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2.共同的习得条件: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都受到认知、社会、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输入假设: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输入来构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1.初始期: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语言规则的不熟悉,需要借助外语教学材料和教师的指导。

2.中期:学习者开始积累语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但仍然存在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准确等问题。

3.发展期: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流利地进行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

4.准母语期: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已经达到与母语相近的程度,几乎能够毫无困难地实现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影响因素1.基础能力:个体的智力、工作记忆、认知能力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学习策略: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也对习得效果产生影响。

3.情感因素:学习者对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习得过程产生影响。

4.环境因素: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影响。

四、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策略1.输出与输入平衡: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输入,同时鼓励学习者进行口语和书面的输出。

2.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能够在与他人进行互动中提高第二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3.语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来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4.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习得情况,并且在实际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所借鉴。

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学

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学
的习得
• 第二语言习得可以分为母语式和 非母语式 • 母语式:在母语环境中学习第二 语言,如儿童学习英语 • 非母语式:在非母语环境中学习 第二语言,如成人学习英语
• 自然习得: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 然地学习第二语言,如与母语使用 者的交流 • 正式学习:在课堂或培训环境中 系统地学习第二语言,如学校课程 或语言培训课程
• 强调学习者内在因素在第二语言 习得中的作用 • 代表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等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第 二语言习得是与社会环 境、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 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适应在第二 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 代表理论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 化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等
第二语言习得的阶段性特点
02
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 母语知识丰富的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 得过程中更容易掌握语言结构和词汇 • 母语与第二语言相似程度高的学习者,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更容易掌握语言规 律
教学方法与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教学方法与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关系
• 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提高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水平 • 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认知过程,涉及 到学习者的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能 力 • 认知心理学为第二语言习得提供了理 论支持和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认知方式、认知策略等方面
• 认知方式:如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等, 影响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信 息加工方式 • 认知策略:如归纳法、演绎法等,影 响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信息 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干预研究的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3 中介语研究§4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多元发展模式§11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距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其成熟的标准有以下几项:1.研究领域不断扩大2.研究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3.研究从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4.研究方法不断丰富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学习者所属种族与社团所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通常又称为“第一语言”。

目的语:又称“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第一语言:出生之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注意移民及多民族家庭的情况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到和习得的语言,通常指其母语或本族语,是就语言习得的时间而言的。

第二语言:指第一语言之后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包含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第四语言或其他更多语言,是就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而言的,与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概念辨析:母语及本族语,第一语言及第二语言举例分析:海外华人,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地区的多民族通婚情况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的理论:“习得”与“学习”相对应,用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成年人通过两种不同的、独立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即“习得” (acquisition)和“学习”(learning)。

“习得”与“学习”的概念及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区别,即语言获得的方式、心理过程和知识类型。

具体概念辨析“习得” (acquisition):获得方式——非正式的语言活动。

(informal learning)心理过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subconscious learning)知识类型——隐性语言知识。

(implicit knowledge)“学习”(learning):获得方式——正式的语言活动。

(formal learning)心理过程——有意识的语言获得。

(conscious learning)知识类型——隐性语言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习得”与“学习”的关系克拉申(Krashen):“习得” (acquisition)为隐性知识,“学习”(learning)为显性知识,二者是不同类型的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之概论

第二语言习得之概论

第二语言习得之概论首先,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是指婴儿从出生开始,通过听、说等方式自然而然地掌握母语的过程。

相比之下,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已掌握一种语言的基础上,学习并使用另一种语言。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如教材、教师等。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领域,有许多理论来解释这个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是克拉申提出的输入假设和通信策略假设。

输入假设认为学习者只能通过大量和适度难度的输入来习得第二语言。

而通信策略假设则关注学习者为了完成交际目标而使用的一系列策略。

另外,还有赖尔森-强度假设认为情感和情绪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不同人对语言习得的天赋和能力各不相同。

例如,有些人天生对语音的敏感度较高,可以更容易地习得发音。

其次,语言输入的质量和数量也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影响。

学习者需要接触到足够地有意义和丰富的语言输入。

此外,社会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习者所处的语言社群以及相关的文化因素都会对语言习得产生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的策略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学习者使用各种策略来帮助他们习得第二语言。

例如,重组策略是指学习者将已知的语言元素重组成新的语言形式。

还有输出策略,即通过使用新学的语言来练习和巩固。

这些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帮助学习者更快地习得第二语言。

除了理论和策略,教学方法也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注重语法规则和翻译。

而现代的语言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真实交际。

例如,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习者在语境中进行真实的交际实践。

总而言之,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个体差异、语言输入、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理解这些因素对于发展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有效的第二语言习得计划非常重要。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概论。

二语习得面临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二语习得面临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二语习得面临的难点与解决方案一、引言二语习得指的是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这是一个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乐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面临着许多困难,这对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心理状态都有影响。

本文将讨论二语习得面临的难点以及解决方案。

二、语言环境的不同习得第二语言的最重要的难点之一是语言环境的不同。

许多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时,面临着来自母语和第二语言的不同环境的影响。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习者需要尽可能地暴露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例如参加本地活动、与当地人交流、观看当地电视节目等。

此外,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在线社区、网络语音聊天等手段与母语为目标语言的人交流。

三、文化差异除了语言之外,文化也是学习者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生长和成长的人们显然会有不同的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等。

因此,学习者必须不仅掌握语言,还要理解文化差异才能真正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解决方案: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文化活动,以及寻求当地人的建议来学习目标文化。

在与目标文化深入交流的同时,了解目标语言的背景和历史也会有帮助。

四、语法语法是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基础,但同时也是一个很难克服的难点。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法规则,以及各种不同的语法异常。

这使得学习者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掌握规则和不规则之间的差异。

解决方案:学习者可以通过参加语法课程、咨询导师或同行,或使用语法手册来提高他们对目标语言的语法理解。

此外,反复练习和应用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也是很重要的。

五、词汇词汇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另一个重要难题之一。

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必须学习许多新的词汇,这些词汇可能与母语中的词汇完全不同。

解决方案:为了克服语言习得中的词汇难题,学习者可以使用复习卡片、词汇表、拼写游戏等辅助工具。

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学习者可以提高他们的词汇量,并加强他们对目标语言的理解。

六、发音和口音发音和口音是学习第二语言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与学习者的母语和学习者的口音有关,同时也涉及到发音、声调和口语语法的准确性问题。

第二语言习得 (中文版)

第二语言习得 (中文版)

第二语言习得 (中文版)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已经谙熟自己的母语后开始接触学习另外的一门语言。

这种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不同,因为母语即是个人的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一部分,而第二语言则需要通过各种学习环境、工具和方法才能够完成。

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其特殊性,因为它需要不同的學習技巧或是包含不同的学习过程。

而且,因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通常是在成人的时期开始的,所以这种语言习得需要分析并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习惯。

就像一个中国人学英语,需要用到英语的语法规则,同时又逃不掉中文惯用的方式和表达方式。

为了掌握第二语言,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和学习它。

这些途径包括学校、网上资源、语言交流等等。

最好的途径当然是去一个使用第二语言的国家,并在那里生活,这样可以最好的体验到语言的环境,也能适应新的生活和文化。

对于那些没有这个机会的人,透过各种在线资源来学习和练习也是同样有效的。

第二语言习得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

通过学习这门外语,我们可以认识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习惯,扩宽自己的眼界。

同时,通过不同语言的丰富表达方式,也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描述世界。

第二语言的习得也会对我们的就业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

因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商业和学术合作的重要语言。

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种第二语言,我们的就业机会和工作效率也会更高。

总之,第二语言习得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

这种习得需要时间、耐心和努力。

不过通过积极的学习和交流,我们能够顺利掌握一门外语,并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认知。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通常被认为是相对困难的,原因在于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个体的母语背景、学习历史和文化习惯对于学习另一门语言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因素往往会阻碍个体从母语中摆脱出来进入到新学习的语言环境中。

其次,学习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除了需要内化表达方式外,学习者还需要理解并适应新的文化习惯和社会背景。

而这种适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年龄与第二语言习得

年龄与第二语言习得

年龄与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一个人在掌握母语之后,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的过程。

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着一个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

在过去的研究中,年龄被认为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影响着第二语言习得的成果。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尽管年龄确实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些影响,但并非完全决定性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习得第二语言方面的优势和挑战。

首先,幼儿期被认为是最佳的第二语言习得时期。

在幼儿期,大脑处于发育的高峰时期,语言的习得能力较强。

研究表明,幼儿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更具有听觉和发音的优势,他们能够轻松地模仿和掌握新的语音和语调。

此外,幼儿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更加自然,不会受到母语的干扰,更容易形成正确的语言结构和习惯用法。

因此,幼儿在学习第二语言方面往往进展迅速,并且能够获得更地道的语言表达。

然而,成年人也具有他们自己的优势和挑战。

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更有条理和系统,能够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学习策略。

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可以将新的语言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成年人在语言学习方面更有意识和自我评估的能力,能够更有效地规划和调整学习策略。

然而,成年人的习得过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成年人可能受到母语的干扰,会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

此外,成年人在语言习得方面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具备更强的毅力和耐心。

除了幼儿期和成年期,青少年也是一个重要的第二语言习得时期。

在青少年期,大脑依然处于发育的阶段,语言习得能力也相对较强。

青少年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认知和分析能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规则和结构。

同时,青少年也拥有更强的社交意识和交际能力,能够更好地参与语言互动和实践,提高语言运用的流利度和综合能力。

然而,青少年在习得第二语言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

他们可能会受到学校课业和社交活动的压力影响,导致学习时间和精力的分散。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学习第二语言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技能。

随着跨国交流的增加,掌握一门外语不仅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还有助于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机会。

本文将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有效的学习方法。

重要性第二语言的习得对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习第二语言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其次,掌握第二语言可以扩大个人的视野,提高沟通能力,有助于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和困难。

另外,学习第二语言还可以增强个人的认知能力,促进大脑的灵活性和思维方式的多样性。

影响因素第二语言习得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因素是决定第二语言习得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风格等。

同时,环境因素也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语言输入的频率和质量、社会支持和认可等。

此外,学习方法和教学资源也会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效果,因此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和资源对提高第二语言水平至关重要。

有效的学习方法要提高第二语言的习得效果,有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值得尝试。

首先,多听多说是提高口语能力的关键,可以通过模仿和实践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其次,阅读和写作也是提高语言能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和写作来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语感。

另外,参加语言交流活动和与母语人士进行互动也是提高语言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加深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之,第二语言的习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实践。

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耐心,才能够真正掌握一门外语,提高综合语言能力,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目标。

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第二语言水平,迎接更广阔的国际交流机遇。

第二语言习得的名词解释

第二语言习得的名词解释

第二语言习得的名词解释在全球化的今天,掌握第二语言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技能。

然而,要真正掌握一门第二语言并不容易,这涉及到一个人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即第二语言习得。

本文将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解释,探讨其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

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一个人在其已掌握母语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使用而获得并掌握的第二种语言。

与第一语言习得的过程相似,第二语言习得也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通常涉及到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的发展。

对于成年人而言,第二语言习得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相比于儿童,成年人的学习能力和语言灵敏度已经相对降低。

而且,成年人可能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导致学习第二语言时遇到一些困难。

因此,成年人在第二语言习得上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众多。

首先,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进展至关重要。

积极主动、有明确目标,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往往能更快地掌握一门第二语言。

其次,学习环境也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身处在一个使用目标语言的环境中,能够提供更多实践和沉浸式的语言输入的机会,有助于加速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

除了个人因素和学习环境,第二语言习得还与语言本身的特点有关。

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

这些差异可能会对学习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对于以汉字为主体的语言,如中文,学习者可能需要额外花费精力记忆大量的汉字,而对于以拉丁字母为主的语言,如英语,音标的掌握则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另外,第二语言习得还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每种语言都反映了一种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因此,学习者还需要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所属文化的一些特点。

这包括语言之间的礼貌用语、社交习俗以及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

只有通过了解并融入文化,才能真正地掌握第二语言。

虽然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它也有许多好处。

首先,掌握第二语言可以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跨国公司需要员工掌握多种语言,能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

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二语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

具体地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或语言过程,研究学习者在掌握了母语之后是如何学习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的,研究在学习新的语言体系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研究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学习者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也研究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人差异等等。

概括地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描写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即研究学习者整体的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它要对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内在的规律和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比如要研究学习过程中习得一种语言的模式,语言发展的模式,语言成分的习得顺序,出现的偏误,中介语等等。

其次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也就是说明为什么学习者能够习得第二语言?哪些外在的因素和内在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阻碍作用。

二、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第二语言习得涉及到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

下面我们和传统的外语教学中相应的术语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术语的内涵。

1.第二语言和外语第二语言(二语)和外语是二语习得研究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术语。

对第二语言这个术语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不同理解,广义的理解通常指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狭义的理解特指双语或者多语环境中母语以外的另一门语言,能常是指在本国有与母语同等或更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

在这个意义上,它和外语是不同的,外语一般指在本国之外使用或学习的语言,学习者一般是在课堂上学习这种语言。

这一区分具有研究上的意义,因为两者在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及学习的环境上有很大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语言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我们现在还不是特别清楚。

实际上,从本质上看,两者都是学习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所以有人对这两个术语也有不加区分的。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第二语言是从广义上理解的,这里的二语可以泛指任何一种在母语之后习得的语言,它可以指狭义的二语,也可以指外语。

二语习得知识梳理

二语习得知识梳理

Second Language Acqu isition /SLA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有35年的历史。

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到目前为止,二语习得的研究范围远比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众多方面。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 r在《语言迁移》这本专著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三大领域,即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1994年美国费城Temple 大学教育学院二语英语教学教授Rod Ellis撰写巨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教科书。

该书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勾画了整本书的概念框架。

第二部分总结了有关学习者语言本质的主要理论,包括学习者错误,发展模式,语言变项和语用特征。

第三部分从外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主要阐述社会因素和输入/交互的作用。

第四部分从内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语言迁移、认知论解释和语言普遍性。

第五部分将讨论的重点从学习转移到学习者,论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策略。

第六部分是关于课堂英语教学的论述,讨论了课堂交互和正规教学的有关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详解

第二语言习得详解
6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象
第一条、对语言学习者的研究。这包括学习者的 年龄、个性、性别、学习动机、学习方法、认知 特点等等。语言学界要搞清楚这些因素对第二语 言习得的影响。
第二条、对语言学习本身的研究。这包括第一语 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第二语言的输入、处 理和输出,语言的习得过程,语言知识的构成等 等。
理论来源:美国著名语言学家Robert Lado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1957) Lado从音位、语法、书写体系和文化等层次上,对第一语 言和第二语言进行了严格的逐一比较,这一体系被称为“对比分 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 主要目的:帮助外语教学,解决第一语言迁移(First Language Transfer)的问题
4
二、第二语言研究特点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特点
第一、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建立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种理论。
第二、从以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某些 现象进行推论,转向用科学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 第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其它研究领域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第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以从描述型转移到了解释 型。
13
2、近似体系
产生:70年代初期,Nemser(1971)提出了一个叫做“近似 体系(Approximative System)的理论。 他指出学习者自己产生的语言是一套具有结构特性的语 言体系。这套体系中的一些特性是无法在学习者的母语和第二 语言中找到的。 以一个英国学生学习汉语为例:“他把那个电影看了”,英语 中没有“把”字句,而汉语语法也不允许这种句子。 Nemser认为学习者所使用的这套“近似体系”会逐渐向 第二语言体系靠拢,但极少数达到重叠合并的状态,因为学习 者的“近似体系”在向第二语言体系靠拢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 停滞不前的现象。

第二语言习得第1章绪论

第二语言习得第1章绪论
❖ 分别命名为“习得”(acquisition)和“学习” (learning)。
获得方式
心理过程 知识类型 储存方式
功能
习得
学习
非正式、类似于儿童习得母 正式的课堂教学学习;课堂的规则
语;自然的交际;关注语言传 学习;关注语言形式
达的意义;可理解输入
下意识、内隐学习
有意识、外显学习
习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 学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是可
❖ 2.社会语言学视角。
❖ 关注社会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 比如,Torane在Labov语言语言变异范式的 影响下,提出了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风格 连续体”理论模式(P133),此外还有 Schumann的“文化适应”力量模式和Giles ( [dʒailz] )的“社会身份”理论研究 (P177)。
❖ 3.认知视角。
❖ Anderson提出的“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 (P255);McLaughlin提出的“信息加工模 式” (P269);MacWhinney提出的“竞争 模式” (P276)。
❖ 这些研究不承认在人脑中有一个特殊的语言 习得机制,认为人类语言习得机制和一般的 认知机制没有什么区别。
❖ 二语习得研究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 程以及学习者自身感兴趣,从学习者的语言 偏误、习得顺序、普遍语法与习得机制、学 习者的语言变异、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等方面 进行描写和解释。
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心理学、心理 语言学交叉和重合构成了三重关系:
❖ 与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 的语言学视角;
❖ 实证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 1.目的不同。 ❖ 心理学研究语言和语言获得,为的是揭示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 语言得理论
1.1. 自然得理论
自然得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得过程类似于儿童研究母语的过程。

它强调通过暴露于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交流和接受反馈来培养语言能力。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与母语者的互动来获得正确的语言输入。

1.2.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得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它强调了社会互动对于语言得的重要性,尤其是与社区成员之间的参与和合作。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得需要通过参与实际的交流和语言应用来获得。

2. 心理得理论
2.1. 认知心理理论
认知心理理论认为,语言得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它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机制和处理过程,如记忆、注意力、推理等。

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分析,个体可以逐渐掌握第二语言。

2.2.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社会性。

它认为语言得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还需要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来研究。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对于语言得至关重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解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1.习得与学习: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区别:A.目的性: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目的性不明确;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B.环境: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

C.注意点: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的主要注意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却经常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D.学习途径:习得的方法主要靠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材和大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语言规则。

E.时间: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很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很少,但学习效果通常不佳。

F.有无意识: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3、语言习得机制:它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与智力无关。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

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4、中介语:1969年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提出的,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也有别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有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影响。

5、普遍语法: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以待定的参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6、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7、化石化:化石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些学生能大胆流利地说汉语,但在说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语言形式上的一些固化错误,而且从语言准确性和交际能力看都表现出停滞不前的情况,即中介语固化现象,即化石化现象。

.“化石化”现象。

它是指中介语稳定性的一个表现。

这一方面指的是中介语在总体上总也达不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另一方面是指某些学习者在语言的某些具体形式上到了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了。

8、教师语言、外国人话语:9.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隐性学习定义为):通过专注经常出现的线索,对结构进行理解并习得的原始过程。

(显性学习):则是明确告知学习的内容,并且以考试作为检查手段的学习过程。

无论显性学习还是隐性学习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10、个体差异: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人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每个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背景都存在着差异。

11、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模式,指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特有风格。

它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能力与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

个体的认知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分析性与非分析性概念化倾向;对认知域宽窄的选择;对两可与非现实体验的不容忍;复杂认知与简约认知;记忆过程中信息的整合与分化;扫描与聚焦;冒险与保守;解决问题的滞阻与畅通等。

由于个体的认知风格不同,教学中有效的学习指导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它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

在六七十年代,认知风格的研究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有大量的认知风格结构被提出和验证,如场依存性-独立性;聚合型-发散型;整体型-序列型;言语型-表象型,等等。

对此做出开拓性贡献的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 A.Witkin,1916—1979)。

90年代起,认知风格的研究出现了突破性成果。

这主要是由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拉埃丁(Richerd.Riding)及其同事完成的。

他们不仅仅综合了已有的发现,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了一个认知风格结构,并发展出一套认知风格评估体系,然后对其进行调查,并应用于真实的情景中。

第二语言习得基本理论:一.对比分析:1.对比分析的基本理论:对比分析的语言学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理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对比分析强势说及弱势说:强势说是以事前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对比分析为基础来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可能产生的错误,这种预测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弱势说不主张通过差异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而强调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揭示,主张从学习者的错误分析着手,在母语与目的语差异对比的基础上说明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原因。

3.对比分析的意义和局限:A.意义: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对比,从两种语言的差异中发现了第一语言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从而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B.局限性:①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则产生负迁移。

②对比分析只研究第一语言(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

③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而且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个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种对比也是不全面的。

④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学习者看做是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干脆抛开学习者,只是进行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的对比,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现,也未涉及到学习者的特点。

二.偏误分析:偏误分析理论背景: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

1.偏误和失误的区分: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2.偏误分析研究的步骤:①搜集供分析的语料;②鉴别偏误:区分是有规律性的偏误还是偶然的失误,同时还要区分是结构形式的偏误还是语用的偏误;③对偏误进行分类;④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⑤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3.偏误的五个来源:①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②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③文化因素负迁移: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用上的偏误,这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成的;④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学习者遇到困难的时候求助于已知的第一语言知识去理解并运用目的语)、过度泛化(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目的语知识不适当地扩大使用而造成的偏误)和简化(学习者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的目的语的冗余部分,或者将带状语、定语成分的复杂句子,分成几个简单的句子)。

⑤学习环境的影响:主要指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甚至不准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

4.偏误分析的贡献:①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它突破了对比分析只强调第一语言干扰的局限,指出过渡泛化等干扰造成的偏误,弥补了对比分析的不足。

②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从最初的把偏误看做是需要避免的消极因素到现在强调偏误的积极意义。

③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对儿语言教学的发展;5.偏误分析的局限:①仅仅考察学习者的偏误,而不是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全过程;②偏误分析师横向研究和静态描写,难以区分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偏误,难以观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③学习者采取回避的策略:由于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学习者产生的偏误,而对回避策略却无法观察到;6.汉语偏误分析研究:中介词特征的反应时研究的主要内容三.克拉申语言习得假说:1.习得与学习假说:习得是潜意识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学习是有意识的语言学习,这是明确的、正规的、从语言学方面理解并掌握语言。

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无法成为目的语习得的基础,也不能用来自然地表达思想,在实际中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只能靠习得。

2.自然习得顺序假说: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

习得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语素有一共固定顺序,这个顺序不受学习者母语和年龄的影响,称为自然顺序。

3.输入假说:①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

②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

③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

4.监控假说:与习得和学习分别相联系,人的头脑中有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的系统,一个是有意识的系统。

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靠习得,交际中使用的输出的话语是由潜意识的习得系统引起的;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有意识的系统语言知识和规则,并不能使学习者表达得更为流利。

学习系统只是一个监督者的作用,对输出的语言形式进行检查和监控。

5.情感过滤假说:也称“屏蔽效应假说”,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各种各样接触目的语的机会,这就是输入。

人类头脑中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作用,称为“情感过滤”,或者说称为把输入挡在外边的屏障,而造成这种过滤或屏障的主要是一些心理因素,这都能挡住输入。

四.内在大纲:是人类掌握语言的客观普遍的规律,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控制教学过程,无法完全控制学习者对输入语言的内化过程。

当教师的教学安排与学生的习得规律,即内在大纲不一致时,就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习得。

五.文化适应理论:舒曼提出,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看做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

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成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

六.学习者语言变异能力:七.个体差异与学习策略:如:外语学习者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单词的积累,因此运用一些记亿策略补偿策略是必要的: a. 能区分重要词汇和不重要词汇,并对此采取不同的策略; b. 把猜词义和查字典有机结合起来; c. c. 不孤立地记忆单词,而是记忆短语、记忆句子,并且把这一任务和文章结合起来; d. 朗诵、背诵部分精彩段落; e. 就课文中的关键词进行话题讨论,逐步养成用英语思考的好习惯奥克斯福特(R. Oxford)将语言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六小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