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普希金《致大海》赏析2
自由的颂歌——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自由的颂歌——普希金《致大海》赏析《致大海》——普希金//“假如你是一艘航船,那就勇敢地驶入人生的惊涛骇浪吧!”这是普希金的名言,也是他送给广阔无垠的大海的礼赞。
“假如你是一艘航船,那就勇敢地驶入人生的惊涛骇浪吧!”这句话说得真好,可它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原来啊,普希金有两个身份:一个是俄国贵族,另一个是诗人。
他十六岁就开始写诗,二十四岁时就获得了俄国文学最高奖项:普希金诗歌奖,他还是俄罗斯语言大师,也就是说,他不仅能写诗,而且精通俄国语言。
他用法语、德语、英语等多种语言写作。
是不是感觉他很厉害呢?但更让人敬佩的是,他一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将诗歌艺术提升到无与伦比的高度。
因此,他才会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可见其地位之高。
《致大海》——普希金//“从这里我要歌唱大海”,诗人之心最真实的表达;“无垠的天空是她的摇篮,太阳在这里起程,白昼从海面升起”,自由的大海在飞扬,舒展着浩瀚的胸怀,她是宽广的,她的形象令人心醉。
“她/以汹涌的碧波承接太阳的光芒”,她是光明的,为世界奉献温暖;她是奔放的,以无尽的爱赐予生灵。
《致大海》——普希金//“我的自由在你的怀抱中闪耀,从你那儿我吸取精神的丰富营养,由你那儿我采撷智慧的不竭源泉。
”与大海结下深厚友谊的诗人,用自己的笔触刻画出了大海的品格。
在普希金眼中,大海是充满激情、活力与斗志的,是充满热爱、光明与创造的。
是这样的精神滋养着诗人的创作之树,使他的创作总是焕发勃勃生机。
他曾说过:“只有在大海上才会有诗人”。
可见,大海在他心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普希金所作的大部分抒情诗都贯穿着强烈的政治内容和进步倾向。
诗人早年参加了民族解放运动,当过巡警和编辑,十月革命后又领导过工人罢工斗争,后来还参加了社会党。
但由于阶级局限和自身弱点,未能完成伟大的事业。
1830年,普希金在决斗中重伤致残,数月后在巴赫切萨拉伊的一座庄园中去世。
普希金的抒情诗对俄国诗歌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经典诗人普希金以其精湛的诗歌创作,深受世人喜爱,其中尤以致大海最为出名,诗中对大海的赞美让人赞叹,这就是普希金对大海的赏析。
从古至今,大海被人们誉为“神秘宝库”、“万物启源”,“普希金致大海”开启了以大海为主题的优美文学创作,让人们品读到诗人对大海的深深热爱和敬畏之情。
普希金的诗歌赞美大海,对大海进行深刻的观察和感慨。
诗的开头,普希金用两句大气磅礴的诗句,细腻形容大海极为壮观,诗歌中充满着浩瀚、奔放、豪迈的心情:“大海是苍茫的,勃勃的!白色的波浪坠落,发出哗哗的声音!”这句诗歌就让人倍受感动,大海的神奇又动人。
普希金又以“嘹亮的声音”颂扬大海,夸耀大海的壮丽,威猛;还把大海比喻成“末日的大炮,吼叫着无限的诅咒”,形象丰富,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普希金在赞叹大海的壮美的同时,还把大海的深远诗句比作“君王穹苍的宝座”,写出了大海深而不可测,浩瀚无边的伟大之处。
诗句中又把大海比作“无尽的宽阔,在蓝色松柏之下”,描绘出大海与柏林蓝天及海岸之间的美景,使人无不惊叹。
在赞美大海的同时,普希金又不忘对大海的敬畏,“湛蓝的大海,那里有令人恐惧的诅咒”,是普希金对大海的最后总结。
诗中所表达的,不仅是对大海的赞美,更是敬畏,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尊重,也是
普希金的精神状态。
普希金,用一首描写大海的诗,表达了对大海的崇拜和敬畏,赞叹了大海的磅礴壮阔,又写出它柏林蓝天的美景和神秘的诅咒,给人以无尽的感动。
这正是普希金对大海的赏析之意,也代表了他独有而深厚的文学情怀。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普希金《致大海》赏析?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
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
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
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
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
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
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
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
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
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
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
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
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
《致大海》普希金欣赏

《致大海》普希金欣赏篇一:普希金及其韦平普希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举世瞩目的伟大作家。
他是近代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
果戈理曾评价说:“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就会立刻想到俄罗斯民族诗人。
事实上,在我们的民族诗人中,没有一个及得上他,而且没有一个人能更适宜于被称为民族诗人??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精神,俄罗斯的语言,反映得这样的纯洁,这样的净美,有如突出的光学玻璃上面所反映出来的风景。
”高尔基盛赞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他“无论在诗句的美或是在感情和思想的表现力上,从来没有人能够超过的一位诗人”,他是“伟大的俄国文学之始祖”。
篇二:普希金致大海致大海作者: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通过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的“三步曲”,表达了诗人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思想感情。
译文致大海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使我留在你的岸旁……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是一些威严的回忆;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涛声阵阵诉衷肠,大海飞歌颂自由——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激动人心。
大致说来,《致大海》的诗情变化展现了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三步曲”,下面对此稍加剖析。
海之恋诗歌第一至第七节为第一层,主要描绘诗人热爱大海,追求自由的心声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
诗人引大海为知心朋友,以面对面、心交心的方式向大海倾诉心曲,首先是一往情深的话别大海,激情洋溢地讴歌大海。
大海自由奔放,雄浑沧茫,具有一种惊天动地、狂放不羁的精神力量。
它呈现在作者心目中,有容光焕发的娇美活力,有蔚蓝翻滚的光泽雄姿,有深沉浑厚的深渊音响,有滔滔向前的奔腾气势。
更有反复无常的激情变化,时而温柔娴静,如风鼓船帆,顺水推舟;时而惊涛骇浪,似闪电裂空,地动山摇;时而深情缱绻,像朋友告别,召唤等待;时而抑郁幽怨,给朋友分忧,如诉如泣。
总之,大海有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奇伟的力量,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
有风卷残云、扫荡一切的伟力,有狂放不羁、冲决网罗的魄力。
诗人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性格力量,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景仰,对伟力的崇尚。
其次,诗人还声情并茂地向大海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和伤心。
这里有作者想摆脱黑暗,投奔自由而不得的难言之苦;有心灵挣扎,归于枉然的无奈决绝;更有追随大海,奔向远方而未能如愿的遗憾。
在大海面前,诗人时而徘徊茫然,时而狂欢高歌,时而深情呼唤:喜怒哀乐,毫不保留的泼向大海。
听这样的诗句:“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大海波飞浪涌,滚滚向前,奔向远方,这一画面形象鲜明地传达了作者反抗暴政,追求光明,传播自由的信念:让自由之波奔向远方,让自由之歌唱响世界,让自由之心沸腾激荡!诗人的心同大海一起跳动,诗歌所传达的自由之情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为争取自由的人们。
自由的颂歌——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
诗歌 第 8至第 1 3节为第二层 次。 诗人深情缅怀英雄 拿破 仑和伟 大诗人 拜伦 , 抒发 自己崇尚 自由而壮 志难 酬 , 敬慕英雄 而前途 渺茫的困惑。 对于拿破 仑 , 诗人肯定 了他
刘祖 宏 )
7 ・ 7
S y e a e t tc Thoug s t l nd A she i ht
、 C HAN We — ig J n G n t , U Ro g n
( h o o ie t A r ut a n esyo ee, ad gHee 0 1 0, hn) S olfFn Ar, gi l rl i ri c s c u U v t fH biB o i n b i 70 1 C i a
随四时而变化 , 表达了 日本民族对四季花木敏感而细
化、 综合化的发展是景观创新设计 的关键之一 , 以 所
腻的独特感受。
四、 结 语
我们应该从比较的角度出发 ,着眼于实践和创造 , 使
园林的山水与真山真水更加形似 , 创造 出各种理想 的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天人合一 的精神境界 ,t E 本古典园林追求的是佛人相映的禅学意味 , 展现了两 国不同的园林艺术风格 。在当今景观园林领域 , 多元
分 的轰响” 犹如夜 色中的火炬 , 照亮 了诗人 的心灵 天空 ; 好似一 阵幽谷 长风 , 涤荡着诗人 满怀憧憬的心灵 ; 仿佛暴 风 雨前 的雷鸣 , 久久轰响在诗人 的心间。“ 我整 个心灵 充
满 了你 , 要把 你 的 峭岩 , 你 的 海 湾 , 你 的 闪光 , 的 /我 / / 你 阴影 , 有絮语 的波浪 , 还 /带进 森林 , 带到 那静寂 的荒漠
p e e t a d na t. r s n r e rs g K e r s ca s a ad n ; r s cs l ; e t e ct o g t y wo d : l si l g r e s a t t t e a s t u h s c i i y hi h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是所有俄国文学家中最受欢迎的,他精彩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俄国文学艺术的辉煌,而且突出了自然界的宽广博大,永恒不息的无穷伟大。
其中,一首最受瞩目的诗作就是《致大海》,它将普希金对于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及极高的文学审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致大海》一首打开了普希金对大自然的敬仰之门,表达了他对于“大海”的相思之情,并充分表达了他对原始自然的崇拜之情。
该诗以地中海的景色为灵感源泉,以深情而凄美的笔调描述了地中海风光多变的绚烂景象,以充满激情的语调赞美了大自然的伟大及奥妙。
普希金用他纯真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学观念把“大海”的伟大和神圣表现得淋漓尽致,把他的心灵沉淀到这片海洋里。
普希金令人感叹的诗句“在流动的海洋中,它是光明的,它是无限的”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大海的眷恋情感,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他说,“一片温暖的涡流从它的深处扬起,一岸的沙子照亮了它的夜晚”,表达出普希金对大自然之美的最美好的感受,犹如符合天然原理的爱情,激发了古老的情感,使人们望而生畏。
普希金在《致大海》中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及强烈的赞美之情,他说,“你充满了智慧,你有着力量;在你自由而坚定的步伐中,充满着正义和慈悲。
”普希金将自然的力量与神性的力量紧密结合,表现出他对宽容和谦卑的敬仰之情。
他说,“你永恒的智慧可使世界的衰败幸免。
”他将大自然的伟大置于神性之上,犹如佛陀的谦卑与威严,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和震撼,令人思考大自然的奥妙。
普希金的诗作《致大海》凝练深邃,结构严谨,既集然而求谐、抒发热情之大成,更将浩瀚刚毅之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大自然之美与丰富深远的文学情怀紧紧联系起来,充分表达了了普希金对自然的热爱和尊敬之情,令人深受感染。
普希金 致大海 赏析

《致大海》赏析《致大海》是普希金的一篇简短的政治抒情诗,创作于1824年。
朴实的文字里表达了诗人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决心。
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激动人心。
《致大海》的诗情变化展现了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三步曲”。
海之留恋诗歌第一至第七节为第一层,主要描绘诗人热爱大海,追求自由的心声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
诗人引大海为知心朋友,以面对面、心交心的方式向大海倾诉心曲,首先是一往情深地话别大海,激情洋溢地讴歌大海。
大海自由奔放,雄浑沧茫,具有一种惊天动地、狂放不羁的精神力量。
它呈现在作者心目中,有容光焕发的娇美活力,有蔚蓝翻滚的光泽雄姿,有深沉浑厚的深渊音响,有滔滔向前的奔腾气势。
更有反复无常的激情变化,时而温柔娴静,如风鼓船帆,顺水推舟;时而惊涛骇浪,似闪电裂空,地动山摇;时而深情缱绻,像朋友告别,召唤等待;时而抑郁幽怨,给朋友分忧,如诉如泣。
总之,大海有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奇伟的力量,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
有风卷残云、扫荡一切的伟力,有狂放不羁、冲决网罗的魄力。
诗人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性格力量,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景仰,对伟力的崇尚。
其次,诗人还声情并茂地向大海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和伤心。
这里有作者想摆脱黑暗,投奔自由而不得的难言之苦;有心灵挣扎,归于枉然的无奈决绝;更有追随大海,奔向远方而未能如愿的遗憾。
但是,自由也是。
两面性的在大海面前,诗人时而徘徊茫然,时而狂欢高歌,时而深情呼唤:喜怒哀乐,毫不保留的泼向大海。
听这样的诗句:“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大海波飞浪涌,滚滚向前,奔向远方,这一画面形象鲜明地传达了作者反抗暴政,追求光明,传播自由的信念:让自由之波奔向远方,让自由之歌唱响世界,让自由之心沸腾激荡。
《外国诗三首》之普希金《致大海》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外国诗三首》之普希金《致大海》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外国诗三首》之普希金《致大海》“自由啊!即使在这荒漠的世界上,他还是一心想把你寻找出来。
“——《高加索俘虏》《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1824年写于高加索,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
普希金的激进思想和他那崭露头角的声望,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
原想把他流放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的说情,后让他去南方当差(其实是变相流放)。
由于他性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南高加索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的风土人情,激发起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
尤其是那壮阔浩渺的大海,更使诗人流连忘返。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人们到处忍受着同样的命运,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怀古伤今,思绪起伏,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仿佛在“怨诉”着心头的哀愁;波涛汹涌时,大海喧腾、激荡、傲岸不羁,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诗人热爱大海:大海有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诗人也羡慕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样。
诗人更依恋大海: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
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在荒凉的海波上安息;普希金最钦佩的诗人拜伦,虽然天才卓绝,雄心勃勃,渡海远征,但终为他祖国所不容,客死于希腊。
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自然增添了他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这首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
一位前苏联诗人曾说过:“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散撒……“(选自《欧洲名诗人抒情诗选析》,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弯道上的超越》教师学习心得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普希金经典诗歌《致大海》的原文及赏析

普希⾦经典诗歌《致⼤海》的原⽂及赏析 《致⼤海》是俄国浪漫主义诗⼈普希⾦的⼀⾸政治抒情诗,下⾯是⼩编整理的关于普希⾦《致⼤海》的原⽂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原⽂】 再见吧,⾃由奔放的⼤海! 这是你最后⼀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个⼈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苦恼⼼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法控制时, ⼤群的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 才是我要奔向的⽆忧⽆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灵为之震惊。
那是⼀处峭岩,⼀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消亡。
在那⼉,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样, 另⼀个天才,⼜飞离我们⽽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个君主。
为⾃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上, 他是⽤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样,他威严、深远⽽深沉, 正像你⼀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海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 ⼈们的命运到处都是⼀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那⼉早就有⼈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致大海》赏析

《致大海》赏析《致大海》赏析之一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
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
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
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
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
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
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
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
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
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
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
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
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
高中语文 涛声阵阵诉衷肠,大海飞歌颂自由——普希金《致大海》赏析素材

涛声阵阵诉衷肠,大海飞歌颂自由——普希金《致大海》赏析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激动人心。
大致说来,《致大海》的诗情变化展现了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三步曲”,下面对此稍加剖析。
海之恋诗歌第一至第七节为第一层,主要描绘诗人热爱大海,追求自由的心声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
诗人引大海为知心朋友,以面对面、心交心的方式向大海倾诉心曲,首先是一往情深的话别大海,激情洋溢地讴歌大海。
大海自由奔放,雄浑沧茫,具有一种惊天动地、狂放不羁的精神力量。
它呈现在作者心目中,有容光焕发的娇美活力,有蔚蓝翻滚的光泽雄姿,有深沉浑厚的深渊音响,有滔滔向前的奔腾气势。
更有反复无常的激情变化,时而温柔娴静,如风鼓船帆,顺水推舟;时而惊涛骇浪,似闪电裂空,地动山摇;时而深情缱绻,像朋友告别,召唤等待;时而抑郁幽怨,给朋友分忧,如诉如泣。
总之,大海有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奇伟的力量,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
有风卷残云、扫荡一切的伟力,有狂放不羁、冲决网罗的魄力。
诗人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性格力量,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景仰,对伟力的崇尚。
其次,诗人还声情并茂地向大海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和伤心。
这里有作者想摆脱黑暗,投奔自由而不得的难言之苦;有心灵挣扎,归于枉然的无奈决绝;更有追随大海,奔向远方而未能如愿的遗憾。
在大海面前,诗人时而徘徊茫然,时而狂欢高歌,时而深情呼唤:喜怒哀乐,毫不保留的泼向大海。
听这样的诗句:“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大海波飞浪涌,滚滚向前,奔向远方,这一画面形象鲜明地传达了作者反抗暴政,追求光明,传播自由的信念:让自由之波奔向远方,让自由之歌唱响世界,让自由之心沸腾激荡!诗人的心同大海一起跳动,诗歌所传达的自由之情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为争取自由的人们。
高中语文 涛声阵阵诉衷肠,大海飞歌颂自由——普希金《致大海》赏析素材

涛声阵阵诉衷肠,大海飞歌颂自由——普希金《致大海》赏析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激动人心。
大致说来,《致大海》的诗情变化展现了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三步曲”,下面对此稍加剖析。
海之恋诗歌第一至第七节为第一层,主要描绘诗人热爱大海,追求自由的心声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
诗人引大海为知心朋友,以面对面、心交心的方式向大海倾诉心曲,首先是一往情深的话别大海,激情洋溢地讴歌大海。
大海自由奔放,雄浑沧茫,具有一种惊天动地、狂放不羁的精神力量。
它呈现在作者心目中,有容光焕发的娇美活力,有蔚蓝翻滚的光泽雄姿,有深沉浑厚的深渊音响,有滔滔向前的奔腾气势。
更有反复无常的激情变化,时而温柔娴静,如风鼓船帆,顺水推舟;时而惊涛骇浪,似闪电裂空,地动山摇;时而深情缱绻,像朋友告别,召唤等待;时而抑郁幽怨,给朋友分忧,如诉如泣。
总之,大海有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奇伟的力量,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
有风卷残云、扫荡一切的伟力,有狂放不羁、冲决网罗的魄力。
诗人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性格力量,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景仰,对伟力的崇尚。
其次,诗人还声情并茂地向大海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和伤心。
这里有作者想摆脱黑暗,投奔自由而不得的难言之苦;有心灵挣扎,归于枉然的无奈决绝;更有追随大海,奔向远方而未能如愿的遗憾。
在大海面前,诗人时而徘徊茫然,时而狂欢高歌,时而深情呼唤:喜怒哀乐,毫不保留的泼向大海。
听这样的诗句:“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大海波飞浪涌,滚滚向前,奔向远方,这一画面形象鲜明地传达了作者反抗暴政,追求光明,传播自由的信念:让自由之波奔向远方,让自由之歌唱响世界,让自由之心沸腾激荡!诗人的心同大海一起跳动,诗歌所传达的自由之情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为争取自由的人们。
如何深度解读课文——普希金《致大海》深度解读

如何深度解读课文——普希金《致大海》深度解读如何深度解读课文——普希金《致大海》深度解读一、深度鉴赏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深为沙皇政府的不满,1824年,普希金再次遭到流放。
流放之前,普希金满怀激情写下了《致大海》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大海的庄严颂歌,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整首诗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奔放不羁,一泻千里。
与大海离别之前,身处南高加索的普希金,面对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的风土人情,激发起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
站在高加索海边的岩石上,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诗人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又联想到忍受着同样的命运的葬身于大海的两位英雄,诗人更是思绪起伏,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地怀古伤今。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诗人也羡慕大海的自由奔放。
而联想到自己在变相的流放中,失去自由的不快。
然而,联想到显赫一时的拿破仑也只能在荒凉的海岛上安息,天才卓绝,雄心勃勃,渡海远征的诗人拜伦,终为他祖国所不容,客死于希腊。
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遭遇让诗人感到自己前程的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诗人歌颂拜伦,实际上是以拜伦喻己,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于是,在诗人眼里,大海成了“悲哀的喧响”,“心灵的愿望之所在”。
但是,在压抑之中,唯有大海没有把自己“遗忘”,于是,诗人决定要把大海的精神带到“寂静的荒原”中,以之勉励自己,为理想和自由而不懈努力。
二、金章玉句1.理解词:【原句再现】再见吧,自由的原素!【题目设计】如何理解这里的“自由”和“原素”?【参考答案】“自由”指不受约束。
形容性格豪爽,蔑视世俗礼法。
此处比喻诗人任性豪放,性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的性格。
“原素” 本指构成事物的基本因素,素或化学元素的简称,此处比喻大海自由的气质。
【点拨】要理解词语的含义,首先要弄清它的表面义,即词语本身的意思。
然后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它在这个语境中含义有什么变化,最后再结合语境进行解释。
此句中先理解“奔放不羁”和“元素”的本义,再结合本诗语境和抒情色彩进行理解就可以。
关于致大海的诗歌赏析

关于致大海的诗歌赏析致大海[俄国]普希金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的波浪和闪耀着骄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唿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的保护,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虚枉: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个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是一些威严的回忆: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眼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我将长久地,长久地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的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第一篇:普希金致大海赏析《致大海》赏析《致大海》是普希金的一篇简短的政治抒情诗,创作于1824年。
朴实的文字里表达了诗人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决心。
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激动人心。
《致大海》的诗情变化展现了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三步曲”。
海之留恋诗歌第一至第七节为第一层,主要描绘诗人热爱大海,追求自由的心声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
诗人引大海为知心朋友,以面对面、心交心的方式向大海倾诉心曲,首先是一往情深地话别大海,激情洋溢地讴歌大海。
大海自由奔放,雄浑沧茫,具有一种惊天动地、狂放不羁的精神力量。
它呈现在作者心目中,有容光焕发的娇美活力,有蔚蓝翻滚的光泽雄姿,有深沉浑厚的深渊音响,有滔滔向前的奔腾气势。
更有反复无常的激情变化,时而温柔娴静,如风鼓船帆,顺水推舟;时而惊涛骇浪,似闪电裂空,地动山摇;时而深情缱绻,像朋友告别,召唤等待;时而抑郁幽怨,给朋友分忧,如诉如泣。
总之,大海有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奇伟的力量,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
有风卷残云、扫荡一切的伟力,有狂放不羁、冲决网罗的魄力。
诗人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性格力量,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景仰,对伟力的崇尚。
其次,诗人还声情并茂地向大海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和伤心。
这里有作者想摆脱黑暗,投奔自由而不得的难言之苦;有心灵挣扎,归于枉然的无奈决绝;更有追随大海,奔向远方而未能如愿的遗憾。
但是,自由也是。
两面性的在大海面前,诗人时而徘徊茫然,时而狂欢高歌,时而深情呼唤:喜怒哀乐,毫不保留的泼向大海。
听这样的诗句:“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大海波飞浪涌,滚滚向前,奔向远方,这一画面形象鲜明地传达了作者反抗暴政,追求光明,传播自由的信念:让自由之波奔向远方,让自由之歌唱响世界,让自由之心沸腾激荡。
自由的颂歌——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自由的颂歌——普希金《致大海》赏析大海,形如无垠的宽广领域,是人类梦想的象征,也是人类创造的不朽的主题。
作为一名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也将他的灵感投射到了大海。
他的诗歌让读者看到了大海的宽广、壮丽与神奇。
今天我们要细细品味的是普希金的一首成名诗《致大海》。
《致大海》是普希金在1883年创作的作品,它主要描写了大海如何变化多样,如何随着宇宙的变更而变换自己的面貌,以及大海上屹立的船只是如何在波涛咆哮中发出强烈的自由歌声。
在这首诗中,普希金用了细腻的语言与精致的结构,他在诗中依次描写了大海的多样景象,大海有湛蓝的晴天,有黑暗的乌云,有涣散的烟雾,有细微的咯吱声,有磅礴的浪涛。
普希金在诗中把大海形容成一面无际的镜子,其中有太阳的光辉,有浮云的影子,有沧桑的岁月,有神秘的幻想,正如普希金在诗中写到的“大海,反映四景,点缀梦想”,大海蕴含着无尽的秘密,只有潜入其中才能发现它们。
除了大海的多样面貌,普希金还在诗中把自由的宣言投射到大海中,他形容大海就像是在呼唤着人们遵守着自由的信念,普希金勇于把自己的内心投射到大海中,不断挑战着枷锁,但他也总是满怀希望,坚持着自己的追求,就像他在诗中写到的:“大海,你用你无穷的自由来颂扬它,让它飞翔的天空之上”。
同时也指出,只有勇敢的人才有能力去追寻自由,普希金说:“大海,你向世界发出一首自由的歌,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够领悟它的节拍”。
普希金的这首诗充满了勇气,是一首自由的歌谣,只有勇敢的人才敢于挑战枷锁,不断突破自己的束缚,去追求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由。
他在这首诗里,以大海为叙事对象,用一次次宽广的视角,把自由的概念以雄伟的语言向人们表达着,让人们在困境中有勇气勇往直前,把自己的梦想一步步实现。
在《致大海》中,普希金用他动人的语言,展示了大海的宽广与壮丽,也把自由的概念投射到了大海的浪涛中,把他的信念传达给了世人,把一种自由的颂歌带入了不朽的岁月里。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大海啊,你可以把所有的怨恨和痛苦抛在背后,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和船只游览起来!”普希金在《致大海》一首诗中抒发了对大海的深情赞美,让全部人们都能感受到这个世界宽容的气息,也可以理解普希金对大海的独特赏析。
普希金对这片面积最大、容量最大的大海充满了敬畏之情。
他在诗歌中把大海比作“宇宙的巨蛇”,表达了他尊敬之情,把大海当作宇宙的微缩版,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宇宙的神秘,也可以依靠大海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同时,普希金也赞美大海“如此宽阔,它们可以把所有的怨恨和痛苦抛在背后”,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和船只游览起来,在大海中感受到宽容、和谐和安宁。
普希金的赞美之词源自他的深刻的人生阅历。
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遭受过欺凌,曾经受过使者们的影响,他深知人类存在的困境。
正因如此,他对大海深深的敬畏。
他形容大海的浩瀚,把它比作宇宙的巨蛇,他认为这座宽容的、赦免的洪流,可以消除人类心中的痛苦和怨恨,也可以消除社会的不平等,把大海视作是个大家庭,普希金认为这里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心灵上的安宁。
普希金的《致大海》不仅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也是对宽容的慷慨的呼唤。
他对大海的独特赞美,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以及大海赐予我们的心灵。
他的诗歌,也带给我们对人性更多的理解,以及相信大海之间的和谐、宽容和安宁。
古今中外,数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大海视为强大的象征,普希金也是如此。
在普希金看来,大海不仅仅是宽容的,它还有其他诸多特点:浩瀚无际,带来了无限的惊叹,浩淼无边,领略了无边的自由;它温柔的波光,带给了人们深深的安心,庄严的苍茫,又提醒了所有的人:要学会宽容,诗歌里的这段文字也柔软有力:“大海啊,你可以把所有的怨恨和痛苦抛在背后,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和船只游览起来!”“大海啊,你可以把所有的怨恨和痛苦抛在背后,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和船只游览起来!”普希金在《致大海》中的这句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它既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宽容的氛围,又提醒我们要学会宽容。
如何深度解读课文——普希金《致大海》深度解读

如何深度解读课文——普希金《致大海》深度解读一、深度鉴赏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深为沙皇政府的不满,1824年,普希金再次遭到流放。
流放之前,普希金满怀激情写下了《致大海》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大海的庄严颂歌,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整首诗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奔放不羁,一泻千里。
与大海离别之前,身处南高加索的普希金,面对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的风土人情,激发起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
站在高加索海边的岩石上,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诗人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又联想到忍受着同样的命运的葬身于大海的两位英雄,诗人更是思绪起伏,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地怀古伤今。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诗人也羡慕大海的自由奔放。
而联想到自己在变相的流放中,失去自由的不快。
然而,联想到显赫一时的拿破仑也只能在荒凉的海岛上安息,天才卓绝,雄心勃勃,渡海远征的诗人拜伦,终为他祖国所不容,客死于希腊。
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遭遇让诗人感到自己前程的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诗人歌颂拜伦,实际上是以拜伦喻己,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于是,在诗人眼里,大海成了“悲哀的喧响”,“心灵的愿望之所在”。
但是,在压抑之中,唯有大海没有把自己“遗忘”,于是,诗人决定要把大海的精神带到“寂静的荒原”中,以之勉励自己,为理想和自由而不懈努力。
二、金章玉句1.理解词:【原句再现】再见吧,自由的原素!【题目设计】如何理解这里的“自由”和“原素”?【参考答案】“自由”指不受约束。
形容性格豪爽,蔑视世俗礼法。
此处比喻诗人任性豪放,性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的性格。
“原素” 本指构成事物的基本因素,素或化学元素的简称,此处比喻大海自由的气质。
【点拨】要理解词语的含义,首先要弄清它的表面义,即词语本身的意思。
然后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它在这个语境中含义有什么变化,最后再结合语境进行解释。
此句中先理解“奔放不羁”和“元素”的本义,再结合本诗语境和抒情色彩进行理解就可以。
自由的颂歌——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自由的颂歌——普希金《致大海》赏析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深具美感和浪漫气息的诗篇,它唱咏着大海浩瀚壮观、深波滚滚、自由无拘无束的神奇之美。
诗中满溢着景色的热情,传达出大海的自由、壮丽与永恒,更表达了大海本身就是浪漫与美好的象征。
《致大海》是普希金被普遍认可为其代表作之一,它受到众多读者的赞誉,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佳作,其美感令人叹为观止。
《致大海》共六节,以大海为主题,描绘了大海的气势宏伟。
第一节诗中写道:“奔腾的海洋啊,你有多么壮丽!你的波浪如同战马,冲锋在毗邻的山崖之间!”普希金用笔尖勾勒出大海汹涌澎湃的场面,犹如战马平原上奔腾,充满生机和力量,令人目不暇接。
接着第二节,普希金赞叹道:“你的涛声,它传达一种自由的气息,满载一种爱与和平的希望。
”诗人充分表达了他对大海的崇敬,以及他对自由的热爱和希望,令读者感受到满满的浪漫与美好,也令读者有一种想放声呐喊,想走出家门,奔赴大海的冲动。
此外,普希金把大海比喻为“自由的歌手”,用他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出大海中自由而又神圣之美,他说:“你是天空最美的曲调,最深远的旋律,你是大地上最高的诗篇!”诗人用浪漫主义的语言,把宏伟壮丽的大海比拟成深远旋律的歌手,形象地让读者感受大海的宏大和自由、伟大和神圣。
同时,诗中还充满着普希金对大海的热爱,他对大海的崇拜和凝视的深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浪漫的氛围,令人痴迷。
在作品的结尾,他将自己与大海的联系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把大海永恒的美丽融入自己的灵魂,他写道:“我的心已融入你的波浪和你的声音。
”普希金用自己的诗歌赞美大海,用心灵把自己融入大海的深渊,将浪漫的自由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普希金的《致大海》以其优美的语言和饱含浪漫的情绪,把自由无拘无束的大海描绘得有声有色,充满着热情与崇敬,在一篇篇诗歌中,把普希金浪漫主义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普希金《致大海》赏析2
一普希金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
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
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
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
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剑击一样坚强有力。
”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
”
二《致大海》赏析之一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
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
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
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
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
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
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
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
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
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
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
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
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
大海阴沉、深渊的音响,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的向往。
诗人从大海得到启示,为了追求自由与解放,曾一度请求离开海岸,返回彼得堡;也曾想望“怀着狂欢之情”,向大海祝贺“自由”的胜利;还曾想出海遨游,带着颂扬自由的诗篇,顺着大海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都不能如愿。
大海在召唤自由,而诗人却得不到自由,心灵的挣扎也全“归于枉然”。
尽管如此,他还是执着地追求
自由、歌颂自由,他还是留在海边接受着大海的召唤。
诗人追念拿破仑和拜伦。
拿破仑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曾参加革命军,击溃保皇复辟势力。
欧洲反动势力组成反法同盟,严重威胁法国安全;拿破仑多次粉碎反法同盟,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反动势力。
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诗人如拜伦等,从这个意义上歌颂拿破仑,是出于反封建的需要,这是无可非议的。
但拿破仑是个野心家,连年发动侵略战争,给人民造成了灾难,同时也决定了自己必然失败的命运。
1821年拿破仑死于大西洋圣赫勒拿岛,这里说的“峭岩”,也即指此。
一个庞然大物,不可一世的野心家和暴君,“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只能去回忆那逝去的“光荣”,他“在那儿消亡”了,“长眠在苦难之中”。
诗人不无惋惜,但更多的却是对他的谴责。
拜伦歌颂自由、民主和民族解放的诗篇,对普希金产生过重大影响。
1823年,拜伦乘坐自己出资装备的战舰到希腊,参加反对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受到希腊人民的热烈欢迎;次年四月病死在希腊,引起了全欧进步人士的震痛。
普希金闻讯,感到无比哀痛。
他称拜伦为“天才”,“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为自由之神悲泣着的歌者”,他在拜伦身上看到了大海一般深沉和难以驯服的倔强性格,像大海一样,什么都不能使这位自由战士屈服投降。
伟大诗人和自由战士拜伦之死,使作者感到自由之神的幻灭,整个世界都空虚了,“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几乎找不到一个自由栖身和自由歌唱的地方,一切福地都被人占有了。
这时候,欧洲的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正由高潮开始低落,普希金精神上感到忧郁和渺茫。
但他并不绝望,他在再次告别大海时,表示永不忘怀大海的形象和音响,决心把大海所启示的精神带向自己的足迹所到的地方。
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写出了人民的愿望、情绪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他把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化为诗的情绪,融合在大海的形象中,竭力渲染,达到了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目的。
诗人从内心的感受出发来描写大海,并寄情于大海,使内在情感客观化,凭借外在的形象得到体现;又使客观景物主观化,使大海具有了人的性灵和性格,使人与自然天衣无缝地交融在一起,这也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个特点。
三《致大海》赏析之二
“自由啊!即使在这荒漠的世界上,
他还是一心想把你寻找出来。
”
——《高加索俘虏》
《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1824年写于高加索,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
普希金的激进思想和他那崭露头角的声望,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
原想把他流放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的说情,后让他去南方当差(其实是变相流放)。
由于他性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南高加索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的风土人情,激发起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
尤其是那壮阔浩渺的大海,更使诗人流连忘返。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人们到处忍受着同样的命运,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
怀古伤今,思绪起伏,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仿佛在“怨诉”着心头的哀愁;波涛汹涌时,大海喧腾、激荡、傲岸不羁,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诗人热爱大海:大海有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诗人也羡慕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样。
诗人更依恋大海: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
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在荒凉的海波上安息;普希金最钦佩的诗人拜伦,虽然天才卓绝,雄心勃勃,渡海远征,但终为他祖国所不容,客死于希腊。
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自然增添了他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这首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
一位前苏联诗人曾说过:
“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
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
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
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散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