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染病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一.流行过程的 基本条件
( 一)传染源
(三)人群易感性 (二)传播途径
(一)传染源 是指病原体己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
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下 列4个方面。
1.患者 2.隐性感染者 是重要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 4.受感染的动物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 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播 途径由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所组成, 从最简单的一个因素到包括许多因素 的复杂传播途径都可发生。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发热
(二)急性期改变
(一)发热
发热常见于传染病,但并非传染病所 特有。外源性致热原(病原体及其产物等)进 入体内,激活单核-吞噬细胞、内皮细胞、 B淋巴细胞等,使后者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如 IL-1 、 IL-6 、 TNF 、干扰素等。内源性致 热原通过血循环刺激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 , 使之释放前列腺素E2。后者把恒温点调高, 使产热超过散热而引起体温上升。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 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 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 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 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 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 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潜 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
(二)急性期改变
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 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它 出现于感染发生后几小时至几天,也可见 于某些慢性疾病。主要的改变有:
1.蛋白代谢
2.糖代谢
3.水电解质代谢
4.内分泌改变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 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 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流行过 程的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就是传 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流行过 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传染病总论(全科医学教材)(一)2024
传染病总论(全科医学教材)(一)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等途径,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或者传播给一群人的疾病。
传染病具有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流行范围广等特点,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全科医学教材中对传染病的总论部分主要包括传染病概念、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以及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一、传染病概念1. 传染病的定义2. 传染病的病原体特点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4. 传染病的典型临床表现5. 传染病的诊断方法二、传染病的分类1. 以病原体分类的传染病a. 细菌性传染病b. 病毒性传染病c. 真菌性传染病d. 寄生虫性传染病2. 以传播途径分类的传染病a. 空气传播传染病b. 飞沫传播传染病c. 筛蚊传播传染病d. 接触传播传染病三、传染病的流行特点1. 传染病的季节性流行2. 传染病的地域性流行3. 传染病的聚集性流行4. 传染病的爆发流行5. 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与预测四、传染病的防控措施1. 传染病预防的基本原则2. 传染病的环境防控措施a. 消毒杀菌措施b. 病媒防制措施c. 防护措施五、传染病的疫苗预防1. 传染病疫苗的研制和应用2. 重点传染病的疫苗预防a. 乙型肝炎疫苗b. 流感疫苗c. 麻疹疫苗d. 白喉疫苗e. 脊髓灰质炎疫苗总结:全科医学教材中的传染病总论部分涵盖了传染病的概念、分类、流行特点以及防控措施等内容。
对传染病的准确诊断和有效预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医务工作者需要掌握相关知识,以应对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控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传染病总论
1.建立预诊制度 2.及时疫情报告 3.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 4.日常护理 5.观察病情 6.心理护理 7.健康教育
第一节 传染病总论
【传染过程】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 5.潜伏性感染
第一节 传染病总论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 4.有免疫性
第一节 传染病总论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第一节 传染病总论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温度、湿度及地理环境等。 2.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水平、公共卫生设施和劳动环境等。
第一节 传染病总论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1.潜伏期 2.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第一节 传染病总论
【传染病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应避免同患者接触 。
第一讲 传染病学总论讲述
病 原 体 的 致 病 力
毒力
virulence
-毒力=毒素+其他毒力因子(穿透能力、侵袭
能力、溶组织能力)
毒素:病原体合成的,能损伤宿主细胞
组织或引起细胞及器官功能紊乱的某些化 合物,可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
数量
quantity
-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
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在不同传染病中,能 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机 械 屏 障 作 用
外屏障:皮 肤粘膜及 其分泌物; 内屏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体 液 因 子
吞 噬 作 用
细 胞 免 疫
体 液 免 疫
存在于体液中的 补体,溶菌酶, 备 解素(properdin), 血管活性肽和各 种细胞因子(如 TNF)等都可起
清除病原体作用
吞噬细胞存在 于各种组织,其 中中性粒细胞 最为重要,这些 细胞内含大量 溶酶体,可杀灭 被吞噬的病原 体.
传染病防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防治传染病任务十分严峻, 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第 —节 感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一、感染的概念 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三、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四、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与免疫(infection and immunity)
组织损伤的机 制(三种)
直接侵犯
毒素作用
免疫机制
重要的病理 生理变化 (急性期)
体温升高
代谢改变
内分泌改变
一、同的入侵门户,只有入侵门户 适当,病原体才能定居、繁殖及引起病变. 如伤寒杆菌必须经口感染,白喉杆菌一般经鼻 咽感染,破伤风杆菌经伤口感染。如果吃进大 量破伤风杆菌是不会感染破伤风的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汇报人:2023-12-2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病原学基础•传染病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目录•传染病治疗原则与方法•传染病预防策略与措施建议•传染病研究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预测0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定义根据病原体种类和传播方式,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患者、带菌者、潜伏期患者等人群中,成为传染病的传染源。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病原体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给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称为易感人群,易感人群的多少与传染病发病率的高低密切相关。
030201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
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传染病的危害与防控意义防控意义危害02传染病病原学基础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与特点细菌常见的传染病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
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病毒病毒是许多传染病的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它们通常比细菌小,且复制周期短,容易变异。
真菌真菌也是传染病的病原体,如念珠菌、隐球菌等。
它们通常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引起肺炎、脑膜炎等疾病。
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
例如,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而淋病奈瑟菌则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通过粘附、侵入、复制等过程,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
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与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方法检测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并确定其种类和数量。
鉴定方法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免疫学鉴定等。
1-传染病学总论-教案
1-传染病学总论-教案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授课专业班级11临本9班学时 2 授课题目(章)第一章总论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2、熟悉传染病的概念、学习传染病的目的。
传染病发病机理、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3、了解传染病学的发展现状,诊断与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
2、教学难点:传染病发病机理和流行过程。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总论100分钟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多媒体参考资料:《传染病学》翁心华,施光峰编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郝彩玲2015 年1 月12 日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总论概述传染病的概念: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二、感染过程的表现(一)消除病原体(二)病原携带状态(三)隐形感染(四)潜伏性感染(五)显性感染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一)侵袭力(二)毒力(三)数量(四)变异性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一)非特异性免疫(二)特异性免疫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一)入侵部分(二)机体内定位(三)排出途径二、组织损伤的机制(一)直接损伤(二)毒素作用(三)免疫机制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一)发热(二)代谢改变第四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总100分钟5分钟10分钟15分钟15分钟(一)传染源(二)传播途径(三)人群易感性二、疫源地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二)社会因素第五节传染病的特征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一)有特异性病原体(二)有传染性(三)有流行病学特征(四)有免疫性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一)传染病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三)临床类型第六节传染病的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二、临床资料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资料(一)一般常规检查项目(二)病原学检查(三)免疫学检查第七节传染病的的治疗一、治疗原则二、治疗方法(一)一般支持疗法(二)病原疗法(三)对症疗法(四)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五)康复治疗第八节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二、切断传播途径(一)消毒15分钟10分钟10分钟15分钟(二)灭菌(三)隔离三、保护易感人群(一)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二)提高特异性免疫力(三)药物预防小结5分钟小结1、传染病的概念、学习传染病的目的。
传染病总论
四、传染病分类
• 法定传染病:三类39种.
甲类 —— 强制管理 乙类 —— 严格管理 丙类 —— 监测管理
甲类传染病是指: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 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 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 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 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 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 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种传染病中都相对固定,可作为隔离病人的依据 之一
3、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
• 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 • 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性、流行、大流行和暴发流行之分 • 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空间上(地区分布)、
主要传播途径有:
空气传播
水传播、饮食传播
生物媒介传播
接触传播
3.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 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该病的 人群。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 有病原体 • 有传染性 • 有流行病学特征(散发、爆发、流行、
大流行)季节性、地方性 • 有感染后免疫
1、病原体(pathogen)
• 每一个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 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
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 征
4、感染后免疫
•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 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 保护性免疫可通过抗体(抗毒素、中和抗体等)检 测而获知
• 感染后免疫属于自动免疫,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 的免疫属于被动免疫
• 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 异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一、概述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和诊断、治疗、预防的科学。
本次课程将重点介绍传染病学总论,包括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疾病种类、传播途径、治疗方法及防控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二、传染病概述
1、传染病定义:指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人体并能在人群中引起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特征:具有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可预防和治疗性。
3、传染病种类:按病原体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4、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等。
三、传染病防控措施
1、隔离:对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限制病原体传播。
2、预防接种:通过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3、公共卫生教育: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4、环境卫生:保持空气流通,消毒公共场所和家庭卫生等。
四、医学研究进展
1、新药物研发:针对新型传染病病原体,加速新药的研发和临床试验。
2、新技术应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3、新的防治思路:探索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如免疫疗法、基因疗法等。
五、总结
本次课程介绍了传染病学总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包括传染病定义、种类、传播途径以及防控措施等。
我们也介绍了近年来传染病学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和医学研究进展,展示了传染病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希望大家能够深入理解传染病学知识,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共同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
不同的疾病致病所需菌量不一。
一般病原体数量越大,感染可能性越 大,潜伏期较短,病情较重。
(4)变异性(variability) 环境因素可使病原体遗传因子改变, 发生变异。 (致病力的变化;抗原性变化;耐药 性变化…) 利用人工条件,以各种因素激发病原 体变异: 定向变异,为人类利益服务。
三、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
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均 研究传染病,都以消灭传染病为目标,但角度 不同。传染病学是以个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 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 归的原因和规律,并研究其早期诊断方法以及 有效的治疗措施,它属于临床医学范畴。流行 病学则是以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传染病 在人群中发生的原因,分布规律以及有效的预 防和控制措施,属于预防医学范畴。二者需要 有机的结合,才能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传染)的概念
概念:传染是指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 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 用和相互斗争的过程,一般也可称为感 染。 必备条件:病原体、人体、所处环境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大多数传染病: 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
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㈠ 自然因素(Natural factors) 地理条件 气候因素 生态环境
自然因素对病原体与人体都产生影响, 与流行过程关系甚大。 传染病的地区性与季节性分布与自然 条件密切相关。
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对自然条件 的依赖尤其明显。 ㈡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 经济发展水平 生活水平 文化教育水平与卫生习惯
(5)入侵门户与特异定位 • 病原体入侵人体需有特定途径 (侵入门户) • 体内生长繁殖亦有一定部位
传染病总论ppt课件
传染病总论ppt课件目录•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传染病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问题•传染病的未来展望与挑战01传染病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分类根据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传染病的危害对人类的危害传染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可导致患者死亡、残疾或长期带病生存,同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对动物的危害动物传染病可导致大量动物死亡,造成畜牧业和宠物行业的巨大经济损失,同时可能引发公共卫生问题。
传染病的历史与现状历史自古以来,传染病就是人类面临的一大挑战。
历史上多次爆发的大规模传染病如鼠疫、天花、霍乱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现状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有一些传染病如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等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此外,新发和再现的传染病如SARS、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病等也不断出现,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新的挑战。
02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病原携带者等。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等。
易感人群与免疫力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免疫力指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
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是开展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查可以了解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传染病学要点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总论病原体: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朊毒体等寄生虫:包括原虫和蠕虫等。
感染与免疫感染分类1.原发感染:即初次感染某种病原体。
2.重复感染: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
3.混合感染: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
4.重叠感染: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又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原发感染后出现的病原体感染称继发性感染。
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病原体被清除主要方式:①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如胃酸的杀菌作用;②特异性免疫清除,如母体获得的特异性抗体、人工注射的抗体和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故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体征及生化检测异常。
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诊断依赖免疫学检查检出特异性抗体。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
隐性感染考点:1.三无:无症状;无体征;无辅助检查异常。
2.一有:有抗体。
3.最常见: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中最常见的。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且由于病原体本身和(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出现临床表现而发病。
全有:有症状;有体征;有辅助检查;有病原;有免疫。
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并生长、繁殖,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
携带者所具有的共性是不出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无症状;带菌/毒:排出病原体—传染别人潜伏性感染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不足以清除病原体,而将其局限化,但不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一旦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
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因此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
潜伏—择机(免疫低时)发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
传染病学传染病总论
VS
并发症
传染病可能引起各种并发症,如肺炎、心 内膜炎、脑膜炎等。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加 重病情并增加治疗难度。因此,对于严重 的传染病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并预防并发 症的发生。
抗感染治疗与药物管理
抗感染治疗
抗感染治疗是传染病治疗的核心,包括抗 生素、抗病毒药物等。选择合适的抗感染 药物需要根据病情和病因进行,同时需要 考虑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学和不良反 应等因素。
阐述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和策略,以及针对不同传染
病的免疫保护水平要求。
疫苗安全性与不良反应
03
讨论疫苗接种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
卫生习惯与环境消毒
手卫生与个人防护
强调勤洗手、使用洗手液、保持社交距离等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 性。
环境消毒措施
介绍针对公共场所、家庭、医疗机构等不同场所的消毒方法和注 意事项,以及针对空气、表面和物品的消毒方法。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它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 疫分子组成。免疫系统通过产生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应答来清除病原体, 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免疫记忆。
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预防策略
预防策略主要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卫生习惯养成、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等。疫苗接种是最 为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之一,但疫苗接种并非一劳永逸,需要定期复种以维持抗体水平。
感染症状
传染病通常伴随着明显的感染症状,如咳嗽、乏力、胸闷、呼吸急促、喉咙疼痛等。这些症状是由于病原体侵 入人体后引起的,需要及时治疗以减轻病情和防止病情恶化。
系统性症状与并发症
系统性症状
一些传染病会引起全身性的症状,如头痛 、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寒战、恶心、呕 吐等。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病原体释放的 毒素或免疫反应引起的。系统性症状需要 对症治疗和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传染病总论.1ppt
• 3、临床类型: 、临床类型: • 根据发病快慢及病程长短分为急性、亚 根据发病快慢及病程长短分为急性、 急性、慢性;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轻型、 急性、慢性;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轻型、 普通型、重型、爆发型。 普通型、重型、爆发型。
四、传染病的诊断
• 1、流行病学资料:了解发病季节、地区、 、流行病学资料:了解发病季节、地区、 年龄、职业、接触史、 年龄、职业、接触史、家庭或集体中类 似疾病的发生、既往史、旅居地区史、 似疾病的发生、既往史、旅居地区史、 预防接种史、输血史、不洁饮食习惯史 预防接种史、输血史、 等。 • 2、临床资料: 、临床资料: • 3、实验室检查:一般检查、病原体检查、 、实验室检查:一般检查、病原体检查、 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
五、传染病的治疗
• (一)治疗原则:强调三早 一就地;早 一就地; 治疗原则: 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就地治 疗。 • (二)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 1、一般支持治疗; 、一般支持治疗; • 2、病原治疗; 、病原治疗; • 3、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 • 4、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
一、传染与免疫
•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的概念 感染的概念: • 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是病原体侵 感染( )又称传染, 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 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也 是人与病原体相互作用和斗争的过程。 是人与病原体相互作用和斗争的过程。 构成传染的必备的条件是病原体、 构成传染的必备的条件是病原体、人体 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三个因素。 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三个因素。病原体是 致病条件,也就是外因; 致病条件,也就是外因;是否发病主要 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功能,即内因。 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功能,即内因。
传染病学总论
整理ppt
1
总论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整理ppt
2
前言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阮粒、病毒、衣原体、 立克次体、衣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 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科造 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 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 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整理ppt
3
前言
历史上传染病对人类造成很 大的灾难。 • 鼠疫、霍乱、天花、疟疾、 血吸虫病和黑热病广泛流 行 • 新中国成立后,天花得到 消灭,脊髓灰质炎接近消 灭。
整理ppt
10
一、感染的概念
“新发突发传染病”:新的病原体:如HIV 病毒、SARS相关冠状病毒、甲型H1N1流 感病毒引起的疾病。
“再现传染病”:已经被控制的传染病如 结核病由于种种原因在局部地区流行。
难治性耐药菌株感染:光谱抗生素的滥用 诱发细菌耐药基因突变
整理ppt
11
一、感染的概念:多种形式的感染 情况
病毒性肝炎 • 经过一系列的生活史整,理ppt最后在某脏器定居。 26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三)排出途径
• 单一途径:志贺菌,粪便 • 多种途径:脊髓灰质炎病毒,粪便,飞沫 • 叮咬或输血:疟原虫
整理ppt
27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一)直接损伤:
• 借助其机械运动及其分泌的酶直接破坏组织 • 通过细胞病变而使细胞溶解:脊髓灰质炎病毒 • 通过诱发炎症过程而引起组织坏死:鼠疫
01传染病总论(1)
经过百余年的奋斗,只消灭了一个天 花,但又出现了很多的新传染病,所以传 染病的防治任务非常艰苦。
四、传染病感染过的各种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①可被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如胃酸所清除(如霍乱孤菌), ②体内特异性被动免疫(来自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 体)所中和。或特异性主动免疫(通过预防接种或
3. 毒血症状 由病原体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可 引起乏力、全身不适、头痛、肌痛、厌食等。 4.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临床表现为肝、脾和淋 巴结肿大。 (三)临床类型 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轻 型、中型、重型、暴发型、典型及非典型等。
传染病的诊断
传染病的诊断应早期、正确诊断,及时 治疗,早期隔离,以防传播。 一、临床资料
(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 发热 是传染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常见的热型有:
①稽留热 :a)高热,b)24h温差不超过1℃。如乙脑。 ②弛张热 :a)高热,b)24h温差超过1℃,最低温度不到 正常。如伤寒缓解期。
③间歇热(败血症型热):24h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 下,见于疟疾、败血症。
④波状热(回归热):热度逐渐上升,达到高峰后,又逐渐 下降至低热或无热,反复出现,见于回归热、布氏杆菌
二、传染病的危害性
传染病均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在人群中引起 程度不等的流行,所以其危害性不只影响到个人, 常常涉及家庭和社会。
历史上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给人类 造成极大的灾难。公元6世纪一次鼠疫大流行,欧洲 死亡近1亿人,14世纪第二次大流行,亚、非两大洲 死亡2400万人,欧洲病死2500万人,占欧洲人口总 数的1/4。
Intermittent fever(septicemia)
8am 12p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报告时限
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疫情报告单位
甲类管理传染病 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并电话报告
对乙类传染病
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不超过12小时
丙类传染病
12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告
传染病的预防
(三个要点):
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管理传染源
◎患者或疑似病人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如儿童感染水痘病毒后没发病,水痘病 毒可潜伏在神经节内,数年后发病就不再 是水痘,而是带状疱疹。潜伏性感染期间, 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
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
隐性感染最常见
病原携带状态次之 显性感染所占比率最低
二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 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的概念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 展和转归的过程。
目前还有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仍未能充 分地加以认识。
伤 寒 杆 菌 电 镜 照 片
炭 疽 杆 菌
钩端螺旋体
天 花 病 毒
二.传染性(infectivity)
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传染性指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 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在每 一种传染病中都相对固定,可作为隔离病人的 依据之一。
-监测管理
要认真、完整的填写疫情卡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 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 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 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细菌性 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 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 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 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 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一 感染与免疫
感染与免疫
感染的概念 感染过程的表现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
感染、传染的基本概念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和人体宿主之 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感染应具备三个要素: ①有病原体②有易感宿主(人和动物)③ 有宿主体内寄生与繁殖的能力。 传染(communicating) 在具有感染三要素 同时,还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征。 传染性疾病:有病原体或寄生虫感染人体 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一) 一过性感染:病原体被清除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
特异性被动免疫中和 特异性主动免疫清除
1、一过性感染: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
宿主免疫强大时
人体
非特异性 免疫屏障 特异性 被动免疫 特异性 主动免疫
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病原体
人体
仅有特异性免疫应答,无/轻微组织损伤 无症状、体征、甚至生化学变化 只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
历史的声音
解放后,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开展爱国卫生 运动,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方针, 60年代初消灭了天花,控制了鼠疫和霍乱的 流行,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幅度 下降,传染病的发病率以9%的速度逐年下降, 传染病在死亡顺位由第1位到第9位,平均寿 命由解放初期的35岁上升到69岁。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 体外的人和动物: ● 患者 ● 隐性感染者 ● 病原携带者 ● 受感染动物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新传染病发生及传播的社会因素
人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 新开农田、再造森林 便捷的交通有利于传染病播散 世界的都市化 气候变暖、环境污染 经济危机、暴力冲突 新病原不断涌现
如何应对新的传染病
保持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
强化对传染病的认识
强化病原学研究
加强国际合作 提高国民的素质
隐性感染的临床意义
隐性感染多。 是感染后最常见的表现。 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主动 免疫,病原体被清除。
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
健康携带者。
3、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病原体
人体 机体免疫应答
病原体/机体变态反应
组织损伤 病理改变、临床表现
3、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数量最小。 在少数传染病中,大多数感染者为显性感染 (如麻疹)。 显性感染结束后,大多数病原体可被清除,人体 可获得持久的免疫,不易再受感染,如麻疹,或 短暂的免疫,容易再受感染发病,如流感。 少数病原体不被清除,则转变为病原携带者,称 恢复期携带者。部分病人也可成为慢性患者。
(一) 病程症状和体征 此期是治疗、抢救的关键时期
■ 恢复期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 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临床上称为恢复期。 该期有时病情突变或出现并发症
(一)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复发与再燃
复发:初发疾病进入恢复期,稳定退热一段 时间,病原体再度繁殖,初发症状再现。 再燃:患者症状体征减轻,但体温未降至正常, 潜伏的病原体再繁殖,体温又复上升。
三.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的 影响下,表现出各种特征:
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
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性、流行、大流行和暴发 流行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空间 上(地区分布)、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 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
四.感染后免疫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 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主动免疫:感染后获得免疫力和疫苗接种
41架航班发现疑似病例
S A R S 远 距 离 跨 越 式 传 播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三) 易感人群
易感者: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易感人群: 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 感染而言。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一) 自然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 洪涝、干旱、飓风、冰冻等灾害
(二) 社会因素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不同方式再侵入其
他易感者的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流感、流脑、麻疹等 水、食物传播:痢疾、伤寒等 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手、用具、玩具 虫媒传播:节肢动物叮咬吸血传播:乙型脑炎 血液和体液传播:乙、丙肝、艾滋病 土壤传播:破伤风、钩虫病
SARS通过飞机传播
■后遗症
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未能复常者。 (如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
(二) 临床类型
病程长短:急性、亚急性、慢性 病情轻重:轻中重、爆发 临床特征:典型、非典型
四、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疫情上报制度—法定传染病 分为三类37种
●甲类两种(鼠疫、霍乱)-强制管理 ●乙类25种-严格管理 ●丙类10种
亚、欧、美和非洲
1918-1919 Spanish Influenza
美联社报道
Influenza nowadays-Mexico
历史的声音
在我国解放前,鼠疫、霍乱、天花、疟疾、 血吸虫病、黑热病等广泛流行,仅1910年 东北地区鼠疫流行,病死42000人以上。 1937-1946年我国霍乱病人25万人,死亡 10万人以上。 1939-1949年10年间,全国天花患者约38 万人,仅1947年天花患者2万人,死亡3400 人。
重点:研究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人类与病原的斗争的历史
2400多年前,瘟疫几乎摧毁了全雅典 1566年,人们记录了疯狗所致的狂犬病 1817~1923年的百年中,共发生了六次世界性 霍乱大流行,第七次大流行至今尚未终止 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导致2500万人死 亡 1981年出现了艾滋病,造成全球性问题 2002~2003年,西尼罗河病毒美国和加拿大导 致数千人患病;同期SARS病毒引起的SARS
流行于欧洲各国
死亡2000万人,人口减少约1/4 法意战争中法国军队因梅毒败北
90%以上土著印加死亡
17-18世纪
19-20世纪中
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欧洲
亚、欧、美洲
亚、欧、美洲60多个国家
天花
霍乱 鼠疫 流感
1.5亿人死亡
病死率达50-70% 1000万人以上死亡 2500万人死亡
1918年
4、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在入侵部位或入 侵较远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并不
出现疾病现象称病原携带状态。
按病原体不同可分为带毒者、带菌者与带 虫者。
病原携带状态
分类
潜伏期携带者 恢复期携带者 健康携带者(ASC) 急性携带者(3个月内) 慢性携带者(3个月以上)
意义:为重要的传染源
人体在某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 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
(re-infection)
人体在某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 种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过性感染 隐性感染 (Covert infection)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病原携带状态 (Carrier state)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
传染病总论
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communic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