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十届国际学术

合集下载

2008年中国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发展与研究综述

2008年中国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发展与研究综述
语 言学 研 究
语 文 知 识
2 0 年 第 4期 09
2 0 年 中国汉语 言文字学学科发展与研究综述 08
周 文德 申红义
( 川外语学院, 庆 403) 四 重 0 0 1
摘要 : 文从 学科 建设 、 本 学术 活动 、 研 项 目、 文 专著 等 四个 方面 对 2 0 科 论 0 8年 国 内汉语 言文 字 学学科
收 稿 日期 :0 9 9 1 20 — — 5
1 .中 国训诂 学研 究 会 2 0 0 0 8年学 术 年会 暨 黄 侃 国际学 术 研讨 会 于 l 0月 2 — 2 4 6日在 武 汉 大 学 举行 。 1 .第七 届 全 国汉 语 词 汇学 学 术研 讨 会 于 1 1 0 月 1— 2 7 1日在 河北 大学举 行 。 1.第二 届汉语 语 法南 粤论 坛 于 1 月 l— 1 2 1 5 7 日在 肇庆 举行 。
的发展状况作 了综述。 文章重点分析 了2 0 年的学术论文情况 . 08 对研究热点和理论方法作了分析。 文 章还对本学科的年度发展作 了总结和分析 , 对今后发展作 了 展望。
关键词 :0 8汉语 言文 字学 ; 究; 20 ; 研 综述
汉语 言 文 字学 是 中 国语 言文 学 专业 下 属 的 二 级学科 。2 0 0 8年度 , 国汉 语 言文字 学学科 不断 发 我 展, 势头 良好 。具体 表现 在学科 建设 、 术 活动 、 学 科 研项 目、 文专著 等几个 方面 。 论

方向、 语法 现象 的描 写与解 释 、 言 的对 比与 运用 。 语 6 .中 国语 言 学 会 第 十 四届 学 术 年 会 于 8月 2— 3 7 O日在 温 州大 学 召开 。主题 : 代汉语 语 法 、 现 历史语 法 、 汉语 方言 、 历史语 音 、 历史 词 汇和语 言运

《中国语文》1952-2011年目录资料

《中国语文》1952-2011年目录资料

2002年1期优选论与汉语主语的确认潘海华梁昊论现代汉语特指疑问判断句杉村博文“由于”句的语义偏向屈哨兵浅论科技语体中的“似乎VP”句宗守云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吴福祥“已经”的初见时代及成词过程杨永龙“化”尾动词功能弱化的等级序列张云秋从殷墟卜辞的“王占曰”说到上古汉语的宵谈对转裘锡圭“一头拾来”的“拾”本字为“射”考史秀菊秦汉简帛补释陈伟武哈尼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沙加尔徐世璇山西南部方言称“树”为[po]考乔全生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曹先擢·简讯·中国语言学会在扬州举行第十一届年会第二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语文现代化与汉语拼音方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海南省语言学会召开第八届年会黑龙江省语言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在哈尔滨召开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纪念专刊征稿第六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将于2002年10月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评奖委员会2002年度评奖工作即将开始《蒋礼鸿集》出版座谈会在杭州举行胡裕树教授逝世王辅世教授逝世中国语文2001年(总第280-285期)篇目索引2002年2期名词代表动词短语和代词所指的波动袁毓林儿童语言中方位词的习得及相关问题孔令达王祥荣动词重叠式VV与V一V的语用差别徐连祥结构助词“得”的来源与“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赵长才出土文献“是是”句新解梁冬青汉语牵涉介词试论钟兆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与山东方言分区钱曾怡蔡凤书汉语方言特殊语法现象小札赵日新/梁金荣/孟庆泰关于“蝴蝶”的讨论沈怀兴/严修鸿“窈窕”考刘毓庆也说“贰”字华珍汉语同义语素编码的参数和规则王东海汉语拼音运动的回顾兼及通用拼音问题王理嘉语文规范文献的自身规范魏钢强《现代汉语词典》审订委员会2002年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侧记寸木·书评·汉语史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王云路方一新首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在徐州举行第七届闽方言国际研讨会在厦门举行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全国汉语词汇规范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发布会暨青年语言学者论坛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第九届评奖工作圆满结束语序类型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在四川大学召开简讯四则投稿重要提示2002年3期汉语声调与语调的关系曹剑芬信息传达的性质与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发展罗仁地潘露莉论“反复”李宇明汉语时间词谓语句的限制条件邓思颖从宋代邵武文士用韵看历史上邵武方言的特点及其归属刘晓南北京话庄组字分化现象试析高晓虹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中的儿化现象李焱说“韵”和“韵部”杨亦鸣王为民《汉语大词典》一些条目释义续商王锳从汉文佛典俗字看《汉语大字典》的缺漏郑贤章《汉语大字典》引自《释名》的例证李茂康《现代汉语词典》中同形多字词目分析王楠关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两点意见周国光从词头“不、布”谈起——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比较札记张双庆张惠英“们”的定指意义童盛强黄冈方言的后加成分“和你”刘晓然“赔”字究竟始用于何时?谭耀炬《训世评话》中的授与动词“给”张美兰“夷陵”与“彝陵”郑铁生第一届中国语言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举行王均先生学术思想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第九届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成立西洋汉语研究国际研讨会将于2003年6月在北京举行汉语方言语法研究高级研修班即将举办讣告二则2002年4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江蓝生汉语否定词考源——兼论虚词考本字的基本方法潘悟云单语词典释义的性质与训诂释义方式的继承王宁再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陆俭明数目短语李艳惠陆丙甫“由于”句的语义偏向辨邢福义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方梅自己、自性与自然——谈汉语中的反身状语蔡维天优选论和天津话的连读变调及轻声王嘉龄藏缅语的形修名语序戴庆厦傅爱兰第十二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在长沙举行第十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召开第一届韩国中语中文学国际学术会议在延世大学举行第四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2002年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专家咨询会在京召开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即将举行《南开语言学刊》即将创刊2002年5期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沈家煊汉语是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吗?徐烈炯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刘丹青《苏州同音常用字彙》之文白异读丁邦新十九世纪的福州音系陈泽平吴徽语入声演变的方式曹志耘早期吴语支脂之韵和鱼韵的历史层次秋谷裕幸差比句语义指向类型比较研究赵金铭元代白话碑文中助词的特殊用法祖生利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昌举行《中国语文》5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第五届客家方言研讨会暨首届赣方言研讨会在南昌召开《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京召开200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科立项课题简讯三则2002年6期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张伯江“都”的指向目标及相关问题董秀芳新加坡华语变异概说周清海韵律构词与韵律句法之间的交互作用冯胜利普通话对话中韵律特征的声学表现李爱军“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上)鲁国尧北京音系里文白异读的新旧层次陈重瑜“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董琨先秦指称理论研究周建设200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评选揭晓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奖、第二届优秀期刊奖揭晓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在上海召开纪念商承祚先生百年诞辰暨中国古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晋语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市举行第十二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年会(IACL-12)暨第二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JSCL-2)征集论文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征集论文提要丁邦新、郑锦全教授应邀为山西大学作学术讲演林杏光教授逝世2003年1期从焦点理论看句尾“的”的句法语义功能袁毓林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史金生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生成的过程和困难傅爱平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兼论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吴福祥在汉语历时分析中如何区分动词和介词马贝加《晏子春秋》的助动词系统姚振武也谈《儒林外史》语言中的“异质”遇笑容据出土文献评论两部辞书释义得失三则唐钰明“刀头梦”≠“三刀梦”白维国袁津琥对《关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两点意见》的意见苏培成词语杂谈四则唐发铙·简讯·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第六届全国古代汉语研讨会在泉州市召开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五次学术会议在开封召开第35届汉藏语暨语言学国际会议在美国召开纪念赵元任诞辰110周年学术讨论会暨江苏语言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在常州举行第四届吴玉章奖人文社会科学语言文字组评选结束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座谈会在暨南大学举行《广州话正音字典》出版座谈会在穗举行第二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著名语言学家刘坚先生逝世中国语文2002年(总第286-291期)篇目索引2003年2期唐宋“煞”字考袁宾见母的上古音值曾晓渝论“做”字的音李蓝《圆音正考》与《音韵逢源》所记尖团音分合之比较研究杨亦鸣王为民“颜之推迷题”及其半解(下)鲁国尧论词的构成、结构和地位周荐论格式义对“V双+N双”定中结构的制约李晋霞天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王晓梅神木山曲儿、酒曲儿的押韵邢向东常用词“隅”“角”历时更替考牛太清“啄雌鸽杀”的“杀”是表结果的不及物动词吗?梁银峰《洛阳伽蓝记》札记三则化振红·书评·《语用频率效应研究》读后詹人凤·悼念李荣先生·著名语言学家李荣先生逝世李荣先生追思会纪要·简讯·中国社会科学院句法语义学科工作研讨会纪要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第三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在台北举行第三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格罗斯教授追思会在巴黎举行王力语言学奖金第十届评奖工作即将开始2003年全国中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将在复旦大学举办简讯一则2003年3期复句三域“行、知、言”沈家煊说“生、死”与“前”的组合邢福义异类词联合短语研究储泽祥谢晓明“宁可”的语用分析及其他王灿龙普通话“V完”式初探关玲合音式疑问代词“咋”与“啥”的一些问题冯春田古汉语句法变换研究中的语义问题袁本良论殷墟甲骨刻辞中“暨”的词性杨逢彬名量词“人”示例范崇高苗瑶语族语言亲缘关系的计量研究──词源统计分析方法邓晓华王士元蒲松龄《聊斋俚曲集》所反映的轻声及其他声调现象张树铮广州话“听日”的语源甘于恩湖北浠水方言中的叠合式正反问郭攀山东郓城方言的一种方位词重叠吴永焕《五十二病方》词语拾零孟蓬生说《贞观政要》中的“物”魏达纯“银行”探源何帆《音韵集成》对《韵略汇通》的影响李子君言语与言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第二届汉语词源学学术研讨会在烟台举行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简介简讯二则会议消息四则来函照登2003年4期从语音、语法和话语特征看“知道”格式在谈话中的演化陶红印“的”字句的句式语义及“的”字的功能扩展木村英树动词的控制度和谓宾的名物化之间的共变关系王冬梅汉语“说类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汪维辉也论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时兵中古汉语里否定词前的“了”字康振栋韩、日汉字探源二题张涌泉福州话“毒”的本字冯爱珍宁波城区大众语码转换之调查分析徐蓉陕北绥德话“的”的一种用法黑维强中华书局《世说新语译注》读后蒋宗许《连词“则”的起源和发展》商榷金国泰也谈结构助词“得”的来源及“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刘子瑜释“少列”赵望秦“疆场”一词首见于辽代彭玉兰·简讯·中文与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主办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韵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会议延期消息四则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征集图片、文稿资料第四届研究生语言学学术会议征集论文《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1991—1995)出版李格非教授逝世2003年5期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陆俭明范围副词“都”的选择限制张谊生影响予夺不明双宾句语义理解的因素卢建兰州话的“V+给”句——兼及甘宁青新方言的相关句式王森王毅是无动把字句还是一种行事句蒋平能进入“被/把”字句的光杆动词刘承峰《董西厢》清入作上、次入作去证黎新第从方言比较再探粤语浊上字演化的模式刘镇发从非音节性词尾看入声韵尾[?]的脱落周磊中古阳声韵徽语今读分析赵日新疑问句尾的“为”词性演变探略贾齐华量词义语义源流三则董为光量词加词尾不晚于唐代王启涛《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词语训释吉仕梅《成语源流大辞典》序季羡林“小姐”考刘毓庆说“讀賣”及其他吴悦文字假借不是词义引申王世华·简讯·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2004年6月在北京举行第十三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贵阳市举行第三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市举行中国文字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合肥召开《中国语言学年鉴》(1999-2003年卷)编辑工作启动关于提倡“基础华文”的建议会议消息三则书讯一则2003年6期汉语的定中关系动-名复合词石定栩江西境内赣方言指示代词的近指和远指陈敏燕孙宜志陈昌仪湖北大冶方言人称代词的变调汪国胜内蒙古丰镇话第二、三人称代词薛宏武“不听”之“不允许”义的产生年代及成因方一新“不听”作“不允许”解的年代考证补陈秀兰明代歌曲释词三例曾昭聪白居易《琵琶行》“第一部”注释商榷迟乃鹏王梵志诗“脆风坏”讨论二则曾良叶爱国《马氏文通》的一处标点错误邵霭吉客家方言“鱼虞”之别和“支”与“脂之”之别谢留文“吐蕃”音辨谢仁友当代汉语外来单音语素的形成与提取苏新春原形借词——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语的新发展俞品祝吉芳“SARS”与“非典”——关于术语定名问题的探讨柯平吴志杰对《标点符号用法》的一些意见顾金元也谈竖钩的笔形归类魏钢强·简讯·欧洲汉语语言学学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在比利时根特市举行西洋汉语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中国语文2003年(总第292-297期)篇目索引2004年1期2004年2期谈“只”与“连”的形式语义蔡维天汉语“在+方位短语”里方位词的隐现机制储泽祥“由于”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李晋霞刘云语义感与语法感的关系王培光原始闽语中的清弱化声母和相关的“第九调”王福堂蒋藏本《唐韵》异常音切考察徐朝东说“否”周生亚“忙”和“怕”词义演变探微徐时仪关于《训世评话》的授予动词“给”兼及版本问题陈莉《红楼梦》中的“动+将+补”结构张燕来副词“白”的始见书证邱冰同义复词研究与大型辞典的编纂周掌胜《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例补牛太清词语考释五篇范崇峰郭芹纳魏耕原魏景波杨会永刘瑞明竖钩归折的主要理由苏培成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十届评奖揭晓第二届汉语语法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中国修辞学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第十一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简讯二则2004年3期容器隐喻、套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词语同现限制的认知解释和计算分析袁毓林论元结构与句式变换詹卫东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吴福祥一个语法层次演变的实例——上海方言160年中现在完成时态的消失过程钱乃荣聊斋俚曲里的假设助词“着”及相关问题冯春田昆明话的“着”字及其语法化过程中的历时择一与共时制衡问题荣晶丁崇明“非X不可”格式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洪波董正存现代晋方言与唐五代西北方言的亲缘关系乔全生晋陕甘方言的“支微入鱼”现象和唐五代西北方音王军虎《中原雅音》研究的起始时间问题李无未“语言文字规范与辞书编纂”学术座谈会简记石典《现代汉语词典》对异体字的处理魏励语言声调问题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新世纪汉语史发展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音与拼音分技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简讯4则2004年4期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邓思颖语义上的同指关系与句法上的双宾语句式——兼复刘乃仲先生徐杰比喻相异点的句法实现——谈“大”、“小”修饰名词性喻体的一种功能陈青松介词“于”在甲骨文和汉藏语里的起源梅祖麟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梁银峰论汉语史上的“副词并用”杨荣祥也谈“已经”的初见时代张艳中古译经处置式补例朱冠明“走作”补义卢烈红也谈古吴方言覃谈寒桓四韵的关系王洪君海南闽语声调的演变符其武李如龙江西安福话指人量词“只”的特殊用法邹韶华“歙”字音读考陈广忠古文字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张桂光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苏培成中宣部召开“规范外文使用,维护祖国语言健康发展”座谈会汉语词汇学首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全国研讨会在武汉举行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语法语篇分技术委员会成立2004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评选揭晓大型纪念画册《吕叔湘》即将出版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寿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第二次中青年语言学者论坛在杭州举行2004年5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江蓝生从言语到言语行为——试谈一类词义演变李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陆俭明拟音词内部的一致性邢福义说“VP”之前与“没(有)VP之前”王灿龙汉语元音的高顶出位朱晓农北京话和福州话疑问语气词的对比分析陈泽平吕叔湘先生与中国的语言规划陈章太吕叔湘先生语言学小品文赏读——附《烧麦》小文纪念先生百年诞辰游顺钊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吕叔湘先生100周年诞辰暨《现代汉语词典》发行3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国际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第十二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年会暨第二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启功先生语言文字学学术研讨会暨新著首发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中国“国际音标增补符号”提案在ISO获通过汉字书写系统改进国际研讨会在南昌举行邢公畹教授逝世2004年6期语法研究的目标——预测还是解释?沈家煊汉语双项名词句与话题-陈述结构陈平黏合式名词短语结构关系的考察和分析傅爱平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施春宏古知庄章声母在山东方言中的分化及其跟精见组的关系钱曾怡汉语语音史中的双线发展张光宇树立正确的语文规范观晁继周由比喻造词形成的语素义杨润陆深切感念吕叔湘先生郑张尚芳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2004年)成功举办第九届国际法律与语言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语言与法律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俄罗斯第十二届中国语言学国际会议在莫斯科召开女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陈建民教授逝世方经民教授逝世2005年1期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刘丹青性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张国宪从非句化角度看汉语的小句整合高增霞试论“人”的量词属性王绍新从东汉以前的文献看“者”介入定中之间的过程俞理明论“A里AB”重叠形式的历史来源石锓关于“X得很”中“很”的性质聂志平方以智《切韵声原》与桐城方音孙宜志徽语中的长元音赵日新关于汉语成语释义和引证的规范问题——读《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张茂华孙良明全国语言学暑期讲习班协调小组定出长期发展计划2005年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开始招生第七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第十一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徐州召开第十三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在福州举行第四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第四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修辞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渤海大学召开“桂北平话及周边方言”学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首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大召开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大会在泰安召开第五届全国语文辞书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大学召开日本中国语学会第五十四届全国大会在京都大学举行著名出版家陈原先生逝世中国语文2004年(总第298—303期)篇目索引2005年2期“都”的语义功能和关联方向新解袁毓林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陈立民句类与词语同现关系刍议陈一动词“给”语法化过程的义素传承及相关问题刘永耕试论古汉语语气词“已”的来源李宗江上古汉语的双音节连词“然而”刘利现代汉语方言表示持续意义的“住”罗自群广东四邑方言的“减”字句甘于恩吴芳“动宾短语+开/起”西北方言补例莫超史部新著:《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鲁国尧《韵会》赀字母韵考论刘晓南浊上变去见于北宋考丁治民《同源字典》语音关系标注献疑邵文利杜丽荣智公、忍公和等韵门法的创立聂鸿音《史记》所见辞书未收词语考释王彦坤“麋鹿为菹”的“菹”不是肉酱金元中也说《儒林外史》中的“俺”张能甫商务印书馆2004年度语言学出版基金评选揭晓商务印书馆设立中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奖学金庆贺周有光先生百龄华诞座谈会在北京举行第三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中国文字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进入21世纪的中国文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在桂林举行首届中国人类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市举行第二届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论坛在暨南大学举行第六届客家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

中国文字学学术研讨会历届论文目录 (2010.5)

中国文字学学术研讨会历届论文目录 (2010.5)

中國文字學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全國學術全國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研討會歷屆歷屆發表論文發表論文發表論文目錄目錄目錄((第一屆第一屆~~第二十二十一一屆)李平平 整理一、歷屆發表論文篇目歷屆發表論文篇目第一屆第一屆中國文字學中國文字學中國文字學全國全國全國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師範大學,,19891989..12.1712.17--1818)) 孔仲溫:《說文》品型文字形構析論李國英:《說文》亦聲字綜論汪學文:中共文字改革及其對中華傳統文化之影響張仲陶:字形與字碼許學仁:古文字中的簡繁之道陳光政:論正體字與簡體字的分合曾榮汾:處理中文資料的電腦應用及實例介紹黃克東:文字檢索中對角碼的符號分析黃沛榮:簡體字之探討——由教育部標準字說起蔡信發:指事析論賴明德:從文字形構以探討古代的器物應裕康:論中共簡體字謝清俊:論電腦用的中文字形定義簡宗梧:漢字簡化之商榷第二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二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師範大學,,1991991.31.31.3.23.23.23--2424)) 左松超:《史籀篇》的作者與時代及其與秦篆的關係皮述民:新加坡施行簡體字的回顧、得失與前瞻 吳匡、蔡哲茂:釋「」汪中文: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讀記汪壽明:從《說文解字注》看段玉裁的俗字觀周虎林:金文繁體字探究林政華:文字學對於易學研究之助益舉隅邱德修:《左》《國》所見「不穀」考阿辻哲次:段懋堂「說文解字讀」について孫劍秋:漢代古今字研究在經今古文學發展史上的意義與價值 陳新雄:章太炎先生轉注假借說一文之體會曾榮汾:談部首序字典編輯觀念的改進潘重規:敦煌卷子俗寫文字之整理與發展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輔仁大學,,19921992..2.212.21--2222)) 王初慶:試由《說文繫傳‧祛妄》蠡測李陽冰之說文刊本左松超:馬王堆帛書中的異體字與通假字朱岐祥:釋奴江村治樹:春秋時代青銅器銘文的書式及其用語吳璵:說文幽眇闕誤探微李添富:《古今韻會舉要》俗字研究汪中文:〈利簋〉銘文釋彙周行之:教外國人學漢字——一項舊議重提的嘗試周聰俊:說醴 季旭昇:從國銅器談經「彼其之子」的新解 宗靜航:語詞斷代法──以器為例林清源:從「造字」看春秋戰國文字異形現象 松丸道雄:關於西周重量單位的和竺家寧:形聲系統的科學性與拉丁化問題邱德修:說「輦」及其相關問題金周生:《集韻》「鳥」「隹」部異體字補金榮華:說「壇」南基琬:說文籀文至小篆之變所見中國文字演變規律洪固:字典部首檢字法的改進研究孫劍秋:段玉裁《詩經小學》研究翁世華:「辭」字形義的發展與推闡──兼論其與「詞」字的相關問題 常宗豪:楊魯交誼及其第四屆第四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中央大學中央大學,,19931993.3.19.3.19.3.19--2020)) 方俊吉:在兩岸追求「中國統一」過程中,中國文字學會的當務之急 王忠林:談兩岸文字的統合與整理王敏東:外國地名有關德國諸名稱之表記史——以中日對照為中心 朱歧祥:周原甲骨文考釋補正江舉謙:漢文字同字異形研究吳登神:兩岸文字之統合關係文化之傳承杜松柏:由形象思維探論中國文字之成文與構字汪中文:微史家族銅器群瑣記周聰俊:說鬱季旭昇:說互林平和:敦煌《隸古定尚書》寫卷中原自《說文解字》古文之隸字研究 竺家寧:音位理論在漢字上的應用邱德修:說克唐健垣:卜辭中有關樂舞文字考釋徐德江:漢字的科學性易學性與兩岸文字的發展陳光政:從小篆看簡化字陳新雄:倉頡檢字法與文字構造的關聯黃沛榮:從語文教學的立場看論簡化字與正體字蔡信發:段注會意形聲之商兌 蔡哲茂:說鄭阿財:越南漢文小說中的俗字鍾克昌:王弼本老子文字諟正第五屆中國文字學第五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全國全國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政治大學,,19941994..5.75.7))王敏東:音譯地名之漢字發展流變及其對日文影響——以表利音者為例 王甦:《文字析義》初探朱歧祥:文字起源重探吳璵:《說文》價值之再體認李民:《宰椃角》銘文研究──釋「」字沈寶春:論戴侗《六書故》的金文應用汪中文:媵器銘文所見周代女子名號例周行之:「假借」之起源與發展周聰俊:說「鬯」季旭昇:釋秦風小戎「蒙戎有苑」竺家寧:形聲字聲符表音功能研究邱德修:《說文》紳字考──兼論《論語》「拖紳」與「書諸紳」的問題 姚秋清:漢字編碼在字典上應用之研究許錟輝:許慎造字假借說證例陳光政:哈佛燕京圖書館文字學藏書六類觀喬衍琯:高鴻縉先生的文字學蔡信發:狀聲、方國之後起形聲字,由假借造字而來蔡哲茂:釋殷卜辭的「速」字第六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第六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中興大學中興大學,,19951995.4.4.4.29.29.29--3030)) 孔仲溫:楚陵君三器銘文試釋王敏東:地名「亞美利加」起源考朱歧祥:殷商甲骨文兆辭的檢討宋建華:《說文》五百四十部首系聯用語初探周聰俊:殷商古文字中之告禮季旭昇:說皇竺家寧:形聲結構之比較研究邱德修:漢字形體重疊考 姚秋清:漢字、數字國音音截法在電腦中文輸入上應用之簡介 袁國華:包山楚簡遣策所見「房第七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七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東吳大學,,19961996.4.4.4.20.20.20--2121)) 孔仲溫:望山卜筮祭禱簡文字初釋王甦:從古文字看古文化王敏東:中文裡的外來語——從日文中借用之外來語朱守亮:由文字窺測古時之搶婚習俗朱歧祥:論夏文字與夏文化宋建華:《說文》用語「相似」、「同」、「同意」考辨周聰俊:殷周燎祭考季旭昇:楚王熊璋劍考姚秋清:漢字‧國音數字截止檢字法之研究姚榮松:從方言字的系統比較看漢字的多源體系洪燕梅:試論河南官莊3號墓及其器銘張意霞:《說文繫傳》六書理論析述許學仁:《古文四聲韻》古文合證例釋(一)許錟輝:段玉裁「引伸假借說」平議陳郁夫:「先秦字頻庫」系統說明陳新雄:許慎之假借說與戴震之詮釋彭宗平:楚王熊璋劍科學鑑定黃沛榮:漢字部件研究黃競新:甲骨文「翌」「來」分用釋例劉雅芬:由字義辨識看形聲字的構造與形成蔡信發:《說文》中一字正反之商兌蔡哲茂:甲骨文考釋四則第八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第八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師範大學,,19971997.3.3.3.22.22.22--2323)) 孔仲溫:再釋望山卜筮祭禱簡文字兼論及其相關問題王初慶:淺談文字結構與六書王書輝:校勘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芻議朱守亮:高本漢《詩經注釋》解〈周南‧兔罝〉「干」字之再商榷 朱歧祥:周原甲骨文考釋二則李存智:從「飆車」「掠狂」等詞彙管窺漢語與漢字的關係季旭昇:從古文字談指事邱德修:甲骨文「今」字考柯明傑:《說文解字》「同體字」初探陳美蘭:《詩經‧秦風》車馬器探略黃沛榮:《龍龕手鏡》版本考述 黃競新:天犬、天狗、天狼;大星‧新星‧新大星──重辨一片第九屆中國第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師範大學,,19981998.3.3.3.21.21.21--2222)) 朱歧祥:卜辭中「乎」字非疑問語詞考何樹環:說「營」呂瑞生:論異體字與通假字的辨析季旭昇:說一姚秋清:字首形符在成語編碼上應用之研究——成語‧天碼檢索法簡介 柯明傑:《說文通訓定聲》之假借說淺析張意霞:《詩經‧小雅‧無羊》「三百維群」義證許錟輝:《說文》會意字補述例釋陳明道:生生之德——試以藏緬苗瑤等親屬語言追尋帝字原始音義 陳茂仁:淺探帛書〈宜忌篇〉章題之內涵曾榮汾:正異體字筆畫比較研究法的析介程克雅:孫詒讓「古言」「古字」典籍訓釋方法探究黃沛榮:《正字通》之版本及其作者問題蔡信發:「象形兼聲」分類之商兌 蔡哲茂:說殷卜辭中的「」字鄭憲仁:周厲王第十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第十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逢甲大學逢甲大學,,19991999.4.4.4.24.24.24--2525)) 孔仲溫:郭店緇衣簡字詞補釋王仲翊:試論包山、望山「卜筮祭禱簡」之異同及其相關問題 朱歧祥:從甲骨文論文字繁簡問題何樹環:〈史頌簋〉辨偽宋建華:論小篆字樣之建構原則——以《段注》本為例李淑萍:《康熙字典》解義釋例 周何:形聲字形符義近者得組合歸類說 周聰俊:簠編鐘銘〉考釋柯明傑: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釋形用語之商兌袁國華:郭店楚簡「」(邵)、「其」、「卡」(卞)考釋許錟輝:形聲字形符表義釋例許麗芳:書寫之另一種可能——試論網路言談中之文字運用與相關意義 劉文清:讀《墨子》札記五則蔡信發:轉注先於假借之商兌蔡哲茂:關於戰國文字「全」字的探討魏慈德:說甲文的河字第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第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師範學院,,20002000..1010.21.21.21--2222)) 朱歧祥:論子組卜辭一些同版異文現象何樹環:肈、肁、肇三字構形研究李旼姈:甲骨文例研究舉例沈建華:《甲骨文全集補編》校勘記(二)汪中文:金文中的女子名號條例周何:談未來中國文字學研究之範圍及方法季旭昇:古璽雜識二題林文華:戰國文字考釋兩則林宏明:古璽中的「弦」氏及其相關問題柯明傑:《說文通訓定聲》言「同」用語淺析胡雲鳳:秦文例流變考袁國華:《郭店楚墓竹簡‧五行》「」字考釋張惠貞:王鳴盛與文字學張意霞:徐鍇「三耦論」研究許文獻:戰國疊加 聲符構形研究許錟輝:形聲字聲符表義釋例陳新雄:異體字典編撰緣起傅榮珂:秦簡勞役刑探論游國慶:〈我方鼎〉蓋器真偽考辨蔡信發:段注《說文》古今字之商兌蔡哲茂:甲骨綴合對殷卜辭研究的重要性魏慈德:讀甲骨文筆記三則蘇建洲:新出柞伯簋研究第十第十二二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銘傳大學銘傳大學,,20012001..3.143.14--1515))王仲翊:《楚簡老子柬釋》「通假字」之含意商榷──以其「通假字匯解」的部份為例王初慶:談治說文學與治古文字學之關係王甦:魯實先先生解字釋例宋建華:《說文》小篆字庫的設計與應用李國英:說屮與ㄓ李淑萍:《康熙字典》古文例淺析周聰俊:文獻與考古資料所見匡器考辨柯明傑:《說文通訓定聲》「或曰」淺析洪燕梅:秦金文與《說文解字》小篆書體之比較 高婉瑜:斾比堂布幣考許錟輝:魯實先先生《假借遡原》述例黃靜吟:徐舒金文析論蔡信發:《宋元以來俗字譜》之商兌 蔡哲茂:釋魏慈德:試對賓組卜辭中和雀有關的卜辭排譜第十三屆全國暨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花蓮師範學院,20022002.4.24.4.24.4.24--2525)) 丁亮:論漢儒六書說之性質乃俊廷:西周金文「其」字中的「丌」形偏旁研究王讚源:中國古代有奴隸社會嗎?——從文獻和甲金文看古代奴隸現象 朱小健:從《說文解字集斠》看《惠氏讀說文記》之性質何樹環:釋「五丰臣」呂瑞生:論異體字例及其運用巫俊勳:《字彙‧辨似》探析李淑萍:《康熙字典》古文溯源舉隅李綉玲:《說文段注》假借字例依聲託事之探究杜忠誥:《說文》篆文訛形釋例三則──「妬」、「半」、「乘」汪中文:《金文總集與殷周金文集成銘文器號對照表》補正周聰俊:兕觥辨 季旭昇:由上博詩論「小宛」談楚簡中幾個特殊的從之字林宏明:古文字釋叢林聖傑:仲臣盤銘文考釋邱德修:《金文編‧附錄》「」字考──兼論「東」與「重」的關係 姚志豪:從行款位置談商金文族徽的性質施順生:甲骨文異字同形之探討柯明傑:《說文解字義證》引「本書」釋義淺析胡雲鳳:甲金文雙重否定句比較研究徐筱婷:秦駰玉版研究馬偉成: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聲兼意」之探析高婉瑜:試論布幣的單位張意霞:《康熙字典》同體字組研究——造形篇許文獻:先秦楚文字聲符替換結構初探──分類之一:非屬同一諧聲系統之共時性同字異構例陳麗紅:說朋倗曾榮汾:異體字考釋法析述游國慶:銅器銘文中的「同銘異範」及其類別與價值之探究──以故宮所藏西周金文為例程克雅:字根與語根——以《周禮》「六祈」為中心的祭禮語彙釋例馮勝君:談《老子》中的「孩」字袁國華:郭店楚墓竹簡從「匕」諸字以及與此相關的詞語考釋楊郁彥:殷墟卜辭斷代中的「子」「巳」二字之探討劉釗:金文字詞考釋劉國勝:包山二七八號簡釋文及其歸屬問題蔡信發:形聲字同形異字之商兌蔡哲茂:甲骨文釋讀析誤賴昭吟:論楚國金文的特殊句型──以「以事紀年」及「某為之」為例 魏慈德:十三月對甲骨文排譜的重要性羅運環:論失傳已久的垂露篆第十四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第十四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中山大學,,20032003.3.29.3.29.3.29--3030)) 何樹環:釋《莊子‧應帝王》中的「」呂瑞生:部首的文化意義初探 李淑萍:論「形似」在漢字發展史上的意義與作用 周聰俊:再論簠」部件第十五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第十五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輔仁大學,,2002004.4.4.4.4.4.171717--1818))王初慶:《說文》引《詩》重出、互見探頤臼田真佐子:論胡重《說文字原韻表》和陳奐《說文部目分韻》何樹環:《說文解字》省體字初探──省體字的初步整理與研究吳憶蘭:《繫傳.類聚》探析呂瑞生:論異體字觀念在校勘文獻上的重要性--以王念孫《讀書雜志》為例 巫俊勳:從細明體與標楷體之筆畫差異論標準國字之規範與書寫李天虹:新蔡楚簡補釋四則季旭昇:從新蔡葛陵簡說「熊」字及其相關問題林宏明:殷墟甲骨文字綴合新例(三)南基琬:從甲骨文金文所見古代文化現象談中國文字的發生時期柯明傑:《說文》段注「以許證許」淺析馬偉成:《說文解字》部首亦聲字初探高婉瑜:雲夢龍崗秦簡小議許錟輝:《說文》訛誤釋例陳雅雯:談巫、舞、雩的同源文化義涵黃沛榮:對外漢字教學的策略與重點楊郁彥:卜辭斷代中作翌字諸形之析辨楊徵祥:楊桓《六書統》形聲「四體」析論劉雅芬:《慧琳音義》異體字「俗字例」研究蔡信發:段注《說文》會意有輕重之商兌蔡哲茂:《甲骨文合集》辨偽舉例魏清元:許慎轉注論魏慈德:說古文字中的「改」字形聲專題學術研討會形聲專題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輔仁大學,,20042004..1212..1818))王初慶:形聲探微李宗焜:龍宇純先生六書形聲說許錟輝:從四體六法說看形聲陳新雄:從形聲立場看六書體用與造字之本說第十六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第十六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師範大學,,20052005..4.29.29--3030))何樹環:〈四十二年逨鼎〉「書」、「冊」釋義──附「冊命銘文」命名小議 吳憶蘭:《六書略》之會意說探析呂佩珊:秦駰玉版與秦詛楚文文字研究呂瑞生:《集韻》俗字考異及其意義宋鎮豪:甲骨文中的夢與占夢巫俊勳:《說文解字》解說用字之字形歧異探析──以段注本為範圍季旭昇:從甲骨文說「勞」字林宏明:殷墟甲骨文字綴合新例(四) 林慶勳:日本製漢字六書分析舉隅 邱德修:《郭店簡‧成之聞之》「貴而」一語阿辻哲次:日本的三種漢字規格張意霞:王念孫《廣雅疏證》古今異字考索許文獻:《說文》古文之來源與性質再探──對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之幾項修正意見許淑華:漢字簡化對漢語教學的衝擊 許錟輝:《說文》「从某聲‧象形」及其相關諸字之探討 陳光政:許慎轉注說發微陳美蘭:談戰國齊璽「之」的「」字陳雅雯:《說文》干支字之思想蠡探曾榮汾:略論漢字藉形定義的特色鄒濬智:「楚系簡帛文字構形資料庫」的建置及其與「漢字構形資料庫」的整合 蔡忠霖:對唐宋俗字的幾點考察——兼從各載體間用字差異看俗字的書寫現象 蔡信發:一九四九年以來臺灣地區大學院校國(中)文研究所《說文》論文研究 蔡哲茂:殷卜辭「肩凡有疾」解蔡崇名:二十一世紀世界文字之主流——漢字的未來發展蔡崇名:史獸鼎銘文考釋與書法藝術鄭憲仁:西周銅器銘文「金甬」探究魏慈德:論同見於花東卜辭與王卜辭中的人物蘇建洲:楚文字零釋假借專題學術研討會假借專題學術研討會((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師範大學,,2005.12.172005.12.17))王初慶:假借商榷許學仁:由古文字談六書之假借陳新雄:許慎假借說索解蔡信發:魯實先先生造字假借說蘇建洲:論古文字材料對「本字」概念之補充乃俊廷:論花園莊東地甲骨中界劃的施用情形 何樹環:金文「」字別解呂佩珊:殷商卜辭「祭祀動詞+巫」及相關句型考呂瑞生:《集韻》處理大徐本《說文解字》徐鉉所注俗字探析巫俊勳:明代大型字書編纂特色探析李鍌:從學術觀點看正體字與簡化字季旭昇:說李姚志豪:談祭祀卜辭的「又、彳、歲、伐」柯明傑:王筠《說文句讀》之「省形存聲說」胡雲鳳:論釋讀甲骨文的方法──以甲骨語法為例馬偉成:唐代俗字研究──以《五經文字》為考察對象高佑仁:《曹沫之陣》簡「沒身就世」釋讀許文獻:《說文》段注所云釋形「未知」例試探許錟輝:《說文》「匕」部諸字形義及其相關問題之探究陳秀玉:宋薛季宣《書古文訓》中所見《說文》古文研究──以〈堯典〉為例 陳新雄:正與俗──中華民族的抉擇曾榮汾:《玉篇》編輯觀念研究黃沛榮:電子本《說文解字》之建置與運用鄒濬智:Unicode 漢字標準字──異體字表的設定及其字形資料庫的建置 蔡忠霖:敦煌俗字中的形體混同現象試析蔡信發:段注《說文.邑部》之商兌鄭憲仁:《殷周金文集成引得》與《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隸定相異處探討──以樂器為例魏慈德:殷非王卜辭中所見商王記載羅仕宏:西周芮國器探論正俗與繁簡正俗與繁簡──────漢字演化的承傳及其規律學術研討會漢字演化的承傳及其規律學術研討會漢字演化的承傳及其規律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輔仁大學,,2006.6.102006.6.10)) 王初慶:漢字演化的規律許學仁:小篆之後的正字運動許錟輝:從《說文解字》看漢字的傳承與演化曾榮汾:漢語俗字的演化王初慶:四本文字學史專著略評朱小健:從《說文解字讀》看後人對段玉裁的評價何樹環:師兌二器排序問題檢討呂瑞生:論明郭一經《字學三正》所收「時俗杜撰字」巫俊勳:吳元滿《六書正義》之篆楷對應差異初探李旼姈:釋甲骨文「」、「」──兼論楚文字「」李國英:論形聲造字法和形聲結構李淑萍:從漢字觀察我國遠古居宅之形態季旭昇:從《曹沫之陳》一個特殊的「將」字談到甲骨金文相關之字林宏明:殷墟甲骨研究札記金俊秀:說「害」柯明傑:朱駿聲校改《說文》字義之探析洪燕梅:「周家臺30號秦墓簡牘」文字研究馬偉成:《說文》「从三某」會意字之探析張宇衛:甲骨文「澫」、「砅」二字考──兼論上博楚簡〈交交鳴鳥〉「澫」字 許錟輝:《說文》同形字探究陳佩君:由花東甲骨中的同卜事件看同版、異版卜辭的關係陳佩琪:《說文》段注「轉語」、「語轉」探析陳姞淨:《佩觿》編輯及辨似觀念探述曾榮汾:由異體字推測造字心理研究──以新構會意字為例葉玉英:林義光《六書通義》研究趙彤:方豆考蔡忠霖:《正名要錄》之文字屬性歸類研究蔡信發:段玉裁獨有之俗字觀蔡哲茂:花東卜辭「白屯」釋義傅熊:學習漢字:對心理語言學與教學方法的一些觀念鄭憲仁:關於〈尊〉銘文考釋的探討禤健聰:戰國楚簡所見楚系用字習慣考察魏慈德:從出土漢簡來看《說文》所引漢律羅凡晸、鄒濬智:電腦軟體輔助編輯文字編──從《上博楚簡文字編》的編輯及其資料庫的建構談起蘇建洲:以古文字的角度討論上博楚竹書文本來源──以《周易》、《曹沫之陣》、《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為例第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第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嘉南藥理科技大學,,2008.5.242008.5.24--2525))【專題演講專題演講】】田博元:科大通識文字教育的省思【論文發表論文發表】】何樹環:《金文人名彙編》及修訂本正訛──西周之部(一~兩劃) 吳憶蘭:《說文繫傳》徐鍇所注俗字研究呂瑞生:異體字中之「神話傳說」與「宗教現象」管窺巫俊勳:吳元滿《六書正義》改易《說文》篆文舉隅沈琇靖、吳荻吉:中英語素與詞彙在語文課程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Morphemes And Lexicon in Language ArtsCurricula)季旭昇:說歺及其相關之字林宏明:試說「谷」字及其相關問題林聖峰:《說文》「」字考辨孫嘉鴻:從出土文獻談古代行氣養生思想翁敏修:《說文長編》相關著述考錄袁國華:「電腦漢字字形、異體字及詞彙整合知識庫」的建置及其應用 馬偉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言「會意」之字例探說高佑仁:《荊門左冢楚墓》漆棋局文字補釋 張宇衛:釋甲骨文及其相關字形張靜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微字解陳秀玉:傳鈔古文中與戰國文字關係初探——以隸定古文為例陳怡如:《正字通》與《字彙》歸部觀念差異之例釋陳姞淨:字樣學中辨似觀念初探陳惠玲:《秦駰禱病玉版》疾病考曾榮汾:異體字之六書觀初探詹鄞鑫:東漢實物文字中的異文趙林:文獻與商周甲金文所見的古姓──論兩周古姓的的商代來源蔡忠霖:唐代字樣書文字屬性歸類初探蔡信發:段玉裁俗字之體式與類例蔡哲茂:讀契札五則魏慈德:從楚簡的通假用字習慣來看《上博‧周易》抄本的特殊性蘇建洲:楚簡「刖」及相關諸字考釋第二十屆中國文字學第二十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國際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中山大學,,2009.5.12009.5.1--2)【專題演講專題演講】】林慶勳:談對外華語的漢字教學【座談座談】】許學仁、曾榮汾:對外華語的正字教學【論文發表論文發表】】方麗娜、連育仁:電腦輔助漢字教學的現況與展望──以對外華語文教學為討論範圍王世豪:李從周《字通》編輯觀念析論何樹環:〈柞伯鼎〉銘文剩義呂佩珊:戰國文字「土旁與立旁形近互作」說檢討呂瑞生:論由簡入繁認識標準字體宋建華、余風:《說文》小篆字庫與《說文》全文檢索系統之建置與運用 巫俊勳:《六書正義》增補《說文》部首初探周碧香:從學習遷移談漢字教學的改進策略季旭昇:說「烈」及其相關之字姜允玉:試探侯馬盟書文字形式上的時代標記洪燕梅:徐鍇《說文繫傳》之俗字觀翁敏修:唐鈔《文選集注》引《說文》考袁國華、林正偉、詹今慧、趙苑夙:《Unicode 電腦漢字異體字字典》編纂過程所遭遇的困難和解決方案高佑仁:郭店〈成之聞之〉簡補釋四則張連航:從戰國古文字材料評述許慎〈說文敘〉中幾個關於先秦文字的論斷 許文獻:從古文字呈聲系之諧聲現象試論戰國郢字之釋讀許錟輝:《說文》形聲字形符繁緟釋例連蔚勤:兩漢前期刻石篆形探析陳姞淨:《分毫字樣》探述陳偉武:古文字中形聲結構辨析的若干問題曾榮汾:字樣學的語言觀探析趙林:論出土與傳世先秦文本中的生、姓、甥趙鵬:殷墟甲骨文與現代漢字教學趙苑夙:《上博六.孔子見季子》簡17 試讀劉釗:「癟」字源流考劉志基:楚簡帛文字內部差異初步研究蔡忠霖:俗字構字部件形體變異研究──以唐代字樣書為中心蔡信發:隷字歸於今字之探析蔡哲茂:《中國青銅器鑒賞》辨偽舉例魏慈德:上博楚簡一字通讀為多字例探析羅衛東:琱生三器“ ”字補釋蘇建洲:《上博楚竹書七》考釋三題。

重读《中国音韵学研究》

重读《中国音韵学研究》
【 注】 l 体 园 关 音 美 地l
重读《 中国音韵学研究》
●吴 继红
摘 要 : 高本 汉的《 中国音韵 学研 究》 是一部 划时代 的宏伟 巨
著 , 面的 内容博 大精深 于水平 所限, 里 鉴 本文只谈 了一些读后 感 , 且侧重谈论 这本 书的主要 内容 , 只在 高本汉的 个别 问题 , 同时 阐述
高本汉 的成 就虽是非凡 的 , 但里面仍 有许 多东西 值得商 榷 , 这 里 因篇幅所 限 , 只谈 两个 问题 , 一个 是 高本汉 对《 切韵 > 性质 的看
法. 另一个是 关于他所使 用的材科 问题 。
④语音 概念现在有 了相 当的进展 。这种评价 是非常客观 的。
高本 汉《 中国音韵 学研 究》 主题是 从国 际汉学 , 的 从世 界学术
证明 , 别是周法 高 、 悴伯 、 特 黄 王力 等也从 早期的 单一音 系转 向综 合音系, 尤其 典型 的是 王 力 , 2 从 0世纪 3 O年代 的《 汉语 音韵 学》
到 6 O年代 的《 汉语 音韵 》 再 到 8 , O年 代 的《 音韵 学 初步 》 《 经 典 、(
比如他用北 欧 当时流行 的“ 拟法 ” 给《 韵》 构 来 切 拟音 , 不接受 稍后 出现的音 位学理论 。 问题 是《 韵》韵 图之 类是音 位性 质的 , 切 、 目的
审视汉语语 音史学 。是 一位外 国学 者 以其特 有的世界性 眼光审视
关于 《 韵》 切 性质这 一问题 , 高本 汉的态 度很 明确 . 他认 为《 切
韵》 是隋 唐时代 的长安方音 , 即他 认 为《 切韵 》 单一音 系。说 《 是 切 韵》 代表六 、 七世 纪的长安音 系 , 时间和空间的关 系来说 , 从 就是说

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
《诗经· 关雎》 《经典释文》: 好,毛如字,郑呼报反。
按照 某字常见 的读音去 读,叫做 如字。这 种情况是 相对于破 读而说的。
返回本章目录
如 字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 之谓自谦。 《礼记· 大学》 《经典释文》:
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三、反切的产生
以上各种材料虽有主次之分,适用方面侧重 有别,要求综合运用。
第二章
音韵学基本知识
这一章介绍汉语音韵学的有关基本 概念、基本知识
第一节
• 一、反切的原理:

反切
用两个字给一个字注音,反切上字, 下字,被切字,双声叠韵。如《广韵》: 都:当孤切。眷:居倦切。康:苦冈切。 哀:乌开切。 Nhomakorabea 反切法
练: 郎 甸 切
【三十六字母】
传统音韵学沿用最久的一套声母类别标目。 宋
人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益而成。三十六 字母大致可以代表唐末宋初的汉语声母系统。 返回本章目录
清与浊
清声
按照声
母的发
发音时不 带音的辅 音
全清
不送气的清声
次清
送气的清声
音方法
分类
全浊
浊声
发音时带 音的辅音
带音的塞音、 擦音、塞擦音
根据气流 或浊化的 程度分类
三、音韵学是训古学研究的工具
训诂学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 来解决问题。凡是有成就的训诂学名家, 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者本身就是音韵 学大家。如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 裁、杨树达、杨伯峻、周祖谟等。 段玉裁:“音韵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 传无不可通。”
《吕氏春秋 · 重言》: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 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曰:‘与仲父谋伐莒, 谋未发而闻于国,其何故也?’管仲曰:‘国必 有圣人也。’ …… 少顷,东郭牙至。管仲曰: ‘此必是也。’乃令宾者延之而上,分级而立。 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 ‘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 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 ‘臣闻君子有三色。 …… 艴然充盈,手足矜者, 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艴然充盈, 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君呿而不唫,所言者 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

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综述(三)

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综述(三)

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综述(三)从70年代末以来至今的十余年中,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空前发展,新的研究资料,新的研究方法不断出现,特别是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的建立,每次音韵学研讨会上都有从不同角度,用新的资料和方法研究上古汉语复声母的论文发表,持否定观点的学者提出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考古资料的发现和利用。

考古发掘迅速发展,出土资料相当丰富,铭文和简牍中的大批通假字,为构拟古音,探索上古汉语复声母,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新资料。

周祖漠《汉代竹书和帛书中的通假字与古音的考订》(1984),对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所出土的竹书和长沙马王堆汉墓所出土的帛书中的七种材料,进行了爬梳整理,考订出古声类有三组、七种复辅音声母:p1、m1、t1、s1、sm、kl、xm。

刘宝俊《〈秦汉帛书音系〉概述》(1986)对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通假字进行了整理分析,得出秦汉帛书音系有四种类型复声母:与边音*-1-构成的复辅音,以S-为前缀的复辅音,*X-与鼻音构成的复辅音,鼻冠塞音声母。

认为帛书音系的复声母正处在一个逐渐消失衰亡的过程中。

古汉语联绵词的重新整理与研究。

汉语古籍中的联绵词的研究,由来已久。

学者们认为古汉语中的联绵词与复声母有某些联系,程瑶田的《果裸转语记》,王国维的《联绵字谱》都触及复声母的问题,可惜当时他们并没有认识到。

近年来对古汉语联绵词的重新整理与研究,为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董为光《汉语“异声联绵词”初探》(1986)将“声母不同的联绵词”称为“异声联绵词”,从“结构特征”、“语源联系”并同亲属语言比较进行研究,认为“异声联绵声母格式是复辅音声母组合的继承和发展”。

曾运乾《古语声后考》(1986年何泽翰整理)对84条“古语声后”作了诠释。

声后之说源于陆德明《释文》,曾文中列举的“声后”都属古来母字,是“国语复辅音之证。

”汉语方言资料的发掘与整理,汉语方言调查的开展,各种方言资料的发表和各地方言志的出版,为探索研究上古汉语复声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中国音韵学研究》读后感

《中国音韵学研究》读后感
个 不 比纪 元六 百年 更 后 的完 整 的 中 国语 言 ” “ 纪元 五 百 年 ;是
到六 百年之间的一个语 言” 。这 叫中古汉 语 , 以前 的 叫作 这
[ 作者简介 ] 贾涛 , 河南省周 口市人 , 口市直一中中学一级教 师, 周 从事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著书时没有见到过 《 切韵》 的各 种残卷 , 没有见 到过 《 集韵 》 、
《 韵镜》 《 韵指 南》 、切 的本 书 , 引用 《 韵》的反切 也往 往 是 广 《 康熙字典》 里引错的反切 。不过他引用有关材料的 目的 , 是 要建构出中国语 言史 的历史 分期 : 《 “ 广韵 》 的反切是代表 一
。 贾涛
( 口市直 一 中, 周 河南 周 口 4 6 0 ) 6 0 1
[ 摘 要 ] 高本汉的《 中国音韵学研究》 是一部划时代的宏伟 巨著, 它是以中古音构拟为基点的汉语历史
语音 学, 高本汉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现代音韵 学的拓荒者。
[ 关键 词 ] 高本汉; 《 中国音韵学研究》 《 ; 切韵》 性质; 材料 ; 贡献 中 图分类号 : 1 Hl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2—8 1 (0 0 O - 17— 2 17 60 2 1 )1 0 5 0
本汉汉学的枢纽。
《 中国音韵学研究》 书除 “ 一 原序” “ 、 绪论 ” 和附说“ 调 所
高本 汉 ( 89—17 ) 国际 著 名 汉 学 家 , 典 人 。 他 认 18 98 是 瑞
查方言地图” , 分四卷 。第一卷古代汉语 , 外 共 第二卷现代 方 言的描写语音 学 , 三卷 历史 上 的研究 , 四卷方 言 字汇 。 第 第 实际上它是 以中古 音构拟 为基点 的汉语 历史语 音学 。和 传 统的小学相 比, 这完全是不同质 的现代 语言学理论 系统。仅 就传统的小学研究 法而言 , 也是有方法革新意义的。

谈谈古音研究的十年论争

谈谈古音研究的十年论争

谈谈古音研究的十年论争郭锡良2002年6月我在南昌纪念《中国语文》创刊五十周年学术会议上发言,驳斥梅祖麟2001年在香港语言学年会上的讲话,揭开了古音研究的一场争论。

至今正好十年,回顾一下这场争论,不无意义。

梅祖麟在讲话中装出权威的架势,集中攻击了王力先生和王念孙先生,还扫荡了乾嘉学派,章黄学派及其“旁支别流”,骂倒一切;又册封了“主流”音韵学家,俨然是中国语言学界的霸主。

潘悟云也早就写了“劝进信”,要梅氏来领导中国语言学界,拨正大陆语言学研究保守、落后的研究方向,言辞谦卑,情意恳切。

争论开始后,很快形成可海峡两岸联合进行的一场学术论争。

不过情势诡谲,有理一方的发言、文章竟然遇到了阻力,是《古汉语研究》主动承担了开展这场学术论争的重任。

初步统计:十年来梅氏及其信徒共六人,发表论争文章九篇;批评、梅的两岸学者(包括一名华裔美籍学者)一共二十五人,发表论争文章三十三篇。

一梅氏的讲话《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针锋相对地批驳了梅氏对王力先生的攻击,揭示了他的无知和武断;并指出梅氏自己考察汉藏同源词的错误,还分析了潘悟云的《汉语历史音韵学》“知识性错误实在太多”,被奉为历史音韵学地主流著作,实在太荒诞文章发表在《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3期,第4期又发表了孙玉文的《〈汉语历史音韵学·上古篇〉错误》。

孙玉文在文章中说:“发现本书《上古篇》错讹太多,初步核查,有100多处。

”他只举出38例,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批评。

这就证实了我批评潘著的论断。

这里需要说明,在我去南昌开会前,曾将发言草稿送请正在清华大学讲课的陈新雄教授提意见,获得赞许。

陈先生回台湾后,撰写了《梅祖麟〈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讲辞质疑》,召集、举办了汉语历史音韵学讨论会。

他们把梅氏2000年在史语所七十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集中攻击章黄学派的《中国语言学地传统和创新》一文,一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批驳,编发了《会前参考论文集》。

再说,当时梅氏在香港的讲话是贴在语言所和北大的网上,南昌会后,我把发言稿也贴上北大的网站。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答案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答案

唐作藩《⾳韵学教程》-练习答案唐作藩《⾳韵学教程》练习练习⼀⼀、⽤国际⾳标注出下列各组字的普通话读⾳,并分析出它们的声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1、学好汉语声韵调系统汉字注⾳声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学xue2x[ ]ü[y]ê[ ]2/35好hao3h[x]a[ ]o[u]3/214汉han4h[x]a[a]n[n]4/51语yu30[0]ü[y]3/214声sheng1sh[ ]e[ ]ng[ ]1/55韵yun40[0]ü[y]n[n]4/51调diao4d[t]i[i]a[ ]o[u]4/51o[u]ng[ ]3/2142、海阔凭鱼跃,天⾼任鸟飞汉字注⾳声母海hai3h[x]阔kuo4k[k ]韵母韵头u[u]韵腹 a[a] o[o]韵尾 i[i]声调 3/214 4/51凭ping2p[p ]i[i]ng[ ]2/35鱼yu20[0]ü[y]2/35跃yue40[0]ü[y]ê[ ]4/51天tian1i[i]a[ ]n[n]1/55t[t ]⾼gao1g[k]a[ ]o[u]1/55任ren4r[ ]e[ ]n[n]4/51fei1f[f]e[e]i[i]1/55..附:现代汉语声、韵、调及常⽤国际⾳标表。

⼀、现代汉语声母表发⾳⽅法塞⾳发⾳部位清⾳不送⽓送⽓塞擦⾳清⾳不送⽓送⽓擦⾳⿐⾳边⾳清⾳浊⾳浊⾳浊⾳双唇⾳b[p] p[p ]m[m]唇齿⾳f[f]⾆尖前⾳z[ts]c[ts ]s[s]⾆尖中⾳d[t] t[t ]n[n] l[l]⾆尖后⾳zh[t ] ch[t ] sh[ ] r[ ]⾆⾯⾳j[t ] q[t ] x[ ]⾆根⾳零声母g[k] k[k ]h[x]0[0]..⼆、现代汉语韵母表开⼝呼-i[ ] [ ]单a[ ]o[o] 韵e[ ]母ê[ ]er[ ]复ai[ai]韵ang[ ]母eng[ ]ong[u ]齐⼝呼 i[i]ia[i ]ie[i ]iao[i u] iou[iou] ian[i n] in[in] iang[i ] ing[i ]合⼝呼 u[u]ua[u ] uo[uo]uai[uai] uei[uei]uan[u n] uen[u n] uang[u ] ueng[u ]撮⼝呼 ü[y]üe[y ]üan[y n] ün[yn]iong[y ]..三、现代汉语声调表及古今调类⽐较表今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调类清浊调值553521451平声清声母夫汤妻诗浊声母次浊门难⽜油全浊符糖齐时上声清声母府短酒纸浊声母次浊⽶⽼藕有今调类调值古清浊调类清声母次浊浊声母全浊清声母次浊浊声母平声上声去声全浊清声母浊声母次浊全浊妇稻旱似全浊富对去试清声母慢浪岸⽤次浊浊声母附盗汗寺全浊去声⼊声清声母浊声母次浊全浊客阔必式⽊绿⽇叶清声母次浊浊声母全浊⼊声..⼆、拼写出下列反切的普通话读⾳,并注出其被切字:基烟切徒红切息救切奴案切素姑切去演切许良切乌⼲切之盛切江雅切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被切字基烟切基j 烟 ian1 jian1 坚徒红切徒t 红 ong2 tong2 同息救切息x 救 iu4 xiu4 莠奴案切奴n 案 an4 nan4 难素姑切素s 姑 u1 su1 苏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被切字去演切去q 演 ian3 qian3 遣许良切许x 良 iang2 xiang1 ⾹声调不同乌⼲切乌⼲ an4 an4 ?之盛切之 zh 盛 sheng4 zheng4 正江雅切江j 雅 ia3 jia3 假三、指出下列词语哪些是双声,哪些是叠韵。

中国音韵学研究pdf

中国音韵学研究pdf

中国音韵学研究pdf引言音韵学,又称语音学,是研究人类语言中语音结构、变化和发展的科学。

中国音韵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篇论文将对中国音韵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

一、中国音韵学的发展历程中国音韵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学者们已经开始对语音进行观察和记录。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韵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标志着中国音韵学的诞生。

自此以后,音韵学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二、中国音韵学的研究方法1. 历史文献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

2. 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方言、民族语言的比较,揭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规律。

3. 实验语音法:运用现代语音学技术和设备,对汉语语音进行实验分析和测量。

4. 归纳演绎法:通过对具体语音现象的观察和归纳,推导出语音演变的普遍规律。

三、中国音韵学的主要成果1. 韵书编纂:如《切韵》、《广韵》、《集韵》等,这些韵书为研究古代汉语语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 声母研究:通过对古文献的分析,揭示了声母的演变规律,如“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等。

3. 韵母研究:探讨了韵母的结构、演变和分类,如“四声八病”等。

4. 声调研究:揭示了声调的起源、演变和作用,如“平上去入”四声的演变。

5. 方言研究:通过对不同方言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汉语方言的语音特点和差异。

四、结论中国音韵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通过对语音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和特点,还可以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和差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音韵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推动中国音韵学的发展,挖掘其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同时,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音韵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汉语言文字学中的音韵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中的音韵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中的音韵研究第一章:引言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长久的历史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

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自然也对汉语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中的音韵研究是汉语言文字学中尤为重要的分支,是深入探究汉语音系的关键。

本文将围绕汉语言文字学中的音韵研究展开,依次从其定义、历史、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研究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章:音韵研究的定义音韵学是语音学的一部分,是研究语音的音和韵所构成的语音体系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语音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转换规则、系统内的关系以及功能等方面问题。

音指的是声音的感性属性,其由发音器官在动态和静态的状态下产生。

而韵则是由不同的音段组成的有意义的组合,其是构成单词和词汇的基本单元。

在汉语言文字学中,音韵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汉字字音、词音、韵书、拼音、声母、韵母、音律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第三章:音韵研究的历史对于汉语言文字学中音韵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当时中国古代学者韩愈和沈约就对汉字音韵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首次对汉字进行了“训诂学”的解释。

经过多年的发展,唐代学者陆象浙发现了汉字的“聲母”和“韻母”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了“韵学论”。

到了宋代,这一学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并被称为“切韵学”。

在明、清两代,音韵学变得愈加系统化。

清代学者郭祖荫编纂了《字音正韵》等多个音韵学著作,使汉字音韵学进一步完善。

而在近代,又产生了许多著名的音韵学家,如钱仲联、李约瑟、钱钟书等人,他们的贡献为汉字的音韵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理论支持。

第四章:音韵研究的研究方法在音韵研究中,学者们往往会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探究。

1. 字音分析法字音分析法是对汉字发音的单个音素进行分析。

其方法在于将一个或多个字母音用于组成一个中文音,以此来形成对汉字的音韵学分析。

2. 词韵对比法词韵对比法是通过对不同词汇的探究,来分析不同词语的发音和用法。

汉语语言学史大事记

汉语语言学史大事记

语言学史大事记(转载之五)(2007-06-28 12:25:54)(2010-9-5 转录自“君子小人”新浪博客)公元1986年:《语文建设》2月创刊,它的前身是《文字改革》(1957)、《拼音》(1956)。

王力在北京逝世。

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

乔姆斯基发表《语障》,提出“语障”理论。

中国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

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出版。

罗宾斯著、李振麟等译《普通语言学概论》、霍凯特著、索振羽等译《现代语言学教程》出版。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李思敬《汉语“儿”[? ]音史研究》、薛凤生《北京音系解析》、雅洪托夫《汉语史论集》等书出版。

公元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著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在香港出版。

照那斯图、杨耐思《蒙古字韵校本》出版。

中国音韵学会与江西省有关单位举行“纪念周德清诞辰710周年学术讨论会”。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在北京成立。

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在柏林举行。

《世界汉语教学》杂志创刊。

高本汉著、聂鸿音译《中上古汉语音韵学纲要》、张琨著、张贤豹译《汉语音韵史论文集》、唐作藩《音韵学教程》、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等书出版。

李方桂在美国逝世。

公元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出版。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议召开,邵荣芬为会长。

《古汉语研究》创刊。

汉语语音合成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发布。

北京图书馆编著的《汉字属性字典》出版。

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出版。

傅懋勣逝世。

公元1989年:第16届国际系统语法大会在赫尔辛基举行。

朱德熙著《语法丛稿》,张斌、胡裕树著《汉语语法研究》,吴宗济、林茂灿主编《实验语音学纲要》等书出版。

丁声树、岑麒祥逝世。

公元1990年:孙竹主编《蒙古语族语言词典》、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宣德五、赵习、金淳培《朝鲜语方言调查报告》、严学宭《广韵导读》、鲍明炜《唐代诗文韵部研究》出版。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研究综述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研究综述

高本汉根据 3 O种汉语方言及 高丽译音 、安南译音和 日 译吴音与 日译汉音的读 音构拟中古声母 的音值 , 并从发音 部 位 、发音方法上探求 各声母 从 中古 到现代各方 言的演 变历 史 。尽管高 氏对《 切韵》 与现代方言的关 系理解是错 误的 , 但
学者 不断利用梵汉对音考求音类 ,其中取得较大成就 的有 : 罗常培先生根据梵文字母译音 、 藏译梵音等考求知彻澄娘母

切音指南 》 就是刘鉴 的《 切韵 指南》引用 《 , 广韵 》 切也往往 反
是从《 康熙字典》 转抄来 的。 陆志韦等学者对此进行 了批判。 渊 李荣先生整理过《 王三》 的反切 ,叼 芬先生系统地统计 了 【 荣 《 广韵 》 的反切 。啐 维琦先生统计《 【 广韵》 反切之 后, 为邵 先 认 生 的统计结果是可信的。因此 , 李文 中常引用邵 氏的统计结 果, 纠正高 氏引用反切 之误 。同时, 李先 生还具体指 出高氏的 误处 。如 “ , 葛 高说切字是居 。实际上《 广韵》 此字古达切 , 是 ‘ ’ 古 不是 ‘ ’ 说 ‘ ’ 居 。 居 所据《 康熙字典》 《 。 字典》 葛字下 注音 :
方面的修订 , 主要是利用 了更多的材料 , 以及审音的深化 , 至
于方法 与原 则还是跟高 氏一 致的 。有些修改 运用了别 的方
法, 如梗 摄 、 曾摄韵尾 的构 拟 , 的是内部拟测方法 , 用 那是 由 于学术研究总是需要多种 方法 的互补 , 不是高氏方法有什 么
大 的问题 。他们研究和讨 论的重点是 :化声母 、 j 重纽、 介音 、
是反切注音 的材料 ; 三是各种带解说的韵 表。 近年来 , 学者 对高氏的研究材料及研 究方法都有讨论 。
《 唐韵》《 、集韵》《 、正韵》 并居曷切。【 外 , ” 呲 李先生还利用《 韵

诗词格律(王力)

诗词格律(王力)

诗词格律(王力)诗词格律(王力)【作者小传】:王力(1900~1986),中国语言学家,诗人。

字了一。

1900年8月10日生于广西博白,卒于1986年5月3日。

1924年入上海南方大学学习,次年转入上海国民大学。

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1927年留学法国,1931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1932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岭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语言学系主任。

1954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曾兼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务。

他还曾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在将近60年的学术生涯中,王力写了1000多万字的学术论著,其中专著40多种,论文近200篇。

他对汉语音韵、训诂、文字、语法的历史和现状,都进行了精深的研究,其中在音韵学方面成就最大。

1931年在法国著有《博白方音实验录》,1936年著有《中国音韵学》(1955年再版时改名为《汉语音韵学》),用现代语音学理论解释传统音韵学的概念,叙述了传统的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的基本内容。

他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音韵的论文,如《南北朝诗人用韵考》、《上古韵母系统研究》等。

1980年出版的《诗经韵读》和《楚辞韵读》集中表现了王力对汉语上古音的最新认识。

王力在上古音研究上的独到见解有3点:①上古韵脂微分部,这一观点已为一般学者所承认。

②主张上古音每一韵部只有一个主要元音、阴声韵是开音节。

③认为上古声调分为平入两类,每类又各分长短,即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后来演变为平上去入四声。

1985年,他将所著《汉语史稿》中关于语音史的部分修订重写,扩展为《汉语语音史》。

点击左侧菜单的“+”号展开阅读。

返回知识库?。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接受史研究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接受史研究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接受史研究【摘要】:从接受史角度看,以往的接受史研究在文学、艺术、哲学各个领域均有所建树,而独缺语言学接受史。

从音韵学史角度看,以往的汉语音韵学史研究主要集中在清代的古音学史的研究之上,而对中国现代音韵学产生重要影响的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却鲜有论述。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学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十世纪的汉语音韵学史从其中一种层面说可以认为是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接受史。

本文即从接受史角度出发,在音韵学史的框架之下对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讨论,从而探讨高本汉这位“科学巨人”究竟给汉语音韵学带来了何种变革、何种影响。

本文共6章,分别从符号、材料、观点、方法、方言研究讨论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的接受史,探讨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对汉语音韵学乃至整个汉语研究带来的影响。

第一章、讨论了高本汉对标示汉语音标符号及音标符号用法的贡献。

第二章、讨论了高本汉对韵图与《切韵》之间关系的看法、对对音材料运用的看法、对近代反切材料性质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讨论了高本汉对《切韵》音系的构拟,以及后世学者对高本汉构拟的接受。

由于学术观点和目的的不同,高本汉为《切韵》构拟了更加细致的声母和韵母系统,后世学者多从音位学角度对高本汉的构拟进行修订,但这不能视为对高本汉的否定。

如果没有高本汉的开创工作,从音位学角度分析《切韵》音系是不可能进行的。

第四章、讨论了高本汉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中运用的“非典型”历史比较法,分析了其与19世纪典型历史比较法之间的差异,指出高本汉运用的“非典型”历史比较法是中国学者接受历史比较法的中介。

后世有不少学者重新采用19世纪典型历史比较法进行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但并未获得广泛认同。

第五章、讨论了高本汉对汉语方言调查和研究的贡献。

高本汉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中已经指出山西方言与周围的官话方言不同,他认为文水、兴县、太谷、归化和凤台是很古怪很重要的方言。

音韵学发展历程

音韵学发展历程

音韵学发展历程中国音韵学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的传统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汉语言文字学的基本学科和基础学科。

回顾中国音韵学的发展历程,自东汉服虔、应劭为《汉书》作音注始,距今已有一千八九百年。

历代千百学者为之殚精竭虑,前赴后继,论著堪称汗牛充栋。

这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古代曾受到梵语语音学的影响,近现代又接受了西学的精华。

在中国境内,除了丰硕的汉语音韵典籍外,还有大量域外对音音韵典籍,对中国音韵学的本体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音韵学研究的繁荣。

可以说,中国音韵学研究史就是一部“一本”“多元”“争鸣”“创新”[1]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间,中国音韵学研究更是充满活力,生生不息。

在一代代音韵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在音韵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切韵学等韵学、方言语音史、音韵学与汉藏语等方面呈现出生机勃勃、异彩纷呈的局面。

70年中国音韵学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据若干目录及综述资料(详见文末的“参考文献目录”)共出版著作500余部,发表论文6 000余篇。

回望这70年所取得的成就,更富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做总结、论得失、向未来、谋发展。

总结的目的就是为了谋划未来,就是为了更迅速、更持久地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的中国音韵学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4个时期:1. 1949-1966年——音韵学研究的发轫期;2. 1967-1976年——音韵学研究的停滞期;3.1977-1999年——音韵学研究的发展期;4. 2000-2019年——音韵学研究的辉煌期。

一、音韵学研究的发轫期(1949-1966)发轫期是指新中国成立之初,音韵学家们都满怀爱国热情,积极投身于新中国教学与科研事业中,并建立自己完整的、系统的、统一的课程体系。

建国初期,高校经过院系调整,一些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的高等院校陆续开设汉语史、音韵学等课程,需求量的增大,急需撰写、出版音韵学经典教材,以应音韵学教学之急。

方孝岳、罗常培、王力、魏建功、张世禄、殷焕先、黄典诚、周祖谟、俞敏(1)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编写教材,讲授音韵学课程。

赵元任 a system of tone letters一套标音调的字母

赵元任 a system of tone letters一套标音调的字母

赵元任a system of tone letters一套标音调的字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赵元任(1891年-1982年),字颐武,号吴同,安徽濉溪县人,中国近现代音韵学家。

赵元任被誉为中国语言学界的泰斗,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音韵学、音系学和方言学等领域。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赵元任提出了一套标音调的字母,被称为“赵氏标调字母”。

赵元任的这套标音调的字母,实质上是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声调,提供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来记载语音调值。

这套字母系统是基于拉丁字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一定的变体和组合方式来表示中文语言的四种基本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这种标调的字母系统,为中文语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和方法,有助于深入研究中文声调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赵元任的这套标调字母系统在中国语音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应用于科学研究中,还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比如语言教学、语言学习、语言研究等方面。

通过这套字母系统,研究者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记录和分析中文的声调系统,为声调研究和语音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赵元任的标音调字母系统在世界范围内也获得了认可和应用。

它为国际学者研究汉语语音提供了一种方便的工具和参考依据,同时也促进了不同语言间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和学习。

这套字母系统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有着重要意义,还在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第二篇示例:赵元任(1897-1982)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音韵学家,他对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和贡献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赵元任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一套标音调的字母系统,被称为“A System of Tone Letters”,这一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和教学中,对于理解汉语的音韵体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赵元任的“A System of Tone Letters”包含有5个调号,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分别是ā, á, ǎ, à, a。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情况简介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情况简介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情况简介
贺念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1992(000)007
【摘要】中国音韵学研究会是以“努力发展我国音韵学研究事业”为宗旨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团登记许可证“社证字第0686号”)。

现任会长为唐作藩教授(北京大学),秘书长为陈振寰教授(北京国际关系学院)。

学会聘请周祖谟教授、严学宭教授(已故)为名誉会长。

邵荣芬研究员为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10月29日。

10月29日至11月4日在武汉举行了成立大会及首届学术讨论会,通过了学会章程和十年发
【总页数】1页(P49-49)
【作者】贺念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9
【相关文献】
1.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十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召开 [J], 胡松柏;李军
2.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华中工学院中国语言研究所联合举办汉语音韵学研究班 [J], 肖略
3.“2012中国音韵学暨黄典诚学术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
七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十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办 [J], 4.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16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11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第1号通知 [J], 本刊记者
5.“多元”“争鸣”“创新”的音韵学“Polaristic”,“Contentious”
and“Creative” Phonology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11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6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辞 [J], 鲁国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汉语普通话声母r的问题

关于汉语普通话声母r的问题

关于汉语普通话声母r的问题施向东 陈希(南开大学 汉语言文化学院 天津市 300071)摘要:汉语普通话声母r的音系地位和音值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历来将r 描写为[ʐ]违反了汉语语音历时和共时的事实。

通过音系分析和语音实验,证明r应该是一个卷舌通音[ɻ]。

关键词:声母r;音系地位;音值汉语普通话声母r的音系地位和音值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热点之一。

高本汉最早用[ʐ]来给中古汉语的日母字标音。

1其后,王力《汉语音韵学》(1935年商务印书馆初版时名为《中国音韵学》,1956年中华书局重版时改名)在介绍“现代音”时,将注音字母的“ㄖ”(按“ㄖ”相当于国语罗马字的r,也即汉语拼音的r)用国际音标的[ʐ]来注音。

2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1949年初版时名为《中国音韵学导论》,1956年中华书局重版时改名)在介绍“注音字母与国语罗马字”时,也将国语罗马字的r的音值标为[ʐ]。

3在许多有影响的现代汉语教材中,普通话声母r都被认为是与声母sh[ʂ]相对的浊音[ʐ]。

1979年,王力在《现代汉语语音分析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首先指出,日母应该是个卷舌闪音[ ]。

4但是此后出版的许多现代汉语教材和现代汉语语音学教材,仍然延用旧说,将普通话的声母r标注为与声母sh[ʂ]相对的浊音[ʐ]。

5在语音学领域,关于普通话声母辅音r的音值的研究一直没有断绝。

争论之一是r的音值到底是一个什么音?争论之二是r是否只具有单一性质的音值?有的学者认为r是卷舌浊擦音[ ]、有的学者认为是卷舌闪音[ ]或通音[ ],也有的学者认为是近音[ɻ](approximant),甚至有人认为是元音;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r并非单一性质,而是存在三类或四类变体。

这一争论过程中,研究的方法涉及了音韵演变、声学实验、发音生理实验(电子颚位照相)、空气动力学、二语习得等各个方面。

6本文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音系学和语音学结合的角度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审视探讨,试图对汉语普通话声母辅音r的音系地位和音值提出一点新的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韻學與音系學南開大學施向東摘要:等韻學把漢語語音作為一個系統,通過反切對漢語音節進行全方位的分析解剖,並且力求在音位層級上找出他們的全體成員、揭示漢語音節結構的方式和規則,建立具有中國傳統的語音體系,就是系統的研究。

可以說,等韻學已經具有音系學的若干特點。

等韻學者破天荒地總結出漢語的聲母系統,從此漢語聲母的研究就有了以簡馭繁的工具。

等韻學把漢語的語音系統分出了許多個子系統。

每一個子系統又按區別特徵區分下位子系統,直到音位層級的成員,體現了漢語音系的層次性這一鮮明的特色。

等韻門法中聚集了為解釋等韻圖結構造成的困惑而設置的條目,也存在真正由於漢語歷史演變和共時規則造成的音系規則,需要我們認真挖掘。

等韻學所探索的問題,實際上已經是很深入的,不是像有些人以為的只是模仿悉曇章而已。

把等韻學看成音系學研究的先驅是十分允當的。

關鍵字:等韻學音系學音位區別特徵層次與結構中國傳統的“小學”包括文字、音韻、訓詁三部分,其中音韻學就是研究“音”這一部分的。

按照傳統的說法,音韻學又可以分為“古音學”“今音學”“等韻學”三部分。

“古音學”是研究以《詩經》為代表的先秦古音的學問;“今音學”是研究以《廣韻》為代表的中古音的學問;“等韻學”是利用韻圖來研究漢語音韻結構及其規則的學問。

等韻學中包含了我們今天所說的語音學和音系學的一些內容,值得我們去剖析、探究。

按今天的學科分類和層級系統,語音學(phonetics)和音系學(phonology)都屬於語言學(linguistics)的範圍。

有些學者曾經聲稱,中國歷史上只有語文學(philology),沒有語言學(linguistics)。

①我以為此斷言太絕對化了。

即使以西洋的標準為標準,把研究古代文獻和書面語的學問叫做語文學,那麼,把訓詁學、音義之學歸入語文學是允當的,而音韻學當中有一些內容,特別是等韻學的內容,顯然是在語文學之外的。

為什麼呢?第一,等韻學研究當時漢語語音的系統,分析的對象是語言本身,尋求的是漢語語音的規則,而不是具體某一部經典文獻;第二,許多等韻圖原本就是以方言為分析對象的,例如明代徐孝的《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據現代學者的研究,是直接描述當時的北京話的;②戚繼光的《八音字義便覽》,是他當時駐軍福建抗倭,為士兵學習福州話而編寫的,③如此等等,根本就是以現實語言為研究對象的,無論如何都裝不進語文學的框子。

可以說,在傳統小學的範圍內,最先突破經學藩籬,進入真正語言學研究的,是音韻學。

中國傳統學術中,首先用系統的觀念、系統的方法來研究處理研究對象的,就是等韻學。

漢語音韻學從漢末開始萌芽,首先用反切的方法把一個音節分析成聲和韻兩①見王力《龍蟲並雕齋文集》,第三冊492頁。

②郭力《古漢語研究論稿》,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3年。

③李新魁《漢語等韻學》,中華書局,1983年。

部分,到南北朝發現了四聲,①一個漢字(一個音節)就是聲、韻、調的組合。

但是反切只有兩個字,聲調是蘊涵在反切下字當中的。

反切上字跟被切字聲母相同,稱為“雙聲”,反切下字跟被切字韻母和聲調相同,稱為“疊韻”。

反切、雙聲、疊韻、四聲這些東西,作為新生事物,在當時很時髦的,上至君王,下到百姓,大家都津津樂道。

當時文獻《三國志》《晉書》《文心雕龍》《洛陽伽藍記》等都有關於這些情況的有趣記載。

②但是真正有學問的學者懂得把反切匯總起來,對具有相同的聲調和韻的音節進行了初步的歸納整理,編成韻書,也就是按韻裒集的同音字表。

這可以說是大規模的歸納的研究。

最初的韻書今天都見不到了,大約都是為吟詩作賦用的。

到隋朝陸法言編《切韻》,就同時考慮(或主要考慮)審音問題了。

(《切韻序》:“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

”)③《切韻》在音韻學上價值之所以高,除了參與編寫的人的學問大以外,跟它的編寫宗旨是分不開的。

但是韻書的編寫還只是漢語語音的歸納,還不能算是音系學。

韻書包含了漢語音系的各種要素、規則,但是都是潛在的,是需要排比、歸納、分析、深入研究才能瞭解的。

如何去排比、歸納、分析、研究,需要一套理論、方法。

於是等韻學應運而生。

等韻學,過去又稱為“字母等韻之學”,據魯國堯,明代以前,只叫“切韻之學”。

④因為按宋元人的說法,反切上下字中,“上字為切,下字為韻”(沈括《夢溪筆談》)。

等韻學的研究旨趣和研究方法,是把漢語語音作為一個系統,通過反切對漢語音節進行全方位的分析解剖,解析出漢語音韻的子系統(字母、韻部、四聲、等、呼、轉、攝等等),並且力求在音位層級上找出他們的全體成員、揭示漢語音節結構的方式和規則,建立具有中國傳統的語音體系,這可以說就是系統的研究。

等韻學的“門法”,可以看作是對音系的規則和條件的說明,儘管它們顯得還很粗糙和近似。

可以說,等韻學已經具有音系學(phonology)的若干特點。

西方現代的音系學是19世紀末開始興起的。

從音位理論、區別特徵理論,到生成音系學理論,再到後來的自主音段音系學、非線性音系學、優選論等各種形形色色的音系學新理論,發展十分迅速,但是基本上仍然都是以研究語音系統的成員、組合規則、轉換規則為內容的。

以現代音系學的視角觀察研究等韻學,看一看等韻學在漢語音系的研究中有哪些優勢、成功和局限、失誤,發掘等韻學方法的現代意義,是一件十分有意義①一般人都認為四聲之說起自沈約,清趙翼《陔余叢考》卷十九說,梁武帝問周舍“何謂四聲”,周舍答以“天子聖哲是也”。

後來又問沙門重公,重公應聲回答說:“天保寺刹。

”出遇劉孝綽,劉孝綽說:“何如道‘天子萬福’?”趙翼認為當時明白四聲道理的不止沈約一人而已。

我們從此事可以看到這在當時確實是熱門話題。

②《洛陽伽藍記》卷五:“時隴西李元謙樂雙聲語,常經文遠宅前過,見其門閥華美,乃曰:‘是誰第宅過佳?’婢春風出曰:‘郭冠軍家。

’元謙曰:‘凡婢雙聲。

’春風曰:‘儜奴漫駡’。

”③參見尉遲治平《欲賞知音非廣文路——〈切韻〉性質的新認識》,載《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2003年。

④魯國堯《〈盧宗邁切韻法〉述論》謂:“宋代的切韻學實際上是當時的音系學。

”見《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的工作。

一、等韻學與漢語的音位現代音位學的“位”是處在音素這一層級的,某個語言中的一個音位,或者只有一個發音,或者攝有幾個變體,這個唯一發音體的或幾個變體都是音素,而不是其他層級的語音單位。

而等韻學中的“位”,從最表面和最直觀的角度看,是處在音節這一層級的。

等韻圖中的每一個格,代表的是一個音節,這個格在一個轉、一個攝乃至在整個等韻圖中的位置,就代表了這個音節在漢語語音體系中的“位”。

現存最早的等韻圖《韻鏡》卷首《調韻指微》“歸字例”、“四聲定位”、“列圍”各節中多次談到“位”。

但這只是從最表面和最直觀的角度看來是這樣的。

等韻學的精髓,就是不停留在等韻圖這種音節表的編制上,而是不斷探索漢語音節的最小構成成素。

比如作“聲母”的漢語輔音音位,在韻書中的反切中漫無順序,如《廣韻》一東韻,“東德紅切……同徒紅切……中陟弓切……蟲直弓切……終職戎切……忡敕中切……崇鋤弓切……嵩息弓切……戎如融切……弓居戎切……融以戎切……雄羽弓切……瞢莫中切……穹去宮切……窮渠弓切……馮房戎切……風方戎切……豐敷空切……充昌終切……隆力中切……空苦紅切……公古紅切……蒙莫紅切……籠盧紅切……洪戶公切……叢徂紅切……翁烏紅切……怱倉紅切……通他紅切……葼子紅切……蓬薄紅切……烘呼東切……㟅五東切……檧蘇公切”完全是雜亂無章的,而在等韻圖中,就井然有序了:現代音位學分析音位的要義,就是在最小對立體(minimal pair)中觀察最小音段的對立、互補等狀態。

等韻圖就是把漢語的音節作為最小對立體用最顯著的對立方式擺出來,每一個格位上的音節(字),都與它同一行的任何一個字處於最小對立狀態,也跟它同一列的任何一個字處於最小對立狀態:“蒙莫紅切”與“瞢莫中切”;處在同一列,反切上字一樣,聲母相同,那麼韻母肯定不同,他們既然在同一個韻(東韻)中,那麼韻腹和韻尾應當相同,他們的相異處就是韻頭的不同(在韻圖上表現為等列的不同,一個在一等,一個在三等)。

用我們今天的音標寫出來,就是mu N和mju N的不同。

前者是零介音Ǿ,後者是j介音。

這就到達了音位的層次。

等韻圖還通過“開、合”的對立,分析出零介音Ǿ和w介音的對立。

輔音音位的分析也同樣;“東德紅切,通他紅切,同徒紅切”,反切下字一樣(在韻圖上表現為等列相同,都在一等),那麼韻母應當相同,區別在聲母,根據韻圖的排列,這三者的區別是聲母是清、次清、濁的區別,用我們今天的音標寫出來,就是t、th、d的不同。

這也達到了音位的層次。

等韻學將漢語的聲母進行歸類而總結出所謂“三十字母”或“三十六字母”,就是對反切中“雙聲”進行的音位化歸納。

“字母”之名,來自悉曇學。

漢語音韻學在此前只有“雙聲”的提法,兩個字聲母相同,就是雙聲。

反切的要領之一,就是被切字跟反切上字必須雙聲。

但是直到等韻圖產生之前,沒有人對雙聲進行過歸類,韻書反切裏,代表同一個聲母的反切上字是很多的,就拿《切韻》(王三)來說,代表[p]這個音的反切上字多達23個:北波逋補布伯百博彼兵幷必比卑方分封甫府鄙筆非匪,代表[th]這個音的反切上字最少,但也有四個字:他托吐湯。

平均每個聲母的反切上字是(425÷36=)11.8個。

①等韻學採用“歸納助紐字”的方法,把每一組雙聲字歸納出一個代表字來:見——經堅;溪——輕牽;群——勤虔;疑——銀言,等等。

①李榮《切韻音系》,科學出版社,1956年敦煌所藏唐代無名氏的《歸三十字母例》也是這一類的東西:見——今京犍居;溪——欽卿褰祛;群——琴擎蹇渠;疑——吟迎言䰻。

等等。

等韻學者能夠破天荒地把漢語的聲母系統總結出來,每一個聲母給出一個代表字,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從此漢語聲母的研究就有了以簡馭繁的工具,音韻學的研究就不再是只重韻不重聲的跛腿的學問了。

關於這一部分研究,也可參見筆者專文《等韻學與音位學》,① 此不贅述。

二、等韻學與區別特徵理論現代音系學把音位看成一系列區別特徵的集合。

音位不再是語音分析的最小單位。

比如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輔音音位/p /,就是[+唇音] [-鼻音] [+塞音] [+清音] [-送氣]等區別特徵的集合。

等韻學從一開始就用區別特徵(當然這些區別特徵與現代音系學的分類和描述有所不同)描寫音位。

《韻鏡》的韻圖甚至沒有標明字母,只用“唇音、舌音、牙音、齒音、喉音”、“清、次清、濁、清濁”等特徵來標誌字母。

(見上圖)等韻學對區別特徵的探索,最早是從“五音”開始的。

《廣韻》末附有“辯字五音法”:“凡呼吸文字即有五音:唇聲、舌聲、牙聲、喉聲、齒聲等。

”《宋本玉篇》所附釋神珙的《四聲五音九弄反紐圖》中的“五音聲論”將“五音”與“五方”掛鈎:“東方喉聲,南方齒聲,中央牙聲,西方舌聲,北方羽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