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场主体发展分析
建材市场分析报告
建材市场分析报告建材市场分析报告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材市场也愈发繁荣。
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建材市场整体呈现出规模扩大、竞争加剧、产品升级、渠道拓展等趋势。
本报告将就当前建材市场形势、市场规模、市场主体和案例分别进行分析。
一、当前市场形势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建材市场整体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市场定位进行细分,市场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与此同时,随着政策层面的不断完善,建材市场的发展空间也逐渐得到拓展,特别是在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建材市场的品牌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市场规模分析截至2021年,我国建材市场总体呈现出发展趋势。
其中,瓷砖、卫浴、地板等细分市场增长加快,涂料、水泥等市场增长缓慢,但整体市场规模依然庞大。
根据*行业调研数据,我国建材市场在2021年的市场规模约为53695亿元,同比增长8.45%。
预计2022年建材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
三、市场主体现状在市场主体中,国内外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竞争。
国内品牌上市企业频频涌现,少量产业龙头企业具有强大的规模优势,市场的利润仍然集中在少数成功的品牌中。
同样,外国企业相对较多,特别是一些具有先进技术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不同的合作方式进入我国建材市场,主要体现在得到政府和行业协会支持的合资企业和代理方式。
四、案例分析1. 泰顺县龙泉建材市场。
该市场于2018年开始规划已经引进众多国内外知名建材品牌,占地面积超过55亩,是一个以建材销售、配送服务、品牌展示、交流沟通、技术培训为主的综合现代化建材市场。
2. 广州市金牌建材市场。
该市场由全国工程质量监理协会、广州市物业管理协会和广州市建筑装饰行业协会主办,集建材销售、工程服务、品牌展示为一体,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3. 上海建材商城。
上海建材商城是一个为建筑、装饰业提供建材采购、橱柜体验、工业设计、材料应用等多方面服务的城市级建材综合服务商。
其整合了国家、省级、市级品牌,以打造集建材展示、销售、科技交流、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互动综合服务体系。
商事制度改革中的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分析及建议
商事制度改革中的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分析及建议原创:总局法规司市场监管半月沙龙10月8日2014年3月1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启动,正式拉开了我国商事制度改革的序幕。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国家工商总局)通过注册资本改革、企业住所改革、企业名称改革、全程电子化、电子营业执照改革、证照合一改革、“先照后证”以及简易注销登记改革等具体措施,深入推进企业注册便利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营商环境的大力改善,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的制度性成本,市场活力得到了持续释放,企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截至2018年3月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0024.3万户,较改革前(2014年2月底)净增3894.0万户,增长63.5%。
其中,企业共有3133.1万户,较改革前净增1586.9万户,增长102.6%。
企业在全国实有市场主体总量中的占比由改革前的25.2%上升为31.3%。
分别按2017年底和2013年底的全国人口计算,平均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由改革前的44.6户增加到70.6户,每千人拥有企业由改革前的11.2户增加到21.8户。
市场主体的大量涌现和跨越式增长,对于扩大就业、拉动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反映出市场准入标准的调整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修订符合大众所期待的效果。
但是,我们在看到改革成绩的同时,也要对市场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充分、全面和及时的评估,如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是否意味着优质增长,市场主体“出生难”问题的解决是否意味着它能有效存活,以及市场主体总量是否存在数据沉积等。
鉴于此,本文尝试分析改革以来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并结合实践中出现的典型现象和问题,对市场主体发展背后潜藏的风险进行探讨,以期为后续出台和改进改革措施,进一步提升和巩固商事制度改革成果提供参考。
一、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市场主体基本情况(一)全国市场主体基本情况商事制度系列改革与国家创业创新政策形成叠加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市场主体快速增长。
中国市场体系30年:历程、经验与发展.
中国市场体系30年:历程、经验与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已经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市场体系也已基本建立起来,并正在不断完善。
中国市场体系:30年发展历程30年来市场体系建设显现出明显的渐进性、阶段性特征。
纵观市场体系建设的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市场体系建设的起始阶段。
其背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的序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率先启动,极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
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率迅速提高,国家逐步放开了城乡集市贸易和个体经营(1984年,全国城乡个体户达930.4万户),逐步放开了小商品价格,对部分工业产品实行浮动价格。
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促进了商品分销渠道的市场化发展,一些商品专业批发市场应运而生(如义乌、温州、武汉汉正街等)。
当然,这一阶段的市场发育仍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格局未变的情况下展开的,且仅局限于消费品市场领域,但市场体系建设毕竟已经破土而出。
第二阶段(1985--1991),市场体系建设的展开阶段。
其背景是,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基本认识,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
商品价格体系、价格管理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出现了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价格等多种价格形式。
工业生产资料探索价格“双轨制”,即增量部分以市场价格进入市场流通。
1987年9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概念,同时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改革路径。
但市场体系建设仍有明显的局限性,改革仍主要局限于“增量”部分,市场的发育仍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羁绊。
【最新文档】关于市场主体发展调研报告-word范文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关于市场主体发展调研报告市场经济是市场主体本位经济。
市场主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市场主体发展调研报告,欢迎阅读!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湖北需要更多的、具有更强活力的市场主体。
为掌握全省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分析当前影响和制约全省市场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探索营造市场主体发展最优环境的有效途径,省的政府研究室(发展中心)、省工商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以非常措施推进市场主体超常发展正在成为全省共识湖北经济发展不够,首先是市场主体发展不够。
为此,20**年李鸿忠同志提出“把市场主体搞多搞活才是真本事”,要“通过‘盘活存量,引入增量,做大总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达到‘星星变月亮、指头变拳头、加法变乘法’的效果”。
20**年政府报告对“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通过优化服务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做多做大做强”作出部署。
今年省委、省的政府又将“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优化市场准入环境,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做多做大”,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促进市场主体超常规发展,为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夯实基础,正在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去年以来,不少地方相继成立了市、县政府领导挂帅的“市场主体增量行动”领导小组,有的还将“市场主体发展指标”纳入了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
省直各有关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优惠政策。
工商部门作为负责市场主体准入的主要职能部门,近年来,围绕创业引导、登记指导、成长扶持,采取非常措施,实施全心全程全面服务,促进了市场主体增量提质。
(一)宽松准入催生。
按照“力争进入准入政策最优地区行列”的思路,在充分借鉴外省市经验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放宽市场主体准入,催生市场主体。
中国市场监管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市场监管现状分析报告摘要中国市场监管是一个关键的领域,对于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市场监管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监管机构的组织结构、法律法规和监管手段等方面,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
1. 引言近年来,中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效的市场监管成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关键。
市场监管不仅需要强化监管力度,还需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方法,以应对新兴市场和新型违法行为的出现。
2. 监管机构的组织结构中国市场监管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地方市场监管局。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协调、指导和监督全国市场监管工作,地方市场监管局负责在本辖区内履行市场监管职责。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下设多个部门,如市场监管司、反垄断局等,分别负责不同领域的监管工作。
然而,目前中国市场监管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上下级之间的分工不明确、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需要加以改进。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形成一体化的监管体系。
3. 法律法规中国市场监管依法开展工作,多个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市场监管进行了规范。
例如《反垄断法》、《食品安全法》等,这些法律为市场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
然而,目前中国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不足。
有些法律的具体执行细则尚不完善,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因此,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并加强对法律执行的监督和检查,是中国市场监管的一个重要任务。
4. 监管手段中国市场监管采用了多种手段来开展工作。
其中,主要包括监督检查、投诉举报、行政处罚等。
监督检查是一种常见的监管手段,通过对市场主体进行抽查和评估,发现并处理违规行为,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竞争程度。
投诉举报是消费者参与市场监管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投诉举报制度可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然而,目前中国市场监管的手段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2021年中国消费主体及消费结构分析
2021年中国消费主体及消费结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人口众多、一穷二白、科技文化水平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最有增长活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第二大经济体。
初步核算,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
分产业看,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3万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4万亿元,增长2.1%。
中国经济40余年的蓬勃发展及内需消费的持续崛起,为国货品牌的兴起奠定坚实基础。
只有经济强大,国家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品牌。
随着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助推了消费行业的快速发展,2021年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2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48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471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566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7464元。
“十三五”以来,我国城乡市场发展繁荣活跃,物价稳定,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稳步增强。
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8017.2亿元,同比增长8%;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同比下降3.93%;2021年以来,我国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部门各地区砥砺前行,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消费品市场运行良好,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057亿元,同比增长16.4%,两年平均增长3.9%。
消费能力与人口结构形成共振。
2020年中国消费主体人口中00后占13%;90后占17%;80后占16%;其他年龄段占54%。
相关数据显示,高端消费比重较高的年龄段通常为26-35岁,26-35岁的人群贡献了高端奢侈品62%的消费额。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出生数据,80后合计2.2亿人、90后合计2.1亿人,远高于00后1.6亿人和10后1.6亿人,这部分年轻人和父辈相比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因此拥有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以及个性化消费需求,更愿意为高品质商品支付溢价。
关于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
关于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根据最新发布的数据,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呈现出积极的趋势。
截至今年年底,全国注册市场主体数量已经达到2.5亿家,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
这一数字突破了历史记录,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强劲回暖和市场主体的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其中47%的市场主体是企业法人,25%是个体工商户,28%是其他机构。
这些市场主体中,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反映出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市场的竞争性。
随着全球疫情的影响逐渐减弱,国内市场消费需求逐渐恢复,促使更多企业投资兴办新的市场主体。
尽管新设市场主体数量增长迅速,但通信、房地产和科技等行业仍然是注册市场主体的主要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市场主体总体数量在增加,但仍存在一些挑战。
部分市场主体仍然面临着融资困难、市场竞争激烈和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
为了支持市场主体的稳定发展,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和加强金融支持等。
这些政策将有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情况的报告还显示,数字经济和创新产业正成为市场主体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涌入数字经济和创新领域,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总体来看,全国市场主体的发展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
市场主体的增加不仅反映出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也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了动力。
政府应继续采取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策支持,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好发展条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市场主体自身也需要继续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适应经济转型和升级的要求,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的详细数据显示,不同地区的市场主体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占全国市场主体总数的53%。
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市场主体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仍然相对较少。
这一现象表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发达,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仍然存在。
关于2023年市场主体倍增工作推进情况的报告
关于2023年市场主体倍增工作推进情况的报告1500字2023年市场主体倍增工作是全国政府的一个重要工作,旨在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内经济的竞争力,为实现繁荣富强的中国梦奠定基础。
为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了推进工作,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一、市场主体倍增工作的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增加市场主体数量就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同时,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加也能够提高市场竞争,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市场主体倍增工作的进展为了更好地推进市场主体倍增工作,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广泛宣传市场主体倍增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政府为企业增加市场主体的各种优惠政策,增强了企业的信心和积极性。
2、优化环境政策。
各地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减税降费、营商环境优化等,对新创办的企业和小微企业提供更加可持续的发展环境,激发了市场主体的热情。
3、提升服务质量。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以更优质的服务赢得市场主体的信赖,在服务方面主动满足企业需求,提高了企业满意度。
4、支持产业升级。
各地政府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技术改造、企业上市等方面的支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并将市场主体化解到具有高附加值和竞争力的行业,从而增强了市场主体的发展后劲。
以上措施的综合实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国市场主体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2.6%,快速提升了市场主体的数量和质量,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三、市场主体倍增工作面临的挑战市场主体倍增工作目标宏伟,但是因素较多,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1、创新创业增速放缓。
随着创业者数量的增加,我国的市场主体数量已经非常庞大。
未来,市场主体份额增长会因为初创企业数量不断减少而放缓。
2、企业存活率较低。
因为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资金流动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无法持续发展。
市场主体工作情况的汇报
市场主体工作情况的汇报市场主体工作情况的汇报引言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合作社等不同形式的组织和个人。
他们在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了解市场主体工作情况对于政府决策者、企业经营者和社会各界都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评估市场主体工作情况、深入探讨其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洞察力。
评估市场主体工作情况1. 增加的市场主体数量近年来,我国的市场主体数量不断增加。
截至今年底,全国注册商户总量已经超过1亿户。
这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市场主体的增长态势。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创业和经商,这对于就业和经济增长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2. 市场主体类型的多样性市场主体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民合作社、志愿者组织、非营利机构等新型市场主体也开始崭露头角。
这些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创新和多元化。
3. 中小微企业的重要性中小微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关键力量。
根据最新数据,中小微企业占据了全国工业和商业总产值的60%以上,提供了70%的就业机会。
然而,中小微企业仍然面临着融资难、政策支持不足、创新能力不够等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现状和挑战虽然市场主体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以下是我对目前市场主体工作情况的几点观察:1. 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激烈随着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加,竞争也日益激烈。
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高效的管理模式和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更多的企业需要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均衡目前我国市场主体的分布和布局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
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主体数量较多,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另西部地区和一些农村地区的市场主体相对较少,发展滞后。
2023年市场主体分析报告范文(精选)
2023年市场主体分析报告范文(精选)2023年市场主体分析报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场主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2023年,全球经济呈现出一定的复苏态势,市场主体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特点。
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市场主体进行详细分析,为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参考。
一、市场主体总体概况2023年,我国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19年底,全国各类市场主体已达到1.3亿户,其中以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的占比最大,达到60%以上。
另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占比分别为27%和11%。
而国营企业的数量虽然占比较小,但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国企的地位非常重要。
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市场主体的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各行各业都有涉足市场的主体。
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互联网经济、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成为市场新兴力量。
此外,个体工商户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陆续涉足艺术品交易、农产品销售、电商平台等新兴领域。
多元化发展使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也推动了市场提供的服务和质量不断提升。
三、市场主体的专业化市场主体的发展也呈现出倾向于专门化的特点。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创办之初便以特定的专业领域为核心发展方向,力图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企业。
庞大的消费需求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着众多的企业前来竞争,专业领域中出现了许多行业巨头。
极端竞争使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更新产品和服务,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因此,企业注重不断增强专业能力和技术力量,创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独特产品。
四、市场主体的智能化2023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已深刻影响了市场主体的发展。
市场主体注重数字化、智能化和智能化生产的发展趋势,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智能化也带来了市场主体的转型升级,很多企业采用数字化模式与用户互动、推广产品、优化供应链和提供客户服务。
市场主体分析报告
市场主体分析报告市场主体分析报告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经济行为主体,包括企业、个体经营者、农民等。
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市场主体的数量、质量和活力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市场主体的数量和类型也在不断增加和丰富。
为深入了解市场主体的状况和特点,及时做好政策制定和决策部署,需要进行系统的市场主体分析报告。
市场主体数量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市场主体登记总量已超过 1.7亿户。
其中企业(不包括个体工商户)为5173.5万户,个体工商户为11199.8万户,非企业单位为383.7万户,农村经济组织为968.5万个。
市场主体的数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表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市场主体类型市场主体的类型涵盖企业、个体经营者、非企业单位和农村经济组织四类。
其中,企业是市场主体中最具发展潜力和经济实力的类型。
在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最多,占总数的近70%左右,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比分别为17%和13%。
个体经营者属于个人经营,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但数量最多。
非企业单位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为主办人或法人独立核算的单位,数量相对较少。
农村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是农村市场主体的主要类型,数量不断增加。
市场主体活力市场主体活力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反映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当前我国市场主体活力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企业创新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提升自身竞争力。
2. 个体经营者多元化经营:个体经营者在市场经济的良性环境下,逐渐向多元化经营模式转化,扩大经营范围和产品线。
3. 非企业单位新兴领域发展:一些创新型非企业单位开始走上自我发展之路,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开展了一系列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和项目。
4. 农村经济组织壮大发展: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农村经济组织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加快构建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新发展格局”的分析及建议
宏观经济2020.06重虞轩吟加快构建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新发展格局5的分析及建议•邹士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提出了“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实际上,这一表述最早是2020年5月份习近平主席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随后,中央领导人在多个场合都提得构建这一新的发展格局$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提出中国未来五年规划的发展思路中也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实际上,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面对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审时度势做出的重要决策,面对当今变化的世界,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内循环为主体是由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特征决定的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构想,中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将先用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用15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起始阶段$纵观当今发达国家没有一个靠外向型经济成为强国的,而是立足于内需,强化国内的科技创新,构建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体系,吸引世界其他国家参与其中。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中国经济和社会经过改革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已经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23・童廃轩吟2020.06宏观经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市场主体发展的不足、阻碍与化解对策:重庆实例
低于全国平均 值 (
34 户),在 直 辖 市 中 排 末 位 (上 海
107 户、北京 82 户、天 津 49 户),低 于 成 都 (
60 户)。
市场主体生存
力
有
待
提
高。《
中
国
市
场
主
体发展
②
活力研究报告(
2011—2020)》显示,重庆市场主体平
座谈会,邀请市场主体代表参加,通报一定时期的政
3 化解阻碍,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对策
3
.1 引导提高自身素质
策落实情况、解读宣传新政策、开展政策现场督办活
动。在重要政策出台前,充分进行线上、线下征求意
① 从思想上坚定市场主体的发展信心。党的二
反映最多的痛点就是招投标不合理门槛和行为规范
标”、借资质投标等不规范行为。这些做法造成投标
恶性竞争,不仅给招标项目未来正常实施埋下隐患,
做法;另一方面融资 门 槛 限 制 了 一 些 中 小 微 主 体 进
入,他们因缺抵押物、信用不高,以及审计、评估费用
策。 ② 引进人才难、用工成本高。政府重视“高精尖
42 家),不 仅 居 于 直
辖市末位,还居于全国 15 个副省级城市末位。这表
明重庆市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实力以及资本市场
支持科创的能力有待提升。
1
.4 市场主体活跃度和生存力有待提升
收稿日期:
2023-04-28
作者简介:杨玲(
1972—),女,四川阆中人,研究员,重庆社会科学 院 产 业 经 济 研 究 所 副 所 长,研 究 方 向:区 域 经 济、城 市 经
市场主体年报工作情况汇报
市场主体年报工作情况汇报根据国家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年报工作情况汇报将进行以下内容的呈现:一、经济运行情况1. 总体经济运行情况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延续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
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的助推,我国出口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国内市场需求稳定增长,消费市场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资本市场稳步发展,资金流动性合理充裕。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所下降,但总体保持平稳。
金融风险始终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机构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市场稳步扩张。
在经济运行中,未发生重大金融市场混乱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事件。
2. 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各行业经济运行呈现出较好的发展状态。
制造业持续稳步增长,部分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服务业增速明显加快,金融、信息技术、教育、文化、健康等行业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农业生产整体稳定,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业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3. 区域经济运行情况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东部地区继续领跑全国经济发展,中部地区保持了较快增长,西部地区加快了发展步伐,东北地区重点领域加快了转型发展,特别是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等传统优势行业实现了新突破。
同时,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科技创新等方面走在前列,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动力。
4. 企业经营情况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良好,利润总体稳步增长。
各行业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了可喜成绩。
总体来看,企业资产负债率稳中有降,风险防范能力有所提高。
二、主要经济政策和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1. 主要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全国范围内的主要经济政策始终得到有力贯彻执行。
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广义货币M2增速保持合理水平,金融监管政策不断完善,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财政政策注重结构调整和适度扩大总需求,扶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数字经济、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数字经济、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数字经济的概念和特点数据驱动:数字经济的核心是数据,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应用对于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和个人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而提升竞争力。
创新驱动: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
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平台化: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一批互联网平台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
这些平台企业通过整合供需资源,提供便捷的服务,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
全球化:数字经济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动。
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拓展市场,实现全球布局。
消费者也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服务。
社会化: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合作,形成了全新的生产关系。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分享知识和经验,实现了信息的对称和共享。
绿色环保: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在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通过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能源、资源的精确管理和高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
数字经济是一种具有高度创新性、平台化、全球化、社会化和绿色环保特点的经济形态,对于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 数字经济的定义和内涵数据资源:数字经济的核心是数据,包括各类数字信息、知识、经验和技术等。
数据资源是数字经济的基础,也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产业结构: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数字经济催生了新的产业领域,如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智能制造等。
市场主体负增长情况汇报
市场主体负增长情况汇报近期,我国市场主体负增长情况较为严重,影响了整体经济发展。
下面就市场主体负增长情况进行汇报和分析。
首先,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市场主体负增长情况主要受到了疫情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停摆,国内外贸易受到了严重冲击,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企业经营困难。
同时,国内疫情防控措施的实施也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了市场主体负增长的现象。
其次,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市场主体负增长情况也与企业自身经营状况有关。
一方面,部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价格竞争激烈等问题,导致了销售业绩下滑,市场份额减少。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着诸如成本控制不力、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了经营效益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
此外,市场主体负增长情况还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
国际贸易摩擦、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都对市场主体的经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市场主体负增长的情况。
针对市场主体负增长的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
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力度,通过减税降费、提供贷款支持等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市场预期。
其次,企业自身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以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
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寻求新的增长点。
最后,我们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降低对国内市场的依赖,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市场主体负增长情况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有效的措施,共同应对市场主体负增长的挑战,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报告
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报告1. 引言全国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承担经营管理职责、享受市场自由化配置资源的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体。
全国市场主体的发展状况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全国市场主体发展的角度,分析当前形势、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以促进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
2. 当前形势分析2.1 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市场主体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国市场主体数量已经超过XXX万户,其中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据绝大多数。
2.2 市场主体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主体结构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我国市场主体结构在不断优化中。
新兴行业的产业链不断延伸,传统行业也在积极转型升级。
3. 存在的问题3.1 市场准入门槛过高目前,一些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过高,给新兴市场主体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政府部门应积极调整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
3.2 市场竞争不充分尽管市场主体数量增多,但是市场竞争并不充分。
一些垄断企业依然存在,限制了市场主体的发展空间。
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
3.3 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当前,我国市场主体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在新兴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创新能力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
政府应提供更加便利的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4. 发展建议4.1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政府应积极调整市场准入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更多的新兴市场主体进入。
同时,要加强对市场准入的监管,确保市场的有序发展。
4.2 鼓励市场竞争政府应加强对市场竞争的监管,打破垄断企业的存在,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同时,要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4.3 加大创新支持力度政府应提供更加便利的创新环境,鼓励市场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创新活力的释放。
5. 结论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26.4%,其数量占比由2012 年底的79.4%增长到2013 年
底的82.1%。
外商投资企业44.60 万户,较 2012 年同期略有增长,
增速为 1.2%,注册资本 12.36 万亿元,同比增长 7.8%。显
示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态势趋稳趋缓,逐步走向平稳,但利用
●利用外资正从高速增长期进入成熟稳定期
●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我国市场主体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新成立市场主体增速明显
●市场主体退出数量减少
●市场主体密度持续增加
●近八成新登记外资企业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新登记内资惬
----------------------- Page 6-----------------------
合作社)户均资本规模相比 2012 年同期均呈现较高的增长
速度。内资(非私营)企业户均资本规模达到1970.5 万元/
户,同比增长 17.8%。从新增企业户均注册资本来看,本期
类市场主体新设数量来看,2013 年均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拐
点,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的增长更为明显。
受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影响,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迸发,
2013 年新登记私营企业232.73 万户,同比增速达到30.0%,
占新登记企业数量的93.0%,比2013 年底私营企业占全国企
出17.8 个百分点。资本总额10.99 万亿元,同比增长49.2%,
比2012 年同期高出61 个百分点。特别是2013 年10 月国务
院第 28 次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四
季度新登记市场主体加速增长,新登记市场主体 318.01 万
户,同比增长 46.2%,环比增长4.4%。资本总额3.22 万亿
数量占比 同比增长率
批发和零售业 65.5% 18.3%
住宿和餐饮业 8.8% 30.1%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8.6% 21.7%
1.6 个百分点,比2011 年底提高了2.7 个百分点。其中金融
业企业注册资本达到9.22 万亿元,同比增长39.0%,资本集
聚速度较快。
2013 年年底第一产业企业呈现快速增长的特点,数量和
注册资本在全国企业中的占比分别比2011 年底提高了0.4%
个百分点,比 2011 年底提高了 1.6 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
零售业企业数量达到542.85 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35.5%。
第三产业注册资本64.73 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在全国
企业注册资本总额中占比达到 66.8%,比 2012 年底提高了
业占比达到 51.7%,超过了东部地区新登记企业占比,非公
有制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上升空间。
市场主体结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发展趋于平衡
●第一产业企业快速增长
●个体工商户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量持续增长
0.344∶1,企业所占比重持续增加。以北京为例,2013 年北
京新登记个体工商户5.70 万户,同比下降20.2%,一方面是
因为产业升级促使投资人在创办初期就选择申办企业而非
个体工商户;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北京市力推“个转企”。
2013 年底各类市场主体(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
度比2012 年底同比增长超过10%,达到10.3%。其中,排名
前三的北京、江苏、浙江市场主体密度分别为731.64 户/万
----------------------- Page 5-----------------------
人、695.77 户/万人及680.69 户/万人,北京市场主体密集
三季度末提高1.4 个百分点。
----------------------- Page 2-----------------------
----------------------- Page 7-----------------------
和0.2%,表明“三农”政策持续发力,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
----------------------- Page 1-----------------------
二〇一三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分析
转自中国工商报
市场主体数量突破 6000 万资本总额超过百万亿元
图表3 2013 年底企业实有数量及注册资本的同比增长率(%)
----------------------- Page 3-----------------------
私营企业1253.86 万户,资本39.31 万亿元。无论数量
还是注册资本,私营企业均呈现快速增长,分别达到 15.5%
制造业 6.0% 14.4%
农、林、牧、渔业 3.9% 65.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3% -29.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8% 32.7%
程度最高。
近八成新登记外资企业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新登记
内资企业超过东部地区。2013 年新登记企业中,东、中、西
部地区占比分别为59.0%、21.5%和19.5%,其中外资企业主
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比达到 81.6%。中西部新登记内资企
外资质量进一步提升,产业和区域结构逐步优化,我国仍然
是世界第二大外资流Leabharlann 地,利用外资正从高速增长期进入成
熟稳定期。
个体工商户数量4436.29 万户、资本总额2.43 万亿元,
同比增速分别为9.3%和23.1%。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
数量和资本总额达到 98.24 万户和 1.89 万亿元,同比增速
图表4 2013 年底全国实有三产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同比增长率(%)
个体工商户要集中于第三产业。个体工商户在第一产业
实有93.36 万户,占比为2.11%。第二产业实有324.36 万户,
占比为7.31%。第三产业实有4018.57 万户,占比为90.58%。
新登记个体工商户超过六成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2013
年新登记批发和零售业个体工商户达到 559.11 万户,占新
登记个体工商户总量的 65.5%,同比增长率 18.3%。从事农
林牧渔业个体工商户发展迅速,新登记数量同比增速达到
65.8%。
业存续数量的82.1%高出10.9个百分点。持续带动社会就业,
雇工人数达到1220.63 万人,同比增长6.5%。
市场主体密度持续增加。从市场主体人均拥有量来看,
2009 年底至2013 年底,全国市场主体密度从319.58 户/万
人逐年增加至447.73 户/万人,其中 2013 年底市场主体密
下降3.1%,但注册资本达到45.20 万亿元,同比增长14.1%,
占全国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近一半(46.7%),内资(非私营)
企业呈现出总量减少,规模上升的良性发展趋势。
意超过东部地区
截至2013 年12 月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6062.38
万户,同比增长10.3%,比2012 年同期提高1.7 个百分点,
比三季度末提高1.4 个百分点。实有资本总额 101.20 万亿
元,同比增长18.7%,比2012 年同期提高3.9 个百分点,比
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幅19.20%。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继续提升。加快服务
业发展取得效果,截至2013 年年底,全国实有企业1527.84
万户,第三产业实有企业 1101.46 万户,同比增长 13.3%,
在全国企业总量中占比达到72.1%,比2012 年底提高了0.9
分别达到42.6%和71.8%。
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我国市场主体增长的主要推
动力量。2013 年新设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占到了新设
市场主体总量的96%。截至2013 年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
户登记城镇从业人员14384.59 万人,同比增长9.09%,占全
图表1、2 历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情况
从市场主体类型看,内资(非私营)量减质增,私营企
业快速发展,外资企业缓中趋稳,个体工商户增长较快,农
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
2013 年底实有内资(非私营)企业229.38 万户,同比
新增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为377.73 万元,较2012 年全年新增
企业户均注册资本 331.55 万元增长了 46.18 万元,增幅
13.93%。增幅较大的行业分别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
务业”增幅 56.87%,“教育”增幅 31.21%,“建筑业”增
幅 27.61%,“金融业”增幅 23.46%,“信息传输、软件和
元,同比增长59.9%,环比增长31.0%。
市场主体退出数量减少。全国共注销各类市场主体
412.22 万户,同比下降4.6%;依法吊销各类市场主体145.38
万户,同比下降40.1%,退出市场主体总量有所下降。
各类新设市场主体均呈现加速增长的特点。从近年来各
●文化企业规模偏小,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增长最快
2013 年12 月底,我国实有企业数量达到1527.84 万户,
同比增长11.8%。实有个体工商户4436.29 万户,同比增长
9.3%。企业个体比由2009 年的0.326∶1 提升到2013 年的
国城镇就业人口的近四成。2013 年新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
户从业人员1184.48 万,占全国新增城镇就业人口的九成。
新成立市场主体增速明显。2013 年全国新登记各类市场
主体达到1131.54 万户,同比增长19.6%,比2012 年同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