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肾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合集下载

多囊肾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1.

多囊肾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1.

医学机能实验学综述论文题目:多囊肾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班级:2010级口腔班姓名:闫子玉学号:2010508060262012年12 月 5 日多囊肾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闫子玉综述(青岛大学医学院,2010级本科生)摘要:多囊肾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病,有约50%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近年来,该疾病的主要基因PKD1和PKD2的克隆测序陆续完成,对PKD的基因结构、分子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确进展,本文主要对这些进展作以综述。

关键词:多囊肾病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治疗研究进展引言: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指双侧肾脏发生多个囊肿且进行性增大进而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的一种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

根据遗传方式不同, PKD可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

ARPKD 多见于婴儿和儿童,发病率1/40000,多数早年夭折,很少存活至成年;ADPKD 多在成年后发病,发病率1/1000~1/400。

PKD有50%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约占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病因的10%,故近年来多囊肾病成为国际肾脏病领域研究的热点。

为早日攻克多囊肾病,国际上成立了多个协作组,如美国的多囊肾病研究基金会(PKR Foundation)[1]。

近年来也有许多研究表明该病可能为一种在易感人群中发生的感染性疾病。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对多囊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

现综述如下。

一.先天性多囊肾分子遗传学基础目前已知的有3种基因突变导致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据报道其中2种最为常见,PKD1所占比例约85%;PKD2所占比例约15%;还有一种是PKD3,所占比率很小[2] 。

多囊肾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多囊肾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多囊肾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李林;梅长林
【期刊名称】《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年(卷),期】2006(029)016
【摘要】@@ 人类对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元前460年,希波克拉底描述了一种酷似多囊肾病的疾病.1856年Bristowe 在伦敦病理学会上首次报道了1例囊性肾病合并囊性肝病的病例.直到近几十年,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的发展,人们才逐渐对多囊肾病有了科学的认识.
【总页数】3页(P4-6)
【作者】李林;梅长林
【作者单位】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肾内科,解放军肾脏病研究
所;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肾内科,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多囊肾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J], 李林;梅长林
2.第四届重庆介入放射学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肝癌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新进展和非血管介入治疗新进展征文通知 [J],
3.2007年脑卒中诊断治疗新进展高级培训班(原名“脑卒中治疗及康复新进展高级研修班”)通知 [J],
4.第四届重庆介入放射学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征文通知(肝癌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新进展和非血管介入治疗新进展) [J],
5.第四届重庆介入放射学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征文通知(肝癌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新进展和非血管介入治疗新进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囊肾最新治疗方法

多囊肾最新治疗方法

多囊肾最新治疗方法多囊肾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的肾脏会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囊肿,严重影响肾脏的功能。

目前,针对多囊肾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为患者带来了希望。

本文将介绍多囊肾最新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首先,药物治疗是目前多囊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

针对多囊肾病的特点,一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囊肿内皮细胞的增殖,减缓囊肿的生长。

例如,托拉西坦和依达拉奉是常用的药物,它们可以减少囊肿内皮细胞的增殖,从而减缓囊肿的生长速度,延缓疾病的进展。

此外,一些降压药物也可以帮助控制多囊肾病患者的血压,减轻肾脏的负担。

除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也是多囊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多囊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微创手术可以通过腹腔镜或经皮肾镜等方式,直接作用于囊肿,将囊肿内液体排出或者进行囊肿去除,从而减轻肾脏的负担,减缓疾病的进展。

此外,对于部分合并囊肿出血、感染或者肾功能急剧恶化的患者,手术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选择。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中医治疗在多囊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患者的体质,改善肾脏的功能,减轻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祛痰化瘀等作用,帮助患者减轻腰腹部疼痛、血尿等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多囊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中医治疗等多种手段。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应该根据自身的病情特点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还应该加强对疾病的了解,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共同抗击多囊肾病。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多囊肾病的治疗方法,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早日康复。

多囊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1‘

多囊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1‘
多囊肾病的发病机制 及诊治进展
梅长林 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肾内科
主要内容
❖ 多囊肾病概述 ❖ 多囊肾病的发病机制 ❖ 多囊肾病的治疗研究
国外研究进展 我们的研究结果
多囊肾病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PKD〕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
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 预期结果:ACEI/ARB联合治疗与ACEI单独治疗相比将更加 显著地延缓多囊肾病的进展,而且严格的血压控制也比常规 血压控制要更加显著地延缓多囊肾病进展

研究 B组
❖ 试验人群:GFR 30-60 mL/min/1.73m2 且合并有高血压的 ADPKD患者
❖ 试验目的: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的情况下,比较 ACEI/ARB联合治疗与ACEI单独治疗对延缓ADPKD患者到 达研究终点〔GFR下降至基线的50%、ESRD或死亡〕影响
RAS存在于囊肿衬里上皮细胞
Renin
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 287: F775–F788, 2004.
Angiotensinogen
ANG Ⅱ
ACE
ANG Ⅱ
AT1 receptors
Mahmoud Loghman-Adham et al. The intrarenal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in autosomal
❖ Study B:moderately advanced disease〔GFR 30-60

mL/min/1.73 m2〕

研究A组
❖ 试验人群:GFR >60 mL/min/1.73m2 且BP>130/80 mmHg的 ADPKD患者

多囊肾疾病

多囊肾疾病

多囊肾疾病多囊肾为肾实质中有很多的大小不等的囊肿,大者可很大,小者可肉眼仅能可见,使肾体积整个增大,表面呈凹凸不平的囊性突起,囊内为淡黄色浆液,有时因出血而呈深褐色或红褐色。

多囊肾有两种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婴儿型)多囊肾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成年型)多囊肾。

症状多囊肾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临床表现本病幼时肾大小形态正常或略大,随年龄增长囊肿数目及大小渐渐不断地增多和增大,多数病例到40~50岁时肾体积增长到相当程度才消失症状。

主要表现为两侧肾肿大、肾区痛苦、血尿及高血压等。

1.肾肿大两侧肾病变进展不对称,大小有差异,至晚期两肾可占满整个腹腔,肾表面布有许多囊肿,使肾形不规章,凹凸不平,质地较硬。

2.肾区痛苦为其重要症状,常为腰背部压迫感或钝痛,也有剧痛,有时为腹痛。

痛苦可因体力活动、行走时间过长、久坐等而加剧,卧床后可减轻。

肾内出血、结石移动或感染也是突发剧痛的缘由。

3.血尿约半数病人呈镜下血尿,可有发作性肉眼血尿,此系囊肿壁血管裂开所致。

出血多时血凝块通过输尿管可引起绞痛。

血尿常伴有白细胞尿及蛋白尿,尿蛋白量少,一般不超过1.0g/d。

肾内感染时脓尿明显,血尿加重,腰痛伴发热。

4.高血压为ADPKD的常见表现,在血清肌酐未增高之前,约半数消失高血压,这与囊肿压迫四周组织,激活肾素-血管紧急素-醛固酮系统有关。

近10年来,Graham PC、Torre V和Chapman AB等都证明本病肾内正常组织、囊肿邻近间质及囊肿上皮细胞肾素颗粒增多,并有肾素分泌增加。

这些对囊肿增长和高血压的发生亲密相关。

换言之,消失高血压者囊肿增长较快,可直接影响预后。

5.肾功能不全本病迟早要发生肾功能不全,个别病例在青少年期即消失肾衰竭,一般40岁之前很少有肾功能减退,70岁时约半数仍保持肾功能,但高血压者进展到肾衰竭的过程大大缩短,也有个别患者80岁仍能保持肾脏功能。

6.多囊肝中年发觉的ADPKD病人,约半数有多囊肝,60岁以后约70%。

多囊肾病ppt课件

多囊肾病ppt课件

避免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 ,容易感染,加重病情。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避免使用对肾脏有害的药物, 如某些抗生素和镇痛药。
日常护理
保持良好心态
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 提高身体免疫力,对抗疾Leabharlann 。合理休息适量运动
定期复查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 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
治疗过程
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运 动康复等综合治疗,同时定期进行肾 功能监测和影像学检查。
病例二:成功控制病情的案例
患者情况
患者为年轻女性,因体检发现多 囊肾病,但无明显症状。
治疗过程
患者在医生的建议下,采取了药 物治疗和定期监测的策略,同时
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
治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治疗,患 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出现
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戒 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有 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并发症治疗
针对多囊肾病引起的并发 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进 行治疗,以缓解症状、保 护肾功能。
03
多囊肾病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定期检查
建议多囊肾病患者定期进行肾 功能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
疗。
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加速多囊肾病进展的 重要因素,患者应保持血压在 正常范围内。
04
多囊肾病的研究进展
新药研发
1 2
针对多囊肾病发病机制的药物
针对多囊肾病发病机制中的特定分子或信号通路, 开发出能够阻断或调节这些分子或信号通路的创 新药物。
针对多囊肾病并发症的药物
针对多囊肾病常见的并发症,如高血压、肾功能 不全等,开发出能够改善这些症状的药物。

多囊肾病的诊断和治疗

多囊肾病的诊断和治疗

多囊肾病的诊断和治疗多囊肾病系双侧肾脏的皮质和髓质出现无数囊肿的一种遗传性肾脏疾病,按遗传方式分为二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人型)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婴儿型),其遗传性质、表现、病程及预后均截然不同。

以前者多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一般成年发病,出现症状和体征,故又称成人型多囊肾病,是泌尿系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肾病,可损害人体多个系统,发病率约1/500~1/1000,占终末期肾病的第3位,无理想的诊治疗法。

[诊断分析]诊断标准为:①肾皮、髓质有弥漫性囊肿;②家族中有多囊肾的病史;③症状和合并症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依据这一标准,当患者具有:腰痛、血尿、腹块、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体征;多囊肾家族史;B超和静脉尿路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显示双肾布满囊肿、肾影增大、肾盂受压;多囊肝、胰腺囊肿、颅内动脉瘤、心脏瓣膜异常(闭锁不全、脱垂等)及结肠憩室等合并症时,即可作出明确的诊断。

与B超比较,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MRI)的敏感性更高,前者只能检出直径大于0.5~1.0cm的囊肿,而后者可检出直径仅0.3~0.5cm的小囊肿,有人报道用CT和MRI可诊断胎儿肾囊肿,因此CT与MRI为在ADPKD家系成员中早期发现小囊肿、早期诊断提供了方便。

ADPDK基因诊断通过用3’HVR、24-1、218EP6、PGGG1等与Ⅰ型ADPKD基因连锁的DNA探针与经特定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Ⅰ型ADPKD家系各成员的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杂交后,作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或采用PCR技术扩增相邻位置的微卫星SM7,作多态性分析,即可在基因水平对Ⅰ型ADPKD作出准确诊断。

[治疗]1.一般注意事项避免剧烈的体育活动和腹部创伤,当肾脏肿大比较明显时应避免腰带过紧,以防囊肿破裂。

2.控制高血压这在保护肾功能中能起决定性作用。

基于上述本病高血压的发生机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首选的降压药物。

一组临床观察:病人在应用巯甲丙脯酸6周后有效肾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稳定,肾血管阻力下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之多囊肾病的研究和治疗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之多囊肾病的研究和治疗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之多囊肾病的研究和治疗摘要:控制一种遗传性状的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由这种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一种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病,发病率约为1/400~1/1000。

ADPKD多在3()岁~50岁之间发病,囚此过去常称为“成人型多囊肾病”,实际上ADPKD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包括妊娠时的胎儿,故“成人型”这一术涪并不准确,现已废用。

ADPKD临床表现为双侧肾脏皮、髓质有多个液性囊肿形成和增大,晚期伴肾功能损害。

可累及多个系统。

正文:一多囊肾病的概述1.什么叫多囊肾多囊肾是肾脏的皮质和髓质出现多个囊肿的一种遗传性肾脏疾病。

2.还患者发病原因90%异常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的短臂。

另有10%不到患者的异常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的短臂。

患者的基因型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中,假定用A表示显性致病基因,a表示相对应的隐性正常基因,则患者的基因型有两种,显性纯合体(AA)和杂合体(Aa),基因型aa的个体正常,但临床上所见到的患者大多数为杂合体。

二.系谱特点1、男女发病几率相等;2、父母有一方患病,子女有50%获得囊肿基因而发病,如父母均患此病,子女发病率增加到75%;3、不患病的子女不携带囊肿基因,其下代(孙代)也不会发病,即不会隔代遗传。

真正不经父母遗传而由基因突变而发病的情况极少见。

三.多囊肾的症状1、肾肿大两侧肾病变进展不对称,大小有差异,至晚期两肾可占满整个腹腔,肾表面布有很多囊肿,使肾形不规则,凹凸不平,质地较硬。

2、肾区疼痛为其重要症状常为腰背部压迫感或钝痛,也有剧痛,有时为腹痛。

3、血尿约半数病人呈镜下血尿,可有发作性肉眼血尿,此系囊肿壁血管破裂所致。

4、高血压。

5、肾功能不全本病迟早要发生肾功能不全。

多囊肾最新治疗方法

多囊肾最新治疗方法

多囊肾最新治疗方法
目前对于多囊肾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具体的最新治疗方法包括:
1. 替加西瑞(Tolvaptan):替加西瑞是一种口服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尿液浓度来减缓多囊肾的发展进程。

研究表明,替加西瑞可显著减少多囊肾患者的肾囊肿体积增长速度。

2. 血肌酐升高时采用数种保肾方法:对于多囊肾患者,当血肌酐升高时,可以采用血液透析、肾移植和肾囊肿去膜手术等保肾方法来提高生活质量。

3. 射频消融术(RFCA):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来破坏多囊肾囊壁的方法,从而减少囊壁上皮细胞的增生。

该方法可以减小囊肿的大小,缓解疼痛和高血压等症状。

4. 肾囊肿的介入治疗:通过导管经皮穿刺进入囊肿腔内,注入硬化剂或封闭剂,以达到缩小囊肿的目的。

这种方法不需要手术切除,创伤小,恢复时间短。

需要注意的是,每位患者的病情不同,治疗方法应根据个体化情况来确定。

因此,如果患有多囊肾,请及时就医并与医生进行详细咨询和治疗方案制定。

美国多囊肾最新研究报告

美国多囊肾最新研究报告

美国多囊肾最新研究报告美国多囊肾最新研究报告引言多囊肾是一种常见的肾脏遗传性疾病,其特征是肾脏内出现多囊状扩张。

这种疾病通常会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都有严重影响。

近年来,美国的研究人员在多囊肾的治疗和预防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突破,本文将对美国多囊肾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多囊肾的病因和遗传机制多囊肾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主要由PKD1和PKD2基因突变引起。

这两个基因编码了多囊肾蛋白1和多囊肾蛋白2,这两种蛋白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突变导致了多囊肾蛋白的功能失调,进而导致肾小管细胞功能障碍和增生。

2. 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近年来,美国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多囊肾基因的研究,揭示了多囊肾发病的分子机制。

他们发现,多囊肾蛋白在细胞内形成复合物,并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

同时,他们还发现了多囊肾蛋白对一些细胞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为多囊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向。

3. 研究进展近年来,美国的研究人员在多囊肾的治疗和预防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突破。

他们发现了一些潜在的药物和干预方法,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研究进展:•药物治疗–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已经上市的药物对多囊肾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例如利拉鲁肽。

–研究人员还通过筛选化合物库发现了一种新的药物,具有降低多囊肾蛋白表达的作用。

•细胞治疗–美国的研究人员利用干细胞技术,成功地将修复后的肾小管细胞移植到多囊肾患者的肾脏中,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另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地修复了多囊肾基因突变,为多囊肾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遗传咨询和干预–研究人员提出了遗传咨询和干预的重要性,通过遗传咨询,患者和家族成员可以了解遗传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研究人员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地修复了多囊肾基因突变,为多囊肾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4. 未来的研究方向美国的多囊肾研究在治疗和预防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多囊肾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多囊肾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块等 , 这些 临床表 现的出现常常是 肾实质 已遭到严重 破坏 的 及其 直径 大小 的作 用。基 因发 生突 变后 导致纤 毛正 常结 构 和 信号 , 更严重 的是这些损 害将不断加重 。尽管 多数患者 在 中年 功能发生障碍 , 由正常情况下尿流速率传递 的终 止信号不能传 导 致 肾小管 进 行性 扩 张, 最 后产 生 囊肿 J 。 以后发 病 , 但 目前很 多证据 表 明 A D P K D最早 在胎 儿期 即可被 递至肾小 管细胞 ,
诊断, 且病情 比成 年发病 者更 重 。S e l i s t r e等 对 5 2例儿 童 此外 , 已被证实 内皮细胞 上 的纤 毛长度 直接 的深入研究 , 证 实肾脏 功能正 常的 期发病 的 A D P K D患者 [ 平 均年 龄 ( 1 0± 4 ) 岁; 年龄分 布 1岁 一 调控 J l 7岁] 的研究证实 了肾脏部 位存在确切损害 , 且其 中 7 7 % 出现 A D P K D患者 , 其增 高的局部 多 巴胺 水平 导致 了 内皮 依赖 性 血 了高血 压 、 蛋 白尿以及 肾功能 损害 。因此 , 在诊 断 A D P K D时 , 患者 , 并进行及 时干预 , 延缓疾病进 展 , 提高其生存质量 。
且参 与 P C 1的定位 J , 主要表 达于 多囊肾 ( P K D) 是 一种 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 病 , 为单基 因遗 透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 传, 遗传学上将 其分为显性 和 隐性两 大类 , 两 种类 型均 造成 双 内质网 、 细胞膜底外侧及 初级 纤毛 。P K D 2突变 所致 疾病相 对
2 分子遗传学
管舒 张的减少。这一多巴胺 通路 的发 现将会成 为 A D P K D潜 在
3 . 2 “ 二次打击 ” 学说 目前 大多数研究者认 为 P K D 1 及

多囊肾最新基因研究进展及中医活血软坚法的应用

多囊肾最新基因研究进展及中医活血软坚法的应用
PKD1 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6p13.3,基因长度为47kb,含 有46个外 显子,转录的mRNA 约14.1kb,编码的蛋白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产物称为多囊蛋白1(PC1), 介导细胞-细胞间相互作用, PKD1 基因突变引起的ADPKD占80%-85%
PKD 相关基因的研究
PKD2 基因定位于染色体4q21-23。基因长度为70kb。 含有15 个外显子。转录的mRNA 约为5.1kb,编码的蛋 白质产物称为多囊蛋白2(PC2) , 是一种通道蛋白, PKD2 基因突变引起的ADPKD 占10%~15%
与PKD不同 2. 单纯性肾囊肿:肾脏不增大,囊肿虽大,周围不伴小
囊肿,可单发,偶肝囊肿,不影响肾功能 3. 获得性肾囊肿:发生于慢性肾衰或维持性血透病人,
等,患者为杂合子,外显率几乎达100%;但5%ADPKD 患者无家族遗传史,可能是患者自身基因突变所致,这部 分患者只能依靠影像学和突变基因检测来确诊
诊断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诊断PKD 最常用的方法,具有方便、价廉和无创等
优点。诊断标准:双侧肾脏至少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囊肿, 每侧肾脏至少有一个囊肿。诊断的假阴性率与年龄有关 CT 和MRI 对PKD 诊断很有价值,当囊肿发生出血或感染时, 二者可提供有用信息 国外学者正使用MRI 测定PKD 的进展,以提供有价值的观察病 情进展的指标 条件限制也可采用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逆行性尿路造影 和肾动脉造影等
PKD 临床表现
并发症 泌尿系感染:急性膀胱炎、肾盂肾炎、囊肿感染 尿路结石:15%-20% 肾囊肿出血:多血尿,自发性或外伤,可无症状或绞痛 囊肿癌变等
诊断
对于PKD 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家族遗传病史、影像学检查和 基因分析等方面得出

多囊肾最新诊疗指南

多囊肾最新诊疗指南

二、ADPKD的鉴别诊断
疾病名称
遗 发病特点 传
临床特点
常染色体 常 隐性多囊 隐 肾病ARPKD
HNF-1B 常
综合征

子 代 发 病 率为 25%
50% 患 者 为 自 发突变
胎儿及 新 生 儿 期发病率 1/20 000,可表现为双侧肾脏增大,远 端 小 管 和集合管多个微 小 囊 肿 形 成,30% 患病新生儿死 亡 。 随 年 龄 增 长,肾 功能 进 行 性 恶 化,并伴有肝纤维化 进行性加重而导致门脉高压, 预后差
表2 ADPKD的其他肾外表现
• 心血管疾病:二尖瓣脱 垂 最 为 常 见,发 生 率 高 达 25%。主 动 脉瓣关闭不全可能与主动脉根部扩张有关。 瓣 膜 异常随时间而进展但很少需要换瓣。心 包 积 液 发 生率可高达 35%,但 耐 受 性 好,通 常 无 明 显 临 床 症状。仅需针对心脏杂音或有心血管病变症状/体征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常见,囊肿大小和数量随年龄而增 加,肾功能正常,肾体积正常 。
在 ESRD 及透析患者 中 常 见,多 发 囊肿肾脏体积正常或缩小 。
三、病程监测
• 1.首诊与随访 首诊肾脏专科医师应向患者详 细解释病情,以 利于后 续诊疗与 随 访 。
• 2.肾脏 总 体 积 推荐使用肾脏 总 体积 (total kidney volume, TKV) 年 增长率监测和评估 ADP KD 进展 。我国 ADPKD 患 者 的 研 究 发 现,TKV 可有效预测 ADPKD 进展。TKV 可采用超声 、 CT 或 MRI 测 算 。影 像 学 报 告 应该标准化,包括最大肾脏长度 、宽度 、 厚度测量,并 计算 TKV ( mL) = π/6× 长 度 × 宽 度 × 厚 度 (mm) 。

多囊肾最新治疗方法

多囊肾最新治疗方法

多囊肾最新治疗方法
多囊肾最新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多囊肾的关键是控制高血压和疼痛。

常用的药物包括降压药、疼痛缓解药和抗生素。

其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可以有效降低肾小球内压,减慢多囊肾的进展,并能改善高血压。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多囊肾主要是通过去除囊肿或缩小囊肿体积来减轻症状和改善肾功能。

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囊肿穿刺引流、囊肿硬化剂注射、囊肿去顶术、肾切除术等。

其中,囊肿穿刺引流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治疗方法,通过穿刺囊肿并引流囊液可以缓解肿痛和压迫症状。

此外,尚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正在研究中,如封闭性囊肿细胞亚导管注射、组织工程修复等。

这些治疗方法的目标是阻断囊肿的发展和恶化,并尽可能地保护肾功能。

然而,由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待研究和证实,目前仍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疗效。

总的来说,多囊肾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其中药物治疗主要是控制高血压和疼痛,手术治疗则是通过去除或缩小囊肿来改善症状和肾功能。

同时,还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正在研究中,希望能为多囊肾患者提供更有效和安全的治疗选择。

多囊肾b超诊断标准

多囊肾b超诊断标准

多囊肾B超诊断标准
一、肾脏形态
多囊肾患者的肾脏形态通常会发生变化,肾脏体积增大,形态饱满或不规则。

肾脏的轮廓可因囊肿的数量和大小而变得模糊或不规则。

二、囊肿数量
多囊肾患者的肾脏内存在多个囊肿,这些囊肿数量通常在两个以上。

在B超图像上,可以观察到肾脏内散在或弥漫分布的囊肿。

三、囊肿分布
多囊肾患者的囊肿分布范围较广,可累及肾脏的各个部位,包括皮质、髓质和肾盂。

囊肿可单发也可多发,大小不一。

四、囊肿大小
多囊肾患者的囊肿大小不等,小的囊肿可能仅有数毫米,而大的囊肿可达到数厘米。

囊肿的大小与患者的病情和病程有关。

五、囊肿壁
多囊肾患者的囊肿壁通常较薄,但有时可因炎症或钙盐沉积而增厚。

囊肿壁的回声强度可因囊壁的厚度和成分而有所不同。

六、肾脏实质回声
多囊肾患者的肾脏实质回声可增强或减弱,这取决于囊肿的数量和大小。

实质回声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对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准确评估。

七、其他伴随特征
多囊肾患者还可能伴随其他特征,如肾盂扩张、输尿管扩张、肾结石等。

这些特征有助于进一步确诊多囊肾,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
估。

多囊肾诊断标准

多囊肾诊断标准

多囊肾诊断标准多囊肾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其特点是肾脏中出现多个囊肿,会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

对于多囊肾的诊断,医生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判断。

下面将介绍多囊肾的诊断标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1. 影像学检查。

多囊肾的诊断首先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进行确认。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

在影像学检查中,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肾脏中的囊肿情况,从而判断是否患有多囊肾。

2. 家族史。

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因此患者的家族史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如果患者有直系亲属患有多囊肾的病史,那么患者患有多囊肾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3. 肾功能检查。

肾功能检查也是诊断多囊肾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检查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等指标,可以了解肾功能是否正常。

多囊肾患者的肾功能往往会出现异常,因此肾功能检查可以为多囊肾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4. 临床症状。

多囊肾患者在临床上常常会出现腰痛、血尿、蛋白尿等症状。

这些临床症状也可以作为诊断多囊肾的重要依据之一。

5. 遗传学检查。

对于家族史不明确的患者,可以通过遗传学检查来确认是否患有多囊肾。

遗传学检查可以通过检测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来进行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多囊肾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影像学检查、家族史、肾功能检查、临床症状和遗传学检查等多种手段,才能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多囊肾。

对于怀疑患有多囊肾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以便尽早进行干预和治疗。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多囊肾诊断标准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及时预防和治疗多囊肾,保障自身健康。

多囊肾

多囊肾
5、酌情使用垂体加压素,并严密监测血压。 6、严重出血导致进行性贫血时,可采用选择性血管栓塞或
出血肾切除。
肾结石
1、结石多发与尿液潴留及代谢因素有关。 2、腹部CT是发现和评估肾结石最佳的影像学方法
。 3、结石的药物治疗同非ADPKD患者。
囊肿感染
1、诊断标准: ① 临床表现:发热、腹痛或腰痛; ② 实验室检测: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ESR增
血尿和囊肿出血
肾结石
ADPKD肾 脏并发症
囊肿感染
慢性疼痛
血尿和囊肿出血
1、常见,发作通常自限,2~7 d内消失。 2、症状持续1周以上,或血尿的首次发作年龄>50岁,应排
除肿瘤。
3、急性囊肿出血发作时暂停RAAS抑制剂和利尿剂,避免急 性肾损伤。
4、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氨甲环酸可用于治疗ADPKD出血并发 症。
1、目标血压: ≤140/90mmHg;
2、个体化目标血压:如左 心衰竭、颅内动脉瘤、糖 尿病、蛋白尿,目标血压 为≤130/80mmHg;
3、一线降压治疗为限盐饮 食(钠≤ 90mmol / d,相 当于食盐≤ 5g / d),联 合RAAS阻断剂。ACEI和ARB 不推荐联合用药。
儿童
ADPKD患者的心血管异常发 生较早,建议对有ADPKD家 族史的儿童从5岁开始进行 高血压筛查,未发现高血 压者每隔3年筛查一次。儿 童高血压的治疗,RAAS阻 断剂应为一线治疗药物。
ADPKD进展监测指标: eGFR
1、eGFR的计算公式已广泛用于ADPKD。目前对 eGFR的评估准确性尚存在争议,因为ADPKD为肾小 管病变,肾小管肌酐分泌能力与非ADPKD存在明显 差异,但其仍为临床随机试验中评估肾功能的标 准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Callis L,Vila A,Nieto J,et al.Effect of cyclosporine A on protein2uria in patients with Alport syndrome.Pediatr Nephrol,1992,6:140-144.15Callis L,Vila A,Carrera M,et al.Long-term effects of cy2closporine A in Alport syndrome.K idney Int,1999,55:1051-1056.16Charbit M,Dechaux M,G agnadoux MF,et al.Cyclosporine Atherapy in Alport syndrome.Pediatr Nephrol,2004,19:64.17Chen D,Jefferson B,Harvey S J,et al.Cyclosporine A slows theprogressive renal disease of Alport syndrome(X-linkedhereditarynephritis):results from a canine model.J Am Soc Nephrol,2003,14:690-698.18Clifford EK.Familial hematuria due to typeⅣcollagen mutations:Alport syndrome and thin basement membrane nephropathy.Cur2rent Opinion in Pediatrics,2004,16:177-181.19Clifford EK.Familial hematurias:what we know and what wedon′t.Pediatr Nephrol,2005,20:1027-1035.(收稿日期:2006202228)多囊肾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李林 梅长林 人类对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 KD)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公元前460年,希波克拉底描述了一种酷似多囊肾病的疾病。

1856年Bristowe 在伦敦病理学会上首次报道了1例囊性肾病合并囊性肝病的病例。

直到近几十年,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的发展,人们才逐渐对多囊肾病有了科学的认识。

ADP KD是一种以双肾出现无数液性囊泡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该病发病率为1/1000~1/400,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我国有150万~300万患者。

60岁时,50%患者进入终末期肾衰[1]。

ADP KD致病基因主要有两个,为P KD1和P KD2,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被克隆[2-3]。

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不明,缺乏监测疾病进展的敏感方法,亦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

随着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理论及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现对当前ADP KD诊断及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一概述。

一、诊断ADP KD传统的诊断方法是结合家族遗传史,通过超声等影像学方法确诊。

而在患者出现症状、体征之前无法诊断,造成了治疗时机的延误。

近年来逐渐成熟的分子诊断弥补了这一缺陷,实现了症状前和产前诊断;而影像学诊断也逐渐由单一确诊作用向监测疾病进展、预测疾病预后方向发展。

诊断方法的进步使早诊断、早治疗及改善疾病预后作者单位: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肾内科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成为可能。

(一)分子诊断1985年Reeders等[4]采用基因连锁的方法成功地诊断了ADP KD,开创了分子诊断多囊肾病的先河。

目前分子诊断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基因连锁分析:自1985年首次采用基因连锁分析将多囊肾病1基因定位于第16号染色体以来,国内外先后开展了基因连锁分析诊断ADP KD的工作。

目前发现的与多囊肾病1基因连锁的微卫星遗传标记有:SM6、SM7、CW2、CW4、AC2.5、KG8、SⅢ6等。

新近使用毛细管电泳-基因扫描技术使基因连锁分析更精确、检出率更高。

基因连锁分析方法虽简便易行,但缺点是患者家族中至少要有其他2例患者提供DNA样本,父母必须是杂合子。

2.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ingle-strande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 SSCP)是指人染色体基因组DNA中的单个核苷酸突变,引起突变前后DNA在变性条件下形成的单链在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由于碱基三维构象不同,导致迁移速度出现差异的检测方法。

ADP KD患者体内存在多个多囊肾基因突变,利用SSCP分析技术相对简单,可以灵敏地揭示发生在150~200bp DNA上的点突变,对单个位点变异所致的致病基因突变检出率高。

然而,由于多囊肾致病基因的一致性和突变位点不固定性,SSCP检测方法仍有5%~30%的漏检率。

3.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PLC)是利用离子对反向液相色谱技术,通过DNA分离基质,对特定聚合酶链反应产物进行分离。

DHPLC能通过温度调节的异源双链分析,自动检测单碱基替换、小片段插入和缺失等基因序列的改变。

DHPLC具有灵敏度高、特异度强、省时省力且成本低等优点。

采用DHPLC技术检测ADP KD 突变,检出率高达95%,最大检测片段可达1.5kb,是近年来较成熟、应用最普遍的ADP KD分子诊断方法。

4.其他:除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RNAse酶切保护法、荧光素原位杂交(floresence in situ hy2 bridization,FISH)技术等,但应用相对较少。

(二)影像诊断1.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肾动脉血流频谱的峰值血流速度(PFV)、血管阻力指数(RI)和血流量(Q)能提示ADP KD患者的肾脏血流情况,较监测高血压和肾功能更为敏感,为临床评价肾动脉的功能状态及疾病的转归、疗效的判定提供了一种新方法[5]。

2.MRI:一项大型对照研究揭示,ADP KD肾脏体积大小与血尿、高血压和肾衰竭发生密切相关,因此肾脏大小能直接反映疾病的病程进展[6]。

长期临床研究证实用MRI测量肾脏以及囊肿体积,较应用肾小球滤过率监测多囊肾病进展更为敏感,且具有简便、无创、无辐射等优点[7]。

Torres等报道血清肌酐并不能及时反映肾脏疾病的进展,而肾脏体积、囊肿与正常肾组织体积比值是监测多囊肾病进展的敏感指标,也可以作为药物疗效的观察指标。

二、治疗至今尚无有效治疗ADP KD的措施,临床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无法有效延缓疾病进展。

美国多囊肾病患者每年有近2万人进入终末期肾衰,其医疗费用高达6亿美元。

寻找有效延缓疾病进展的措施成为研究重点,针对ADP KD的分子发病机制提出的以下干预措施,无疑是今后治疗研究的方向[8]。

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许多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均能刺激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9]。

其作用机制:生长因子与受体结合后,使酪氨酸激酶活化,产生一系列信号传导,引起生物学效应。

使用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就能抑制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减缓ADP KD囊肿长大。

近几年来,已有人报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动物多囊肾病的实验结果,疗效令人鼓舞[10]。

目前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可能给多囊肾病的治疗工作带来希望。

2.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囊肿生成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是细胞外基质的异常,多囊肾病存在着许多细胞外基质和肾小管基底膜的异常。

过度增生的小管向外扩张必须降解已形成的细胞外基质并形成新的细胞外基质,近来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有些新型的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正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进行实验研究,随着对多囊肾病基质生成及降解确切机制的研究深入,一种或多种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可能会证实其在多囊肾病治疗中的疗效[11]。

3.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目前已公认cAMP促进多囊肾病囊液分泌及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

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作为cAMP的拮抗剂,已经在动物实验中证实能延缓多囊肾病的进展[12]。

4.免疫抑制剂:王立明等[13]发现多囊肾病患者肾移植后应用免疫抑制剂能明显延缓多囊肾病肾脏囊肿的增长。

近期动物实验证实了这一现象,采用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治疗多囊肾病,能减慢囊肿生长速度,保护肾功能,延缓疾病进展,可能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增殖[14]。

5.其他:初级纤毛在囊肿形成中的作用提示纤毛可以作为多囊肾病的治疗靶标。

稳定微管结构、促进微管聚合的药物对多囊肾病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Taxane和紫杉醇通过稳定纤毛中微丝、微管结构,对减少CP K小鼠多囊肾病囊肿的形成有一定的疗效,目前仍在进一步研究中[15]。

人类对于多囊肾病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确定了多囊肾病的致病基因,阐述了致病的基因突变,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定位致病基因的蛋白产物以及建立多囊肾病的动物模型,建立了分子诊断体系。

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研究成果将为发展延缓或阻止多囊肾病进展的新疗法提供帮助,我们相信彻底治愈多囊肾病不久将成为现实。

参 考 文 献1 G abow PA.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New Eng J Med,1993,329:332-342.2 International Polycystic K idney Disease Consortium.Polycystic kid2 ney disease:the complete structure of P K D1gene and its protein.Cell,1994,81:2189-2198.3 Mochizuki T,Wu G,Hayashi T,et al.P K D2,a gene for polycys2 tic kidney disease that encodes an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Sci2 ence,1996,272:1339-1342.4 Reeders ST,Breuning MH,Davies KE,et al.A highly polymor2 phic DNA markers linked to adul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on chro2 mosome16.Nature,1985,317:542-545.5 Brkljacic B,Sabljar MM,Putarek K,et al.Renal vascular resis2 tance in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Evaluation with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Acta Radiol,1997,38:840-846. 6 K ing BF,Reed J E,Bergstralh E J,et al.Quantification and longitu2 dinal trends of kidney,renal cyst,and renal parenchyma volumes in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J Am Soc Nephrol, 2000,11(10):1505-1511.7 Chapman AB,Guay LM,Grantham JJ,et al.Renal structure in early autosomal-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 K D):the Consortium for Radiologic Imaging Studies of Polycystic K idney Dis2 ease(CRISP)Cohort.K idney Int,2003,64:1035-1045.8 Qian Q,Harris PC,Torres V E.Treatment prospects for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K idney Int,2001,59:2005 -2014.9 Richards WG,Sweeney WE,Y oder B K,et al.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ctivity mediates renal cyst formation in policystic kidney disease.J Clin Invest,1998,101(7):935-939.10Sweeney W J,Chen Y,Nakanishi K,et al.Treatment of polycystickidney disease with a novel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K idney Int, 2000,57:33-40.11Obermuller N,Moreten N,Kranzlin B,et al.A possible role for metalloproteinases in renal cyst development.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1997,280:357-371.12G attone VH,Wang X,Harris PC,et al.Inhibition of renal cystic diseas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by a vasopressin V2receptor antagonist.Nat Med,2003,9(10):1323-1326.13王立明,王炜,闵志廉,等.免疫抑制药物对多囊肾病治疗作用的探讨.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20:541-543.14Tao Y,K im J,Schrier RW,et al.Rapamycin markedly slows dis2 ease progression in a rat model of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J Am Soc Nephrol,2005,16(1):46-51.15Woo D,Tabancay AJ,Wang C.Microtubule active taxanes inhibi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progression in cpk mouse.K idney Int, 1997,51(11):1613-1618.(收稿日期:2006202228)Bartter综合征研究新进展陈楠 潘晓霞 Bartter综合征是一组因髓袢升支对氯化钠的重吸收减少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AR)遗传病,其临床以低钾血症,低氯性碱中毒,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增高,血压正常并对外源性血管加压素反应低下,肾小球旁器增生等为特点[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