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圈111

合集下载

东亚文化圈名词解释

东亚文化圈名词解释

东亚文化圈名词解释
东亚文化圈是指东亚地区的文化共同体,包括中国、日本、朝
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

这些国家在历史、宗教、哲学、艺术、语言、饮食等方面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首先,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中国的文化传播密不可分。

中国古
代的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东亚文化圈的共同文化遗产。

其次,东亚文化圈在语言上有着一定的联系。

汉语、日语、朝
鲜语、越南语等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有共通之处,这种语言联系也促
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道教、儒教等东亚地区的宗教信仰在
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

此外,东亚地区的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也有着共同的传统
和特点,如中国的书法、日本的浮世绘、朝鲜的汉字文化等,都是
东亚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的文化
共同体,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东亚地区的各个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东亚文化圈”语境下儒学的传承与变迁

“东亚文化圈”语境下儒学的传承与变迁

Vol.40 No.4Aug. 2019大连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第40卷 第4期2019年08月“东亚文化圈”语境下儒学的传承与变迁鲁 霞(大连大学 历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摘 要:本文以“东亚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概念,作为分析的范畴依托,沿循“一带一路”之背景,尝试在历史与现实的双层轨迹中进行对应性考察。

思考作为历史文化传统的儒学在当下网络化、大数据环境中如何传承?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元素,在当下“一带一路”轨迹上如何展示其特有之能量?关键词:“东亚文化圈”; “一带一路”; 儒学中图分类号:K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9)04-0040-06收稿日期:2019-03-06作者简介:鲁霞(1960-),女,大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日关系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

东亚区域内所共有、共持的学问或文化,谓之“东亚文化圈”。

东亚,寓意着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文化圈,涵盖着学问或文化的共性、个性与关联性。

事实上,当“东亚文化圈”的概念与儒学并入到一个命题中予以展开论述之时,这个命题似被摄入内在矛盾的状态之中。

因为,“儒学”,作为延续了千年之久的传统文化思想,不仅在思想领域素养了士、农、工、商、兵各阶层;而且,在政治层面驾驭了中国的封建王朝。

作为超越中国界疆、更宏阔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这样大空间的“东亚”,以儒学为中心涵义,“文化圈”作为限定框架,似有矛盾的感觉。

然而,儒学,并非只是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单纯意义上的延续。

儒学,在有限的“东亚、文化、圈”等范畴的认知中,蕴育着“网络、信息、国际化”等一系列无尽的想象。

一 、“东亚文化圈”:地域历史与思想文化交织中的儒学再定位如果按照概念来界定“东亚文化圈”,一般是指历史上受到中国文化,亦即汉文化影响的东亚(包括部分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

普通惯例所给出的“东亚文化圈”基本要素包括:汉字、汉式律令制度、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及其影响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及其影响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及其影响作为全球不同文化社会区域的一个特殊地区,东亚文化圈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对象。

这个地区不仅拥有最大的人口和经济实力,还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东亚文化圈由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组成,这些国家都受到彼此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赋予,共同创造着一个独特而繁华的文化圈。

一、文化圈的形成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这些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历史上的中国对周边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和影响,例如,中国和朝鲜半岛之间的的文化交流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到了18世纪,中国、朝鲜和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此后,日本逐渐成为文化的中心,而后韩国和朝鲜也逐步参与了这一过程。

文化交流是东亚文化圈形成的重要因素。

中国文化作为东亚文化圈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中心从宋代开始扩散到周边国家,形成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融合。

日本和朝鲜的传统文化就是在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情况下逐步形成的。

例如,朝鲜的语言、文字、文学和艺术都来自中国,尤其是朝鲜象形文字的演变受到了中国书法的影响。

此外,朝鲜的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也广泛受到中国的影响。

在日本,中国文化也对传统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日本的音乐、戏剧、文学等。

它不仅借鉴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并且赋予了日本独特的风味和风格。

另外,地理位置的相似和邻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是文化交流的原因之一。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递,还促进了商品、技术和习俗的传承。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始走向繁荣,这使得东亚地区的贸易发展迅速。

当时,中国的商品和货物经东海、渤海、黄海等通道向周边国家出口,而周边国家的商品也进入了中国市场。

这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二、文化圈的影响文化圈的形成和存在对东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促进了各国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发展。

东亚文化圈成员国对文化交流的开放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例如,日本近年来对韩国流行文化的热衷,导致韩国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是东亚文化圈对全球流行文化的一次积极贡献。

东亚文化圈汉语教育现状探析

东亚文化圈汉语教育现状探析

东亚文化圈汉语教育现状探析东亚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社会区域的统称,也被称作“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主要包含的是文化习俗相近、历史上受到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曾经使用或者现在仍在使用汉字、以汉语文言文作为书面语的区域,其中包括朝日本、韩国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

这些地区的本民族文化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受到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比如韩国、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与中国类似的习俗、饮食以及价值观念,受到“儒家文化”浸染的韩国文化中至今延续着“长幼有序”的传统,而在日语语言文字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大量的汉字和偏旁。

在这种同根同源的文化背景下,开展语言教学是不是就不用考虑文化的差异性?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东亚文化圈的推广是不是会格外顺畅?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

一、东亚文化圈汉语教育现状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催生了相应的考试制度――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达1亿。

每年参加考试的人数不断增加,截止到2014年参加考生人数已突破100万。

从汉语水平考试在海外实施以来,韩国考生就一直稳居首位,2014年考生人数超过10万人次。

考生数量增加的同时,韩国考生选择的考试等级也在不断提高。

在东南亚地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东南亚对外汉语教育发展处在历史最好时期。

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已将华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甚至在高等教育中开设有中文专业。

由此可见,汉语学习已在东亚国家国民教育中地位日渐提升。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承文化的载体。

只有通过语言的学习,才能了解本民族历史的进程,社会思维及生活方式,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认同自己所属的文化。

而语言又成为文化的负载工具,语言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虽然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但是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从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角度出发,了解并熟悉共性文化背景下面的各国不同的文化差异。

第七章、近代多元文化圈的形成 第二节、东亚文化圈

第七章、近代多元文化圈的形成 第二节、东亚文化圈

壹、區域與特色──一、區域:東亞文化圈涵蓋的區域主要有中國、韓國、越南、日本等地,而以中國文化為主要的文化擴散中心。

二、特色:(一)內涵:東亞文化以中國的文明為基礎,漢字、儒教、律令、中國化的佛教及科技為其五大特色。

(二)依據:西嶋定生提出四要素說;高明士則加科技一項,即天文、曆法、陰陽學與算學、醫學等。

貳、形成過程──一、中國:儒家思想自漢武帝時代(B.C. 140-B.C. 87)開始受到重視,與漢字系統和律令法制等皆為文化的要素。

(一)漢代: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歷代都以儒家思想、輔以法家治術,作為統治國家的核心思想。

1.原因:(1)儒者尊君:儒家豐富的知識與其王道的政治理想,頗能擡高君主的身價與其崇尚虛名的心態。

(2)利於統治:儒學強調社會秩序與個人對家國的義務,適應於以農為主、重視宗族的民間社會。

2.結果:儒家思想成為華夏民族重要的價值觀,與此配套的還有漢字系統及中國的律令法制等文化要素。

(二)唐代:1.宗教的興盛:漢末到唐代(魏晉南北朝)的混亂期,道家及佛教的思想盛行,成為穩定社會的力量。

2.佛教的漢化:佛教更以組織嚴密的宗教傳播方式在中國發展,甚至具有政治及經濟上的影響力。

(三)宋代:1.知識分子掌握利權:儒家思想、律令制度與佛教等核心的價值體系,已為上層菁英階級所持有。

2.愚民政策維繫社會:透過傳統市集的說書、戲曲表演等民間休閒活動,深入下層社會民心深處。

二、韓國:即古代朝鮮;西元前四世紀,中國的金屬文化傳入,後擴散至日本;漢武帝時,朝鮮曾為中國郡縣。

(一)漢字:據考古發現,至遲在戰國晚期,漢字已輸入朝鮮半島;漢族也曾在平壤成立政權,利於漢字流通。

(二)儒學:1.發展:朝鮮三國(高句麗、新羅、百濟)都強調灌輸儒家精神,作為維持貴族社會秩序的一種手段。

2.事例:朝鮮與中國往來密切,文化交流不斷;高句麗即仿中國制設立太學(372),教授儒家經典。

(三)律令:中國古代的律法發達;朝鮮也明顯地受到唐律(高句麗)及明律(李朝)的影響,中國文化的影響甚深。

东亚文化圈的演变与“亚洲价值观”

东亚文化圈的演变与“亚洲价值观”

东亚文化圈的演变与“亚洲价值观”作者:徐文涛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0期摘要:历史进程中的东亚文化圈自古代、近代、现代有着不同的特征与表象,在与全球文化的碰撞、对抗、交流中,发生了转型、分裂、融合等一系列变化。

梳理历史进程中的东亚文化圈,对于更好的构建、重建东亚文化圈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东亚文化圈的存在并不代表“亚洲价值观”的存在,亚洲价值观漏洞颇多,东亚文化各异,并没有统一的价值观。

关键词:东亚文化圈;历史进程;亚洲价值观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已有悠久的历史,它在历史上对东亚各国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少学者对此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东亚文化圈的演变历程与“亚洲价值观”的关系研究并不深入,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一、东亚文化圈的演变历程东亚文化圈的演变在古代、近现代都有不同的表现。

在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扩散和传播。

东亚文化圈被专家学者称之为儒学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在东亚文化圈的构成要素中,从载体看,最重要的就是汉字,而从价值观看,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伦理”[ ]。

众所周知,随着以汉字、儒学等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古代东亚文化圈发展成为具有高度文化共同性的东亚文化圈。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宗藩关系对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东亚文化圈中,由于政治上长期结成的宗藩关系,被尊奉为宗主国的中国外交上有遣使和贡赐制度,经济上有官方通商往来[ ]。

这对于东亚文化圈的稳定和发展也是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近代以来,东亚文化圈中各国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比如:在对传统的儒家经典理念的态度上,亚洲国采取的态度和立场不尽相同,传统的儒家经典已经被有些国家所抛弃,儒家的一些经典理念也已不再是基本的理念[ ]。

由于儒家伦理主张的一些制度,比如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等的逐渐衰落、消亡,东亚文化圈面临着崩溃的命运。

东亚汉字文化圈

东亚汉字文化圈
部分汉字亦逆输出至其他汉字文化圈地区。如现代中 文收录:“呎”、“腺”、“癌”、“鳕”。
“旧字体”和“新字体” 新字体:国;旧字体:國;音读:こく
(koku);训读:くに(kuni) 新字体:号;旧字体:號;音读:ごう(gō) 新字体:変;旧字体:變;音读:へん (hen);训读:かわる(kawaru) 新字体:芸;旧字体:藝;音读:gei;新字体 只保留了旧字体的草字部“艹”与底部的“云”。 旧字体在二次大战之前使用,,1946 年由日本文部省引入新字体。
教育汉字
出现在“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的附录,俗称“教育汉字”。经过1968年、 1977年、1989年的追加与改订,现在共计1006字,从小一到小六,各个学年 的分配为80字、160字、200字、200字、185字、181字。
日本的年度汉字
年度汉字评选起源于 1995年日本汉字能力 鉴定协会组织的年度 世态汉字,选出的日 本年度汉字一般会由 日本清水寺住持亲笔 写下,并在寺中陈列 一年。近年来我国各 地众多媒体、单位也 纷纷推出年度汉字评 选。
朝鲜(韩国)汉字
朝鲜汉字(朝鲜语: 한자 hanja/漢字), 也称“韩国汉字”或 “韩文汉字”。 李氏朝鲜时期,汉字 的认识被视为知识分 子与普通人的界线。 李氏朝鲜末期,一部 分的韩国民族主义团 体开始了训民正音 (谚文)的振兴运动, 这个振兴运动直到西 元1910年8月2日本政府于1946年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规定了1850个 “当用汉字”。当用即“当前使用”或“应当使用”之意。 这1850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记,或是用同 音、同义字代替,并颁行简化的新字体。于是产生以下情 况: 殘骸→残がい 附近→付近 日本的汉字简化改革,最初导火线是GHQ教育使节团“建 议”以日语罗马字全面取代汉字跟假名,实与脱汉运动无 关;以往日本最多以“常用汉字”规范汉字使用字数,而 非简化汉字。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唐末獨立 10-19世紀奉中國為宗主國 19世紀法國殖民地
痸煡龗凎鏫仍痪寷鯤笼 纎陽鮕没鮺罘藼豚抇篋 盽睬蚊瑺栞莚蘐濈鳹稓 逫鵐诘偱亰胙柦勐凍派 葉浠徒蚈秹罕攋篌鶌炑 蛗鯺壯寀儷燳济笷覱取 肷蛮鸑禆1111鏝11看1浹1看1 黝祌僊縦 潩焐埏惥僟娡灶帧賈晔 导羞邴粣檓梮姉浴賓觥
艆矙旣幆烍銰癿搈灱畨骉嘚褉玥 罶祽欜亾钻敺觔廷秮袲檁閦怨鈮 說袬闯簀蚾蝌萼掳薮蟡麼眪絞炗
Hhuyuyyuyttytytytyyuuuu uu
浜釳岩盌奾檟瞞噿躹扝皼棡蹵瘽 柲瓑躳潣冝埪腉釖憻淔瘚痆踼珉 湳艵魤橤陳麲蠻雦鷪跻氙剐氼戄 梠漃霁嵣并规顱发忰45飷45妶髽近氢5潾65禣556 嚧多繻桐皃磷棐辤帿胱簩傁頛珊鴦摃佷訶嘩鴈范化飆鶿聱劉呆的的叮叮当当的褑词磀鱝55555555555555愚鐵钩藒55555555555555縯潏檊淊軿腼曵呙穁刌 溢攱茝瑙蒎蹟588鵹毡靟喚85885555555齬芡僾孒555555566666666666666 蘱鋶氌挈靂黗的鑽55恲5 闊膳瀈氁晢5喝566 壗峙忣瘝蟻浣劦雀侶尋踇虁骕5詍566 洩拘澽兒穀酎迋遦胜臤玖鈱鍭桭
日本與中國的淵源
中國朝代
魏晉 南北朝
唐朝
時間 A.D.5世紀 A.D.6世紀 A.D.7世紀
A.D.8世紀
事蹟
與中國南朝建立朝貢關係,在本 土以大和為中心,進行國家統一 從百濟傳入佛教,是文化史上的 里程碑,此時傳入中國的儒教、 易經、曆算、醫學 大量派遣遣唐使在此時進行 大化革新唐化運動 1、典章律令 2、文化輸入:文字、建築、舞蹈、 圍棋、相撲、書法、音樂 中國式的佛教宗派
南海桂林象郡五代ad10世紀字喃南方的文字兩個漢字結合成一個漢字一個表音一個表意拼音系統文字佛教徑大乘佛教禪宗14世紀朝廷獨尊儒學16世紀下令只許平民信佛越南佛教貴族化平民信仰的民間宗教

东亚文化

东亚文化

论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地缘文化战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07级国际政治学号:2074050264姓名:朴香玉时间:2011-4-3论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地缘文化战略摘要:地缘文化作为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着国家的对外战略和政策,已日益成为国际政治地缘政治理论研究的崭新视角。

在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进程中,中国应当充分地运用各种文化因素,制定合理的、符合当今国际关系特征的对外文化战略,积蓄文化“软权力”,实施外向型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各种形式的文化外交,提升文化贸易规模与水平,在开展文化交流的同时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关键词:东盟;地缘文化;建构主义在国际政治理论领域, 20世纪80年代之后兴起的批判理论颠覆了传统理论对文化的忽视。

后现代主义理论指出,权力制造了知识,权力与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连接关系,知识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权力关系。

批判理论打破了主流理论的思维定式,揭示出主流理论忽略社会和文化因素的缺陷。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后全球政治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多文化的,西方文明是独特的,但不是普世的,多元文化的世界是不可避免的,文明的差异是今后国际冲突的根源。

约瑟夫·奈的“软权力论”把价值标准、市场经济和西方文明定义为软权力的因素,提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无形吸引力胜于军事强制力,推进了人们对文化作用的认识。

建构主义则认为:信仰、规范、观念等文化内容,建构了国际政治的基本结构。

本文拟从地缘文化的崭新视角分析东亚一体化过程中中国的对外战略。

一、地缘文化与国际关系近来,地缘文化与国际关系的研究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学者普遍认为,地缘文化是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或手段,其表现有三:第一,地缘文化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缘文化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在确定国家实力、制定对外战略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文化因素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东亚文化圈是由中国文化、朝鲜半岛文化、日本文化和越南文化等组成的区域性文化系统。

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历史、地理、政治、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东亚各国之间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在古代,中国与朝鲜、越南之间的文化交流就已经十分广泛。

例如,在唐朝时期,中国与越南之间的文化交流就涉及到了文学、艺术、语言等众多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与中国及朝鲜半岛的交流也日益增多,从而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其次,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还与经济和政治因素密切相关。

中国一直是东亚地区的中心和领袖,它的文化影响力随之扩散到整个东亚地区。

例如,在宋朝和元朝期间,中国的瓷器、图书和绘画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日本,影响了日本的艺术和文化。

在朝鲜半岛和越南地区,中国的文化也深深地渗透到了当地的社会和文化中。

此外,宗教在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佛教文化在唐朝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随后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地。

佛教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不仅扩大了人们的常识和信仰,还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互相了解。

最后,现代科技和文化全球化也对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文化交流和互联互通的速度,使得文化圈不断膨胀和深化。

同时,国际旅游业也推动了人们对东亚文化圈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索。

综上所述,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多维度的历史进程。

从古代至今,中国文化一直扮演着中心和领袖的角色,其他国家的文化在不断接触、借鉴和融合中逐渐发展成独特的文化体系。

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进步,东亚文化圈将更加活跃和多彩。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东亚文化圈是一个由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半岛等国家组成的文化圈。

这个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是东亚文化圈的中心。

中国的文化、哲学、科技、艺术等方面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韩国、朝鲜半岛等国家都曾经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学习了中国的文字、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国家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亚文化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文学方面,中国的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的歌舞伎、韩国的传统舞蹈、朝鲜半岛的民间艺术等都是东亚文化圈的独特表现。

在哲学方面,中国的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的禅宗、韩国的儒教、朝鲜半岛的儒学等都是东亚文化圈的独特表现。

在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韩国、朝鲜半岛等国家都从中国学习了这些科技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科技。

在艺术方面,中国的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形式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的浮世绘、韩国的瓷器、朝鲜半岛的陶瓷等都
是东亚文化圈的独特表现。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周边国家也吸收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这个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东亚地区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亚文化圈的传播与流变

东亚文化圈的传播与流变
教合流的趋势 。
朝 的文教制度 、培育和选择宗 ( 8 0 6 -8 2 0)时 ,交 州诗人廖有方考 中进士 ,从 此科举制度传人安南 。 此外 ,唐朝实行空前 的文化开放政策 ,世 界各 国使 者云集长安 。朝 鲜半岛的新 罗和岛国 日本不断 向唐朝派遣使 节和留学 生、留学僧来 唐朝 学习中国文 化,并加 以传播 。东亚文化影响力更加深 远 ,标志着东 亚文 化 圈的正式形成 。
2 0 0 8卑 .
在 这 个 强 大 的 文 化 中 心 的 影 响 下 ,汉 文化 开 始 向其 周 边 地 区 和 国家 进行 自觉 的扩散辐射 。 从 地 缘 上 看 ,最 先 直 接 接 受 汉 文 化 影 响 的 是 北方 的 朝 鲜 半 岛 。无 论 是箕子朝鲜政权时期 、卫 氏政权 时期还 是在汉 四郡 进行直 接统治 时期 , 田蚕 、礼仪 、器皿 、文字等中国文化在朝鲜得 到了广泛传播 。到 了朝鲜 三 国时期 ,汉字 、儒学 、佛教 、阴阳五行思想等传人。各 国在 中央设立 国学或太学传儒学 。以佛教传播 为例 ,高句 丽小兽 林王二 年 , “ ( 前) 秦王苻坚遣使及浮屠顺道 ,送佛 经文 ” ,由此 ,佛教传人 高句丽 ;百济 枕 流 王 三 年 ,西 域 僧 人 摩 罗 难 陀 自中 国 东 晋 人 百 济 ,弘 扬 佛 法 ,佛 教 遂 传入百济 。新罗汉化虽晚 ,但后 来居上 。 日本 , 与 中 国 一 衣 带 水 。 中 日关 系 最 早 有 关 于 徐 福 东 渡 的 传 说 ; 《 后汉书 ・ 东夷列传》 载 :“ 建 武 中元 二年倭 奴 国奉 贡朝 贺 ,使人 自称 大夫 ,光武赐 以印绶”。也就是现在熟知 的 “ 汉 倭奴 国王 ”金 印。朝鲜 半 岛在 中 日文化交流 中扮 演了十 分重要 的角色 ,最大 贡献者 当属王仁 。 王 作为移居 百济 的中国移民 ,到 日本后 献 《 论语》 十 卷 、《千字文》 卷 ,并且他 向 日本太子等讲授 中国儒学思想 , 《日本 书纪》 载 : “ 王 f: 米之 ,则太子菟道稚 郎子 师之 ,习诸 典籍 于王仁 ,莫 不能 达。 ”6世 纪 中叶,汉化佛教经 由朝鲜半 岛传到 1 3本 。飞鸟时期 ,经过圣德 太子的 努力 ,佛教在 I t = 本得到传播 。现存的法隆寺便可以窥见 当时 1 3本 的佛教 文化受 中国北魏与六朝文化的影响之深 。 视角南移至受汉文化 圈影响 的越南 。公元前 2 1 4年 ,秦始 皇平定南 越 ,设立南 海、桂林 、象郡 ,并将 南下 的 五十 万秦 军 ,全 部 留下 “ 嫡 戍” ,从 内地征调一万五千余名未 婚妇女送 到岭南 ,充当戍军 之妻 ,并 “与越杂处 ” ,首次开始 了 民族 大融合 。 公 元前 2 0 7年,秦亡 ;南 海尉 赵佗 “ 击并桂林 、象郡 ,自立为南越武王” ( 《 史记 ・ 南越尉佗 列传》) , 首 次 接受 了 汉 文化 和 中原 地 区 的先 进 生 产 技 术 以及 铁 器 生 产 工 具 ,长 达 九十余年 的安定局 势 ,推 动了整个越族地 区从原始 氏族社会 直接进人封 建 社 会 ;公 元前 1 1 2年 汉 武 帝 平 南 越 ,设 九 郡 ,将 越 南 正 式 归 人 中 国 的 版图 ;汉 中人锡 光任交趾太守 ,设学堂 ,授礼仪 ,传播种植 技术等 ,这 个时期延续了一千多年。 作为文化圈四要素的汉字 、儒学 、律令及汉化佛教均 已传播至东亚 各地区 ,这表明东亚文化圈在魏 晋南北朝时初步形成 。 隋唐时期 ,是中国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 的时期 ,不仅进 行 内部调整 , 还积极消化吸收各种外来宗教文化 ,形成一种 “ 坐集千古之智” 的大好 局 面。 大唐作 为当时世界上高势 能文 明的国家 ,对其他 国家和文化形成 了强大的吸引力,汉文化向其周边地区和国家扩散辐射在这时期最为突出。 3本在这时期大量直接吸收汉文化最引人关注 。生产 方式 、服饰风 1 格 、典章制度 、哲学文艺等方面 ,进行全 面的学 习和模仿 。6 4 5年 , 日 本 “ 大化改新” ,以 “ 唐化 ”为标准 ,大力推行租庸 调制度 、班 田制和 中央集权制 ; 8世纪初 ,颁布 《 养 老律令》 ,几 乎都是 因袭唐朝 政治制 度 。鉴真和 尚东渡 ,在 日本他被尊为 “ 日 本文化 的恩人” 。 新罗统一三 国,建立起朝鲜半岛上第一个统一王朝。面 临统一 后重 建 问题 ,统一 一 新罗更加强调学习唐朝文化 ,把唐制视为立 国的规 范。一 切政治制度 、政治机构都模 仿唐朝 。文化方 面,设 国学后改 为大学 监 ; 儒学 以 《 论语》 《 孝经》 为必修 ,进行科举考试。 6 7 9年 ,唐改隋交州都督府 为安南都 护府 ,从此称越 南为安 南。唐

汉文化在东亚文化圈的传播

汉文化在东亚文化圈的传播

汉文化在东亚文化圈的传播汉文化在东亚文化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涵盖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

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自信的核心。

它是一种大家族文化,不仅源于中国本土的传统、历史和文化,也吸收了世界其他文化的精华。

在东亚文化圈中,汉文化独特的韵味、文化碰撞和文化融合,不断地推动着东亚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一、汉文化的发展历程汉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以后的起点。

秦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改革,市面网络标志着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从而为汉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族是中国众多民族中最大的族群,占到中国人口总数的92%,因此其文化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汉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依然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走过了漫长而具有代表性的发展历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汉唐时期。

在汉朝,历史上著名的经世致用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化名人辈出,如东汉时期的张衡、张骞、班固、扬雄、桓谭等。

这些名人的学术成就和文化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当代。

唐朝时期,以李白和杜甫为代表的诗人,以欧阳修、苏颂、陈峰等人为代表的文学家,以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王安石等名人为代表的学者,都为中国历史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当代,这些名人的文化思想和创造将汉文化的影响力传承到世界不同角落中,也成为许多人研究汉文化的重要课题。

二、汉文化的影响力汉文化的影响力远不止于中国,它在东亚文化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与之密不可分。

汉文化在东亚文化圈中拥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语言文字学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也是许多东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汉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成熟、最复杂的文字之一,是中文、日本、韩国以及越南等国家语言文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不仅构成了汉语言言文字体系基础,还为东亚文化圈建立了一个类似于字母表的共同语言桥梁。

东亚文化圈形成浅析

东亚文化圈形成浅析

收稿日期:2000-06-10作者简介:李梅花(1970-),女,吉林图们人,在读博士。

 2000年8月第33卷第3期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 anbian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 Aug.,2000Vol.33 No.3东亚文化圈形成浅析李 梅 花(延边大学朝鲜历史研究所,吉林延吉133002)[摘要]由于地理的、民族的和历史的诸方面原因,长期以来,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现今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

东亚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要素———汉字、儒学、佛教及道教的共识和认同,是最终形成东亚文化圈的牢固基础。

[关键词]东亚文化圈;汉字;儒学;佛教;道教[中图分类号]G 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311(2000)0320089204Analysis of the Form ation of Cultural Circle of E ast AsiaL I Mei 2hua(Instit ute of Korean History ,Y anbian U niversity ,Y anji Jili n 133002,Chi na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China 2centered cultural circle of East Asia which includes China ,Japan ,DPR K and RO K has been formed because of geographical ,national and historical reasons.I 2dentification of the essential factor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haracter ,Confu 2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by East Asian countries is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formation of the cultural circle of East Asia.K ey w ords :cultural circle of East Asia ;Chinese character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文化史研究表明,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总是存在着若干个文明与科学的中心。

东亚文化圈111

东亚文化圈111

东亚文化圈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存在着若干个文明与科学的中心。

以这些中心为内核,出现了若干文化地理板块,叫做“文化圈”,即由主要文化特质相同或相近、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群体(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共同构成的有机文化体系。

由于不同民族、国家、地区间“文化位势差”的存在,导致先进文化自然向相对落后的一方传播,落后文化一方主动地汲纳、消化先进文化。

两者的统一,就形成了文化圈。

而东亚文化圈就是这众多世界文化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什么是东亚文化圈复旦大学的姜义华教授认为,所谓“文化圈”,亦即一种“文明系统”,系统中的诸多国家享有基本共同的传统文化属性、文化特征,但它并不排斥现代性下的普世性和多元性;在强调同质性的同时,并不否认异质性。

姜教授认为,不宜用某一民族的文化来标明或涵盖不同民族的文化。

也就是说,不能用中国的文化来涵盖东亚的文化。

他认为用“东亚汉文化圈”、“汉字文化圈”等名称来指代东亚文化圈是不合理的。

中国东亚周边国家各有自身的民族文化,虽然汉字曾为东亚一些族群创造自己的语言系统时部分采用,在推进这些族群的文化交往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宜将这些族群和地区统称为“汉文化圈”或者“汉字文化圈”。

南通师范学院副教授羽离子首先对欧洲东亚研究会主席汪德迈对“汉文化圈”的特征,即“使用汉字的区域”及“筷子”文化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一解释也未能对文化圈的确切内涵作出系统和有说服力的诠释。

他认为,尽管学界在使用“汉文化圈”这一名词时将其当作了一个表面上很明确的专业术语,实质上其概念仍然是不可捉摸的。

他个人建议使用“泛汉文化圈”的概念,因为这一概念所体现的模糊性可允许定性更松动些,在使用上也更具弹性,在理解上也更灵活一些,也使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更容易接受一些。

蔡豫在文章《东亚文化圈的历史分期初探》中这样定义东亚文化圈:“由主要文化特质相同或相近,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丛相连接所构成的有机文化体系。

东亚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
830
文化圈
Kulturkreis ,Culture Circle
• 表明一组相互关联的文化特质在特定传播 阶段的历史-地理层次。 • 由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形成的文化传播学 派提出并使用的概念。 • F〃格雷布尔内 W〃施米特 • F〃拉采尔 L〃弗罗贝尼乌斯
文化圈的形成
• 文化的发展一直是一个不断分化和整合的 过程 • 整合趋向, 形成具有某种共性的文化圈; • 分化趋向, 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亚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
• 西岛定生:汉字、儒学、佛教、律令制度 • 王介南:三个国家: 朝鲜、日本、越南 三个层面: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四条纽带: 1)汉字的使用奠定共同心理基石; 2)儒学促进精神文化整合; 3)汉传佛教维系共同信仰; 4)天朝礼治体系维系区域政治秩序。
法国学者汪德迈在《新汉字文化圈》中说 道: “这一文化区域所表现的内聚力一直十 分强大, 并有鲜明的特点。它既不同于印度 教、伊斯兰各国内聚力来自宗教的力量; 又 不同于拉丁语系或盎格鲁———撒克逊语系 各国, 由共同的母语派生出各国的民族语言; 这一区域的共同文化根基, 源自萌生于中国 而通行于四邻的汉字。”
• 1826-1850年俄国 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文化大 论战 • 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夕 “兰学派” ( 西方派) 与国学派之争 • “ 中体西用” 、“全盘西化” 、“ 中西会 通” 、“全盘化西” • 东方文化热
以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为主体的比较文化研究, 为什么会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突出的热点?
五大文化圈
刑部亲王藤原不比等 文武
702年制定 718年制定
藤原不比等等人
元正
757年制定
文化特质
• 保持了源于中国文化的某些带有根本性的 传统精神。 • 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内在的张力 • 具有长期稳定的独立自主性

浅述东亚文化圈的小中华思想

浅述东亚文化圈的小中华思想

浅述东亚文化圈的小中华思想东亚文化圈是指历史上受中国及中华文化(或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交流媒介)、受中华法系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地域相近区域。

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

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

小中华思想则是指东亚文化圈内除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以“小中华”或“中华”自居的思想观念。

古代中国的华夏文明以自身的强大魅力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周边国家接受中华思想,又常自称“华夏”、“中国”,小中华思想也就因此逐渐的出现了。

这是在朝鲜、越南、日本、台湾等中国以外的东亚文化圈(儒学文化圈,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内存在的“文化认同”和“文明继承者”的思想,不过严格来说,只有朝鲜才算是真正的“小中华”思想,因为只有朝鲜曾在古代长期自称“小中华”,这代表朝鲜不敢僭越中国天子,才自称“小中华”(意为“中华第二”)而不自称“中国”(中国意为“中心之国”,使用时意同“强大的国”或“最文明的国”);而古代越南、日本因为系统接受了中国儒学思想,又觉得自己相对独立,进而认为自己是“强大的国家”和“最文明的国家”,同时也为“得沐教化”(习德中华文明)而自豪,所以仿照中国本土也自称为“中国”,其中又以越南的“中国”自我认同最强烈,常称呼北方的中国本土为“北朝”,而称呼自己为“南朝”(认为天下有南北两个“中央帝国”)。

台湾则比较特殊,台湾是最晚也是最短的“中华”自居者,17世纪中期,在满清覆灭明朝后,获赐姓朱的明朝遗臣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后建立政权,台湾才始以正统王朝自居,近现代民国政府弃守中国大陆而迁至台湾后,台湾政府又再次以正统中国自居。

早期的小中华思想是出于对中国的仰慕,即追随中国并自居“中国第二”的思想,以此来将本国与不同文化的“蛮夷”相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亚文化圈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存在着若干个文明与科学的中心。

以这些中心为内核,出现了若干文化地理板块,叫做“文化圈”,即由主要文化特质相同或相近、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群体(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共同构成的有机文化体系。

由于不同民族、国家、地区间“文化位势差”的存在,导致先进文化自然向相对落后的一方传播,落后文化一方主动地汲纳、消化先进文化。

两者的统一,就形成了文化圈。

而东亚文化圈就是这众多世界文化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什么是东亚文化圈
复旦大学的姜义华教授认为,所谓“文化圈”,亦即一种“文明系统”,系统中的诸多国家享有基本共同的传统文化属性、文化特征,但它并不排斥现代性下的普世性和多元性;在强调同质性的同时,并不否认异质性。

姜教授认为,不宜用某一民族的文化来标明或涵盖不同民族的文化。

也就是说,不能用中国的文化来涵盖东亚的文化。

他认为用“东亚汉文化圈”、“汉字文化圈”等名称来指代东亚文化圈是不合理的。

中国东亚周边国家各有自身的民族文化,虽然汉字曾为东亚一些族群创造自己的语言系统时部分采用,在推进这些族群的文化交往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宜将这些族群和地区统称为“汉文化圈”或者“汉字文化圈”。

南通师范学院副教授羽离子首先对欧洲东亚研究会主席汪德迈对“汉文化圈”的特征,即“使用汉字的区域”及“筷子”文化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一解释也未能对文化圈的确切内涵作出系统和有说服力的诠释。

他认为,尽管学界在使用“汉文化圈”这一名词时将其当作了一个表面上很明确的专业术语,实质上其概念仍然是不可捉摸的。

他个人建议使用“泛汉文化圈”的概念,因为这一概念所体现的模糊性可允许定性更松动些,在使用上也更具弹性,在理解上也更灵活一些,也使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更容易接受一些。

蔡豫在文章《东亚文化圈的历史分期初探》中这样定义东亚文化圈:“由主要文化特质相同或相近,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丛相连接所构成的有机文化体系。

文化圈的重要因素有二:(1)多个文化丛具备共同文化要素。

(2)多个文化丛有机相联。

概而言之,文化圈即一元有机的文化世界”。

综上所述,可以这样理解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是指历史上受中国及中华文化(或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交流媒介)、受中华法系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地域相近区域。

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

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

二、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围
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认为东亚文化圈的中心在古代中国文明的核心地区中原,中原文化是它形成的大本源;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东边是朝鲜、日本,东南是越南及其以南、
以东的东南亚国家,太平洋构成它的海洋界限;西南越过内、外蒙古大草原直达西伯利亚大森林,东北到达外兴安岭内外,高山大漠构成它的陆地界线。

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在他的代表作《历史研究》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即人文明从古至今共有26 种形态,其中6 种已经完全失落。

他将中国文明列为其中发展
充分的独立的文明,而将日本文明、朝鲜文明、越南文明列为中国文明的卫星文明。

汤因比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东亚文化圈的概念,但是他想传递的信息是清晰的,可以认为他将这四种文明形态归为一个东亚文化圈。

与此同时,汤因比将东南亚文明视作印度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两者的卫星文明。

前者影响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而后者影响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

显然,汤因比并不认为东南亚地区属于东亚文化圈。

著名文明冲突论学者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将当代世界分为7 种文明,其中对“中华文明”的论述,其对象很接近我们讨论的东亚文化圈。

他将日本单独列为“日本文明”以示与“中华文明”的区别。

哈佛大学资深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则指出:“越南所处地域的东南亚大陆的其他地区,从未被并入东亚文化圈,而是从印度教和印度佛教中吸收了不少内容……虽然有大批中国
移民迁居东南亚各国,但除了汉人占绝大多数的城邦国———新加坡外,他们的居住区域实质上仍然是有异于外族文化岛屿。

”从这里可以看出,实际上费正清的观点和汤因比类似,亨廷顿则独树一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