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学习概念及其教学论意义_张楚廷

合集下载

张楚廷教育哲学分解

张楚廷教育哲学分解

王爱萍
陈娟
连洁平
从哪里考查教育 人是什么 关系中的人
人发展什么
教育特性
人的问题 &
教育特性
讲课计划 09.05.12
陈晓静
陈雅丽
朱丽婷
教育公理
自由教育 教育社会性问题 END

一些感想
❖ 读完一遍混乱了就对了。 ❖ 我搞不清楚这是什么的什么。 ❖ 亦幻亦真的境界。 ❖ 从中收获的快乐大于知识的获得。
——张楚廷.教育哲学,P3
谢谢!! 敬请批评指正!!

互动页面(05.05)
1、教育的目的 2、教育是什么 依存和依附 3、教育独立说 如何从教育自身看教育? 双重解释理论 4、反身性、自反性与自我反身性 5、如果教育和政治经济谁也不决定谁,那么教育的反作用也是不成立的。 教育是怎样为政治服务的?
我们这一组(排名不分先后)
❖ 最佳统筹奖:王爱萍 ❖ 最佳组织奖:陈亚丽 ❖ 最佳逻辑严谨奖:陈娟 ❖ 最佳认真学习奖:朱丽婷 ❖ 最佳技术奖:连洁平 ❖ 最佳情感支持奖:陈晓静
每个学科都像一颗大树那样,一方面向天上 伸展,另一方面其树根也向地下伸展。人们 比较容易看到的是它向上伸展的树干和枝叶 ,比较不容易看到的是它向下奋力伸展的树 根。
张楚廷的教育哲学 (上)
厦大教育研究院
2009.05.12
王爱萍 陈晓静
陈 娟 连洁平 陈雅丽 朱丽婷
目录
• 张楚廷先生生平简介 • 《教育哲学》基本框架 • 讲课安排
张楚廷先生生平简介
(1937-)
湖北省人 。1955年考入湖南
师范学院数学系。1959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79年以后,历任数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后研

论张楚廷“教育学是人学”思想

论张楚廷“教育学是人学”思想

论张楚廷“教育学是人学”思想作者:王洪才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6年第05期摘要:张楚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对高等教育研究功力颇深,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杰出成就,是高等教育“批判-行动研究”的典范,中国实践教育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他的全部教育学思想都凝聚在“教育学是人学”这个基本判断上,为此他提出了自己的“真人”教育目标思想,而且在实践中力行之,《教育工作者的自省》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

支撑他的“教育学是人学”思想的三个基本假设是他内心根深蒂固的平等主义、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信念,这种关于人的信念不仅是他教育改革的不竭动力,也是他的教育学术思想创作的活力源泉。

科学地理解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学是人学”思想,能够为我国教育学思想体系建设筑牢地基,同时也呼唤更多的学界同仁参与到教育学思想体系大厦的建设中。

关键词:张楚廷;教育学;人学;《教育工作者自省》;实践教育学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5-0004-05收稿日期:2016-08-2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研究”(13&ZD052)。

作者简介:王洪才(1966-),男,河北永年人,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研究方法论和现代大学制度研究。

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是我国教育学界的宝贵财富,研究和整理张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对于提升和完善我国教育学思想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因此,如何认识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就成为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笔者与张楚廷先生的长期接触及对张楚廷先生教育思想的研读心得,在此试谈一点个人的领悟体会。

一、作为实践教育学的代表人对“张楚廷先生是中国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这个论断,在教育学界大概不会引起多少人质疑,但对张楚廷先生属于哪一个类型的教育学家则可能分歧比较大。

仅从张楚廷先生著作等身这一点看他就足可以配得上“教育学家”的称号,①但我不认为他是一种学院派的教育学家,而是属于实践派的教育学家,所以我一般把张楚廷先生归为实践教育学一派,而且是作为“批判-行动研究”的代表人物出现的,②当然主要是指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1]。

张楚廷“五I”课程观的理论特征与实践价值

张楚廷“五I”课程观的理论特征与实践价值
五理论能集中回答为何教智慧教什么信息怎么教兴趣质疑直觉等问题集目的与方法于一体完全可以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论为了推广使用该理论该地区于2011年召开过多次各层级的五推广研讨会直接参会的老师达数百人区教育局于2012月邀请张先生去吐鲁番做了五课程思想的演讲还请他为吐鲁番地区楚廷教师成长学校揭牌至此五名教育家张楚廷来疆讲学吐鲁番地区教育局召开张楚廷五课程研讨会等报道关于开展张楚廷教授五课程理论学习实践论文征集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充分体现了五当地教改所具有的意义该地区将五用于课堂内外通过用五备课上课评课打造了量的优质课堂目前成了当地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实施观社团活动指导观教学效果评价观的指引下吐鲁番地区很多老师深入钻研教改袁万源老师的探索英语五教学法谢德文老师的五程构想下的教学实践记托克逊二中席宝平的用坐标表示平移张早春老师的基于五englisharoundthworld说课稿胡观湘老师理论的应用使历史课异彩纷呈等论文表明他们在实践中创造性的理解和应用了五的典型代表10袁万源老师是湖南派去援疆的老师2011117校英语教与学方面学习基础差兴趣低等情况
54年 。任 湖南 师范 大 学校 长 及 湖南 涉外 经 济学 院 标 、组织 这 些 经验 、考 察 目标 是 否达 到 )相 比 ,并 没
校 长 合计 26年 。写 作论 文 1100多篇 ,出版 著 作 有 走 多远 ,他 对 “三 S”只是 在 《后 现代 课 程 观》中译
100余部 ,其 中 ,《课 程 与 教 学哲 学 》填 补 了我 国课 本 的序 言里 一带 而过 。未予 充分 阐释 。
第 35卷 第 1期 2014年 1月
云 梦 学 刊 Journal of Yunm eng
Vo1.35.N o.1 Jan.2014
张楚 廷“五 I"课程观 的理 论特征 与实践价值

英语学习策略(38)

英语学习策略(38)

学习策略的分类
O’Malley & Chamt (1990)cognitive strategies
(认知策略)
resourcing, keyword method, inferencing, note-taking, recombination, translation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d) Using dictionaries or other reference materials.
(e) Writing down the main idea, important points or outline of the information presented orally or in writing. (f) Putting together smaller meaningful elements into new wholes.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In the 1970s, American psychologist Flavell (1979) first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y which enriched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struction of learning strategy. He thinks metacognitive strategy is the cognition of cognition, the awareness and controlling of a person’s process and result of his own cognition. Metacognition includes three aspects: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metacognitive experience, metacognitive supervision and adjustment, with the last one as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the cognitive strategy is the indispensable specific knowledge which can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but the metacognitive strategy is the supervis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 whole learning activities. The use of the cognitive strategy aims to make progress whereas the use of the metacognitive strategy aims to supervise this progress.

张楚廷教育哲学思想探析

张楚廷教育哲学思想探析

张楚廷教育哲学思想探析[摘要]张楚廷先生的哲学思考是“学问”的过程,体现了哲学的智慧本性;他通过考察和反思我国教育学思考的观念事实,主张回到教育的最基本,即人本身上来;对于人的最基本的哲学思考,促使他构建了“教育公理”;他的教育哲学反映了其不懈的理想与现实追求,即人的全面与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张楚廷;教育哲学;思想一、哲学寻思:“学问”的过程古希腊人认为哲学是“爱智慧”,据说,“第一个使用哲学这个词,并称自己是哲学家或爱智者的,是毕达哥拉斯;因为他说过,只有神是智慧的,任何人都不是。

”在此,“爱”为追求之意,追求什么?追求真理。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爱智慧就是爱真理,而爱真理是开放性的追求、探求真理。

在这里,智慧是苏格拉底那种“我自知我无知”的状态,只有这样的“无知”才能激起对真理的渴望。

因此,智慧是思,是沉思,它保持人们的惊异与深沉,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之事也能穷究其根由。

所以,智慧不同于人们一般的“知”,即使你学富五车也并不一定智慧。

勿宁说,智慧的意义即在于敞开人们追求真理的勇气与胸襟。

有人说智慧即哲学,但这里的哲学不等于哲学学说。

海德格尔说:“我们长年累日地钻研大思想家的论文,这样的事实也根本没有保证我们在思,甚至根本没有保证我们已准备去学习思。

这种研究哲学的活动最为顽固地给我们造成假象:我们在‘弄哲学’就是在思。

”[1]弄哲学是占有与把玩哲学知识,它只是在哲学的外围圈子围绕着哲学转。

‘思’是进入哲学,进行哲学思考,是创造性的发问与沉思。

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哲学探究过程正体现了哲学的本性。

他说:“学问一词,意即知识、学识。

从词的结构看,当把学视为谓词时,‘学问’意即学习着问。

这样,学问与‘学问’的含义就有所不同了。

可是,‘学习着问’即‘学问’与学问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表明汉语中学问一词有其科学含义,他包含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没有‘学问’,甚至就不会真正有学问。

《大教学论》课程标准

《大教学论》课程标准

《大学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大学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它是研究大学教学情境中教师引导、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构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框架,提供一般性的规定或处方,以指导教学实践的一门学科,它主要探讨的是一种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理论,属专业基础课。

其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教学的基本原理。

即关于教学的一般性知识,主要涉及教学是什么,教学理论是什么,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教学,它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等方面的知识。

2、掌握教学的客观规律和原则。

3、掌握并灵活的运用教学策略,包括教材的处理策略,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

4、培养从事教学研究的能力,教学本质上不仅是一种意向性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探究性的行为。

5、树立教学“科学化”思想。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关于大学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分析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一章教学概论第一节教学论的逻辑起点一、教学的定义说1、定义分类和分析国内外关于教学的定义大体上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将教学视为一种活动。

《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

”王策三:“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李秉德:“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第二类:将教学视为一种手段。

斯卡特金:“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

”第三类:将教学视为一种艺术。

夸美纽斯:(J·A·Comenius):“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第四类:将教学视为一个过程。

布鲁纳(J·S·Bruner):“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

张楚廷教学理论的传播途径与社会影响

张楚廷教学理论的传播途径与社会影响
关键词:张楚廷;教学理论;传播途径;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6800(2019)03-059-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了很多教育思想家,张楚廷就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位。作为非常重视 教学理论研究的教师与持续推动教学改革的大学校长,张楚廷的教学理论表现出成果丰富、观念先进、实 践深入、影响广泛等多方面特点。当前正在探讨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 神,按照《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相关要求,推进全国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掀起 一场质量革命,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持久战、攻坚战。正是张楚廷这样一批非常具有原创性的本土 思想家,其依托于教育实践经验而形成的丰硕理论成果,足以有效指导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全面转 向内涵式发展的伟大进程中,如何往实里做、往细里走、往深里去,真正把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起来,有益 于高等教育从质量层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探讨其教学理论的传播途径和社会影响,可为当前本科教学改 革提供良好的理论借鉴。
张楚廷教学理论的传播途径与社会影响黎利云 (衡阳师范学院 教育源自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摘 要:张楚廷教授从教 50多年,担任校长 30年,在教学理论方面做了很多思考与实践。他对教学中的教 师与学生、教与学、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猜测与论证、直觉与逻辑、形象与抽象、共性与个性、感性与理性、精 确与模糊、思辨与实证、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等诸多矛盾和问题做了辩证分析,建立了科学而系统的教学原则与 教学方法体系。通过教学、演讲、报告、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等形式,张楚廷的教学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从而影 响了很多学子、读者、听众,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除了出版教学理论著作外,张楚廷还发表了大量教学论文。截止 2018年 7月 23日,中国知网收录了 他的《教学方法与教育观念》等 32篇直接研究教学的论文。

元学习概述

元学习概述

不同的人对元学习的界定……
❖ 埃德加·富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 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 人。”“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会”一词中的“学”亦即学习的意思, “学会”的前提当然首先是“学习”,先 “学习学习”才可能“学会学习”。“学习 学习”中的前一个“学习”即为元学习。元 学习理论相信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人能够 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 过程。
❖ 2.促进有效学习工程 这一工程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元学习、元认知能力[8]。
它向学生提供了类似于启发式的一系列问题,列出 一张清单, 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照问题清单进行自我提问。
然后,在学习任务完成之后,运用一张 评价卡片评价自己的 学习过程。
通过研究者的观察记录,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学生 之间的交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录音分析等综合手 段来评价 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刚开始实验时,学生
看看中国的教育家怎么说……
❖ 张庆林,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院长,教授,“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专业领衔博士生导 师
❖ 他认为元学习研究人是 如何意识和控制自己学 习的。
❖ 莫雷,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
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华 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华南师范大❖
在对学习的基本类型、实质及有
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的学习理论进行全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总结后
与创设,还包括对学习心理的调整与优化。
不同的人对学习的界定……
❖ 元学习理论相信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人 能够监视现在,计划未来,有效控制自己的 学习过程。学习者能逐渐学会对学习过程的 意识和控制,这不是新观点。古希腊人把 “了解自己”看成是教育的主要因素。本世 纪初,杜威提出“反省自我意识”;我国古代 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和“自反” 的说法(《学记》)。

张楚廷“五I”课程观的理论特征与实践价值

张楚廷“五I”课程观的理论特征与实践价值

收稿日期:2013-11-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学课题(BIA120057)。

作者简介:黎利云(1971-),男,湖南新化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副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民办教育),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管理。

张楚廷“五I ”课程观的理论特征与实践价值黎利云(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6)摘要:五I课程观是张楚廷教授创造的教育理论。

它集生成路径的批判性与创新性、文化特质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内容设计的侧重性与全面性、价值取向的人本性与和谐性、作用机制的互补性与化合性、理论的独创性与应用的普适性于一体。

五I 课程观是一种课程哲学,既可以是形而上的指导思想,也可以是形而下的实施办法,能够广泛用于教育及其他工作、生活等领域。

自由知识是成全人的知识,五I 课程观的实施能够促进以或然性命题为主的自由知识教育。

关键词:张楚廷;五I课程观;理论特征;实践价值;命题教学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4)01-0114-08张楚廷(以下简称张先生),数学教授、课程与教学论教授、高等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54年。

任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及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长合计26年。

写作论文1100多篇,出版著作100余部,其中,《课程与教学哲学》填补了我国课程哲学空白,获国家图书奖。

他一边研究教育理论,一边开展教育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

五I 课程观是他在教育思辨与实践中创造的课程理论之一。

“我们特指的构想,是一个‘五I ’方案:信息(Informa tion )、兴趣(Interes t )、质疑(Inquiry )、智慧(Inte llige nce )、直觉(Intuition )。

……课程应当给学生‘五I ’,或者说‘五I ’构成课程。

”[1]该理论具有鲜明的特征和广泛的实用价值。

论张楚廷“教育学是人学”思想

论张楚廷“教育学是人学”思想

论张楚廷“教育学是人学”思想张楚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对高等教育研究功力颇深,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杰出成就,是高等教育“批判-行动研究”的典范,中国实践教育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他的全部教育学思想都凝聚在“教育学是人学”这个基本判断上,为此他提出了自己的“真人”教育目标思想,而且在实践中力行之,《教育工作者的自省》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

标签:张楚廷;教育学;人学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是我国教育学界的宝贵财富,研究和整理张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对于提升和完善我国教育学思想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因此,如何认识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就成为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笔者与张楚廷先生的长期接触及对张楚廷先生教育思想的研读心得,在此试谈一点个人的领悟体会。

一、作为实践教育学的代表人对“张楚廷先生是中国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这个论断,在教育学界大概不会引起多少人質疑,但对张楚廷先生属于哪一个类型的教育学家则可能分歧比较大。

仅从张楚廷先生著作等身这一点看他就足可以配得上“教育学家”的称号,①但我不认为他是一种学院派的教育学家,而是属于实践派的教育学家,所以我一般把张楚廷先生归为实践教育学一派,而且是作为“批判-行动研究”的代表人物出现的,②当然主要是指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1]。

张楚廷先生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大学教育科学》三个杂志上经常能够看到他的高论,甚至每年都出现好几次。

这当然表明了张楚廷先生的学术影响力之大,同时也表明这些刊物对张先生的敬重与偏爱,而张楚廷先生别具一格的思想表达方式也扎实地对于活跃学术风气起到了巨大作用。

我们从张楚廷先生的文章中经常能够读到一种诗意的特质,能够读出张楚廷先生那种诙谐睿智的性格,同时还能够辨识出他对现实状况的幽默讽刺和批判。

毋庸讳言,他是有资格这么做的,因为他具有一个成功的大学校长的经历,从而让人感到他的批评不是空洞的,而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的。

《元学习与教学》课件

《元学习与教学》课件

05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元学习的未来发展方向
深度融合
元学习将进一步与人工智能、大 数据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实现
更高效、个性化的学习。
跨领域应用
元学习将拓展到更多领域,如医学 、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持续学习
元学习将促进终身学习的实现,帮 助人们随时随地获取新知识,适应 不断变化的世界。
个性化支持
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学习风格,提供 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反馈与评价
建立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及时给 予学习者指导和建议,促进其持续改 进和成长。
04
CATALOGUE
案例分析:元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一:在线课程中的元学习设计
总结词
在线课程中元学习设计的实践与效果
详细描述
在线课程中,元学习设计通过提供学习路径、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的个性化推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 能。具体实践包括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资源整合、学习活动组织和学习反馈调整等方面。通过元学习设计,在线 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元学习在教学中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如何有效整合元学习资源,如何 解决个性化学习与统一教学目标 的矛盾。
机遇
元学习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 化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促进教育公平。
如何更好地应用元学习提升教学质量
创新教学方式
利用元学习技术,开展线上线下 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提高学生
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学习策略优化
元学习算法通过不断优化 学习策略,以提高对新任 务的适应性和学习效率。
自我适应能力
元学习算法通过自我反思 和自我调整,以实现面对 新任务的快速适应和高效 学习。

张楚廷教育文集六卷

张楚廷教育文集六卷

张楚廷教育文集六卷
张楚廷教育文集六卷,是一部关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著作。

张楚廷作为中国教育界的重要人物,对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推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教育文集六卷,引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深受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推崇。

在这六卷文集里,张楚廷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具有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他的“元认知教育理论”。

张楚廷认为,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较高,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就。

他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实践策略,如利用“批判性思维训练”和“概念映射技术”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这些策略不仅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好评,也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认可。

张楚廷的“价值教育”理论也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教书育人,还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他提倡“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素质,让学生具有更加完整、和谐的人格和更高的价值追求。

此外,在文集六卷中,张楚廷还提出了很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育策略,如“互动式教学法”、“反问式教学法”等。

这些策略不仅有利于教育者更好的规划与实施教学活动,也有益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与技能。

总之,张楚廷教育文集六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更是一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育宝典,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读后感

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读后感

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读后感
张楚廷的高等教育学导论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看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路和角度来看
待高等教育。

它深入浅出的讨论了当今高等教育的历史、现状、形成了系统理论和模式。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阅读张楚廷先生的高等教育学导论,我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知识。

书中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论述犀利,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深入浅出地讨论了当代
高等教育的历史,现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模式。

在书中,他把拓宽国际交流视为当代
高等教育问题中一个重要的爆发点,提出要发挥中国高等教育实践角色,用高等教育贡献
社会。

他还强调,当前高等教育质量体系应以发展社会公正,防止腐败,保证国家发展战
略安全为宗旨,运用法律原理和严格要求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制度。

张楚廷先生的《高等教育学导论》的阅读是非常有价值的,他的严谨而又一口干净的表达,深入浅出的看法,让我对更加正视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社会责任。

在各种观点中,我最
欣赏张楚廷先生强调实践和社会公正的想法,因为我认为这与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是相适
应的,能够真正发挥价值,令我赞赏。

总而言之,张楚廷的《高等教育学导论》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他的观点和一口干净的表
达都让我受益良多,运用他的思想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无疑是重大的挑战,但
也是可行的努力。

元学习用于强化学习中的外部知识利用

元学习用于强化学习中的外部知识利用

元学习用于强化学习中的外部知识利用强化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的方法,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来学习最优决策策略。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外部知识可以帮助智能体更快、更好地学习。

元学习作为一种元学习范式,可以用于在强化学习中利用外部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元学习用于强化学习中的外部知识利用的原理及应用。

第一节:元学习简介元学习是一种对学习算法进行学习的方法,即通过学习如何学习来改进强化学习算法的性能。

元学习的核心思想是学习如何选择学习算法或者学习策略,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

通过元学习,智能体可以从历史的学习经验中总结规律,并根据当前的任务和环境动态地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

第二节:外部知识在强化学习中的作用外部知识是指来自于外部环境或者其他领域的知识。

在某些任务中,外部知识可以帮助智能体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某个迷宫任务中,有一些特定的路径是最短路径,而这些路径可以通过外部知识提前给出。

通过利用这些外部知识,智能体可以更快地找到最优策略,避免经过不必要的探索。

第三节:元学习在外部知识利用中的应用元学习可以用于在强化学习中利用外部知识。

具体来说,元学习可以帮助智能体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外部知识,以及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

通过元学习,智能体可以动态地选择外部知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节:元学习的实现方法元学习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基于递归神经网络的元学习模型。

该模型通过学习如何更新学习算法的参数,以适应不同的任务和环境。

另外还有一种方法是基于强化学习的元学习模型,通过学习如何选择强化学习算法的参数,以适应不同的任务和环境。

第五节:实验与应用元学习在强化学习中的外部知识利用已经在许多实验和应用中得到验证。

例如,在围棋游戏中,通过引入外部知识,使用元学习的方法可以帮助智能体更快地学会高级策略。

在机器人控制任务中,通过提供外部知识,使用元学习的方法可以帮助智能体更好地控制机器人并完成任务。

学习的概念意涵演进与辨析

学习的概念意涵演进与辨析

第1期2024年1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1Jan 2024[收稿日期]2023-12-01[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国家青年课题“社会情感能力视角下乡村学生校园欺凌的防治研究”(项目编号:CHA220292)。

[作者简介]张婉莹(1993-),女,湖北襄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校长领导力与学校管理改进。

学习的概念意涵演进与辨析张婉莹(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摘 要]“学习”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关注的核心概念。

在近一个世纪的研究过程中,学界始终无法对“什么是学习”做出统一的回答。

从学习的“概念”与“过程”两个方面出发,对学习的意涵进行深入探究,有可能得到对“学习”概念的合理理解。

“学习”概念的提出应基于4个原则:第一,有机体的生物基础是学习的起点;第二,学习是有机体的变化;第三,“互动”是学习的机制;第四,学习是过程而非结果。

在此基础上,将学习视为一种复杂而动态的生命过程,涵盖了个体与其生物基础之间、个体内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多层次互动。

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学习的全面性,更注重揭示学习如何塑造和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为未来学习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和多维度的框架。

[关键词]学习概念;学习过程;多层次互动;生命过程 [中图分类号]{G40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1-0001-07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4 01 001“学习”(Learning)一词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关注的核心概念。

相关研究已开展了近一个世纪,学界却依然无法对“什么是学习”做出统一的回答。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即使在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科书中,也没有对“学习”一词进行过明确的界定。

然而,忽视对学习概念的探究并试图就学习进行讨论,显然是不明智的选择,将使研究人员难以得出有意义的结论[1]。

张楚廷“五I”课程观的教育价值

张楚廷“五I”课程观的教育价值

收稿日期:2015-11-20作者简介:黎利云(1971-),男,湖南新化人,梧州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张楚廷“五I ”课程观的教育价值黎利云(梧州学院师范学院,广西梧州543002)摘要:“五I ”课程观是张楚廷教授创立的教育理论。

它具有内容考量上的多维性、价值取向上的人本性、作用方式上的融合性等特性。

“五I ”课程观涉及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它既是价值观,又是方法论。

利用“五I ”课程观开展教育工作,有利于发展自由教育,有利于打造生态课堂,有利于培养美好的人,有利于丰富教育理论和推动课程改革。

关键词:张楚廷;“五I ”课程观;教育价值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6)01-0129-04很多教育工作者基于实践需要做过大量的教育理论探索,张楚廷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张楚廷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校长教育家。

他从教近60年,在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民办)当校长、书记30年,出版著作100余部(其中80部为独著,8部为诗集———创作诗歌1208首),发表论文1300篇,讲授过23门不同的课程,在全国200所大中小学和很多教育主管机构做过500多场学术报告,指导了120多名研究生(博士和硕士各60余名)。

他的研究涉及数学、高等教育学、管理学、体育学、美学、教育哲学、哲学等很多领域,其专著《课程与教学哲学》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

年近80岁的他还在指导硕士、博士,仍然笔耕不辍。

他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在全国很多地方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为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能获得先进理论的滋养,本文专门探讨张教授创立的“五I ”课程观的教育价值。

“‘五I ’构想是一种中介性课程方案或课程构想。

它包括:信息(Information )、兴趣(Interest )、质疑(Inquiry )、直觉(Intuition )、智慧(Intelligence )……”[1]“课程应当给学生‘五I ’,或者说‘五I ’构成课程。

张楚廷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业

张楚廷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业

张楚廷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意义(整理Edith)素质教育和张楚廷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他的素质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素质的养成、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内容。

他的理论对我国正在打理推行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张楚廷的素质教育思想1. 素质教育及其形成张楚廷认为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素质是人的内在之物,它经过内化过程而形成,除天赋的某些要素外,它主要是后天养成和获得的;人的素质是通过对文化知识进一步吸收消化溶解而获得的,这个吸收消化溶解的过程即心理学上的感应、体悟、体验,所以在素质的形成中,人的心理系统尤其是非认知心理非常重要;知识对于人的素质的形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知识并不是素质本身,人直接摄入的知识不能视素质,只有被被感悟到、体验到的知识才能成为素质。

2. 素质教育的内涵张楚廷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形式等方面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详尽的阐述:(1)在素质教育目的体系中,人的发展是更基本、更根本的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他把素质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学生更富有、更聪明、更高尚,具体地说富有是指学生获得知识。

聪明是指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发展,高尚是指情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和信仰方面的,这一目的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三个方面(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社会进步、面向人的发展的有机结合,教育中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教育过程不仅是认知心理的变化,更有值得关注的非认知心理变化。

知识的积累、思维水平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增强对素质的改善有基础性的作用,但这些方面不能直接解决情感、信念、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3)就素质教育的内容而言,张楚廷先生认为学的内容很多,然而第一内容是学做人,学着成为人,成为更完善的、更高尚的人;同时他强调人文课程在德育、使学生亲近自然、改善青少年的思维品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认为若要大智大慧,就不能缺乏直接探讨真善美的哲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艺术这些人文教育;他还把培养学生的自信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认为只有在对自身的自信、对自己学校的自信的基础上才能生成对民族的自信、对国家的自信。

元学习概念及其教学论意义_张楚廷

元学习概念及其教学论意义_张楚廷

元学习概念及其教学论意义_张楚廷教育研究一九九九年第一期元学习概念及其教学论意义●张楚廷学者们强调,不能把教学论变成“教论”,1教学论必须研究学习。

学习理论可以是单独的理论,但教学论与学习理论必然要密切相联,而不仅仅是心理学所关切的对象。

我们先从什么是学习谈起,但着重讨论元学习问题。

一、什么是学习从信息学的角度看,学习是知识或经验即信息的获取;从行为学的角度看,学习是有机体行为的改变(区别于有机体生理成熟引起的行为改变);o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习是社会化过程。

由于对知识获取有不同的观点,因而又有不同的学习理论,例如有试误学习理论、联想学习理论、顿悟学习理论,等等。

行为主义关于学习的概念似嫌狭窄,因而把某些心理活动也视为行为;关于信息获取的学习概念忽视了非认知心理的参与与改变。

我们这样来理解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活动,这一活动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过程,其结果则是个体知识及其结构的变化以及心理及其结构的变化。

“学会学习”的口号中包含两个学习概念,作为宾语的后一个“学习”即上面所述的一般学习概念。

“学会”的前提当然首先是学习,“学会”一词中的“学”亦即学习的意思,首先有“学习学习”才可能“学会学习”,前一个“学习”即为元学习。

对于“学会学习”,当我们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要深入思考它的话,那就是要研究元学习问题。

对元学习概念的理解涉及到一般学习概念。

如果仅从认知的角度看待学习,那么元学习就几近于元认知了,即“对认知的认知”,?对记忆的认知,对理解的认知,而且元认知偏于认知的评价和监控。

因而元认知概念是不够广泛的,涵盖面较小。

元学习也不只是“个体获得学习机制的学习”,?不只是关于学习规律的学习。

元学习既包括对个体自身学习的评价与监控,又包括对学习策略的制订与创设,还包括对学习心理的调整与优化。

显然,对一般学习概念的理解影响到我们对元学习概念的理解。

我们这里所作的对元学习概念的理解与我们前面对一般学习概念的理解自然相关。

张楚廷:心力及其教育学意义

张楚廷:心力及其教育学意义

心力及其教育学意义张楚廷笔者在讨论教学原则问题时,曾提出了心力的概念[1]。

两年之后,笔者从人力学的观点出发,在讨论人力结构时,进一步阐述了心力的概念及其教育学意义[2]。

也引起学界一些议论。

本文将就此作一专题阐述。

一、关于智力的界说什么叫智力?对此并无统一的回答,但一般都视为一种心理能力,而且基本上是指认知心理能力。

从史丹福—比内制定的智力商数测量表中列出的项目(语文推理、数量推理、抽象—视觉推理、短时记忆)看,皆为认知方面的内容。

[3]事实上,比内就是将智力理解为“正确的判断,透彻的理解,适当的推理”能力。

[4]而且,这里是与形式逻辑的基本对象(概念、命题、推理)相联系来理解智力的。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与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都对智力的有关定义作过归纳介绍,对智力“有多种定义,如:抽象的思维能力;一种学习能力;先天的一般认识能力;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等”。

[5]同时该文献自身也对智力作了如下界说:智力是“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

集中表现为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

”并指出“较多学者倾向于把智力看成是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认为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而以思维力为核心。

”对智力构成成分的这种分析是我国较多学者所持的观点。

上举两文献略有不同,前者未将注意力列入智力之列,认为智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从心理学的专门著作到有关的辞典,我们看到,中外学者尽管对智力给出了种种不同的定义,但是,都是将智力视为一种心理能力,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大都指认知能力。

思维能力也好,学习能力也好,信息处理能力也好,都是指认知能力;从对智力的结构分析来看,也是将智力视为认知能力。

笔者认为,智力可简单地界说为:以思维力为核心成分的认知心理能力。

二、关于能力与心理能力对于能力,一般定义为“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论张梦廷的教育思想博士论文

论张梦廷的教育思想博士论文

论张梦廷的教育思想博士论文继论“导师崇高感”的神论文火遍全网后,又有一批论文火了——因为这些论文也很“神”。

《教育研究的想象力——以张楚廷的教育研究为例》、《张楚廷教育智慧研究》、《张楚廷课程思想研究》……近日有网友发现,截至20xx年12月,xx收录了大量以“张楚廷”为篇名的文献,其中包括不少硕士、博士论文,绝大部分来源于张楚廷曾就职的xx师范大学。

值得一说的是,这些以“张楚廷教育思想”为题的硕博士论文,张楚廷不仅是被研究对象,还是指导老师、答辩委员。

一时间,这引发舆论广泛质疑。

对此,张楚廷身边的助理回应,张老师带很多博士,自己的学生写得可能也就几篇,大多数都是别的学校不认识他的人做研究,不能因为有学生研究自己老师,就认为是‘拍马屁’。

张楚廷是谁?最显著的title,大概就是“原xx师范大学校长”“当代著名教育家”。

如今已83岁高龄、从教超60年的他,确实声名在外。

著名学者xxx先生曾评价他:“如果当代中国有教育家的话,有两个人称得上,一个是xxx,一个是张楚廷。

”公开资料显示,他涉猎了多个领域,造诣颇高,著作等身。

鉴于此,有不少学生对其教育理论、教育思想进行研究,也在情理之中。

对学术研究成果的研究,也是学术的重要路径。

问题是,这些论文有些如出一辙之处:张楚廷不仅是研究对象,还是指导老师、答辩委员。

也就是说,他名义上是这些论文课题与内容的指导者,还是答辩环节的评审者。

这就相当于身兼球、球员和裁判员于一身,多少有失妥当。

首先,从时间线来看,这些以张楚廷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有不少发表在他任职校长的期间。

这未免让人疑惑:博士生研究自己校长教育思想的论文,是发自本心,还是有授意,抑或是虽然自定课题,但存在对领导的刻意逢迎?其次,从这些博士论文的具体内容看,不少作者显然将太多的笔墨放在了张楚廷个人经历上,其中不乏歌功颂德之词,如“张楚廷乃天才也”、“巨人思想家”、‘学者””教育家””教育思想”这样一些称号集于一身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但张校长是,而且当之无愧”……其中还不乏论文用1/3篇幅讲述张楚廷人生经历,这与其说是博士论文,不如说是个人传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一九九九年第一期元学习概念及其教学论意义●张楚廷 学者们强调,不能把教学论变成“教论”,¹教学论必须研究学习。

学习理论可以是单独的理论,但教学论与学习理论必然要密切相联,而不仅仅是心理学所关切的对象。

我们先从什么是学习谈起,但着重讨论元学习问题。

一、什么是学习从信息学的角度看,学习是知识或经验即信息的获取;从行为学的角度看,学习是有机体行为的改变(区别于有机体生理成熟引起的行为改变);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习是社会化过程。

由于对知识获取有不同的观点,因而又有不同的学习理论,例如有试误学习理论、联想学习理论、顿悟学习理论,等等。

行为主义关于学习的概念似嫌狭窄,因而把某些心理活动也视为行为;关于信息获取的学习概念忽视了非认知心理的参与与改变。

我们这样来理解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活动,这一活动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过程,其结果则是个体知识及其结构的变化以及心理及其结构的变化。

“学会学习”的口号中包含两个学习概念,作为宾语的后一个“学习”即上面所述的一般学习概念。

“学会”的前提当然首先是学习,“学会”一词中的“学”亦即学习的意思,首先有“学习学习”才可能“学会学习”,前一个“学习”即为元学习。

对于“学会学习”,当我们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要深入思考它的话,那就是要研究元学习问题。

对元学习概念的理解涉及到一般学习概念。

如果仅从认知的角度看待学习,那么元学习就几近于元认知了,即“对认知的认知”,»对记忆的认知,对理解的认知,而且元认知偏于认知的评价和监控。

因而元认知概念是不够广泛的,涵盖面较小。

元学习也不只是“个体获得学习机制的学习”,¼不只是关于学习规律的学习。

元学习既包括对个体自身学习的评价与监控,又包括对学习策略的制订与创设,还包括对学习心理的调整与优化。

显然,对一般学习概念的理解影响到我们对元学习概念的理解。

我们这里所作的对元学习概念的理解与我们前面对一般学习概念的理解自然相关。

从下面的进一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会学习”这一口号的丰富内容,元学习概念能告诉我们这些。

二、认知结构与元学习认知结构通常被解释为知识结构,是由知识和经验组成的。

“在学习中,一个新的概念,新信息或经验,不是被现有的认知结构所同化,就是改进现有的认知结构,或是接纳新的经验产生新的结构。

”½“导致结构形成的主要功能(生物学意义上的功能)是‘同化作用’的功能”,“同化作用是能产生某些图式的,并由此产生结构。

”¾皮亚杰的动作的、图式的、形式的运算是结构之一。

布鲁纳的结构也是指的知识结构,他以语言学、数学、物理学的例子来说明结构时表明了这一点。

¿现在,我们把认知结构理解为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认知结构理解为认知心理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联,观察、记忆均为此结构中的要素,思维是更重要的要素。

思维结构是认知结构的下位概念,是我们特别关注的认知结构之一。

个体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思维、记忆的结果,因此知识结构只是认知结构活动的结果,并非认知结构本身。

但个体的知识结构对其认知结构有重要影响。

可见,按我们的理解,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比较狭窄的学习概念把学习等同于知识结构的改变;比较广泛的学习概念把认知结构的改变也包含于其中,但还不止于此。

一般的学习概念把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改变都考虑进去了。

对于一般学习而言,认知结构的改变是自发性的,是自发的元学习;自觉的学习则是指自觉地进行认知结构的改变和调整,不断优化认知及其结构本身,这是元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

记忆的改善,观察方法与效果的改善,观察水平、理解水平的提高,这都属于元学习的结果。

我们重点讨论一下思维及其结构的改善。

所谓学会学习就是改善元学习品质,所谓学会思考、学会思维即元学习的重要内容。

思维本身属学习行为,思考思维则属于元学习行为。

结构方法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中广泛应用,正因为这种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因而它超出了方法本身的意义而为哲学所关注,反过来又影响各种具体科学。

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已经不是作为心理学家的皮亚杰的心理学著作,而是一部哲学著作。

思维作为一个“事物”也是有其结构的。

个体对于一个事物是否能看清其结构,从十分重要的方面反映了个体对于这一事物的认识水平。

对思维结构的认知,便反映我们对思维的认识水平。

一般来说,认清事物的结构不仅表现在对其组成元素的认识,更表现在对元素之间的关联的认识。

对于思维结构的认识亦如此。

什么是思维?比起某些心理学词典来,《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似乎更确切: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À,事实上,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思维结构。

首先,我们可以认为思维的基本“元素”就是“分”(分析、分解)与“合”(复合、综合),那么思维结构便是“分”与“合”及其相互关联。

其次,从“分”与“合”的方式上看,又有两种基本过程:直觉与逻辑。

那么我们又可换个角度,认为思维结构是直觉与逻辑及其相互关联。

我们可以把“分”与“合”及其相互关联视为思维的母结构,而直觉与辑及其相互关联则是次一层次的结构,归纳与演绎则是更次一层的结构。

我们还可以从收敛与发散及其相互关联(即从思维形态上)看思维结构,等等。

当我们从以上不同角度看思维结构的时候,恰如我们从不同角度看人的结构一样,我们可以视人的结构为生理系统与心理系统及其相互关联;也可以视人的结构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及其相互关联;还可以视人的结构为自然成分与社会成分及其相互关联,等等。

对“惧”字,由于“分”,我们认识到它由11画组成;由于“分”,我们知道它分左右两半部(左边是偏旁);由于“分”,我们知道它的发音与“具”相同。

由于“合”,我们知道它虽与“具”发音相同但含义却不同。

对于同一偏旁的许多字:惧、憬、悃、悟、怕、悦、愧、……我们都是通过对它们“分”、“分”,“合”、“合”而加深了认识。

对这一群字,我们通过“分”而一个一个地认识了,通过“合”又进而认识到它们都表示一种情绪或心情、心态,它们的发音都与作为右半部的字根有关,前四个字的发音与字根相同,后三个字则相近,但发生了嬗变。

上述的“分”与“合”属于思维,属于一般的学习;与此同时,如果对“分”与“合”本身有了体验,有了“分”与“合”的策略,提高了“分”与“合”的能力,这就是元学习的内容。

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让学生学习“分”与“合”,甚至在有的时候以知识传授为陪衬而着眼于训练学生进行“分”与“合”,或者某个时候刻意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某个时候又特意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这都是在教学生学会思维,都是元学习的内容。

我们已说过,结构包含元素的关联,对关联的重视是重要的结构思想。

结构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是关联变化带来的,拥有同等知识量的人在创造力上显示出很大差别的事实是常见的,形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思维结构的不同,也是元学习的效果不同。

所以仅有知识量的增长是远远不够的。

演绎,完全性归纳,非完全性归纳,比喻与联想,顿悟(或灵感),这五种形式多少反映了思维结构的复杂;其中,前两种是逻辑的,第三、四种逻辑性就弱了很多,最后一种就谈不上什么逻辑了。

思维策略所提出的问题是,除了不同形式的思维分别都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外,还有一个不同形式思维的联结问题。

某种思维形式得到特别发展是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然而某一方面的特别薄弱则必定对良好思维结构造成不利影响;不同思维形式的合理联结或搭配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

以归纳与演绎为例,两者常常须要交替运用,完全归纳常常又须经历非完全性归纳,更富开拓意义的则是联想与顿悟,高水平的思维素养是逻辑与直觉共同铸成的。

这就是元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通过结构的改善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一般心理结构与元学习众所周知,认知心理只是心理成分之一种,虽然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却不是唯一的。

认知结构的变化,包括认知策略、认知整体素养的改善,认知结构的优化,是元学习的重要方面,非认知心理结构的优化也是元学习不可忽略的方面。

学会思考,学会关心,这两个“学会”的内容是不同的,前者是改善思维,后者是改善态度、情感,前者涉及的是认知心理结构,后者涉及的是非认知心理结构。

学懂数学,喜爱数学,迷恋数学,这是不同的层次。

学懂数学只意味着会应用计算公式了,会拿已有的命题去论证未知的命题了,等等。

喜爱数学则还不只是限于这些,光有会算、会证还不一定喜爱,喜爱了,则更愿去算、去证,而且实在遇到难算、难证的问题也乐意去想办法,克服困难,学习意志更有可能坚强起来。

如果达到迷恋的程度,那可能会愿意为数学科学献身,愿意通过数学科学为社会做出贡献来。

学懂数学,这是一般学习问题,喜爱、迷恋,则涉及到学习本身机制的改善。

相反的情形并不罕见,害怕数学,希望尽早告别数学,这种情形在中学生中不难找到。

学生中盼望脱离数学“苦海”的这类现象不属于对具体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属于预前的态度与情感,他们也许仍然能学懂不少的公式和定理,在一定程度上学会数学,但他们达不到喜爱数学、关心数学,因而他们很少可能在更高要求下学会数学。

以上是以数学为例来加以说明的,对于其他科目亦存在类似的问题。

非认知心理是有其结构的,从成分上讲,它也可以包含一般心理学提到的过程性成分(情感、意志等),倾向性成分(兴趣、需要等),特征性成分。

由于非认知心理与认知心理有密切联系,而且认知心理对非认知心理的影响更为显著些,所以在学习理论中也存在忽视非认知心理的观点,甚至还有否认非认知心理研究必要性的观点。

因而,我们从认知结构改善的角度来理解元学习的时候比较容易,而从非认知结构的角度来全面理解元学习的时候相对困难一些。

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兴趣、情感、意志之类心理要素既可以参与学习过程,也可以直接参与元学习过程。

似乎当教师并不注意意志、情感一类的心理因素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可以展开,所以也确有教师并不关注这些对元学习有极大影响的因素。

事实上,虽然认知对于意志、情感等有重要影响,但是,反过来意志、情感既可以推动认知过程,又足以阻止某些认知过程的顺利展开。

总之,非认知心理结构的改善作为元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不容忽视的。

从“分”的方面看,我们先后讨论了认知结构与非认知结构;从“合”的方面看,又得注意它们的关联,心理结构又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这样,我们就可心说,元学习是学习过程中导致心理结构改善的活动。

一般学习中可能包含着自发的元学习,自觉的元学习则是明确着眼于学习心理结构改善的。

四、知识结构与元学习我们可以对一粒米作结构分析,也可以对整个宇宙作结构分析;可以对具体的实物作结构分析,也可以对抽象的事物(如思维)作结构分析。

现在我们对知识作结构分析。

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浩如烟海,即令是确定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含量很大,但对它也是可以分析其结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