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教学设计5+优质公开课18新编
《一厘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他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他亲人
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
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反映或表达母爱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2、能说出本剧的主题,学习借一件小事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3、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恳、和善、有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课文借一件小事来折射人性的光辉,映照平凡中的宏大这一深刻的主题。
教学形式:常规教学,同学争论为主教具:尺子,幻灯片课前预备: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的一些资料;查字典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课时支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并熟识课文内容,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一、设疑导入:老师拿出一把尺子,问:尺子上的一厘米会引发你哪些联想呢?(同学各抒己见)导语:一厘米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长度,但这一厘米却引发了一场风波,今日我们就走进毕淑敏的《一厘米》去探个毕竟。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说说你所了解的毕淑敏。
(同学把课前从互联网上查阅的有关的资料在班级内沟通。
)2、师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并配有相关图片)毕淑敏,女,1952年诞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XX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头专业写作,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中国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中国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北师大文学硕士。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3、检查生字词:幻灯片展现。
(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解释词语)三、整体感知课文1、同学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可以自由读,默读,几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等。
《一厘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2.能够测量简单物体的长度,并正确记录数据;3.能够利用所掌握的测量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合理测量长度并记录数据。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次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以及测量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掌握实际测量长度、记录数据的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熟练运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学内容:1.什么是厘米?厘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区别。
2.使用卷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技巧;3.实际测量物体长度,并记录数据;4.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测量房屋尺寸、制作手工艺品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小组介绍: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介绍小组成员的姓名和喜欢的颜色;•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测量长度的场景,比如测量家具、制作手工艺品等,让学生描述自己测量长度的经历,并引入长度单位——厘米。
第二步:理论知识讲解•分享长度单位——厘米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符号、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等;•分享使用卷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技巧,如何正确放置卷尺、如何进行读数等。
第三步:实践探究•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的物体进行测量,比如书、文件夹、笔等;•学生使用卷尺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学生将测量结果汇总,并以精确到厘米的方式进行记录和展示。
第四步: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将所掌握的测量方法和技巧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测量房屋尺寸、制作手工艺品等;•让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并描述制作过程中的难点与突破。
教学评估本次教学的评估分为两个方面:1.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听课、做笔记、交流、合作、实践探究等方面的表现;2.实际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测量和记录,并评估其实际应用能力。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更好地了解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概念。
《一厘米》教案4
《一厘米》教案4一、教学目标1.能够诵读和理解课文《一厘米》。
2.能够运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3.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4.能够简单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大小。
二、教学重点1.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2.运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难点1.简单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大小。
四、教学过程1. 热身(5分钟)•老师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口算该物体长度并且排列大小。
2. 导入新知(10分钟)•老师出示长度单位为“厘米”的卡片并解释其含义和使用方法。
•老师出示测量工具,并对其名称和使用方法进行介绍。
•老师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尝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说出物体的长度(例如:桌子、书、笔等)。
3. 观看视频(10分钟)•老师播放《一厘米》课文,并让学生跟随视频同时朗读。
4. 学生自测(15分钟)•老师为学生分发测量工具,并让学生进行自测操作,测量教室中不同物体的长度。
•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简单比较其大小。
5. 小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学生可自行回顾重点内容,并做好笔记。
五、课后作业1.回家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2.尝试使用手指、铅笔等物品进行长度测量并记录下来。
3.完成《一厘米》课后习题。
六、教学反思此次教学,结合《一厘米》这一教材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测量工具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同时,通过自测以及物品大小的比较,让学生掌握了简单的比较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探索更多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一厘米》教学设计
1、如果电视剧《一厘米》即将上演,请你为它拟写一则广告词。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几个富有概括力的句子,也可以是一组不连续的主题词。看谁写得最有创意,最有吸引力。
示例:
⊙毫不起眼的一厘米小题大做的年轻母亲值得关注的成长故事
⊙一个生性平和的女人,为何小题大做?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演绎怎样的人情世故?
讨论:以第2场为例,探究舞台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开展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3、分角色表演第2场。(小组合作排练、展示、评价)
4、结合全剧,说说主人公陶影的特点。
①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②执著、认真
③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三、“一厘米”的深度:探究主题,领悟多元内涵
1、链接《一厘米》小说节选段落,帮助学生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1、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赏析第2场台词,结合台词分析陶影及儿子小也的性格特质和心理状态。
(陶影:维护孩子的尊严,关心孩子的成长)
小也:成长过程中自尊心的觉醒,对妈妈的不信任和责怪)
交流预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展示活动一
展示活动二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2、舞台说明,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
1、导入语:女作家毕淑敏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情景,选择司空习惯的琐屑小事,这样的内容最易平淡无奇、枯燥乏味,但她的笔下却平地陡起波澜,“一粒沙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家通过对这些琐屑事件的“煎炒”,烹饪出人间生活的百味。
2、认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剧本主要写了哪些冲突。(组织交流、评价。)
2、“一厘米”虽然微小,却表达了深刻而丰富的主题,你从剧本中读出了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一厘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本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科,以《一厘米》为教学主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以下知识点:1.理解小数的概念及其表达方法。
2.掌握十分米(厘米)等单位换算方法。
3.学会用“尺规作图法”测量长度。
4.建立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积极态度和测量长度的兴趣。
2. 教学准备在开始教学前,需要准备好以下教学资源:1.一套教学课件。
2.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3.一组小数卡片,数值分别为0.1、0.2、0.3、0.4、0.5、0.6、0.7、0.8、0.9 等。
4.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如课件板书等。
3. 教学流程3.1 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首先需要让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即长度单位及其换算方法。
引入《一厘米》作文本教学素材,让学生了解小数的概念。
随后,通过对数值“0.1”的分析,引出“厘”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十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转换关系。
3.2 讲解环节接着,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了解更多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并且掌握使用“尺规作图法”测量长度的方法。
同时,通过对小数卡片的展示,教师让学生熟悉小数的表达形式,让学生逐渐掌握小数的概念。
3.3 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尺规作图法测量长度的实践操作。
在完成实践操作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下两个活动:1.换算操练: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尽量多的数值换算题目。
2.测量实践:教师分别指定 5 个学生,并让他们使用卷尺等测量工具对教室内各个地方的长度进行测量,然后总结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3.4 总结环节在总结环节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共同思考,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回顾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总结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4. 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使用问答、笔试、手工制作等形式来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一厘米》_教案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一厘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母亲为儿女的成长所做的努力。
2、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
3、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比喻的妙处。
[教学步骤]1、导入上堂课我和大家一起感知了一个与“一厘米”有关的感人故事,这件事在生活中可谓是非常小的一件事,可在一位母亲的眼里它却成了一件毫不能含糊的大事,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2、这篇文章说了几个时间段的故事?中心矛盾冲突是什么?明确:(1)坐车多买票(2)被误解逃票(3)投诉讨回公道。
中心矛盾冲突是该不该买票,小说的情节发展分别对应着三个时间段的故事。
第一是开端;第二是发展;第三是高潮和结局。
3、故事中,你认为陶影为什么在被误解后坚决要讨回公道呢?明确:这关系着一位母亲在儿女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这件事关系到教育子女的导向,她希望把儿子培养成诚实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有教养的人,她深爱小也,正是这种爱,使她具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她要给小也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
4、除了陶影“被误解后坚决讨回公道,写信投诉”这个情节以外,小说在第一、二部分里,还有哪些情节都表现了她为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所做的努力呢?明确:①她为儿子快乐,让儿子有小小男子汉的尊严,在儿子身高不够的情况下,爽快地掏出二毛钱买了不必要的票。
②为了不在孩子面前撒谎,她放弃了用票根报销的计划。
③为了培养有大家风度的孩子,她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把西瓜啃得太苦。
④倒班陪儿子逛寺院。
⑤在儿子面前,她强忍怒火,不与小青年争吵,不想让让孩子看她面目狰狞的一面。
⑥为了融化孩子眼里的寒冰,向儿子证明自己没错,求人帮忙写信向上级反映情况。
这些细节足以表现这是位对完美有着执着,全力以赴追求的伟大母亲5、怎么理解这位母亲独立坐车不买票的行为呢?是否就因为如此,她不能成为伟大的母亲形象?明确:第2段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她的一种自我安慰,以借以减轻内心的不安和愧疚的,所以我们不能从第2段就直接得出她是个爱占小便宜的人,其余各段的心理描写也能证明这一点。
《一厘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以短篇小说《一厘米》为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作品主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下是本教学设计的具体安排: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篇小说《一厘米》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意义;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主题和思想,并表达个人看法;4.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课前准备在课前要求学生阅读短篇小说《一厘米》,并做简单的阅读笔记,包括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内容;2.整体阅读教师进行整体阅读,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所营造的氛围;3.细致解读通过分段阅读,对作品进行逐段解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4.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帮助他们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分享个人的感悟和看法;5.情感表达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6.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促进互动交流,拓展思维。
三、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既进行讲解和引导,又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的空间,注重启发式教学;2.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和合作,共同探讨作品的意义和主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概念图,整理和展示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4.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将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价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批判性思维水平;2.作业评定布置相关阅读或写作作业,评定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3.学习反馈定期进行学习反馈,指导学生根据反馈意见,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一厘米”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掌握测量一条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3.通过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一厘米》课文朗读。
2.介绍和讲解“一厘米”的概念,它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和数值关系。
3.用校内实际场景作为教学练习,指导学生使用直尺或卷尺测量物体长度,反复练习掌握并熟悉操作流程。
4.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验数据,以图表形式记录不同物体长度信息。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和讲解1.【引入】: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常常用到尺子吗?人和物体都要测量吧?买菜要用到天平量吧?都是测量长度的,这次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单位——一厘米。
2.【概念讲解】:教师通过图表或幻灯片讲解:“一厘米是长度单位,它是国际标准单位之一。
1cm=10mm=0.01m。
而米、千米、毫米、微米、英尺、英寸、码都是长度的常用单位,日常测量长度时常要用到一些单位之间的换算。
3.【方法讲解】: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直尺和卷尺测量长度,比如手臂长度、书桌的长度、橡皮的长度等等,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直尺尺度上对齐0刻度线。
第二步:实践练习1.【实际操作】: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内采集数据,比如测量教室黑板、桌子、椅子、门、窗、篮球架等的长度。
并将采集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数据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的数据并进行分析,通过图表的形式呈现,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大小,分别展示在横向条形图、柱形图或折线图中。
第三步:制定作业1.【练习题】:教师下发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比如学生自己测量他们的手掌、书、手机等长度,并换算成毫米,英寸等单位,再用图表展示。
2.【课后思考】: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使用测量长度的知识。
教学反思1.《一厘米》教学能够打开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求知需求。
通过实际测量和理论知识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
同时,这类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一厘米》教案(一)在上课时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学生都能正确回顾,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
接着组织学生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司马光的具体事例,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咀嚼,理解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采用学习的迁移,自主开展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样讨论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 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一、教学目的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三、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
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内容和步骤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 [板书] 6、一厘米――毕淑敏二、字词理解(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一厘米》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一厘米毕淑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情节,分析陶影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赏析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宽容,努力做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
教学重点1.理情节,分析陶影的性格特点。
2.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赏析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让学生拿出厘米尺,演示一粒米距离)一厘米,毫不起眼的一段距离,围绕这么一段微小的距离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走进毕淑敏写的《一厘米》。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注释了解作者,师补充、明确:(多媒体显示))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中短篇小说集《女人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毕淑敏文集》(8卷)等。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三、了解字词窘(jiǒng)迫迷惘(wǎng)矜(jīn)持腼腆(miǎn tiǎn)天真无(邪)(侃侃)而谈(忐忑)不安(异)口同声四、理清情节请以买票为线索划分段落层次?、以“买票”为线索:开端乘公车特意买票发展大庙口买票风波高潮讨公道买票余波结局护尊严重获信任五、明确矛盾课文中中有哪些矛盾冲突?那个矛盾是主要矛盾?1、陶影和红衣青年的矛盾:最为直接最为外显引出后两矛盾2、陶影和丈夫的矛盾:起映衬作用3、陶影和儿子小也的矛盾:主要矛盾六、分析人物结合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具有怎样的性格或品质?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九下《一厘米》 (五)
一厘米教学目标1、能说出本剧的主题,学习借一件小事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2、能概括曲折的情节,体会烘托、对比等写作手法的作用。
3、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体谅父母,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
4、能从不同文体学习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概括小说主题;比较与辨微的阅读方法分析不同文体的文章,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主持人问:“谁知道这是什么?”生答:“水!”一生戴上水的头饰上场说:“我就是同学们猜到的水。
听大家说,我的用处可大了,是真的吗?”主持人:我宣布:“水”是万物之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水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有多重要吗?”齐答:“知道。
”甲:如果没有水,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
小熊说:我们动物可喜欢你了,没有水我们会死掉的。
花说:我们花草树木更喜欢和你做朋友,没有水,我们早就枯死了,就不能为美化环境做贡献了。
主持人:下面请听快板《水的用处真叫大》竹板一敲来说话,水的用处真叫大;洗衣服,洗碗筷,洗脸洗手又洗脚,煮饭洗菜又沏茶,生活处处离不开它。
栽小树,种庄稼,农民伯伯把它夸;鱼儿河马大对虾,日日夜夜不离它;采煤发电要靠它,京城美化更要它。
主持人: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快板,你们说水的用处大不大?甲说:看了他们的快板表演,我知道日常生活种离不了水。
乙说:看了表演后,我知道水对庄稼、植物是非常重要的。
丙说:我还知道水对美化城市起很大作用。
2.主持人:水有这么多用处,你们该怎样做呢?(1)(生):我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
(2)(生):我以前把水壶剩的水随便就到掉很不对,以后我一定把喝剩下的水倒在盆里洗手用。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一厘米》
《一厘米》项目设计内容备注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课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态度与情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他亲人的热爱。
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教学手段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多种手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己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展示课题)学生观看课件让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作家作品走近作者、作品:毕淑敏: 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1980年转业,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获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大文学硕士.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代表作《昆仑殇》《补天一位学生阅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摘录相关的文学常识,然后齐读一遍。
石》,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女工》,是毕淑敏继《红处方》等一系列反映社会热点的作品之后,首次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人物——一名普通的下岗女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整体感知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积累字词:惩罚皲裂吝惜按捺挑剔允诺逻辑矜持吮吸磕头骄横顷刻哄笑脱臼兀自狡黠内疚反驳动弹窘迫矜持迷惘执拗侃侃而谈恬淡忐忑借花献佛2、用简短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一厘米教案5
《一厘米》教案5[学习目标]1.体会精彩的比喻的妙用2.体会任务平凡的伟大,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关爱父母。
[学习过程](一)预习(明确学习目标,布置自主预习)再次阅读课文,欣赏课文,说说陶影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塑人物形象的?(二)展示(展示自学效果,展示学习疑难,合作探究释疑)一、快速自读课文,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1.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2.“票。
”红衣青年拦住她,语句简单得像吐出一枚枣核。
3.“别动!别动!”红衣青年突然声色俱厉。
陶影这才感到自己举动不当,像冬天触到暖气片似的缩回手。
4.陶影的手抖得像在弹拨一张无形的古筝。
5.现有的家境要培育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
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6.油漆皲裂的车门上,有一道白线,像一只苍白的手指,标定一•一○米。
7.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8.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
二、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小说主要刻画的人物是陶影还是小也?为什么?2.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3.小说写一个经常逃票的母亲形象,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成为孩子做人的榜样呢?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4.尽管如此,陶影还是为不够1.1米高的儿子多买了一张票,为什么?5.陶影自己在做事上并不完善,为什么在儿子面前表现得截然相反?6.陶影对红衣青年的态度表现了她什么品质?你怎样看待红衣青年?7.请你合理想象当两位干部向小也说明事情的原委后,小也会怎样?陶影会怎样?在以后的日子里,小也会如何对待妈妈?8.你从这篇小说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三)反馈(总结知识学法,巩固拓展训练)一、做基训二、阅读下面选段完成练习:“你到底要哪样呢?”两位干部一齐问。
是的,陶影在这一瞬,也在问自己。
她是个生性平和的女人,别说是两位素不相识的老年人登门致歉,就是红衣青年本人来,她也不会刁难他的。
一厘米(教案)-最新公开课
6.一厘米
毕淑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二、研读课文
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脉络。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
”):是故事情节的开端。
写母亲为让儿子高兴,给不需要买票的儿子买票,使儿子误以为自己己经长到一米一了。
第二部分(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到“这种有惊无险的遭遇,一定会令不也天心。
”):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寺院门口,母亲坚信儿子还差一厘米而没有再买一张票。
第三部分:(从“你过来”到“况且他能否明白这其中的奥妙?”):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母亲在儿子面前出了丑,被儿子误解为贪小便宜而不愿买票。
第四部分:(从“小也的目光总是怯怯”到结束):这是故事的结局。
写母亲最终为自己讨回了公道,在儿子面前保持了完美的形象。
2.课文哪些情节表现了女主人公“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所做出的艰辛努力?
表现在:在儿子面前,时刻注意检点自己;不把西瓜皮啃得太苦;为儿子买了本没心要买的票;倒假带儿子参观寺院;强压怒火,不与人争吵;写信为自己讨公道。
3.做为一个平凡的母亲,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她要把儿子培养为一个诚实,正直,有教养,有大家风范的人。
她深知家教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她要在儿子面前树立好完美的形象,为儿子的成长做好正确的导向作用。
三、小结
本文描写了一位普通母亲为孩子的成长所做出的艰辛努力,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一厘米》公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语文教学设计——《一厘米》讲课内容《一厘米》讲课教师田静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学习心理描绘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过程与方法学习抓要点语句,剖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读写联合,互相促使。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觉平庸而伟大的母爱、温馨的亲情教课要点学习心理描绘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教课难点研究学习剖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运专心理描绘表达感情教课时间一课时教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一、导入:(幻灯片)朗诵冰心的小诗:“母亲啊 !/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 心中的风雨来了, /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母亲的怀抱永久是最安全、最暖和的。
陶影,一位一般的母亲,以一句“要成为完满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感人了好多人,由于发自心里,因此真切有力,因此动人至深。
今日我们持续走近陶影,去认识这位平庸而伟大的母亲。
二、新授:陶影为了成为“完满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做了哪些努力?跳读课文提炼信息概括整理自由讲话(出示幻灯片)指导学生朗诵要点段落:第9 段、第 21 段、第23段、第 81段经过这一件件小事,经过细腻的描绘,主假如心理描绘,我们感觉到了一位母亲的良苦专心,感遇到了这位母亲努力把孩子培育成拥有大家风采的孩子的激烈的责任感。
引出课题抓要点语句,剖析人物形象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可是,陶影在小也心中也一度不完满,小也的哪句话表现出对妈妈的思疑?第 83 段“妈妈,你真的可是这还不过思疑,哪里就表现出小也不相信没买票?”妈妈了?这之间经历了如何的过程呢?第 99 段“ 我不相信你!不相信!”可见,小也对妈妈的不相信是有一个过程的,很真切,同时也说明陶影对小也的教育和影响是很到位的,在小也的心中陶影向来是完满的。
《一 厘 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分析人物形象,理清故事情节。
(2)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读读、议议、说说、写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在生活中保持自己做人的尊严。
(2)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付出的良苦用心,体谅父母,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清情节。
◆难点1.领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对孩子锲而不舍的、完美的爱以及教导孩子如何保持做人的尊严。
教法与学法教法:六字教学法学法:探究、展示、研讨、写作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学生朗读自己搜集的关于母爱的名言警句。
二、检查预习:1.回答问题:这场戏发生矛盾冲突的都有哪些人物?本剧的矛盾焦点是什么?生回答。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人物关系表。
三、出示学习目标。
生齐读学习目标四、师生互动:品读剧本,探究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剧本内容。
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评并总结归纳(出示课件)感知人物,展示交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分自选镜头或情节分角色朗读;也可自由组合表演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
讨论分析,把握人物:1. 陶影具有怎样的性格或品质?找出相关内容印证。
小组讨论合作(见课件:我认为陶影是一个——人,因为她————)2. 对于文中的其他人物,如红衣青年,小也,小也爸爸你怎么评价?说出理由。
小组合作探究(见课件:我认为——是一个——的人,因为————)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拔提示,并把答案书写到黑板上明示。
(见板书)五、小结:一厘米虽小,但却关系着一位母亲的尊严;关系着一位母亲在儿子的心目中是否完美;关系着教育子女的导向问题。
这种写作方法就叫“以小见大”,我们以后在作文中能够使用这种方法来写作,通过一件小事来反映大的主题。
我们还要学会在生活中保持做人的尊严。
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付出的良苦用心,体谅父母,孝敬父母。
六、拓展写作训练:课件展示相关图片、文章《孝心无价》、歌曲《想起老妈妈》。
《一厘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
6、一厘米
――毕淑敏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敏地加以运用。
2、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根底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宏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开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三、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安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
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4] [5] [6] [7] [8] [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厘米》教案教学目标1、能说出本剧的主题,学习借一件小事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2、能概括曲折的情节,体会烘托、对比等写作手法的作用。
3、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体谅父母,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
4、能从不同文体学习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概括小说主题;比较与辨微的阅读方法分析不同文体的文章,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知课文,能根据文本语言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能鉴赏主旨深刻的台词,小组合作概括出剧本的主题。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检查预习1、请你向我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毕淑敏。
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2、检查学生的字词学习(1)动弹(d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忐忑(tǎn t):心神不定。
(6)矜(jīn)持:拘谨,拘束。
(7)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
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8)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9)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0)执拗(ni):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1)恬(ti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
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可灵活地运用速读、默读、朗读或者同学小组分角色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说说剧本基本情节及戏剧有哪些冲突,哪一个是主要冲突。
基本情节略冲突主要有3个:一是陶影和公园门口卖票的 红衣青年 的冲突;二是陶影和儿子小也的冲突;三是陶影和丈夫的冲突。
陶影和儿子小也的冲突应是戏剧的主要冲突,主题在这一对冲突解决中得到了体现。
分析人物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相应段落、语句: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
不够!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台词鉴赏仿照示例,鉴赏台词示例:陶影:总算到家了。
小也,今天的事情是这样的,你不够高……小也:哼!我才不信你!人家都说我够高了,就你说我不够。
我早就知道你的坏心眼了,你就是想不买票赏析:陶影的话表现她在和红衣青年冲突以后始终想和小也澄清真相,小也则在让街上老奶奶量过身高以后对妈妈彻底失去了信任。
这一段对白表现了母子之间的矛盾加剧,表现了陶影内心的痛苦和小也对妈妈 不诚实 的强烈不满。
主题探究剧本围绕 一厘米 叙写曲折的情节,写这样的小事有何意义?参考: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
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
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
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
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
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本文极具特色的写作手法;运用比较与辨微的阅读方法,迁移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设计写法探究1、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有什么作用?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
2、找出剧本的几处对比,想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品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
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
3、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品为何反复渲染小也买票以及对妈妈不信任的行为及思想?这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
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比较阅读阅读毕淑敏的《爱的回音壁》,回答下列问题:爱的回音壁毕淑敏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
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
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
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
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
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我震住了。
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
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
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
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
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刻不容缓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
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
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受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是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
她看我没打了瓶,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
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
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
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
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
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
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
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
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地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
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
当会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才会举步如飞。
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或许要遭天谴的。
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
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也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欲出了。
1、被爱是一种幸福,当作者问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觉到这种莫大幸福时,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没觉得谁爱我们。
其中漠然是什么意思?它给了你怎样的触动?2、谈谈你对以下两句的理解。
(1)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
(2)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3、文中有很多对爱进行诠释的比喻句,试从文中找出两句,并以爱为主题,仿写一个比喻句。
4、读完此文,你觉得这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担忧?5、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生活中,你对爱有哪些独特的体验?6、试将本文与《一厘米》比较,说说两文在表现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