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理解并识记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3. 通过对文言文实例的分析,掌握文言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的讲解。

2. 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举例分析。

3. 文言文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的阐述。

4. 文言文翻译的训练和指导。

三、教学重点:1. 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

2. 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理解。

3. 文言文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 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

2. 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分析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阐述文言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

3. 练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训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4.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教学课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建议每章内容安排2-3课时。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文言文的重要性和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题目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教授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地阅读文言文,如断句、推测词义、理解句式等。

3. 分析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举例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 阐述文言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通过分析典型的文言文作品,阐述文言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5. 翻译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或短文,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指导学生如何准确表达文言文的意思。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学会推断文言文词义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义的推断,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例句,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复习状态。

2. 讲解与示范: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讲解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示范翻译过程。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疑问。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言文现象,提高运用能力。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收集学生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1. 篇章分析:选取一篇高考真题文言文,进行篇章分析,讲解文章结构、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分析文言文题目,指导学生如何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提高答题效率。

七、教学过程1. 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讲解文言文题目的类型及解题策略,学生进行练习。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真题,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高中语文第一册——专题复习:文言文(课文部分)

高中语文第一册——专题复习:文言文(课文部分)

中学语文第一册——专题复习:文言文(课文部分)一.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以下步骤)1.整理书后练习题的“一词多意”2.整理课文中的重要实词3.高考中考察的文言虚词有限,在学习中刚好整理相关虚词4.整理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依据自己的理解在文中尽可能多的找出与其用法相同的句子5.驾驭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式注:在以后的专题复习中会接连的给大家讲解中学文言文的用法和学习方法以及其规律。

烛之武退秦师(一)词类活用①军:晋军函陵。

军,意为驻军,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远:越国以鄙远。

远,意为远地、远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③贰:且贰于楚也。

贰,意为从属二主,数词活用为动词。

④阙:若不阙秦。

阙,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削减。

(二)文言虚词①而:今急而求子。

而,依据详细语境应译为“才”。

②是:是寡人之过也。

是,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为本句是个推断句,所以译为“这是我的过错”。

③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于,介词,对于。

(三)一词多义1. 若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如,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缘木求鱼》,像。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左传·殽之战》,表假设,假如。

2.说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说法。

说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劝告。

请说之——《墨子·公输》,陈述。

公输盘不说——《墨子·公输》,(同“悦”)兴奋。

3.辞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婉言。

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吩咐。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文学(词、赋)。

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借口(由“言词”引申为“托词”)。

今者出,未辞也——《史记·鸿门宴》,告辞。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推辞。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掌握常见的实词含义及推断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掌握常用的18个虚词并在对比中辨别它的用法。

3.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并能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方法。

4.把握常见的偏义复词、古今同形异义词5.掌握文言固定结构6.把握筛选信息试题和综合试题答题技巧复习过程:第一课时复习内容:掌握常见的虚词复习过程1、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巩固练习]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转折)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高考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

高考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

高考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高中语文复习教案二:文言文解析

高中语文复习教案二:文言文解析

高中语文复习教案二:文言文解析文言文解析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掌握文言文的解析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解析方法,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何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1.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形成于秦汉时期,流传至今,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

文言文有其特殊的语言特征,包括用词、语法、句式和修养等方面。

学生应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例如:多用双音节词,用被动语态多于主动语态,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2.文言文的解析方法文言文的解析方法包括:句子结构分析、语言风格解析、古代文化解读、修辞手法分析等。

在解析文言文时,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来理解复杂的文言文句子,通过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理解来解读文言文中的深刻意义。

3.文言文的运用能力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门文化艺术。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运用能力,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

例如,学生需要了解文言文中的常用成语和典故,掌握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转换技巧,将文言文的思想和文化精华运用到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中。

4.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也是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策略,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理解句子结构,把握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含义,把握文言文的整体思想,理解文言文的主题和核心。

学生还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分组合作、问题解析和小组展示等。

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解析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本课程的评价体系旨在全面评价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包括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解析方法、阅读理解能力和文言文的运用能力等方面。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第一节教材文言重点篇目梳理1、《张衡传》南北朝:范晔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衡乃拟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为..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左右。

尝问天下..,讽议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征拜..尚书。

..,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2、《指南录后序》(节选)〔宋〕文天祥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高考语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翻译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高考语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翻译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翻译教案[复习目标]1、了解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的原那么和标准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方法并在练习中不断加以巩固[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某某《高考说明》对文言翻译作出的特殊说明是:文言句子翻译是最难的,要注意把握整句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做到句不离篇,还要注意实词、虚词的翻译,语气的表达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在考试中,文言文占的分植较大,因此,我们要花大力气进行复习二、课前预习,课堂归纳总结〔方法总结〕根据学案上所给的句子,请同学们归纳出翻译的几种技巧方法。

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译文: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

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某某楼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译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总结:对于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可以保留,不用翻译。

——“留〞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译文: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外面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译文:在我前面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向他学习。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论》〕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

总结: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掉。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删〞7、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列传》〕译文:屈原来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江边一边走一边吟唱,面容憔悴,形体和容貌枯瘦。

文言文—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文言文—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文言文—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通过此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掌握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技巧,能够熟练阅读、理解和分析文言文,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成绩。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课:文言文基础知识1.概述文言文的简介及其发展史2.文言文介绍3.文言文的基础句子第二课: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句子理解2.词语翻译3.文言文阅读技巧第三课:古诗文阅读1.唐诗宋词的特点2.古文的阅读技巧3.鉴赏古诗文第四课:答题技巧1.答题技巧2.答题的基本方法3.高考文言文的答题要点三、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老师详细介绍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技巧,让学生了解并记忆。

2.课堂讨论法——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古诗文的语言特点和鉴赏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互动问答法——老师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检测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通过平时测试、阶段测试和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评价——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1.教材2.课外阅读3.网络资源六、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文言文的阅读复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了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对自身的考试和将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课:文言文基础知识1.概述文言文的简介及其发展史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堂课程中,我们将从概述文言文及其发展史开始。

文言文指的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形式和语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周时期,到明清时期则已是其中的主流语言形式。

文言文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长河,对中国文化和汉字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言文介绍文言文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有其特殊性。

其表达方式采用的是古代汉语的风格和语言形式,这意味着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理解这种古老的语言。

文言文非常注重细节,它具有一定的固定格式和结构,让人们很难忽略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技巧,能够快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材料。

3. 加强学生对文言文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断句、词义推测、句子结构分析等。

2.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3.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4. 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

5. 文言文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古代文化常识、历史事件、人物等。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文言文阅读技巧和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和示例。

2.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材料,进行断句、词义推测等练习。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文言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共同解决问题。

4.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说。

四、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教师进行即时指导和反馈。

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布置的文言文阅读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点评。

3. 单元测试: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期末考试:进行全面的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2. 第二周:特殊句式的讲解和练习。

3. 第三周:实词和虚词的使用的讲解和练习。

4. 第四周:修辞手法的讲解和练习。

5. 第五周: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六、教学资源1. 文言文阅读教材和辅导书:提供系统的文言文阅读知识和练习题。

2. 文言文阅读素材: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献、传记等,用于学生阅读和练习。

3. 多媒体教学资源:视频、音频、图片等,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文言文材料。

4. 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网络资源和互动学习工具,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2周):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新教材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新教材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课件
敢以烦<zzd>执事</zzd>
(37)

____________
又欲<zzd>肆</zzd>其西封
(38)

____________
若不<zzd>阙</zzd>秦
驻扎
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延伸、扩张
侵损、削减
续表


意 义
例 句
出处
(3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____________
今恩足以<zzd>及</zzd>禽兽/老吾老,以<zzd>及</zzd>人之老
接近,靠近
痛惜,哀怜
区别
视力
涉及,推及
续表


意 义
例 句
出处
(17)

______
<zzd>权</zzd>,然后知轻重
《齐桓晋文之事》
(18)
度(duó)
①______
<zzd>度</zzd>,然后知长短
(71)

______________
德不厚而思国之<zzd>理</zzd>
(72)

____________
永保无疆之<zzd>休</zzd>
(73)
傲物
____________
则纵情以<zzd>傲物</zzd>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的全程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的全程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的全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认识,理解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3. 通过对文言文经典篇目的学习和分析,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5.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文言文的历史背景,解释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2. 文言文阅读技巧:教授如何抓住文言文的主题和大意,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和语境理解能力。

3. 文言文分析方法:学习如何分析文言文的结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4. 经典文言文篇目学习:选取高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篇目,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分析。

5. 文言文翻译技巧:教授如何准确翻译文言文,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文言文的概念、特点、阅读技巧等进行系统的讲解和阐述。

2. 案例分析法:通过经典文言文篇目的学习,分析文言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练习法: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文言文阅读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5. 翻译练习法: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思考情况。

2. 阅读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文言文阅读练习的情况,评估其阅读能力。

3. 翻译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注意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4.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来综合评估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按照教学内容,每课时进行相应的讲解和练习。

3. 作业安排:布置相应的文言文阅读练习和翻译练习,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高三语文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系列教案

高三语文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系列教案

高三语文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系列教案第一课时一词多义和通假字教学要点提示:实词的用法和含义是高考的常考题,复习重点是一词多义和通假字;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教学内容: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l 小练习指出下列加粗词语的本义:1.战则请从.跟随2.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攻伐3.范增数目.项王眼睛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换取词的引申义: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如“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小练习指出下列加粗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能举例则举例说明1.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本义“身体”,引申义“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自己”“自身”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2. 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本义“对男子的美称”,引申义“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士兵”士不敢弯弓而报怨;3.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本义是“察看、仔细看”,引申义是“辅助、辅佐”无物以相之、“选择”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词的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小练习指出下列加粗词语的本义和比喻意义,并举例说明;1.手足..情深,焉能或忘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党羽”;2.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本义指“头和颈”,比喻义指“某个集团的领导人”;3. 草菅..人命,纵横乡里本义“野草”,比喻义“不值得珍惜的事物”;词的假借义:所谓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蚤”同“早”,其假借意义为“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l 小练习指出下列加粗词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之意;2.赢粮而景.从景同影,像影子一样;3.君子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5.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露出;6.乃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7.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受;第二课时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复习要点:1. 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弱化;5.词义强化;6.感情色彩变化;7.名称说法改变;教学内容:一. 什么叫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二. 古今异义的种类:1. 词义的扩大;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l 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2. 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④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 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②颜色不少变颜色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③秋天漠漠向昏黑秋天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春秋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4. 词义弱化: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练习4.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盟约;今义:限制;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举古义:攻克;今义:抬起;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走古义:跑;今义:行走;④吾羞,不忍为之下羞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5. 词义强化: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练习5.结实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③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④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6. 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练习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②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③天下云集响应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7. 名称说法的演变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练习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股: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②愿为市鞍马市: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三. 偏义复词: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1. 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②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2. 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复词,果园;②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四. 综合小练习:区别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今意义;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不过: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从而: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⑤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偏义复词,进入; 非常:不寻常,意外,现指很、极,程度副词;⑥属余作文以记之作文:写文章,现指学生的写作练习;第三课时文言句式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一. 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 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 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 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 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 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 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 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 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 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1.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3.德何如,则可以王矣4.何由知吾可也5.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6.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7.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8.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 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 省略主语;1 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 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 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 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 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 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 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 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1.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2.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4.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6.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7.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8.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第四课时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1. 名词作状语;2.名词作动词;3.名词意动用法;4.名词使动用法;5.动词作名词;6.动词使动用法;7.动词为动用法;8.形容词作名词;9.形容词作动词;10.形容词使动用法;11.形容词意动用法;12.数词活用;一.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当奴隶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二. 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④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国贼戾之士哉仇:报复⑤大喜,笼归,举家庆贺笼:用笼子装⑥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⑦日将暮,取儿稿葬暮:落山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三. 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③四. 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②鱼肉缙绅鱼肉:以……为鱼肉③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④君子病无能焉病:以……为病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五. 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心得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作、制:措施、制度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搜捕活动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饮料、汤食六. 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屈:使……弯腰③以夭梅病梅为业夭、病:使……弯曲,使……生病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发出声音⑤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⑥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七. 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动用法,为……哭泣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国事而死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哀:为……哀悼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八. 形容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固:坚固的地势②晓看红湿处红:红花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⑤险以远,则至者少“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天下的人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高处九. 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②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穷:揭穿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美:赞美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高:升高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多:推崇,赞许十. 形容词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高:使……高,抬高③昂其直,居为奇货昂:使……高昂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削弱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笨十一. 形容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认为……小②予怪而问之怪:认为……怪③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怪④贵货而易土易:认为……容易⑤患志之不立患:以……为忧患十二. 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全、满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背离④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不忠诚第五课时虚词的用法教学要点:1. 了解考试说明中列出的20个常见虚词及课本中系统介绍的其它虚词的用法;2. 了解虚实多类的现象;3.了解虚词的一词多用现象;4.了解虚词的同类异词现象;5.区别句末虚词的用法;6.了解关联虚词的用法;教学内容:一. 文言词语的分类:1. 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2.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二. 仔细阅读常见虚词用法列表,体会要求的20个虚词的用法;然后完成下列练习:1.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例句: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A.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你的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并列C.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承接 D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好象E. 吾恂恂而起表修饰关系F.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这样2.下列各句中“乃”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例句: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A.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竟然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是B.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可是 D.屠乃奔倚其下于是F.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3.下列各句中的“于”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D例句: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A.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到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对于C.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比D.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被D. 贫者语于富者曰对 F.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在虚实兼类现象:所谓虚实兼类,就是指一些文言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又可以用作虚词;如:“之”的用法,既可以作代词如“作师说以贻之”,又可以作助词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可以作动词如“佯狂不知所之者”;小练习解释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1. 安1.. 然后得一夕安寝形容词,安稳2. 君子食无求饱,居主安形容词,安乐,安逸2. 可以为富安天下动词,使安定 4. 君安与项伯有故代词,怎么6.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代词,哪里7. 所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名词,处所②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名词,结果③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助词,与后面的动词一起构成名词性结构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助词,表被动⑤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量词,座8. 与①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期介词,同,和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动词,给予③与秦而不助六国也动词,交好④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助词,同“欤”,吗。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的全程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的全程教案

一、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的全程教案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语法等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断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4. 加深学生对文言文文化背景的了解,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1. 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的讲解与实践。

2. 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语法等知识点的系统复习。

3. 分析、概括、推断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训练。

4. 文言文文化背景的介绍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四、教学过程:1. 第一阶段: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的讲解与实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介绍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如快速阅读、关键词寻找、句子结构分析等。

通过实践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技巧。

2. 第二阶段: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语法等知识点的系统复习。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内容:分别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语法进行系统复习,结合高考真题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的运用方法。

3. 第三阶段:分析、概括、推断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训练。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内容: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训练学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推断的能力。

结合高考真题进行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4. 第四阶段:文言文文化背景的介绍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文学流派等。

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包括答题速度和正确率。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言文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 文学素养的提升: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评估学生在文言文文化背景了解和文学素养方面的提升。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第一章: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回顾1.1 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解释文言文的定义分析文言文的特点:简洁、典雅、古朴1.2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学习如何抓住文言文的主题思想1.3 文言文的词汇与语法复习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与短语掌握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结构第二章:文言文阅读技巧训练2.1 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与虚词学习识别文言文中的实词与虚词掌握实词与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2.2 把握文言文中的句式与句型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倒装、被动、判断等掌握句型转换的方法与技巧2.3 推断文言文中的隐含意义学习通过上下文推断词义与句意培养对文言文隐含意义的敏感度第三章:文言文阅读实践3.1 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分析与解读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练习解题技巧与策略3.2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选取适合高考水平的文言文篇目进行阅读练习在限定时间内完成阅读理解题目3.3 阅读理解题型训练分析与解读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型练习解题步骤与答题技巧第四章:文言文翻译技巧4.1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准确传达文言文的原意与风格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4.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学习直译与意译的方法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技巧与策略4.3 文言文翻译实践练习将文言文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提高文言文翻译的速度与准确性第五章:文言文阅读模拟测试5.1 模拟测试的目的与作用通过模拟测试检验学习成果提高应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信心与能力5.2 完成模拟测试题目的步骤掌握模拟测试题目的解题步骤与策略培养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文言文阅读的能力5.3 分析与反思模拟测试的结果分析模拟测试中的错误与不足制定针对性的复习计划与策略第六章:文言文阅读题型分析6.1 题型分类与特点分析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型的分类理解不同题型的特点和答题技巧6.2 题目解析与答题策略学习如何解析不同题型的问题掌握文言文阅读题目的答题策略6.3 历年高考题型回顾回顾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型分析题型趋势和应对方法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7.1 理解文章大意培养快速把握文言文文章大意的技巧练习通过阅读抓住文章核心思想7.2 分析文章结构学习分析文言文文章结构的方法掌握从文章结构中获取信息的技巧7.3 评价文章观点与表达培养评价文言文文章观点的能力练习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第八章: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提升8.1 文化背景知识学习了解文言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理解深度8.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习文言文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提高在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和运用跨文化交际的能力8.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培养对文言文文学价值的鉴赏能力学习从文学角度分析和欣赏文言文第九章: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9.1 制定复习计划制定适合个人情况的文言文阅读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任务9.2 强化薄弱环节分析自己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和复习9.3 定期自我检测定期进行自我检测,检验复习效果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和方法第十章:文言文阅读考前冲刺10.1 模拟考试训练进行全真模拟考试训练适应考试环境和时间压力10.2 考前心理调节学习考前心理调节技巧10.3 考前复习要点梳理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关注考试大纲的变化和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文言文阅读题型分析6.1 题型分类与特点6.2 题目解析与答题策略6.3 历年高考题型回顾重点和难点解析:历年高考题型的回顾和分析,以及对题型趋势的把握,这对于备考非常重要。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

专题03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一)通假字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通“智”,智慧)(二)词类活用1.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2.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3.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三)一词多义1.克(1)克己复礼(约束)(2)克终者盖寡(能够)(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4)克期完成(限定)(5)虽多忌克(妒忌刻薄)(四)古今异义1.文质彬彬古义: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文雅貌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一个字今义:一句话(五)特殊句型1.判断句(1)止,吾止也。

(2)进,吾往也。

2.宾语前置(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状语后置敏于事而慎于言4.固定句式(1)如乐何如……何,对……怎么样《大学之道》(一)古今异义1.大学之道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二)词类活用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三)一词多义1.明(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2.道(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3.修(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四)状语后置1.在止于至善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通假字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交纳)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二)古今异义1.自贼者多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三)一词多义1.所以(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2.是(1)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词,此)(2)斯是陋室(判断词,同今义)3.事(1)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2)今日之事何如(名词,事情)(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2)无羞恶之心,非人也;(3)无辞让之心,非人也;(4)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高三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三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三文言文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高三文言文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复习和掌握高三文言文的关键知识点和技巧。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学重点:1. 复习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常见的古文词汇、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等。

2. 分析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提供实用的阅读和解题技巧,帮助学生在考试中更好地应对文言文题目。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三文言文教材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 复习资料:文言文相关的习题和解析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复习的兴趣。

Step 2: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15分钟)- 复习古文词汇:列举一些常见的古文词汇,解释其意思,并让学生造句巩固记忆。

- 复习句式结构:讲解一些常见的句式结构,如倒装句、比拟句等,并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

- 复习修辞手法: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并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

Step 3:分析文言文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20分钟)选择一篇经典的文言文,分析其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整体结构和意义。

Step 4:实用阅读和解题技巧(15分钟)- 讲解文言文阅读的一般步骤:先通读全文,理解大意;再分析词句,理解细节;最后把握作者意图。

- 提供一些实用的解题技巧,如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分析句子结构等。

Step 5:练习与巩固(20分钟)提供一些文言文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Step 6: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文言文的复习和提高。

教学延伸:1. 布置文言文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分析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

2. 鼓励学生多做文言文的习题,加强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练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练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练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练: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原文】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Miào)贤舍人。

【注释】1.赵惠文王十六年:王公年次纪年法,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

2.上卿: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中最高的官位。

3.以:凭借4.宦者令:宦官的首领。

5.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原文】2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注释】6.遗(wèi):送。

书,信。

7.愿:希望。

8.以:用9.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整理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掌握各种词类活用的规则和用法。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通过对词类活用的复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高考成绩。

三、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2.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子及用法3. 动词活用为名词的例子及用法4.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子及用法5. 数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子及用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对词类活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讲解:分别讲解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其他词类的例子及用法。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他们对词类活用的疑问和困惑,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和辅导。

六、课后作业:1. 请学生整理课堂上学到的词类活用知识,做好笔记。

2.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阅读文言文,注意观察和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整理(续)七、教学内容:1. 动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例子及用法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例子及用法3. 数词活用为名词的例子及用法4. 助词的活用现象5. 特殊词类的活用例子及用法八、教学过程:1. 复习: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对词类活用有一个巩固的认识。

2. 讲解:分别讲解动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其他词类的例子及用法,以及助词的特殊活用现象。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2.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3. 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4. 通过对文言文实例的分析,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的句式、词汇、语法等特点。

2. 阅读方法:如何快速准确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3. 文言文虚词、实词的学习:常见虚词、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4. 文言文翻译技巧:翻译原则、翻译方法、注意事项。

5. 文言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比拟、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的重要性和高考中的分值占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通过实例分析,讲解文言文的句式、词汇、语法等特点。

3. 教授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快速准确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 学习文言文虚词、实词: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常见虚词、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5. 翻译技巧讲解:讲解翻译原则、方法,并强调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文言文实例,讲解和演示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和总结文言文的特点和翻译技巧。

3.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5.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文言文梳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第一轮复习之文言文梳理:《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退)
2、窃计欲亡走燕(跑到)
3、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4、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给……看)
5、请指示王(指出给……看)
6、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给)
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8、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9、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从这里到那里)
10、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盟约)
11、于是相如前进缻(上前进献)
1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离开)
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指父母兄弟,统指家内外亲属)
14、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1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位在廉颇之右(上)
17、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
18、明年,复攻赵(第二年)
19、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20、顾吾念之(但)
21、王必无人(如果)
(二)通假现象
1、拜送书于庭(同“廷”)
2、召有司案图(同“按”)
3、设九宾于廷(同“傧”)
4、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5、臣愿奉璧往使(同“捧”)
6、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同“踬”)
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8、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同“否”)
9、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三)一词多义
1、为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做,引申为“演奏”,动词)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动词)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变成,动词)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做,引申为“立下”)
拜为上卿(担当,动词)
2、使
使人遗赵王书(派、派遣)
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
3、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引见)
相如引车避匿(掉转)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4、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5、从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跟随)
臣从其计(听从)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由、自,介词)
6、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幸亏,副词)
大王亦幸赦臣(幸而)
幸可广问讯(表示的希望语气)
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
7、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动词的使动用法)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秦贪,负其强(倚仗)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败)
负债(欠)
8、乃
今君乃亡赵走燕(竟、却)
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于是)
9、奏
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现)
请奏瑟(演奏)
10、故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原因)
故臣复取璧(所以)
11、于
以勇气闻于诸侯(在)
而君幸于赵王(被)
故燕王欲结于君(和,跟,同)
归璧于赵(到)
12、见
于是王召见(接见)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
望见廉颇(看见)
13、书
使人遗赵王书(书信)
拜送书于庭(国书)
秦御史前书曰(写)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奏本)
无从致书以观(书籍)
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书法)
读其书未毕(文字)
素不诗书之训(尚书)
14、遇
遇诸塗(相遇,遇到)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接触,感触)
吏不敢以非法遇民(对待)
不如因而厚遇之(招待,款待)
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
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会见)
垂老遇君未恨晚(遇合,指得到君主的信任)
15、闻
项羽卒闻汉军楚歌(听见)
秦昭王闻之(听说)
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
博闻强志(见闻)
令闻令望(声誉,名声)
久而不闻其香(用鼻子嗅)
16、徒(步行)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只是,仅仅)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17、示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给……看)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显得)
18、顾
顾吾念之(但)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19、孰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与“与”构成复音虚词,谁,哪一个)20、立
赵立奉璧来(立即)
相如因持璧却立(站立)
虚词
21、因
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
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22、以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因为)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同“而”)
23、上
拜为上卿(表示高级)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上面)
怒发上冲冠(往上)
臣乃敢上璧(进献)
24、一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一个)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一下)
25、请
请以秦之咸阳为秦王寿(请求别人)
请指示王(请允许我)
26、立
相如因持璧却立(站立)
则请立太子为王(拥立)
内立法度(制定,建立)
赵立奉璧来(立刻)
27、设
设九傧礼于廷(安排)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部署)
设百岁后,是属宁有可信者乎(假如)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间至赵矣(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怒发上冲冠(向上)
2、名词作动词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上前)
于是相如前进缻(上前)
臣乃敢上璧(献上)
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穿),(怀里藏着)
赵王鼓瑟(弹)
秦御史前书曰(上前)
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祝寿)
3、形容词作动词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坚守、恪守)大王必欲急臣(逼迫)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擅长,善于)
4、使动用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使……止;阻止)
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归璧于赵(使……归)
臣请完璧归赵(使……完整)
以绝秦望(使……断绝)
辱其群臣(侮辱)
秦王恐其破璧(使……破)
5、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2、被动句
而君幸于赵王
使不辱于诸侯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何以知之(以何,凭什么)
君何以知燕王(以何,凭什么)
(2)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是定语)
(3)介词结构后置
以勇气闻于诸侯(在诸侯中闻名)
设九宾礼于廷(在朝堂上设“九宾”的礼节)
拜送书于廷(送国书到朝堂)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砸碎在殿柱上)
4、省略句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省“于”,在)
大王见臣()列观(省“于”,在)
遂与赵王会()境上(省“于”,在)
相如奉璧奏()秦王(省“于”,向)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省“之”,代“玉”)
(六)疑难句理解与翻译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刑具上请求大王处罚,或许侥幸能得到赦免.]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因此)商量不出结果来,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3、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相如说:“秦王用城池来换宝玉而赵国不答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屈的是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
4、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斜瞅着廷柱,准备拿它去撞击廷柱.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坚决地请他不要这样做,同时召来管版图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着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
5、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送到边境上,跟赵王告别说:“大王这一去,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回来,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不回来,就请容许我们拥立太子为赵王,以打消秦国要挟的念头.”]
6、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相如说:“象秦王那样威风,而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叱责过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无能,难道单怕一个廉将军吗?但我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强大的秦国之
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现在两虎相斗,势必有一个要伤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