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次1:二语习得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二语习得教案考试重点

二语习得教案考试重点第一章:二语习得概述1.1 定义:二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习得一种非母语的过程。
1.2 重要性:二语习得对于个人发展、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1.3 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的区别:探讨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1.4 二语习得的主要理论:介绍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交际法和交际语言教学等理论。
第二章: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2.1 个人因素:年龄、性别、认知能力、学习动机等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2.2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文化背景、语言接触等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2.3 教育因素:教学方法、教材、教师素质等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2.4 语言因素:语法、词汇、发音等语言要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第三章:二语习得的过程与阶段3.1 刺激阶段:学习者接触二语,对二语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3.2 习得阶段:学习者在语言环境中主动习得二语知识。
3.3 应用阶段:学习者将所习得的二语知识应用于实际交流中。
3.4 巩固阶段:学习者通过复习、实践等手段巩固二语知识。
第四章:二语习得的心理机制4.1 注意力:学习者关注二语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4.2 记忆力:学习者运用记忆策略,巩固二语知识。
4.3 语言习得装置:探讨大脑中负责语言习得的神经机制。
4.4 语言迁移: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
第五章:二语习得的有效策略5.1 交际法:通过实际交流,提高二语应用能力。
5.2 浸泡式学习:全身心投入二语环境,加速习得过程。
5.3 任务型教学:以完成实际任务为目标,提高学习者动机。
5.4 自我调控学习:学习者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
第六章:二语习得的心理语言学6.1 心理语言学与二语习得:介绍心理语言学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
6.2 语言理解与产生:探讨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对语言的理解和产生能力。
6.3 语言加工:分析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对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的加工过程。
6.4 语言习得的心理障碍:探讨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及应对策略。
第一章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完全版)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范畴
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
六、第二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语言学 联 系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 语言学的消费者 第二语言习得 = 语言学的贡献者
消费者?
贡献者?
关于“至于”的思考
A
至于 B(NP) , C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语言学 联 系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 语言学的消费者 第二语言习得 = 语言学的贡献者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语言学
联 系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 语言学的消费者 第二语言习得 = 语言学的贡献者
母语者的语言系统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 习得过程与机制
一、母语 VS 目的语
2、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
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 正在学习的母语、第二语言、第三语言……
• 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 Eg.在中国学习汉语
在美国学习汉语
二、第一语言 VS 第二语言
• 母语和第一语言 母语:所属种族、社团使用 第一语言:语言习得的顺序 一般母语=第一语言
三、习得 VS 学习
•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是否可以转化?
• 无接口(Krashen 早期观点)
• 有接口(Bialystock) • 什么样的教学有助于知识的转化?
四、第二语言习得 VS 外语习得
主要依据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社会环境来区分
1、第二语言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theory

1.二语习得理论的影响及借鉴朱丽涓(厦门市行政学院,福建厦门361009)一、二语习得理论概述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至今30多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二语习得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许多理论研究成果,而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主要有:(一)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在20世纪末影响最大的二语习得理论是克拉申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
克拉申(1980)把监控理论归纳为五项基本假说: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
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
而“学得”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
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学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监控。
通过一种语言的学习,我们发现,“习得”方式比“学得”方式显得更为重要。
(二)Swain的输出理论Swain认为仅靠语言输入还不足以使二语学习者获得语言流利性和准确性,成功的二语学习者必须接触大量的语言输入与输出。
输出不仅可以提高语言的流利性,而且还具有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进行假设验证和自学反思等调整自己学习策略的功能,从而提高使用语言的准确性。
在“输入”和“输出”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是课堂互动。
Wells将“互动”定义为建立发出信息者、接收信息及语言环境三边关系的“合作活动”。
课堂互动要求教师退到后台,给予学习者练习目的语及“商讨”新输入的机会,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对听到的语言与其理解水平相适应。
课堂互动包括教师表述、错误处理、教师提问、学习者参与、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互动及小组活动等。
可见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和内部激励机制极其重要。
1、二语习得概述

08对外汉语专业
3
一、母语与目的语
1、母语,native language
母语——指的是学习者幼年习得的语言。由于母语是家 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 语”。
一般说来,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学会的 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
语言学习是指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 到所学的规则。Krashen 把通过这两个方式获得语言的 过程看作彼此独立的学习过程。
08对外汉语专业
7
与“习得”“学习”相关的概念
习得
学习
implicit
内隐学习
learning
informal
onscious 下意识学习
母语与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
在国外出生的汉族儿童 他接触的“第一语言”不是汉语,而是出生地社团所
说的语言,比如,英语;
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是他的“第一语言”;
但是,英语并不是他的母语,他的母语或本族语是汉 语。
08对外汉语专业
4
2、学习者的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 一般指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能是 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对于学习者来说,目的语与其母语或第一语言是一对对 应的概念。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母语之外的任 何一种语言。
08对外汉语专业
5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尽管有 些时候,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 其他语言而言的,Ellis (1994)。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
二语习得ppt课件

25
一、语言输入与语言形式调整的研究
(一)“外国人话语”的特点
“外国人话语”——指外国人的话语?(×) ——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Ferguson:“外国人话语”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 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 的一种简化的语体。 “外国人话语”与标准英语有三方面不用:
26
“外国人话语”与标准英语有三方面不用: 1.语音方面:语速慢、发音清楚、停顿、重音、夸
Hatch and Wagner-Gough,1976 Hatch ,1978a Peck,1978
早期关注是学习者的语言产出 语言输入与互动
5
研究材料来自母语者与学习者交流的转写材料,这些 材料使研究者不仅能观察到学习者的语言产出过程, 即学习者是怎么说的,同时也可以观察到母语者为学 习者提供语言输入的过程,即母语者对学习者是怎样 说的。
• 另一方面,外在的语言输入为学习者提供的仅仅 是关于目的语结构规则的“正面证据”( positive evidence),缺少“反面证据”( negative evidence)。
• 结果: 知道“怎样说”,不知道那些规则“不能 说”。
41
对“儿向语言”的研究
• 有学者发现:儿童的父母或保姆为儿童提供的都是符合规 则的话语,几乎很少纠正儿童的语法错误,为儿童提供不 合规则的反面证据。
例:你是哪国人? 你,哪个国家的?
教师语言:对外汉语教学课堂 例:请大家打开书。 书Book,打开Open
8
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重要影响
1、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交流使用的话语具有的“外国 人话语”“教师语言”特点,这种特定的语域风格的话语 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可理解输入环境。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24053【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学分】2【总学时】34【讲授学时】34【实验学时】【先修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方向高年级学生【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外语)习得的性质、特点、内容、理论研究流派、研究热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方法等。
本课程采用多元视角,对二语习得与教学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介绍与探讨,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二语习得与教学全过程的诸方面,学习和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理论,从而加深对二语教学这一认知活动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打下基础,提高科研能力,提高运用理论探讨和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能力,力争成为积极、自觉的思考者和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者、研究者。
【内容提要】第一章【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语言教学中几个最基本的议题,即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理论基础的全貌,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审慎、理智、全面的思考,从中悟出自己的语言教学思路或理论。
[讲授学时] 2 学时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语言学习与教学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趋势第二节 [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第二章【第一语言习得】[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是认识第二语言学习原理的基础、掌握第一语言习得所涉及的主要议题、概念和主流理论观点。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意识到虽然本章议题都尚无定论,但第一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系密切相关,其导向和成果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颇具启示。
[讲授学时] 2 学时第一节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行为主义内在论功能主义第二节 [第一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问题]能力与行为理解与产出先天本质与后天培养普遍语法系统性与变化性语言与思维模仿实践输入语篇第三章【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对比】[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可做的三类对比及三类比较重涉及的6个议题(关键期假设;神经学的研究成果;精神运动协调方面的探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情感因素的作用;语言发展的因素)[重点难点] 对本章所论述的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就任何一类比较形成自己的认识。
第一章 二语习得研究概述

二、一个独立的交叉学科(跨学科特点)
研究对象的性质
决定
跨学科的性质
1.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2.语言获得的一系列心理过程
3.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新领域: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汉语学习者的策略研究,如学习策略和交际策 略,汉字学习策略 (二)汉语学习者汉语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如态度、 动机,语言能力倾向、学习焦虑因素
汉语认知研究(语音、词汇、汉字) 海外习得研究
第二章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 对比分析
1.定义: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 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偏误来源
1)母语负迁移 2)目的语知识迁移 过度概括/过度泛化 3)文化因素负迁移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策略方面:迁移、过度泛化、简化 交际策略方面:回避、语言转换 5)学习环境的影响
5)评估偏误:对偏误分析的标准进行评估 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 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对偏误的评估不同 评估标准问题
国外大部分学者不刻意区分这两个概念,认为可以互
相替代,因此产生了“第一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
习得”或“自然状态下的语言习得” “教学环境下
的语言习得”。
但国内学者试图严格区分两种不同的方式
母语习得
二语学习(学得) 有意识 有(课堂讲授) 有计划 有教材 通常无,非自然环境 有序输入 注重形式
学习
明晰的 有意识的 explicit learning formal learning conscious learning knowing about a languag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的:
(1)掌握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2)了解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基本理论 学习方法:听讲、阅读(翻译)、发言、书 评 课代表:?
考试及成绩
考试:闭卷考试
成绩:平时50%+末考50%
教材及参考书目
指定教材:王建勤主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商务印书馆,
一些基本概念
第一语言(简称“一语”)
第二语言(简称“二语”) 母语
外语
目的语
思考:美国人在韩国学习汉语与在中国学习汉语,主要差别
何在? 学习语言的环境不同 (1)美国人在韩国学习汉语——“外语环境”(foreign language context):目的语(即汉语)在课堂之外不作为交际语言使用。 (2)美国人在中国学习汉语——“二语环境” (second language context) :目的语(即汉语)在课堂之外作为交际语言使用。 简言之,二语环境和外语环境的对立,取决于目的语在课堂 之外的社区中是否常用。 中国人在中国学习英语与在美国学习英语的环境差别呢? 二语习得可能发生在外语环境,也可能发生在二语环境。
二语习得专家Ellis的一些基本观点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
refers to the subconscious or conscious processes by which a language other than the mother tongue is learnt in a natural or a tutored setting.
(2)发展问题( developmental problem ):语言习得
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和步骤。 应用语言学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皮特· 科德(Pit Corder)曾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首要目的, 是找到第二语言发展的“自然顺序”(natural route of development)。在此基础上,经过精心设 计,就可以使教学材料的呈现顺序与学习者 语言发展的自然顺序一致,从而大大提高学 习速度和效果。
There is a mismatch between the input (the
utterance that the child is exposed to) and the output (the unconscious grammatical knowledge that the child acquires). This mismatch gives rise to what is known as the problem of the poverty of the stimulus(刺激贫乏) or the logical problem of language acquisition(语言习得逻辑问题). Given such underdetermination, the claim is that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account for the L1 acquirers’ achievement without postulating a built-in system of universal linguistic principles and grammatical properties.(在语言习得方面,人类似乎天生有一种其他 动物没有的潜能)
SLA is the product of many factors
pertaining to the learner on the one hand and learning situation on the other. It is important, therefore, to start by recognizing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that results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two sets of factors.
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既指学习语言
这一现象,也指对语言学习这一现象进行的 研究。 第一语言习得(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研究 儿童学习母语的问题,也称“母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SLA) 包括对母语之外的所有语言的习得研究,研 究对象一般是成人。
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两个基本问题
(1)逻辑问题(logical problem):语言习得是
如何成为可能的? 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推测是,儿童学会母语, 是因为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每天接触母语所 致。但是,阿猫阿狗也接触人类语言,但没 有一只猫、狗能学会人类语言。这至少说明: A.接触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并不 是充分条件;B.在语言习得方面,人类似乎 天生有一种其他动物没有的潜能。
关于环境对语言语言习得本质上是一种生物和遗传属性的 展现,环境所起的只是触发作用而已。 (2)不同的社会环境,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的 交往,直接制约着语言习得的过程和结果。 你的看法?
据环境来看语言教学,刘颂浩提出如下分类:
一语教学(母语教学) 语言教学 母语环境中的二语教学 二语教学 外语环境中的二语教学
2009 参考书目: (1)刘颂浩著《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视角》,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王建勤主编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 商务印书馆,2006 (3)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译丛 《学习新语言——第二语言习 得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1999 (5)Bill VanPatten 《From Input to Output——A Teacher’s Guide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世 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