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纲的特征1体躯分为头部
昆虫学基础知识

1.简述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1、体躯由若干环节组成,这些环节集合成头、胸、腹3个体段。
2、头部是取食与感觉中心,具有口器和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
3、胸部是运动和支撑的中心,成虫阶段具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腹部是生殖与代谢的中心,其中包括着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走作用的附肢。
5、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外部形态的变化(变态),才能转变成性成熟的个体。
2.昆虫在地球上繁盛的原因:1、有翅能飞2、繁殖力强3、体小势优4、取食器官多样5、具有变态与发育阶段性6、适应力强。
3.简述昆虫体躯的构造特点。
头部--感觉与取食的中心,由6节组成胸部--昆虫的运动中心,由3节组成腹部--昆虫生殖和进行新陈代谢的中心,由9-12节组成4.昆虫的头式: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和方向1、下口式:口器向下,与身体的纵轴垂直。
如蝗虫。
2、前口式:口器向前,与身体纵轴平行。
如步行虫、草蛉幼虫3、后口式:口器向后斜伸,与身体纵轴成一锐角,不用时常弯贴在身体腹面。
如蝉5.昆虫的触角:柄节,梗节,鞭节1、刚毛状:蜻蜓2、线状:蝗虫3、念珠状:白蚁4、锯齿状:绿豆象5、腮状:金龟子6、具芒状:蝇类7、栉齿状:叩甲8、羽状:蛾9、肘状:蜜蜂 10、环毛状:雄蚊类 11、锤状:郭公虫 12、棒状:蝶6. 昆虫的口器:咀嚼式(上唇、下颚、上颚、下唇和舌)、刺吸式、虹吸式、舐吸式、嚼吸式7. 昆虫的胸足: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1、步行足:瓢虫2、跳跃足:蝗虫3、捕捉足:螳螂4、开掘足:蝼蛄5、游泳足:龙虱后足6、抱握足:雄性龙虱7、携粉足:蜜蜂8、攀握足:虱类8. 昆虫的翅:前,外,后,内缘;肩角,顶角,臀角;腋区,臀前区,臀区,轭区1、膜翅:蜻蜓2、毛翅:实蛾3、鳞翅:蝶4、缨翅:蓟马5、半覆翅:竹节虫6、覆翅:蝗虫7、半鞘翅:蝽8、鞘翅:步甲9、棒翅:雄蚧910.说明昆虫产卵器、交配器的构造。
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昆虫纲的基本特征昆虫纲是动物界中一个庞大的纲,包含了几乎所有我们所知道的昆虫,如蚂蚁、蜜蜂、蝴蝶等等。
这种类群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数亿年之久,其数量与种类之多未曾有过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存在。
昆虫的形态高度多样化,但它们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1. 身体结构昆虫的身体大多分为头、胸和腹三个部分,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但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器官和结构,以适应它们的不同功能。
- 头部:头部包括眼、触角、口器和脑等结构。
昆虫的口器非常多样化,它们有的是咀嚼式的,如蚂蚁、甲虫等,有的是吸食式的,如蚊子、蝴蝶等。
大部分昆虫也有复眼,它们由许多小的眼睛组成,可以同时看到多个方向。
触角则是昆虫的感觉器官,它们可以感受到食物、气味和其他昆虫等。
- 胸部:胸部包括三对腿和两对翅膀。
昆虫的腿非常精细,它们可以让昆虫在不同的地方行走、攀爬和跳跃。
昆虫的翅膀通常用于飞行,但有些昆虫也可以通过短暂的滑翔来移动。
- 腹部:腹部包含背板和腹板两部分。
昆虫的腹部有许多重要的器官和结构,如消化系统、生殖器官、气门和毛发等。
一些昆虫也具有口器,例如蚜虫和蝉类就能以口吸食植物汁液。
2. 呼吸昆虫的呼吸方式与哺乳动物和鸟类不同。
它们的呼吸系统通过一系列小孔(称为气门)来吸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气门分散分布于昆虫体表,多分布于后胸或腹部,可以通过肌肉来控制开合,保持空气的出入。
3. 繁殖昆虫的繁殖方式也是非常多样化的。
通常,雄性和雌性昆虫会通过正常交配来繁殖,雄性昆虫通过生殖器官产生精子并将其传递到雌性昆虫体内。
但一些昆虫也具有内部受精的能力,如蜜蜂和蝴蝶。
在这些物种中,雄性将精子储存在体内,然后通过生殖器将其传递到雌性体内。
4. 保护昆虫在其自然界中处于极度危险的状态,因此它们必须具备一些保护本身的能力。
许多昆虫具有化学防御策略,它们可以通过散发出气味、分泌有毒物质或制造刺激性物质来抵御天敌。
而相对于其他的生物,昆虫的保护性色彩也优势更为显著,特别是当它们具有鲜明、鲜艳的色彩,它们不仅能吸引异性、展示寄主兴奋,还能够惊厉天敌。
昆虫学题目

二、简答题1、昆虫纲的特征(1)体躯分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有触角1对,复眼1对,单眼1~3个,口器附肢3对(上、下颚、下唇)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3)胸部具有3对胸足,有翅1~2对,是运动中心。
(4)腹部是内脏和生殖的中心,腹部末端有尾须和外生殖器。
(5)昆虫的一生还要经过一系列变态过程。
2、触角、足的常见类型和适应性意义(功能)答:昆虫的触角由3节组成,基部的1节称柄节,常粗大,或长或短;第2节称梗节,常短小并有江氏器;第3节称鞭节,常分为若干个鞭小节。
常见类型:丝状、刚毛状、念珠状、锯齿状、栉齿状、双栉状、膝状、具芒状、环毛状、棍棒状、锤状、鳃叶状。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功能:昆虫触角梗节和鞭节上有着非常丰富的感觉器,其功能主要是在觅食、聚集、求偶和寻找产卵场所时起嗅觉、触觉、和听觉作用。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足基本构造:基节、转节、股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类型步行足:较细长,适于步行多数种类具有。
跳跃足:腿节特别发达,肌肉多,胚节细长而健壮,末端距发达蝗虫、跳甲、跳蚤的后足。
捕捉足:基节通常特别延长,腿节的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其内,形似铡刀螳螂、猎蝽。
开掘足:扁平,粗壮而坚硬蝼蛄、金龟甲、蝉的若虫等土栖昆虫的前足。
游泳足:扁平状,生有较长的缘毛,用以划水龙虱。
抱握足:前足第1—3跗节特别膨大,其上生有吸盘状构造龙虱雄虫前足。
携粉足:胫节宽扁,两边有长毛,构成携带花粉的“花粉篮”,第l跗节长而扁,其上有l0一12排横列的硬毛,用以梳理体毛上粘附的花粉,称“花粉刷”蜜蜂总科昆虫后足。
攀握足(攀缘足):前跗节为大形钩状的爪,胫节外缘有一指状突,当爪向内弯曲时,尖端可与胫节的指状突密接,可牢牢夹住寄主毛发虱类的足。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两性生殖、孤雌生殖)的生物学意义两性、卵生的生殖方式应该是最原始的。
其他特殊的生殖方式均由两性生殖演变而来,曾有实验表明,通过人工改变外界因子(如光周期、X光、化学刺激、机械刺激等)可以使某些行两性生殖的昆虫进孤雌生殖。
昆虫纲的特征(最新整理)

昆虫纲的特征1. 体躯的环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3个体段;2. 头部为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具有3对口器附肢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3. 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4. 腹部是生殖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动用的附肢,但多数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5.从卵中孵出来的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内部及外部体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性成熟的成虫。
这种体态上的改变称为变态。
因此,昆虫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体躯三段头、胸、腹,2对翅6只足﹔1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
而蜘蛛蜈蚣和蝎子及蜱、螨等无脊椎动物严格来说是非昆虫类。
昆虫在地球上無處不有,所以到處都可以采到昆虫﹔但各類昆虫部有自己喜好的環境。
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无论是个体数量、生物数量、种类与基因数,它们在生物多样性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复杂而密切,有些昆虫给人类造成深重的灾难,有些种类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昆虫学就是人类在长期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门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学习和研究昆虫学的目的在于了解昆虫生命活动的固有规律并利用所得的知识造福人类。
21世纪中,人类面临着许多难题,对昆虫学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常见昆虫种类:昆虫纲是由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这两个亚纲及其33个目所组成。
常见的有:鳞翅目Lepidoptera鳞翅目包括所有的蛾类和蝴蝶类。
它们的最大特点是翅面上均覆盖着小鳞片。
口器为虹吸式,呈卷须状,取食时伸到花中吮吸花蜜,不用时卷曲如弹簧状。
幼虫为多足型,蛹为被蛹,属完全变态类型。
鳞翅目是一个大目,全世界已知的种达十万种以上,与农业有关的有2个亚目。
鞘翅目Coleoptera肉食亚目(步甲科虎甲科)杂食亚目(金龟科叩头甲科吉丁甲科瓢虫科天牛科叶甲科拟步甲科豆象科)象甲亚目(象甲科)鞘翅目Coleoptera是昆虫纲中的第一大目,有330000种以上,占昆虫总数的40% ,我国记载7000余种。
(完整版)森林昆虫学答案

森林昆虫2答案一、名词解释(8*2)1、孤雌生殖:雌虫产生的受精卵不经过受精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2、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间在大小、颜色、结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多型现象。
3、世代交替:有些多化性昆虫在1年中的若干世代间生殖方式甚至生活习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常以两性世代与孤雌生殖世代交替,这种现象称世代交替。
4、滞育:某些昆虫在不良环境到来之前,已经进入停育状态.即使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也不能马上能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
必须经过一定阶段(或给它适当的刺激)才能打破停育状态.5、经济阈值:为防止害虫达到危害水平需要防治的害虫种群密度。
6、模式标本:第一发表新种时所依据的标本。
7、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
特别是在胚后发育段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态变化、内部结构变化等),这种变化现象叫变态。
8、龄期:相邻两次脱皮所经历的时间称龄期.二、填空(35分)1、蝗虫口器由上颚、上唇、下颚、下唇、舌5部件构成。
2、蝉属____同__ 目,蝽象属____半_目,天牛属_____鞘目,白蚁属___等___目,蝼蛄属于直翅目。
3、消化道一般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部分。
其中嗉囊属于前、胃盲囊属于中.4、昆虫的食性按食物的性质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腐食性四类。
5、根据蛹壳、附肢、翅与身体主体的接触情况,将昆虫的蛹分为3类:离蛹、围蛹、被蛹。
6、昆虫体躯分为头、胸、腹 3体段,对应功能分别为感觉和取食、运动、代谢和生殖。
7、不完全变态昆虫在发育的过程中经历的虫态分别为:卵、若虫、成虫。
8、根据昆虫对温度条件的适应性,可划分为致死高温区、亚致死高温区、适温区、亚致死低温区、致死低温区五个温区.9、天牛的触角为:丝状 ;蝶类的触角为: 棒状;三、简答题(24分)1、简述昆虫纲的特征。
一、体躯左右对称,由一系列含有几丁质外壳的体节组成,相邻的节间,以带有一定塑性的节间膜相连.整个体躯,可以明显的区分为头、胸、腹3个体段。
普通昆虫学试题及答案

普通昆虫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2分)1、附肢:胚胎分节后,每个体节上发生一对囊状突起,其中一些突起向后延伸,分节形成附肢2、雌雄二型现象:除性器官有明显区别外,雌雄二者在外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的现象3、开放式循环:血液只有一段途程流经背血管,其他在血腔和器官间流动4、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的最基本单元,包括神经细胞体及由其发出的神经纤维。
5、世代交替:昆虫两性世代与孤雌世代交替进行。
6、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现象,称为羽化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2.昆虫纲的主要特征:(1)身体分为头、胸、腹 3个体段。
(2)头部有1对触角,1对复眼,1~3对单眼(3)胸部生有3对胸足和1~2对翅,是运动中心。
(4)腹部通常由9~11节组成,有气门和外生殖器。
(5)昆虫属于变态发育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中也会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现象4.胚胎发育:从卵孵化后至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期5.变态:昆虫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活习性等一系列变化的现象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触角由3节组成,即柄节、梗节、鞭节。
2、昆虫体躯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3个体段。
3、昆虫的头部位于体躯的前端,着生有触角、复眼、单眼和口器,是感觉、联络和取食的中心。
4、口器也称取食器,由属于头部体壁构造的上唇和舌以及头部的三对附肢(即上颚、下颚和下唇)组成。
6、贲门瓣的主要功能是使食物直接从前肠导入中肠腔,而不与胃盲囊接触。
同时阻止中肠内食物倒流回前肠。
7、昆虫的排泄作用主要是由马氏管和后肠的直肠部分共同完成。
(脂肪体)8、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昆虫的口式不包括( D)A、下口式B、前口式C、后口式D、上口式2、雄性龙虱的前足是(B)A、捕捉足B、抱握足C、开掘足D、攀握足3、从功能上分,( B)不属于神经元中的一种。
昆虫学思考答案

昆虫学思考答案昆虫复习题纲1、昆虫纲主要特征是什么?试比较昆虫纲与蛛形纲异同点。
(P5)(1)昆虫纲主要特征: 体躯分别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1对触角、一对复眼及0-3个单眼;胸部:具3对胸足,一般还有2对翅;腹部9-11节(2)昆虫纲与蛛形纲异同点:蛛形纲体躯只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段,一般有4对足,无触角2、简述昆虫咀嚼式口器构造及其功能。
(P9)(咀嚼式口器是昆虫中最基本而原始的口器类型,其他口器类型均是由此演化而成。
)(1)构造:它包括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5部分。
(2)功能:上唇具有味觉器;上颚用以切断和磨碎食物,并有御敌功能;下颚生有具有味觉作用的下颚须,是辅助上颚取食的机构;下唇生有下唇须,具有味觉和托持食物的功能,舌具有味觉和搅拌食物的作用。
3、以荔枝蝽为例,说明刺吸式口器基本构造。
(P9)刺吸式口器基本构造:上唇很短,呈三角形的小片;下唇长而粗,延长成喙,有保护口器的作用;上颚与下颚变成细长的口针,包在喙内,两对口针相互嵌接组成食物道和唾液道,其食窦(即唇基与舌之间)和咽的一部分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
4、请比较咀嚼式和刺吸式口器昆虫的为害特点。
了解这些有何意义?了解这些的意义:了解昆虫口器的构造类型,不仅可以知道害虫的危害方式,而且对正确选用农药和和合理施药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对于咀嚼式口器的昆虫可选用胃毒剂来防治,应用时将药喷撒在园艺作物上或做成毒谷、毒饵,害虫食了就引起中毒死亡。
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可以选用任剂进行毒杀。
5、请举出10种常见果树害虫的名称,并简述它们各自口器、足、触角的类型。
6、请简述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及其类型?(P7)(1)基本构造:柄节,梗节,鞭节。
(2)类型(12种):丝状(线状)、刚毛状、念珠状、棒状(球杆状)、锤状、锯齿状、栉齿状、羽毛状、膝状、环毛状、具芒状、鳃片状。
7、了解触角的类型和功能在实践上的意义。
(P7、园艺昆虫讲稿P4)(1)触角的类型:见第6题(2)触角的功能:A、触角上生有各种感觉器,具有触觉和嗅觉的功能,以利于寻找食物和配偶,是昆虫感受信息的主要器官。
昆虫学重点及答案

一、昆虫纲具有以下特征:1.身体环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3个体段;2.头部具有3对口器附肢,1对触角,通常还有单眼和复眼,为感觉和取食中心;3.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有3对足,通常还有2对翅,为运动中心;4.腹部通常由9~11节组成,有气门和外生殖器,为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5.昆虫属于变态发育。
二、昆虫头部根据口器着生的位置和方向,可分为3种头式:1.下口式:口器着生在头部下方,头部纵轴与身体纵轴几乎成直角。
2.前口式:口器着生在头部前方,头部纵轴与身体纵轴近于一直线。
3.后口式:口器从头的腹面伸向身体后方,头部纵轴与身体纵轴成锐角。
三、昆虫的口器:一般分为咀嚼式口器和吸收式口器两类。
吸收式口器又可分为刺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舔吸式口器、锉吸式口器、刮吸式口器等常见类型。
四、昆虫口器与药剂防治的关系:咀嚼式口器害虫为害造成作物破损,如啃食、咬断、钻蛀等,对暴露的虫子可使用触杀剂、胃毒剂,对钻蛀的虫子要掌握在钻蛀之前防治,对地下害虫可将药剂喷洒在植物上或制成毒饵防治。
一些口腔入侵的微生物农药对咀嚼式口器害虫效果较好。
刺吸式口器害虫可保持植物完整,为害作物一方面由于吸取植物营养液,使植物营养受损,发育不良;同时由于唾液酶的作用,破坏叶绿素,形成变色斑点,或使植物枝叶卷缩,形成瘿瘤,甚至枯萎而死。
另一方面还能传播植物病害。
防治时可使用触杀剂、内吸剂,对造成卷叶的要掌握在卷叶前防治,或使用内吸剂,对传播病毒病的要掌握在发生初期防治。
虹吸式口器、舐吸式口器昆虫吸食暴露在外的液体,可将胃毒剂制成液体诱饵诱杀。
五、昆虫的体壁:体壁由表皮层、皮细胞层和基底膜3部分所组成。
基底膜是紧贴在皮细胞层下的一层薄膜。
皮细胞层是一层活细胞,虫体上的刚毛、鳞片、各种分泌腺体,都由皮细胞特化而来。
表皮层是皮细胞层向外分泌的非细胞性物质层。
体壁的特性和功能,主要与表皮层有关。
六、昆虫呼吸方式的类型:(1)体壁呼吸:无气管系统或气管系统不完全,气体交换经体壁直接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虫纲的特征1体躯分为头部、胸部、腹部3个体段;2头部具有1对触角、口器,通常还具有复眼和单眼,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3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生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是昆虫运动的中心;4腹部通常由9—11个体节组成,内含大部分内脏和生殖系统,腹末多数具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是昆虫生殖和代谢的中心。
5、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变态。
昆虫对经济植物及其产品的危害1农业害虫:1造成灾害2产量、品质下降2林业害虫3其它害虫:贮藏物害虫、木材害虫二、昆虫对动物的危害(1)直接危害:取食、骚扰、恐吓(2)间接危害:传播疾病有益方面一传粉昆虫二工业原料昆虫三天敌昆虫四食用、饲用昆虫五药用昆虫六、文化昆虫七腐食、粪食昆虫八科学试材九仿生学:昆虫纲繁盛的特点1历史长2种类多3数量大昆虫纲繁盛的原因1有翅能飞2繁殖力强3体小势优4取食器官多样化5具有变态与发育阶段性6适应能力强每个体节在胚胎发育期应具备1对神经节1对体腔囊1对附肢1蜕裂线2颅中沟3)额唇基沟4)额颊沟5)围眼沟6)颊下沟7)后头沟8)次后头沟:头壳的分区1)颅顶2)额唇基区3)围角片4)后唇基5)前唇基6)围眼片7)颊8)颊下区9)口侧区10)口后区11)口后片12)口后桥13)后头区14)次后头区15)后颊16)后头;昆虫头部的内骨骼统称为幕骨(幕骨前臂、幕骨后臂、幕骨背臂组成)触角的基本构造为柄节、梗节、鞭节。
触角的功能嗅觉、触觉与听觉1刚毛状如蝉、蜻蜓2线状如蝗虫、天牛3念珠状如白蚁4棒状如蝴蝶、蚁蛉5锤状如瓢虫6锯齿状芫菁雄虫7.栉齿状如豆象雄虫8羽状如雄蛾9肘状如胡蜂、象甲10环毛状11.具芒状如蝇类12.鳃状如金龟类前胸1前胸背板2前胸侧板3前胸腹板具翅胸节背板一般具3条沟,分别为前脊沟、前盾沟、盾间沟3条横沟把背板分为4个片,从前至后依次为端背片、前盾片、盾片、小盾片腹板:前腹沟、腹脊沟把腹板分为4片前腹片、基腹片、小腹片及间腹片胸足是着生在各胸节侧腹面基节臼(或称基节窝)里的成对附肢成虫的足由6节组成(1)基节2)转节3)股节4)胫节5)跗节6)前跗节(1)步行足(2)跳跃足如蝗虫的后足(3)捕捉足如螳螂的前足(4)开掘足如蝼蛄、金龟子等的前足(5)游泳足如龙虱等的后足(6)抱握足(7)携粉足(8)攀握足:虱有3缘3角前缘,后缘,外缘。
肩角,顶角,臀角基褶、臀褶和轭褶将翅面分为4区:腋区、臀前区、臀区、轭区。
一般昆虫的幼期,相邻体节具环形凹陷,即节间褶,纵肌附着褶上,其体节相当于胚胎发育的真正体节,故称这种分节方式为初生分节其体节称为初生节具有初生分节方式的昆虫体躯几乎可以向任何方向弯曲或活动。
在成虫体壁的骨化过程中,相当于初生分节的节间褶也骨化了,里面形成前内脊,褶前一未经骨化的窄环,成为体节的分界,这种因体壁骨化而产生的分节方式称次生分节,所形成的节叫次生节或后生节。
大多数成虫羽化后体壁很快硬化,这一过程叫骨化,背面的骨化区叫背板,腹面的骨化区叫腹板,侧面的骨化区叫侧板。
这些骨化的区域通常被膜质部分或沟缝分割成若干小片,即骨片,由背板分割成的小片叫背片,由腹板分割成的小片叫腹片,由侧板分割成的小片叫侧片。
昆虫体表常有不少如刺、毛、瘤、皱、脊等突出物及沟、缝等凹陷部分,沟是骨板褶陷而在体表留下的狭槽;沟下陷入部分成脊状或板状者称内脊,而成或刺状或叉状者叫内突;这些内突与内脊构成了昆虫的内骨骼。
缝:两骨并接的界线。
具翅胸节:具翅胸节的背板、腹板及侧板都很发达,并且彼此紧密联接,形成一个坚强的飞行支持构造。
背板的侧缘有前、后两个突起与翅相连接的关节构造,前面的突起称前背翅突,与翅基部第一腋片相支接;后面的突起称后背翅突。
翅的类型(1)膜翅: 质地为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
如蜂、蜻蜓的前后翅;甲虫、蝗虫等的后翅(2)毛翅: 质地也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一层较稀疏的毛。
如石娥等毛翅目昆虫的前、后翅(3)鳞翅: 质地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有密集的鳞片。
如蛾、蝶类等鳞翅目的前、后翅(4)缨翅: 质地也为膜质,翅脉退化,翅狭长,在翅的周缘缀有很长的缨毛。
如蓟马等缨翅目的前、后翅(5)半覆翅:臀前区革质,其余部分膜质,翅折叠时臀前区覆盖臀区、轭区起保护作用。
如竹节虫的后翅(6)覆翅: 质地较坚韧似皮革,翅脉大多可见,但不司飞行,平时覆盖在体背和后翅上,有保护作用。
蝗虫等直翅目昆虫的前翅属此类型(7)半鞘翅: 基半部为皮革质,端半部为膜质,膜质部的翅脉清晰可见。
蝽类等半翅目的前翅属此类型(8)鞘翅: 质地坚硬如角质,不司飞翔作用,用以保护体背和后翅。
甲虫等鞘翅目昆虫的前翅属此类型(9)棒翅:双翅目昆虫和雄蚧的后翅退化,形似小棍棒状,无飞翔作用,但在飞翔时有保持体躯平衡的作用。
捻翅目雄虫的前翅也呈小棍棒状,但无平衡体躯的作用,称为拟平衡棒。
前缘脉(C) 亚前缘脉(Sc) 径脉(R) 中脉(M) 肘脉(Cu) 臀脉(A) 轭脉(J)肩横脉(h):连接C和Sc脉,位于近肩角处;径横脉(r):连接Rl与R2;分横脉(s):连接R3与R4或R2十3与R4十5;径中横脉(r—s):连接R4+5与Ml+2;中横脉(m):连接m2与m3;中肘横脉(m—cu):连接M3十4与Cul等。
翅的关节1肩片2腋片3中片翅的连锁:翅抱型、翅扼型、翅缰型、翅褶型、翅钩连锁、翅嵌型腹节的分区1.脏节2.生殖节3.生殖后节(尾须臀节肛上板肛侧板)产卵器基本构造第1产卵瓣、第2产卵瓣、第3产卵瓣背产卵瓣;交配器阳具、抱握器按生殖的个体可分为单体生殖和双体生殖,前者包括雌雄同体的自体受精和孤雌生殖,后者包括两性生殖及雌雄同体的异体受精。
若从受精机制看,生殖方法可分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两类。
如依产生后代的个数可分单胚生殖和多胚生殖。
按能进行生殖的虫态则分为成体生殖与幼体生殖两类。
若按产生后代的虫态则可分卵生和胎生。
昆虫的几种特殊生殖方式1孤雌生殖2多胚生殖3胎生4幼体生殖昆虫生殖方式的进化及生物学意义两性、卵生的生殖方式应该是最原始的,其他特殊的生殖方式均由两性生殖演变而来。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孤雌生殖的昆虫由于没有雌雄的基因组合,进化只能沿着单系突变的积累进行,是进化上的"死胡同",但近年的研究表明,某些孤雌生殖昆虫的基因分化水平相当高。
孤雌生殖是昆虫长期为生存而斗争的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结果,它对昆虫种群的繁盛起着很大的作用。
首先,这种生殖方式有利于昆虫的分布;第2,孤雌生殖方式使昆虫更能充分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第3,周期性孤雌生殖的昆虫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异态交替现象能使昆虫更好地发挥两种生殖方式的优势。
胎生是保护卵而产生的适应性生殖方式,幼体生殖兼有孤雌生殖及胎生的优点,多胚生殖是对活体寄生的一种适应。
昆虫的卵是一个大型细胞。
卵壳、卵黄膜、周质、中黄式卵昆虫的卵裂有两种方式:完全卵裂和表面卵裂昆虫的器官系统均由不同的胚层形成,其中外胚层形成的有体壁、消化道的前肠及后肠、马氏管、神经系统、呼吸系统、雄虫的射精管及雌虫的中输卵管、多种腺体、绛色细胞等,中胚层形成的有肌肉系统、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及血细胞)、脂肪体及部分生殖腺等,内胚层仅形成中肠。
昆虫从卵中孵化而出至羽化为成虫的发育过程叫胚后发育。
但对于胎生昆虫而言,完成胚胎发育与破卵而出的时间并不相同,所以有人把胚后发育叫卵后发育还有的学者认为胚后发育是胚胎发育的继续,是幼期昆虫发育为具有典型昆虫特征的成虫的阶段,因而又把胚后发育称做卵外胚胎发生根据各虫态体节数目的变化、虫态的分化及翅的发生等特征,可把昆虫的变态分为5大类。
一增节变态:增节变态是昆虫纲中最原始的一类变态,其特点幼期与成虫期之间除身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的差异外,腹部的节数随着脱皮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初孵化幼体腹节为9节,至性成熟时增加到12节,所增加的3节均是由第8腹节(即尾节前一节)增而生来的。
原尾目昆虫二表变态:表变态的主要特点是幼体从卵中孵化出来后已基本具备成虫的特征。
其幼体与成虫之间除身体大小、性器官发育程度及附肢节数等有所变化外,其它生物学特性并无区别,故又常称为无变态。
此类变态至性成熟的成虫期仍能继续脱皮,因而也保留了节肢动物祖先遗留的特征。
弹尾目、双尾目和无翅亚纲昆虫。
三原变态:原变态是有翅亚纲昆虫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为蜉蝣目昆虫独具,其特点是从幼期转变为成虫期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
亚成虫在外形上与成虫相似,性已发育成熟,翅已展开,并也能飞翔但体色较浅,足较短,多呈静止状态。
亚成虫历期较短,一般经1至数小时,即再行-次脱皮变为成虫。
亚成虫期是性已成熟的时期,其卵子和精子可以在生理盐水中结合受精,并能发育成新个体。
所以,亚成虫脱皮属成虫脱皮现象,是从低等表变态类演化到有翅昆虫时保留下来的原始特性。
同时,蜉蝣目昆虫的幼期水生,腹部具有由附肢演化而成的气管鳃,属多足型,在整个幼期发育中是没有寡足阶段的,颇似无翅亚纲昆虫,而同所有其它有翅亚纲昆虫是不同的。
四不全变态:这类变态又称直接变态,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不全变态又可分为3个亚型。
(一)半变态常见的如蜻蜓目、绩翅目昆虫(二)渐变态如直翅目、螳螂目、等翅目、蜚蠊目、半翅目、同翅目等昆虫(三)过渐变态为缨翅目、同翅目中的粉虱科和雄性蚧类五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的虫态。
幼虫期的翅在体内发育;幼虫期不仅生殖器官没有分化,外形、内部器官以及生活习性等与成虫都有明显不同,特称为幼虫。
蛹是从幼虫转变为成虫的过渡虫态,幼虫组织器官的分解和成虫组织器官的重建均在蛹期内完成。
幼虫在化蛹脱皮时,各器官芽形成的构造同时翻出体外。
是有翅亚纲内生翅类的各目昆虫所具有的变态类型,如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
复变态:有些全变态昆虫的幼虫期各龄之间的生活方式不同,在体形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这种变化比一般全变态昆虫更加复杂,特称为复变态。
如鞘翅目的芫箐脱皮昆虫自卵中孵化出来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脱去的过程叫脱皮,脱下的皮叫蜕。
通过对28种鳞翅目幼虫头壳宽度的测量发现各龄间头宽是按一定的几何级数增长的,这一现象被称为戴氏法则(Dyarf's rule)或戴氏定律(Dyarf's law)。
孵化大多数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脱卵而出的过程或现象叫孵化幼虫破卵的方式多样,大多要靠内部张力与肌肉活动产生的压力借特殊破卵器刺破卵壳或顶开卵盖,鳞翅目幼虫则用上顎直接咬破卵壳而出蛹化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在获取足够的营养之后从一个自由活动的虫态变为一个不食不动的虫态的过程或现象叫蛹化或化蛹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或现象叫羽化。
幼虫与蛹(一)原型幼虫增节变态和表变态的幼体通常也称为若虫(二)同型幼虫:同型幼虫,或通称为若虫(三)亚同型幼虫:亚同型幼虫,或通称为稚虫(四)过渡型幼虫幼虫水生,一般也称为稚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