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溪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2023高考语文甲卷古诗

2023高考语文甲卷古诗

2023高考语文甲卷古诗【真题再现】(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临江仙晁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官方评价】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

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知人论世】1.人生经历: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

神宗元丰二年进士。

十七岁随父至杭州,著《七述》以谒苏轼,轼自叹不如,由是知名。

哲宗元祐初为太学正,累迁著作佐郎。

绍圣初坐元祐党籍,谪监处州、信州酒税。

徽宗朝,历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

党论起,出知河中府。

蔡京等执政时,党论复起,元祐诸贤与司马光、苏轼等,被控为“奸党”,晁补之亦在其中,后徙湖州、密州、果州,遂主管鸿庆宫。

崇宁五年(1106年),晁补之还家。

由于他一生仁途坎坷,屡遭贬谪,多处漂泊,对宦海生活感受尤深,所以他归隐乡里后,“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忘情仕进,慕陶潜为人。

”大观四年(1110年),“党籍”事消,他授知达州,未赴,改知泗州,至官无几,便卒于泗州官舍,年58岁。

2.艺术成就: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

与张耒并称“晁张”。

(1)为文主张师心而不蹈陈迹,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或即景抒情,描摹真切;或借事寓理,叙议交织。

风格温润典缛,流畅俊迈,近于柳宗元。

(2)诗学陶渊明、韩愈、欧阳修,以古体为主,乐府是其所长,他的乐府诗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

(3)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

写景、咏花、赠和、悼亡而外,还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而绮艳语较少。

登鹳雀楼的具体翻译意思

登鹳雀楼的具体翻译意思

登鹳雀楼的具体翻译意思登鹳雀楼的具体翻译意思登鹳雀楼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登鹳雀楼的具体翻译意思,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的具体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的鉴赏王之涣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之一,为人豪放,常击剑悲歌,以参加科举考试为耻,与著名作者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均有唱和,交往颇深。

《全唐诗》仅存录他的六首绝句,其中七绝《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和五绝《登鹳雀楼》是古今传诵的名作。

鹳雀楼,也叫颧鹊楼,是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四大名楼。

原楼高三层,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当时常有似鹤的飞禽鹳雀栖息在上面因此得名。

登楼可以“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晋南风光,尽收眼底。

唐代许多作者都到这里登临眺望,留下了不少诗章。

其中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仅四句二十个字,却是其中的压卷之作。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

”李益、畅诸二人的诗已寂寞无闻,唯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名垂千古,独占鳌头。

《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作者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描绘了登临鹳雀楼所看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豪放雄劲,气势磅礴。

作者运用朴素、浅显的词语,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登楼所见的广袤河山的情景: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云遮雾绕,可阳光依然炽烈。

远处,一轮夕阳逐渐落进了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依然耀眼的太阳从山旁缓缓西沉。

这是远景、空景。

近处,楼下黄河滚滚而来,一泻千里,从西北天际向东方大海奔流而去。

这是从地面写到天际,视线是由近及远。

古诗东溪·行到东溪看水时翻译赏析

古诗东溪·行到东溪看水时翻译赏析

古诗东溪·行到东溪看水时翻译赏析《东溪·行到东溪看水时》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梅尧臣。

其古诗全文如下: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前言】《东溪·行到东溪看水时》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围绕看水,写出了水乡的秀丽风光与自己的闲情逸趣,造语平淡,描绘缜密。

【注释】⑴东溪:即宛溪,在作者家乡安徽宣城。

溪发源于天目山,至城东北与句溪合,宛、句两水,合称“双溪”。

溪中多石,水波翻涌,奇变可玩。

⑵孤屿:这里指水中孤石。

⑶野凫:野鸭。

⑷着花:开花。

⑸蒲茸:初生的菖蒲。

⑹净于筛:被筛选干净。

⑺住不得:再不能停留下去了。

⑻薄暮:黄昏。

【翻译】我来到东溪边观赏溪景,面对着水中的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

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

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经过修剪,平坦的沙岸,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

我虽然迷上了这里但不得不回去,傍晚到家马儿已累得精疲力衰。

【赏析】这是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

第一句,写行到之地(东溪)与到此之由(看水),而“闲意”已暗含于巾,因为只是为了“看水”而“行到”,自是爱闲而不是车马征逐,奔走钻营。

第二句写面对之景(孤屿)与留连之情(发船迟),而山水之美,使作者爱之不厌,亦自见于言外。

平平写来,毫不费力,而十四字中概括如许之多,确是“平淡”而有工力的(《临汉隐居诗话》)。

在结构上,又学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份闲适与淡然。

当然,这还只是开端,精采的还在下面。

三、四两句,写“看水”时所见岸旁之景。

元代方回赞为“当世名句”(《瀛奎律髓》);清代纪昀赞为“名下无虚”(《瀛奎律髓评》);陈衍也说“的是名句”(《宋诗精华录》)。

它妙在那里,宋代胡仔说:“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用意”(《苕溪渔隐丛话》)。

古诗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翻译赏析

古诗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翻译赏析

古诗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翻译赏析《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作者为宋朝诗人晏几道。

其古诗全文如下: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前言】《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是宋代词人晏几道(一作晁补之)的作品。

此词当是酒席间的赠人之作。

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

全词通过描述作者与友人的酒筵欢会,表达了对人生相聚苦短的心理感受。

【注释】⑴这两句一作“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稀,一作“移”。

⑵这句一作“试从今夜数”。

⑶相会:相聚。

⑷这句一作“浅酒欲邀谁共欢”。

⑸东溪:泛指风景美好的地方。

近,一作“尽”。

【赏析】小晏多愁善感,对于人生,总是放不下他的思考,欢会之际难遣闲愁,春日临近顿生希望,悲愁与欢乐,聚合与离散,总是此消彼长起伏回旋,在他的心灵之中形成大大小小的波澜。

这首《临江仙》词,就可以看作是他的感情长河中泛起的一朵浪花。

词的上片写的是与友人在一起的酒筵欢会,却以“眼中欢事常稀”来表现,使欢乐也蒙上一层愁苦的阴影。

因为聚会稀少,故而特别珍惜;因为珍惜,故而更怕这段欢事的终结;因为怕它终结故而要仔细地数一数究竟还有多少个相聚的日子。

作者真切地表述了细腻的心理活动,很是耐人寻味。

下片当以“东溪春近好同归”为核心,表述了作者对生活的取向和希望。

“浅酒”与“深情”两句,就其句式与内涵而论,又是相互纠葛在一起的,这种笔法,本是《临江仙》词牌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的写作要求,其间有对比,有连结,或为对仗,或为互文。

这两句是说:浅酒无别人可劝,惟君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惟君能知。

这样就把席间欢会的主客双方的亲密关系交代了出来。

“东溪”,即东边的溪山,泛言风景秀丽之处,并不是实有的地名。

选个好去处,携同归隐共赏春光,也就不会再有异地分离的情况了——这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最后两句是由“春近”二字引发出来的想象中的东溪美景:“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黔游日记七》(徐霞客游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黔游日记七》(徐霞客游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七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黔游日记七原文二十八日出西坡城之西北门,复西向陟岭。

盘折而上二里,始升岭头,其北岭尚崇。

循其南而西,又二里,望西北一峰,甚近而更耸,有雾笼其首,以为抵其下矣。

又西一里,稍降而下,忽有脊中度,左右复中坠成峡,分向而去,其度脊阔仅二尺,长亘二三丈而已,为东西联属之蒂。

始知西坡一山,正如一芝侧出,东西径仅十里,南北两垂,亦不过二三十里,而此则其根蒂所接也。

度脊,始上云笼高峰。

又二里,盘峰之南,是为倪纳铺。

数十家后倚高峰,南临遥谷,前所望方顶屏列之峰,正亘其南。

指而询之,土人曰:“是为兔场营。

其南为马场营,再南为新、安二所。

”新为新城所,安为安笼所,即与广西安隆土司为界者。

由铺之西半里,有脊自山前坞中南度,复起山一支,绕于铺前,脊东西流水,俱东南入纳溪桥之上流者,第脊西之流,坠峡南捣甚逼。

又稍北,循崇山而西半里,有脊自南岭横亘而北,中平而不高,有堡楼峙脊间,是为保家楼。

已为儸儸(彝族)哨守之处。

其脊自西南屏列而来,至此北度,东起而为高峰,即倪纳后之雾笼者;西亘而成石崖,即与来脊排闼为西夹坞者。

由脊北循石崖直西,行夹坞之上,是为三条岭。

西四里,石崖垂尽,有洞高穹崖半,其门南向,横拓而顶甚平;又有一斜裂于西者,其门亦南向,而门之中有悬柱焉。

其前坞中水绕入西南峡,路乃稍降。

复西上岭坳,共三里,为芭蕉关。

数十家倚北山南突之坳间;水绕突峰之南,复北环关西而出;过关,则坠峡而下,复与水遇。

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十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十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十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十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漻水出江夏平春县西,漻水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水入焉。

水源东出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径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

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

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

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井今堙塞,遗迹仿佛存焉。

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

赐水西南流入于漻,即厉水也,赐、厉声相近,宜为厉水矣。

一水出义乡西南入随,又注漻。

漻水又南径随县注安陆也。

南过安陆入于溳。

薪水出江夏蕲春县北山,山即蕲柳也。

水首受希水,枝津西南流,历蕲山,出蛮中,故以此蛮为五水蛮。

五水谓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蕲水其一焉。

蛮左凭居,阻藉山川,世为抄暴。

宋世沈庆之于西阳上下,诛代蛮夷,即五水蛮也。

南过其县西,晋改为蕲阳县,县徙江洲,置大阳戍,后齐齐昌郡移治于此也。

又南至蕲口南,入于江。

蕲水南对蕲阳洲,入于大江,谓之蕲口。

洲上有蕲阳县徙。

决水出庐江雩娄县南大别山,俗谓之为檀公岘,盖大别之异名也。

其水历山委注而络其县矣。

北过其县东,县故吴也。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是也。

《晋书地道记》云:在安丰县之西南,即其界也。

故《地理志》曰,决水出雩娄。

又北过安丰县东,决水自雩娄县北,径鸡各亭。

《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吴败诸侯之师于鸡父者也。

安丰县故城,今边城郡治也。

王莽之美丰也。

世祖建武八年,封大将军、凉州牧窦融为侯国,晋立安丰郡。

决水自县西北流,径寥县故城东,又径其北,汉高帝六年,封孔藂为侯国,世谓之史水。

决水又西北,灌水注之,其水导源庐江金兰县西北东陵乡大苏山,即淮水也。

许慎曰:出雩娄县。

俗谓之浍水。

褚先生所谓神龟出于江、灌之间,嘉林之中,盖谓此水也。

灌水东北径蓼县故城西,而北注决水,故《地理志》曰:决水北至蓼入淮,灌水亦至蓼入决。

《春秋》宣公八年,冬,楚公子灭舒蓼。

《黔游日记二》(徐霞客游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黔游日记二》(徐霞客游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二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黔游日记二原文三十日平明饭,出独山州北隘门,西北向循西界山行。

六里,有小水亦自西坡东注,涉之。

又北二里,北坞渐穷,山脊自东界西度南转,乃路转东北,涧中小水北流。

渡涧,循东界山腋间东北上,又二里,有水溢路旁石穴间,甚冽寒冷。

其侧有蒙氏修路碑。

从此攀石磴东北上岭,雨大至。

一里半,北登岭隘。

是岭由东南度西北,乃祖山,从其东北分裂众枝:其直东而去者,为黎平、平崖之脊;东南分枝而下者,为荔波、罗城之派;西北分枝而下者,度此稍北,即西转南走而环于独山之西,度鸡公岭而南,为蛮王、多灵之派。

独山州南二十里,有山尖起,立于众山之中,是名独山,州之所以得名也。

又东北行山峡间,乃下。

共二里,有涧自东谷走深崖中,两崖石壁甚逼,涧嵌其间甚深,架石梁其上,为深河桥。

过桥,复跻崖而上。

登岭而北,有小水自东北泻石崖而下,涉之,复升岭,共一里,遂由峡中北行。

又二里,乃下,东北行壑中。

有村在东山下,由其前少转西北,共二里,有溪自东北来,渡之。

溯其西岸,东北逾岭二里,一水自东北来,一水自西北来,东北者较大。

于是涉西北水,缘中支山而上,东北三里而登其冈。

饭于冈上。

乃稍下,又北逾岭而下夹坞中。

共三里,又上,有溪自南峡北向下坠深潭,潭小而高,此西北小溪之源也。

又北逾岭下一里半,下度深壑中,有涧自西南峡中来,至此东向四转,此东北个溪之源也。

涉之,西南登岭。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项训练作用类试题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项训练作用类试题

高考诗歌专项训练------作用类试题一、结构上的作用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móu):古代士兵的头盔,诗中借指士兵。

1、词的前两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在结构上起何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莺声罗隐井上梧桐暗,花间雾露晞。

一枝晴复暖,百啭是兼非。

金屋梦初觉,玉关人未归。

不堪闲日听,因尔又沾衣。

2、颈联中“百啭是兼非”一句在诗歌结构方面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夜杜甫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3、颈联在全诗结构上有何作用?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夜泊①李流芳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②书难达,燕台③路正长。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注】①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诗人北上京师应试,当时明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境地。

②吴会:吴地的会稽,即作者故乡。

③燕台:指燕京,明朝的京城。

4、请分析诗歌第三、四句在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生白居易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①海角天涯:极言遥远。

②教:使、让,读平声。

③展张:展开、铺开。

④故园:指白居易的家乡下邽。

⑤为传:替我捎信。

5、从全诗来看,景物描写有何作用?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①公实②雷雨[宋] 洪炎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

拟叩九关③笺帝所,人非大手笔非椽。

【注】①次韵:按原诗的韵进行和诗。

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Ⅰ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共12分,每小题3分)我们这个时代特别喜欢高扬“经典”。

黑格尔说:“熟知非真知。

”“经典”的流行很可能会_______我们对经典的认知。

关于经典的界定,我喜欢当代学者刘瑜的说法:“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

”如果世界上有经典,()。

所以,经典的意义应该是个性化的,即与“你”有关,而且是与“对你的帮助”有关。

人永远是书的主人,读者的高贵就在于他可以不向任何书屈从,他可以顺心而行,纵横书海。

读不下去的书,绝不因别人的热捧去囫囵吞枣进而_______;能读下去的书,也绝不因有人_______而弃之不顾。

很多人_______的只不过是读到了作者,而读书的要义在于读到自己。

所以,读书永远是一门“切己”的人生学问,只要这本书是你人生的经典,它就能引发你生命的触动;只要能勾连起你活色生香的世界,它就是你的经典。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遮蔽人云亦云诋毁沾沾自喜B.阻碍人云亦云诋毁踌躇满志C.阻碍亦步亦趋诽谤沾沾自喜D.遮蔽亦步亦趋诽谤踌躇满志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那是因为你的生命与它发生了关联B.那发生了关联的一定是因为它与你的生命C.那也是因为它与你的生命发生了一定的关联D.那一定是因为它与你的生命发生了关联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只要这本书成了你人生的经典,它就能引发你生命的触动。

B.只要能引发你生命的触动,这本书就是你人生的经典。

C.这本书只有成为你人生的经典,才能引发你生命的触动。

D.只有能引发你生命的触动,这本书才算是你人生的经典。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茶馆》赵太爷老舍话剧B 《离骚》“楚辞”屈原叙事诗C 《氓》《诗经》“诗三百”现实主义D 《蜀道难》近体诗李白浪漫主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滇游日记二十四》(徐霞客游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滇游日记二十四》(徐霞客游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四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滇游日记二十四原文十六日平明,炊饭而行,遵南街出,七里至罗尤邑。

余以为将滨湖而行,而大道俱西南循坡,竟不见波光渚影。

途中屡陟冈越涧,皆自西向东,而冈涧俱不巨,皆有村庐。

八里,一聚落颇盛。

以其南又一里,大路将东转而趋海门桥,有岐西南入,乃石宝山道也,从此始与大道别。

南瞻印鹤山,尖耸而当湖之南,为一川之南屏。

其脉自湖东南下伏,而西度复耸,故榆城大道,过海门桥绕湖南而东,由其东伏处南逾而出观音山;湖流所注,由海门桥绕山北而西,由其西尽处南捣而下沙溪。

石宝山又在印鹤西南,东隔此溪南下,又西隔驼强江北流,故其路始从此溪北峡入,又从驼强江东峡渡,然后及石宝之麓焉。

由岐路循西坡南下,一里,度一峡,从峡南上,转而西行,二里余,已遥望石宝山尖穹西大峰之南矣。

于是复西南下一里,涉涧,乃南向升层冈,峡中曲折三里,始南逾其脊。

南下二里,有水自西南峡来,至此折而东去,是为驼强江,有大石梁南跨之,桥南环塍连阡。

南陟之,半里,有村庐倚南坡下,颇盛,是为驼强村。

从村南复随箐南上,一里余,登岭脊。

从脊上西望,老君山雪色峥嵘,在重峰夹涧之西,始知石宝之脉,犹从金华南下,而尽于驼强北转之处;若老君之脉,则南从横岭而尽于黑会、澜沧之交矣。

平行脊上一里余,稍南下,度峡坳,半里,东望海门桥之溪,已破峡嵌底而南,有路随箐直下而就之,此沙溪道也;有岐南上盘西峰之南,此石宝道。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翻译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翻译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翻译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纤妍,数家烟火自为西南边。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解:①隐沦:泛指神仙。

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反问今就是何世,实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紧顺题意,斥责进山探访隐者。

诗人将“隐者”与“隐沦”并作对照,把隐者归隐的东溪形容为仙源,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敬仰之情。

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用得贴切,既表明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

从章法上看,此联照应了上联中的“仙源”一词。

c.“四面云山谁纤妍,数家烟火自为西南边”充分运用复述,一问一答,密切契合。

“人”的发生给山色平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尾联以议论作结,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

“朝市”泛指尘世。

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人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

e.全诗语言自然清爽,诗脉抑扬顿挫简洁,意境淡远悠长。

诗人通过对隐者东溪草堂的描写,整体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超然情怀。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6分)参考答案:14.(5分)ad 【评分标准】选a得3分,选d得2分,共5分,选b.c.e不得分。

【解析】a.本题考查对诗歌句意和抒发技巧鉴赏能力。

“诗人将‘隐者’与‘隐沦’并作对照”观点错误。

诗人以“隐沦”指代韦九山人。

d.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和内容的分析能力。

“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入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说法与“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前后矛盾。

尘世之中尚为承平之世,不是秦末乱世,韦九山人隐逸山林不是避祸之举,而是天性使然。

15.(共6分后,其中请问出来情感给2分后,分析每点给1分后,意思对即可。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厌倦朝市、向往归隐的心情。

(或对污浊尘世的厌弃,对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的喜爱。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3篇)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3篇)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3篇)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同崔邠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翻译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注释鹳雀楼:唐代河中府的名胜。

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

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

后为河水冲没。

西:一作“南”,一作“前”。

汀洲:水中小洲。

箫鼓:箫与鼓。

泛指乐奏。

魏国山河:指大好河山。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

为:一作“知”。

风烟:一作“风尘”。

起:一作“是”。

思归:一作“思乡”。

远目:远望。

赏析此诗开头四句由傍晚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

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时候,面对寥廓江天,往往会勾起对时间长河的联想,从而产生古今茫茫之感。

这首诗写登楼对景,开篇便写河中百尺危樯,与“蜂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等写法异曲同工。

以“高标出苍穹”(杜甫)的景物,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先声夺人之感,起得气势不凡。

此句写站得高,下句则写看得远:“汀洲云树共茫茫。

”苍茫大地遂引起登览者“谁主沉浮”之叹。

遥想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祀后土”,曾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

(《汉武故事》)所祭后土祠在汾阴县,唐代即属河中府。

上溯到更远的战国,河中府属魏国地界,靠近魏都安邑。

诗人面对汀洲云树,夕阳流水,怀古之幽情如洪波涌起。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一联,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铸一体,精警含蓄。

李益生经战乱,时逢藩镇割据,唐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今日山川对垂泪”(李益《上汝州郡楼》),不单因怀古而兴,其中亦应有几分伤时之情。

东溪梅尧臣阅读答案

东溪梅尧臣阅读答案

东溪梅尧臣阅读答案东溪梅尧臣阅读答案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这首诗的颔联,被前人称颂为“当世名句”,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也说:“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意。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两句诗。

(4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上句写野鸭在岸边睡觉,显得是那样的安详、悠闲和自在,突出了环境的清幽、静美。

(1分)下句写溪边的一株老树为春气所动,开得繁花似锦,显出了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

老树不老,因缀满鲜花,其枝也俏。

(1分)表达了作者对闲适优雅,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2分)(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追寻一种闲适优雅,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前三联对东溪清幽、秀美的自然景色的描写就是它这种心境的真实流露。

(2分)但是,他却身不由己,尘世的缧绁太多,他却挣不脱社会编织的这张大网,不得不发出“情虽不厌”,却“住不得”的感慨,表现了他内心的痛苦、无助与无奈的复杂情感。

(2分)说明文阅读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其类型如下: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引用说明)的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__特点。

例2: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作用是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例3:人工消雾有三种方法。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京兆府栽莲》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

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1全文赏析这首是白居易时为周至尉趋府作。

诗人在府门前看到一节莲花,莲花花枝惨败,前八句景物描写,描写了莲花的惨白景象,第九句和第十句,引出议论和感叹,同时也起到转折的作用——“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第十一句和十二局借物抒情,“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生存的地点不是好地方,表达白居易对现状和当下环境的不满。

第十三句和十四句则其到衬托的作用,也是借物抒情的笔法,用莲花曾经在溪中的美好时光表达自己对过去生活的缅怀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诗人感觉自己与莲花命运。

东溪原文、翻译及赏析整理

东溪原文、翻译及赏析整理

东溪原文、翻译及赏析整理东溪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通常是古人用来托物言志的载体,一首好的古诗一般蕴含了什么思想内容呢?以下就是我收集的东溪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鉴赏。

东溪原文、翻译及赏析《东溪》宋朝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东溪》译文我来到东溪边欣赏溪景,面对着水中的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

野鸭在岸边睡着,布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宠爱。

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好像经过修剪,平坦的沙岸,雪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

我虽然迷上了这里但不得不回去,傍晚到家马儿已累得精疲力衰。

《东溪》解释东溪:即宛溪,在家乡安徽宣城。

溪发源于天目山,至城东北与句溪合,宛、句两水,合称“双溪”。

溪中多石,水波翻涌,奇变可玩。

野凫:野鸭。

蒲茸:初生的菖蒲。

住不得:再不能停留下去了。

薄暮:黄昏。

《东溪》赏析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结构严密,体现了诗人的一片闲情逸致。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诗人特地乘舟到东溪去看水,一是说明东溪水好,再就是诗人自己“爱闲”’成天挣扎在名利场中的过客是无暇观赏山水的;其次句写到了东溪,登山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沉醉,不由地流连忘返。

“发船迟”正见此意。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四句详细描绘东溪风光。

坐临孤屿,诗人看到的是野鸭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和平平沙石,平平经常的野鸭在岸边栖息,诗人竟看到了其中的闲意,不是“闲人”哪有此境界?这正是推己及物,物我两忘。

又看到老树着花,盘枝错节,人老心红,焕发了诗人的青春气息。

“无丑枝”新奇俏皮,恬淡悠闲的心绪又一次得到深化。

再看那“齐似剪”的蒲茸,“净于筛”的沙石更觉赏心悦目,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结句“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风景虽好,但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

“情虽不厌”回应了首句的“发船迟”,天色已晚,“住不得”说出了心中的无奈,薄暮催人回,车马也劳顿了一天了。

柳贯《遗清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柳贯《遗清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柳贯《遗清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柳贯《遗清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柳贯《遗清堂记》原文及翻译柳贯原文:人有千金之蓄,必留遗其子孙。

之爱之,何尝不欲其贵且富哉?顾吾有重于千金,轻于鸿毛。

无所待而长存,无所恃而不灭,一言之训,贻之数十世。

真之马氏父子,再从宦于南。

予不识其父,而识其子叔敬,与之交,信其所受之正矣。

始其父卒潭府推官,顾言曰:“吾以一清遗尔子孙,吾以为丰,尔毋以为啬也。

”及叔敬免丧,有仕资,揭“遗清”扁所居堂,上以承诸其先,下以诏诸其后之是意也,岂以一言易千金哉?它日,叔敬过予寅轩,请发其义,予无以解焉。

予闻举其所有,持以与人,谓之遗,而遗必有其物矣。

投桃之腆,不薄于报琼;与带之华,不滋于献红。

故有所遗者,其遗浅;无所遗者,其遗隆。

昔子之先君子推其所蓄,以悉敷遗于子,而子又能兢业奉持,以保有所遗,如临冰玉,如饮沆瀣不泥滓以取义也,不翕泚①“以为炎也,不疏宕以取容也,不窒塞以废权也。

渊然澄穆之天洋乎陟降之地人若不足我则有余彼韦杨氏之在西都皆知所以爱其子孙皆知所以遗其子孙矣。

然丞相之宗,不绵于太尉之胤,论者谓“大鸟覆坟,有开厥祥”,而不知经义有限,心德无穷。

方其遗之之初,固已卜之于此,而言子张欲知十世之问,夫子盖以百世可知者答之。

呜呼!以予观于马氏,夫岂曰遗之一言而止也?叔敬五兄弟,颉颃并奋,而叔敬尤有能名,今以吉府照磨官,辟掾江西廉访使者之幕,蜚英腾茂,其在斯乎!(选自《全元文·柳待制文集卷之十四》)[注]①翕訢(xīzī):指小人相互勾结。

译文:人有千金的积蓄,一定会留给自己的子孙。

亲子孙爱子孙,何尝不想他们地位高且财富多呢?不过我有比千金还重,比鸿毛还轻的东西。

不用依靠却可以长存,不用依赖却可以不消亡,一句话的教诲,可以留给几十代子孙。

真州的马氏父子,两次到南方做官。

我不认识父亲,却认识儿子马叔敬,和他结交,相信他所受到的教诲是合乎道义的。

当初马叔敬的父亲在潭府推官任上将要去世,看着儿子说:“我把一身清自留给你等子孙,我认为这是很丰厚的,你不要认为这过于俭省啊。

东溪别业寄吉州段郎中翻译

东溪别业寄吉州段郎中翻译

东溪别业寄吉州段郎中翻译东溪别业寄吉州段郎中翻译:方干,字雄飞,桐庐县人。

幼年即有清俊之才,(但是为人)散漫粗拙没有什么事可做。

大中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没有考中,隐居在镜湖中,湖的北面有一座茅草书房,湖的西面有一座松岛,每当风清月明之时,带着小儿和邻居老人,撑一支轻便的小船往返于书斋与松岛之间,使自己一向淡泊的心非常惬意。

所居之所的水木幽门,一草一花,都能使客人流连忘返。

(虽然)家境贫苦,(但是)备有一把古琴,用以行吟醉卧来自娱自乐。

徐凝当初有(很高的)诗名,一见方干就很看重他,于是与他互相为师友,于是徐凝教给方干(诗文)格律。

方干有赠徐凝的诗歌:“把得新诗草里论。

”当时得人认为方干反说(徐凝)为村里老人,(因而)怀疑方干讥诮徐凝,(其实)不是这样的。

方干相貌丑陋有兔唇,生性喜欢凌侮人。

大夫王廉到浙东问政巡察,礼貌地邀请方干到来,错误地拜了三拜,人们称为“方三拜”。

王公欣赏他的操守,要推荐他到朝廷,委托吴融草拟奏表,过了一段时日,王公因病逝世,事情没有办成。

方干早年随同计吏(郡县负责会计事务的官吏),往来于两京之间,喜欢多事的公卿们争相请他入幕,(但是)他的名字最终没有上达,于是就回乡了,(从此)不再有荣辱之想。

浙中凡是有园林名胜,就总是拜访主人,留下题诗几首。

当初李频向方干学习作诗,李频考中进士,诗僧清越向方干祝贺道:“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

”咸通末年去世。

他的门人一起讨论他的德行谋略和事迹。

确定其谥号为玄英。

乐安人孙郃等人搜集他的遗诗370多篇,共有10卷,王赞评论他说:“抹肌洗骨,如冰一般晶莹,像云霞一般绚烂。

自带嘉肴,其他味道再鲜美的肉食也不吃。

清丽不输于芬芳的清香,癯苦不输于干棘。

当他得志的时候,倏乎之间与神相会。

言词好像还未到,诗意已经独自前往。

”孙郃了评论道:“他的出众,就像出自普通花卉的仙葩;他的声音,就像来自普通人的灵鼍一样啊。

”看他们的评论,一点都没有言过其实啊。

古代黔娄先生去世,曾参与他的门人来慰问,问道:“先生去世,要用什么做他的谥号啊?”他的妻子说:“用‘康’。

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的意思

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的意思

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的意思“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其古诗全文如下: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

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注释】⑸期:约会。

⑹东溪:指南冠谷中的溪水,代指诗隐居之处。

汝:这里指诗人的弟弟。

⑺鸬鹚:鱼鹰,渔人用以捕鱼的鸟。

【翻译】昨日山中捎信给我,眼下已到耕种时节。

信中怪我还山太迟,山中放友情深意切。

如今独向潭上饮酒,再无兄弟林下相约。

东溪之上想你之时,只能对着鸽鹤闯卧。

【赏析】以下四句写还山后的情景,为诗人的设想。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潭上“林下”为高冠潭口的环境,“酌”和“期”为隐居之地的生活内容,说“独”,说“无”,可见诗人别弟还山后的孤独,其中透露出兄弟之间的深情。

这两句虽是对别后情景的设想,但诗人也许在以往的山间生活中对此早有体验,因而不忍便与兄弟分别,“还山迟”的原因也许主要在于此。

诗的最后两句仍设想还山后思念弟弟时的情景。

“忆汝处”的“处”字,有彼时彼地之意。

当诗人还山后想起弟弟的时候,既不能与弟弟同去潭边饮酒,又不能与弟弟携手林下同游,只能“闲卧对鸬鹚”,难以排遣的思念,难以割舍的留恋即在这一生活细节中含蓄地表现出来,不忍分别之情也就在其中了。

也有人以为这后四句是转述杜陵叟的话,说杜陵里独处山间,如何思念诗人,如果这样理解,那么此篇便主要是写“杜陵叟”,似与别弟的意义不合。

这首诗写得极为平淡自然,很适于表达山问闲居情趣。

而平淡自然中义含不尽之情。

诗的前半写不得不归,后半写不忍便归,把故友之情、兄弟之情都表现得很含蓄,很真切。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专题10 诗歌阅读(词曲)- 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解析卷)

专题10 诗歌阅读(词曲)- 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解析卷)

专题10诗歌阅读(词曲)【2023年】(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14.A15.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

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

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

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在雪中零落的梅花。

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意象,用动词“垂”“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

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秀丽的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依依杨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纷纷零落。

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既安慰了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豁达的情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溪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皇祐五年(1053),梅尧臣居母丧回到家乡。

他徜徉于家乡秀丽的景色中,写了不少,寄托对水及人生的情趣。

这首诗作于至和二年(1055)乡居时。

鉴赏
这是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

第一句,写行到之地(东溪)与到此之由(看水),而闲意已暗含于巾,因为只是为了看水而行到,自是爱闲而不是车马征逐,奔走钻营。

第二句写面对之景(孤屿)与留连之情(发船迟),而山水之美,使作者爱之不厌,亦自见于言外。

平平写来,毫不费力,而十四字中概括如许之多,确是平淡而有工力的(《临汉隐居诗话》)。

在结构上,又学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份闲适与淡然。

当然,这还只是开端,精采的还在下面。

三、四两句,写看水时所见岸旁之景。

元代方回赞为当世名句(《瀛奎律髓》);清代纪昀赞为名下无虚(《瀛奎律髓评》);陈衍也说的是名句(《宋诗精华录》)。

它妙在那里,宋代胡仔说: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用意(《苕溪渔隐丛话》)。

先就第三句说:《漫兴》中有沙上凫雏旁母眠,此句取景与杜
相同。

这说明:作者写水乡春色,抓住了最有特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由此景象中细绎出有闲意来。

凫眠是人所共见的,而闲意则由作者的想象与感觉来。

作者看到野凫眠岸,想象它的自由自在,感觉它有闲意,其实正是作者自己爱闲、羡闲。

当时人傅霖诗曰:忍把浮名卖却闲。

热衷名利之徒是不会爱闲、羡闲的。

这是要从当时社会环境来看的。

当然,说闲也并非真的遗弃世事,更不是不劳而食。

那些热中名利的车马客才真是不劳而食的人;而浮云富贵,不事奔竞的人,往往正是最关心世事的。

第四句写岸旁老树,春深着。

此亦乡村常见之景。

但老与丑往往相连,说它无丑枝,是作者的新意。

这样写,不仅使这一平常村野增添几分春色,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心情。

欧阳修说梅尧臣文词愈清新,心意难老大,有如妖娆女,老自有余态(《水谷夜行》)。

老树着花无丑枝正是老自有余态,正是作者心意难老大的自我写照。

这两句合起来看,那就是写出了一个清淡平远而又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象,又写出了一个活静自得而又老当益壮的人物心情。

每句前四字写景,后三宇写意,边写边议,有景有意,而意又饱和在情中,使景、情、意融为一体。

从而既写出深层的含义,而又保持鲜明、生动的形象,它成为名句,其妙处是可以说清的。

三、四句写水旁岸上;五、六句则写水中洲渚。

梅尧臣《游隐静山》有溅溅涧水浅,苒苒菖蒲稠。

菖蒲花已晚,菖蒲茸尚柔。

《会胜院沃州亭》中又有前溪夹洲后溪阔。

是东溪中有洲渚(即第二句
所云孤屿。

谢灵运有《江中孤屿》诗),而蒲茸为宣城山水间常有之植物。

加上浅浅与齐似剪,形象尤为鲜明。

山净江空水见沙,韩愈曾经这样写过。

但韩写的是江是急流;梅尧臣在句中加上平平和净于筛,则表现溪水的清澈而又平静,更具有江南特征。

这两句只写景,而春意之融和、游人之喜悦,自在言外。

结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

情虽不厌,但事实上又不可能在这个野溪边住下;尽管如此,仍然直到薄暮才归来。

这和王安石爱此江边好,流连至日斜(《小舫》),用意相同。

至于归到城中之后,就免不了车马驰逐,没有东溪那种闲逸之趣了。

两句中有四层转折,在多狄转折中,写出最深层的含义,此是韩、柳古文的长技,以梅尧臣为开山祖师的宋诗的以文为诗,主要就表现在这等地方。

它的长处,在于尽意;但言之太尽,形象性不免有所减溺,此诗末两句即过于质木。

这首诗有新意,有名句,有道前人所未道之处,至于通篇结构严密,层次繁多,对诗歌语言的发展,很有作用。

尤其是二、三两联,意新语工,都是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意,边叙边议,有浓郁的情趣。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结构严密,体现了的一片闲情逸致。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诗人专门乘舟到东溪去看水,一是说明东溪水好,再就是诗人自己爱闲整天挣扎在名利场中的过客是无暇欣赏山水的;第二句写到了东溪,登山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地流连忘返。

发船迟正见此意。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四句具体描绘东溪光。

坐临孤屿,诗人看到的是野鸭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和平平沙石,平平常常的野鸭在岸边栖息,诗人竟看到了其中的闲意,不是闲人哪有此境界?这正是推己及物,物我两忘。

又看到老树着花,盘枝错节,人老心红,焕发了诗人的青春气息。

无丑枝新颖俏皮,恬淡悠然的心绪又一次得到深化。

再看那齐似剪的蒲茸,净于筛的沙石更觉赏心悦目,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结句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风景虽好,但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

情虽不厌回应了首句的发船迟,天色已晚,住不得说出了心中的无奈,薄暮催人回,车马也劳顿了一天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