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肾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多囊肾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1.
医学机能实验学综述论文题目:多囊肾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班级:2010级口腔班姓名:闫子玉学号:2010508060262012年12 月 5 日多囊肾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闫子玉综述(青岛大学医学院,2010级本科生)摘要:多囊肾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病,有约50%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近年来,该疾病的主要基因PKD1和PKD2的克隆测序陆续完成,对PKD的基因结构、分子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确进展,本文主要对这些进展作以综述。
关键词:多囊肾病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治疗研究进展引言: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指双侧肾脏发生多个囊肿且进行性增大进而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的一种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
根据遗传方式不同, PKD可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
ARPKD 多见于婴儿和儿童,发病率1/40000,多数早年夭折,很少存活至成年;ADPKD 多在成年后发病,发病率1/1000~1/400。
PKD有50%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约占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病因的10%,故近年来多囊肾病成为国际肾脏病领域研究的热点。
为早日攻克多囊肾病,国际上成立了多个协作组,如美国的多囊肾病研究基金会(PKR Foundation)[1]。
近年来也有许多研究表明该病可能为一种在易感人群中发生的感染性疾病。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对多囊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
现综述如下。
一.先天性多囊肾分子遗传学基础目前已知的有3种基因突变导致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据报道其中2种最为常见,PKD1所占比例约85%;PKD2所占比例约15%;还有一种是PKD3,所占比率很小[2]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治疗的研究进展
“ 二次打击” 模式 , 该模 式认 为首先存在有 多数胚层 P D1 P D K 和 K 2基 因 突变 的 内在 特 性 , 次 是 后 天 因 其 素 作用 下 肾和 肝 囊 肿 的 发 生 、 展 … 。P D等 位 基 发 K
因的 体细 胞 突变 不 受胚 胎 突 变 的影 响是 否是 唯 一或 最 主要 的引 起 A P D囊 肿 形成 的机 制 尚未 确定 , DK 如 果 A P D是 细 胞水 平 的 隐性 疾病 这 一假 说 被证 实 , DK 基 因替代 疗 法 在 理 论 上 是 可 能 的 。 OkRde国 家 a i g 实验 室多 囊 肾模 型 (rk模 型 ) 过 野 生 型 op o p 通 rk基 因作 为转 移 基 因 的表 达 , 得 其 肾脏 表 型得 到 挽救 , 使
因对 正 常 组 织 是 否 安 全 , 以及 P D1 度 表 达 也 可 K 过 声生囊肿表型的事实等 , 使人们对基 因治疗 A P D DK 的可 行性 存 在疑 虑 。
12 口连环 蛋 白 . 一 8连环 蛋 白 ( -a n ) 一 种 双 功 能 蛋 白 , 一  ̄ct i 是 3 en 在
如果 体细 胞 突变 对 于 A P D的 囊 肿 发 展重 要 DK
的话 , 么 减 少 体 细 胞 突 变 率 , 延 缓 疾 病 的 发 展 , 那 可 这种 观 点 日益 为人 们所 接 受 。人 们 设 想使 用 能够 防
止 内源和外源性 突变原活性 的药 物 , 1 如 相酶 的抑 制剂 p S , - Z 或使用 能够加强 去毒作用 的药 物 , 2 X 如 相酶诱导剂 o ia, h r 但它们都还未尝试应用在 A P pz D一
1 针对 基 因 突变 的治 疗
多囊肾最新治疗方法
多囊肾最新治疗方法多囊肾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的肾脏会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囊肿,严重影响肾脏的功能。
目前,针对多囊肾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为患者带来了希望。
本文将介绍多囊肾最新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首先,药物治疗是目前多囊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
针对多囊肾病的特点,一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囊肿内皮细胞的增殖,减缓囊肿的生长。
例如,托拉西坦和依达拉奉是常用的药物,它们可以减少囊肿内皮细胞的增殖,从而减缓囊肿的生长速度,延缓疾病的进展。
此外,一些降压药物也可以帮助控制多囊肾病患者的血压,减轻肾脏的负担。
除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也是多囊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多囊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微创手术可以通过腹腔镜或经皮肾镜等方式,直接作用于囊肿,将囊肿内液体排出或者进行囊肿去除,从而减轻肾脏的负担,减缓疾病的进展。
此外,对于部分合并囊肿出血、感染或者肾功能急剧恶化的患者,手术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选择。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中医治疗在多囊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患者的体质,改善肾脏的功能,减轻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祛痰化瘀等作用,帮助患者减轻腰腹部疼痛、血尿等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多囊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中医治疗等多种手段。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应该根据自身的病情特点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还应该加强对疾病的了解,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共同抗击多囊肾病。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多囊肾病的治疗方法,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早日康复。
肾病内科成人多囊肾病的遗传学与治疗
肾病内科成人多囊肾病的遗传学与治疗肾病内科成人多囊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通常由PKD1和PKD2基因突变引起。
本文将探讨成人多囊肾病的遗传学以及目前的治疗方案。
一、多囊肾病的遗传学成人多囊肾病是一种遗传疾病,主要由PKD1和PKD2基因的突变引起。
PKD1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在成人多囊肾病患者中约占85%的比例,而PKD2基因突变约占15%。
这两个基因编码蛋白质分别是多囊肾病1蛋白(polycystin-1)和多囊肾病2蛋白(polycystin-2)。
多囊肾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就是说,只需要一个受影响的父亲或母亲传递该基因就可以使子女患病。
如果父母都携带PKD1或PKD2基因的突变,则子女患病的风险为50%。
在遗传学研究中发现,多囊肾病的表型和基因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PKD1基因突变导致的多囊肾病表现为更严重的疾病,病情进展更快,导致肾功能衰竭的风险更高。
而PKD2基因突变引起的多囊肾病病情较为温和,病程进展较为缓慢。
二、多囊肾病的治疗目前,对于成人多囊肾病的治疗主要还是以缓解疾病症状、控制并发症、维持肾功能为主要目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措施:1. 药物治疗:对于多囊肾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例如利尿剂、抗高血压药物等可以控制高血压、减轻水肿等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饮食调控:合理的饮食调控对于多囊肾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很重要。
建议减少高盐、高脂肪的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及适量饮水,有助于缓解肾功能损害。
3. 进行手术:在极少数病例中,如果囊肿较大、引起严重的疼痛或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囊肿穿刺引流、囊肿去顶术等。
4. 肾脏移植:对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肾脏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肾脏移植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肾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成人多囊肾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疾病,由PKD1和PKD2基因突变引起。
多囊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1‘
梅长林 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肾内科
主要内容
❖ 多囊肾病概述 ❖ 多囊肾病的发病机制 ❖ 多囊肾病的治疗研究
国外研究进展 我们的研究结果
多囊肾病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PKD〕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
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 预期结果:ACEI/ARB联合治疗与ACEI单独治疗相比将更加 显著地延缓多囊肾病的进展,而且严格的血压控制也比常规 血压控制要更加显著地延缓多囊肾病进展
❖
研究 B组
❖ 试验人群:GFR 30-60 mL/min/1.73m2 且合并有高血压的 ADPKD患者
❖ 试验目的: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的情况下,比较 ACEI/ARB联合治疗与ACEI单独治疗对延缓ADPKD患者到 达研究终点〔GFR下降至基线的50%、ESRD或死亡〕影响
RAS存在于囊肿衬里上皮细胞
Renin
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 287: F775–F788, 2004.
Angiotensinogen
ANG Ⅱ
ACE
ANG Ⅱ
AT1 receptors
Mahmoud Loghman-Adham et al. The intrarenal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in autosomal
❖ Study B:moderately advanced disease〔GFR 30-60
❖
mL/min/1.73 m2〕
❖
研究A组
❖ 试验人群:GFR >60 mL/min/1.73m2 且BP>130/80 mmHg的 ADPKD患者
多囊肾最好治疗方法
多囊肾最好治疗方法多囊肾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的肾脏会出现大小不一的囊肿,严重影响肾脏的功能。
目前,对于多囊肾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哪一种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呢?本文将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给患者们一些参考和帮助。
首先,药物治疗是治疗多囊肾的常见方法之一。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止痛药和降压药等。
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多囊肾引起的感染,止痛药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降压药则可以帮助控制患者的高血压。
然而,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而且长期使用药物也会对肾脏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并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其次,手术治疗是治疗多囊肾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
常见的手术包括去囊术、肾切除术和肾移植等。
去囊术是通过手术将囊肿排空或切除,可以缓解疼痛和减轻囊肿的压迫,但是囊肿会复发的可能性较大。
肾切除术则是将严重受损的肾脏进行切除,适用于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
肾移植是将健康的肾脏移植到患者体内,是治疗终末期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然而,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且对患者的身体恢复和心理承受能力要求较高。
最后,保守治疗是治疗多囊肾的一种辅助性方法。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调整和心理疏导等。
患者应该避免食用高盐、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同时也要接受心理疏导,保持乐观的心态。
保守治疗虽然不能直接治愈多囊肾,但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综上所述,针对多囊肾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各有优劣。
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根据自身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结合医生的建议,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同时,也要注重日常的护理和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患者们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的人生。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研究进展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研究进展摘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DPKD)是一种发病率高、预后差的疾病,它在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有很多进展。
关键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瞬时受体势;Max作用因子1;雷帕霉素靶蛋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病,是导致肾衰竭的重要疾病。
现在已经发现3个基因(PKD1、PKD2、PKD3)与此病有关,其中PKD1定位于染色体16p13.3,其突变而导致ADPKD约占85%,PKD2定位于染色体4q21-23,其突变约占15%。
PKD3突变仅在几个家族中发现,目前尚未定位[1]。
ADPKD病变以双肾多发性进行性充液囊泡为主要特征。
囊泡损伤肾组织,引起肾功能改变,出现血尿、蛋白尿等临床症状,最终导致肾衰竭。
ADPKD除累及肾脏外,还可引起肝脏囊肿、胰腺囊肿、心脏瓣膜病、结肠憩室和颅内动脉瘤等肾外病变[2],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故揭示其发病机理,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这些进展作以综述。
1 ADPKD的发病机制1. 1 多囊蛋白PC PKD1基因的蛋白产物被称为多囊蛋白-1(polycystin-1,PC1),又叫做TRPP1,多囊蛋白-1是一种跨膜蛋白,分布广泛,可以与多种蛋白(如PC2)、糖、脂类结合并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发挥功能。
PC1还与Wnt信号途径、JAK-STAT途径、转录因子AP-1和G蛋白偶联等信号途径有关。
PKD2基因的蛋白产物被称为多囊蛋白-2(polycystin-2,PC2),又叫做TRPP2,是TRP家族的一员,为非选择性钙离子通道。
它不同于PKD1,在人类基因组中是单拷贝,并不含多嘧啶区,但它的第一个外显子富含GC,从而使得此处易于突变[3]。
瞬时受体势(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虽然最初发现于感受器,主要参与神经传导,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人们发现该通道在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了作用。
肾病内科多囊肾的遗传与治疗进展
肾病内科多囊肾的遗传与治疗进展多囊肾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肾脏内多个囊肿的形成。
本文将从遗传机制和治疗进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多囊肾的遗传机制多囊肾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另一种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ADPKD)是指由PKD1和PKD2基因突变引起的多囊肾。
大多数情况下,ADPKD是由PKD1基因突变所导致。
PKD1和PKD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别称为多囊肾蛋白1和多囊肾蛋白2,它们参与了细胞内钙离子转运的调节。
当PKD1或PKD2基因发生突变时,细胞内钙离子转运受到影响,导致多囊肾的形成。
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ARPKD)是由PKHD1基因突变引起的。
PKHD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称为多囊肾蛋白,它参与了肾小管发育的调节。
PKHD1基因突变导致多囊肾蛋白功能异常,进而影响肾小管的正常发育。
二、多囊肾的治疗进展目前,多囊肾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和减轻并发症为目标。
以下介绍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及其进展情况。
1. 药物治疗目前,针对多囊肾的药物治疗主要集中在控制相关症状和延缓病情进展方面。
对于ADPKD患者,托拉塞米德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可以减缓囊肿的生长速度。
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利用mTOR抑制剂和vasopressin V2受体拮抗剂能够达到减缓多囊肾生长的效果。
2. 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对于晚期多囊肾患者,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血液透析通过机器代替肾脏进行部分或全部的血液过滤,帮助排除体内垃圾和余液。
肾移植则是将供体的健康肾脏移植到患者体内,以取代功能受损的肾脏。
3. 基因治疗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逐渐成为多囊肾治疗的新方向。
通过修复或替换患者体内异常基因,可以恢复肾脏的正常功能。
目前,基因治疗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但它有望为多囊肾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三、结语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机制和治疗进展备受关注。
百度百科多囊肾
多囊肾(polycystic kidney)又名Potter(Ⅰ)综合征、Perlmann综合征、先天性肾囊肿瘤病、囊胞肾、双侧肾发育不全综合征、多囊肾、肾脏良性多房性囊瘤、多囊病。
我国1941年朱宪彝首先报道,本征临床并不少见。
多囊肾有两种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婴儿型)多囊肾,发病于婴儿期,临床较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成年型)多囊肾,常于青中年时期被发现,也可在任何年龄发病。
多囊肾是肾脏的皮质和髓质出现多个囊肿的一种遗传性肾脏疾病。
其发病具有家族聚集性男女均可发病。
按遗传方式分为二型:(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此型一般到成年才出现症状;(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一般在婴儿即表现明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临床常见,约占终末期肾脏病的5%-10%。
临床表现主要有肾脏肿大、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晚期可发生肾功能衰竭。
本病目前治疗主要是积极控制高血压等并发症和防治感染,保护肾功能,延缓尿毒症到来。
出现尿毒症时可作透析治疗和肾移植。
多囊肾是遗传性疾病。
根据遗传学特点,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两类。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常见。
ADPK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特点为具有家族聚集性,男女均可发病,两性受累机会相等,连续几代均可出现患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成人型多囊肾,是常见的多囊肾病。
由于对本病的认识日益深入,预后明显改善。
ARPK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父母几乎都无同样病史。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婴儿型多囊肾,为多囊肾中少见类型。
常于出生后不久死亡,只有极少数较轻类型,可存活至儿童时代甚至成人。
ADPKD 常见于成年时出现症状。
囊肿在出生时即已存在,随时间推移逐渐长大,抑或在成年时发生和发展尚未完全阐明。
但大多数患者的病变可能在胎儿时期即已存在。
绝大多数为双肾异常。
两侧病变程度不一致。
其特征是:全肾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直径由刚能分辨至数厘米不等。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之多囊肾病的研究和治疗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之多囊肾病的研究和治疗摘要:控制一种遗传性状的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由这种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一种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病,发病率约为1/400~1/1000。
ADPKD多在3()岁~50岁之间发病,囚此过去常称为“成人型多囊肾病”,实际上ADPKD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包括妊娠时的胎儿,故“成人型”这一术涪并不准确,现已废用。
ADPKD临床表现为双侧肾脏皮、髓质有多个液性囊肿形成和增大,晚期伴肾功能损害。
可累及多个系统。
正文:一多囊肾病的概述1.什么叫多囊肾多囊肾是肾脏的皮质和髓质出现多个囊肿的一种遗传性肾脏疾病。
2.还患者发病原因90%异常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的短臂。
另有10%不到患者的异常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的短臂。
患者的基因型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中,假定用A表示显性致病基因,a表示相对应的隐性正常基因,则患者的基因型有两种,显性纯合体(AA)和杂合体(Aa),基因型aa的个体正常,但临床上所见到的患者大多数为杂合体。
二.系谱特点1、男女发病几率相等;2、父母有一方患病,子女有50%获得囊肿基因而发病,如父母均患此病,子女发病率增加到75%;3、不患病的子女不携带囊肿基因,其下代(孙代)也不会发病,即不会隔代遗传。
真正不经父母遗传而由基因突变而发病的情况极少见。
三.多囊肾的症状1、肾肿大两侧肾病变进展不对称,大小有差异,至晚期两肾可占满整个腹腔,肾表面布有很多囊肿,使肾形不规则,凹凸不平,质地较硬。
2、肾区疼痛为其重要症状常为腰背部压迫感或钝痛,也有剧痛,有时为腹痛。
3、血尿约半数病人呈镜下血尿,可有发作性肉眼血尿,此系囊肿壁血管破裂所致。
4、高血压。
5、肾功能不全本病迟早要发生肾功能不全。
美国多囊肾最新研究报告
美国多囊肾最新研究报告美国多囊肾最新研究报告引言多囊肾是一种常见的肾脏遗传性疾病,其特征是肾脏内出现多囊状扩张。
这种疾病通常会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都有严重影响。
近年来,美国的研究人员在多囊肾的治疗和预防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突破,本文将对美国多囊肾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多囊肾的病因和遗传机制多囊肾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主要由PKD1和PKD2基因突变引起。
这两个基因编码了多囊肾蛋白1和多囊肾蛋白2,这两种蛋白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突变导致了多囊肾蛋白的功能失调,进而导致肾小管细胞功能障碍和增生。
2. 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近年来,美国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多囊肾基因的研究,揭示了多囊肾发病的分子机制。
他们发现,多囊肾蛋白在细胞内形成复合物,并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
同时,他们还发现了多囊肾蛋白对一些细胞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为多囊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向。
3. 研究进展近年来,美国的研究人员在多囊肾的治疗和预防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突破。
他们发现了一些潜在的药物和干预方法,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研究进展:•药物治疗–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已经上市的药物对多囊肾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例如利拉鲁肽。
–研究人员还通过筛选化合物库发现了一种新的药物,具有降低多囊肾蛋白表达的作用。
•细胞治疗–美国的研究人员利用干细胞技术,成功地将修复后的肾小管细胞移植到多囊肾患者的肾脏中,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另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地修复了多囊肾基因突变,为多囊肾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遗传咨询和干预–研究人员提出了遗传咨询和干预的重要性,通过遗传咨询,患者和家族成员可以了解遗传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研究人员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地修复了多囊肾基因突变,为多囊肾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4. 未来的研究方向美国的多囊肾研究在治疗和预防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多囊肾的治疗方案
多囊肾的治疗方案多囊肾的治疗方案1. 简介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特征是肾脏中存在多个囊肿,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
多囊肾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保护肾功能、缓解症状、控制并发症以及寻找肾移植的适应症。
2. 保护肾功能保护肾功能是治疗多囊肾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保护肾功能的措施:- 控制血压:多囊肾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因此需要监测血压,并采取适当的药物控制血压,以降低肾脏负担。
- 低盐饮食:限制摄入盐分,有助于降低体内水分的负荷,减轻肾脏排尿的压力。
- 饮食调整:避免高蛋白饮食,减轻肾脏的代谢负担;避免过多的咖啡因和酒精摄入,以免刺激肾脏。
-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适当的体重,定期进行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及肾脏功能。
3. 缓解症状多囊肾患者常伴有一系列症状,包括腰痛、血尿、尿频等。
以下是一些缓解症状的方法:- 腰痛缓解:可以采取非处方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腰痛,但应注意药物的用量和时间,避免药物对肾脏造成进一步损害。
- 血尿控制:尽量减少剧烈运动,避免引起肾脏更多的损害。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尿液,减轻尿道的刺激。
- 尿频处理:正常定时排尿,注意平时避免饮食刺激,限制液体摄入量。
4. 控制并发症多囊肾患者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如肾结石、感染等。
以下是一些控制并发症的方法:- 肾结石:多饮水、减少高钠食物和高蛋白食物的摄入有助于降低尿液中结石的形成。
如有需要,可以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 感染:加强个人卫生,保持尿道及泌尿系统的清洁,避免憋尿。
注意避免接触有致病性的细菌或病毒,及时治疗感染,以减轻肾脏的负担。
5. 肾移植对于肾功能严重受损的多囊肾患者,肾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以下是肾移植的相关内容:- 适应症评估:患者需接受一系列身体检查和评估,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肾移植手术。
- 移植源:移植的供体可以来自活体或尸体。
亲属间的配型成功率较高,尸体供体则需要更多的配型工作。
- 术后抗排斥治疗:肾移植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以防止人体对移植肾的排斥反应。
囊性肾病(囊性肾脏病)
囊性肾病(囊性肾脏病)【病因】(一)发病原因1.多囊肾的病因是基因缺失其中成年型多囊肾常是16号染色体的基因缺失,偶然是由4号染色体的基因缺失,是外显率为100%的显性遗传,因此,单亲的染色体缺失将使其子女有50%的可能性遗传该病。
婴儿型多囊肾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双方均有该病的基因改变才能使其子女发病,发病概率为25%。
本病与遗传有关的证据有Buck等曾报道一家8个兄弟姐妹,其中有6人均为肾囊肿,其父亲和叔父亦因尿毒症而死亡,其下一代又有5人患有肾病;Brasck等报道1个家族4代均发现多囊肾;Reason等曾经报道孪生子均患此病;Crawford报道,一个40人的家族中有17人发现多囊肾。
本病70%~90%为双侧性,在Lejars报道的62例中,仅3例为单侧;O ickinson报道单侧与双侧之比为1∶26;大体标本检查时见多囊肾体积较正常肾增大2~3倍以上,曾有报道1例双侧多囊肾重达14436g,Scha cht报道1个囊肿肾为7248g。
多囊肾的外表多呈不规则的囊状结节,切面见无数大小不等的囊肿呈蜂窝状。
婴儿型(Potter Ⅰ型)多囊肾的囊腔呈针头大小,囊肿之间,肾组织甚少,囊肿增大时,肾实质因被压迫而萎缩,故髓质与皮质的发育不全,囊腔内含有黄棕色黏液性、脓性或血样液体等,囊肿与肾盂之间互不连通;成人型囊肿间正常肾组织极为丰富,而且能与肾盂连通(成人型即PotterⅢ型)。
Kasper等曾报道PotterⅡ型多囊肾,大都为左侧肾,一般无临床症状,也可有肾盂输尿管梗阻或闭锁等,而其他两型肾盂及输尿管常因被压迫而变狭窄,但并不阻塞;小叶间的动脉分支亦有受到显著压迫之征象,囊壁为立方形上皮细胞所组成,具有分泌功能,其下有许多小的动脉,这些血管可因压力增加、破裂而引起血尿。
2.单纯性肾囊肿(simple cystic kidney disease)为临床常见疾病,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生率增加,病因不详。
多囊肾的遗传性及早期治疗创新
多囊肾的遗传性及早期治疗创新多囊肾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它导致肾脏内出现多个囊肿。
这些囊肿会逐渐增大并且影响到正常的肾功能。
本文将探讨多囊肾的遗传性以及早期治疗方面的创新进展。
一、多囊肾的遗传性1. 遗传方式:多囊肾可以通过两种方式遗传给下一代。
其中,ADPKD(成人型多囊肾)为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多囊肾患者的90%以上。
ADPKD是由一个突变基因造成,它可以从父母亲任意一个有此基因变异的人遗传给子女。
另外,ARPKD(婴儿型多囊肾)也是一种较为罕见但严重的遗传疾病,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双亲都带有该突变基因才能出现该病。
2. 基因突变:对于ADPKD患者而言,突变基因往往位于染色体16和染色体4上,并分别编码了称为PKD1和PKD2的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功能紊乱使得囊肿在肾脏内增长。
此外,一些罕见的突变也与多囊肾相关,如PKHD1、GTPBP2和HNF1B基因的突变与ARPKD有关。
3. 遗传咨询:对于有家族性多囊肾病史的人群,建议进行遗传咨询。
遗传咨询可以帮助患者理解疾病的风险、遗传方式以及治疗选择。
此外,通过遗传测试可以了解个体患病风险,从而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
二、多囊肾早期治疗的创新进展1. 干扰物质治疗:近年来,一些药物被用于尝试延缓多囊肾发展。
其中最有希望的是在美国和欧洲获批上市的Tolvaptan。
Tolvaptan属于一种利尿剂,通过减少囊肿内液体分泌来抑制囊肿生长速度,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的血压控制。
2.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它可用于修复多囊肾相关基因的突变。
通过CRISPR-Cas9技术,研究人员可以针对特定的基因序列进行编辑,纠正突变并恢复正常功能。
然而,这项技术目前仍处在实验室阶段,并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3.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一种有望改善多囊肾患者肾功能的创新方法。
通过将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这些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健康的肾组织,取代受囊肿侵蚀的肾单位。
多囊肾
多囊肾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病,主要表现为双侧肾脏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囊肿,囊肿进行性增大,最终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根据遗传方式不同,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和常染色隐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发病于婴儿期,临床较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常于青中年时期被发现,也可在任何年龄发病。
ADPKD是一种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病,发病率1/1000~1/4000,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故既往又称之为“成人型多囊肾病”,实际上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胎儿,故“成人型”这一术语并不准确,现已废用。
ADPKD除累及肾脏外,还可伴有肝囊肿、胰腺囊肿、颅内动脉瘤、心脏瓣膜异常等,因此,它也是一种系统性疾病。
目前已经明确引起多囊肾病的突变基因主要有PKD1HE PKD2两种。
60岁以上患者将有50%将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占终末期肾衰竭病因的5~10%。
ARPKD是一种隐性遗传性肾病,一般在婴儿期即有明显表现,因此过去称为“婴儿型多囊肾病”,少部分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
发病率约1/1万~1/4万,常伴有肝脏受累,表现为肝囊肿。
目前已发现其发病与PKHD1基因有关。
ARPKD患儿中,50%在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于呼吸衰竭或肾衰竭,存活至成人者主要特征是肾集合管纺锤形扩张,进展至肾衰竭,同时伴有肝内胆管扩张、先天性肝纤维化,临床表现为门脉高压症。
由于ARPKD是一种少见病,多发生于儿童,故本文仅介绍ADPKD。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按其遗传规律,代代发病,男女患病几率均等。
父母一方患病,子女发病几率50%。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及治疗前景
其氨基酸组成与电压激活的钙离子通道 a 亚单位 1
及P KD1 似 。多 囊 蛋 白一 多囊 蛋 白一 过 存 相 1和 2通
在 于细胞 外 区 的 末 端 而 相 互 作 用 。破 坏 P D1 K
和 2 存在多嘧啶区 , 中在 2 2 其 1内含子 中的多嘧啶
区是迄今 为止 在人 类 基 因组 中发现 的最 长 的 区域 , 长 25k , . b推测 多 嘧 啶区 的存 在 可能 引 起 三螺 旋 体
的形 成 , 而使 得突 变容 易发生 。 从
P 1基 因编 码 一4 0 KD 33个 氨 基 酸 的跨 膜 糖 蛋 白 , 名为 多囊蛋 白 1有 1 个跨 膜 区 , 命 , 1 预期 分 子量 为 4 0k) 6 I。它 的 N一 端位 于细胞 外 , 括两个 富含 末 包
( ci)区 ,6个 免 疫 球 蛋 白样 区 , 个 L L A 样 1t e n 1 一 D2
区。它 的羧基 端位 于胞浆 侧 , 含有 一个 疏 水 的螺旋 一 螺旋 区 。多囊蛋 白整 个大 分子 与 已知所 有 的蛋 白质 家族均 无 同源性 , 测 多 囊蛋 白可 能 涉及 细 胞 与 细 推
1 AD KD 致病基 因的定 位和 克隆 P 目前 已知 有 3种基 因 的 突变 导 致 了 A K DP D,
白一 参与 E c hr 1 — d e n和 a ct i a i B一 e n复合物的形成 , an
这些 研究 表 明 多囊 蛋 白一 信 号 转 导 通 路 中起 重 1在 要 作用 , 控制 细胞 的增殖 和分 化 。 12 P 2 P D . KD K 2定 位在 42—3 大约有 1 % ~ q 12 , 0 1 % 的 AD KD病人是 由 P 2突变 所致 。该 基 因 5 P KD 跨 度 6 b 由 1 8 k, 5个 外 显 子 组 成 。 它 不 同 于 6 J P KD1在人 类基 因组 中是单 拷 贝 , 不 含多 嘧啶 区 , , 并 但 它 的第 一 个 外 显 子 富含 G 从 而 使 得 此 处 易 于 C, 突变 。P 2编 码 的蛋 白质被 命 名 为 多囊 蛋 白 一2 KD , 含 98个 氨 基 酸 , 是 一 种跨 膜 蛋 白, 跨 膜 6次 , 6 亦 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块等 , 这些 临床表 现的出现常常是 肾实质 已遭到严重 破坏 的 及其 直径 大小 的作 用。基 因发 生突 变后 导致纤 毛正 常结 构 和 信号 , 更严重 的是这些损 害将不断加重 。尽管 多数患者 在 中年 功能发生障碍 , 由正常情况下尿流速率传递 的终 止信号不能传 导 致 肾小管 进 行性 扩 张, 最 后产 生 囊肿 J 。 以后发 病 , 但 目前很 多证据 表 明 A D P K D最早 在胎 儿期 即可被 递至肾小 管细胞 ,
诊断, 且病情 比成 年发病 者更 重 。S e l i s t r e等 对 5 2例儿 童 此外 , 已被证实 内皮细胞 上 的纤 毛长度 直接 的深入研究 , 证 实肾脏 功能正 常的 期发病 的 A D P K D患者 [ 平 均年 龄 ( 1 0± 4 ) 岁; 年龄分 布 1岁 一 调控 J l 7岁] 的研究证实 了肾脏部 位存在确切损害 , 且其 中 7 7 % 出现 A D P K D患者 , 其增 高的局部 多 巴胺 水平 导致 了 内皮 依赖 性 血 了高血 压 、 蛋 白尿以及 肾功能 损害 。因此 , 在诊 断 A D P K D时 , 患者 , 并进行及 时干预 , 延缓疾病进 展 , 提高其生存质量 。
且参 与 P C 1的定位 J , 主要表 达于 多囊肾 ( P K D) 是 一种 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 病 , 为单基 因遗 透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 传, 遗传学上将 其分为显性 和 隐性两 大类 , 两 种类 型均 造成 双 内质网 、 细胞膜底外侧及 初级 纤毛 。P K D 2突变 所致 疾病相 对
2 分子遗传学
管舒 张的减少。这一多巴胺 通路 的发 现将会成 为 A D P K D潜 在
3 . 2 “ 二次打击 ” 学说 目前 大多数研究者认 为 P K D 1 及
不应仅 局限于 中年 以上患者 , 而应更加重视及 早发现早 年发病 治疗 靶点的研 究新 方向。 P K D 2突变是多囊肾的直接病 因 , 也 即体 细胞等 位基 因突变学 说。该学说认 为囊 肿的产 生需两 步 : 第 一 步是先 天突变 , 第 二
疗的 5 % 一1 0 %均由 A D P K D引起 … 。A D P K D多于成 年 后 发 病, 发病率高 ( 约为 1 / 4 0 0—1 / 1 0 0 0 ) 且预后 不 良, 但 目前临 床 上 尚无 有效治疗方法 , 因此 , 自A D P K D的第一 个致病基 因被 发
自基 因 P K D 2突变 , 定位于 4号染色体长臂 , 产物 为多囊蛋 白 2 ( p o l y c y s t i n 2 , P C 2 ) 。以往 认为某 些 A D P K D来源 于一 个 P K D 3 等 同的 , 因此否认 了 P K D 3的存 在。P C 1分布 广泛 , 肾、 肝、 胰、 ( 也即所谓 的“ 二 次打 击” ) 。胚 胎 时期 肾小 管上 皮 细胞 的
发生 P K D 1或 8 5 %A D P K D患者来 自 P K D 1基 因突变 , 基 因定 位于 1 6号 步是体细 胞 在 个 体 出 生 后 受 环 境 因素 刺 激 , 染 色体 短臂 , 产物 为多 囊蛋 白 1 ( p o l y c y s t i n 1 , P C 1 ) ; 约1 5 %来 P K D 2等位基因突变甚至失 活 , 原来 的单倍 体缺 失后 引起囊 肿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 0 1 5年 1 1月 第 1 6卷 第 1 1 期
C J I T WN, N o v e m b e r 2 0 1 5 , V 0 1 . 1 6, N o . 1 1
・
1 02 3・
多 囊 肾的发 病 机 制及 其 治疗 的研 究 进 展
吉琳 梅① 王 洪连① 樊均 明① ②
一
简要 概述 , 以促进 对 A D P K D的进一步认识 。
1 一 般 临床 特 点
种主要假 说作 一 简 述 , 并 介 绍 各 个 假 说 近 年 的 一些 发 展 与
补充 。
3 . 1 纤毛致病 假说
肾脏部 位纤 毛结构 和功能正常情况
A D P K D是 多囊 。 肾中最 常见 的类 型 , 进行 性 形成并 增 多 的 囊肿导 致两侧肾脏进行性增 大是其 最主要特 点 。A D P K D伴有
下均保 持稳定 , 当纤毛结 构或 功能发 生紊乱 时便会 导致囊 肿 。 肾脏部位 发挥 作用 的是一种 初级纤 毛 , 此种 纤毛无 运动 能力 ,
多种 肾外表现 , 常损 害 到肝 、 脾及 血管 等 。患 者发病 年 龄一般 而是 经多囊蛋白复合体来感 测尿液流动速率 , 进 而纤毛弯 曲刺 较大 , 多在 4 O岁 以后 , 多 有腰痛 、 上 腹痛 、 高血 压 、 血尿及 腹部 激钙 离子向内流动并传 递调控信 号 , 最终发挥调 节肾小管分化
3 发 病 机 制
近年来 , 国内外对 A D P K D发病机制的研 究都不断深入 , 但
现 以来 , 国内外 专家学者在其发病机制及治疗 方法 上都 做 了许 其具 体发病机制仍 不是十分清楚 , 且缺乏一种能 独立完整地解 多研究 与探索 , 下面本文将对近年 国内外 的研 究现状及 进展作 释整个肾囊肿发生和发展 过程 的机制 。下面对 目前存 在 的几
侧 肾脏 发生病变 。其 中常染 色体 显性 遗传 性 多囊 肾病 ( A D P - P K DI 突变较轻 , C o me c —L e 等 发现在 P K D 1发生 的突变 中,
K D) 最常见 , 主要特 点为肾小管 上皮细胞来源 的充满液体 的囊 截短突变 比错 义突变所产 生 的。 肾脏 表型更严 重 。这些 分子 遗 D P K D的研究 更加有 针对性 , 更 容 泡 不断地形成和扩张 , 且典型病例在 中年 时期 会发展 到终末 期 传学 上的新发现使今后对 A 肾脏疾 病( E S R D) 阶段 , 终 末期 肾脏病 患者 中使用 肾脏 替代 治 易 取 得关 键性 的 突 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