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课后反思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最新资料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一、实验教学分析《力的分解》在力学部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对高一学生而言是物理学习的一大难点。
为了有效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重要章节,笔者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
笔者在教学引入阶段设置一个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入本节研究内容;在教学展开过程中设置四个演示实验,层层推进,对学生的要求逐渐提高,从而起到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还设计了课后探索实验,其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从单纯的模仿转向创新方向,让物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层层创设情境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重事实;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课堂中只起到创设情境,主持、激励和归纳总结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实验器材选择实验的设计不求“高、精、尖”,力求用常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设计的目标,将实验的现象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
现在实验教学片面追求数字化,但是数字化设备要求高,使用多有不便,对于很多缺乏相应条件的学校也不具有实用性,因此利用平时常用的物品设计完成演示实验更具有实用性。
利用简单物品实现同样的效果既可以展现物理实验的精巧之处,又可以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家发现力学规律的历程。
三、实验教学过程[实验1]巧断绳实验实验性质:学生实验。
实验器材:金属杆一根(可以用铝合金窗框或铁棒代替),两端连上两个突起物即可。
实验说明:实验装置如下图,与直接拉绳相对比,利用力的分解可以轻易拉断尼龙绳,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片段]师:(展示一根棉线)现在有一根棉线,哪位同学可以徒手将其拉断?我们邀请一男同学上来试试看。
(男生尝试后很难拉断棉线。
)师:我们再请一位女同学来试试,我们将棉线绑在实验仪器上,让她从中间拉拉看。
(女生尝试后很容易就拉断了棉线。
)师:男同学都不能拉断,但是女同学却能完成。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教材教学设计第五章第2节《力的分解》教师姓名:【课题】第5章第2节力的分解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5章第2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
从纵向来看,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是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
从横向来看,也是对矢量概念的进一步加深,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力的分解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2、教学目标设计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通过实验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并结合教学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是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以后知识学习很重要。
因此我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为: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为: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以确定分力的方向。
二、教法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将本节的教学分为三个主要环节。
1、教学的主要环节第一环节:通过问题情境和知识回顾为力的分解的新课教学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过程中领悟力的分解的方法,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突破难点,实际生活中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第三环节:学以致用对知识进行巩固,在拓展提升中发展学习的能力。
第五节力的分解反思
第五节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适量运算的重要一节,通过对力的分解,熟悉适量的分解方法,为以后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奠定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矢量的概念、学习了力的合成,知道了矢量合成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只是由于数学只是不够,初中学的直角三角形知识差不多遗忘,而高中数学中的三角函数刚开始学习,很是不熟悉。
在此基础上,我设想用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通过自主和合作学习力的分解的原则、方法,并进行巩固练习,最后进行检测。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观察,适时知道,精讲点拨,尽可能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收获知识、提高能力。
为了更好的配合学案,我有制作了简单的幻灯片,把重要的知识点和课本上的例题,在投影上展示。
学案题量比较大,因为力的合成用了三四节课,学生应该熟悉了平行四边形定则。
引入用复习引入的方式,先用做题的形式复习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
然后自然而然引出合成的逆运算分解。
然后阅读课本,完成学案,自主、合作、精讲、练习、检测。
可是,上得一塌糊涂。
对学生了解不够深入细致,仅复习引入那两道题,就花了十几分钟,学生平行四边形定则掌握了,可作出图后,没有用数学知识去计算,而是用作图法、力的图示来解决,用直尺量,大费周折,效果很不好。
心想,玩儿完了,这节课怎么也讲不完了。
只好耐下心来,走一步看一部,讲到哪儿算哪儿。
更不能稀里糊涂的赶完这节内容。
最后还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没完成。
真的是败笔。
同样听王志华老师的课,引入很直接,很简单,直接让学生从概念(合力、分力、力的合成遵循的规律)、板演平行四边形。
以课本为源,重点讲解课本例题,并且学生活动也不少,学案上最后还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
分析高大的桥为啥要造很长的引桥?并用橡皮筋儿演示合力一定时分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
整堂课流畅,并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经过这次做课听课评课,我深切体会到,上课要接近学生,课上的好不好,关键是学生能否听得懂,要降低难度和课堂容量,贴近学生实际水平,在学生实际水平基础上,逐步提高能力丰富知识,不可急于求成。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4.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
5.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
【学习重点】力的分解方法及矢量相加法则。
【学习难点】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课堂精讲】一、力的分解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
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 ,它们可以互相,并非 !!!2.遵循方法:。
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 ,那么与力 F 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 ,就表示力F的两个。
3.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力F可以有对分力。
思考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分解已知力?二、确定分力原则例1: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有一个物体,该物体受到的重力G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重力?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思考:1.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求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2.斜面倾角变大, 分力如何变化?3.联系实际: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例2.拖拉机拉着耙,对耙斜向上的拉力F,F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拉力F?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方法小结:三、矢量相加的法则例3.一个人从A走到B,又从B走到C。
用作图法画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这个人的位移是?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从面求出合矢量的方法。
2. 和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3.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又有,相加时遵从的物理量。
如:力、速度等(2)标量:只有,没有,求和时按照的物理量.如:时间、质量、长度等例4.求各组共点力的合力课堂小结:【课堂自主检测】小球静止在斜面和挡板之间,请分解小球所受的重力?求斜面和挡板对物体的弹力?【课后作业】1.上交作业:课后题3个2.《三维设计》P45《力的分解》学情分析如何学好《力的分解》知识,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于刚进入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有一定困难的。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4.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
5.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
【学习重点】力的分解方法及矢量相加法则。
【学习难点】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课堂精讲】一、力的分解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
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 ,它们可以互相,并非 !!!2.遵循方法:。
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 ,那么与力 F 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 ,就表示力F的两个。
3.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力F可以有对分力。
思考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分解已知力?二、确定分力原则例1: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有一个物体,该物体受到的重力G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重力?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思考:1.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求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2.斜面倾角变大, 分力如何变化?3.联系实际: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例2.拖拉机拉着耙,对耙斜向上的拉力F,F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拉力F?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方法小结:三、矢量相加的法则例3.一个人从A走到B,又从B走到C。
用作图法画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这个人的位移是?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从面求出合矢量的方法。
2. 和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3.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又有,相加时遵从的物理量。
如:力、速度等(2)标量:只有,没有,求和时按照的物理量.如:时间、质量、长度等例4.求各组共点力的合力课堂小结:【课堂自主检测】小球静止在斜面和挡板之间,请分解小球所受的重力?求斜面和挡板对物体的弹力?【课后作业】1.上交作业:课后题3个2.《三维设计》P45《力的分解》学情分析如何学好《力的分解》知识,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于刚进入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有一定困难的。
力的分解 教学反思
关于《力的分解》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在实际解决有的问题的时候需要将某个力进行分解,例如课本中的实例。
抽象为斜向上的拉力拉水平面上的物体,拉力会产生怎样的作用效果,在我的提示下部分学生能回答上来。
我们要研究物体水平方向的运动情况和竖直方向的受力情况,需要将该力进行分解。
接着给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看出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
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可以有无数多的分解情况,从课本给出的三种分解情况可以总结出当合力一定时,两分力夹角越大,则两分力可能也会越大。
在某些情况我们往往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对研究问题更加方便。
例如课本当中的实例。
接着讲两道例题体会力的分解带来的解题的便利。
再通过两个实例感受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例如为何要修建引桥,为何上坡困难,下坡易。
这一节课中所讲的按作用效果来分解力,学生难以理解。
而按正交分解法来分解却很简单。
还涉及到学生会不会做平行四边形。
例如已知合力和分力所在方向如何去做平行四边形,从而找到两个分力。
本节课采用的是讲授法,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一直在探索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
如果以最终的学习成绩为教学目的。
我应该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研究。
做好归纳总结和巩固复习。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凯里三中物理组:谢江湖备课总体思路:力学部分是整个物理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关键部分。
而本节《力的分解》在力学部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刚刚升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本节确实是一大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掌握这一重要章节,将是本节公开课的首要目的所在。
由于高一实行新课改,根据课改精神,本节课我尝试着采用了“指导——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层层创设情景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重事实。
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自己在课堂中只起设置情景、主持、激励和归纳总结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备教材引入新课:[互动游戏]让两名男同学上台拉着绳子的两端站在一边,让一名女生上台拉着绳子的中间用力拉两名男生,发现拉不动,然后教师指导让两名男生站在两端用力拉,再让小个子女同学在绳子中间用力一拉,两名男生都被拉动了。
一名女生能拉动两名男生,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同学们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吗?待我们认真学完本章的第二节——力的分解之后你们就可以自己揭开这个谜了。
这样引入新课,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进行新课:[演示实验]:用一根细线提钩码和用两根细线提钩码到同一高度。
教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教师总结:1、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如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分力。
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2、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所以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3、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所以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与力的合成比较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培养学生说理的逻辑性)我们知道不论有多少个共点力都可以用一个合力来等效替代,换句话说也就是:力的合成是唯一的。
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学生思考:若给定一个力(大小、方向),将这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你能分解得到几对分力?教师总结:如果没有其他条件限制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力的分解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力的分解”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之一,与“力的合成”内容相辅相承,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也是对今后对矢量分析的基础。
一、课堂设计思路本次课堂设计,我的思路源于“新课改”的教育思想,将“情景设置”引入教学中,辅以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增强师生间的课堂互动,让学生融入一个“情,景,理”的思考与钻研的过程,将以往的学生适应课堂的模式转化为课堂适应学生的模式,以期达到学而有趣,知识固化的目的。
二、课堂进行过程我们回顾了力的合成的内容,并再次强调了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从而引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总结出,在不设限制条件下,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之后,近一步重点分析力的分解只有惟一情况的两种情形,而后给出拓展思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情绪下区钻研更深层次的物理规律。
而后,我给出了两个巩固练习,题目设计由分析物块放在平面上受力及其力的按需分解,到分析物块放在斜面上受力及其力的按需分解,两个练习难度递次增大且有着严格的逻辑性和统一性,典型具有代表性,在讲解练习的时候,充分发挥师生间互动,鼓励并抽取学生上台与教师共同解题,在知识上始终强调“按需分解”以及“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原则,并解释“力的分解最终目的是力的合成”,让学生及时将新学知识在应用中固化。
最后,对课堂进行小结。
三,课堂实施效果本堂课完整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整堂课志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在兴趣驱使下对物理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掌握新学知识。
本堂课的实施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由情景实验入手,表现了极大的学习兴趣,给整堂课奠定了良好的氛围基调。
知识与巩固练习均环环紧扣,难度递增,有代表性,使整堂课虽氛围轻松却知识紧凑,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掌握过程,体现了国家对于高中教育新课改的指导思想。
课堂上教师在授课方式上的激情投入和引导,也在一定程度感染了学生;师生间的互动,也使学生了有学习的“主人翁”精神,并从中提出了创新的思维,如学生罗树菖在课上大胆的提出非常规的利用合力中点作并行四边形的方法,可以说是本节课的亮点。
力的分解反思Microsoft Word 文档 (5)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反思本节的内容是前面所学力的基础知识的平行四边形则的综合运用,而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较难形象地掌握。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对一个力进行效果分解。
通过相关的画图、启发和分析等过程,学生对本节的重点基本掌握,但对教材的知识细节今后应进一步加强。
二、教法反思本节课我采用了《目标导学式教学法》,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确立两个分力的方向?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放在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为了使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具体形象,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1、情景创设:通过趣味游戏“拔河比赛”设置悬念:老师为什么可以把两个力气比较大的男同学同时拉过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结尾,请学生利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悬念,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目的。
2、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发现物理规律。
在实际生活中力按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2个小实验:(1)木块放在手上,让手逐渐倾斜,体验木块重力的作用效果;(2)铁球放在装有海绵的斜面上,观察铅球重力产生的作用效果;3、我自己在课堂中只起设置情景、主持、激励和归纳总结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教学设计反思1、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为了体现力的作用效果,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很容易感知力的作用效果,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指导者、服务者、参与者,引导学生找出力的作用效果,帮助学生完善力的分解步骤。
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力的分解这一知识目标。
3、教学环节自然具体,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设计几个简单的实验使难点突破,体现了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色。
四、教学效果反思从这节课来看,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还有待于提高,这是今后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加强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
《力的分解》是面向高中物理学科的实验教学设计。
根据教材设计及预期教学目标,应用牛顿二定律,结合实验室中的设备,以及给学生的实验指导,让学生对力的分解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1)掌握力的分解原理;
(2)熟悉力场中力的分解;
(3)认识牛顿二定律;
(4)熟练掌握实验室中设备的使用。
三、实验实施
实验室准备:
(1)准备一个物体:
(2)准备一台力矩表:
(3)准备一台转动角度仪:
(4)准备一台拉力计:
(5)准备一支量筒:
实验步骤:
(1)将物体放置于板上,用拉力计测量物体经受的全部拉力;
(2)将力矩表安装在物体的拉力点处,测量物体受到的力矩大小;
(3)将转动角度仪安装于物体的拉力点处,测量物体的转动角
度;
(4)将量筒安装于物体旁,用水测量物体的重心距离;
(5)取样测量后,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
四、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数据,用牛顿二定律求出力的分解,得出结论。
五、结论及考察
(1)实验证明:当两条水平拉线相交时,物体便会经受一个力矩,这个力矩会将物体引向原点;
(2)实验表明:装置中物体受到的力与物体受到的力矩成正比;
(3)实验证实:当物体经受拉线施加的力时,物体会在重力场中改变位置,这反映出物体经受力的力学特性。
六、反思
(1)实验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力的分解;
(2)实验操作简单易行,能够让学生更加活跃的参与实验;
(3)实验操作中,学生可以体验到现实生活中力学作用更多的物象;
(4)实验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物理学的复杂性及应用,从而更好的学习物理学。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教学方法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用具橡皮筋,长直尺,弹簧秤,钩码,铅笔,细线,重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学生活动】:趣味拔河【过渡引言】:相信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程之后就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板书】力的分解新课教学:【设问】:(回顾、铺垫)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则?【学生回答】: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引导学生】而已知物体的合力求分力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力的分解。
【板书】1、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引导学生】那么,力的分解又应该遵循什么定律?【学生思考并回答】:也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板书】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过渡引言】不加限制条件,一个对角线可以做出无数组平行四边形,即一个力可分解为无数组不同的分力.如右图在实际问题中, 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教师活动】:把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但它并不能竖直下落。
基于核心素养的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基于核心素养的力的分解教学反思本文将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力的分解教学进行反思,探讨这种教学方法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引言力的分解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通过将合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与力相关的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力的分解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二、优势与效果1.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力的分解教学以真实问题为背景,通过分析问题、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究如何将合力分解为分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
2. 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实践:力的分解教学是跨学科的,不仅涉及到物理学的概念和原理,还与数学、几何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力的分解教学,学生不仅可以理解物理世界的规律,还能够应用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的分解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三、不足与问题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基于核心素养的力的分解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一些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激励,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学资源与设备的限制:力的分解教学需要一定的实验设备和教学资源支持。
然而,一些学校的实验条件有限,缺乏必要的设备和资源,限制了教学的开展。
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适应自身条件的力的分解教学方法,并寻找合适的替代实验和教学资源。
3. 教师的专业素养需不断提高:基于核心素养的力的分解教学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教师应熟悉力的分解的理论和实践,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和实践操作。
因此,继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是力的分解教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获奖科研报告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获奖科研报告“力的分解”是我在组内进行的一次公开课,经过全组教师的评课,得到了各位同仁的认可。
这节课是高中生学习物理以来普遍认为比较困难的一节内容,所以教学设计的重心是如何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感受、认识、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合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初步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原则及将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互成角度分力的方法,就成为这节课的重要环节。
为此,这节课在复习上节课力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实验将抽象的力的分解概念引出,即“用一个力拉橡皮筋至O点,而后用两个不同方向的力将橡皮筋拉至O点”,然后我们回顾了力的合成的内容,并再次强调了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从而引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及学生的亲身体会讨论总结出,力分解具有唯一性条件和一般情况下力按效果分解。
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基本理解了力的分解的概念,熟练掌握了力的分解方法。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可汲取的经验,也有需改进的方面。
一、对症下药,切实弄清教学对象。
了解学生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根,是有效教学的切入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知识状况、能力状况和学习经验、学习态度及学习的准备状况,有针对性地找到教学的需求和教学的突破口,为教学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不能自以为内容很简单,或者以老经验授课就可以了,从而不调查了解当前教学对象的情况,满以为自己可以讲解得清晰到位,结果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所以无论在备课前还是讲课中,我们都要及时获取学生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成共识。
例如,在此次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时,大部分学生只是对概念有个模糊的认识,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一无所知,这样如果直接从理论开讲,则效果肯定不佳,只有先从“拉橡皮筋”实验入手,让学生直接看到“力的分解”现象,再讲理论学生就能很快理解掌握。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一、教材特点及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新教材编写特点是既注意科学性,又注意与生活、专业和社会的联系,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地例举学生在身边生活、将来工作中会碰到的实例。
大部分知识点仅要求知道或了解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能够作定性的分析;少量需要定量计算的习题,在设计时也注意避开较难的数学计算。
“力的分解”是该教材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属于高考物理教学大纲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大纲要求: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能举出生产生活中力的分解的实例,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大纲高考模块“物体的平衡”等有关内容的教学以及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力学知识的基础。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求分力。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多媒体展示的教学方法。
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中的指导思想(1)设置真实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对所学知识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而不是只聆听教师的讲解。
本课笔者创设了斧劈竹筒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主动地提出问题──为什么对斧子施加向下的力,可以使竹筒向两侧分开呢?秘密在哪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内在的探究兴趣。
(3)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本节课通过设问、实验、练习等环节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参与,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力的分解》一课的教学反思
《力的分解》一课的教学反思凯里三中物理组:吴蓉一、作用和地位:“力的分解”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之一,也是高一物理的一个教学难点,又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技能和重点。
与“力的合成”内容相辅相承,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它也是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
同时还要知道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分解的等效替代思想为解决其他类似物理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基础。
难点主要有: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分解的实际运用,以及力的分解的唯一性。
二、教学片断1、首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利用了一个简单易做演示实验引入新课:用一个薄木板其两端架在两个粉笔盒上,中间悬空,然后在上面放一重物,让学生观察木板的弯曲程度,然后再用一斜向上的力拉该物体运动起来,再让学生观察木板的弯曲程度。
这个实验效果明显,学生能自己分析出:斜向上的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是使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的作用效果;另外一个是使减轻了重物对木板的挤压,使得木板的弯曲程度减小的作用效果。
在这个探索的情景里,学生知道了分力的概念,并且有了知识的准备,同时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给整节课的学习氛围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2、然后回顾了力的合成的内容,并再次强调了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从而引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并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了模拟,接着在师生的讨论中总结出,在不设限制条件下,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之后,近一步利用课后练习中的第一题分析力的分解只有惟一情况的两种情形。
3、在讲解力的分解方法中,为了强调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并让学生感知力的作用效果实验,我用了一个自制教具:将细绳一端套在中指上,另一端与铅笔连接,笔尖端卡在手心处,在笔尾与细绳的连接处,挂一重物,(如图所示),让学生体会一下重物的重力向下拉产生的效果。
这个实验效果明显,之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出:重物的重力效果有两个作用效果:一是使绳子对手指有拉的作用效果;二是使铅笔对手掌掌心有压的作用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分解课后反思
物理组王丽娜
高一新生对各个方面都充满好奇,只有充分的去了解学生,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那样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小见大是物理中常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展示物理最根本的道理,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物理的思想从而提高成绩。
对于力的分解含义和遵循的规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力的分解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这一点,理解较难。
所以这节课增加了学生参与,通过亲身体会力的作用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课堂上我的反应和与学生互动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例如,在研究用杆支撑绳系重物时绳上的力产生的效果的实验中,学生所做的和示范的不一样,我应该先对学生所做的进行讲解和评价,同时提醒学生应该仔细审题。
还有,学生用初中学习的数学知识定量得出结果有一定的困难,要适当放慢速度,由学生自己找出合力、分力间几何关系,得出结论再进行讨论,较为有效。
画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时应该在黑板上板演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否则学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画,哪些是已知条件。
另外,本节课探究任务重,时间紧,使得各个环节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探究,显得有些紧迫。
所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际问题中加以理解和巩固,所以接着计划用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充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