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2.共同的习得条件: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都受到认知、社会、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输入假设: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输入来构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1.初始期: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语言规则的不熟悉,需要借助外语教学材料和教师的指导。
2.中期:学习者开始积累语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但仍然存在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准确等问题。
3.发展期: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流利地进行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
4.准母语期: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已经达到与母语相近的程度,几乎能够毫无困难地实现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影响因素1.基础能力:个体的智力、工作记忆、认知能力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学习策略: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也对习得效果产生影响。
3.情感因素:学习者对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习得过程产生影响。
4.环境因素: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影响。
四、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策略1.输出与输入平衡: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输入,同时鼓励学习者进行口语和书面的输出。
2.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能够在与他人进行互动中提高第二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3.语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来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4.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习得情况,并且在实际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所借鉴。
克拉申 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控理论”)。
此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1] [2]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一)习得/学得假说习得/学得假说是克拉申所有假说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
这一假说认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习得”是下意识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学得”则是有意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了解语言”(即获得有关语言的知识)。
“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是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
“学得”(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
语言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
这一过程和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
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
语言习得则是正式教育的产物。
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
Krashen指出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
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习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
因此,对二语习得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第二课语言习得理论
中介语理论的特点
• 1)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 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 2)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进展不 断向目的语靠拢。
• 3)中介语的存在是由于偏误产生的,要掌握 目的语,就要慢慢减少中介语的偏误。
•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 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其中一部分进而
第二语言学习的个体差异
• 1)生理因素 • 2)认知因素 • A、智力 • B、语言学习能力 • C、学习: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 量,其中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里的 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学习动机分为 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 2)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 是情感上的好恶以及因之而采取行动的倾 向性。
• B. 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中出现偏误本质的认识。 从拒绝、批评、防范的消极态度,改变为面对、认 可等积极态度。把其看作为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中的一个必然,是研究中介语的重要手段。
• C. 偏误分析对教学、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测试 等都提供了积极的反馈与依据,有利于第二语言教 学的改进与提高。
• 3)社会环境特点:语言环境收到限制
• 4)活动方式:以课堂学习为主。
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 1)喃语阶段(6个月——12个月) • 2)独词句阶段(1岁左右) • 3)双词句阶段(1岁半以后) • 4)电报句阶段(2岁至2岁半) • 5)成人句阶段(2岁半至五岁)
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 2)在纠正学习者偏误的时候,要有正确的 态度,采取不同的纠正方式,启发学生发 现并改正错误。
偏误分析的贡献
• A. 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它突破了对 比分析只强调第一语言干扰的局限,指出过度泛化 等语内干扰,学习策略、交际策略、教学诱导所造 成的偏误,分析了学习者偏误及其来源并形成一套 科学的偏误分析方法与程序,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 究中的重要部分。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一、对比分析假说(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代表:拉多定义:第一语言习惯迁移问题。
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
主张: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重点和难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建立新的习惯。
影响:积极:听说法和是视听法,特别是句型替换练习的理论基础。
消极:根本缺陷——否认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二、中介语假说代表:塞林克基础: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定义: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随着学习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特点:1.中介语在其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2.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3.中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尚未完全掌握,所做的不全面的归纳与推论。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在语音上易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
意义:是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把第二语言获得看做是一个逐渐积累完善的连续的过程,而且看做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调整修订所获得的规律,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逐渐创建目的语系统的过程。
三、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代表:科德《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反映内在大纲偏误定义: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映。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
5
四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 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 交际工具,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 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 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
7
六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Leabharlann ompetence)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 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应 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隐性语言知识-对句子合法性的直觉判断) 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
-
10
第一章 第二语言习得 研究概述
-
1
主要内容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3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和发展的简要回
顾
-
2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母语与目的语 母语通常是只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
因而也称本族语。一般情况下,通常是儿童出生 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常被称为第一语 言。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 语言。它强调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 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
3
二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 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 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 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
4
三 习得与学习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实践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一个人在学习一种新语言时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语言的认知、语法、词汇、语音以及语用等方面。
在语言学领域,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来解释和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首先,有一些主流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是克拉申的互动式习得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社交互动和交际活动来实现的。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互动和交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使用,从而逐渐习得新语言。
此外,还有斯蒂芬·克拉舍
的监管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监管和处理来实现的。
学习者会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处理来逐渐习得新语言。
在实践方面,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其中最常见的是语言课堂教学。
在语言课堂中,老师会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材来帮助学生学习新语言,如语法练习、口语对话、听力训练等。
此外,还有语言交换和实践活动。
通过与母语为目标语言的人进行语言交换,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实践和运用新语言。
同时,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旅行等,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融入目标语言的环境,提高语言能力。
除此之外,个体差异也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
学习者的年龄、学习动机、学习环境等都会对语言习得产生影响。
因此,教学者需要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
总的来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实践又可以验证和完善理论。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语言习得理论 ppt课件
语言工具主动海地豚获杂得技社表会演的和个体的经验, 并产生比较持鸭久子的下行水为游变戏化。P145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学习重点
1.掌握语言学习和的区分 2.掌握几种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3.掌握几种第二语言习得假说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一、学习与学习理论 1 . 本什能么行是为学习in行st为in的ct分iv类e behavior ① 广学义习:行指为人和le动ar物ne在d生be活h过av程io中r 获得经
3 把学生的失误
变成教学资源
● 偏误分析
❖ (1)什么是偏误分析? ❖ 分析偏误—研究来源—揭示体系—了解规律 ❖ (2)什么是偏误?[英]科德 ❖ 偏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产生的规律性错误。 ❖ 失误: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 区别:看使用频率;看使用者能否自行纠正 ❖ (3)理论基础:认知论、普遍语法理论
❖ 中介语随着学习者的努力和交际需要而 不断变化。
(3)反复性:有规律的重现。 (4)顽固性:语言“石化”现象。
△为什么外国人说中文总是感觉“洋腔洋调”的? △为什么有些同学大学毕业后不经常使用外语,
感到自己的外语甚至退步了?
◆ 石化现象对教学的启示
提高教师 专业素质
4
坚持有效的
1
语言输入
2
强化母语的 正迁移效应
周小兵:《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北 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
❖ 内容介绍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
8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1 研究对象不同 2 目的不同 3 方法不同
.
9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1 研究目的不同 2 研究范0
.
3
二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 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 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 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
4
三 习得与学习
习得(acquisition)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informal learning),儿童大多是通过这 种方式来获得母语的。(下意识,隐性知 识)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 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 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
7
六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 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应 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隐性语言知识-对句子合法性的直觉判断)
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 理解与生成过程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 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 在课堂学习的。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环 境而言的。
.
6
五 自然地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 第二语言习得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 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 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二语习得理论ppt课件
2024/7/12
7/38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Negative Transfer
Lado proclaimed that most of the difficulties originated fro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1 and L2. He believed that the more different the two languages are, the more difficult learning would be, and by knowing this, we could predict what errors would appear.
2024/7/12
9/38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Contrastive Analysis (CA)
Contrastive Analysis was rooted in the practical need to teach a L2 in the most effective way possible. It’s psychological base is behaviorism and linguistic base is structuralism.
Many of the errors which learners make are not predictable on the basis of the CAH.
1. Some errors are similar across learners from a variety of L1 backgrounds.
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doc
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控理论”)。
此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1] [2]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一)习得/学得假说习得/学得假说是克拉申所有假说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
这一假说认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习得”是下意识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学得”则是有意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了解语言”(即获得有关语言的知识)。
“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是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
“学得”(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
语言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
这一过程和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
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
语言习得则是正式教育的产物。
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
Krashen指出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
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习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
因此,对二语习得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讲解学习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讲解学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3 中介语研究§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 多元发展模式§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 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是指个体在母语习得之后,对另一种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过程。
这一领域涉及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旨在探究学习者如何在不同环境下有效地习得第二语言。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
通过刺激-反应机制,学习者对环境中的语言输入做出反应,并逐渐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在教学中,这一理论强调模仿和重复练习,如语音训练和句型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
学习者需要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储存和提取。
在教学上,认知理论倡导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策略训练,鼓励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语言。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社会互动和文化参与的结果。
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步掌握语言。
这一理论强调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提倡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和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语言能力。
输入假说输入假说由斯蒂芬·克拉申提出,主张学习者通过理解略高于当前水平的语言输入(i+1)来习得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这意味着教师应提供足够多的可理解输入,如听力和阅读材料,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输出假说输出假说由梅瑞尔·斯温提出,强调语言产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学习者通过尝试使用目标语言来检验自己的假设,并通过反馈进行调整。
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口语和写作练习,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应用实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可以设计模仿练习;根据认知理论,可以设置问题解决任务;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根据输入假说,可以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根据输出假说,可以安排演讲和写作作业。
4 外汉概论 之四 第四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并非所有第一语言的语言项目都跟第二语言不同。如一 些简单动词谓语句,汉语和英语相同:我学习法语。I study French. 在类似情况下,可以把第一语言中的形 式转移到第二语言中。学习只是发现两种语言中相同的 实现手段。学习者不需要克服顺抑制。 语言迁移(transfer)一定会发生。一语和二语间的区别会 产生顺抑制,出现负迁移,并导致偏误。一语和二语相 同时会产生正迁移,不仅不出现偏误,还会促进学习。 不少人认为,若偏误受到容忍,就会演化为习惯。一般 都认为偏误可以避免。于是开始尝试预测偏误的产生。 通过对比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认定二者区别,用于 预测偏误可能出现的范围。并在这些地方进行适当的课 堂练习,使学习者克服第一语言的负迁移。
第四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对比分析 偏误分析 中介语及其变异 二语习得的自然发展途径 输入与互动 学习者个体差异 学习者的策略 语言普遍性假说
第一节
对比分析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 对比分析的内容
3. 对比分析遭遇的批评
4. 对比分析的发展 5. 汉外对比分析
习惯如何形成的,有多种解释: Watson的古典行为主义认为,刺激诱发 (elicit)反应。刺激的发生达到足量的频率, 反应就形成惯例并转化为无意识行为。 Skinner的中期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反应比刺 激重要。反应发生后,若有一个特定行为强化 它,就可能促进习惯的形成。学习一种习惯, 可以通过模仿(imitation)或强化(reinforcement) (根据学习者反应的适当与否给以奖励或惩罚, 直到只发生适当反应为止)。
“习惯”和“偏误”是两个重要概念。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有些教学法,如“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就是建立在某一学习理论(克拉申的监察模式)的基础上的。
有些教学法是以某一学习理论和某一语言理论作依据而创立起来的(如听说法)。
对语言学习理论的掌握,能帮助我们了解已创立起来的教学方法,也能促使我们以这些学习理论为依据去进行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外语学习理论是探讨外语学习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研究,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认知主义的习得理论、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学说等属于这类研究。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华生(J.B.Watson)是它早期的代表人物。
华生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
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即刺激和反应。
心理学只关心外部刺激怎样决定某种反应。
在华生看来,动物和人的一切复杂行为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由学习而获得的。
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公式刺激——反应(S-R,Stimulus-Response)。
结构主义大师布洛姆菲尔德(L.Bloomfield)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作为其理论依据。
Jack让Jill摘苹果说明S-R语言行为模式Jill’s hunger (S)“I’m hungry” (r)Jack’s hearing (s)Jack’s action (R)布洛姆菲尔德重视作为声音r….s言语行为的研究, 他认为r…s是物理的声波,从而得出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即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
斯金纳(B.F.Skinner)继承和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
斯金纳认为人们的言语、言语的每一部分都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的。
这里讲的“某种刺激”可能是言语的刺激,也可能是外部的刺激或是内部的刺激。
一个人在口渴时会讲出“I would like a glass of water.”。
斯金纳认为,人的言语行为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而获得。
在某一语言环境中,别人的声音、手势、表情和动作等都可以成为强化的手段。
应用语言学3.第二语言教学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二、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
1.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提出的, 是近几十年来影响广泛、解释全面又很具争议性的理论。早在 1970 年代初克拉申就提出了“监控模式”,80 年代对之进一 步扩充修订, 形成了“输入假说模式”。具体而言,“输入假 说模式”由五个互相联系的核心假说构成,它们分别是: ①语言习得—学得(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假说; ②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③监控假说; ④语言输入假说; ⑤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所谓 “输入”,是指让学习者通过听和读来接触语言。
2. 行为—结构主义理论 主要观点:语言学习是一种行为,主要表现为 记忆、模仿。语言学习和人类其他行为一样, 都是通过刺激和反应而形成的习惯。
这一理论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 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 美国心理学家沃森。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 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 于环境影响,环境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心理 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 性关系。人的语言行为也是一种反射现象,即一个 “刺激—反应”过程。
斯韦恩:“输出假说”——
学习者需要有一定的强制性的语言表达,来发展 他们的语法知识系统。 当语言输出者发现自己表达的问题时,当他发现 对方没有听明白时,他会继续努力,调整自己, 借助听话人的反馈,来做到正确表达。“输出” 对语法的准确性、对表达的连贯性、语用的得体 性都有促进。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 语言得理论
1.1. 自然得理论
自然得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得过程类似于儿童研究母语的过程。
它强调通过暴露于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交流和接受反馈来培养语言能力。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与母语者的互动来获得正确的语言输入。
1.2.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得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它强调了社会互动对于语言得的重要性,尤其是与社区成员之间的参与和合作。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得需要通过参与实际的交流和语言应用来获得。
2. 心理得理论
2.1. 认知心理理论
认知心理理论认为,语言得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它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机制和处理过程,如记忆、注意力、推理等。
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分析,个体可以逐渐掌握第二语言。
2.2.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社会性。
它认为语言得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还需要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来研究。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对于语言得至关重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解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设计。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The Five Hypotheses
启示我们课堂上提问学生要有一定的等 待时间,据说有人作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老 师在课堂上的实际等待时间都少于他对学 生们所说的时间。
The Five Hypotheses
The Input Hypothesis It states that ‘acquisition’ takes place as a result of the learner having understood input that is a little beyond the current level of his competence (i.e. the i+1 level). Input that is comprehensible to the learner will automatically be at the right level.
The Five Hypotheses
Learned competence (学习的能力) (the monitor)
Acquired competence (习得的能力)
Output (输出)
A model of adult second language performance
The Five Hypotheses
The Five Hypotheses
• In performance, ‘acquired’ knowledge serves as the major source for initiating both the comprehension and utterances. • ‘Learnt’ knowledge is available for use only by the Monitor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课件
具体步骤是:模仿——强化——重复——成 形。
影响行为形成的要素有三:模仿、 强化、扩展(类比)。
遵循六原则: 结果控制原则 对可观察现象的测量 邻近原则 反应强度原则 概括原则 连锁和定型原则
受其影响的教学法:听说法。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过分强调语言学习之外在行为,忽视语 言学习的内在过程。这样使语言学习过 程机械化简单化,不利于对语言学习的 研究。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
母语
中介语
目的语
中介语的特点
可渗透性:中介语是非封闭的,是一个有待 充实完善的系统,并非“紧实”,可受来自 母语、目标语规则的渗透。
渐变性(动态性):学习者的中介语始终处 于变化发展当中,且朝着目标语方向发展。
化石性(僵化):指中介语某些项目的僵化 。
反复性(多变性):中介语不是直线型发展 的,而是曲折发展的,会反复、多变。
将“差异”、“难”、“错误”这些概念简单的画上 等号是不对的。
将语言看作是可以分割的结构的组合,语言习得是掌 握各种结构的积累过程:1+1=2+1=3+1=4+……忽视能 动性、创造性。1+具 有很大的局限性。
偏误分析
1967年科德(Corder)发表了《学习者言语错 误的重要意义》一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 看待学习者的错误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我和丈夫、女儿在留老师楼租了一个房间。
※愤怒的老百姓在广州附近杀害了外国人。
※去中国的人都要去看看世界文明的万里长城 。
※我来中国以后,第一次经验北京的夏天。
※方便的时去自选商场,要求服务高级、商品 高级的时去百货商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语言习得理论
一、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1、第一语言习得:
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2、第二语言学习: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3、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对比
(1)共同点:
1)都是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3)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
4)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几个阶段。
5)语法习得都有一定的顺序。
6)都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7)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2)不同点:
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掌握.
1)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2)学习的起点不同。
3)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不同。
4)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5)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6)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二、儿童语言习得
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刺激—反应论(斯金纳)
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②先天论(乔姆斯基)
LAD假说: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
“普遍语法”:即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当儿童接触到具体语言时,就会不断地通过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对“普遍语法”的参数进行定值以形成具体语言的规则系统。
后天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只是起了触发语言机制和提供具体语言材料的作用。
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③认知论
⏹代表人物: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
④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语言是交际工具,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三、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一)语言对比分析
1、定义: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代表人物:美国拉多
3、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迁移理论
4、观点: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对不同点加强教学。
(一)语言对比分析
5、四个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6、局限:
⏹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功能
⏹重视语际干扰,忽视语内干扰
⏹重视预防,忽视诊断
(二)语言偏误分析
1、定义: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失误: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偏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2、代表人物:科德
3、理论基础:普遍语法理论、认知理论
(二)语言偏误分析
4、偏误的来源:
(1)母语的负迁移。
(2)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泛化”
(3)文化因素的负迁移。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5)学习环境的影响。
5、对待偏误的态度: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
看到偏误的积极意义;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有的现象,是正常的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
⏹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
6、局限
(1)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2)不同语种偏误研究很不平衡。
(3)对偏误来源的分析陷入公式化。
(三)中介语理论
1、定义:
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语言系统。
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2 、代表人物:美国塞林克
3、特点:
(1)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2)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
(3)中介语的存在是由于偏误产生的,要掌握目的语,就要慢慢减少中介语的偏误。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其中一部分进而形成僵化。
第二讲要点
1、几组基本概念: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失误与偏误、中介语、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设计与总体设计
2、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异同
3、关于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理论解释:刺激反应理论、先天论、认知论和语言功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4、第二语言学习理论中的语言对比分析、语言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的定义、
代表人物、理论基础及主要观点。
5、语言对比分析的4个步骤、语言偏误分析的5个来源以及中介语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