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一PPT课件

该模式将难度分为六级,从 零级到五级,级数逾高,难度 也愈大。
-
15
零级:指两种语言中相同的成分,在 学习中产生正迁移,而不会发生困难。
一级:在第一语言中分开的两个语言 项目,在目的语中合成一项。学习者 可以忽略在第一语言中两个项目的区 别而逐渐习惯合并后的项目。
请第一组的同学列举零级和一级 的例子(英语或其他语言)
-
9
5. “对比分析假说”在上个世 纪60年代曾占支配地位,欧美许多 国家都成立了“语言对比研究中 心”。
-
10
6.对比分析的步骤
描写:对目的语和第一语言进行详细的、 具体的描写;
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 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
对比:把选择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 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异同之处;
-
54
评价:
引起争议——克拉申过分强调潜意识的 习得在成人第二语言获得中的作用,而 贬低有意识、特别是课堂学习的作用, 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
教育实践证明,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语 言知识经过反复练习,也可以变成自动 的行为(潜意识的行为),同样能运用 于交际活动中。
-
55
学习和习得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 一个连续体。第二语言学习者开始时, 学习的成分多一些,以后习得的成分逐 渐加大。
现在进行时的词素ing表示复数的s系动词tobehebig助动词torunning冠词thea不规则的动词过去时态went规则的动词过去时态ed一般现在时态第三人称动词单数s名词所有格词尾sthegirlsfood63潜意识有意识交际话语对输出的言语形式进行检查和监控301441comprehensibleinput6842i1i1i0i2694370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
15
零级:指两种语言中相同的成分,在 学习中产生正迁移,而不会发生困难。
一级:在第一语言中分开的两个语言 项目,在目的语中合成一项。学习者 可以忽略在第一语言中两个项目的区 别而逐渐习惯合并后的项目。
请第一组的同学列举零级和一级 的例子(英语或其他语言)
-
9
5. “对比分析假说”在上个世 纪60年代曾占支配地位,欧美许多 国家都成立了“语言对比研究中 心”。
-
10
6.对比分析的步骤
描写:对目的语和第一语言进行详细的、 具体的描写;
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 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
对比:把选择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 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异同之处;
-
54
评价:
引起争议——克拉申过分强调潜意识的 习得在成人第二语言获得中的作用,而 贬低有意识、特别是课堂学习的作用, 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
教育实践证明,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语 言知识经过反复练习,也可以变成自动 的行为(潜意识的行为),同样能运用 于交际活动中。
-
55
学习和习得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 一个连续体。第二语言学习者开始时, 学习的成分多一些,以后习得的成分逐 渐加大。
现在进行时的词素ing表示复数的s系动词tobehebig助动词torunning冠词thea不规则的动词过去时态went规则的动词过去时态ed一般现在时态第三人称动词单数s名词所有格词尾sthegirlsfood63潜意识有意识交际话语对输出的言语形式进行检查和监控301441comprehensibleinput6842i1i1i0i2694370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外汉概论 之四 第四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概述PPT教学课件

第四讲
第二
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2020/12/11
1
第一节 对比分析
第二节 偏误分析
第三节 中介语及其变异
第四节 二语习得的自然发展途径
第五节 输入与互动
第六节 学习者个体差异
第七节 学习者的策略
第八节 语言普遍性假说
2020/12/11
2
第一节 对比分析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 对比分析的内容
3. 对比分析遭遇的批评
2020/12/11
14
对比分析与语言学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 言学。
它强调对一种语言进行细致描述。 描述的基础是组成句式的不同范畴。 范畴由形式项定义,由归纳法建立。 在对比分析中,语言差异受到强调。
2020/12/11
15
多数对比研究基于语言表层的结构特征。对比 程序如下:
假说有两派:强硬派和温和派。
强硬派宣称:第二语言中所有偏误都可以通过 认定目的语和学生第一语言的区别来预测。
温和派认为,并非所有偏误都源于干扰。对比 分析需要跟偏误分析共同进行。首先,真实的 偏误必须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语言来认定。其次, 对比分析可以用于证实哪些偏误是由一语和二 语的区别引发的。
2020/12/11
6
习惯如何形成的,有多种解释:
Watson的古典行为主义认为,刺激诱发 (elicit)反应。刺激的发生达到足量的频率, 反应就形成惯例并转化为无意识行为。
Skinner的中期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反应比刺 激重要。反应发生后,若有一个特定行为强化 它,就可能促进习惯的形成。学习一种习惯, 可以通过模仿(imitation)或强化(reinforcement) (根据学习者反应的适当与否给以奖励或惩罚, 直到只发生适当反应为止)。
第二
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2020/12/11
1
第一节 对比分析
第二节 偏误分析
第三节 中介语及其变异
第四节 二语习得的自然发展途径
第五节 输入与互动
第六节 学习者个体差异
第七节 学习者的策略
第八节 语言普遍性假说
2020/12/11
2
第一节 对比分析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 对比分析的内容
3. 对比分析遭遇的批评
2020/12/11
14
对比分析与语言学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 言学。
它强调对一种语言进行细致描述。 描述的基础是组成句式的不同范畴。 范畴由形式项定义,由归纳法建立。 在对比分析中,语言差异受到强调。
2020/12/11
15
多数对比研究基于语言表层的结构特征。对比 程序如下:
假说有两派:强硬派和温和派。
强硬派宣称:第二语言中所有偏误都可以通过 认定目的语和学生第一语言的区别来预测。
温和派认为,并非所有偏误都源于干扰。对比 分析需要跟偏误分析共同进行。首先,真实的 偏误必须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语言来认定。其次, 对比分析可以用于证实哪些偏误是由一语和二 语的区别引发的。
2020/12/11
6
习惯如何形成的,有多种解释:
Watson的古典行为主义认为,刺激诱发 (elicit)反应。刺激的发生达到足量的频率, 反应就形成惯例并转化为无意识行为。
Skinner的中期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反应比刺 激重要。反应发生后,若有一个特定行为强化 它,就可能促进习惯的形成。学习一种习惯, 可以通过模仿(imitation)或强化(reinforcement) (根据学习者反应的适当与否给以奖励或惩罚, 直到只发生适当反应为止)。
二语习得ppt课件

因素
25
一、语言输入与语言形式调整的研究
(一)“外国人话语”的特点
“外国人话语”——指外国人的话语?(×) ——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Ferguson:“外国人话语”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 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 的一种简化的语体。 “外国人话语”与标准英语有三方面不用:
26
“外国人话语”与标准英语有三方面不用: 1.语音方面:语速慢、发音清楚、停顿、重音、夸
Hatch and Wagner-Gough,1976 Hatch ,1978a Peck,1978
早期关注是学习者的语言产出 语言输入与互动
5
研究材料来自母语者与学习者交流的转写材料,这些 材料使研究者不仅能观察到学习者的语言产出过程, 即学习者是怎么说的,同时也可以观察到母语者为学 习者提供语言输入的过程,即母语者对学习者是怎样 说的。
• 另一方面,外在的语言输入为学习者提供的仅仅 是关于目的语结构规则的“正面证据”( positive evidence),缺少“反面证据”( negative evidence)。
• 结果: 知道“怎样说”,不知道那些规则“不能 说”。
41
对“儿向语言”的研究
• 有学者发现:儿童的父母或保姆为儿童提供的都是符合规 则的话语,几乎很少纠正儿童的语法错误,为儿童提供不 合规则的反面证据。
例:你是哪国人? 你,哪个国家的?
教师语言:对外汉语教学课堂 例:请大家打开书。 书Book,打开Open
8
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重要影响
1、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交流使用的话语具有的“外国 人话语”“教师语言”特点,这种特定的语域风格的话语 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可理解输入环境。
25
一、语言输入与语言形式调整的研究
(一)“外国人话语”的特点
“外国人话语”——指外国人的话语?(×) ——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Ferguson:“外国人话语”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 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 的一种简化的语体。 “外国人话语”与标准英语有三方面不用:
26
“外国人话语”与标准英语有三方面不用: 1.语音方面:语速慢、发音清楚、停顿、重音、夸
Hatch and Wagner-Gough,1976 Hatch ,1978a Peck,1978
早期关注是学习者的语言产出 语言输入与互动
5
研究材料来自母语者与学习者交流的转写材料,这些 材料使研究者不仅能观察到学习者的语言产出过程, 即学习者是怎么说的,同时也可以观察到母语者为学 习者提供语言输入的过程,即母语者对学习者是怎样 说的。
• 另一方面,外在的语言输入为学习者提供的仅仅 是关于目的语结构规则的“正面证据”( positive evidence),缺少“反面证据”( negative evidence)。
• 结果: 知道“怎样说”,不知道那些规则“不能 说”。
41
对“儿向语言”的研究
• 有学者发现:儿童的父母或保姆为儿童提供的都是符合规 则的话语,几乎很少纠正儿童的语法错误,为儿童提供不 合规则的反面证据。
例:你是哪国人? 你,哪个国家的?
教师语言:对外汉语教学课堂 例:请大家打开书。 书Book,打开Open
8
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重要影响
1、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交流使用的话语具有的“外国 人话语”“教师语言”特点,这种特定的语域风格的话语 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可理解输入环境。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精品PPT课件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的差异
• 习得方式的差异:母语习得者先口语后 书面语;二语习得者常口头语言和书面 语言同时起步,增加了学习难度。
• first language, mother tongue, native language共 同特点:1)最早习得,常在家庭环境中习得; 2)熟练程度高,语言直觉强。Second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non-native language 共同特点:1)都是一种双语现象;2)在掌 握时间顺序上次于第一语言;3)熟练程度一 般不如第一语言;4)习得方式一般是在学校、 家庭教育或自学。
performance) • 语言系统中的用法与具体用法(usage /use)
母语、第一语言
Steinberg(1982): 母语通常指本民族的语言, 与外族语或外国语相对。发育正常的儿 童、最初习得的语言、通常是抚养人使 用的语言;一般情况下与其民族、国籍 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但与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如:跨国婚姻家庭。 第一语言往往就是母语。
• 文秋芳.2010.二语习得重点问 Nhomakorabea研究.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 母语、第一语言、外语、第二外语 • 习得与学习 •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 •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 •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
得 •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competence /
区别第二语言与外语对引进国外外语教学 理论及我国的外语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
• 第一语言和外语在学习环境方面存在差异;
• 两者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方面存在本质区别;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学习(learning)指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 获得第二语言。大多数成人第二语言学习 者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第二语言的。(有 意识,显性知识)
-
5
四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 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 交际工具,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 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 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
7
六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Leabharlann ompetence)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 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应 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隐性语言知识-对句子合法性的直觉判断) 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
-
10
第一章 第二语言习得 研究概述
-
1
主要内容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3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和发展的简要回
顾
-
2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母语与目的语 母语通常是只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
因而也称本族语。一般情况下,通常是儿童出生 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常被称为第一语 言。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 语言。它强调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 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
3
二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 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 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 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
4
三 习得与学习
-
5
四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 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 交际工具,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 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 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
7
六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Leabharlann ompetence)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 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应 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隐性语言知识-对句子合法性的直觉判断) 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
-
10
第一章 第二语言习得 研究概述
-
1
主要内容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3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和发展的简要回
顾
-
2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母语与目的语 母语通常是只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
因而也称本族语。一般情况下,通常是儿童出生 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常被称为第一语 言。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 语言。它强调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 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
3
二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 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 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 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
4
三 习得与学习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
8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1 研究对象不同 2 目的不同 3 方法不同
.
9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1 研究目的不同 2 研究范0
.
3
二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 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 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 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
4
三 习得与学习
习得(acquisition)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informal learning),儿童大多是通过这 种方式来获得母语的。(下意识,隐性知 识)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 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 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
7
六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 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应 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隐性语言知识-对句子合法性的直觉判断)
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 理解与生成过程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 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 在课堂学习的。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环 境而言的。
.
6
五 自然地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 第二语言习得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 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 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二语习得理论ppt课件

2024/7/12
7/38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Negative Transfer
Lado proclaimed that most of the difficulties originated fro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1 and L2. He believed that the more different the two languages are, the more difficult learning would be, and by knowing this, we could predict what errors would appear.
2024/7/12
9/38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Contrastive Analysis (CA)
Contrastive Analysis was rooted in the practical need to teach a L2 in the most effective way possible. It’s psychological base is behaviorism and linguistic base is structuralism.
Many of the errors which learners make are not predictable on the basis of the CAH.
1. Some errors are similar across learners from a variety of L1 backgrounds.
西安外国语大学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课件

语言理论关注的,主要是一个理想的说话人/听话人,此人处 身于一个完全同质的言语社团,对自己的语言有着完美的掌握,在 实际表现中运用语言知识时,也不受任何与语法无关的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记忆限度、干扰、注意力和兴趣转移、错误等。
——乔姆斯基
三者的关系: 1.能力等于抽象的知识。 2.能力和水平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义词,与表现对立。 3.正常情况下,能力和表现基本一致。能力决定表现,表现反映能力。 4.能力和水平都比较抽象,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在语言教学中,通常是 根据学生的表现(测试)来推测他的水平和能力;在语言研究中,通常采 用反思、直觉判断(判断句子合不合法等方法来推测语言能力。
4(二语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 外语环境中的第二语言教学(外语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是教师和教学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是学习和学习过程。
5.教学理念 对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基本认识。 内容: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如何教授 理念的多样性 • 学外语一定要多背单词。 • 背单词没用。 • 外语学习是形成一种习惯。 • 学外语要学会语法。 • 学外语最重要的是兴趣。 • 学外语一定要使用。
第一章 语言、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
问题: 1、第二语言习得可以在哪些不同的环境中进行? 2、第二语言教学可以分为哪两种? 3、第二语言教学归属于哪个学科? 4、什么是教学理念? 5、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和标准是什么?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获得途径: 课堂环境——自然环境←→外语环境——二语环境(母语环境) • 二语环境和外语环境的对立,取决于目的语在社区中是否常用 • 二语环境和外语环境的区分并不简单 • 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有不同看法:触发作用;制约作用
能力指抽象的知识, 水平是运用知识的本领, 表现是水平付诸实施的结果。
——乔姆斯基
三者的关系: 1.能力等于抽象的知识。 2.能力和水平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义词,与表现对立。 3.正常情况下,能力和表现基本一致。能力决定表现,表现反映能力。 4.能力和水平都比较抽象,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在语言教学中,通常是 根据学生的表现(测试)来推测他的水平和能力;在语言研究中,通常采 用反思、直觉判断(判断句子合不合法等方法来推测语言能力。
4(二语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 外语环境中的第二语言教学(外语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是教师和教学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是学习和学习过程。
5.教学理念 对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基本认识。 内容: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如何教授 理念的多样性 • 学外语一定要多背单词。 • 背单词没用。 • 外语学习是形成一种习惯。 • 学外语要学会语法。 • 学外语最重要的是兴趣。 • 学外语一定要使用。
第一章 语言、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
问题: 1、第二语言习得可以在哪些不同的环境中进行? 2、第二语言教学可以分为哪两种? 3、第二语言教学归属于哪个学科? 4、什么是教学理念? 5、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和标准是什么?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获得途径: 课堂环境——自然环境←→外语环境——二语环境(母语环境) • 二语环境和外语环境的对立,取决于目的语在社区中是否常用 • 二语环境和外语环境的区分并不简单 • 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有不同看法:触发作用;制约作用
能力指抽象的知识, 水平是运用知识的本领, 表现是水平付诸实施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者第二语言 习得的个体差异问题上。 比如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表现出的学 习速率的差异、学习方式的差异、学习风 格的差异以及学习成果的差异等。 这方面研究是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自身的 研究。
大多数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是考 察学习者的自然习得。这个时期的研究强 调自然习得,忽视了语言教学的作用。 现在人们开始转向课堂教学环境的第二语 言习得,并试图说明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 的影响。目的是为了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
4.习得的方法主要靠在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 言交际活动,没有大纲和教材;学习是在 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和练习来理解掌握语 言规则。 5.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都较 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较少,但学习效果 通常不佳。 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 识的规则的掌握。
Ellis(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 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他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 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 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 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如:学习者在英国或美国学习英语。英语 在这种环境下应该称作第二语言。
输入与吸纳
Corder认为,“输入”是外部环境提供的语 言材料,“吸纳”则是学习者实际吸收并 准备加工的语言材料。经过加工的语言材 料才能“内化”(internalization)成为学 习者的语言知识。 “输入应该是吸收的东西” 而不是“用来 作为吸收的材料” Corder将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材料称作“输 入”(input),将语言材料的吸收叫做“吸 纳”(intake)。
领域1 学习者语言
领域2 外部因素
领域3 内部机制
领域4 个体因素
偏误 习得顺序 语言变异
社会环境 语言输入 和互动
母语迁移 学习过程 语言知识
生理因素 情感因素 学习策略
语用特征
交际策略
有学者把拉多“跨文化语言学”
(Lado (1957)”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Corder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定义中介语,称 其为“过渡方言”(transitional dialect); 从语言学的意义上讲,具有某些相同语法 规则的两种语言,其中一种语言是另一种 语言的变体,构成一种方言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者的语言也是一种 方言。
失误与偏误
Corder认为,“失误”与performance相关,是 非系统性的。 “偏误”则与competence相关,具有系统性。 区分这两个概念的意义: 失误是偶然的、非系统性的。这种描写对语言 习得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 偏误反映了学习者现时的语言知识或过渡能力, 可以作为观察习得过程的窗口。
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等于1983年提出的模式影 响较大,他概括了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
1.语法能力 2.社会语言能力 3.话语能力 4.策略能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 中介语
塞林克1969年提出中介语的概念 中介语(过度语 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 习得中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也有别于 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向目的语过 度的动态语言系统,既可以指某一阶段的 切片,也可以指学习者从零起点到靠近目 的语的语言发展轨迹。
“习得”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地、非正式 地学习语言。毫不费力地获得第二语言。
“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正式地学习语言。 这种状态下的学习获得的是一种“元语言知 识 ”(metalanguage knowledge)。即学习 者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的规则,如语法规则等。 这种学习相对于习得来说,需要耗费时力。
最高级
习得 高级
中级 学习 初级
1.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目的性不明确; 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 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除了本身自觉要求之 外,还有外部的督导、考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 作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2.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可能有目的语 环境,也可能没有; 3.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 学习的主要注意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 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经常忽略了语言的意义;
在L2习得研究中,“习得”(acquisition)和 “学习”(learning)是一对对应的概念。学者 们用这一对概念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习 得过程或语言获得的方式。 Krashen (1981, 1982)认为,成年人通过两 种不同的、独立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一 种方式是通过“习得”,即类似于儿童习 得母语的方式,另一种是通过“学习”的 方式。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李婷婷 tingtinglili@
学科简介
-学科开端
-研究范围
-意义
-基本概念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对比分析
偏误分析
学科简介
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教育领域研究重点从怎样教转入如何学,好的教 学法应该符合学习者学习的规律; 语言教学领域发现第二语言学习有着自己的规律, 不依赖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教师而转 移。 第二语言习得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渐兴起。
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习的知识 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学习的知识无法 转换成习得的知识。即所谓“无接口观 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中介语的特点: (1)学习者自己创造的有别于母语和目的 语的语言系统。 (2)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语言系统。 (3)是由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训 练产生的迁移、学习者学习策略、交际策 略造成的。 (4)中介语的偏误具有反复性。 (5)中介语可能会产生化石化。
学习者的过渡方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这个学科的建立反映了 当时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教学观念的历史变 革。 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 为中心转变。 20世纪8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 语言教学研究逐渐分离,并逐渐发展成为一 个独立的学科。
Description
Explanation Focus on learning Focus on learner
一书看作第二语言习得的开始。
大多数学者认为以下两篇论文是学科建立的标志。 科德: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
Corder (1967 )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塞林克:中介语
Selinker (1972)“Interlanguage”
1. 学习者在L2习得过程中获得了什么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学者们收集了大 量的学习者的语言材料,并对这些材料 进行系统的描写,试图发现学习者习得 第二语言的规律。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集中在学 习者的语言系统的描写上。
Ellis 认为,“外语习得”是指学习 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原因是,学习 者的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 的交际工具。 另外,这种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在课 堂上进行的。
5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乔姆斯基在60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所谓 “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 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在60年代提出了“交际能力” 的概念,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 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其四个特征为:语法性——指语法上是否正确;可 接受性——在交际中是否被接受;得体性——在一 定的语境中是否恰当,是否合乎社会文化习惯;现 实性——是否是现实中常用。
自然的交际---关注语言的意义---可理解
输入---习得的知识
有意识的学习---关注语言的形式---语言 规则---学得的知识
Krashen的假设: 习得的知识,位于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用 于语言的自动加工; 学习的知识,在本质上属于元语言知识,也 存储在大脑的左半球,但不一定是左半球的 语言区。主要是用来控制语言的加工过程。 习得的知识是语言理解与生成的主要源头, 而学习的知识仅仅用于语言输出的监控和调 整。
内在大纲
所谓“内在大纲”是指学习者拥有的一种控制学 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的序列。这个序列并不因 为外界因素(如教学序列)的影响而改变。 教师如果不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在课堂教学 中引入新的规则,学习者还没有处于一种“预 备”(ready)状态,便无法获得新规则。 教师只有按照学习者内在大纲选择适当的切入点 引入新规则,学习才能获得成功。过早地引入应 该在以后学习的规则似乎是浪费时间。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目的是要对学习者的 习得过程做出解释。 Ellis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学习者的习得 过程做出解释: 一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即从语言习得 的社会环境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来阐释学 习者的习得过程; 二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即从语言习得 内在的心理因素来阐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 程。
1刺激-反应论 盛行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 有,而是后天习得的,语言学习和其他技能的学习一样,是 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 刺激反应论的缺陷: (1)儿童所说的语言大多都是没有听过的,不可能是记忆 模仿来的; (2)无法解释儿童语言的创造性,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在一 定阶段会说出comed,eated,goed等形式,显然不是模仿而来 的; (3)成人对儿童的语言错误形式并不是总会反应强化; (4)通过模仿,儿童很难学会语言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