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思想与感物美学
老庄的美学思想
![老庄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7fa83fd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c3.png)
⽼庄的美学思想Please be my angel,baby.I miss you. I want to be your angel.Yes这段时间都在捣腾这篇论⽂了,想了⼀想,还是放上来吧,虽然与KT⽆关的,可还是花了好长时间的⽼庄最早建⽴了以“道”为核⼼的哲学体系,⽼庄在哲学问题的阐述中有触及到了美的本质,美感,美德创造等多⽅⾯问题。
⽼庄认为,⾃然界和万事万物都从“道”产⽣和发展⽽来,彼此相互联系,由此⽼庄建⽴了以“道”为核⼼的哲学体系。
⑴(⼀)关于⽼⼦美学思想的研究⽼⼦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提出的⼀系列范畴,如“道”、“⽓”、“象”、“有”、“⽆”、“虚”、“实”、“味”、“秒”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的体系和特点,产⽣了巨⼤的影响。
⑵“道”是⽼⼦哲学的中⼼范畴和最⾼范畴。
第⼀,道是原始混沌。
⽼⼦说:“有物混成,先天地⽣,寂兮寥兮,独⽴不改,周⾏⽽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道,强为之名⽈⼤。
”①就是说,道是天地产⽣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他不依靠外⼒⽽存在,它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
第⼆,道产⽣万物。
⽼⼦说:“道冲⽽⽤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 ② “道⽣⼀,⼀⽣⼆,⼆⽣三,三⽣万物。
万物负阴⽽抱阳,冲⽓以为和。
” ③第三,道没有意志,没有⽬的。
⽼⼦说:“道法⾃然。
”④“道常⽆为⽽⽆不为。
” ⑤就是说,道虽然产⽣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的的主宰。
第四,道⾃⼰的运动。
“道”并不是静⽌的,不动的。
正是“道”的运动,构成了万物第五,道是“⽆”于“有”的统⼀。
道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是不能单凭感觉把握的。
“⼤⾳希声。
⼤象⽆形”是⼀种美的艺术的最⾼境界,它揭⽰出最完美的⽂艺作品都必须进⼊道的境界,进⼊⾃然朴素⽽没有任何⼈为痕迹的本真境界。
“象”的原本意义是“道”、“道理”相当于⽼⼦所谓的“道隐⽆名”。
“最⼤的乐声反⽽听起来⽆声响,最⼤的形象反⽽看不见⾏迹”。
“⽆声”、“⽆形”本来是虚空的东西,谈不上“⼤⾳”“⼤象”,所谓“⼤⾳希声。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b49f2313968011ca3009179.png)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周瑾儒道之学重在人生,本无意论美,其美学思想皆出自审美化的人生哲学。
故,论儒道美学即论其哲学也,亦即论其人生境界观也。
一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
两家本旨多有不同,前贤有治世治身之说,时彦有入世超世之判,皆以法度、自然明两家轸域。
审美精神之歧异亦无外乎此,盖先有人生境界观而后有艺术审美论也。
1.美善相乐与自然真美孔子论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缘《韶》主尧舜禅让以德,而《武》主武王征伐以力。
此美善相乐之论,源于其仁学思想。
仁为内在情性与外在伦理之融汇,此内外交洽之仁心乃"礼"、"乐"之根本。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仁学精神贯注于艺事中,非特悦人耳目、娱人情性而已,更当于潜移默化中激发善德良知也。
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乐"即音乐艺术,兼愉悦性情之形式美与感发意志之仁德美。
"成于乐"为精神沉醉、纯粹超越而至自由境界①。
孔子闻《韶》于齐,三月不知肉味,整个人生由音乐而艺术化、道德化,沉浸于美善统一之境。
斯乐陶染性灵、感发仁心,使人人本具之良知充满身心,一念自觉便可成仁。
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又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诚哉斯言!孟子曰:"理义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告子上》)在中国美学史上首次赋予仁德以审美价值。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意象论美学诠释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意象论美学诠释](https://img.taocdn.com/s3/m/e953e8c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fc.png)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意象论美学诠释黄小丽温德朝内容提要宗白华整体上是在意象论范畴内交替使用意象、意境、艺境、艺术境界等不同概念的。
宗白华认为,中国哲学是象征的哲学,以仰观俯察为取象方式,以立象尽意为表意特征,易象和审美意象是象思维在不同领域的互通互证。
他以散步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生命的节奏,以同情的直觉去审视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以此抵达意象的美学世界。
艺术家通过审美直觉、审美“同情”、审美“静照”、迁想妙得等主观能动作用创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星现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有无相乘、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传神写照,澄怀味象、超以象外等美学风貌。
在近代美学背景下,宗白华意象论美学成功实现了美学的现代性转型,为当代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关键词宗白华意象论美学中国美学20世纪初中西美学相遇后,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怀着强烈的文化使命感积极探寻中国美学现代性之路。
他们在西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美学思潮的影响下,对传统美学意象和意境理论进行了阐释。
在诸大师的共同努力下,审美意象论初步实现了美学现代性转型,这也是最能彰显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论之一。
整体上看,宗白华关于美及美感特质、尚象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的创构生成、审美意象的美学形态、人生的艺术化等方面的认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与朱光潜相比,宗白华没有系统的思辨性论著,他的审美意象理论散见于不同文本中。
意象、易象与审美意向中国传统美学以意象论为本体。
可以说,意象是中国美学的元理论范畴,在中国美学整体架构中居于重要地位。
叶朗认为,“从审美活动(审美感兴)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①朱志荣认为,意象指称的是美的本体形态,意境是意象的境界。
“从感性形态、思想的延续性和普遍性看,选择意象作为中国美学的本体范畴更为合适。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6a60424f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5.png)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涵盖了伦理学、政治学、宇宙观等多个领域。
在美学领域,庄子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强调了境界与审美的关系。
庄子的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文化,而在当代,庄子的审美思想也依然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庄子哲学中的美学特性,探索庄子对于境界与审美的见解,以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美的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我们要了解庄子对于审美的基本观念。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审美被视为一种“自然”状态,即自在、自然、无为的状态。
庄子主张,人应该追求自己与自然的统一,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才能真正领会审美的意境,享受到美的乐趣。
在这一点上,庄子与后来的道家有着相似的理念,都将自然视作审美的基础。
庄子对于审美的境界有着独特的诠释。
他认为,美学的境界并不是实际环境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内心境界,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体验。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这句话表达了庄子不断求索审美境界的决心。
在这种境界里,人们从世俗的现实中解放出来,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用心灵去感知、领悟和把握审美的意蕴。
这种超越现实的境界也成为了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
庄子关于审美的境界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态度和行为的?庄子提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思想,即强调对于审美的境界和观念的认知,而并不强调其实际的原因和来源。
这种境界观与现代审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心理状态的研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庄子的思想指导我们要以一种开放、豁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美,不被俗世的利益、功利所干扰,从而真正领会到审美的内在境界。
庄子的审美思想还强调了审美的自然和无为状态。
庄子认为,审美的境界与其所在意境必须是自然而然的,无需人为的修饰和雕琢。
他以逍遥自在的庄子境界,对美的表现进行品评,指出审美需要达到一种自然、圆融、无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审美。
这一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他们强调了审美品味的自然与无为,而不是过于注重外部的形式和技巧。
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d956e6fe53a580217fcfe72.png)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学生姓名: 宋桔学院:师范学院专业:小学教育班级: B1005学号: 1321100509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关键词:美学体系;自然美;人格美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老庄思想与中国现代陶艺
![老庄思想与中国现代陶艺](https://img.taocdn.com/s3/m/9b86729ad1f34693daef3e9c.png)
老庄思想与中国现代陶艺作者:袁炯来源:《丝绸之路》2016年第08期[摘要]大而空的人文思想不足以支撑起中国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其实最需要的是一种具体的人文思想。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庄思想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地游离于传统与当代艺术之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在帮助解决现代人的思想困惑和指导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提供重要的参考思想。
如老庄思想以自然为美,在言、象、意的认识取舍上为中国当代陶艺创作提供独特的审美视角。
在庄子看来,天地万物本为一体,传统与现代也本为一体,当代人与其在现代陶瓷艺术中困惑挣扎,做无病呻吟,不如学庄子“乘物以游心”。
陕键词]老庄思想;中国现代陶艺;传统与现代;自然美得意忘象[中图分类号]J3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50-03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直到上世纪末中国现代陶艺仍普遍追随西方的脚步亦步亦趋。
由于对中国现代陶艺这个新生事物缺乏深入和系统的了解,以至于当时各大院校出现了一些所谓的现代陶艺作品,不仅令人啼笑皆非,某些恶搞行为更加重了人们对所谓的现代陶艺的质疑。
其实现代陶艺并不神秘,它是陶瓷艺术在经历了传统陶瓷艺术高峰之后出现的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对于传统陶瓷艺术的审美法则,它的现代性表现在对创作者主体意识的尊重,从而使当代陶瓷艺术获得了凤凰涅槃般的生命力。
虽然相对于传统陶瓷艺术,现代陶艺在审美与价值观上有着颠覆性的区别,但是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哲学思想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也为两千多年后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因此对中国古代传统陶艺语言的追溯和对中国现代陶艺语言的探索并不矛盾,对中国当代陶艺语言的时代表现更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掘。
事实上道家的老庄思想博大精深,其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哲学和智慧而存在,还是一种为古人广泛接受的艺术审美思想。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4f7fe37aa00b52acec7ca2c.png)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品质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学对比时,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庄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阅了一些庄子的书,喜欢上庄子那种出世的心境.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
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
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
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只有那些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体会,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是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
从对物质世界的排除到对思想意识的排除与否定,庄子把这种最高层次称为心斋,又称为坐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燕雀,从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
也就是说主体无法取消对客观事物的依赖性,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进入三无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人物。
他们为了达到无所待,就必然先要进入三无的境界,或如《大宗师》篇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亦即将个人的宠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排除于心,创造出一种空虚的心境,只有这种空虚的心境,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价值论
![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价值论](https://img.taocdn.com/s3/m/f6b6d1e5a6c30c2258019e95.png)
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价值论老庄对自然的崇尚,落实到人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层面,那就是提倡人的消费、享受要与自然相呼应,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以求得人与自然、社会生态的平衡。
而当前人类迷恋于占有日益增多的的物质财富,滥用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对自然进行了无休止的掠夺,撕裂了人与自然原有的和睦关系,己然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和对抗。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是之足,常足矣。
”《老子·四十六章》世界上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自我满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
只有学会满足,才‘能真正永远得到满足。
《老子·四十四章也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认为,过分偏爱某种东西,必然导致重大的损耗过多聚敛天下钱财,也必然对致更多的亡失,要使人们的行为不违反自然规律,就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知足”、二是“知止”。
所谓知足,即是克服自己欲望不脱离实际情况,所谓“知止”即要认清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限度以限止或禁止自己的行为,在这里“知足”和“知止”是密切相关的。
既然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限度,人的欲望就该有所克制,既然人的欲望有所克制,那么,人的行为自然就会有所收敛。
《老子·三十二章“知足可以不殆”意即只有懂得适可而止才能避免胆大妄为带来的危机。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强调适可而止。
所谓适可而止,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物处于一定度的区域内所呈现的中和之美、秩序之美、平衡之美。
庄子也说“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庄子·齐物论认为人的最高明的见识,就是明白自己的行为应当止步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地方,“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无所奈何《庄子·达生》”洞悉生命真谛的人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洞悉命运真谛的人,不追求命运无所改变的事情。
在《肤筐》篇里,庄子说,“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5246848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5.png)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一)自然之美“自然”是道家不断重提的话题,老子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的名句,这句话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的本质是“自然”,是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存在和运行状态。
而到了庄子这里更是将这种思想完美的继承和发扬,他更加重视生命的自然之美和物的自然而本真的天性。
不论是论人生还是论艺术,都倡导生命自然的本真存在状态。
所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俱忘的本真而逍遥的人生境界,提倡自然无为、逍遥天放,从而使人的天然本性得以自由实现。
庄子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依于天性、率性纯朴的自然美崇尚天性、平淡、朴素、简约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它们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这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同时也是合乎天道的表现,庄子认为万物皆有自然本性,他说“日月固有明矣,星晨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2]]万物都离不开自己的天性这个常规,所以要“循道而趋”[[3]],顺着自然发展,而不是人为的去改变它,因此,庄子提倡归真,在《秋水》篇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徇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4]]明确论述了何为反真,牛马生而有四足,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行走,这是天然如此的,是牛马的自然本性。
对于马庄子则还有更加充满悲情色彩的详细的描述:“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5]]而人却要羁勒马首,贯穿马鼻,拘束控制马的行走,“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6]]再通过各种手段去调训它“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7]]这样就彻底破坏了马的自然本性,同时也破坏了“真”。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4篇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6895f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4.png)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4篇《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
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庄子》读书心得4篇”,欢迎阅读。
《庄子》读书心得人们说《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
掩卷而沉思,庄子的思想,仿佛是一股清流,对心灵进行着一次次洗礼。
庄子,名周,是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著有《逍遥游》《养生主》等7篇著作。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几千年来的一大奇人,他给世人的是另类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层的哲学思维。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庄子》一书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
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庄周梦蝶”讲述了庄子一个变为蝴蝶的梦。
在梦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蝴蝶浑然一体,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体现出了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对世俗的思考,而飞向远方,不正是庄周的心解脱了尘世的束缚,飞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国度吗?而庄子最令我佩服的莫过于他参透生死的从容。
对于人的一生,固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庄子认为人本身是没有生命,神气与身体的,在似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最初的气,气是大自然的精华,飘浮不定,成为人的样子。
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气散开了,又安静地回归了自然。
庄子如此平静的面对生死,参透生死,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叹的!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
如果生时一天天虚度光阴,那么死后,这一场梦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庄子曾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凡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
老庄哲学观照下的古典文艺美学分析
![老庄哲学观照下的古典文艺美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cb41185fbfc77da369b100.png)
老庄哲学观照下的古典文艺美学分析老庄哲学论文(热门10篇)之第三篇摘要:老庄道家哲学包含着丰富的美学质素, 它以指涉的方式介入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范畴之中, 从而使古典文艺具有独特的美学风貌。
具体来讲, 两者的融通在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 扩展了文学作品的语言与意义阐述之张力, 使文学语言获得了情意表达的无限性;其二, 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获得了自然和谐的相互观照;其三, 老庄哲学思想构筑了虚静的审美境界与体验。
关键词:老子,庄子,哲学,古典,文艺,美学哲学和文学是两种重要的文化形式, 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思想、社会历史等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理论、文学思潮的形成与品格, 总是与该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 是在中国思想文化土壤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思想理论。
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 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流, 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儒道两家没有直接谈论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 但是他们在谈论哲学、政治、道德等问题中触及了一些文学和美学问题。
对于中国文艺理论来说, 儒、道两家学说的意义主要是在美学的基本"问题";、中心"视界";、价值抉择、话语方式等方面, 也就是美学重点谈论什么、关心什么、取舍什么、如何言说等方面, 为文艺美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儒家哲学以孔孟为代表, 重视"文质合一";的精神, 【2】31其思想与文学的社会政治作用相契合, 强调言志、载道, 尚实用, 重功利。
儒家哲学对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固然产生了重大影响, 构成了中国古典文论中现实主义的方面。
但是道家哲学以老庄为代表, 重视"人的本真存在和自然生命的整全性";, 【2】32其思想与艺术的审美思维相契合, 形成了重审美、重艺术的特点。
因此, 道家之"道";的内涵品质包含着对文艺理论更为深刻的启示。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6b3b429ed630b1c59eeb558.png)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之魂,在中国文化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
可见,“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云“道法自然”,“道”“自然”是同一的。
“自然”具有“道”本体的品格,“道”的本性是“自然”,“白然”就是天然、白成、自然而然。
道家在哲学上以“自然”为理法,表现在审美观上,便是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以及对浮华矫饰的反对。
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是老子美学意蕴的主要源泉。
在“自然”的基础上,老子又生发出"素"、“朴”、“淡”、“拙”等儿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并把它们归结为“道”的品格。
这些美学范畴反映到卜法审美上,便形成了后世追求真朴自然和反对雕饰、姿媚书风的精神依据。
宋代以“平淡”为美的审美观、黄庭坚“伟要拙多于巧”的创作观以及傅山“丑”、“拙”、“直率”的书学观,于此都不无关系。
庄子在继承了老子美学观的基础上,对道家的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发展。
从道家崇尚自然真美的思想出发,他提出了“大美”和“贵真”等重要的审美范畴。
“大美”虽是“不言”的,但它却表现出“白”、“无为”、“天成”的特点。
因而,在庄子看来,自然、天真就是美的最高标准和尺度,这也是历代二书论在进行书法品评时,为何把“自然”作为最高艺术品位的依据。
而要实现“大美”、“至美”,“贵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只有真实的才是自然的,书法贵天成自然,贵在写出真情性。
否则,就难免流于做作和安排。
受庄子“贵真”论的影响,历代书家都以真性情的抒发为尚,盛唐草书家,宋代苏、黄、米,晚明的徐渭等,无不在其作品中一任真情性的抒发。
而真情性的抒发,则需要书者不受外物的干扰,实现对主体的超越,以虚静空明的心怀去观照艺术形象之本源,使其与“道”融合为一,这种境界即庄子所说的“心斋”和“坐忘”。
庄子从道家“法自然”的理论出发,认为宇宙本体的“道”是自然的、无为的,因此,在“道”统摄下的“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也应当是自然的。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的文学创作心态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的文学创作心态](https://img.taocdn.com/s3/m/eb5cb2a3f5335a8103d2203d.png)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的文学创作心态摘要:战国时期道家思想集大成者庄子,其思想两千多年来对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愈加为今人所重视。
他在《人间世》里提出的“无用之用”同样在文艺创作的层面上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在当今这个读图时代,创作者应秉持“无用”的审美心态进行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学创作,使人类在快餐文化时代依然能够“诗意的栖居”。
关键词:庄子《人间世》无用创作心态战国时期道家思想集大成者庄子,其思想两千多年来对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愈加为今人所重视,诸如美与丑、虚与实、巧与拙、一与多、有用与无用、意与言、有我与无我等。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无用之用”的思想体现在《庄子》的诸多篇目中。
笔者从《人间世》出发,探讨其“无用之用”论对文学创作心态的影响及启发。
一、庄子及其《人间世》中的“无用之用”论庄子为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为的精神自由。
他在《庄子·内篇·人间世》中,明确提出了“无用之用”这一思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 (P.142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二、文学创作的审美心态——“无用”老、庄,尤其是庄子的艺术精神,是要成就艺术的人生。
他追求像天地万物般自然祥和、宁静自足、丰富精彩、巧妙愉快的意境,希望人的精神得到自由解放,庄子在对人生乃至宇宙的反思和深刻体悟之后提出了“无用之用”的思想。
其“无用之用”论虽然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针对当时的人与物提出来的,但两千多年后,在我们看来,他所诠释的“无用之用”的思想,给我们启发了一种非功利又合功利,无目的又合目的的艺术创作境界。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两种美感――“错采镂金”之美与“芙蓉出水”之美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两种美感――“错采镂金”之美与“芙蓉出水”之美](https://img.taocdn.com/s3/m/3682a6e976c66137ef061952.png)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两种美感――“错采镂金”之美与“芙蓉出水”之美论文关键词:错采镂金;芙蓉出水;研究论文摘要:在中国的美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错采镂金”和“芙蓉出水”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感.这两种美感贯穿了中国整个美学史,相反相成、相济互补地推动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
本文从美感溯源、美的呈现、美学观的互补三个角度展开对这两种美感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两者在哲学思想上体现出儒道互补精神.在美学观上则反映为功利论美学观和超功利论美学观的互补。
在中国的美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学趣味:“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采镂金、雕绩满眼’的美。
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本文从对这两种美感的比较和分析人手.认为这两种美感贯穿了整个美学史,相反相成、相济互补地推动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
一美感溯源哲学是构成美学和艺术的灵魂,任何一种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的产生都不是突如其来,横空出世的.而是根植于一定的哲学土壤,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就说:“文艺从它的右邻‘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
”‘错采镂金”和“芙蓉出水”的美的最初产生也不例外,它们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先秦儒道哲学。
儒家提倡人世,注重主观努力,推崇人为的雕饰之美。
孔子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他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在《论语・宪问》中孔子说:“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论语・八佾》中又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因而他把繁华作为一种文明的象征。
孔子的继承者苟子又说:“性无伪则不能自美。
”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文艺家,也就大都比较偏重这种人为雕饰之美。
汉代经学昌盛,汉赋的创作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种雕饰之美。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1)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1)](https://img.taocdn.com/s3/m/8a0f75bf172ded630a1cb618.png)
第一章文学观念: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文艺观念: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第二章“兴、观、群、怨”:“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
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知人论世”即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以道制欲”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命题。
从哲学上讲,是不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照礼义的方向发展。
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点。
“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
“礼别异”即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诗乐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
“温柔敦厚”:儒家的诗教。
老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老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469faecaeaad1f346933fb9.png)
老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0815168 许少银关键词:美学思想;老庄哲学;美的本质意境;审美取向摘要:本文认为,老庄哲学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艺术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庄哲学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人探究美的本质问题上的致思方向;二是老庄哲学方法论对意境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三是老庄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旨趣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审美取向.研究中国艺术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离不开中国哲学,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
其中,尤以老庄哲学对中国艺术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为大。
可以说,老庄哲学是中国美学十分重要的思想像泉,不了解老庄哲学,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人的美学思想。
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老庄哲学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属性的探讨、中国美学的惫境理论和中国艺术的审美取向。
一关于美的根源、美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中外美学史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美学史上对这一间题的探讨是深受老庄哲学思想影响的,或者说,老庄哲学决定了中国人探究美的本质属性的致思方向。
老庄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他们对“道”的本质属性的规定其实也就是对美的本质属性的规定。
老子认为,作为宇宙根本法则的“道”,有两个根本的特点:一是无为,二是无名。
《老子》一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气第1章)又说:“道常无名。
气第32章)他称“道”为“无名之朴气第37章)。
就是说,“道”是不能用普通语言、抽象概念和逻辑思维来把握和表达的。
“道”的存在状态,与其说是“有”,毋宁说是“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徽。
此三者不可致请,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晚,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14章)在老子看来,“道”既不是绝对的虚无,也不是绝对的与现象界分离的精神实质,而是“无状之状,无物主象”,是有与无的统一。
老庄的哲学是美学
![老庄的哲学是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6f1c318dec3a87c24028c41f.png)
老庄的哲学是美学老庄的哲学是美学!美学家们常这么说。
这是对的。
将它与儒家对立起来,从其对道德伦理否定的超功利以及与之相连的对个人自由无限的追求而言,也是对的。
但仅说到此还是不够的,重要的在于了解它哲学美学的气化基础,和出世间气功的特点。
因为不仅凭借气化使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不同于西方,也主要通过与世间气功的差异,使道儒美学得到进一步的区分。
正是由于出世间的养生之道,使道家不是在重德、节欲、有为下的政闲中进行养生,而是在根本上去掉德、欲、为的避开人世走向山林中,通过吐纳导引在以天合天中实现生命之“自由无限”。
也正是宇宙本体的把握相结合。
从而给人们带来的不单是抽象的概念,逻辑上的把握,而是美的体验、品尝、无穷的玩味!也正由于老庄认识与养生气化的结合,沿着去欲去知去为的道路去把握生命之本、人生之本和宇宙之本,就使它在同儒家的重德重和之对立的同时,不曾将个人的独立引向大自然的对立面,对大自然进行研究;而是在与天合一中找到了至德、至乐、至美。
它走的仍然是中国的思维之路,并未滑向重分重外的西方思维之路。
它与儒家的对立,不过是重内重合之内的矛盾罢了。
从老庄的美和美感认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了解了养生气化,才会感到老庄之道并不像一些哲学家美学家说得那么绝对虚幻和神秘。
而是玄不离实,高不远人,既者见诞,识者见真。
秘也明,既幻也确,了解了养生气化,就了解了老庄的思路,不致以一般正常的认识解释特殊的认识,以外通剖析内通,用外见、外闻、他见、他闻阐明内见、内闻、自见、自闻,以致终不得其解。
了解了养生气化,既不仅了解了世间气功,也了解了出世间气功,才会进一步真切深刻地感到中西思维之不同,及知其所以然,避免以西概中、以西代中,而不致将老庄的审美认识简单化。
了解了养生气化,就能在观点上保持一致,不致只见其表,不识其里,以幻为真,以寓言为正言,以不矛盾为矛盾。
了解了养生气化,就自然将宇宙,人生和审美之道以一气化之,而不致在理论上将人格独立的无限自由的追求,去欲去德去知的实践,同宇宙本体的把握割裂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庄思想与中国古典感物美学汉语言文学 1301402123 赵瑞琦“感物”是一个关于文学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发生的概念。
它指的是文学艺术创造过程中人与对象的自然、自由的感应现象。
而将“感物”进一步拆分,“感”有“感应”之意,代表着人的生理或心理层面以及自然生理的感发和应和现象,大凡人的感动、感悟、感兴、感怀、感触、感愤、感念、感知等等情绪,都可以归入“感”的范畴。
同时,“感”更加重视的是人的直观,是人的一刹那的直觉体验。
“物”则可以看作是“感”的对象,它原本指牛之类的自然之物(“物,万物也。
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
”——《说文解字》)。
后来,“物”又逐渐演化为社会与人事之物,可以说大凡自然界的大千万象、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中的林林总总,包括人其自身等等,都广泛包罗于“物”的概念。
“感物”这一理论的形成,基于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深厚的哲学背景。
从这一理论所展示出的感应特点来看,它本身脱胎于原始的巫术和宗教信仰,是自然表象与人的情感意识的相互渗透。
而“感物”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见于《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可见,“感物”与艺术创造的联系是极其紧密的,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审美的元素,从而又将它与原始的巫术和宗教信仰区分开来。
由此,“感物”的神学意蕴淡化,美学意蕴凸显。
由于“感物”涉及的是文学艺术创造和审美体验的理论,而且自成一系,我们又称之为“感物美学”。
从感物观念产生的哲学基础和感物美学自然、自由的感应特点来看,我们不难窥见老庄思想在其中的深厚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老庄思想对中国古典感物美学的重要启示。
一、老庄之“道”与“物”的本性独立感物美学相信,无论是自然风物还是现实境遇、社会人事以及人的身体,它们都是独立的,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
这一观念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体现为“道”的学说,这也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老子的“道”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意义:首先,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它是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社会的宗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老子·五十一章》)。
其次,“道”是一种宇宙规律,这种规律主要包括自然无为、相反相成、返本复初等。
老子的“道”并不是指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实际存在,而是一种概念上的设定。
在论述自然、社会、人生的重大问题时,“道”实际上是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而存在的。
老子所论之“道”常常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事物本真的存在方式。
老子认为事物皆有其本性,相应的也都有合乎其本性的存在方式,如飞鸟游鱼一般,人不试图以自己的意志去改变它,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而这样的合乎本性的存在方式就是“道”所要求的存在方式。
老子也常用“朴”代替“道”,在描述天地万物的运动时,其最后“复归于朴”,主张人们“见素抱朴”,这也有他崇尚朴拙的思辨。
《老子·四十五章》中提及的“大巧若拙”,实际上也提出了老子“美在本真”的审美理想,而从感物美学角度来看,这对“物”的本性与独立说是有借鉴意义的。
老子的这种“美在本真”的美学观,在庄子的思想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庄子在《骈拇》一篇中说道,骈生的足趾和歧生的手指的确是没有特殊的作用的(“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不过它们合乎事物的本然实况,并不违反事物的本性(“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歧。
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如果硬要去破坏这种本性,将并生的足趾决裂,将多出的手指咬去,反而是一种痛苦(“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龁之则啼”)。
同时,庄子在这一问题上对老子的“道”又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知北游》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而在这里要理解“天地”,就不能忽视《至乐》篇的解释:“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
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
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庄子通过这段话论述了“天地”的根本性质是“无为”,这与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是一致的。
因此,庄子提出的“自生”、“自化”的观点,即是按照事物自身的性质而存在、发展、变化的。
庄子强调“天地”这一性质,联系“天地有大美”的论断,不难理解庄子讲的“大美”,实质上即是真。
二、老庄的“体道”思维与感物的基本方式感物美学基本的古典感物方式当推玄览(虚静)和神思,而“玄览”之说则是直接脱胎于老庄的“体道”思维的产物。
老子的“道”犹如《庄子》中所说的“玄珠”,单凭感官或单凭理智都是不能领悟的,它需要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体道”的思维。
这种思维正如《老子·十章》中所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老子不仅说要把心灵这面镜子擦洗得光洁,还强调要用心灵这面镜子直接去观察事物,这就是所谓“涤除玄览”。
人的感官中,耳为声之门,目为色之门,鼻为嗅之门,皆是天所赋予,称为“天门”。
“天门开阖”就是为了让心直接去观察事物、倾听事物,老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大千世界自由地放进心灵中来,才能做到“明白四达”。
老子“涤除玄览”的目的是体道,而“道”是无声无象无味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这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道”,只有凭着神妙玄虚的心才能把握。
由此可见,老子说的“玄览”不是“思”,而是“观”,而且不是借助于感觉器官去观,而是借助于心的理性直观。
从美学角度来看“玄览”,实际上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心理的理性直观活动,这在感物美学的艺术创造理论中发展为“神思”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描述的神思活动,颇类似于老子的“玄览”,突出“神与物游”的特点。
审美创造的主体既超越了具体的审美对象,也超越了自身,物我一体,融然无间,这与庄子所说庄周梦蝶,不知蝶之为周还是周之为蝶也有所呼应。
老子认为实现“玄览”,同样需要“致虚极”和“守静笃”两个条件。
“虚”包含了“虚空”与“无欲”,二者紧密联系,只有“无欲”才能做到“虚空”,因此去欲是“致虚极”的关键。
从体道的角度来说,老子认为去欲也是体道的前提,“常无欲,以观其妙”,“妙”即宇宙的奥秘、“道”的奥秘。
而“守静笃”,则要求守持虚静达到非常稳定的程度。
老子对“道”的观照要采取静观的方式,并在认识静与躁、静与动的关系问题上,将“静”放在矛盾的主导方面。
庄子对老子的主静说也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庄子》内篇不甚言静,但他所说的“心斋”(《庄子·人间世》)和“坐忘”(《庄子·大宗师》)都是主静的表现。
《齐物论》讲“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更是静到极点。
《庄子》外篇颇言静,如《天道》篇所云:“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
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
”这里将圣人取静的道理说得十分透彻。
从感物美学角度而言,虚静也是审美心境的重要特点之一,这在艺术创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心境虚静才能体物入微。
三、老庄“心游”与感物的生命体验及审美体验感物美学志在催生人的自然、自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的本性,将人导向自然、自由的创造之域,最终实现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的超越。
而老庄思想中就已经有此倾向——老子论“天道”为的是“人道”,他悬置一个至高无上、至大无垠、充满生意、变化无穷的“道”是为了让人得“道”,得“道”的目的,自然是为了人世的祥和幸福。
《庄子·田子方》中记载: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蛰然似非人。
孔子便而待之。
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
”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
”孔子曰:“何谓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
尝为汝议乎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
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
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
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
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
非是也,且孰为之宗!”孔子曰:“请问游是。
”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
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物之初”即为“道”,庄子在这里描绘的老子游心于道的过程与体会自然也包含了自己的思想,二者在推崇“至美”、“至乐”在“心游”这些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庄子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寻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他将这一过程称之为“游”。
庄子的“游”是无目的、无拘束的“心游”,极尽人的精神的能动性和对客观现实的超越性,这在《逍遥游》、《在宥》、《秋水》、《知北游》中都有相对集中的阐述。
老子论及味之浓淡,主淡;物之刚柔,则主柔。
“柔”的内核,就在于老子对生命的重视,老子将“柔”与“生命”联系在一起,使这种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特征的生命意识产生了厚实而又强烈的跃动。
而庄子的“离形”之说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对人的感性生命或者说肉体生命的超越。
庄子的“离形”代表着他对死亡持达观的态度,庄子丧妻时鼓盆而歌,惠子不可理解并为之气愤,庄子为此作了这样一段解释: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庄子·至乐》)庄子认为,人的生命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都是有其本性的,人由无生命之物变而为有生命之物,最后又由有生命之物变为无生命之物,正如四季交替一般平常,都是本性使然。
因此在庄子看来,生命的逝去代表着人又回到了它的原初之物,回到了“道”,这是生命的幸事,不应为之悲伤。
老庄的思想体系中都反映出他们重视感应的一面。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阴阳感应促成了万事万物的产生,实现了事物间的和谐。
庄子紧承老子思想的同时,轮扁斫辐、庖丁解牛、佝偻承蜩、梓庆削木、庄周梦蝶等生动的感物事例,又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创造与审美体验内容。
可以说老庄思想是远古蒙昧时代自然现象认识成果的改造和再思考,由此奠定了古代感物的哲学基础,而这也对中国古典感物美学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