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09对外汉语张雅楠0917438035

第二语言指一个人除了第一语言之外,另外学习掌握的第二种语言,经常作为辅助性语言以及通用语。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二语习得研究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部因素。

作为一个中国学生,最先接触到的第二语言通常是英语。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谈谈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认识。

关键词一: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一语言学习的异同

无论是学习第一语言还是学习第二语言,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我们通常都是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地学习,但无论怎样学,都需要首先听到声音,同时了解这种声音所代表的意义。所以,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学习上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的联系。除此之外,习得一种言语现象,不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需要经历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这样几个阶段,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组合的结果,在语法习得上都有一定的顺序。

当然,第二语言的学习和第一语言的学习也有着截然的不同点。比如,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目的和学习动力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语言习得过程不同等等。

关键词二:语言迁移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它的基本观点是:对A的学习会影响到对B的学习;它的基本关注点是:B的学习快慢和好坏在多大程度上受到A的影响。Lado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中提出了“语言迁移”的概念。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环境中,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经学习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关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Lado的理论研究是与外语教学,特别是外语教材的编写相联系的。

“语言迁移”在我的外语学习的初始就有所体现。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曾为培养我的英语兴趣为我报过幼儿的英语口语培训班。当时刚刚六七岁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教的英文单词的含义,只是通过自己对已经掌握的汉语,比如:当老师拿起一只苹果的时候,我认识它叫做苹果,而这时老师教我说:apple,我便知道:苹果=apple······这是母语对于英语学习的正迁移。然而,母语对于外语学习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负迁移。例如,在我们的汉语中,形容男性是用“他”而形容女性使用“她”,虽然含义有所不同,但是在读音方面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在英语中,同样的含义,初学者却常常会在“he”和“she”之间混淆。“负迁移”实质上就是干扰。行

为主义学者认为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干扰:“后摄干扰”和“前摄干扰”。所谓“后摄干扰”是指后学的内容对先学的内容的干扰,这种干扰可能会使学习者忘却先学的内容。“前摄干扰”是指先学的内容在后学的环境中出现并对后学形成干扰。而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干扰是“前摄干扰”

关键词三:对比分析

“对比研究”是在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将不同的语言进行系统的共时比较,以揭示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得一种语言分析方法。对比分析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拉多提出并建立的,拉多认为对比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主要困难来自于母语的干扰;对比分析的任务就是把学习者的母语和他所学习的目的语系统的进行分析,目的是预测学习者的难点;理想的教材应该是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之上的,以减少母语的影响。

在我们的外语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老师教、还是我们自学,都常常用到对比分析这一研究放法。我们通过对汉语和英语的对比,分析他们之间所存在的相同点和差异,以确定在学习英语是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最终确定什么应该教、什么应该学,什么不需要学、什么不需要教······另一方面,我们以汉语和英语的差异为基础来分析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并试图从两种语言差异的角度来解释这些错误。例如,在学习英语时,老师会着重介绍语法的使用情况,这正是因为我们在语法的使用中存在很大的困难,特别是汉语和英语差异较大的语法方面。我们通常容易理解一个单词,但是却不太容易掌握当这个单词在一个词组中,或者在一个句子中的含义和用法。这正是为什么许多学生抱怨,看得懂单词但是看不懂,不能理解句子、文章意思的原因。

关键词四: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室认知心理语言学在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体现。与对比分析相比较,偏误分析的面要大大宽于对比分析,它对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了更为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偏误并不等同于错误,偏误实际上是学习者语言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之所以被称之为“偏误”,是因为人们是以外界的语言标准来衡量它们的。对于教师和研究者来说,它们是“偏误”,而对于学习者本人来说,这些“偏误”只是他们自己语言的组成部分,偏误反正学习过程。存在偏误,说明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与所学的目的与标准形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偏误分析的关注点正是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形式与目的语的规范形式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

偏误分析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与对比分析不同的是,偏误分析不是母语和目的语的简单比较,而是学习者偏误与目的语之间的比较,它以学习者使用的语言为研究材料,把目的语作为基础,对语言形式进行比较分析。偏误分析大多是以课堂教学为背景的,研究步骤大致可以分为:语料选择、偏误认定、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估。

只有知道错误、不足在哪儿,才能“对症下药”。所以,偏误分析是我们在二语习得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学习英语时,我们常常会准备一本“纠错本”,将自己易错的单词、句子、语法等记录在上面,然后归纳、总结错误的原因,找到

自己的弱点,再在以后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着重加强这些弱点。

但是偏误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偏误研究的素材不自然,对于同一个句子,母语者和非母语者所关注的是不一样的。在偏误评估方面,同样也存在差异,母语者关注词汇偏误,而非母语者更关注语法偏误。另一方面,偏误研究的覆盖面忽略了正确的语言材料,只是关注错误,回避策略,缺乏动态和纵向的研究。

关键词五:监察模型

Krashen针对第二语言习得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模型,这一模型以五项相互联系的假说为核心,被称之为“监察模型”。这五项假说包括: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监察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

以我自身的学习经历看,在二语习得中涉及最多的是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监察假说,以及情感过滤假说。

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是可拉申监控模式的核心概念。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来提高能力:习得和学习。习得指的是在自然交际环境中使用语言,它是一种潜意识的语言发展过程。而学习则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有意识的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学习与习得的结果是不相等的,学习到的不完全能习得到。这正是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许多,但是当实际运用时,却常常会出错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要使用。

监察假说认为,自然交际中表达意义所需要的是“习得”系统的知识,而通过“学习”所得到的语言知识只是通过“监察”过程发挥作用。“监察”是学习者对自己语言输出的质量进行有意识的监督,也就是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对所说的话进行质量检查。讲汉语是,我们一般都是脱口而出,不假思索。但当我们讲英语是,我们却往往不知不觉地留心自己的语言是否正确,这就会导致我们的结结巴巴,词不达意等。

情感过滤假说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有一个公认的普遍现象,那就是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效率不同,他们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在我们的英语学习中,情感过滤的现象也是很多的。例如,对于我们感兴趣的知识,我们就会学的很认真,掌握的很好。当我们遇到掌握的不好,不感兴趣的问题时,我们通常就会在潜意识中不自觉的回避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