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路上环境保护三个标志
【精品课件】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单元活动参与环境保护课件鲁教版选择性必修
![【精品课件】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单元活动参与环境保护课件鲁教版选择性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fcf1eb2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6d.png)
活动的加剧,环境渐渐恶化”分析,黄土高原人地矛盾的根源性问题
是人口增加。第(3)题,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可以从控制人口增
长、生态移民、调整农业结构等方面提出建议。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答案(1)有充足的黄河水为黄土高原耕作农业提供灌溉水源;古代 的黄土高原气候温暖湿润,地表植被丰茂;黄河及其支流流经的河 谷平原,地形宽阔平坦,耕地成片;土层深厚,土壤肥沃。(2)人口增加。 (3)①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②生态移民,把生态环境脆 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③生态退耕,政府部 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 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④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 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 问题。
源;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严格立法
与执法。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问题探究 NGO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 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 府组织。中国最著名的NGO是自然之友,历经十几年的创立与发展, 自然之友成为中国具备良好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环保NGO,对中国环 保事业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已成为标志性组织之一。 结合材料探究: (1)民间环境保护组织有什么优势? (2)列举环保NGO的主要工作方向。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渐渐恶化,如植被减少,气候 变干,土壤遭到侵蚀。然而,要把环境恢复到原来状态,在现有的经 济、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实施细则 - 副本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实施细则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76140bc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e.png)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实施细则 - 副本一、标志的含义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是为了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促进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
该标志以简洁明了的图案,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1.1 标志的设计标志的设计采用绿色为主色调,象征着生命和活力。
中心部分为地球的形状,寓意我们共同的家园。
周围环绕的图案,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如清洁的河流、茂盛的森林等。
1.2 标志的意义该标志不仅是一个标识,更是一种呼吁。
它提醒我们,为了地球的未来,为了我们自己和后代,必须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通过使用这个标志,希望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参与到环保活动中。
二、标志的使用范围环境保护图形标志适用于所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活动、产品或服务。
例如:2.1 活动组织环保宣传活动、垃圾分类推广活动等。
2.2 产品标识环保材料制成的商品、绿色食品等。
2.3 服务标识提供环保服务的机构、企业等。
三、标志的申请和审核任何组织或个人如需使用环境保护图形标志,需提交申请并经过审核。
具体流程如下:3.1 提交申请申请者需填写申请表格,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活动内容、目的、预期效果等。
3.2 初步审核收到申请后,我们将对申请内容进行初步审核,以确保其符合使用标志的要求。
3.3 专家评审通过初步审核的申请将进入专家评审环节,由专业团队对申请进行全面评估。
3.4 批准与反馈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决定是否批准申请。
无论批准与否,都将及时给予申请者反馈。
四、标志的管理和维护为了确保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的正确使用和持续发展,我们将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维护。
具体措施如下:4.1 使用规范制定制定并发布标志的使用规范,明确使用要求和标准,确保其正确使用。
4.2 监督与检查对标志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符合规范要求。
对于违规行为,将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今天的世界环境日带你了解一下环境日!
![今天的世界环境日带你了解一下环境日!](https://img.taocdn.com/s3/m/8309473ca58da0116d174908.png)
今天的世界环境日带你了解一下环境日!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6月5日,它反映了全世界人民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更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它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体之一。
每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选定一个成员国举办“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公布《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并表彰“世界500强”,根据当年世界重大环境问题和热点制定“世界环境日”主题,统称为世界环境日。
20xx年3月2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xx年6月5日环境日主题:“美丽中国,我是演员”。
【世界环境日的由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渐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了“为这一代人和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口号。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研究人类环境保护的会议。
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名代表建议,会议的开幕日应为“世界环境日”。
中国代表团积极参与了上述宣言的起草工作,并在会上提出了周恩来总理批准的中国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32个字的政策:“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人人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同年,联合国大会第二十七届会议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并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要求联合国机构和世界各国政府及组织在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举办各种保护环境、抗击公害的活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在这一天发布了世界环境状况年度报告。
【世界环境日发展历史】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研究人类环境保护的会议,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
来自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除了政府代表团,还有非政府科学家和学者。
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01bc6dcfd5bbfd0a79567382.png)
谈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说到生态文明,我们首先来说说生态文明的定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生态文明吧!三百年的工业文化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文明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消费模式。
”“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
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
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
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
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
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的提出依据与重大意义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的提出依据与重大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b45237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0.png)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的提出依据与重大意义作者:黄娟来源:《湖湘论坛》2020年第04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新思想,它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就是发展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形成绿色生态、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态、生产、生活体系,营造绿色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生态之美、生产之美、生活之美。
这是一条生态优先、“三生”和谐、“三美”合一、人民幸福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提出历程、历史依据、现实依据、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来看,提出并实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现代化强国与中国梦、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共同建设美丽生态地球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展道路;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0)04-0005-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并强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新思想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就是发展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形成绿色生态、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态、生产、生活体系,营造绿色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生态之美、生产之美、生活之美,这是一条生态优先、“三生”和谐、“三美”合一、人民幸福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1]本文着重分析探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的提出历程、主要依据与重大意义。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的提出历程人的思想认识不可能一成不变,新观念的提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一个时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必然经历新观念与旧观念并存、新观念最终战胜旧观念的过程。
九年级政治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1]说课稿 教科版 教案
![九年级政治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1]说课稿 教科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21d910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fc.png)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的环境观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及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就是人类的环境观,在一些相邻的学科中或称之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
它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环境观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基础上的,因此它随着社会与科学的发展而改变。
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环境观指导和制约着该民族或该社会的行为(生产和生活);社会行为作用于环境,造成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天命论的自然观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限于直觉地和表面地观察和记述自然现象,对自然规律尚无正确认识。
对林火、洪水、火山、地震等自然力的恐惧产生了原始某某——从图腾、自然神、祖先神到人格神,都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屈服;另一方面,征服自然的幻想与欲望产生了美丽的神话——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以及西方神话中的巨人安泰等,均属征服自然幻想的体现。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在天命论占统治地位的远古时代,地理环境决定论(Determinism,又称决定论)早已埋下了种子,这就是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所说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环境决定论把自然环境看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征服论的自然观人类必将征服自然的思想古而有之,即使在天命论占主导地位的原始社会就已产生了征服自然的幻想和神话,有如上文所述。
战国时代孟子(公元前约372—前289)主X“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即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公元前约313—前238)进一步发挥这一思想,主X“制天命而用之”。
这些伟大的思想有力地抨击了无所作为的天命论,为人类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减少了思想障碍,鼓舞人们更好地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
四、协调论的环境观它既摒弃了“天定胜人”的天命论和决定论的环境观,也摒弃了“人定胜天”的征服论环境观。
环境保护欲可持续发展教育课件PPT
![环境保护欲可持续发展教育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6e188ab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11.png)
• 减少尾气排放——开车人的责任 • 用无铅汽油——开车人的选择 • 使用再生纸——减少森林砍伐 • 替代贺年卡——减轻地球负担 • 节粮新时尚——让节俭变成荣耀 • 控制噪音污染——让我们互相监督 • 维护安宁环境——让我们从自己做起 • 认“环境标志”——选购绿色食品 • 用无氟制品——保护臭氧层 • 选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 • 买环保电池——防止汞镉污染 • 选绿色包装——减少垃圾灾难 • 认绿色食品标志——保障自身健康
水处理方法有: (1)沉淀物过滤法; (2)硬水软化法; (3)吸附法; (4)去离子法 (5)逆渗透法
(6)超过滤法 (7)蒸馏法 (8)消毒法 (9)生物化学法 (10)正向渗透法,自然净化方法
如何保护我们的家园
大地的治理与保护
对大地的环保之所以把治理放在前面。保护放在后面,是因为陆 地已经有污染,所以欲强调治理同时保护。对已污染的大地(土 地,山峦,陆架)强化治理,恢复本源。
如何保护我们的家园
防止建设和开发的破坏
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 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森林和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 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保护有价值的自然环境
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 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 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 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
工业化国家应当恪守“京都议定书” 关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规定,保护 地球环境,防止全球继续变暖。
• 发展援助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增大经济援助 的力度,其援助比 总值的0.7%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8a5633d3968011ca30091a6.png)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于洪亮鞍山市千山区环境保护局辽宁鞍山114041摘要:随着国际上环境保护形态的变化,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果。
从新中国成立到国家环境保护部成立,环境保护方针政策、行政体制、法律法规等方面都不断完善和进步,并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果,30多年环保事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世界环保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环境保护;发展;历程Abstract:with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in China has made tremendous achievements.From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administrative system, constantly improve and progress in such aspects as laws and regulations,and the joy of achievement,more than30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lso for our country's 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id a solid foundation,has also made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cause of worl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Key word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Development;course.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一、中国环境保护的萌芽和起步阶段(1970年至1978年)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共有113个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的1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66c256090242a8956aece4e5.png)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自人类出现以后,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就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物是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而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
一、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历程从全球视野看,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宝贵的觉醒、奋起的飞跃”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
随着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传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八大公害.(二)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
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开始觉醒。
在环境觉醒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著名的3本书.第一本书是《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一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这本书揭露了为追求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因而也有人把它叫做《没有鸟鸣的春天》。
其代表性语言是,“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
第二本书是《增长的极限》,是1972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会聚在罗马提出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的代表性观点是,“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
第三本书是《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经济学家芭芭拉·沃德和生物学家勒内·杜博斯撰写的。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不进行环境保护,人们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三)第三阶段:奋起的飞跃.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和宝贵的觉醒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对发展不断进行深刻反思。
环境资源保护法历年真题自考主观题
![环境资源保护法历年真题自考主观题](https://img.taocdn.com/s3/m/5e606819910ef12d2bf9e7cf.png)
全国2012年1月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33.简述人类同环境的关系。
34.简述“三同时”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35.简述我国水土保持的主要管理制度。
36.简述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7.论述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中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38.论述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
2012-10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33.简述我国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权限。
34.简述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确立的“三化”原则。
35.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所保护的野生动物与一般意义上的野生动物有何区别?36.简述国际环境损害赔偿实践中较为常用的方式。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7题12分,第38题8分,共20分)37.试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必要性及贯彻该原则的法律措施。
38.试述我国《土地管理法》关于控制建设用地的法律规定。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9小题12分,第40小题8分,共20分)39. 2005年以来,渔民孙某等18人经当地政府批准在L县沿海滩涂合伙开办、经营了五个贝类养殖场和一个鱼类养殖场。
2010年7月上旬,来自Q县的工业污水沿河道和灌渠倾泻而下,进入孙某等人的六个养殖场,致使滩涂贝类、鱼类成批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巨大损失。
经水产专家评估小组评估认定,悬浮物、COD(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离子、挥发酚的严重超标是导致该养殖场鱼类、贝类死亡的唯一原因。
同时,环境监测站也对这次贝类和鱼类死亡事故进行鉴定评估,认定向河道排污的Q县A、B、C、D、E、F、G、H造纸厂等八家工厂排放的工业污水中均含有造成鱼类、贝类死亡的物质。
另有I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排放的污水中也包含悬浮物、COD(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离子、挥发酚等物质,对污染的造成也有一定责任。
这次污染事故造成的渔业经济损失为1365.97万元。
受害渔民根据鉴定评估机构的鉴定报告对九家排污企业提起索赔诉讼,请求法院判决各被告停止排放污水的侵害行为,连带赔偿经济损失1365.97万元。
保护环境徽标
![保护环境徽标](https://img.taocdn.com/s3/m/62bd5db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6.png)
保护环境徽标
保护环境徽标是一种标志,用于表明一个企业、组织或个人致力于保护环境,并遵守一定的环境保护准则和标准。
这些徽标通常可以显示在产品包装、广告、网站和宣传材料上,以向消费者传达环保的信息。
保护环境徽标通常包括以下元素:
1. 绿色色彩:绿色是环保的象征,代表大自然和可持续发展。
2. 图形符号:常见的符号包括绿色的树叶、地球、循环箭头等。
3. 文字信息:徽标上可能包含企业或组织的名称、口号或特定的环保标识。
4. 认证标志:某些保护环境徽标可能是由特定的机构颁发的认证标志,表示企业或组织已通过一系列环保评估和审核。
保护环境徽标的目的是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选择服务时考虑环保因素,并推动企业和组织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采取环境友好的做法。
然而,消费者在看到这些徽标时应保持警惕,以免受到虚假或误导性的宣传。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及其通过的五个地球保护公约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及其通过的五个地球保护公约](https://img.taocdn.com/s3/m/aaa8710e964bcf84b9d57bf9.png)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及其通过的1992年6月4日至1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所通过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行动议程》、《森林公约》5个保护地球公约,标志着在人类发展上建造了保护生存环境的历史性丰碑。
它昭示天下: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
全世界178个国家,1 500名代表,其中包括118位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出席了会议,这在人类历史上是讨论环境与发展这一主题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人数最多、筹备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盛会。
它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发展问题十分突出,全人类环境意识空前增强的形势下召开,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与联合国环发大会同期举行的《92环球论坛》也在里约热内卢召开,全世界3500多个民间组织,包括著名的绿党在内的100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世界著名人士发起由非政府组织参加的,旨在唤起全人类共同关心环境问题。
政府间与非政府间两个系统规模庞大的会议同期举行,这在人类历史上实属罕见,它表明环境问题受到全球各界的广泛重视。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联合国大会讨论的重要议程。
第42届联合国大会(1987年)通过了《到2000年及其以后的环境报告》;第44届联合国大会(1989年)又通过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科学家所焦虑的环境问题,变成了外交家、政治家共同讨论的议题。
可以预料,环境问题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史,将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为了使规模空前的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获得成功,联合国先后举行了四次大型筹备会议:1990年8月6日至31日内罗毕会议——确定《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最后文本;1991年3月18日至4月5日日内瓦会议——确定《地球宪章》(即《里约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为环发大会的主要成果;1991年8月12日至9月4日日内瓦会议——商定了《地球宪章》文本;1992年3月2日至4月3日纽约会议——讨论了环发大会的主要文件。
环保标志与简介
![环保标志与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d0490eb3186bceb19e8bbfb.png)
中国环境标志(俗称“十环”),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
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系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认证程序,与国际接轨,由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技术专家现场检查,行业权威检测机构检验产品,最终由技术委员会综合评定。
中国环境标志要求认证企业建立融ISO9000、ISO14000和产品认证为一体的保障体系。
同时,对认证企业实施严格的年检制度,确保认证产品持续达标,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环境标志认证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人类对森林的滥砍乱伐和经营不善造成了森林大面积衰退,导致全球森林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受到严重威胁。
人们普遍认为引起森林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政策失误、市场失灵和机构不健全。
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以及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对此表示了极大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但效果并不明显。
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企业、环境和社会方面的非政府组织和致力于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提高木材供应渠道透明度的人士一起共同发起了“森林认证”行动,旨在作为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种市场机制,通过对森林经营活动进行独立的评估,将“绿色消费者”与寻求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扩大市场份额,以求获得更高收益的生产商联系在一起。
1994年,森林管理委员会(FSC)正式成立,制定了FSC原则与标准,并认可认证机构根据此标准开展森林认证。
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开始了自己的认证进程。
从此,森林认证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开展起来。
绿色食品标志是由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正式注册的质量证明标志。
它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
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4f87348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5.png)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容主要内容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世界环发大会确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内容中,无论是环境保护、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比例、节约用水,还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开展绿色贸易,每一条款都体现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特别是这个战略的指导思想更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文明是指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标志。
文明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进步。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2] ,以有效地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节约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地球日提倡环保行动的标志与徽章
![地球日提倡环保行动的标志与徽章](https://img.taocdn.com/s3/m/c188195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0.png)
地球日提倡环保行动的标志与徽章地球日是一个全球性的环保活动,旨在呼吁人们关注地球环境问题,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护地球。
为了更好地传达这一理念,地球日组织推出了一系列的标志与徽章,成为环保行动的象征和宣传工具。
本文将介绍地球日标志与徽章的设计理念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地球日的标志通常以地球形象为主题,象征着地球作为我们生活的家园,需要得到呵护和保护。
它通常使用了蓝色和绿色的配色方案,蓝色代表大海和天空,绿色代表自然与生态。
标志中的地球形象通常具有清晰的轮廓和细节,以展现出地球的真实与美好。
在标志的周围,常常有一圈环绕,象征着人类对地球的环境保护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团结和努力。
地球日的徽章设计简洁而富有创意,它们通常是由标志中的地球形象和一些文案组合而成。
徽章的设计旨在激发人们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并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信息。
徽章可以用作绿色组织的标识,也可以用在宣传品、海报、衣物等物品上,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让更多人了解地球日的意义和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通过佩戴徽章,人们可以积极参与到地球日的活动中,传播环保的理念。
地球日的标志与徽章在环保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作为一个象征,具有高度的辨识度,能够迅速被人们识别出来。
当人们看到地球日的标志与徽章,就会自然地联想到环保行动,提醒他们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其次,标志与徽章的设计将环保与全球性的社会运动联系起来,激发人们的参与欲望。
人们佩戴徽章或使用标志的举动本身就是一种支持和表达,能够凝聚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行动中。
此外,地球日的标志与徽章还可以被用于宣传和传媒行业,以及相关组织的活动和项目中,增强其可信度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地球日提倡环保行动的标志与徽章是一种重要的宣传和传播工具。
通过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意表达,它们能够有效地吸引人们的关注,并激发人们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地球日标志与徽章的使用不仅能够加强环保意识,还有助于形成全球性的环保运动,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形成性考核三4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形成性考核三4](https://img.taocdn.com/s3/m/6ed6c51552ea551810a687e1.png)
一. 单选题(共10题,共6分)1. 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对污染物质都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即所谓的()。
(0.6分)A.环境容量B.城市容量C.自然容量D.社会容量☆考生答案:A★考生得分:0.6 分评语:2. 1998年,()率先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的构想,并于1999年5月,召开了“大学绿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0.6分)A.北京大学B.复旦大学C.清华大学D.南京大学☆考生答案:C★考生得分:0.6 分评语:3. ()是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基础,排污许可证是对排污者排污的定量化。
(0.6分)A.营业执照申报登记制度B.排污申报登记制度C.经营范围申报登记制度D.企业排污检查制度☆考生答案:B★考生得分:0.6 分评语:4. 在环境科学领域中,水体不仅包括水,而且也包括水中的()、底泥及水中生物。
(0.6分)A.水草B.悬浮物C.鱼D.虾☆考生答案:B★考生得分:0.6 分评语:5. 限期治理污染与治理污染计划不同,限期治理是一种法律程序,具有法律效能,而治理计划则只是一种(),完不成也不负法律责任。
(0.6分)A.发展手段B.生产途径C.经济管理手段D.行政管理手段☆考生答案:C★考生得分:0.6 分评语:6. l988年,围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决定》,要求自()年1月l同起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引起全国各地的普遍重视。
(0.6分)A.1987B.1989C.1986D.1990☆考生答案:B★考生得分:0.6 分评语:7. ()反映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过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0.6分)A.广义的城市管理B.城市环境保护C.城市环境治理D.狭义的环境管理☆考生答案:D★考生得分:0.6 分评语:8. 关于自然的价值,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阐释。
生态伦理学家提出了()概念,这是环境伦理学的出发点。
(0.6分)A.个体的内在价值B.社会的内在价值C.自然的内在价值D.政治的内在价值☆考生答案:C★考生得分:0.6 分评语:9. 美国环境伦理学家在()《环境伦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自然的14种价值。
保护环境的符号
![保护环境的符号](https://img.taocdn.com/s3/m/cdf6301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7a.png)
国家节水标志“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手掌和地球变形而成。
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
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为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水滴和手的结合像“心”字的中心部分(去掉两个点),且水滴正处在"心"字的中间一点处,说明了节约用水需要每一个人牢记在心,用心去呵护,节约每一滴珍贵的水资源。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64a3e74a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d.png)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的,只有在促进人类发展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
一方面,人类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人类不可避免地会消耗大量的资源、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引发大量的废弃物。
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使得环境受到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多重影响。
环境的破坏也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加剧了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问题,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环境保护也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发展。
环境的改善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减少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环境保护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护好环境资源,才能够保障后代子孙的生存和发展。
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持续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环境资源的合法权益。
企业应该履行环境责任,推动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和清洁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公众也应该增强环保意识,自觉遵守环保法规,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当中。
而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科技创新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产生,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实现我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强调科技创新,在提高环保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需要我们指出的是,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一对矛盾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只有通过促进人类的发展来实现环境的保护,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全力保护地球家园。
绿色环保种类有哪些
![绿色环保种类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771baa1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4.png)
一、绿色环保种类有哪些绿色环保是指人类为了保护大自然而采取的一种行为。
这里绿色环保标志的含义是,标志由三部分构成,即下方的绿色环保,左右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
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
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
(一)绿色环保大气污染1.污染现状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见图3-1)。
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3~248微克/米3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66微克/米3。
一半以上的北方城市和三分之一强的南方城市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60微克/米3)。
北方城市年均值为72微克/米3;南方城市年均值为60微克/米3。
以宜宾、贵阳、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量大的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古及河南、陕西部分地区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
2.污染来源能源使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不断上升。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呈急剧增长之势。
这是导致西南地区酸雨污染历时最久、危害最大的主要原因。
机动车尾气。
近几年来,我国主要大城市机动车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大气中重要的污染物。
(二)绿色环保水污染1.污染现状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 1997年,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污染比重与1996年相比,枯水期污染河长增加了6.3个百分点,丰水期增加了5.5个百分点,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
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
监测的67.7%的河段为Ⅲ类和优于Ⅲ类水质,无超Ⅴ 类水质的河段。
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双重压力。
监测的66.7%的河段为Ⅳ类水质。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
珠江干流污染较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斯德哥尔摩到约翰内斯堡,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人类整整走了30年。
这30年,是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30年,是人类理性又一次觉醒和复苏的30年,是人类文明走向绿色文明的30年。
回眸这3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在这颗星球上发生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其中包括了生态环境领域的变革。
作为一个见证人,我亲眼见证甚至参与了其中的一些变革,我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些变革的喜悦和欢欣。
第一个路标: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共有113个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的1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也派出了庞大的代表团出席会议,我有幸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参加了这次会议。
那么,这次会议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呢?我想这与人类一直在寻求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无论是原始经济时期、农业经济时期,还是工业经济时期,追求GDP的增长这样一种发展观一直统治着人们的认识。
18世纪初工业革命后,随着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热”。
在这一阶段,发展主要是按经济增长来定义的,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为根本目标,认为有了经济增长就有了一切。
这种高速的经济增长,不仅加剧了通货膨胀、失业等固有的社会矛盾,而且加剧了南北差距、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更为广泛而严重的问题。
从20世纪初到60年代,人类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公害事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冲击后,痛定思痛,开始反思和总结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可克服的矛盾,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模式。
在西方国家,“反污染,争生存”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人民运动。
人们在这一时期提出了许多发展的观点,其中最醒目的是联合国《第一个发展10年》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虽然经济增长是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发展本身除了“量”的增长要求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总体的“质”的方面有所提高和改善。
在这期间,学术界也十分活跃。
1962年,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在美国出版,书中列举了大量污染事实,轰动了欧美各国。
书中指出:人类一方面在创造高度文明,另一方面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环境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
1972年由罗马俱乐部编写的《增长的极限》一书,借助系统动力学模型,得出了“零增长”下“全球均衡”的结论。
这个结论虽然过于悲观,但却促使人们重视全球性战略问题的研究,提醒人们注意地球的承载能力,提出了“不要盲目地反对进步,但是反对盲目的进步”等有益观点。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这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路标。
这次会议对推动世界各国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
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集中在两个文件上:其一是由58个国家152位成员组成的通讯顾问委员会的协助下,为会议提供的一份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这是第一本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最完整的报告。
报告不仅论及污染问题,而且还将污染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艺技术影响、发展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困境等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和研究。
报告始终将环境与发展联系起来,特别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
这份报告对斯德哥尔摩会议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可以说成为会议的基调。
其二是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
该宣言指出:“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利用知识在同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
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
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
”《宣言》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所规定的基本原则,为世界各国所采纳,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环境法的重要根据和国际环境法的重要指导方针。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历史功绩在于,将环境问题严肃地摆在了人类的面前,唤醒了世人的警觉,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开始把环境问题摆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并与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统一审视,寻求一条健康协调的发展之路。
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国难当头之际,毅然派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让闭目塞听的中国人走出国门,睁眼看看世界。
这次会议无疑是一次意义深远的环境启蒙,使我们开始看到了自身的环境顽疾。
1973年,又在周恩来亲自过问下,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
这次会议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环境保护的大门。
我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国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从此,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开始了艰难的起步。
第二个路标: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自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以来,人类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开展了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探索。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研究发展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发展观”。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法国学者写了《新发展观》一书,指出新的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其经济发展不仅包含数量上的变化,而且还包括收入结构的合理化、文化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其他社会福利的增加。
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体现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改善的同步进行。
这种新的综合发展观在实践中逐步演变成“协调发展观”。
在西方,这种发展观把发展看成是民族、历史、环境、资源等自身内在条件为基础的、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提高、文化价值观念变迁、社会转型、自然生态协调等多因素的综合发展。
1987年,联合国委托以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交的著名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报告对可持续发展所下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从这个定义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时间上的公平和空间上的公平。
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代际公平,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空间上的公平,又称代内公平,是指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人们都应享有同样的发展权利和过上富裕生活的权利。
(2)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这种发展必须是以不逾越环境与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前提,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
(3)共同性原则。
由于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过程不可能一样,但都应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
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应该是共同的。
与此同时,这份报告又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比较具体的目标:(1)消除贫困和实现适度的经济增长;(2)控制人口和开发人力资源;(3)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尽量延长资源的可供给年限,不断开辟新的能源和其他资源;(4)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5)满足就业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建立公平的分配原则;(6)推动技术进步和对于危险的有效控制。
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又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提出:“要在生存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且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9条基本原则,同时还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130个行动方案,着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生存战略》认为,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但是,只有在“发展”的内涵中包括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获得必须资源的途径,并创造一个保障人类平等和自由权利的环境,才是真正的“发展”。
尽管人类探索的脚步没有停止,但由于人类行动的脚步过于缓慢,全球的环境状况却在日趋恶化。
20世纪80年代,人们相继发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和“酸雨沉降”三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意识到这些问题与人类的生存休戚相关,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为此,1989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决定: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一次环境问题的首脑会议,以纪念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召开 20周年,并“为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在相互需要和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奠定全球伙伴关系的基础,以确定地球的未来”。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继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举行的讨论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次国际会议,也是人类环境与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盛会。
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
李鹏总理作为中国政府首脑也参加了那次会议。
很荣幸,我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也出席那次会议。
在那次会议上,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共识;直接成果是通过并签署了五个重要文件—《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所有类型森林问题的不具法律约束的权威性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其中《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提出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为今后在环发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确定了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也是对建立新的国际关系的一次积极探索。
环发大会共识的核心是:要以公平的原则,通过全球伙伴关系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解决全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这一点在《里约宣言》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已经被清楚地阐明。
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应承认对造成目前环境恶化状况负有主要责任。
发达国家应该援助发展中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的努力。
发展中国家正面临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来自发达国家的援助。
具体地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要求是:(1)发达国家必须改变目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包括改变现有的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减少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通过“把自己家里先整顿好”来为其他国家做出示范,也就是说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率先做出表率。
(2)发达国家通过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帮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得到发展,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能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国际组织及机构采取措施,保证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公平性,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4)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些关系问题上,如环境与贸易问题、知识产权与环境技术转让问题以及保持当地传统文化等问题上,必须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与权利,不以环境为借口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贸易设置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