”两部分内容。
具体来说,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继而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混合物体系的认识,然后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以及“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生产生活实际。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1、基于分类观,按照元素组成,能对已知物质按不同分类标准进行简单分类,利用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建立元素与物质的联系。
2、学会从微粒大小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理解分散系、胶体等基本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
3、基于物质类别探究物质转化的规律,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联系及转化特征。
《离子反应化学》教案
《离子反应化学》教案《离子反应化学》教案1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3)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得到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条件,并能分析离子共存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和设想验证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现象出发探寻反应本质。
(2)通过分析离子共存问题,让学生形成从现象到本质再到运用的思维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二. 教学重点、难点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离子的共存问题。
三.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实验四. 教学过程〔引入〕前面,我们在学习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时,简单介绍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生成了离子的知识。
那么,请问:是不是所有的酸碱盐都能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呢?哪些物质能发生电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新知识——离子反应。
要学习离子反应的知识,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解质的问题。
〔讨论〕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分析:1.强调关键字。
2.强调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讨论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那些是非电解质?稀硫酸、氯化氢气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钙、铜、石墨、氧化镁固体、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
小结:化合物:1、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和许多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常见的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3物质的分类
教学案三、胶体( colloid )1、胶体的分类2、胶体的制备:FeCl3+3H2O Fe(OH)3(胶体) +3HCl四、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2.布朗运动:胶体分散质粒子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3.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4.胶体的聚沉:分散质粒子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
方法:加电解质溶液;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5、胶体的应用(1)工业除杂、除尘(2).土壤的保肥作用(5)豆腐的制作原理(4)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3)明矾的净水作用。
E (典例)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 酸:HCl、H2SO3碱:KOH 盐:Na2SO4 )(固体:CaO、KOH、Na2SO4 气体:HCl 、SO2液体:H2SO3 )[讲]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
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讲]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采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
[板书] 1.交叉分类法Na2CO3钠盐Na2SO4钾盐K2SO4硫酸盐K2CO3碳酸盐[讲]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理解物质的量是一种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能进行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简单运算。
掌握物质的量的含义,能后进行物质的量、微粒数、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的含义,熟练的运用计算公式。
【练习】请同学们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氢的物质的量是3mol②小米的物质的量是1mol到底用多少粒子作为一个集合体最为合适呢?二.阿伏伽德罗常数(N A)1.定义: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
2.符号为N A。
通常用6.02×1023mol-1表示。
例如:1molO2中约含有6.02×1023个氧分子,2molC中约含有1.204个碳原子1molH2SO4中约还有6.02×1023个硫酸分子1.5molNaOH中约含有9.03×1023个Na+和9.03×1023个OH-;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粒子的集合体,与0.012Kg12C 中所含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把6.02×1023mol-1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
也就是说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的集合体都称为1mol。
【思考】由以上举例可知,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微粒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式?物质的量(n)微粒总数(N)1molO2 1×6.02×10232mol O2 2×6.02×10233mol O2 3×6.02×1023………………………………………………………………..n mol O2 n×6.02×1023结论:微粒总数(N)=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N A)3.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和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是:n=N/N A练习:计算下列物质的微粒数或物质的量。
(1)0.1mol碳约含有个碳原子(2)2mol氧气约还有个氧分子,氧原子(3)0.2mol氢氧化钡含有mol钡粒子,mol氢氧根离子(4)1.204×1023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
(5)9.03×1023个铁原子的物质的量。
(6)0.1molNa2SO4中含有离子总共个,Na+的物质的量是,SO42-的物质的量是。
(7)3.01×1023个O3的物质的量是,其中含有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
(8)1个NH3含有个电子,在0.5molNH3中约含有个电子。
(9)molH2O中所含有的氧原子与1.5molCO2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相同。
物质相对原子/分子质量1mol的质量铝27 27g水18 18gN A+23 23gCl-35.5 35.5g1mol任何粒子集合体都含有6.02×1023个粒子;而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
三.摩尔质量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2.符号:M3.单位:g/mol4.摩尔质量的数值等于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1molO的质量为16 g/mol②OH-的摩尔质量是17g③1molH2O的质量是18 g/mol④CO2的摩尔质量是44 g/mol通过物质的量的定义我们可以推导出:M=m/n同时推导出:m=M*n n=m/M5.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M=m/n1:从500mL1mol/L NaOH溶液中取出100mL溶液,对这100mL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 B.溶液中含1mol NaOHC.溶液中含4gNaOH D.物质的量浓度为0.2 mol/L2:.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Cl、MgCl2、AlCl3三种溶液,当溶液的体积比为3∶2∶1时,三种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1∶1∶1 B.1∶2∶3 C.3∶2∶1 D.3∶4∶33:设N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对0.3mol/LK2SO4溶液的不正确说法是 ( )。
AA.1L溶液中含有0.3N A个K+离子C.2L溶液中含K+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mol/L4:20mLCaCl2溶液加水稀释至100mL,稀释后的溶液中Cl-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则稀释前CaCl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2.5mol/L B.5mol/L C.1.25 mol/L D.2mol/L5:200mL0.3mmol/L的盐酸和100mL0.6 mol/L的盐酸相混,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是( )A.0.3 mol/L B.0.4 mol/LC.0.5 mol/L D.0.6 mol/L6:下列溶液中的Cl-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与50mL1mol/LFeCl3溶液中的Cl-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是 ( )A.150mL1 mol/L NaCl溶液B.75mL2 mol/L NH4Cl溶液C.150mL3 mol/L KCl溶液D.75mL1 mol/L AlCl3溶液7:20℃时,NaCl的溶解度36g,此时NaCl饱和溶液的密度为1.12g/cm3,在此温度下NaCl 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15mol/L B.1.36mol/L C.5.07mol/L D.6.15mol/L8:0.5L 1mol/L FeCl3溶液与0.2L1mol/L KCl溶液中的Cl-的数目之比为( )A.1∶3 B.3∶1 C.5∶2 D.15∶29:将30mL 0.5 mol/L NaOH溶液加水稀释到500mL,稀释后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03 mol/L B.0.3 mol/L C.0.05 mol/L D.0.04 mol/L10:50mL H2SO4的质量分数为35%、密度为1.24g/cm3的硫酸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0.044 mol/L B.0.44 mol/L C.4.4mol/L D.44mol/L11:配制2L1.5mol/LNa2SO4溶液,需要固体Na2SO4( )A.213g B.284g C.400g D.426g12:用10mL的0.1mol/LBaCl2溶液恰好使相同体积的硫酸铁,硫酸锌,和硫酸钾三种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完全转化为硫酸钡沉淀,则三种硫酸盐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 ) A.3∶2∶2 B.1∶2∶3 C.1∶3∶3 D.3∶1∶11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原子B.0.012kg12C含有约6.02×1023个碳原子C.1个氧原子的实际质量约为32/6.02×1023gD.3molOH-的质量为51g14:0.1mol某元素的单质直接与氯气反应后,质量增加7.1g,这种元素可能是 ( ) A.Ca B.Na C.Al D.Mg15:从1mol/LNaOH溶液2L中取出100mL,有关这100mL溶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 B.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C.含NaOH 40g D.含NaOH0.1mol16:将7.45g氯化钾和11.1g氯化钙组成的混合物溶于水配成200mL溶液,此溶液中Cl-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3mol/L B.1.5mol/L C.0.3mol/L D.0.2mol/L 17:下列各组物质中,两种物质分子数相同的是 ( )A.1gH2和8gO2 B.18gH2O和22.4LCO2(标准状况)C.1molHCl和11.2LCO(20℃101kPa时) D.6.02×1023个H2分子和0.5molN218:若以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3g金属钠变成Na+时共失去0.1N A个电子 B.18g水所含电子数为N AC.32g氧气所含原子数为2N A D.11.2LN2所含原子数为N A19:下列数量的各物质所含原子数按由大到小顺序排列是 ( )①4℃时144mL水②34g氨气③标准状况下224L氢气④1.1mol硫酸A.④③②① B.①②③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20:下列溶液中的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与50mL1mol/L AlCl3溶液中Cl-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是( )A.150mL 1 mol/L氯化钠B.75mL 2 mol/L氯化铵C.150mL 3 mol/L氯化钾D.75mL 1 mol/L氯化铁二:填充题1:欲配制1mol/L的Na2CO3溶液250mL,完成下列步骤:(1)用天平称取NaOH固体____g,做法是先在托盘天平的两盘上各放__,把天平调整好。
在____盘上用_____放_____g砝码,并将游码移到适当的位置上,用_____取Na2CO3粉末 g放于___ __盘上。
(2)将称量好的NaOH固体放入__ __中加_ ___ 蒸馏水将其溶解,待__ _后,将溶液沿___ _移入__ __mL 的容量瓶中。
(3)用少量蒸馏水冲洗___ _次,将冲洗液移入_ ___中,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损失点滴液体。
否则会使溶液的浓度偏___ _(低或高)(4)向容量瓶内加水至刻度线___ _时,改用__ 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若加水超过刻度线,会造成溶液浓度偏__ __,应该___ _。
最后盖好瓶塞,倒转,振荡,摇匀。
2:1 mol CO2的质量约是1个CO2分子质量的__ ___倍,1mol CO2的质量与CO2的相对分子质量相比,两者__ ___相同,但前者以__ __为单位,后者以___ _为标准。
某瓶CO2中含有1.204×1024个CO2分子,这些CO2的质量为__ __g。
2molCO2中所含的氧原子数为__ __个。
5mol CO32-质量为__ __g,它和___ _molMg2+质量相同,它和___ _gSO42-含有相同的离子数3:A、B两种化合物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现要用结晶法从A、B混合物中提取A (不考虑A、B共存时,对各自溶解度的影响)(1)取50g混合物,将它溶于100g热水,然后冷却至20℃。
若要使A析出而B不析出,则混合物中B的质量分数(B%)最高不能超过多少?(写出推理及计算过程)(2)取Wg混合物,将它溶于100g热水,然后冷却至10℃。
若仍要使A析出而B不析出,请写出在下列两种情况下,混合物中A的质量分数(A%)应满足什么关系式?(以W、a、b表示,只需将答案填写在下列横线的空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