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谈古琴中的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古琴的琴学思想

古琴的琴学思想

古琴的琴学思想⼀、古琴⽂化的本体任何⼀种艺术皆植根于时代的⽣活和⽂化中,古琴也不例外。

数千年历史的古琴所表述的琴学哲学思想和琴艺审美理念,皆由中国传统⽂化⽽出。

传统⽂化中对⽣命的感悟和⼈格精神的培养是古琴发展的深层动⼒,古琴作为传统⾳乐⽂化的代表,⽐别的乐器更多地承载了传统⽂化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审美信息,发展成为世界上独特的⾳乐⽂化,焕发出特殊的⾳乐艺术魅⼒。

琴棋书画,是古代中国⼈⽣活中的重要内容。

琴居其⾸,因为琴之功⽤,不仅有娱⽿、平⼼的精神愉悦作⽤,还可以⽤以修⾝养性培养智慧⼈格,完善⼈⽣。

琴不仅是⼀件乐器,更是中华博⼤的⽂化的载体,还是感悟⽣命和养⽣极好的⼯具。

这样⼀件器具,⾃然成为古⼈⽣活中的选择。

古琴所承载的⽂化内涵,我们称之为“琴学”,由古琴所焕发出的中华⽂化思想和民族精神品格,我们称之为“琴道”。

⼆、古琴与传统⽂化中国⽂化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儒家⽂化⼀直居于庙堂的地位,成为中华⽂化的主流思想。

道家、佛家也以其精深的思想内涵,与儒家⼀道深刻影响中华民族思想的形成,培养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化⼈格。

(⼀)古琴与儒家天道观儒家有重视乐教的传统,儒家的天道观是以“仁、善”为基础的“天、地、⼈”之和,⽽谈到“和”莫善于为“乐”。

《周礼》⽈:“以乐教和,则民不乖。

”《乐记》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由礼达成的社会秩序安定与由乐达成的家国⼈⼼之和相结合,是儒家素来的理想国,儒家绍述的先王圣⼈⼀直以乐教化和同天下,故有“舜弹五弦琴,歌南风,天下治”的述说。

乐,担负着天地⼈和的重任。

公元前6世纪,儒祖孔⼦便将乐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是六艺之⼀。

孔⼦本⾝亦⾝体⼒⾏,每⽇必弹琴⿎瑟、歌诗吹笙,教化⼦弟培养君⼦德⾏,并向各国君王宣扬,以期达到“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兴于诗,⽴于礼,成于乐,”孔⼦把乐所致成的修养看作是君⼦⽴德修⾝的最终境界。

现存的⼀百余部古琴琴谱,其表述琴道的思想和包括琴曲琴律琴艺在内的琴学内容莫不围绕这种“天地⼈和”的天的天道观。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之魂,在中国文化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

可见,“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云“道法自然”,“道”“自然”是同一的。

“自然”具有“道”本体的品格,“道”的本性是“自然”,“白然”就是天然、白成、自然而然。

道家在哲学上以“自然”为理法,表现在审美观上,便是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以及对浮华矫饰的反对。

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是老子美学意蕴的主要源泉。

在“自然”的基础上,老子又生发出"素"、“朴”、“淡”、“拙”等儿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并把它们归结为“道”的品格。

这些美学范畴反映到卜法审美上,便形成了后世追求真朴自然和反对雕饰、姿媚书风的精神依据。

宋代以“平淡”为美的审美观、黄庭坚“伟要拙多于巧”的创作观以及傅山“丑”、“拙”、“直率”的书学观,于此都不无关系。

庄子在继承了老子美学观的基础上,对道家的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发展。

从道家崇尚自然真美的思想出发,他提出了“大美”和“贵真”等重要的审美范畴。

“大美”虽是“不言”的,但它却表现出“白”、“无为”、“天成”的特点。

因而,在庄子看来,自然、天真就是美的最高标准和尺度,这也是历代二书论在进行书法品评时,为何把“自然”作为最高艺术品位的依据。

而要实现“大美”、“至美”,“贵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只有真实的才是自然的,书法贵天成自然,贵在写出真情性。

否则,就难免流于做作和安排。

受庄子“贵真”论的影响,历代书家都以真性情的抒发为尚,盛唐草书家,宋代苏、黄、米,晚明的徐渭等,无不在其作品中一任真情性的抒发。

而真情性的抒发,则需要书者不受外物的干扰,实现对主体的超越,以虚静空明的心怀去观照艺术形象之本源,使其与“道”融合为一,这种境界即庄子所说的“心斋”和“坐忘”。

庄子从道家“法自然”的理论出发,认为宇宙本体的“道”是自然的、无为的,因此,在“道”统摄下的“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也应当是自然的。

论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美学思想,是对音乐的审美感受。

中国历史亘古绵延,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音乐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声音具有魔法而音乐则被认为是巫术,不但可以沟通思想还可以治病消灾。

西周的大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旦则认为音乐具备培养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功能,可以与礼相辅相成,并制定了一套被后来的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是明日黄花,不从心,诸侯国割据纷争招贤纳士。

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儒家与道家成为两个影响较大的流派。

他们的思想不仅反映在政治、经济和大文化上,也涵盖了音乐。

由老子奠定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是自由主义的美学思想,它高度重视人的理性精神,反对用固定的社会伦理道德来约束人的情感,主张自然地抒发和表现情绪。

一、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表现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是通过老子和庄子的著作表现出来的,也得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嵇康、李贽等的发展。

(一)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1、音声相和《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从美与丑(恶)、善与不善的对立统一角度,推演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和“前后”的对立统一规律,就在与“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和“相随”。

在这中间所体现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就是——音声相和。

所谓音声,在古汉语里应当做两个词语来理解。

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音乃合奏而出,声乃单一发出。

历代文人学士对音声作解的很多,有的认为音乃艺术之音,声乃未经修饰的自然声音。

在世人看来,前者是和谐的,也是美的;或者是不和谐的,是恶的。

但老子认为,只有“音”而无“声”,或者只有“声”而无“音”都会顾此失彼,二者是对立的两面又统一于“和”。

以合节之琴,拟太虚之音——《庄周梦蝶》音乐表现形态特点及意象构成方式

以合节之琴,拟太虚之音——《庄周梦蝶》音乐表现形态特点及意象构成方式

2、以“音”拟“物”的象征色彩谱例1《庄周梦蝶》反复强调的第二个以“音”拟“物”的乐思是在第二段中部出现的la这个音,这个音在右手“掐撮三声”技法的反复强调下牵引出贯穿本曲的第(见谱例2)。

该乐思巧妙地利用二个核心物象“蝴蝶”撮三声”技法中双音的“撮”与单音“掐”之间由于色谱例2《庄周梦蝶》中对上述两个以“音”拟“物”象征性乐思的反复呈现,将“庄周”与“蝴蝶”与特定下的146音乐美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引导着听众时刻被主题音牵引着思绪而置身于庄周的梦境,使其在梦境中不断感受、构想、推求庄周与蝴蝶间的虚实世界。

(二)与道家琴乐普遍特征相比的反常之道古琴是一种琴面无品无码、光滑无碍的乐器,其有效弦长等比琴长达一米以上,这就导致古琴在左右手配合拨奏的过程中会产生散音、泛音、按音三种不同的音色,以及带来实音与虚音这两种不同的音质感受。

相较于右手直接击弦引起琴弦震动而产生的实音,道家琴乐尤其追求右手拨弦以后、左手借助余音在指定徽位移动而产生的走手音(即虚音)带来的“韵味感”。

这主要是因为道家所追求的“清”“虚”“玄”“真”在古琴虚实对比的悠远音韵中得到了极好的契合。

而《庄周梦蝶》却反其道而行之,形成了该曲别具一格的如下音乐特点。

1、右手点断式的取音特色《庄周梦蝶》音乐审美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右手点断式的取音特征。

这种音乐审美特色具体体现到古琴操缦角度,就是该曲贯穿始终并大量使用的“长琐”“滚拂”“掐撮三声”“拨溂”“打圆”等右手演奏技法。

正如上文所讲,在《庄周梦蝶》中以“长琐”引出“庄周”这一物象,以“掐撮三声”引出“蝴蝶”这一物象,此类右手技法在之后段落至高潮段落,又加入“滚拂”“拨溂”“打圆”“拂历三声”四种套头指法,被作为贯穿全曲音乐发展的主要构成被反复使用。

这些技法从力学的角度来说是点状发音,组合技法一“滚”一“拂”、一“拨”一“溂”、一“勾”一“挑”演奏之间里外相和、上下相呼使得音乐语言变得“声多韵少”。

浅析老庄音乐思想内涵

浅析老庄音乐思想内涵

浅析老庄音乐思想内涵林莉一、注重养生的音乐思想从5老子6的恒、常以及5庄子6的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等思维看来,这一切是可以理解的。

积极来说,生命若要活得真实无伪并且具有活力以及自由,做到生命状态中的全生保真是重要的关键。

老、庄的生命情态从自然本性的最根本中体会而来,自然在/万物与我为一0的境界中找到思想论述的基石,面对生死的问题正如5庄子6所言/与天为徒0,在顺乎天地与无系于我心的状态下以超越生命的局限。

这样的思维方式正引领出中国人对生命的另一种见解,即为/养生0。

道家所开出的/养生0观念在与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和0的发展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是一种有机性的思维。

/和0是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发展上一项重要的概念,除展现音乐本有的性质外,其中亦引申出谐调、融合、适中、平顺等与生命相融的哲学意涵,在这些成组的思维中除了凸显出中国文化特有的性格外,其与/养生0所结合的音乐思想更是特殊。

老、庄对/和0的理解正是由生命的自然/平衡0状态下说起的,他们的体验是一种/从容不迫0的生命情态,这些思维从5老子6/音声相和0以及5庄子6/莫不中音0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找到思想发展的依据。

因此这样的/养生0观点有以下几点特征。

其一,自然原始的回归是首要的概念。

所谓/大0/返0/逝0等观念是诉诸于宇宙之间运行的规律以及创生的根源,生命在此并无长短而是无限地延伸。

其二,生成与变化是生命本来的面目。

在规律性、多元性、变动性所谓/气0的思维中,变动之中的相互谐调性是全生保真的基本形式。

其三,依顺于天地规则(天道思维的指引)以作为/调0 /适0/节0/养0等观念的依归。

由天道过渡到人道,以宇宙的运行为主体,进一步作为人世间的种种法度。

其四,去除/欲望0、解构/我心0。

在所谓/涤除玄览0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0的态度上寻得养生的功夫。

依于天道之序、气化之理,所谓/和0的观点,在养生之应用与展现上是多元的。

我们可以发现,在战国中晚期思想汇集的思潮下,道家所关怀的/和0被寄予一种高度的生命期望,在所谓/道0(天地法则)与/术0(人世规范)的结合下,/和0有另一层转化,即为/养生0。

庄子美学思想

庄子美学思想

虚静一、中国古代文论概念。

“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二、中医名词:心无旁念。

《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虚静的解释“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

“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

胸襟宽大得像山谷一样宽广。

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很多意见。

谷:山谷”。

浅谈“虚静”从远古至今,中国艺术已经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在这艺术发展的岁月长河中,上一眼望去,似乎不见源头;下一眼望去,好像永无尽头。

如若对中国的艺术思想进行探源,那么老庄“虚静说”的提出和发展,则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其认为“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

正是无数的中国艺术家通过对这种态度的内心关照,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从而使艺术回归到生命和自然中的本质状态,从而在艺术长河中激起了无尽美丽晶莹的浪花。

一、老庄“虚静”学说的产生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

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因此人们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状态,回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

老子把“虚静”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还提出了“涤除玄览”观点,他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

此后,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限时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费孝通先生谈“差序格局”是从私说起,私的问题是个群、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于是,费老先生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

中国的社会不像西洋社会,西洋社会是团体社会,称为团体格局,“像由几根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

“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

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

”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煞个人。

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

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

在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中,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

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可以说是公。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李鹏亚《读乡土中国——对差序格局的理解》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

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

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

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

“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

从老庄美学看中国美学

从老庄美学看中国美学

从老庄美学看中国美学作者:张洁任义杨海陈佳燕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3期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种谗岚的文明中孕育着丰富而成熟的审美意识。

本文就以著名的老庄美学作为切入口,从哲学的渗入,理性感性的碰撞,道法自然三个角度探索中国美学的内涵特征。

关键词:老庄;美学;自然;感性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297-01一、哲学的渗入讲到老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哲学思想,而很少会想到他在文学范畴的美学。

其实,在老庄的著作以及言论中,很多既是有关哲学上的思辨,也是对美学问题的探索思考。

比如在《文心雕龙》谈到“神思”即创作思维活动,其中关于创作思维心态就是来自老庄哲学思维论。

在这当中提到的“虚”,“闲”,“静”本是老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创作思维,简直不需要进行过多改造、整合、只要把接受视角改变一下,以哲学眼光来看,则是哲学思维;用艺术眼光来看,则成艺术思维,不必做中介性调节(有时甚至是哲学上的悖谬命题却在美学上存在合理性和积极影响)。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美的概念老庄很少有直接提到。

而后人则根据其言论著作所体现的一些精神看出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即老庄美学。

有关哲学的思考渗入到了美学的探索这是老庄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哲学思想的渗入,在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甚至对文学美学发生深刻影响的艺术思维也起着定势的重要作用。

就以前面讲到的“虚”问题为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强调“将真事隐去”。

同样的,“善”使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确定其伦理道德内涵,却又成为中国美学特别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从而没善相连,没善兼具。

可见,文学美学和哲学之间这种渗透、贯通现象,本身已经构成了中国文学美学的现象。

也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倘若把中国文学美学视为一个自治系统,它绝非是绝缘体,外系统的哲学既是其理论构成的内核,又是环保他的系统圈,哲学因素给其输入了信息。

老庄音乐美学思想的比较分析

老庄音乐美学思想的比较分析

老庄音乐美学思想的比较分析作者:王婧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9期【摘要】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老子与庄子都认为音乐的最高境界符合“道”的特性与内涵,都把“无声之乐”作为音乐的本原。

但两者的音乐美学思想同中有异,老子主张取消一切“有声之乐”,庄子则不反对一切人为之乐,两者对后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庄子在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出“法天贵真”的理论,描述了音乐的审美心理,并发展了老子“音声相和”的思想。

【关键词】老子;庄子;音乐美学思想老子与庄子都是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二者并称“老庄”,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活于春秋末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言论集中体现在《老子》一书中,“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

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庄子》这本著作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

虽然二人的思想一脉相承,但仍有许多差异。

在艺术方面,老庄对音乐的看法同中有异,且庄子对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有所发展。

一、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道”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五千言的《老子》一书,阐发了“道”的内涵:“它是产生天地万物的绝对存在,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后是蕴涵于其中的普遍规律,有了人类社会以后它又应该是人类生活的普遍准则。

”被老子视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具有自本自根、无始无终、无所不在、无形无声等特性,而“道”最根本的特性在于绝对和无限。

此外,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涤除玄鉴”这一理论,在美学史上影响巨大。

只有排除内心的主观欲念,保持内心虚静,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和体认。

首先,老子的思想反映在音乐方面,则提出了“大音希声”的理论。

“大音希声”符合“道”的特点,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

人们历来对“大音希声”存在不同的理解,但综观研究者们的观点,将“大音希声”理解为无声的音乐是最美的音乐较为合理,也较为符合老子的思想体系。

无声的音乐没有形状和声音,是一切有声之乐的本原,是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大美,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中国琴学与美学(一)

中国琴学与美学(一)

中国琴学与美学(一)说到古琴,包括大多数中国人在内的人对它基本没有认识,略有音乐知识的人也时而会将它与古筝相混淆。

这也难怪,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尽管延续发展几千年,但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人修身的艺术,而非公众性的娱乐表演艺术而存在,其根本目的也在于悦己之心而非悦人耳目。

所以在今天来说,名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不知是它的幸运还是不幸,幸运是因为它毕竟受到了重视保护,不至于消亡;不幸的却是,这种保护是否真是让这种古老艺术延续发展下去的最好方式,如果不从其人文精神的传承和知识分子内在修养的角度入手,能否真正把古琴艺术的精神实质保存下来?或许是仅仅保存了一种艺术形式而已。

无论如何,正因为它是一种典型的一息尚存的文人艺术,今天在中国艺术与美学中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一、与华夏精神并存的琴道古琴,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文化内涵、最有哲人味道的艺术之一。

千百年来,古琴艺术在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所具有的内涵远远大于一门简单的艺术种类,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修身立业的德行。

古琴琴器,简洁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古琴琴制,包含着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古琴琴道,与中国古老高深的“天道”相互契合;古琴琴德,蕴含着士大夫对人生哲理持之以恒的追求精神;古琴琴曲,生动丰富的故事内涵与艺术表现韵味,是体认中国古典美学艺术意境的最佳方式;古琴琴歌,古朴悠扬,记载传颂着中国历史上美丽动人的典故;古琴琴谱,精炼而传神,是世界上流传至今最古老的音乐曲谱;古琴琴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琴琴境,回味无穷,臻于妙境。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古琴艺术的美学价值。

1、琴道与天道宋代朱长文《琴史》中通过师文习琴的过程,给予古琴艺术道与器、道与技之关系一个很好的概括:“夫心者道也,琴者器也。

本乎道则可以用于器,通乎心故可以应于琴。

……故君子之学于琴者,宜工心以审法,审法以察音。

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02

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02

丝弦。

能令古人曲,递与今人传。

知音难再逢,惜君方老年。

曲终月已落,惆怅东斋眠。

听者之心被音乐所打动。

肃穆冷峻,一时「高堂如空山」。

他并未多写「三峡流泉」所表现的水势涛声,而是他的感情起伏腾跃,如沟涛激流。

心有所感时又会想到湘妃之泪、楚客之愁,以及雨飘猿啼。

这是欣赏音乐的又一格。

听者已知其曲在於写水,而由听中所获的内心感受又与另外事物所引之情相联。

是在於内在精神活动,而不仅在具体形象。

或是文人听琴所特有的感受方式。

李季兰所写的「琴曲歌辞」「三峡流泉」则是从另一角度来描述这一古曲。

特别注明「三峡流泉晋阮咸作」。

诗直写「三峡流泉」所表现的汹涌澎湃之势和最後逐渐平缓的大体布局。

诗中所写的「三峡流泉」这种巨大起伏强烈对比,是古琴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很突出的类型。

「全唐诗」第七八五卷的无名氏诗「听琴」,也写到了泉水,那是又一种深切的感受。

「万派流泉哭纤指」。

用了一个「哭」字来写奔腾飞溅的水流给他的感受。

正如人们欣赏最优美动听的音乐时,内心感动以致於落泪。

感情在艺术魅力之下,有时人的悲喜失去了界限,以致於混合交融起来。

这也正是人们心中的艺术古琴。

李宣古的诗「听蜀道士琴歌」:至道不可见,正声难得闻。

忽逢羽客抱绿绮,西别峨嵋峰顶云。

初排口面蹑轻响,似郑细珠鸣玉上。

忽挥素爪划七弦,苍崖劈裂进泉碎。

愤声高,怨声咽,屈原叫天两妃绝。

雉朝飞、双鹤离、属玉夜啼独骛悲,吹我神飞碧霄裹,牵我心灵入秋水。

有如驱逐太古来,邪淫辟荡贞心开。

孝为子、忠为臣,不独语言能教人。

前弄啸,後弄嚬。

一舒一惨非冬春。

从朝至暮听不足,相将直说瀛州宿。

更深弹罢背孤灯,窗雪萧萧打寒竹。

人间岂合值仙踪,此别多应不再逢。

抱琴欲上瀛州去,一片白云千万峰。

诗中所写的这位道士应是具有很高艺术造诣的大家。

他由朝至暮的演奏而又至更深方罢。

其规模远超过今天的音乐会。

而且他的演奏能令听者始终怀著浓厚的兴趣。

他的艺术感染力实在令人赞叹,其功力和修养也足以令人崇敬。

诗中所写到的第一曲应是「流水」或「三峡流泉」。

古琴艺术之美学思想研究(精)

古琴艺术之美学思想研究(精)

古琴艺术之美学思想研究摘要:古琴(古称“琴”、“瑶琴”、“七弦琴”),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最为古老的弹拨乐器。

数千年来,它一直是文人士大夫们借以修养身心,体悟大道,提升自我的栽道之器。

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本文对古琴艺术进行美学思想探究。

关键词:古琴;琴韵美;琴学曾儿何时,它是人们虫活的行为准则,所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嵇康语),它与我们中华文化中君子以玉比德的早期审芙观念达到了高度一致,“琴由丰富的情感、精神领域出发,将个休的生命感受与人类直观的生活世界相互交融,于是‘琴’就由‘器’走向了‘艺’,继而走向了‘学’的路程”。

(易存国语)所奶“学”就妨了其深刻的内涵与价值,在所有器乐中何一乐器可门户称之为“学”,古琴便是有了这种可称之为"琴学”的魅力,经典的《红楼梦》称之为“红学”,可见其研究价值极为显涔,那々琴同样有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卓越的研究价值。

“琴”可以致中和,达到一种心平德和、修身正己的0的。

更亟要的娃,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琴”还是有其他手段.所无法代锊的功用,如琴人祝凤喈在《与古斋琴谱》中曾说:乐曲以音传神,犹之诗文以字叨其意义也。

其为音也,出于天籁,生于人心…凡人之情,和平、爱慕、悲怨、忧愤、悉触于心,发于声,而即此五二之音也。

因音以成乐,因乐以感情,凡如政事之兴废,人身之祸福,雷风之娱飒,云雨之施行,山水之巍蛾洋溢,草木之幽艿來谢\以及鸟兽昆虫之飞鸣翔舞,一切情状,皆可宣之于乐。

娃以听风听水,可作霓裳;鸣唱莺啼,都成曲调。

这里不难看出音乐表象精神文化情感之体验,宇宙万物,天地之间能及包揽的所情所况都可川琴音宣之。

琴者,情也。

传情以达志,借情以言情。

所以,“琴”不仅可以观风教,也足以正人伦,调心志,偕伦理,平酬,诸般个体牛.命的感念可借琴来抒发,所以“琴”也就成为人屯艺术化的一种必耑。

+仅仅如此,琴学中的韵味与文雅还要伴随中国文人的诗辞、情操、文化修养与境界的演进和发展。

老庄朴美思想及现代意义

老庄朴美思想及现代意义

摘要老庄大力推崇朴素美,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刻意的雕琢和虚伪的修饰。

在美学观上,老子提倡自然朴素的审美追求,庄子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朴美思想,将朴美推到美的极致地位。

关键词任物自然绝假纯真雕琢返朴文章编号:1671-0703(2009)08-391-01中国古代长期形成的农耕文化,使古人更多依赖、受支配于自然,对天、地的感情深厚。

审美心理的起源也必然从崇尚自然、朴素、简约的审美理想开始。

先秦以朴素为美的文字描述始见于《周易》,贲卦六爻最后一爻上九,提出了“白贲无咎”的贲饰原则。

白贲即无需多饰、任其质素的朴素美。

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主张自然无为、体道而行。

老子常用“朴”代替“道”——“道常无名,朴。

”(《老子》三十二章)“见素抱朴”就是告诉人们要遵循道。

表现在美学观上,老子提倡自然朴素的审美追求。

庄子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朴美思想,将朴美推到美的极致地位。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总之,老庄大力推崇朴素美,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刻意的雕琢和虚伪的修饰。

一、“任物自然”的自然美“朴”的本义是未经雕琢的原木,“素”指没有染色的白帛。

可见,朴素就是指事物的本色、原始面貌的天然呈现状态,表现在动态事物和过程中就是自然规律。

“素也者,为其无所与杂也。

”(《庄子・刻意》)庄子极力反对用人为手段去改变物的本性。

庄子反对“饰羽而画”,讲“至正”、“常然”等都是指要保全自然本性。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庄子・骈拇》)正如天鹅不因洗澡而白,乌鸦不因日晒而黑,皆是出于本然,这就是朴。

“关于老子的美学思想,论者多注意于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云云,其实,老子的美学思想,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看法上。

”①朴素,必然不浓、平淡。

老子对淡的理解,更多体现在“无味”的概念上。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老子》三十五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古琴理论】古琴美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

【古琴理论】古琴美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

【古琴理论】古琴美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琴者,禁也”,是传统古琴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

古琴言禁始自汉《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发展,一直影响了其后近两千年中国的古琴美学发展史。

“琴者,禁也”突出代表了儒家音乐思想,因为儒家在中国古琴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

儒家提倡古琴的“禁”,主要基于它对音乐基本功能的认识。

儒家认为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所以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是音乐服务于政治、礼法等。

古琴作为我国传统乐器的代表,被视为“八音之首”,当然被赋予治国、平天下的要义,所以强调古琴经世致用的功用成为儒家古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左传》“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心也”、《新语·无为》“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等率先对音乐和政治的关系追根溯源,并在古琴领域建立了礼乐思想。

此后,音乐和政治、礼法的关系成为传统琴论所强调的重点问题。

《淮南子·主术训》“孔子学鼓琴于师襄而谕文王之志,见微以知明矣。

延陵季子听鲁乐而知殷、夏之风,论近以识远也。

作之上古,施及千岁,而文不灭,况于并世化民乎”。

《淮南子·泰族训》“神农之初作琴也,以归神杜淫,反其天心。

及其衰也,流而不反,淫而好色,至于亡国”。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琴音调而天下治。

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

《新论·琴道》“总会枢要,足以通万物而考治乱也”。

朱长文《琴史》“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

范仲淹《听真上人琴歌》“将治四海先治琴”。

《诚一堂琴谈·集论》“古之圣帝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咸赖琴之正音是资焉”。

《琴学正声·指法精义说》“琴之为器,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系政教之盛衰,关人心之邪正”。

古琴美学

古琴美学

古琴美学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

很多人于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

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

“不中听”、“无人听”,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

这也是为什么古琴最适宜于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

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因为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

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中国乐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样具备一套完整的弹奏风格审美准则。

古琴音乐的美学,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对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时已初步形成。

而唐末五代之际的刘藉更在《琴议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作为琴德的标准。

其实,论述古琴演奏风格的文章,历代均有点滴。

有些见于琴文、专集的琴书、琴谱中,亦有些散见于零星的诗文中。

而较有系统和条理地阐述古琴演奏风格的审美经验结晶和审美准则判断的琴论文章,则以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为较完整和重要。

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实际上乃提出了十六个审美范畴,企图为琴乐的审美与表演作一归纳和依据。

十六法分别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

在每一个美学范畴之下,冷谦更详细地论述它的内涵和外延,企图从不同的本质与现象和美感特征去引导读者把握古琴的声音美。

浅谈古琴艺术的审美情趣

浅谈古琴艺术的审美情趣

浅谈古琴艺术的审美情趣这个话题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都有写过相类似的话题。

在这里主要论事一下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就古琴艺术这个话题来说我主要是从每个人对曲子的演奏的理解和看法,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一、做好自身修养,文人的心理特点与古琴艺术的审美。

二、演奏的方法。

三、曲子意境。

一、文人的心理特征与古琴艺术的审美,有这几个方面①自我的意识:“琴者,禁也”是传统古琴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这也是文人的自我意识的体现,古琴多禁始自汉《新伦.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发展,一直影响了其后、近两千年中国的古琴美学发展史,在《白虎通》之后,琴人、琴论大多言琴必言“禁”,因此,才琴禁的范围被不断演变扩大,从禁止不平和的“烦手浮声”不禁止音乐之声,也对演奏人的身份及演奏以后的形式都有许多禁忌,如蒋克谦《琴书、大舍》规定“疾风甚雨不弹,市不弹,对浮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杨表正《琴谱合璧大舍》也有“风雷阴雨,日月交,在法司中,在市,对夷狄、对浮子,对商贾,对娼妓、酒醉后,毁形异服、腋气噪臭、不盥手漱口、鼓动喧嚣”不能弹琴等种种繁琐的,而洗手、焚香、宽衣等作为弹琴前的仪式。

“琴”已成为束缚古琴艺术发展的指标。

对“琴者、禁也”的推崇,使古琴美学将古琴作为修身、禁心、灭人欲的工具,认为对美的爱好和追求不仅乱人心性,使人道德沦丧,更可导致三国之祸。

如此,历代琴论都排斥“媚耳之声”道德沦丧,“悦耳之音”等一切美声,形成了古琴没雪中的非美倾向,并因此忽视古琴的艺术性,忽视人的需求,限制了古琴音乐的自由发展,从而使古琴逐渐远离普通民众。

古琴发生从我国的家喻户晓的民间乐器到明清时知音者的变化,“禁”在其中起到了对文人的自我的意识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②自我陶醉意识:古琴曲中有许多山水意境的曲子,如《高山流水》《歌》《问等》等,这些是中国音乐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产生了用山水意境来抒发人们情怀的音乐创作,并且通过音乐实践创造出了“借物抒情”的创作原则和审美规律,在那把音乐作为“”的表现形式,把音乐作为宗旨,祭和政治变化工具的时代,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出现,无疑是“士”的阶层在音乐审美方面的一种新的觉醒。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作者:陈业秀来源:《艺海》2010年第08期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

《诗经》有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因古琴而产生的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一直影响着人们对古琴文化的认知。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司马相如弹琴结良缘”、“聂政十年学琴刺韩王”、“张君瑞与崔莺莺借琴传情”、“高山流水觅知音”等故事流传甚广。

南宋以后,“琴棋书画”作为文人四事,成为一种雅致的社会风尚,琴位居“四事”之首,列为“君子修养之物”。

古琴的清灵音色与古典韵味,受到各国音乐学者的重视。

1977年8月22日,《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到美国太空船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成为地球生命向宇宙星球高级生物传递智慧和文明的一种信息。

2003年 11月 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古琴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3000余年的古琴音乐发展过程中,中国各种各样的文化观念对古琴艺术都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古琴音乐具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其中,道家“气”、“韵”、“象”等哲学思想,则是古琴音乐文化蕴含的各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古琴乐理的审美特点契合道家的音乐审美理想1,音乐美与道家的审美理念相合。

《白虎通》有言:“琴者,禁也。

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

”因古琴乐“曲淡节稀声不多”,如清夜钟、幽涧泉,它注重“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与道家超凡脱俗、逍遥云水的审美追求水乳交融。

道家的超世思想,在对自然的审美趣味上,集中表现为对淡雅清秀、古稀疏离、淳静简略、恬淡清逸韵味的倾心。

重自然是道家的本色,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就是指非人为的、自然而然的本然状态。

古琴音色的简净、高旷、清雅,风格的含蓄、苍古、悠远,意境的虚灵、淡泊、幽静,恰好契合道家崇尚自然、隐逸、澹泊明志等审美追求。

古琴曲《鸥鹭忘机》,在清幽隽永的乐声中,曾塑造了一个人与自然相融相得、无欲无求的和谐世界,寄托了道家对与世无争的“忘”的向往。

《庄子》音乐美学思想探微

《庄子》音乐美学思想探微

《庄子》音乐美学思想探微作者:段桥生米瑞玲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优秀的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庄子》(即《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并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庄子》在哲学、文学、美学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于音乐美学或者音乐审美活动更是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庄子》哲学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都是统一于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上。

并且以“美”为最高。

而“真”必须是“顺性命之情”的。

所以,《庄子》的“求真”也是为了“求美”,无“美”也就无所谓“真”,“求真”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庄子》认为,个体人格的自由的实现不仅是“大美”,而且是最高的“德”、“善”,其“善”是包含在其最高的“美”(大美)之中的。

“夫得是(指‘游心于物之初’),至美至乐也。

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圣人。

”(《田子方》),这一“至美至乐”的境界也就是极高的艺术审美境界。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观,主张“法天贵真”,即效法自然,珍贵本真,反对一切违反自然本性的“人为”,反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

庄子哲学思维上“法天贵真”的思想是整个庄子思想的精髓,这对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根源“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渔父》)。

所谓“法天贵真”,就是顺应自然,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即自然无为的“道”,这种“法天贵真”的思想表明,《庄子》不仅以自然为美,而且以自然为真、为善。

“法天贵真”崇尚道的音乐、自然之乐,崇尚“大朴不雕”的天然美,就是为了否定那些假、恶、丑的世俗礼乐,而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之乐。

“法天贵真”——极度崇尚自然是《庄子》美学思想也是其音乐美学思想的根源。

汪曾祺小说的老庄哲学与古典乐理

汪曾祺小说的老庄哲学与古典乐理
音乐与文学创作的常见手法之一,而通过艺术语言
的简化性展呈以出。汪曾祺亦是一位具有“虚静”
气质的作家,他认为,“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
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正是在对万物的虚静
观照中,汪曾祺体悟到了“小说也要‘留白’,不能
写得太满”,而格外注重“言外之意”所留下的余
韵美:“语言的美要看它传递了多少信息,暗示出文
斋”亦是在于强调内心私欲之涤除。至此可知,
老、庄的“虚静”观皆重于静心,只因唯有虚静
者,方能随意出入于体“道”之无碍间。总体以
观,“虚静”所透出的空明心境实乃无心之彰显,而
晕染了一层浓郁的老庄之“无为”色调。
在 《老子》 哲学里,由于“道”的特征在于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故那于“虚静”之心境
得庵赵庄静谧处处生,人与自然的和谐至此已达极
致。正是在这片宁静和谐的无声背景中,那朦胧无
邪的爱情故事便愈发透显出一种回味无穷之美。同
时,汪曾祺还十分擅长运用无声之沉默来施展情绪
力量的内在酝酿及其推动。在此,以其短篇小说
《最响的炮仗》 为例,它主要讲述了孟老板因无力偿
还债务而无奈嫁女之事。故事里,在出嫁女儿的前
出一种起止任意的自由跳动状态。至 1980 年代后期
始,此种叙事结构模式便开始频繁地显露在汪曾祺
的小说创作里;其中,《露水》 便乃一典型之例作,
它以精练之笔化造出那令人出其不意的故事情节发
展线,而呈现出了波折反转的跳动之态。且观,文
章起始处,一艘小小的轮船在即将抽起跳板启程之
际,只见两位卖唱人,一男一女,逆着人流踏船急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琵琶旋律,
便乃“声暂歇”的情感魅力之发显,而汪曾祺的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庄”谈古琴的美学思想
道家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

《老子》崇尚自然为美,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观,主张“法天贵真”,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见《骈拇》、《马蹄》等篇)。

但庄子并没有完全否定有
声之乐,而是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的命题,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
拘于人为的礼法。

基于此,《庄子•大宗师》所载子桑“父邪,母邪?天乎,人乎”的悲歌在古琴审美中就不但实现了对情的肯定,而且实现了对悲乐的肯定,《庄子•让王》中提
出的“鼓琴足以自娱”的命题,则强调了古琴音乐的娱乐作用、审美作用。

《老子》“大音希声”以有声之乐为参照,充分肯定了无声之乐的永恒之美,后被《庄子》纳入古琴理论,说“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齐物论》)。

这一思想备受文人推崇,对传统古琴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历代琴人无不将“希声”作为演奏的至境,以追求琴乐的含蓄之美。

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从演奏美学角度对“希声”有详尽的描写,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如“静”况所说“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迟”况中所说“疏如寥廓, 若太古,优游弦上,节其气候,候至而下,以叶厥律者,此希声之始
作也;或章句舒徐,或缓急相间,或断而复续,或幽而致远,因候制宜,调古声淡,渐入渊源,而心志悠悠不已者,此希声之引申也;复探其迟之趣,乃若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拂,石
涧流寒,而日不知哺(晡),夕不觉曙者,此希声之寓境也”。

值得注意的是,徐上瀛此处
对“希声”的解释是建立在有声之乐的基础上,和老、庄本意不同。

徐氏之言代表了绝大多数琴论的观点,古典琴论中的“希声”之“希”多为稀疏之意,即指“调慢弹且缓,
夜深十数声”(白居易《夜琴》)、“曲为节稀声不多”(白居易《五弦弹》)的有
声之乐,而《老子》“大音希声”之“希”是“听之不闻名曰希”之意,指无声之乐。

“大音希声”对古琴美学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人们以此追求“淡而会心”的含蓄之美,要求创造音乐的深远意境,追求音乐的弦外之韵味;其消极影响则表现在琴人以“希声”为准,排斥古琴演奏中的“烦手淫声”、“靡曼烦响”,陈幼慈、祝凤喈等人都有类似琴论。

《庄子》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又提出“心斋”———“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虚而待物”(《人间世》)、“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化通”(《大宗师》),要求审美主体忘掉自身、忘掉功利,超越个人的生理感官、摆脱个人之机心,用心灵去感受、体验、想像,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合一的自由审美境界。

这对古琴美学也有深刻影响,所以陶渊明提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认为音乐的真意不在声音本身,而在于声音之外,弹琴就是为了求得弦外之意趣。

此后的琴论也都重视音、意之关系,以心手俱忘、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为其最终目标,并从创作、演奏、欣赏等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体现出对弦外之音、音外之意的追求。

如《庄周梦蝶》和《坐忘》两曲的音乐创作表现了这
种对物我两忘的追求,而成玉 、欧阳修、苏轼、庄臻凤等人的琴论则表现了琴人在演奏、欣赏中格外追求言外之意的表达,弦外之美的体验,认为演奏时意比声更重要、欣赏时心比耳更重要,心意既得,形骸俱忘,才是音乐至境。

刘籍说“遇物发声,想像成曲,江山隐映,衔落月于弦中,松风飕 ,贯清风于指下”(《琴议》);徐上瀛说“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溪山琴况》);祝凤喈说“迨乎精通奥妙,从欲适宜,非独心手相应,境至弦指相忘,声晖相化,缥缥缈缈,不啻登仙然也”(《与古斋琴谱》暨《补义》)。

他们所描述的就正是这样的至境,所以颜元在《四存篇》里干脆将“心与手忘,手与弦忘”列为能琴的重要标准之一。

老、庄上述思想渗透在其后古琴美学思想的各个方面。

《老子》“淡兮其无味”的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颐、徐上瀛等人吸收、发展,在音乐审美上形成对“淡和”之乐的崇尚,限制了古琴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对古琴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则为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简等人所继承,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追求的目标;庄子“得意而忘言”的思想被陶渊明等众琴人所继承,使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成了古琴音乐审美中的重要特征;老、庄对自然之美的推崇为嵇康、陶渊明、李贽等多人继承,使古琴美学思想重视人和自然的联系,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庄子以自由为美、音乐可自由表达感情的思想又被嵇康、李贽等人发展,提倡音乐要成为人们抒发心声的艺术,而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

另外,老、庄明哲保身、退隐出世的思想也对古琴美学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一张好古琴,可悦己,可传世,可弹出上古遗音。

故,作为当代古琴大师王鹏先生之唯一入室弟子张汉麟先生创立的品牌——正麟殿,立志为琴界做有意义之事,斫世人皆可享之传世好古琴!礼乐求天,正麟殿愿一己之力,联合全国优质实体琴馆,专注发扬及传播中国古琴文化事业,让更多的追求生活品质之人弄弦鸣玉,让更多独具智识品位的琴友拥有传世好琴。

还琴之雅,崇其之古,以当代古琴大师斫琴工艺为背景及血统,正麟历时多年潜心研制良琴,造福海内外琴人友人!愿国泰民安,祈文化繁荣昌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