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宝鉴——“柴窑”与“官窑”(上)

合集下载

浅谈柴窑、柴烧及其产品鉴别

浅谈柴窑、柴烧及其产品鉴别

59柴窑、柴烧、气窑虽只有一字之差,但从烧成设备、工艺技法以及最终效果来讲,都是截然不同的。

先说柴窑,柴窑讲究传承有序,有相对规范的制作流程与标准。

首先提及的是烧制时用到的柴,在明朝以前,烧窑时每一窑都是松柴和槎柴掺和着用的,松柴单指由大松木砍伐成的木柴,槎柴则为各种杂木的混合,有灌木、巴茅木、松树枝等等。

据《浮梁县志 • 陶政》记载,投烧比例约为松柴四成,槎柴六成。

到了清代,随着工艺的进步与窑炉结构的改进,对燃料的要求越发讲究,松、槎开始分烧,因为窑工们发现,松柴不仅火力持久,而且富含大量可以滋润釉面的油脂,所以此后松柴多烧细器,而槎柴则多烧粗器。

因柴窑器需实现釉如凝脂的玉化效果,窑温必须达到1300℃以上,这种对烧制温度的要求,也反映出对柴类的严苛要求。

而决定温度因素,除了柴,还有窑炉。

不同的柴窑结构会直接影响到窑温,所以历代窑工为了提高柴窑器所需的氧化还原温度和降低燃料损耗,创造出了不少形状架构的窑,窑炉形式根据地势而建,形成了具有地域特性的风格。

南方多山,地势起伏,因而依势而建的龙窑、阶级窑出现较早,北方多平原,故馒头窑较多。

比如宋元的马蹄窑、龙窑,明朝的葫芦窑等,而这其中最先进的当属蛋形窑,明末清初出现一直沿用,清代官窑和人们一般所说的柴窑,也大多指这种窑。

蛋形窑综合了南北方窑炉优点,因窑室呈椭圆型,因此被称为鸭蛋窑,也因发源在景德镇而被称为镇窑。

当窑工们摸透了蛋形窑的特性后,烧窑就变得更加可控。

把桩师傅可以通过观火眼的颜色、烟囱冒的烟、甚至一口唾沫精确把握窑里每个区域烧制温度,这种技艺也将柴窑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然而,蛋形窑搭建方法一直非常神秘,砌窑砖的手法、泥浆的调制都有说道。

由于柴窑是将坯体放在匣钵里排放整齐入烧,窑内空间大,投柴口却只有一个、且小,导致升温慢且窑温不均,需烧制时间24小时。

因此可见,柴窑烧成效果受许多因素影响,如柴火、窑位、坯体本身、气压气温以及保温时间等等,人们必须根据自身窑炉的特性,在泥料、釉料、青花料等各方面反复试验研制出合适的独有配方。

“柴窑”窑址探秘

“柴窑”窑址探秘

“柴窑”窑址探秘一、关键词与柴窑瓷器相关的“关键字”及拆字分析: 柴:上瓷(取“此”发音的第二声谐音)下木。

柴源于木,外皮先呈绿色;干燥与风化后变为紫酱色(褐色);燃烧后为炭,呈黑色,完全燃烧后,最终升华为青白色。

可见“柴”的外相是多变的,透一个“玄”字。

青:。

月亮上的公主。

“初一到十五”都不一样,足见其多变性。

青的呈色用中文描述更为变幻莫测。

从绿到蓝,再从靛蓝到青黑色。

这其中所有的颜色过渡都可称为青色。

“青”字,也透一个“玄”韩官:两口之上加一个宝盖头。

古人云:“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宫”。

可见官也善变。

十分巧合与耐人寻味的是:古代的一些官,在文人的笔下也往往由“青天”变成“黑官”。

为后世赞美的好官不多,可见好官确实难做。

“官”字更透一个“玄”字。

仅从以上拆字分析,柴窑瓷器因“柴”的外观多变,此为“第一玄”;柴窑器多用“青”釉,而青色又显色不定,此为“玄中玄”;再加上她又是为后周黄帝郭荣而造,与“官”字相联,此为“玄上玄”。

二、历史背景分析柴窑,被人们奉之为“瓷皇”的窑器。

古人有神话般的传说,世人也有梦幻般的遐想。

这里不再一一复述。

本文力求简述别人忽略之处。

对柴窑的种种描述,主要起源于后周世宗郭荣皇帝如诗似画般的御批:“雨过天晴云破处,诸(者,这)般颜色作将来。

”史籍的记载以及现世柴窑爱好者们,大多追求的是“雨过天晴”后的意境:蔚蓝的天空,悠悠的青云……柴窑亦似乎步入幻觉之中,成为人间绝响。

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这句御批的最后两字“将来”该作何解释?如用现代时髦的词汇,笔者认为郭荣皇帝御批所描述的应该是种“概念瓷”。

姑且不论当时是否己烧造出天蓝釉,只令人十分惊叹的是:千年之前,在手工工业化初始,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使用了“用一种超前的概念和意境”来指导某种产品生产。

无外乎后人将“柴窑”追奉为“瓷皇”。

同中国其他古瓷器生产过程一样,柴窑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消失。

她的产生与发展是与郭荣皇帝的生平经历息息相关的。

漫谈景德镇柴窑的“柴”“窑”“火”一一陈华军

漫谈景德镇柴窑的“柴”“窑”“火”一一陈华军

112瓷 苑 漫 谈所谓柴窑,就是木柴和窑炉的组合名称。

当瓷土制作成坯胎后,再经过柴窑高温的烧制,方能成为精美的柴窑瓷。

柴窑烧制过程极其复杂,而景德镇与其他地区柴窑所不同的是燃料、窑房和窑炉的构造。

燃料的不同是景德镇运用了“马尾松柴”,松柴在燃烧过程中所散发的松节油成分被坯体有效吸取,使成瓷显得油润光滑。

窑的不同在于窑形和窑炉的通风结构、窑房的构造,具有代表性的柴窑就是景德镇镇窑。

而这一切都联系着“火”,火是炼就精美陶瓷的关键。

清代陶器入窑,初曰溜火,欲习于火而无赢。

既曰紧火,欲孰于火而无缩。

风火之窑,审候为难。

清雍正《江西通志》称:“造坯彩画,始条理也。

入窑火候,终条理也。

”一、松柴任何柴都能烧出瓷器,然而用乔木“马尾松”,锯成块片的“松柴”却是上乘的燃料。

因松柴含有丰富的松节油,这种油性物质属于高闪点可燃液体,因此燃烧温度高,火焰清而纯净,不含有害物质硫磺,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油烟。

松柴另一个特点是对含铁较高的高岭土其二元配方的坯料、灰釉、钙釉等还原气氛最佳,烧制过程中产生松节油,使窑壁上挂着丰富的松油脂,而松油脂在高温下与瓷石、高岭土二元配方相互作用,使烧出的成瓷釉面肥嫩而滋润,油腻透光,白里透青,青花图案犹如瓷面上生长出来的纹饰,显得自然生动。

清兰浦、郑廷桂曾夸赞松柴所烧出的瓷器:“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并且说“柴窑瓷久不可得,得到残件碎片,也当珍宝,柴窑瓷片光芒夺目,如飞箭一般”。

这说明了松柴所烧出的瓷质与其它燃料烧制的瓷质是截然不同的。

景德镇的浮梁县和紧邻的祁门县的大小山岭,为柴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松柴资源。

因柴窑耗柴大,陆路运输有限,聪明的砍柴工利用木材能浮于水面的特点,运用水路将加工好的松柴推向河里放排,顺水漂流而下,然后在下游设定好挡排点,松柴飘到此自然挡住,那个年代,在昌江河面经常出现大量松柴在江面漂流,形成出一种“松柴”覆盖于河面的连绵不断的壮观景象。

漫谈景德镇柴窑的“柴”“窑”“火”陈华军Talking about "Wood ", "Kiln" and "Fire" of Jingdezhen Chai KilnChen Huajun收稿日期:2021-04-02摘要: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形容的是陶瓷坯体最后经过柴窑“火”的烧炼后,成为了精美的瓷品。

谈,柴窑的天青色非天青非天蓝,而是孔雀蓝色

谈,柴窑的天青色非天青非天蓝,而是孔雀蓝色

谈,柴窑的天青色非天青非天蓝,而是孔雀蓝色号称中国历代瓷器第一神品的柴瓷,只散见于一些古代文献的零星记载,国内各大文博考古单位至今未能发现实物,更未能证实窑址所在。

所以,关于柴瓷目前只能根据已知的有限文献记载做出种种推论,这无疑更给柴瓷身上增加了一层神秘光环,引得无数收藏爱好者彻夜遐思……如果能知皇帝修佛并以孔雀色为青之密,也就算出孔雀经已被唐僧译出,武则天在大唐宫内密修的原因,所以孔雀蓝釉就是佛头青色,也代表青天,而此青色便是柴窑天青,或也被称为青天之中国名号为瓷器的最大理由。

其实懂宗教便会明白,请看我的藏品,实物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佛头青出孔雀经,柴窑最古孔雀釉,五金八石神品贵。

下面这个净瓶与柴窑有缘,请朋友们鉴赏,主要原因如下:1. 器型端正大方,有皇家风范。

2. 釉色漂亮,有蓝天,白云,还有那些几乎要散去的乌云,尽显“雨后天青云破处”之妙境。

3. 显而易见,釉彩与各代钧釉不同,也不同于明代的石湾窑作品。

4. 除足端外,瓶外所有漏胎处都有二次烘烧的透明釉,这种饰釉方法似乎至今无人提及。

5.从瓶内口看,胎色褐红,说明器外使用化妆土后饰彩釉或透明釉。

有瓷花等汉绿釉北随,唐三藏取经,孔雀东南飞,宫密孔雀经,禅那茶三味,孔雀釉柴礼,柴窑入世间,佛头青如天,青天大老爷,天青釉老贵,世人不得见,柴釉二复色,青蓝弥足珍,故不能随葬,禅那即中土,坛经明刹那,音声名china,相传号称中国历代瓷器第一神品的柴瓷,只散见于一些古代文献的零星记载,国内各大文博考古单位至今未能发现实物,更未能证实窑址所在。

所以,关于柴瓷目前只能根据已知的有限文献记载做出种种推论,这无疑更给柴瓷身上增加了一层神秘光环,引得无数收藏爱好者彻夜遐思……宝烧瓷开篇语在当今学术界和收藏界,论及陶瓷艺术无不是围绕单色釉、彩瓷、明清青花、官窑、民窑做文章。

对于陶瓷发展史中曾一度出现过的“珍宝瓷”(亦可称“宝烧”类瓷器)的研究,基本上处于一种空白状态。

[精华]宋代六大名窑

[精华]宋代六大名窑

宋代六大名窑:柴、汝、官、哥、钧、定窑据《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六大名窑产品虽不能囊括两宋制瓷业的全部成就,但代表了当时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并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王朝,结束了200多年的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经济发达,商业兴盛,科技先进,发明了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三大科技成果,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先进大国。

宋太祖赵匡胤执政期间,重视生产,减赋轻徭,崇尚俭朴,以改唐人那种追逐金银玉器的奢侈豪华之风,皇家御用之器以陶瓷制器为上。

上行下效,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以使用陶瓷制品为荣,从而大大推动了陶瓷业的迅猛发展。

据《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六大名窑产品虽不能囊括两宋制瓷业的全部成就,但代表了当时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并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柴窑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

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

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河南道所辖之州。

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有细纹。

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

论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绦环玩具,盖难得而贵重之也。

古人所言的"青如天",当指柴瓷的天青颜色。

与汝窑所突出的天青相比稍有偏灰偏绿感,但比之唐、五代几个窑的青釉仍是柴器接近天青颜色。

"明如镜"当指青釉透度和玻璃质感,与唐、五代窑青瓷比透明得多,明如镜即此。

"薄如纸",当是形容器物目测手拿时感到极轻薄。

五代青瓷中薄厚不一,尝有极薄者仅达0.15厘米,比作纸,不为过。

"声如磬",指类似古代玉石制的击打乐器"磬"的音响,但从另面反衬出柴瓷胎质与烧结温控极好。

"足多粗黄土"一谈,历来众说不一,有待探讨。

五代柴窑

五代柴窑

五代柴窑之谜大揭密(附实物照)——传统意识思维方式的系统继承与创新及其应用人类处于随时间而变化之中,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及其客观世界?本文运用中华传统的整体和直觉意象思维方式。

遵循自然和历史因果法则,从人的意象活动出发,以理论与实证相吻合为根据,揭示了自古以来人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识交流活动中的有效沟通的重大问题。

这一基础科研成果,将导致人们对已往各门学科反思和重新评价,从而走向精密综合与整体意识,在整体意识的约束下,再进行有序分化,其结果将会加速人类文明与和平的进程。

柴窑重器重现人间及其简要证明在中华陶瓷文化史上,一个迷团,挡住现代人前进的视野。

这就是创烧于显德初年,既找不到窑址,也找不到相应器物的著名柴窑。

《道教史》(P142)所述:“后国世宗柴荣(954——959年在位)大力推行崇道抑佛政策,在即位的第二年(955年)即下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结果天下寺院被废者共30336所,存者仅2469所,……他一方面是实行严厉的废佛措施,另一方面又大力推行崇道政策,召见华山道士陈转,问以黄白飞升之术,……”《瓷皇•柴窑考证》中云:“按柴瓷实为吾国重器,若周之赤刀大训天球河图,较之宋均其贵重奚啻倍蓰。

近年中西人士研究瓷学日益精进,尚鲜有见真柴窑者,因命长儿知耻译为英文,排印于后以广其传。

”程村居士把寻找柴窑的任务,提高到关系国人荣辱之高度,足见柴瓷的地位,在藏家心目中何等重要。

2004年10月28日,中央二台介绍了李先生探索柴窑笔洗(以下简称洗)的艰难经历。

他采取古代名窑烧造工艺,与器物知觉特征相对应的分类方法,结合史料记载,用自身与他人可感知的检验方式,判断出其所藏之洗,具备“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柴窑器物独有的知觉特征。

观众如同身临其境,目睹耳闻,令人确信无疑。

李先生据物辩理,理物合一的证明方式,充分体现了“谁主张,谁举证”这一普遍原则,在现代传媒文化有效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五代宫廷柴窑瓷器真品的标准

五代宫廷柴窑瓷器真品的标准

五代宫廷柴窑瓷器真品的标准五代宫廷柴窑瓷器为中国第一瓷不是笔者给它的称谓而是历代都是这么说的:柴、汝、官、哥、钧、定。

从笔者接触的藏者和古玩店老板对柴窑瓷器的认识有三种情况:一是根本不了解和认识柴窑瓷器。

二是认为柴窑瓷器实物好看从未见过才有藏者收藏它,而对它的真伪是吃不准的。

三是认为打有“柴”字款的瓷器是木柴烧的器物。

从这三种情况的反映说明了中国的专家、藏家、学者对柴窑瓷器的认识、研究、宣传还须努力。

民间有个别藏者收藏了五代宫廷柴窑瓷器,但他们没有揭示岀它的性质与特征,有的藏者收藏的器物不具五代宫廷柴窑瓷器特征而误认为柴窑瓷器。

世界的藏家、专家、学者脱离了五代宫廷柴窑瓷器的时代特征去收藏去研究柴窑瓷器都是徒劳的。

笔者相信真正搞学术研究的人不怕成败丟面子却有求真而奋斗的精神。

笔者也相信真正搞学术研究的人若有研究成果没有人嫉妒只有人祝贺。

五代宫廷柴窑瓷器排在五大名窑之首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第一瓷,它蕴藏的人文历史极为丰富,柴窑瓷器上的时代信息和特征越多,它的真实性,可靠系数就越大。

其理由如下:1.为什么五代柴窑瓷器笔者要加“宫廷”两字,因为五代后周的周世宗(柴荣)继位后朝廷需要烧制一批精美瓷器,倾其国力财力人力来达到这一目的。

从器物的造型、胎质、纹饰装饰来看都是当时制瓷的一流水平,周世宗除了对柴窑的釉种要求外而对瓷器的纹饰绘画同样有要求,必须要求宫廷画师参与。

从柴窑瓷器的特征判断,它是五代宫廷柴窑瓷器是正确的,它不属于民窑器物。

2.五代后周首创彩釉的蓝、绿、红、黄、紫、白等多彩色釉种,它是周世宗(柴荣)对柴窑烧瓷批状的产物和结晶。

3.五代后周的朝廷将失蜡法工艺用在制瓷工艺上取得了成功,特别是大件43公分高的器物仍然具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四大优点。

这四大优点(特征)区别于其它仼何瓷器。

只有见了柴窑器物才能了解认识这四大优点的含义。

4.柴窑瓷器釉质釉光的衰退和气泡的破开死亡特征很明显,没有几百年或上千年的古器不会有此种现象。

宋瓷之官窑(北宋官窑)

宋瓷之官窑(北宋官窑)

宋瓷之官窑(北宋官窑)作者:真言来源:《财富堂》2021年第02期“重峦复嶂百圾鳞,萃翠青涩渗玉萤;晶崩冰裂梅花妍,倩情饕餮宋官宴。

”这是我为宋官瓷器所作之七律。

当今世界投资和收藏界,喜爱中国古代艺术品和古瓷器的朋友越来越多,其中以顶端宋瓷五大名窑为追梦者首盼。

自古人们对宋瓷,视(柴、)汝、官、哥、定、(钧)为宋瓷五大名窑,现则不见“柴”。

有关柴窑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宋欧阳修《归田录》:“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旨弹声戛玉,须插好花枝。

”《宣德鼎彝谱》(明宣德中礼部尚书吕震等奉敕编次。

)文云:“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这是可以查证的文献。

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则将“柴窑”记入,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

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则不见“钧窑”)。

这是又一观点。

现存观点则认为,宋五大名窑则是:汝、官、哥、定、钧,是也。

我理解为:上述宋瓷五大名窑瓷器(包括宋时其它窑口具经典、珍稀、独具艺术、美学价值、唯一性和文物珍贵的品种,都是名贵的宋代瓷器。

),它们既是中国列朝古玩瓷器名瓷中的名瓷,珍稀、精美、独具个性和气韵;又兼具中国瓷器承上启下之里程碑意义,故玩瓷者或考古及历史研究者绝不可对偏废、不敬畏和仰视。

如今市场何以一般习惯以宋瓷之“汝、官”依序五大名瓷为起首,寻根探源,自有它的道理。

纵览中国瓷器的发展和演变史,我们以宋代瓷器之“官窑”为例,说说我的认知。

據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 年),官府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窑烧造青瓷,史料记载则称其谓:“官窑”宋朝特殊,故又有北南之分;宋代官窑瓷器也就有南北之分合称宋朝,或称两宋,北宋(960—1127年)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南宋(1127-1279年),北宋覆亡后,宋室南迁,延续宋统,史称南宋,与北宋合称宋朝,传七世九帝,共计152年。

揭开柴窑千年的神秘面纱

揭开柴窑千年的神秘面纱

揭开柴窑之谜之三揭开柴窑千年的神秘面纱王治国 王晖被称作中国原五大名窑之首的柴窑已失踪千年之久,它的庐山真面目成为历代史学家和陶瓷专家苦苦求索的难解现代学者的探索文章,结合唐、五代、辽、宋的历史发展背景,形成了以下观点,希望能使柴窑的千古之谜得以破解。

. All Rights Reserved.豆绿荷叶小碗,五代至宋,三角支钉烧。

郑州东大街出土,残器修补。

柴瓷爱好者提供图片按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有可见之。

究竟真伪,亦难确定。

至外间留传真者绝少,即其碎片,亦等诸珍宝,甚至谓佩此残片,可以却妖毒,御矢炮,虽荒诞不经,亦可见社会人士重视矣。

”上述对柴窑的论述,使柴窑充满了神秘、离奇的色彩,可望而不可即,逐渐成为一个千年神话、千古之谜。

三、勇敢的探索、大胆的猜想——“柴瓷的十个版本”近代,有不少陶瓷专家对柴窑之谜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勇敢的探索,这种精神十分可敬可嘉,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至于这些观点是否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柴瓷说版本一:景德镇五代湖田窑影青瓷即柴窑说。

其理由是其釉面光亮如镜,胎釉具有薄如纸的特征,做工也非常精美。

但因其窑址地理位置和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及柴窑的历史传说相差甚远,不能完全服人,瓷界和社会也未能接受,故后不再提说。

柴瓷说版本二:五代吴越秘色精品青瓷即柴窑说。

主要理由是五代吴越之地是后周柴荣帝的臣属国,越窑精品具有柴瓷的某些特征,是当时的贡瓷。

此说初听似有一点道理,但经不起深入细致的分析推敲。

首先是其窑址位置和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及柴窑的历史传说相距太大;其次是《饮流斋说瓷》一书中明确说:“自古陶重青品,唐曰千峰翠色,柴曰雨过天青,汝窑在宋烧者淡青色,官窑、哥窑以粉青为上,东窑龙泉其色皆青。

”柴瓷说版本三:五代耀州窑即柴窑说。

除了器形釉色、工艺等方面的一些理由外,最主要的是历史文献中曾有“柴窑出北地”一词。

而历史上铜川黄堡窑(耀州窑址)属北地郡,故认为五代耀州瓷即是柴窑。

“柴窑”论证的基本条件——柴窑标准

“柴窑”论证的基本条件——柴窑标准

目前,研究柴窑的学者比较多,这是文化繁荣的好事,而依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标型学、鉴定学严格要求的研究者,则是甚少。

故有必要就“柴窑的标准”做一探讨,以求得学术上的严谨。

现在研究者比较公认的关于柴窑的最早记载,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曹昭著《格古要论》,这是中国古董鉴定类书籍的鼻祖。

他在论及柴窑时写道:“柴窑出北地。

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

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

近世少见。

”我们认为这七句话,是我们开启柴窑千年之谜的金钥匙。

鉴于此,我们认为论证柴窑的基本条件应该包括:文献和后补文献及窑址考古发掘三个部分。

一、要符合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论述的7条标准1.柴窑的产地。

“柴窑出北地”即柴窑必须出自符合古代“北地”的地域内,且在当时柴荣的“后周”国境内,其地理名称历史沿革传至宋元明清,并有历史记载,且有能烧制一流瓷器技艺的窑场。

见郭沫若先生《中国史稿地图集》和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见图1、2、3、4、5、6)。

2.为什么叫“柴窑”?必须是五代末后周皇帝“柴世宗时烧者”的最好瓷器,且延续不久就逐渐绝迹了,但有其世世代代传承有序的记载。

3.记载柴窑必须是“天青色”,即青瓷颜色中略带有天空中的蓝色。

它不是“天蓝”,也不是“石青”。

由于当时是初创试烧,技术很难掌握精准,故有的天青色较淡,有的天青色较浓,但都有“柴窑”论证的基本条件——柴窑标准陕西柴窑文化博物馆 王学武1.三国时“北地”所在地2.西晋“北地”所在地3.北魏末“北地”所在地4.隋代“北地”所在地揭开柴窑之谜之五“绿中闪蓝”的基本色调,即古人不易形容比喻的所谓“色异”。

与传统青瓷的“艾绿色”、“淡青色”、“橄榄绿”是有明显区别的。

(见图7)4.柴窑的釉质釉水必须有“滋润细媚”的质感。

一个“媚”即点明釉水要“妩媚动人”,滋润光细,是玻璃质感较强的透明釉而不是乳浊釉,才有古人的“明如镜”之比喻;故柴窑一定是不开片、像晴朗天空、万里无云一样的好瓷器(见图8、9)。

柴窑“出北地”问题论辩(上)

柴窑“出北地”问题论辩(上)

近年来,学术界有不少关于柴窑的研究成果。

从古至今,柴窑被不少人认为居中国古时五大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首,为后周皇帝柴荣烧制瓷器的官窑,是中国历代唯一以君主姓氏命名的瓷窑,程村居士在宣统三年所撰写的《柴窑考证》(图1 )一书称之为“瓷皇”。

当然也有人认为柴窑作为柴荣烧制瓷器的官窑是不存在的,柴字的含义就是“柴木”的意思,柴窑就是汝窑、钧窑等等,我们是不赞成的。

一 、柴窑是否存在学术界认为柴窑的存在是有充分的客观证据的。

其理由如下:(一)历史文献记载如明洪武二十年曹昭撰写的《格古要论》(图2),其中记述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

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麄黄土,近世少见”。

又如明宣德三年吕震所撰之《宣德鼎彝谱》(图3),其中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的记载。

明万历十九年黄一正著之《事物绀珠》记载 “柴窑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

清代诸多著述论及柴窑。

乾隆皇帝有数首咏柴瓷之诗,其中《咏柴窑碗》云:“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

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

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

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

”(二)传世品亮相像上海博物馆发现的产于五代的“白瓷镂雕殿宇人物枕”(图4)和在北京发现的产于五代的“白釉刻花碗”(图5),不少专家认为不可能有别的窑口能烧出如此揭开柴窑之谜之八柴窑“出北地”问题论辩(上)顾万发123. All Rights Reserved.6),日本学者对中如云先生认为是柴瓷。

据报道,牛津大学曾根据热致冷光法对“青百合花瓶”测年,说其为700年至1100年前烧制,与后周皇帝柴荣时代有重合。

(三)考古发掘佐证近年来在郑州东西大街及全国其他地方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北朝青瓷(图7~12),多与古文献中对柴窑瓷器所具特征的记载基本符合。

这为寻找柴窑提供了很好的线索。

二 、柴窑“出北地”问题关于柴窑的研究,有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其中的“出北地”问题。

柴窑知识

柴窑知识

柴窑一、柴窑的解释1.柴窑,据记载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本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

但是至今未发现实物及窑址,故不在当代公认的宋代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列。

2.第一种解释所讲的不是我们目前所说的柴窑,我们目前所说的柴窑就是指用木柴烧的窑来烧制瓷器二、柴窑的特色1.烧窑的燃料-松木,松木燃料对陶瓷有滋润作用“景德镇柴窑”是景德镇独有的一种窑炉。

这种窑体烧炉过程中形成的窑内气体氛围非常适合景德镇当地的瓷胎原料,能烧制出白里微泛青的瓷胎效果,使景德镇陶瓷具有白如玉的独特地方风格。

陶瓷是土与火的完美结合,用柴窑烧瓷与气窑、电窑造瓷,就像我们用水汽蒸馒头与用微波炉蒸馒头的区别一样,一个松软可口,一个则硬邦邦。

柴窑烧瓷传统上一直采用松木,松木富含松脂,在燃烧过程中挥发出来的松脂对陶瓷有滋润作用;其烧制原理是通过不断添加柴火让温度慢慢上升,使窑中的器皿慢慢受热,加上炉内的水汽与瓷器釉料的有机结合,使烧出来的瓷器釉面含蓄、滋润。

2.柴窑烧制风险大成本高窑炉内前端的温度偏高,后端偏低,中间温度最为适中,因此同一炉烧出来的瓷器质量有很大差异。

柴窑的火候与温度依赖人工来控制,把桩师傅常常是吐一口口水到火眼里,通过口水的蒸发快慢来判断何时添柴、何时减火。

由于全凭经验,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塌窑”意外,经济损失动辄以数10万元计算。

所以,使用柴窑是一种高成本、高风险的烧瓷方法,没有过人的工艺、雄厚的资金不敢轻易尝试。

因此,从上世纪末开始,景德镇的陶瓷烧造全部改用温度容易掌控、成本低的气窑、电窑,真正还开窑的柴窑已经非常罕见。

3.柴窑烧成的陶瓷艺术品与一般的电窑,瓦斯窑最大的差别在于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宜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不同;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若是横焰式窑,则具有方向性。

古陶瓷界干年之谜——“中国瓷皇”柴窑

古陶瓷界干年之谜——“中国瓷皇”柴窑

古陶瓷界干年之谜——“中国瓷皇”柴窑作者:张敏来源:《艺术品鉴》 2018年第8期在中国古陶瓷历史上,许多瓷器都曾经被谜团笼罩,比如唐代的秘色瓷、宋代官窑、宋官汝窑等等。

但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这些谜团都一一被解开,然而被研究者誉为“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美名的柴窑瓷器身上的谜却一直没有被解开。

人们这样形容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但因柴窑迄今没有明确传世品,窑址也一直没有被确定,所以被称为古陶瓷界的“千年之谜”。

关于柴窑窑址,学术界有各种论述,有“河南说”、“景德镇说”、“浙江说”、“耀州窑说”等。

陕西学者对西安出土的耀州窑青釉瓷进行研究,提出了五代时期的精品耀州窑就是柴窑的观点。

关于柴窑身世的“战争”愈演愈激烈,柴窑也因此更被添加了神秘色彩。

柴窑是被公认为“瓷中之皇”,千百年来,揭秘柴窑的学者不尽其数,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馆长王学武就是其中一位。

笔者近日探访了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并对馆长王学武先生进行了采访。

在为笔者讲解柴窑工艺的过程中,王学武馆长不止一遍赞叹道:“真是精美绝伦,今人真的很难想象到一千多年前的瓷器竟然能做得这么好。

”疑问:柴窑真的存在吗?今天的人常说宋代有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而在曹昭的《格古要论》中,柴窑是排第一的,称为“柴汝官哥定”,“柴窑最贵,世不一见”。

然而今人对柴窑的认知始终处于“柴窑只是个传说”中,那么柴窑是否像其他古陶瓷一样,是真实存在的呢?事实上,许多文献都对柴窑有明确记载。

王学武先生说:“中国陶瓷种类很多,但只有一种瓷器被称为“瓷中之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柴窑。

在1060年前,它的工艺能做到‘色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很多人觉得难以想象,觉得1000多年前的瓷器不可能做得那么好,而现在大量的实物证明,柴窑瓷器不是传说,它是真实存在的。

”明初曹昭在其所著的《格古要论》中曾对柴窑有过明确记载,《格古要论》用七句话描述柴窑瓷器:“柴窑出北地。

艺术收藏柴窑古官窑玛瑙釉五大名窑辩析

艺术收藏柴窑古官窑玛瑙釉五大名窑辩析

艺术收藏柴窑古官窑玛瑙釉五大名窑辩析作者:郭会平(著名收藏家)欧阳修《归田录》:“柴氏窑……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

”欧阳修表述的柴氏窑是不是柴窑?如果是,这样的表述是不严谨的,会误导。

后世明清的表述,均记载为柴窑,而不称柴氏窑。

欧阳修距离柴荣年代不过几十年,世上就看不到柴荣的东西了,这有点不合常理。

欧阳修的记述,可以得出柴窑在宋初就罕见,这点没有疑问。

那柴窑是什么?在宋初就罕见,让宋代人就已经搞不清楚了?明代曹昭在洪武年间撰写的《格古》记载:“柴窑器出北地。

世传周世宗姓柴氏所烧者,故谓之柴窑。

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

”这个明初的记载,我们逐条分析:出北地,可能是指北方,可能是指北地郡。

世传周世宗柴氏所烧,谓之柴窑。

这个是推测,可能就是受欧阳修柴氏窑的影响,周世宗,柴氏窑,就解释为周世宗柴氏荣烧的,所以叫柴窑。

柴荣是过继给姑父郭威,应该姓郭,叫郭荣。

柴荣父亲比柴荣晚逝,在世时候,为免越礼,父子不相见,这是礼法,必须遵守,怎么会叫自己的窑做柴窑呢?再者,古人从未用皇帝姓氏命名瓷窑,因为瓷窑是工匠做的事情,皇帝岂能屈尊降贵用自己姓氏做工匠身份事情?把柴窑解释为柴荣的窑,是牵强附会。

再看柴窑瓷器的特征,粗黄土胎,裂纹等,这些明显是比较初级瓷器的表现。

五代时期,制瓷技术已经很成熟,这种水平的瓷器不是最好,与皇家御用不符。

唐代杜甫《咏大邑瓷器》:“大邑烧瓷轻且坚,叩如寒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唐代瓷器已经这么好了,粗黄土胎的柴窑明显原始,其生成年代应该比五代早的多。

明人谢肇淛在他的《五杂俎》卷十二中说: “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同价矣。

柴窑最古,如果说柴窑是五代的,怎么可能是最古呢?这说法显然自相矛盾。

春秋战国青瓷烧制技术已经成熟,古代文献记载南北朝已经官窑林立,唐朝已经有官款定器,假如柴窑是柴荣的,怎么能说最古?柴窑最古是指什么?清代无名氏《南窑笔记》记载:“柴窑。

‘柴窑“宝鉴

‘柴窑“宝鉴

‘柴窑“宝鉴作者:赵敬平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04期一、标本的特征和来源隐迹千年的柴窑,海外华人珍藏一枚。

藏品保存完整,造型古典优雅,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 豆青釉,滋润细媚,宛若碧玉。

釉面已无火光,更加显得宁静与素雅,充分展现出中国古瓷工艺对玉质釉的无上追求。

2. 器内底部有若隐若现,似花非花,釉色自然流动的细纹(似蚯蚓走泥纹)。

3. 全器釉面不开片。

4. 底足粗壮,厚实。

外底露胎处有黄土色的护胎釉(芝麻酱色护胎釉)。

5. 手掂时有重感。

天气寒冷时,手持此器观赏,肌肤与釉面接触处有湿润、流汗的奇观,大有“眼瞅疑似玉,肌触汗若珠”的实感。

6. 器底有“榮”字宝迹。

在“榮”字上方和下方有极难辨认的“郭”字和“置”字升华后残留的部分隐影,可见款识为“榮”字(整个款识应为“榮”置或“郭榮”置)。

“郭榮”为中国五代后周世宗皇帝。

郭荣原名柴荣,因其姑母无出,他从小过继到姑母家。

他的姑父名郭威,故柴荣过继之后改姓“郭”,史称“郭荣”。

在郭荣皇帝乘鹤仙游后,后人为纪念郭荣皇帝在中国陶瓷制造史上的精美杰作,将他生前置办的瓷器用其原姓“柴”字来命名,统称为“柴窑”。

所以,笔者将该枚瓷器命名为“柴窑青瓷无开片圆碗”。

柴窑传世极少,几乎遁迹离俗。

“物以稀为贵”,后世收藏爱好者也极力追捧柴窑,柴窑被放在宋代著名瓷器之首,尊列为“柴,汝,官,哥,钧,定”。

时至今日发稿前为止,尽笔者之所力,在索查到的一切公开的报道文献中,无一例有关于“郭榮置”款识的柴窑实物报道。

故,任何带有“郭榮” 置款识,或“榮”置款识,或任何带有“郭榮”两字款识,或“郭”字款识,或“榮”字款识的柴窑传世瓷器仅此一件(以此杜绝任何仿制品)。

这件藏品曾为一著名的欧裔家族收藏和传世(马来西亚砂拉越的首位英籍酋长:詹姆士布洛克家族。

该家族从1841年至1946年,统治过砂拉越长州达一个多世纪,并在1891年建立了东南亚最古老、最好的博物馆。

据传该件藏品最早来源于或被发现于当地土人的“长屋”)。

福建三明德为上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鉴评下的唐五代柴窑瓷

福建三明德为上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鉴评下的唐五代柴窑瓷

福建三明德为上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鉴评下的唐五代柴窑瓷
据悉:唐五代柴窑瓷仅有一片存台湾博物馆,而且还带有“片柴”款,整物件柴窑瓷消无踪迹。

近年由于高铁建设等的山地开挖,逐渐展露于世,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鉴评下的就有数款.......藏友们共赏之。

红色柴窑瓷_双层镂空龙纹凤耳尊
片柴款
天青色柴窑瓷-双层镂空福禄寿喜兽耳三足炉
片柴款
天青色柴窑瓷双层镂空孩儿枕
柴字写款
天青色柴窑瓷-观音头像
大周款
荷叶绿柴窑瓷-双层镂空花卉纹双耳尊
柴字款
天青色柴窑瓷-坐式观音像
大周款
天青色柴窑瓷_双层镂空菊花兽耳瓶纹
片柴款
不仅如此.......这类柴窑瓷高不足20cm,重有的不足100g.款弍也颇多,当然这都不是绝对的,因收藏家们"保守",只展示一.二. 意到就行,谢谢合作.
福建省三明市德为上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郑云涛
附:图片来自民藏 2021.02.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态相互一体的重要性。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生生不息,长长
久久。
一、定位柴窑的“四大宝典”
(一)《晋书》傅玄列传 《晋书》卷四十七记载(见图一): “傅玄,字休奕,北地泥阳人也。祖燮,汉汉阳太守。父
万方数据
t.he Archaic BD
Ir、

譬丽作壤黑—管覆¨,夔卫铂Ⅶi
的文人雅士仍然用“北地”来记 述北地郡过去的人文事物,而且
《晋书・傅玄列
传》向人们叙说了历史上的文人 雅士仍喜欢用北地郡来记述唐朝 前的历史人文事物;那么,汤显 祖点评的《花间集》序则向世人
展示了明朝的文人雅士还用北地
历经唐朝、宋朝、元朝,一直延 续到明朝。 (二)五代《花间集》汤显
祖序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窑 器本末”中记载(见图三):
窑)是以“越州窑系”中的龙泉窑为主。五代郭荣贵为天子,理 论上天下的窑口都要向周天子进贡。所以,广义的柴窑还包括
“河北窑系”
(邢窑、定窑等)、
“河南窑系”
(汝窑、均窑
等)、
“江西窑系”(景德镇窑等)和中国其他窑口的贡御青瓷
器。第三,由于柴窑是御用瓷器,所以柴窑具有独特的制式和文
室尊紫窑谁是主
文化内涵醉几
崇祚编辑的中国第一本词集《花 间集》。其中夹有一篇明朝汤显
祖的序。该序载(见图二): “北地李献吉之言曰,诗至
出格古要论中汝窑出北地的问 题,笔者也会提供相关历史文献 爆料。请继续关注。) 汤显祖是中国明朝的著名文 学家,他被世人尊称为“中国的 莎士比亚”。这篇汤显祖的《花 间集》序是他的亲笔手迹,书法 潇洒飘逸,是罕见的一件明代遗
留文物。她的文学价值、书法价
西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出 身于官宦家庭,祖父傅燮,东汉 汉阳太守。父亲傅干,魏扶风太
守。
唐则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 咏,犹足被管弦。” 李献吉,即中国明朝大名鼎
《晋书》是由唐朝著名良 相、文化豪臣房玄龄等人编著的
中国重要史书之一,图一所示的
鼎的李梦阳。他是明朝早期文 坛七子中领袖人物,陕西庆阳(今 属甘肃)人。二十一岁时(弘治五
方以智,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中国著名的哲学 家、科学家、鉴赏家。清文学家纪昀在《四库全书 提要》中十分推崇方以智,称赞他的文章“穷源溯 委,词必有证,在明代考证家中,可谓卓然独立者
矣”。
以上方以智的“窑器本末”虽然主要承自宋朝 叶真的《垣斋笔衡》。但其不朽的功德是,为他所 处明朝时期,对混乱的瓷器名称作了以下诠释: 1.柴窑是宋朝才有的名称(请注意,宋朝命名 并不等于是宋朝造的)。因为根据历史记载,郭荣 皇帝从小就过继给了姑父郭威,他是凭继子的 “郭”姓才得以继承皇位的。所以,他做皇帝时姓 “郭”而不是姓“柴”。 “后周世宗柴荣”是他死
化特征。柴窑的明显特征是: 久”。
“上青天,下黄土,中神龙,人长
柴窑的上述特征,不仅体现了五代后周恢复了一些中国周朝 礼制,同时还炫耀了郭荣皇帝崇尚道教,追求“天地合一,人神 合一”的理念。这种中国古老道学文化,貌似通过渲染天与地的 自然和谐,引导人类追求精神与肉体的结合,以达到延年益寿的 目的;其实更高层次的文化内涵是强调君民一体,人类与自然生
感受:
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柴窑抱朴,千
(未完待续)
万方数据
柴窑宝鉴——“柴窑”与“官窑”(上)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赵敬平
文物鉴定与鉴赏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2013(4)
▲图六《柴窑酒杭歌》清张英
四库全书
4.由于当时豪家的竞争,这样一个不屑一顾的柴窑酒碗却让 人人亟逐酌玻璃七宝也徒有其价。物以稀为贵,古今中外,没有
例,外。好比世界上一些最珍贵的邮票,其实都是一些破旧图片。
,。
张英在反复频视柴窑酒碗后,最后却发出感慨:你问世过几 有几人真正沉醉于你的文化内涵呢?吟诵张英的“柴 ,目光再回视《柴窑宝鉴》介绍的柴窑青瓷碗。笔者
钱氏贡瓷造在何处?请看以下柴窑与北宋官窑的关
系。
4.方以智在此还曾指出:
“江南处州龙泉有
自置烧造,名曰“官窑”。
(可见龙泉窑为北宋官
窑,政和间京师自置官窑。”即,历史上所谓的 “北宋官窑”是龙泉窑中的青瓷珍品。而北宋官窑 正是五代贡御柴窑在宋朝的延续。这里还提供以下
历史文献佐证:
窑在当时的南宋就已有记载,名称是“官窑”。而 南宋修内司官窑在当时却叫“内窑”。) (4)明朝陆深《春雨堂随笔》也有记载:宋 时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 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 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我们知道在地理位置上,龙泉位于吴越国的西 南部。龙泉窑既是古越窑的延续,同时也是越州窑 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上在宋朝与明朝之 间,中国有这么多公开传世、前后呼应的记载,都 剑指龙泉。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展现在笔者面前:龙 泉窑在五代时为越州钱氏烧造的贡瓷,n1“柴窑”
柴汝官哥定,宋窑之名也。
郡来记述明朝的人文事物。这两 份宝典佐证了明朝曹昭《格古要 论》中的北地就是历史上的北地 郡。北地柴窑,就是以耀州窑为
主的陕甘地区青瓷。(有人会提
元美日柴窑,柴世宗进御。叶真 言,钱缪烧。陆龟蒙咏,越窑夺
得千峰翠色来。则唐有矣。定州
去年笔者在整理赵氏世家文 化资料时,发现一本五代时期赵
色淡,故名哥窑。
2.柴窑在元朝开始盛传:是进贡“柴世宗”的 御用瓷器。《格古要论》虽是明朝洪武出版,但其 作者曹昭主要还是一个元朝收藏家,他将柴窑排在 各瓷器的首位,看来,柴窑在元明时期曾一度受过 文人雅士的热力追捧。喧嚷曾是皇上用瓷,无非是 显其尊贵,可见当时的达官贵人势必人人竞相拥 有。另外一方面,盛名之下,还会出现仿效,中国 历朝历代都是这样。所以,具有柴窑制式的瓷器在 元明时期被某些著名窑口再恢复制造或仿效,笔者 也觉得毫不奇怪。(笔者在这里莫名其妙地说这 些,是为以后介绍柴窑的制式背书。以减少无谓的 争执。笔者担心极个别的柴窑爱好者喜欢以无谓争 执的胜利当成自己价值的体现。胡搅蛮缠,结果还 是陷柴窑于一塘浑水之中。例如:还有的人以瓷器 的细纹或纹饰作为鉴定一个瓷器的标准,以显示他 的认知水平。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各著名窑口都有开 片和不开片的瓷器;也都有有纹饰和没有纹饰的瓷 器。所以,用诸如此类的问题来争执毫无意义。具 柴窑制式的瓷器不仅元明时有仿造,将来笔者的观 点被公认了,还会有具柴窑制式的瓷器仿出来。) 3.根据柴窑的釉色:无论其类同唐朝文人雅士
引用本文格式:赵敬平 柴窑宝鉴——“柴窑”与“官窑”(上)[期刊论文]-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3(4)
问尔千年阅几人,几人对尔能沉醉。
张英,是清朝康熙皇帝的文化重臣。其子张廷玉是“康熙、 雍正、乾隆”清朝盛世的三代宰相。清朝统治中国近300年,张 廷玉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官。 这首诗为世人记载了柴窑的实物特征: 1.柴窑酒碗的发现地在中华古都“陕西长安”。张英的曾祖 父张淳为明朝隆庆二年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 2.柴窑酒碗的釉色为苍碧色,其制式如半截青莲子:即,其 上半部为青莲子的草绿色(或称,豆绿色);其下半部(碗底 部)的釉色又恰如青莲子被剥皮后,顶端露出的一圈暗暗的土黄 色。这完全与《柴窑宝鉴》介绍的柴窑碗特征和制式相一致。 3.柴窑酒碗的外观:大朴不屑,静若处子。让斑斓流丽的翡 翠也空有其表。
。帮誊吉}She

Archoic t:o Now
巳C生!!士!!芏!!j
——“柴窑"与“官窑"(上)
传世青瓷各争宠
名巨雅窖宝典在
口赵敬平
笔者以《柴窑宝鉴》为名撰写了几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三个 观点。第一,柴窑是五代时期的一种“类秘色”青瓷。第二,柴 窑的产地:狭义的柴窑,或称“北地柴窑”是以“陕甘窑系”中 的耀州窑为主;广义的柴窑,或称“御用柴窑” (或称贡御柴
代不同,名称不同而已。问题是,五代时期,吴越
四):处州龙泉县出青瓷,谓之“秘色”。钱氏所 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
巧。
(3)宋朝叶宾的《垣斋笔衡》和顾文荐《负 暄杂录》均记载(见图五):宋朝因定瓷有芒不堪 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 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窑,质粗厚,宣政间京师
后在北宋时才有的封号。所以,五代后周时期不会 有柴窑这个名称。
一72—
万方数据
theArchaicto
Now}稽吉

▲图四《鸡肋编》宋庄绰撰
▲图五《负暄杂录》宋顾文荐撰
形容的“千峰翠色”;还是宋朝的达官贵人称之的 “秘色贡瓷”;或者是元明时期的古玩藏家尊称的 “柴窑”。其实,她们的共同点都是,在五代后周 时期吴越钱氏向中原皇上进贡的御用青瓷。只是时
-71—.
万方数据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
▲柴窑青瓷无开片固碗
白磁有芒,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均州五色皆汝之类 也。江南处州龙泉有窑,政和间京师自置官窑。南 宋邵成章提举内窑,号邵局最佳。余则有乌泥余杭 续窑枢府窑之类。陆文裕曰,宋处州,章生一生 二,兄弟至龙泉之琉田窑。而生一陶者,百圾碎而
7王
却司
噼刚隧一∽¨川m觚肘w螂似.:嚣正
j弋
▲图一《晋书》傅玄传 元内府原刻明嘉靖修补本
育签釜莲汀以,¨川~孙甜小协奠”陵呐色 一肛 扩羊墟¨一M掣0w囊¨卜Ⅳ囊呜敬骑i —震太小锢澎甜纷H“y.¨砖技1.陬肿霄芗臣 h.,K、再这墼
卜毒秋袁专专P
.:●,
_芝㈠一 嘲!li蠢U{青?眚l盟'毒耋-l羹
一73—
万方数据

稽古}theArchaicto Now
(或贡御柴窑);在北宋时,为大宋皇宫烧的青瓷叫“官窑”。 (四)清朝张英《文端集》柴窑酒梳歌 清朝钦定四库全书《文端集》中有一首张英的“柴窑酒碗 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