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
五代柴窑瓷器的颜色
![五代柴窑瓷器的颜色](https://img.taocdn.com/s3/m/1a0f1c44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3.png)
五代柴窑瓷器的颜色
五代柴窑瓷器的颜色主要有青瓷、白瓷和黑瓷。
青瓷是五代时期柴窑瓷器的代表,釉色呈青灰色或青绿色,釉面晶莹剔透,是五代柴窑瓷器的特色之一。
白瓷也是五代柴窑瓷器的一种,釉色洁白如玉,通透明净,釉面光滑细腻。
黑瓷则是五代柴窑瓷器中的另一种特色,釉色呈黑色或暗褐色,通常带有金属光泽,整体给人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
除了这三种主要的颜色外,五代柴窑瓷器还有少量的红、黄、褐等色系的瓷器,但相对较少见。
五代柴窑瓷器的釉色多样丰富,这些颜色的变化和组合为五代柴窑瓷器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同时,这些颜色也反映了五代时期柴窑瓷器在制作工艺和技术上的成熟和发展。
五代柴窑记录
![五代柴窑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e768558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00.png)
五代柴窑记录
五代柴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瓷窑之一,以其烧制的瓷器品质优良、工艺精湛而著称。
关于五代柴窑的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后周时期。
据史书记载,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为了提高瓷器品质,专门设立了官窑,即后来的柴窑。
柴窑的瓷器以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而著名,被誉为中国古代瓷器的代表之一。
在五代时期,柴窑瓷器就已经备受推崇,被列为五大名瓷之一。
当时的文人墨客纷纷赞誉柴窑瓷器的美丽和精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记录。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五代柴窑的具体窑址一直未能被发现,使得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相对较少。
尽管如此,通过古代文献的记载和现代考古发掘的成果,我们仍然可以对五代柴窑进行研究和探索。
在现代陶瓷学和历史学领域,五代柴窑的研究一直是热点之一。
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寻找柴窑窑址和揭示柴窑烧制技术的秘密,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和传统工艺。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考古发掘的进行,相信未来我们将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五代柴窑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五代柴窑的制作工艺特点
![五代柴窑的制作工艺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536a60e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a.png)
五代柴窑的制作工艺特点
五代柴窑是我国五代时期(公元907年-960年)的一种窑炉,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鲁山县柴家湾。
它的制作工艺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窑炉结构简单:五代柴窑的窑炉结构相对简单,一般由砖石垒砌而成。
它的特点是窑膛较长、直径较小,适合烧制小型器物。
2. 美术创新:五代柴窑在美术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的器物釉色以淡褐色为主,釉面晶莹细腻,富有光泽,且具有独特的“鹅卵石釉”效果。
3. 釉面装饰多样:五代柴窑在釉面装饰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和创新。
其常见的装饰方式有:“鹅卵石釉”、纹样精细、器物雕刻等。
4. 窑温控制精准:五代柴窑的制作工艺中,对窑温的控制非常精准。
烧制时采用多层放砖,以获得均匀的温度分布。
同时采用烟雾的颜色和浓淡来判断窑温,以保证烧制出质量上乘的器物。
5. 烧制周期短:五代柴窑的制作工艺中,烧制周期相对较短,通常为5-7天。
这是因为柴窑在窑膛结构上较小,烟气排放快,燃料燃烧充分,从而缩短了烧制时间。
总的来说,五代柴窑的制作工艺特点是窑炉结构简单、美术创新、釉面装饰多样、
窑温控制精准和烧制周期短。
这些特点使得五代柴窑成为了当时中国陶瓷制作的重要代表之一。
“柴窑”论证的基本条件——柴窑标准
![“柴窑”论证的基本条件——柴窑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d8fa00b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e.png)
目前,研究柴窑的学者比较多,这是文化繁荣的好事,而依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标型学、鉴定学严格要求的研究者,则是甚少。
故有必要就“柴窑的标准”做一探讨,以求得学术上的严谨。
现在研究者比较公认的关于柴窑的最早记载,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曹昭著《格古要论》,这是中国古董鉴定类书籍的鼻祖。
他在论及柴窑时写道:“柴窑出北地。
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
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
近世少见。
”我们认为这七句话,是我们开启柴窑千年之谜的金钥匙。
鉴于此,我们认为论证柴窑的基本条件应该包括:文献和后补文献及窑址考古发掘三个部分。
一、要符合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论述的7条标准1.柴窑的产地。
“柴窑出北地”即柴窑必须出自符合古代“北地”的地域内,且在当时柴荣的“后周”国境内,其地理名称历史沿革传至宋元明清,并有历史记载,且有能烧制一流瓷器技艺的窑场。
见郭沫若先生《中国史稿地图集》和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见图1、2、3、4、5、6)。
2.为什么叫“柴窑”?必须是五代末后周皇帝“柴世宗时烧者”的最好瓷器,且延续不久就逐渐绝迹了,但有其世世代代传承有序的记载。
3.记载柴窑必须是“天青色”,即青瓷颜色中略带有天空中的蓝色。
它不是“天蓝”,也不是“石青”。
由于当时是初创试烧,技术很难掌握精准,故有的天青色较淡,有的天青色较浓,但都有“柴窑”论证的基本条件——柴窑标准陕西柴窑文化博物馆 王学武1.三国时“北地”所在地2.西晋“北地”所在地3.北魏末“北地”所在地4.隋代“北地”所在地揭开柴窑之谜之五“绿中闪蓝”的基本色调,即古人不易形容比喻的所谓“色异”。
与传统青瓷的“艾绿色”、“淡青色”、“橄榄绿”是有明显区别的。
(见图7)4.柴窑的釉质釉水必须有“滋润细媚”的质感。
一个“媚”即点明釉水要“妩媚动人”,滋润光细,是玻璃质感较强的透明釉而不是乳浊釉,才有古人的“明如镜”之比喻;故柴窑一定是不开片、像晴朗天空、万里无云一样的好瓷器(见图8、9)。
电窑 气窑 柴窑发展趋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电窑 气窑 柴窑发展趋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296e2c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80.png)
电窑气窑柴窑发展趋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电窑、气窑和柴窑是三种常见的窑炉类型,它们在不同的工业和生活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这些窑炉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分别探讨电窑、气窑和柴窑的发展趋势,并通过综合比较来得出结论,同时尝试展望未来对这些窑炉的发展方向。
电窑作为一种使用电力作为能源的窑炉,其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降低排放。
随着能源资源的稀缺和环境问题的凸显,电窑的节能和环保要求日趋严格。
因此,电窑的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改进燃烧系统、优化热交换器和加强废气处理等方面。
此外,电窑还注重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更新和升级,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人力成本。
气窑作为一种以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窑炉,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提高燃烧效率和减少碳排放。
气窑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但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气窑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燃烧技术的优化、废气处理技术的改进和燃气供应系统的完善。
通过增加燃烧效率和减少排放量,气窑可以更好地适应环保要求,并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能源成本。
柴窑作为传统的窑炉类型,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节能和环保方面。
柴窑使用柴油或柴火等燃料,虽然传统工艺简单且成本低廉,但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柴窑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燃烧系统的改良和废气处理技术的引入。
通过优化燃烧过程和提高燃烧效率,柴窑可以实现节能减排,同时保持传统陶艺的独特韵味。
综上所述,电窑、气窑和柴窑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随着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技术的进步,这些窑炉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废气排放的降低。
未来,电窑、气窑和柴窑的发展方向将更加倾向于技术创新、自动化控制和环保设备的应用,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的环境影响。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架构和组织形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关于电窑、气窑和柴窑发展趋势的讨论: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本节)1.3 目的2. 正文2.1 电窑发展趋势2.2 气窑发展趋势2.3 柴窑发展趋势3. 结论3.1 综合比较3.2 未来展望在引言部分之后,文章进入正文部分。
五代柴窑记录
![五代柴窑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e11b876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77.png)
五代柴窑记录五代柴窑是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907年至960年间,即五代时期。
五代柴窑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装饰纹饰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详细记录五代柴窑的特点、产地、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陶瓷发展的影响。
五代柴窑的特点五代柴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造型、釉色和装饰纹饰上。
五代柴窑的瓷器制作以瓷胎为主,釉面呈现出独特的灰、绿、褐、紫等釉色,釉面光亮细腻。
五代柴窑的造型多样,器物种类繁多,包括盘、碗、壶、罐等。
装饰纹饰主要采用刻花、刻线、压花等手法,纹饰多为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纹。
五代柴窑的产地五代柴窑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陕西、江苏等地。
其中,河南是五代柴窑的重要产地之一。
河南的五代柴窑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纹饰风格而闻名,如洛阳五代柴窑就是河南五代柴窑的代表之一。
山东的五代柴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装饰纹饰而著名,如曲阜五代柴窑。
陕西的五代柴窑则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釉色而著称,如宝鸡五代柴窑。
五代柴窑的发展历程五代柴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政权的更迭和社会的动荡为五代柴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环境条件。
五代柴窑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形成阶段、中期的繁荣阶段和晚期的衰落阶段。
早期的五代柴窑形成阶段,主要是五代初期的五代时期。
此时的五代柴窑以造型简朴、纹饰简单为主,釉色较为单一,尚未形成独特的风格。
中期的五代柴窑繁荣阶段,主要是五代中期的五代后晋、五代后汉、五代后周时期。
这一时期,五代柴窑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有了显著的进步,瓷器的品质和纹饰的精美程度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五代柴窑的影响范围也扩大到了更多的地区,成为了当时瓷器制作的重要代表之一。
晚期的五代柴窑衰落阶段,主要是五代后周末年的五代时期。
在五代后周的末年,政治动荡和战乱加剧,对瓷器制作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五代柴窑的品质和纹饰精美程度开始下降,产量和品种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五代柴窑对中国陶瓷发展的影响五代柴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的陶瓷制作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柴窑知识
![柴窑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37f836148d7c1c708a14527.png)
柴窑一、柴窑的解释1.柴窑,据记载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本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
但是至今未发现实物及窑址,故不在当代公认的宋代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列。
2.第一种解释所讲的不是我们目前所说的柴窑,我们目前所说的柴窑就是指用木柴烧的窑来烧制瓷器二、柴窑的特色1.烧窑的燃料-松木,松木燃料对陶瓷有滋润作用“景德镇柴窑”是景德镇独有的一种窑炉。
这种窑体烧炉过程中形成的窑内气体氛围非常适合景德镇当地的瓷胎原料,能烧制出白里微泛青的瓷胎效果,使景德镇陶瓷具有白如玉的独特地方风格。
陶瓷是土与火的完美结合,用柴窑烧瓷与气窑、电窑造瓷,就像我们用水汽蒸馒头与用微波炉蒸馒头的区别一样,一个松软可口,一个则硬邦邦。
柴窑烧瓷传统上一直采用松木,松木富含松脂,在燃烧过程中挥发出来的松脂对陶瓷有滋润作用;其烧制原理是通过不断添加柴火让温度慢慢上升,使窑中的器皿慢慢受热,加上炉内的水汽与瓷器釉料的有机结合,使烧出来的瓷器釉面含蓄、滋润。
2.柴窑烧制风险大成本高窑炉内前端的温度偏高,后端偏低,中间温度最为适中,因此同一炉烧出来的瓷器质量有很大差异。
柴窑的火候与温度依赖人工来控制,把桩师傅常常是吐一口口水到火眼里,通过口水的蒸发快慢来判断何时添柴、何时减火。
由于全凭经验,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塌窑”意外,经济损失动辄以数10万元计算。
所以,使用柴窑是一种高成本、高风险的烧瓷方法,没有过人的工艺、雄厚的资金不敢轻易尝试。
因此,从上世纪末开始,景德镇的陶瓷烧造全部改用温度容易掌控、成本低的气窑、电窑,真正还开窑的柴窑已经非常罕见。
3.柴窑烧成的陶瓷艺术品与一般的电窑,瓦斯窑最大的差别在于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宜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不同;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若是横焰式窑,则具有方向性。
柴窑瓷器鉴别方法
![柴窑瓷器鉴别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9687ea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9.png)
柴窑瓷器鉴别方法柴窑瓷器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特色的一类瓷器,因其独特的装饰和韵味而备受收藏家的青睐。
鉴别柴窑瓷器的方法有很多,下面我将从外部特征、器型、胎土、胎质、装饰、釉色等方面详细介绍柴窑瓷器的鉴别方法。
一、外部特征1.常见规格:柴窑瓷器主要为碗、盘、壶、瓶类型,形制多样化,但常见的有如鱼肚形、象耳形、尖底尖嘴形等。
2.器物工艺:柴窑瓷器多为手工制作,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特色鲜明,器壁薄而均匀,胎体轻巧。
二、器型1.纹饰:柴窑瓷器纹饰丰富多样,主要有花卉、人物、山水等纹饰,采用雕刻、绘画等技法表现。
2.造型:柴窑瓷器的造型多样,常见的有如鱼肚形、象耳形、尖底尖嘴形等。
三、胎土特征1.胎色:柴窑瓷器的胎色较为特殊,常见的有白色、灰白色、青白色等,质地坚硬细腻。
2.胎骨:柴窑瓷器的胎骨多为灰白色,有时还带有暗红色。
3.胎韧:柴窑瓷器的胎韧性好,敲击时声音清脆。
四、胎质特征1.胶质:柴窑瓷器的胎质油脂感较强,有光泽。
2.细腻:柴窑瓷器的胎质细腻均匀,无明显的颗粒感。
3.通透性:柴窑瓷器的胎质通透性较好,在太阳光下可见微光透过。
五、装饰特征1.柴窑纹饰的特点:柴窑瓷器的纹饰多为青花、刻花、雕花等工艺,具有独特的装饰特征。
2.装饰手法:柴窑瓷器的装饰多采用雕刻、绘画等技法表现,刀法流畅、线条柔和。
3.釉下纹:柴窑瓷器的釉下纹饰多为青花,通常颜色较淡,纹饰线条细腻。
4.釉上纹:柴窑瓷器的釉上纹饰通常较稀疏,多为疏枝莲、螺髻以及叶纹等,颜色鲜亮。
六、釉色特征1.釉色变化:柴窑瓷器的釉色变化较大,有青灰、淡黄、乳白、米黄等变化,釉面光滑柔和。
2.釉色稳定:柴窑瓷器的釉色通常稳定,无表面发霉、起泡等现象。
3.釉层密度:柴窑瓷器的釉层通常较薄而均匀,具有较高的透光性。
以上是鉴别柴窑瓷器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特征,当然鉴别柴窑瓷器还需考虑时代、风格、传世情况等因素,这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辨识。
不过在实际鉴别过程中,最好找到专业人士进行鉴定,以免出现错误。
柴窑烧制的青花瓷器的特点
![柴窑烧制的青花瓷器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158691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9.png)
柴窑烧制的青花瓷器的特点柴窑烧制的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以下将详细解释柴窑烧制的青花瓷器的特点,并符合标题中心扩展下描述。
一、色彩鲜艳,蓝色为主柴窑烧制的青花瓷器以蓝色为主色调,其色彩鲜艳、明亮。
这是因为在柴窑中烧制的过程中,采用了特殊的矿石釉料和烧制工艺,使得瓷器表面形成了一层蓝色的釉彩。
这种蓝色釉彩在阳光下尤为明亮,给人一种清新、高雅的感觉。
二、图案精美,题材广泛柴窑烧制的青花瓷器的图案精美绝伦,题材广泛。
青花瓷器上的图案多为自然景观、人物故事、花鸟虫鱼等,这些图案既具有装饰性,又富有文化内涵。
柴窑烧制的青花瓷器的图案绘制精细,线条流畅,形象逼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三、线条浑厚,笔触流畅柴窑烧制的青花瓷器的线条浑厚,笔触流畅,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这是因为柴窑烧制的青花瓷器采用了传统的手工绘制技法,绘画时的笔触饱满,并且经过釉彩的烧制,线条更加浑厚。
这种线条的浑厚和笔触的流畅赋予了青花瓷器以独特的韵味。
四、釉面细腻,光洁如玉柴窑烧制的青花瓷器的釉面细腻,光洁如玉。
这是由于柴窑烧制的过程中采用了高温烧制,使得瓷器的釉面变得非常光滑。
而且柴窑烧制的青花瓷器的釉面质地细腻,触感非常好,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五、纹饰繁复,层次丰富柴窑烧制的青花瓷器的纹饰繁复,层次丰富。
青花瓷器上的纹饰多为花卉、云纹、缠枝纹等,这些纹饰经过精细的绘制和釉彩的烧制,使得纹饰的层次感更加丰富。
在阳光的照射下,纹饰的层次感更加明显,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六、造型独特,线条流畅柴窑烧制的青花瓷器的造型独特,线条流畅。
青花瓷器的造型多为瓶、碗、盘、壶等,这些造型经过精心设计和手工制作,线条流畅,形象美观。
柴窑烧制的青花瓷器的造型独特,注重对称和比例的协调,给人以美的享受。
柴窑烧制的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特点而备受瞩目。
其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线条浑厚、釉面细腻、纹饰繁复、造型独特等特点使得青花瓷器成为瓷器中的瑰宝。
无论是在艺术价值还是在收藏价值上,柴窑烧制的青花瓷器都是无可替代的。
柴窑瓷器鉴别方法
![柴窑瓷器鉴别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7384d1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6b.png)
柴窑瓷器鉴别方法
1. 观察釉面:柴窑瓷器的釉面通常呈青灰色或暗褐色,比较粗糙,明显有裂纹和气泡,而非柔和光滑的釉面。
2. 察看胎质:柴窑瓷器的胎质比较坚硬,略带紫韵,有时会出现细小的气孔,与普通瓷器相比更加厚实。
3. 查看底部:柴窑瓷器的底部较为粗糙,有时能看出明显的红蓝田土的烧结痕迹,尤其是明代的柴窑器物更为明显。
4. 观察烧制痕迹:柴窑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通常烧成红、浅红或黄棕色,局部出现金属光泽和黑斑,烧制时的烟灰和木炭痕迹相对比较明显。
5. 辨别装饰风格:柴窑瓷器的装饰风格多样,以达芬奇和钩花纹为主要特征,常见的装饰手法有突刻、抽象画法、毛笔涂抹、刮刻等,通常较为粗犷、简洁、自然。
需要注意的是,柴窑瓷器的年代有很长一段时间跨度,同时也有伪造的可能性,因此最好在鉴定时请向专业的鉴定机构或人员进行咨询。
柴窑瓷器的形容
![柴窑瓷器的形容](https://img.taocdn.com/s3/m/576a415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68.png)
柴窑瓷器的形容
《柴窑瓷器:窑火淬炼出的艺术精灵》
咱今儿个来唠唠柴窑瓷器,这柴窑瓷器啊,就像是从古代穿越而来的艺术精灵,浑身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我曾有幸在一次古玩展览上看到柴窑瓷器,那一眼,可真让我难忘。
它的颜色就像被大自然精心调配过一样,温润淡雅。
有的像是雨后初晴的天空,那淡淡的蓝色中透着一丝宁静与悠远,仿佛能把人带到那片澄澈的天空之下,感受着微风拂面;有的则像春日里刚刚萌发的嫩绿新芽,满是生机与希望,看着就让人心情愉悦。
柴窑瓷器的釉面更是一绝。
那釉质细腻得就像婴儿的肌肤,滑溜溜的,让人忍不住想要摸一摸。
在灯光的照耀下,釉面会泛出一种柔和的光泽,像是月光洒在平静的湖面上,波光粼粼,如梦如幻。
我当时站在展柜前,眼睛都看直了,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
它的造型也是别具一格。
我看到一个柴窑瓷瓶,瓶身的线条流畅自然,从瓶口到瓶底,就像一位身姿婀娜的舞者在翩翩起舞,优雅极了。
瓶身上的花纹精美细致,像是工匠们
用最细腻的笔触精心绘制而成。
那些花纹有的像盛开的花朵,娇艳欲滴;有的像飞舞的蝴蝶,灵动俏皮。
我记得有个老收藏家在旁边跟我讲,柴窑瓷器的烧制过程那可是相当不易。
就像一场艰难的修行,要在高温的柴窑中经过长时间的淬炼。
窑工们得时刻守着窑火,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温度和火候,就像呵护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前功尽弃。
这也难怪柴窑瓷器如此珍贵,每一件都是窑工们心血与汗水的结晶。
柴窑瓷器啊,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陶瓷艺术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人看了就心生喜爱与敬意,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古代柴窑建筑特点
![古代柴窑建筑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119d9c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61.png)
古代柴窑建筑特点研究了这么久古代柴窑建筑特点,总算发现了一些门道。
首先啊,古代柴窑的选址就很有讲究。
一般都得靠近燃料来源,就像柴火对吧,你想啊,如果离得老远老远,搬柴火得多费劲啊。
我就想啊,那肯定是柴窑边上就有树林子啥的,这样现砍现用都方便。
就好比咱自己家做饭,要是用柴火烧灶,你肯定也想柴火堆就在厨房边上吧,不然一趟趟跑多累啊。
然后呢,它的形状也挺有意思。
一般不是那种方方正正的简单形状。
它这形状好像对烧制陶瓷啥的有帮助。
我也不太明白为啥非得是那种特殊形状,好像跟空气的流动有关系。
比如说,要是直筒筒的形状,那热气往上跑的时候可能就太直接了,不利于热量均匀分布。
但是人家那种经过设计的形状呢,热气在里头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到处跑一跑,这样就会把每件陶瓷都能给“照顾”到,温度能够比较均匀。
我刚开始还以为随便弄个形状就行呢,原来是我理解错了。
还有啊,古代柴窑的通风系统,这可太重要了。
那就相当于人的鼻子一样,得呼吸啊。
这通风口的大小、位置可不得了。
要是通风口太小了,柴火在里面可就燃烧不好了,就像人鼻子堵住了,气儿都喘不顺,那还怎么好好工作。
我记得在哪看过一个小柴窑的例子,那个通风口刚开始设计得不合理,结果烧制的时候出了好多问题,东西烧出来质量不行。
后来把通风口改了改,烧制就顺利多了。
再说说这柴窑的窑顶,那厚度也有说法。
太厚了,热量可能就不容易进来,太薄了呢,又可能保暖性不好。
这又有点像我们冬天盖被子,太厚了压得慌,太薄了又冷得慌。
不过呢,这个合适的厚度是多少,估计还得根据不同的烧制需求来,不同的窑可能也不一样,这点我还有些困惑呢。
总觉得还得再深入研究研究才行。
还有关于柴窑内部的空间布局,那些放陶瓷的架子啊、位置啊,也是经过考虑的。
就好比住房子,每个房间怎么布局是有讲究的。
如果摆放得不合理,就可能出现有些陶瓷受热过度,有些还没被烧好的情况。
古代柴窑的建筑特点就这么透着一股神秘和巧妙,这里面可还有太多学问值得探究了呢。
艺术·柴窑——“松纳柴器”的溯游
![艺术·柴窑——“松纳柴器”的溯游](https://img.taocdn.com/s3/m/f8ccfed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0.png)
大家与世家 /Great Masters
《骆驼》柴窑雕塑 《女子》柴窑色釉陶艺 《蜗居》柴窑陶艺 《缠绕》柴窑陶艺
从陶瓷工艺的角度来理解“松”这个字,我们不难看出它所指的是松木。柴窑瓷 器千变万化的釉色、肌理,除了与陶土所含微量元素有关系,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柴窑 烧制时所选的燃料。松木烧出的火焰长、热量高、灰粉少,有利于窑内温度更加均匀 地分布,从而使得窑内瓷器烧制多、快、透。另外松木含有的松油脂可燃性强,火焰 清净,对瓷器的温润成色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我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有陶瓷;有人居住,就有瓷业生产,陶瓷是人类社会 必须的生产、生活用品,它始终伴随人类左右,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作为陶 瓷生产必备的窑炉,窑与器密不可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窑炉生产硅酸盐制品的 国家,窑是孕育陶瓷的容器和母体,也隐藏着中华文明和精神的密码,是一个具有丰 富信息量的文化母体,“松纳柴器”孕育火与土、五行熔融的极致艺术,也在这一蕴 藏丰富的文化母体中溯游,溯于传统、传承;游于创新、艺术。 028
023
大家与世家 /Great Masters
《两小》柴窑青花色釉瓶
《醉童吻春》柴窑青花色釉瓶 024
《醉春》柴窑青花色釉瓶
大家与世家 /Great Masters
《乐童》柴窑青花色釉瓶
《聆听》柴窑青花瓶
这么多年过去,我始终相信,原创性、创造力、产业链完整性和时代适应性是做好 陶瓷的保证。这些信念,从陶瓷实践中学习而来。 比如说烧窑,泥作火烧,这是成瓷的关键步骤,景德镇陶瓷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 声如磬”的美誉、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离不开烧炼这一环节。人们经常说 陶瓷是“五行”的艺术,瓷土泥料是土、釉料颜色属金、练泥调色需水、灰釉燃料有木、 瓷器烧成窑火是赖,每一个环节、每一种元素环环相扣,这是手艺、是技术、是产业化、 也是文化传承。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我在 2020 年以“松纳柴器”之名,不计成本地创烧 一座三十余担的小柴窑,这既是出于呈现窑业发展脉络和生态的考虑,也是对陶瓷艺术 现代探索的延续。 “玉风窑”初创,我们没有自己的窑,景德镇个人工坊、陶艺体验、艺术工作室还未兴起, 大家都去瓷厂搭烧,我们也用板车拉着瓷坯去搭窑。那是 1980 年代,景德镇正在改造传 统窑炉,大规模采用新的能源烧制瓷器,促使瓷器产品升级、消除烟气污染,梭式窑尚 未引入景德镇,整座城市常见的是镇窑、煤窑、隧道窑,主要燃料是柴、煤、重油、煤气。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有瓷厂改制、85 思潮和现代陶艺理念的推进,1991 年景德镇 雕塑瓷厂从国外引进第一台燃气梭式窑,陶瓷烧炼方法的革新,带来陶瓷行业的一系列 连锁反应,个体、风格、传统、现代、创新、陶艺、艺术等等成为从业者关注的重心。 “玉风窑”也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探索青花、釉里红、陶艺造型,在陶瓷的变革 中独树一帜,更在 1995 年升级成立景德镇市新平瓷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新平瓷”), 后来又把绿色园林式厂区建到浮梁县湘湖镇荞麦岭,在这里拥有了独立的釉料研究中心、 建设了隧道煤窑、发展了现代的陶瓷生产线、创建陶瓷设计和研发室……现在回想,虽 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我们珍惜陶瓷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一直在完善陶瓷业态、 产业链,练泥、成型、烧炼、彩绘、设计、研发、生产、展览等等一体全能。当初取名“新 平瓷”,既是从“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溯源,珍惜和传承景德镇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 又是新时代、新格局的探索,在现代陶瓷领域开拓创新。
柴窑陶器价值评估报告
![柴窑陶器价值评估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a5eabe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c.png)
柴窑陶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它们在考古学和收藏界具有很高的价值,以下是柴窑陶器价值评估报告:
柴窑陶器的历史
柴窑陶器起源于中国古代,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们最早出现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商朝时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柴窑陶器在唐朝时达到了鼎盛时期,并在宋朝继续繁荣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柴窑陶器有绿釉、汝窑、定窑等。
最后,柴窑陶器的稀有度较高,稀缺性决定了其在市场上的价值。由于柴窑陶器的生产历史较长,很多作品在历史长河中已经消失,所以柴窑陶器的数量较为有限。这也导致了柴窑陶器的价格居高不下,吸引了许多收藏者和投资者的关注。
总结起来,柴窑陶器是具有重要文化和艺术价值的中国古代陶瓷,广受收藏界的关注。它们的收藏价值体现在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和稀有度较高等方面。通过对柴窑陶器的价值评估,我们可以看出其在文化、艺术和市场方面的价值。希望这份评估报告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柴窑陶器的特点
柴窑陶器以制作精细、烧制温度高、釉色鲜艳、质地坚硬等特点而闻名于世。它们采用的烧制技术独特,需要使用特殊的柴火进行烧制色变化丰富多样。柴窑陶器的造型多样,有瓶、碗、盘、罐等,绘有各种图案和纹饰,且装饰精美。
柴窑陶器的收藏价值
柴窑陶器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炉"。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和智慧的结晶,拥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首先,柴窑陶器的历史悠久,具有文化价值。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对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文化爱好者来说,柴窑陶器是珍贵的研究材料。
其次,柴窑陶器的工艺精湛,具有艺术价值。它们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使用高超的技艺。柴窑陶器的装饰精美,图案和纹饰精细而富有变化,展现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因此,柴窑陶器被视为艺术品,被广泛收藏。
陶艺柴窑制作过程
![陶艺柴窑制作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8a9ee075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94.png)
陶艺柴窑制作过程陶艺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技艺。
陶艺的制作离不开烧制过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陶艺窑的制作。
陶艺窑包括电窑、红窑、白窑、青花窑、汝窑、哥窑等多种窑口。
而在这些窑口中,最为传统和古老的是陶艺柴窑。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陶艺柴窑制作过程。
陶艺柴窑是采用天然燃料——柴火来进行烧制的窑口。
在制作柴窑之前,需要进行窑址选定及修建。
选择夏季建窑,冬季烧窑,以尽可能利用季节特点,降低窑口建造成本。
修建湿差不大的黄土为基础的窑底,楼高两米,窑底面积约为20平方米,窑体与窑底为45度角,以方便布置燃料。
同时需要在墙上打砖洞,便于调节燃烧情况。
在修建完毕后,需要进行预备工作。
首先要进行烤干。
用秸秆和木柴点火,将窑底烤干。
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使湿度低的黄土基础更加坚固,防止窑口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破损。
然后需要进行烧制前的烧缸。
烧缸是将窑口外侧一圈布满陶土的区域进行烤干,目的是为了将窑口周围的陶土缩短,使其不会受到内部温度带来的膨胀挤出而破裂。
正式进入烧制过程之前,需要对陶制品进行准备。
先将制好的陶坯放在窑口前的铺子上晾干,待干透后再放入窑口内。
需要注意的是,在放置陶坯的过程中,要保持间隔空间,以便于后续的烧制与冷却。
在陶制品放置完毕后,便是烧制的正式开始。
首先需要点火,点燃柴火。
柴火会在窑口内全面燃烧,并形成一个巨大火球。
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火焰将持续燃烧到第八小时,然后需要重新添柴,以维持火焰的持续燃烧。
在烧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火候,防止窑门泄温。
火候越高,烧制的制品越硬实。
烧制过程大约需要三天左右。
当烧制完成后,需要进行降温。
为了避免陶制品由于突然冷却而破裂,需要将窑口封口,让其自然冷却。
冷却大约需要三天左右。
瑕疵和完整度的检查是这三天不可少的工作。
若是细节不当导致了陶制品的瑕疵,那么再怎么精美也无法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而在检查好所有陶制品之后,可以将之取出,完成一次烧制的过程。
柴窑陶艺制作方法
![柴窑陶艺制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344f28f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3.png)
柴窑陶艺制作方法
柴窑陶艺制作是传统的中国陶艺制作方法之一。
下面介绍一下柴窑陶艺制作的步骤:
1. 选料:选择适合制作的陶土,陶制品的质量和效果都与选料有很大关系。
在选料的同时还要清理掉其中的石子等杂物。
2. 揉泥:将选好的陶土揉成球状,然后慢慢揉成不同形状的泥块。
3. 塑形:将揉好的泥块放在轮子上,用双手把它们变成各种形状的器物。
4. 晾晒:在制作好的器物完全干燥之前,要将其放在阴暗通风处,慢慢晾晒。
5. 烧制:晾晒后的陶制品放入预热好的柴窑中烧制,温度一般为1000-1200度左右。
要注意掌握好炉温,以保证烧成的陶制品质量和色泽。
6. 取出:当烧制完毕后,要等到柴窑完全冷却之后才可以将陶制品取出。
以上就是柴窑陶艺制作的步骤。
通过这种传统的制作方法,我们可以制作出各种美观实用的陶制品。
柴窑的特点有哪些
![柴窑的特点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94864377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c.png)
柴窑的特点有哪些柴窑,本是后周世宗帝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
但是至今未发现实物及窑址,故不在当代公认的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列。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柴窑的特点有哪些,希望你喜欢。
柴窑的特点介绍有“天下第一美瓷”之誉的柴窑器,其特点被总结为:“色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现代人形容天色,大多说天蓝色,但古人形容天色则为天青色。
柴世宗所说“雨过天晴云破处”,意在强调雨过天晴时天空洁净,没有尘埃,那种颜色是最接近青色的。
柴窑是五代时期后周柴世宗所烧的御窑,清代的朱琰在《陶说》中记载:“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然而今人从没见过柴窑实物传世,也没发现窑址。
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也提出了柴瓷的可贵:“今论窑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就不可得矣。
得残器碎片必为冠饰、绦环、玩具,亦足珍贵。
”连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亦觉得:“柴氏窑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
但尽管历史上有诸多文人墨客写下过如许关于柴窑的语句,因为没有可与文字相印证的物件面世,所以有人认为柴窑根本不存在,也有一部分人认为陕西耀州窑就是柴窑,或是觉得景德镇早期的青白瓷就是柴瓷。
众说纷纭之下,似乎只有一点大家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柴窑瓷器乃瓷器中的极品,是无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艺术瑰宝。
那么什么是“明如镜”呢?古代流行青铜镜,古人当初对镜子的要求是能映照出人面五官,我们今天看到一些高质量的瓷器也能模糊地照出人面,柴窑制品即达到了这样一种“明如镜”的工艺技术程度。
在五代时期,耀州窑已经出现了胎质非常薄的单色釉。
上面还有官、内服等款式,所以颇有一部分人将这些耀州窑出产的瓷器误认为是柴窑瓷器。
柴窑的确是继承发展了耀州窑那种薄胎的传统,其器物的胎质厚薄和器件的大小成正比,但笔者以为柴窑并非耀州窑,而且“薄如纸”是一种略带夸张的描述,一种理想状态,此话的意思是指柴瓷的分量很轻,拿在手中的分量和纸差不多。
柴窑搭建方法
![柴窑搭建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8943f1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1.png)
柴窑搭建方法
柴窑搭建方法
一、柴窑搭建所需材料
柴窑搭建时需准备以下材料:一根柴窑墙(柴窑墙由两根石头绑结在一起)、一堆砖块、一些砂石、沙子以及一些球状烧结砖;
二、柴窑搭建过程
1、将柴窑墙搭建在一处宽敞平坦的地面上;
2、在柴窑墙的两端分别摆放上砖块,用砂石和沙子将每块砖堵住;
3、将烧结砖插在每个角落,固定柴窑墙;
4、在砖块和柴窑墙之间形成一个小空洞,用砂石和沙子将它堵住;
5、在柴窑墙前放上一堆砖块,将它们固定在柴窑墙和砖块之间;
6、在柴窑墙和砖块之间放上一层沙子,然后用水将其湿润;
7、在柴窑墙的另一端摆上一堆砖块,用砂石和沙子将它们固定在柴窑墙和砖块之间;
8、将柴窑墙上的一堆砖块放到柴窑墙的另一端,用砂石和沙子将它们固定在柴窑墙和砖块之间;
9、使用水将柴窑墙和砖块表面湿润,然后再表面抹上一层混凝土;
10、将柴窑墙完成,把柴窑墙上的一堆砖块依次堵死,最后用混凝土砌出顶部。
陶艺柴窑制作过程
![陶艺柴窑制作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b332cd0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d.png)
陶艺柴窑制作过程陶艺柴窑的制作过程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艺,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和环节,才能最终完成一件完美的陶艺作品。
下面将详细介绍陶艺柴窑制作的过程。
1. 准备原料制作陶艺柴窑的第一步是准备原料。
主要原料包括黄土、砂土、粘土、矿物质等。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筛选、研磨、混合等处理,以达到制作陶艺柴窑的要求。
2. 设计与构思在准备好原料之后,陶艺师需要进行设计与构思。
根据陶艺作品的风格、尺寸和用途等要求,确定柴窑的形状、大小和结构等。
这需要陶艺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创造力,以确保柴窑的功能和美学效果。
3. 砌筑柴窑砌筑柴窑是陶艺柴窑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陶艺师根据设计与构思的要求,将准备好的原料进行砌筑。
这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耐心,以确保柴窑的结构牢固和耐高温的能力。
4. 烧制柴窑烧制柴窑是陶艺柴窑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在烧制之前,陶艺师需要在柴窑中摆放陶艺作品,并注意作品之间的空间和位置。
然后,使用柴火或木炭等燃料点燃柴窑,逐渐升温。
这一过程需要掌握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以确保陶艺作品的烧制效果。
5. 冷却与取出烧制完成后,柴窑需要冷却一段时间,以使陶艺作品逐渐降温。
陶艺师需要等待柴窑完全冷却后,才能打开柴窑,取出烧制完成的陶艺作品。
这一过程需要谨慎操作,以避免作品在冷却过程中出现损坏。
6. 清理与修整取出陶艺作品后,陶艺师需要对作品进行清理与修整。
这包括清除作品表面的灰尘和杂质,修整作品的边缘和细节部分,以及进行必要的上釉或彩绘等工艺处理。
这一过程需要细致入微的操作技巧,以保证作品的质量和美观。
7. 完成与展示经过清理与修整后,陶艺作品最终完成。
陶艺师可以根据作品的特点和用途,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展示和陈列。
这可以是单独展示在展览馆或艺术空间中,也可以是与其他作品搭配展示在陶艺展览中。
陶艺柴窑制作过程是一项需要技术、经验和创造力的工艺。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陶艺师的精心操作和耐心等待,才能最终呈现出一件完美的陶艺作品。
柴窑瓷器 工艺
![柴窑瓷器 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64b7284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5.png)
柴窑瓷器工艺
柴窑瓷器是指采用传统柴烧工艺烧制的瓷器,其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选料:选择高品质的瓷土、釉料等原材料,为烧制高品质的瓷器
打下基础。
2.制备:将选好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如粉碎、混合、陈腐等,
以便更好地使用。
3.成型:将制备好的原料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成型加工,如拉坯、模
具成型等。
4.晾晒:将成型后的瓷坯放在通风处自然晾干,避免阳光直射和过
度干燥,以免造成变形或开裂。
5.修坯:晾干后的瓷坯需要进行修整,去掉多余的泥料和杂质,使
表面更加光滑。
6.上釉:根据需要,将瓷坯施以不同种类的釉料,以增加美感。
7.装窑:将上好釉的瓷坯按照一定顺序放入窑中,以便更好地进行
烧制。
8.烧制:将装好瓷坯的窑炉进行密封,采用高温进行烧制。
在烧制
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气氛等因素,以保证烧制出的瓷器品质优良。
9.出窑:烧制完成后,将瓷器从窑炉中取出,并进行后处理和检验。
柴窑瓷器的工艺特点在于其采用传统柴烧工艺,通过控制温度、
气氛等因素来达到烧制的目的。
在烧制过程中,柴烧能够让火焰与瓷土中的矿物质充分反应,使瓷器表面形成一层特殊的质感和光泽。
同时,柴烧还能够使瓷器具有独特的色彩和纹理,增加其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种瓷器是“诸窑之冠”,却始终没人找到过它的窑址。
有一种瓷器身世迷离,只有4句断语:“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能够形容它的样貌。
这就是柴窑,一个困扰中国陶瓷史的千古之谜。
日前,一系列围绕《罕见中国国宝首现日本望破解柴窑失传之谜》的文章陆续在京城媒体发表,引起了陶瓷界人士的无限遐想。
这是真的吗?就此问题,中日双方专家各执一词。
“柴窑”的困惑为何如此难解?本报就关于柴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采访,得到的不是更清晰的结果,而是更为糊涂的问题。
事件回放疑似柴窑花瓶惊现日本2009年11月24日,在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九州佐贺县武雄市的阳光美术馆举行了“至宝一千年之旅展”的开幕仪式。
这项由在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和北京汉和协力国际文化传媒公司共同主办、日本财团法人阳光美术馆承办的活动,共展出了百余件中国古代陶瓷器。
但这些同样美丽的器皿被一件青百合花瓶夺去了光彩,因为在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对中如云先生提出:这件青百合花瓶是出自柴窑。
据了解,这是阳光美术馆首次向世界展示这件青百合花瓶,主办方特邀几家中国媒体前往日本采访、报道这次展览,希望掀开青百合花瓶的神秘面纱。
近日,一系列围绕《罕见中国国宝首现日本望破解柴窑失传之谜》的文章陆续在京城媒体发表,引起了陶瓷界人士的一片热议:这个神秘的瓷瓶真的是柴窑吗?左图:青百合花瓶的开口处沿金线有35处铁镔修复的痕迹,这是中国独有的修复方法,对技术要求极高。
围绕青百合花瓶的三种争议争议一花瓶是否到年代?正方:花瓶距今700年至1100年是不是柴窑,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年代。
据说,柴窑是后周世宗柴荣所烧的御瓷。
后周距今超过1050年,那么青百合花瓶的出生年代是什么时候呢?为了搞清楚年代,对中如云曾经提到,他于2005年3月把“青百合花瓶”拿到牛津大学做科学鉴定。
牛津大学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出“热释光法”的高校,现在承担鉴定的是其下一个独立法人机构。
日本对古董进行科学鉴定,多是委托这家机构。
后周官窑柴窑生产的时期是柴荣在位的公元954年至959年,他申请检查的预测值就设定为这个年代。
牛津的鉴定书显示:这樽蓝色花瓶是700年到1100年前的时间段内烧制的,这和后周皇帝柴荣在位时间基本一致。
据此,日方认为,这件青百合花瓶符合柴窑的年代特征。
反方:花瓶出生在300年前后采用热释光检测年代,确实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但并非无懈可击——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核考古组了解到:热释光测年代法可以测量古陶瓷的年代,但是其所需的一种化学元素剂量的不同,可以对古陶瓷的“年龄”产生扰动,即可以让其岁数变大。
热释光的这个局限性也经常被造假者所利用。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核考古组的一位冯先生向记者解释说,古陶瓷采用热释光测试或者通过海关机器安检时,都会吸收热量,通过一次就会对年代扰动一次,一个百岁瓷器走一次测试程序,出来后肯定要大于百岁。
“光看检测结果,是否是陶瓷真实的年龄呢?”对此,这位科学家表示,“热释光”的结果绝对不是唯一的标准,单看这一结果是不严谨的,更是不科学的。
冯先生告诉记者,这件“青百合花瓶”的热释光检测结果未必是最准确的,肯定受到了扰动。
据一位安检机构的技术人士介绍,如果想知道因扰动而“变老”的程度,可以借助其他科学仪器精确计算,上海博物馆就有一种仪器可以准确测出热释光检测的误差比。
国内一位鉴定高手表示,这种“柴窑论”是一种不贴谱的论调。
东西肯定是件老东西,但仅限于200年至300年,肯定是清代的。
而故宫博物院一位鉴定大家则认为,东西很清楚,它就是典型的明清瓷器,如果更精确一点,它的年代可以缩至康熙时期。
鉴定一件瓷器,若单独“目鉴”不科学,那单独仪器鉴定同样不科学,应该两者结合。
这位专家表示,关于柴窑的发现问题,日本方面已经炒了好些年了,但这个问题跟“哥德巴赫猜想”一样,谁都可以有不同观点,但是若就这么一件东西就定为“柴窑”,肯定是不严谨的。
这件东西的身世到底如何?日本方面有些人肯定最清楚。
争议二花瓶器形对不对?正方:器形符合柴窑描述在中国的古玩行里有一句话:一眼真,一眼假。
这个“一眼”看的就是东西的器形。
根据在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对中如云先生的介绍,他曾遍访世界各地的文物专家,最终认定这件作品的特征完全符合历史文献对柴窑的描述,即“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去年,中国出版的《文物天地》杂志曾连续刊载对中如云求证柴窑的过程,其中一篇文章为“青百合花瓶”的柴窑论提供了强化证据。
文章指出,对中如云的同事意外发现两件与“青百合花瓶”相似的瓷器,它们都被取名为“孔雀绿釉花觚”。
作为清代文物,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钓鱼台国宾馆。
其中,故宫所藏“孔雀绿釉花觚”的制作时间大约在距今300到350年前的康熙年间,钓鱼台国宾馆藏品的制作时间大约在距今270年前的雍正年间。
由于平时不做公开展览,故专家也知之甚少。
虽然“孔雀绿釉花觚”是近代研究者命名,也没人知道这两件古物出自何人之手。
但是,面对两者间极其的相似,有人推测,“青百合花瓶”与“孔雀绿釉花觚”俱为同时代作品。
还有人推测,“青百合花瓶”可能是“孔雀绿釉花觚”仿制品。
日方专家指出,“青百合花瓶”的修复痕迹被推定为距今400至600年前。
此外,日本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大约600年前,中国明朝皇帝将这件青百合花瓶赠给了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后来由日本古笔家族世代相传下来。
综合上述情况看,“青百合花瓶”先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也就是说,“孔雀绿釉花觚”是根据“青百合花瓶”的特征制作而成的。
如果“孔雀绿釉花觚”是“青百合花瓶”的仿制品,“青百合花瓶”肯定是因“历史名品”而被了解,因为不为人所知晓的物品是不可能被复制的。
反方:此花瓶就是孔雀绿花觚对于上述说法,中国的专家如何看呢?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位陶瓷鉴定专家表示,它就是一个孔雀绿的康熙花觚。
这个观点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记者查阅了《中国瓷器收藏鉴赏百问百答》,其中关于花觚有这样的记述:花觚是仿青铜器造型的一种陈设用瓷。
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
花觚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明代的花觚主要是三段式的,上面是喇叭口,中间是鼓腹,下部是凤尾,器形古朴典雅。
常见的明代花觚以五彩最为贵重。
一般都呈现出文饰繁密,层次分明,色彩艳丽,风格硬朗的特点。
明清时期,瓷花觚是重要的一类瓷品种,明清景德镇窑常烧制青花、五彩、釉里红色、古铜彩、松石绿釉花觚。
其中,松石绿是清代创烧的颜色釉之一。
争议三柴窑存在不存在?正方:柴窑价值超过汝窑由于被日本文物专家认定为已经失传数百年的中国柴窑,这件“青百合花瓶”引起日本文物界的关注,甚至连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也慕名前往参观。
日本阳光美术馆理事长关口胜利认为,世界上如果有柴窑存在,那么这件作品是第一候选。
被日本人视为天物的柴窑,到底是什么来历?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查阅了相关文献。
据说,柴窑是后周柴世宗(柴荣)所烧的御瓷。
柴荣在位仅六年,他死后,赵匡胤陈桥兵变,当了宋太祖。
清人朱琰《陶说》中记载:“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
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当时底下人跟皇上请示,瓷器要做成什么样的呢?柴世宗就说了这样一句话:“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者”就是今天的“这”,意思是按照下雨后天放晴的颜色,把瓷器做出来。
清代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说:“今论窑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久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冠饰、绦环、玩具,亦足珍贵。
”找不着柴窑,能找到个碎片,都已经很珍贵了。
欧阳修在《归田录》里就说:“柴氏窑……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
”欧阳修说,宋代都没有柴窑,弄到个碎片,用金属把它包起来。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中谈到了柴窑——历史上有没有比汝窑更名贵的瓷器呢?就是柴窑。
柴窑谁也没见过。
明代宫廷在整理古董的时候,有本书叫《宣德鼎彝谱》,里面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六种瓷器,第一是柴窑,是排在宋代五大名窑之前更名贵的瓷器。
反方:柴窑只是书中传说但日方的上述说法,只存在于古书上的记载,没有实物传世。
柴窑既没有发现实物,也没有发现窑址。
包括历史上的宫廷收藏中,都没有实物。
当赵宋王朝取得天下100多年以后,汝窑就出现了。
所以当学者论及古代陶瓷的时候,往往将柴窑和汝窑相提并论。
明朝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的记载,特别文学化。
他说:“柴窑最贵,世不一见。
闻其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知然否?”文震亨认为柴窑非常贵,世上根本看不见。
他描述了听说的样子后,自己又问了自己一句:我也不知道这对不对,反正谁也没见着。
理论上讲,汝窑的颜色最接近于柴窑。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
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
”谁见过柴窑啊,不都说雨过天青色吗?想一想,也就是汝窑比较接近了。
现在有专家研究,认为景德镇的影青瓷就是柴窑,还有说陕西的耀州窑是柴窑,都属一家之言。
但这些都没有定论,只是有一说而已。
青百合花瓶尚存四疑点疑点一:来历毫无疑问,青百合花瓶是出自中国。
但它如何流落到日本,却成为一个谜。
当地的传说称,这是明朝皇帝赐给当时的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
不过,根据史料记载,明成祖曾经派郑和出使日本,确立宗藩与册封关系,赐足利义满金印一枚,还曾先后赏赐足利义满冠服、锦绮、纱罗等礼品,但惟独没有赐瓷器的记载。
而据这件青百合花瓶的拥有者对中如云透露,自己是在1998年从一位朋友手中得到了这件器皿。
由于除了当时认定这是“第一级的名品”外,他与自己的朋友对其年代、来历等信息一无所知。
疑点二:重量柴窑具备四大特点: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柴窑是五代时期后周的官窑,据记载,五代的窑器最薄的达到0.15厘米,被称为诸窑之冠的柴窑,在这一点上显然会更加出色。
这件青百合花瓶高292毫米,开口直径167毫米,底座直径105毫米,但日本方面并没有公布这件器皿的重量。
这显然也是一个遗憾——因为重量也能从某一角度对“薄如纸”进行解读。
疑点三:声音此次展出时,这件青百合花瓶始终被封存在一个玻璃罩中,即使是被日方请来的两位中国专家,也无缘与花瓶进行“亲密接触”。
所以,除了无法了解瓷瓶的重量,专家们也无法对柴窑的另一特征——声如磬进行判定。
在日本方面公布的资料中,记者也没有看到关于这件器皿声音特征的描述。
疑点四:颜色据悉,在对中如云先生12年前见到这件花瓶后,就被其独一无二的青色所打动。
多年来,每当台风过境、骤雨初霁之时,他都会拿着青百合花瓶的照片或实物飞奔到室外,对着天空仔细研究。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在同一角度、同样灯光下,对玻璃罩中缓慢旋转的瓷瓶进行拍照,花瓶在图片中呈现出的颜色不尽相同,有的偏青,有的偏蓝,有的偏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