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学习知识习得理论研究概述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指人们在学习或使用第二语言时的过程和方法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于语言教学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分别是理论层面、过程层面和方法层面。

在理论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涉及到不同的理论模型。

最早的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实现的。

后来发展出了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在最近的研究中,社会构建主义理论也得到了关注,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参与社会互动来实现的。

在过程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的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

这包括词汇习得、语法习得、语音习得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观察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的表现来了解其习得过程,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和解释。

在方法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学习第二语言。

其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被提出和研究。

例如,语言环境法强调学习者需要暴露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以便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交际法强调学习者需要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发展语言能力。

而近年来,技术辅助语言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电脑辅助语言学习和移动设备上的语言学习应用程序。

综上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一个多方面的领域,涉及到理
论、过程和方法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语言教学实践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2.共同的习得条件: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都受到认知、社会、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输入假设: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输入来构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1.初始期: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语言规则的不熟悉,需要借助外语教学材料和教师的指导。

2.中期:学习者开始积累语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但仍然存在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准确等问题。

3.发展期: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流利地进行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

4.准母语期: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已经达到与母语相近的程度,几乎能够毫无困难地实现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影响因素1.基础能力:个体的智力、工作记忆、认知能力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学习策略: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也对习得效果产生影响。

3.情感因素:学习者对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习得过程产生影响。

4.环境因素: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影响。

四、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策略1.输出与输入平衡: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输入,同时鼓励学习者进行口语和书面的输出。

2.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能够在与他人进行互动中提高第二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3.语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来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4.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习得情况,并且在实际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所借鉴。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的共同点
• 习得者都必须具备习得语言的条件和能 力及语言习得环境;都要按一定的语用 和文化规则习得语音、词汇和语法。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的差异
• 习得者差异:正常儿童都能习得母语;成功 掌握一门第二外语者少;认知机制有差异;
• 习得环境与方式的差异:母语习得者多在自 然环境下接受大量语言输入,提高书面语言 能力的课堂学习环境优越;二语习得者在非 目标语国家或地区的人为的、非自然的课堂 里。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competence / performance)
• Competence: (in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a person’s internalized grammar of a language. This means a person’s ability to create and understand sentences, including sentences they have never heard before. It also includes a person’s knowledge of what are and what are not sentences of a particular language.
语言系统中的用法与具体用法 (usage /use)
• A distinction has been proposed by Widdowson between the function of a linguistic item as an element in a linguistic system (usage) and its function as part of a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use).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距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其成熟的标准有以下几项:1.研究领域不断扩大2.研究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3.研究从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4.研究方法不断丰富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学习者所属种族与社团所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通常又称为“第一语言”。

目的语:又称“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第一语言:出生之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注意移民及多民族家庭的情况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到和习得的语言,通常指其母语或本族语,是就语言习得的时间而言的。

第二语言:指第一语言之后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包含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第四语言或其他更多语言,是就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而言的,与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概念辨析:母语及本族语,第一语言及第二语言举例分析:海外华人,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地区的多民族通婚情况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的理论:“习得”与“学习”相对应,用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成年人通过两种不同的、独立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即“习得” (acquisition)和“学习”(learning)。

“习得”与“学习”的概念及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区别,即语言获得的方式、心理过程和知识类型。

具体概念辨析“习得” (acquisition):获得方式——非正式的语言活动。

(informal learning)心理过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subconscious learning)知识类型——隐性语言知识。

(implicit knowledge)“学习”(learning):获得方式——正式的语言活动。

(formal learning)心理过程——有意识的语言获得。

(conscious learning)知识类型——隐性语言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习得”与“学习”的关系克拉申(Krashen):“习得” (acquisition)为隐性知识,“学习”(learning)为显性知识,二者是不同类型的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绪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指人们在掌握其母语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外语来发展其语言水平的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中的热门话题,因为它对于个人成长、社会交往和全球化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三个主要理论、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和教育应用等方面,来展开对于该话题的分析和探讨。

第二章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在探讨第二语言习得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第一语言习得,并比较其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差异。

第一语言习得是指儿童从出生开始逐渐掌握其母语的过程,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指在已经掌握母语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输入、积极参与等手段来学习和使用外语。

相比较于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从学习者的年龄、认知能力、习得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通常来说,成年人学习外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习得效果与其母语水平相关。

此外,学习者所处的环境、文化背景、语言输入等也会影响其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

第三章第二语言习得的三个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主要关注三种理论:语言输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

语言输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需要通过接触和使用语言输入来学习和掌握外语。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输入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听力和口语方面的训练。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需要参与社交交流来学习外语。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社会过程,通过与他人互动来获得语言输入、反馈和指导,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认知发展理论则从学习者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来考虑语言习得的过程。

这种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会影响其对语言输入和学习策略的理解和运用,进而影响其学习效果。

第四章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除了学习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列举几种影响因素:1. 个人因素。

学习者的年龄、性别、个性、天赋、母语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其语言习得的效果。

2. 环境因素。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产生一、产生背景20实际70年代初,心灵学派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批评。

二、理论基础:心灵主义语言习得理论语言能力并不是通过对外在刺激的简单模仿获得的。

学习者语言习得能力是天生固有的,是通过一种普遍的语言习得机制获得的。

1.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机制。

2. 语言是认知机制的一部分,但独立于智力发展的认知机制。

3. 习得机制是天赋的内在语法规则,是母语习得的决定因素。

4. 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

5. 这种习得机制随年龄增长而退化。

三、第一语言语素习得顺序研究英语为母语的习得顺序研究1. 纵向研究Brown (1973) 通过对三名英语儿童习得14个英语语素的研究发现,三名英语儿童习得英语语素遵循着固定的习得顺序。

2. 横向研究Villiers J. and P.De Villiers (1973) 通过对21 个英语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横向研究,发现不同母语背景、不同年龄的英语学习者,有非常相似的英语语素习得顺序。

验证了Brown 的结果。

四、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的研究范围1. 习得过程( the sequence of acquisition )学习者习得某个特定语言项目时所经历的动态发展过程。

2. 习得次序( the order of acquisition )学习者习得过个不同语言项目时的不同次序。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概况一、语素习得顺序研究及结论1. Dulay and Burt (1973) 被试:三组5---8岁的151名西班牙儿童。

调查内容:8个英语语素。

结果:三组西班牙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非常相似。

结论: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也存在着固定的习得顺序。

但这个顺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不同。

2. Dulay and Burt (1974)被试:两组6---8 岁的儿童,一组是60 名讲西班牙语的儿童,另一组是55名讲汉语的儿童。

第一章 二语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章 二语习得研究概述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主要包括: 1.语言教学研究 (如教学理论研究、课程与大纲设计、教学过程等) 分支 2.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3.语言测试研究 ……
二、一个独立的交叉学科(跨学科特点)
研究对象的性质
决定
跨学科的性质
1.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2.语言获得的一系列心理过程
3.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新领域: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汉语学习者的策略研究,如学习策略和交际策 略,汉字学习策略 (二)汉语学习者汉语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如态度、 动机,语言能力倾向、学习焦虑因素

汉语认知研究(语音、词汇、汉字) 海外习得研究
第二章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 对比分析
1.定义: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 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偏误来源
1)母语负迁移 2)目的语知识迁移 过度概括/过度泛化 3)文化因素负迁移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策略方面:迁移、过度泛化、简化 交际策略方面:回避、语言转换 5)学习环境的影响
5)评估偏误:对偏误分析的标准进行评估 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 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对偏误的评估不同 评估标准问题

国外大部分学者不刻意区分这两个概念,认为可以互
相替代,因此产生了“第一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
习得”或“自然状态下的语言习得” “教学环境下
的语言习得”。
但国内学者试图严格区分两种不同的方式
母语习得

二语学习(学得) 有意识 有(课堂讲授) 有计划 有教材 通常无,非自然环境 有序输入 注重形式

学习
明晰的 有意识的 explicit learning formal learning conscious learning knowing about a language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过程。
(4)偏误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迁移是其中 之一。
(5)相近语言更易发生语言迁移。 (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
第二节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衰落于
70年代后期。复苏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四方面介绍偏误分析: 一、产生背景 二 、五个步骤 三、相关研究 四、意义与局限
习得方式:交际方式&教学指导方式
习得环境:自然的社会环境&课堂教学环境
Klein:“自然发生的习得”&“有指导的 习得”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competence): 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
所依据的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表达”(performance): 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
二语习得研究正处于学科发展的十字路口, 可能延续下去,也可能分裂或者合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与发展的
简要回顾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二十世纪60年代末: 1. Corder:《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2. Selinker:《中介语》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 1. 50-60年代:理论初创 2. 70年代:理论大发展 3. 80年代中期至今:新兴研究领域与方法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80年代、90年代和90年代后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虽然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学科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发展的影响日渐深远有些理论模式即是建立在当地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3 中介语研究§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 多元发展模式§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 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VS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1)从习得方式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二语的习得方式是自然的二语习得;通过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二语的习得方式是有指导的二语习得。

(2)从习得环境看: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二语习得是自然的二语习得;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进行的二语习得是有指导的二语习得。

语言能力VS语言表达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二语习得研究与语言学(1)研究对象不同:(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般是母语者的语言系统,以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和规律为关注对象。

二语习得研究更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中介语)”的规律。

中介语是有系统性的,它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系统,也不同于学习者的目的语系统。

(2)研究目的不同(3)研究方法不同二语习得主要研究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注重对二语学习者语言系统及习得过程的描写和解释。

二语习得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从语言学的角度,二是从认知的角度,三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包括社会与文化角度。

第二语言习得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心理语言学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2.1.1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母语负迁移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2.1.2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

(教材第30页)(罗伯特拉多《跨文化交际》系统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和分析,系统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

对比分析的“强势说”与“弱势说”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L2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

弱势说: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步骤。

难度等级列表......难度等级1 两种语言里语言成分相同 难度等级2 母语中两项在目的语中合并为一项难度等级3 母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形式难度等级4 母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对应的项目,但在形式和分布上均存在差异 难度等级5 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在母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形式难度等级6 母语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分成两个以上的语言项目2.1.5对对比分析的重新评价:•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仍然是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一个良好起点。

•. 对比分析关于母语迁移的假设正确,不过学习者的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只是原因之一。

(参见................................................教材第...35..页图表)....2.2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 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收集方式:横向语料收集,纵向语料收集,诱导法(面谈,作文,实验法等)收集范围: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鉴别偏误:鉴别偏误和失误,注意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注意得体性【例:表位移意义的“把”字句的习得研究Please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sentences based on the given vocabularies and the pictures below. You may write in character or pinyin. Vocabularies in the parentheses are provided for your convenience.1.李太太想去金源商店,可是她不会开车。

李先生刚刚做什么了?(送)2 .要下雨了。

李先生李太太怕衣服和花淋湿了。

李太太要做什么?李先生呢?(搬,拿,回来,下来)3 .安娜去了长城,照了很多照片。

她正在做什么呢?(信封)4 .李先生的床在楼上。

他想把床搬到楼下。

工人们刚刚做什么了?5 .张先生想请朋友吃蛋糕。

他先是切蛋糕。

蛋糕切好以后,张先生现在正做什么呢?6 .李明得去学校,可是他没有车。

他爸爸刚刚做什么了?(送)7 .这个工人不喜欢面包。

他刚刚做什么了?(扔,河)8 .孩子们正在整理房间。

小花和小朋已经做什么了?小红呢?小虎呢?(书架,挂,照片,墙)】偏误的种类:描写偏误:省略,附加,类推(泛化),错序错字,别字,漏字,多字,生造词(农作品,农物,农产物),词内错序(众所周知,先首),词语搭配错误(回去日本,吃这种东西可以得到疾病)解释偏误:语内偏误—泛化语际偏误—母语负迁移第三章:中介语研究interlinguaCorder——过渡语言•一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 三. 内在大纲....:.指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

......................................... Corder 认为,只有教学大纲与学习者的内在大纲相吻合时,教学才会有效果。

•. 四. 输入..input .....与吸纳...intake ......输入:外在的环境所能提供给学习者的语言材料。

吸纳:由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的从外在的语言材料中真正“吸收的东西”。

• 五 失误与偏误• 失误:与“语言表现”相关,产生是偶然的。

• 偏误:与“语言能力”相关,是系统性的3.2.2 Nemser 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一 近似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 :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

近似系统....是一个独立的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系统。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近似系统构成一个不断进化的连续统...。

近似系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它不断地朝着目的语靠近。

•二 近似系统的本质近似系统是一个内部结构化的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系统性。

移民语言,个体方言,洋泾浜语learner pidginSelinker ——中介语理论• 一 中介语的定义 • 二 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 •三 僵化(化石化)fossilization •. 四. 潜在的心理结构及五个中心过程:大部分成年二语学习者依靠一种普通的认知结构来学习二语.........................................-.——..潜在的...语言迁移由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语语言材料的泛化二语学习策略:简化二语交际策略★课本归纳以上学者的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内容:1、中介语具有独立性2、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3、中介语具有系统性4、中介语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5、关于“僵化”产生的心理机制6、关于学习者的策略补充:汉语学习者中介音类型的研究一中介音及其研究意义中介音指中介语的语音。

它是二语学习过程中由于母语语音负迁移等原因造成的一种语音现象。

找出不同母语者的中介音特征,划分其中介音类型的意义在于可以分析洋腔洋调的成因;还在于可以针对不同类型设计对策,促使中介音更快地向目的语语音转化。

二相关分析、难点排序(一)中介音心理实验包括:精确度实验:专业人员审听,可反复听辨找出问题。

清晰度实验:非专业人员审听,预知答案、作出评价。

只有那些在精确度、可懂度和清晰度三个实验中都判定有错的问题,才是至关重要并且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经过相关分析,最敏感最影响可懂度的是声调。

..................... • 相关:有些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又不能用因果关系作出解释,事物之间的这种联系为相关(correlation)。

•相关有3种: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

完全正相关的数值为1,完全负相关的数值为-1,零相关的数值为0。

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按语种把难点排序。

把三者完全一致的列为“一级难点”;精确度和可懂度都有问题但在清晰度实验中无反映的列为“二级难点”,这说明在预知答案的情况下,尚能容忍;精确度和可懂度不一致,但影响清晰度的列为“三级难点”,不影响清晰度的就可以不计入难点了。

相关分析难点排序OM 中介音类型特征 J 型一级难点:声母:闪边相混,偶有闪音出现。

舌尖后音易误为舌尖前或舌叶音。

韵母:介音圆唇度差。

{{{精/懂清晰可懂不懂声母尖音韵母偏松 韵母偏前韵母圆唇度不足 {韵尾不到位 多余介音不清(三级难点){可懂声韵协同发音不足 韵母太松 介音不到位{不懂 声母摩擦不足鼻韵母前后相混。

声调:上声上升段过长近似阳平。

二级难点:声母:送气不足。

韵母:动程偏小。

头腹尾比例不当。

卷舌有时不到位,有时过头。

三级难点:声母:有尖音。

舌尖音与舌面音相混。

韵母:韵尾不到位。

RI中介音类型特征T型一级难点:声母:f误为吹气音。

舌尖前后相混,有时误为舌面音。

鼻边音相混,误为闪音。

清声母浊化。

送气残缺。

韵母:圆唇不足,导致ü、i相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