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王建勤)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教学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教学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2009第一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2009第一章
关于学习者的语言 系统、学习者习得 过程、学习者本身 的研究
观察、个案、实验 法;长于学习者语 言系统的描写
9
研究对象 学Leabharlann 归属 研究方法研究兴趣心理语言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对学习者语言系统 关注不多;关注儿 童母语获得心理过 程和机制
语言学习者的语言 系统、习得过程、 习得机制
认知科学
应用语言学
心理学、实验心理 学
• 二语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心理学和心理语 言学的交叉和重合构成了三重关系:二语 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和认知心理学视角 ;二语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交叉是上 述四个学科共同研究领域的重合。
• 二语习得研究的夸学科性质是尤其研究对 象决定的——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 程和习得机制——与语言学、心理学和心 理语言学相联系。
• 明确研究对象、创建理论假说、指明二语习得研 究的方向。
• 反应了语言学(乔姆斯基批判行为主义)对二语习得研究 的影响,二语教学领域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 变。80年代,二语习得研究与二语教学研究逐渐分离。 13
二、二语习得研究发展的路径
• 1)20世纪50-60年代
– 二语习得研究与二语教学研究未分离;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比分 析”占主导。
– “目的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 以是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以是第二语言、第三 语言或第四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 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
•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 “第一语言”:是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大多数学 习者的母语是他的第一语言。
• 80年代后,人们不再青睐二语习得顺序。一个重要原因是 它只适用于英语,不适用于汉语。而且它孤立看待语素, 忽视语法是一套结构性体系。语法习得会受到第一语言的 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王建勤)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王建勤)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很显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的是第二语 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 机制,学习者的策略等问题。 这些研究试图回答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何获 得第二语言这个基本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语言教师的期望可以作 出某种程度的承诺。因为,第二语言习得研 究最终要服务于语言教学,最终目的是要回 答语言教师提出的有关语言获得的问题。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那么,第二语言习得发展到今天已有40年的 历史了,学科本身的理论建设已经有了长足 的发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否可以对语言教师的期 望作出一些承诺呢? 实事求是的说,我们依然不能作出完全肯定 的承诺。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原因之一,第二语言习得本身是一个十分复 杂的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种甚至两种以上语言系 统交织在一起,涉及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 习者的习得机制和习得过程、涉及学习者的 态度、动机和策略等内在和外在因素,使得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比母语习得研究复杂的多。 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依然是“黑箱”或“灰 箱”状态。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时日。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上世纪80年代,Lightbown (1985)曾经谈 到语言教师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期望问题。 在当时,由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还是一个新 学科,这个学科本身的发展不到20年。 学科本身还有许多自身的理论建设有待进一 步发展,许多研究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因此,她认为,语言教师对第二语言习得研 究期望过高。
四、考试


本课程实行开卷考试。 课程结束前,请各位同学从课堂讲授内 容自选题目写一篇论文。 字数在3000字以内。 本课程共2个学分。 缺课30%不给学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competence / performance)
• For example, a speaker of English would recognize I want to go home as an English sentence but would not accept a sentence such as I want going home even though all the words in it are English words.
习得与学习
• 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大量接触和使用目 标语二潜意识地获得该语言。在这一过 程中,学习者关注的是语言的意义而不 是语言的形式。 • 学习则是学习者为了掌握目的语而有意 识地学习和研究该语言。在这一过程中, 语言形式是学习的核心。
习得与学习
• Krashen:提出检察理论(Monitor Theory), 认为习得与学习是一对对立的概念;Ellis认为 二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 Littlewood:语言学习中无意识和有意识无法 真正明确地加以区分,“学习”可以看做既 包括无意识也包括有意识的学习活动的一般 术语; • 李宇明(1993):从学习者内化能力角度, 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早期以学习为主,后期以 习得为主;而母语习得早期以习得为主,中 期有较多的学习成分,后期又以习得为主。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的共同点
• 习得者都必须具备习得语言的条件和能 力及语言习得环境;都要按一定的语用 和文化规则习得语音、词汇和语法。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的差异
• 习得者差异:正常儿童都能习得母语;成功 掌握一门第二外语者少;认知机制有差异; • 习得环境与方式的差异:母语习得者多在自 然环境下接受大量语言输入,提高书面语言 能力的课堂学习环境优越;二语习得者在非 目标语国家或地区的人为的、非自然的课堂 里。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专题]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读书笔记

[专题]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读书笔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第一章介绍1.1 L2在世界中的地位:不仅在学校,而且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SLA和二语使用无处不在。

1.2 为什么研究二语习得1.3 SLA领域的发展SLA研究的范围必须足够的广用来包含很多的受试,说很多不同的语言,在很多背景下因为很多原因习得很多L2。

第二章二语习得研究方法1.重要的不是选择定质方法范式还是定量方法范式,运用性质的最优结合来处理研究问题。

2.SLA研究者开始探寻SLA过程的理解,希望当语言教学与SLA协调的时候语言教学会提高。

毫无疑问有好多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教学中的习得和非教学中的习得。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他们之间的相似性。

3.数据的收集尽可能真实自然,设计的好的工具能够使生产、直觉和情感数据的收集更加有效。

而且能够产色和那个更多完整和可比较的数据。

学习者在不同的任务中语言表现不同,因此应从多个角度来处理研究问题,并且研究者应避免做出不适当的概括。

4.语言水平很难定义,更别说测量。

第三章SLA:数据分析的类型后一种分析的类型包含了前者,而不是代替前者。

除形位句法以外,语言的其他方面和交流能力也要能考虑到,对于语义方面,行为形成或规则形成都不可用,话语联想,多项区分和概念学习有更大的解释力。

第四章中介语研究:实证发现4.2.1 自由变量原因(1)IL在发展中变化地非常快(2)比起小孩习得母语来说,大一点的儿童和成人SL习得者很少认知上和心理语言学上受限制。

4.2.2 系统变量4.2.3 自由变量阻碍发展4.2.1对于变量的多种解释4.3 IL展现了共同的习得顺序和发展序列4.3.1 习得顺序:形位研究4.3.2 发展序列:疑问句4.3.3 发展序列:否定句4.4 IL收学习者L1的影响相似点而不是不同点引起了主要的问题4.4.1 L1如何影响SLA(1)发展序列的步子被打断了(2)发展结构的数量改变了L1-L2的不同并没有改变发展序列,只是推迟了,推迟了开始,增加了次阶段。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For students taking an initial course in SLA the book offers a review of the main aspects of SLA. These are outlined in Chapter 1. Each of the subsequent chapters tackles a particular issue. Chapter 10 then attempts to pull all the threads together in a survey of different theories of SLA. At the end of each chapter there ar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ading. There are designed to guide the student into the rapidly developing area of published SLA research.
教材二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 作者:王建勤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6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本书共五章,包括:第二语言习得
通论;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汉 语习得过程研究;第二语言能力研 究。
参考文献

第二至九章提出并具体讨论一些关键问题如第一语言的功用中介语interlanguage及第二语言习得的自然途径中介语变量学习者个体差异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与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外在因素普遍性假设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以及课堂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所起的作用等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至善楼 207 2007-09-05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口头话语分析与第二语言习得

本书是一本面向从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生、 外语教师和二语习得研究者的论文集,汇集了13 个话语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本书试图将社会语言 学和心理语言学联系起来,将互动理论和认知理 论联系起来,以此拓宽二语习得的研究视野。收 录的论文从各自独特的视角理解各种语境下的口 头互动与语言水平发展和口语评价之间的联系。 本书分为四部分,重点是口头话语的研究方法, 涉及的研究分析方法包括人种学、会话分析和互 动社会语言学。也有具体的研究工具,如话语补 充任务、受任务启发的角色转换和访谈等。所收 论文中口头话语语料的收集方式和研究方法对二 语习得研究者也大有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学视角

导言 Susan M.Gass&Jacquelyn Schachter I二语习得理论篇 第一章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生成语法视角 Kevin R.Gregg 第二章 什么是外语学习的逻辑问题? Roberr Bley-Vr01TIan Ⅱ句法篇 第三章 检验一条普遍原则 Jacquelyn Schachter 第四章 中心词前位/后位参数在西班牙语及日语成年学习 者习得英语关系从句中的作用 Suzanne Flynn 第五章 “主语脱落”参数的某些属性:寻找西班牙语学习者语言中遗失的主语 ]uana M.Liceras 第六章 格指派的临接条件:二语学习者是否遵守子集原则? Lydia White III语义学/语用学篇 第七章 中介语与语用词序 William Rutherford 第八章 学习者如何解决语言的冲突问题? Susan M.Gass IV词库篇 第九章 英语二语习得中的标准类型结构和作格 Helmut,Zobl 第十章 语义理论与第二语言词汇发展 Wesley Hudson V音系学篇 第十一章 二语音系的建构论视角 Josh Ard 第十二章 中介语音系的重音指派:分析操西班牙语者学习英语时的重音系统 Jane Lowenstein Mairs

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概况

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概况

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概况原创施家炜世图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国外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现在已经跨越了40余年的历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本质,其基本问题可归纳为四个方面:①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获得了什么?即关于学习者语言的研究。

②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即关于习得过程的研究。

③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即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④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即关于语言教学与语言习得关系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总体框架涵盖了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特征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内部习得机制研究和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四个方面。

其主要目标首先是描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描述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语言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第二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现象,解释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为什么学习者能够习得第二语言,为什么第二语言遵循其特有的规律而习得,哪些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阻碍作用,等等。

纵观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四个凸显的特点:①两个发展阶段:早期先研究后理论的阶段发展到目前的以理论为导向的研究阶段。

②研究重心的转移:从描述型转向解释型。

③研究方法的转变: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

④多元化的理论支撑:从单学科支撑到多学科支撑。

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上升的趋势,但涵盖面还不够广,存在语言变异性研究、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社会环境研究、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认知过程的研究、交际策略的研究、语言普遍性的研究、一般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学习者策略的研究等九个盲区。

尽管有些领域进入新世纪后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如认知过程的研究、一般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学习者策略的研究等,但这些领域的研究仍相对薄弱。

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偏误分析和母语迁移等有限的几个方面,现在仍有余温。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语⾔习得研究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研究⽅向:第⼆语⾔习得、语⾔教学理论、跨⽂化交际学、现代汉语研究第⼆语⾔习得概论系统介绍国内外第⼆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理论框架、理论模式和研究⽅法,分析当前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共分7节§1绪论1.第⼆语⾔习得研究的内涵、作⽤及其学科性质2.第⼆语⾔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3.第⼆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与理论框架4.第⼆语⾔习得研究发展的特点§2第⼆语⾔习得研究的语料分析⽅法1.对⽐分析2.偏误分析3.表现分析4.话语分析§3中介语研究1.内在⼤纲和习得顺序研究2.语⾔变异性研究3.母语对中介语的影响§4第⼆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模式1.先天论2.环境论3.交互作⽤论§5汉语作为第⼆语⾔的习得研究1.第⼆语⾔习得理论的介绍与探讨2.汉语学习者语⾔系统的描写3.语⾔学习者研究4.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6第⼆语⾔习得的研究⽅法参考⽂献1.《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语⾔⽂字应⽤》编辑部、《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主编(1994)《语⾔学习理论研究》,北京语⾔学院出版社。

2.王建勤主编(1997)《汉语作为第⼆语⾔的习得研究》,北京语⾔⽂化⼤学出版社。

3.靳洪刚(1997)《语⾔获得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王魁京(1998)《第⼆语⾔学习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学出版社。

5.Brown, Roger (1973) A First Language: the Early Stag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University Press.6.Cook, V. (1991)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Edward Arnold.7.Evelyn Marcussen Hatch (197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Book of Readings,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Rowley, Mass.8.Rod Ellis(1985)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9.Rod Ellis(2000)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0.Stephen D. Krashen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Learning, Pergamon Press.⼯具书Jack C. Richards, John Platt and Heidi Platt (1998)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English-Chinese Vers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 绪论1.第⼆语⾔习得研究的内涵、作⽤及其学科性质1.1第⼆语⾔习得研究的内涵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三⾓框架: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越来越多的⼈关注三⾓框架过去不为⼈注意的⼀⾓--怎么学(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修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修改

第三节 SLA研究的发端与发展
• 二、SLA研究发展的路径(40年的发展历程)。 •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为理论初创阶段。这一时
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尚未分离。以 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占主导地位。 •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为理论大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第 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对比 分析已经衰落,偏误分析应运而生,此外,还产生了“中 介语”理论假设、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克拉申的“监 控模式”和“文化适应模式”等重要理论。 •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 独立的学科开始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第二语言习得研 究受到许多其他学科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科学和社会文化学)
• 2.学科归属: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属于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属于认 知科学。
• 3.研究方法:心理语言学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方法检验理论假设;第二 语言习得研究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认知的角度、社会语言学的角度、 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描写和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 程和习得机制。
• 4.研究兴趣:心理语言学研究者对人类个体的感觉、知觉、理解、记 忆、思维等心理过程感兴趣;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则对学习者的语 言系统、习得过程以及学习者自身的研究感兴趣。
• 2.Klein(1986)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把习得分为 “自然发生的习得”和“有指导的习得”。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 六、“语言能力”(competence)与“语言表达” (performance)
• 1.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 理语法。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而不是一种 “显性的”语言知识。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 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2、社会语言学及其研究范式对第二语言习 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从心里语言学角度转向越来越关注社会因 素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

3、认知科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 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视角。即基 于认知加工理论框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社 会文化学习理论强调社会文化与交际在语 言习得与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按照这种理论,第二语言习得被看作在 社会交际中由“系统发生”到“个体发生” 的过程,换句话说,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 由社会化到学习者个体内在心理机能获得 的过程。
我国的SLA语言习得研究
在我国,SLA研究起步较晚,在70年代末和 80年代初才开始重视SLA的研究。研究基本上 是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汉外对比,主要目 的是发现汉语与外语的异同,预测第二语言学 习者所犯错误和难点,改进外语教学和教材的 编写。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起步更晚,对外汉 语与教学理论最初偏重的是汉语本体的研究。 Nhomakorabea
上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 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这个时期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大发展的阶段, 对比分析衰落之后,偏误分析应运而生, Lightbown (1985) 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 学者们大都把Corder 1967年发表的 “The significance of leaners’ errors” 以及Selinker 1972发 表的 “Interlanguage” 这两篇文章看作这个学科建 立的标志。



学者们之所以把这两篇文章作为这个学科建立的 标志,是因为: Corder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 语言偏误对语言教学、习得过程研究以及第二语 言学习者的重要意义。 Corder的观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待第二 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看法和态度。

第一讲 第二语言习得及其研究概述 (1)

第一讲 第二语言习得及其研究概述 (1)
汉语
母语
第一语言
粤语
方言
第二语言 特定的语言学习过程
法语
朝鲜语
第二语言
外国语
外国语或外族语
武汉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
武汉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
( 1)第一语言是个人身份的标志,总体水平也高于第二语言。 ( 2)第二语言一定是外语。 ( 3)一个人从小就会两三种语言,如何区分哪个是第一语言, 哪个是第二语言? ( 4)一个人母语是西班牙语, 7岁到中国,然后开始学汉语,长 大后居住在北京,以汉语为主要的交流方式。 请问这个人的 西班牙语和汉语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
欧阳晓芳《第二语言习得导论》
2012/9/6
SWBAT
第二语言习得导论
授课人:欧阳晓芳 Email:tcasl.oy@
时间:周一上午9:50 地点:理工楼202
武汉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
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 ; 认识第二语言习得与其他研究领域的关系,学会从语言学、心 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的视角来认识二语习得; 掌握一些基本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研究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思路, 为今后的对外 汉语教学实践或作二语习得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
(guided acquisition)
年轻人,用汉语怎 么定义第二语言习 得呢?
• 学习者在自然的习 得过程中注意力集中 在交际方面而不是语 言形式方面,因而是 一种不经意的或下意 识的学习 。
Klein 心理语言学角度
VanPattern 没有区别
• 学习者在有教学指 导的条件下学习第二 语言,精力主要集中 在语言系统的某些方 面,如语音、词汇、 语法等项目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考试


本课程实行开卷考试。 课程结束前,请各位同学从课堂讲授内 容自选题目写一篇论文。 字数在3000字以内。 本课程共2个学分。 缺课30%不给学分。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近些年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对第二语言习 得研究倍加关注。 这主要是因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越来 越认识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第二语言教 学研究,乃至语言测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言教学研究越来越关注语言习得的研究, 语言习得研究也越来越关注语言教学研究。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1)L2学习者如何理解第二语言,如何用第 二语言进行表达的; (2)L2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经历了哪些阶段; (3)L2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如何产生的; (4)影响第二语言习得因素有哪些; (5)L2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是怎样构成的; (6)第二语言习得涉及哪些心理过程; (7)L2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采取哪些策略。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那么,第二语言习得发展到今天已有40年的 历史了,学科本身的理论建设已经有了长足 的发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否可以对语言教师的期 望作出一些承诺呢? 实事求是的说,我们依然不能作出完全肯定 的承诺。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原因之一,第二语言习得本身是一个十分复 杂的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种甚至两种以上语言系 统交织在一起,涉及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 习者的习得机制和习得过程、涉及学习者的 态度、动机和策略等内在和外在因素,使得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比母语习得研究复杂的多。 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依然是“黑箱”或“灰 箱”状态。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时日。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上世纪80年代,Lightbown (1985)曾经谈 到语言教师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期望问题。 在当时,由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还是一个新 学科,这个学科本身的发展不到20年。 学科本身还有许多自身的理论建设有待进一 步发展,许多研究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因此,她认为,语言教师对第二语言习得研 究期望过高。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很显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的是第二语 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 机制,学习者的策略等问题。 这些研究试图回答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何获 得第二语言这个基本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语言教师的期望可以作 出某种程度的承诺。因为,第二语言习得研 究最终要服务于语言教学,最终目的是要回 答语言教师提出的有关语言获得的问题。
课程概述Βιβλιοθήκη 一、课程的性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是语言学与 应用语言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 的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了解和学习第二语言 习得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属于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研 究领域的一个分支。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 主要包括语言教学研究(如教学理论研究、 课程与大纲设计、教学过程等)、语言习得 研究、语言测试研究等。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M. A. Cours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王建勤 jianqinwang55@



一方面,语言教学研究期望从语言习得 研究得到关于语言教学问题的答案。 比如,语言教师期望语言习得研究能够 回答诸如,“什么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 习者的语言获得?” “教师在课堂即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是否 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规则?”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另一方面,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由过去专 注于本领域的理论研究逐渐开始关注语 言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试图通过语言习 得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 然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教师们 的期望还有相当的距离。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三章 第二语言习得发展模式研究 第四章 克拉申监控理论的五个假设 第五章 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语言学研 究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学研究
二、课程内容



第七章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研究 第八章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研究 第九章 第二语言习得与课堂教学 第十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第十一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方 法
三、参考文献


(1)Ellis (1985)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Ellis (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Ellis (1997)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4)Cook, V. (1993)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Larshen-Freeman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三、参考文献



(6)蒋祖康 (1999)《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7)David Nunan (2002)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8) William Wiersma (1986)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fourth edition) Published by Allyn and Bacon, Inc.. (9)王建勤主编(200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 习者语言系统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 (10)王建勤主编(200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 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 (11)王建勤主编(200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 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原因之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自身的研究 范围和研究目标。 由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是语言教学研究, 所以,它所关注的不是日常课堂教学的一些 具体问题。 它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是 如何获得第二语言的。 围绕这个基本问题,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 关注以下一些研究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