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孔子 优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与孔子
【教学目标】
1.熟悉孔子、老子的主要思想,记忆孔子、老子的一些名言,大致理解孔子的“仁”、“礼”,老子的“道”的思想内涵。
2.理解孔子由凡人入“圣”的过程,并与课本的文字介绍相印证。
3.探讨孔子、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评价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人个性形成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为什么孔子和老子后来都被神化。
【教学方法】
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与西方基督教一统天下不同,中国文化明显呈现出多元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影响最大,它们之间既互相排斥又相互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特色。其中儒、道两家思想都形成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分别是老子和孔子。
讲授新课:
一、老子
(一)老聃和《道德经》。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周朝的皇家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
(二)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最高的哲学概念。提出“天发道,道发自然”,否定
了“天命”。
2.提出了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守静”可以“以弱胜强”。
3.政治上“无为而治”,反对使用权谋,威逼百姓,要以“无事取天下”。
4.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原始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
(三)评价。
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正是这种道教文化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愈来愈繁荣昌盛。
二、孔子。
(一)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规。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二)孔子的思想学说。
1.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礼”即每人要“克己复礼”,言行要符合等级名分制度。提倡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
2.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用德教化,逐步改良政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客观存在,主张人应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
4.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5.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
(三)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
1.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2.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3.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4.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巩固小结:
春秋时代是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制逐渐形成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政治的剧烈变化,思想文化上也出现了空前的活跃,诞生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