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及其治理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有效治理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有效治理对策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生活,但现实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生态系统退化等。
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并实施有效治理对策至关重要。
第一,强化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
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法规,并加强执行力度,以实现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重点是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使违规行为者承担切实的法律责任,从而真正形成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
第二,加强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发展。
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和鼓励企业进行环保技术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优先支持环保产业,提高环保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占比,从而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强环境监管和监督体系建设。
加强环境监管和监督,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必要手段。
应加强环保部门的管理和运作,确保环境监管主体的公正、透明和高效,并建立起完善的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使环境监督更加有效、及时。
第四,加强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是环境治理的重要基础。
对公众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加强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认知和理解,同时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在及时传播和公开环境信息的同时,促进社会各界的参与。
第五,启动自然资产账户的建立。
自然资产账户的建立将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支持性措施。
该系统能够全面梳理我国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实现对生态系统的监测、评估、预测和预警。
综上所述,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处理。
只有加强政策制定和执行、推动环保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建立连贯有效的环境监管体制,增强环保意识和加强自然资产账户建立等措施的支持和推动,才能达到更为科学、有效、可持续和长期的生态环境治理目标。
我国区域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区域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当前,在区域行政的强大惯性、地方“分权”利益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区域治理缺乏超越各地方政府的区域权力,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和公共治理呈现权力真空,阻隔了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流动无界化的要求。
为此,树立“整体政府”的理念,打破既有行政区行政的制度安排,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官员素质,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以及双边或多边协商机制,是我国区域治理优化落实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区域治理;区域行政;区域一体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国际上,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经济一体化步伐逐步加快。
这期间,区域主义和新区域主义逐步兴起。
在区域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各经济体推动了生产组织结构的重组和区域治理的施行。
欧洲、非洲等国家通过区域内各种政治经济集团的对话、协调和合作,构建了大都市区的各种制度、政策和管治方法、机制,以达到最大程度地动员和利用区域资源,最终实现区域治理的目标。
在国内,随着改革的深入,区域间竞争日益加剧,区域公共问题也不断凸显,这种状况促发了彼此的合作需求。
因此,建构各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协同合作结构,推动现代化区域治理模式的运行,统筹共治、协调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
一当前区域治理的问题及原因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资源、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各地、各领域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相互合作、共同协调以推动区域治理和解决区域间的共同问题成为必然选择和重要趋势。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塘三大城市集群的协调发展,印证了这样的选择。
随后,武汉城市群、山东半岛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区、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正在稳步推进的京津冀一体化,进一步将我国的区域发展和治理推向纵深。
可以看出,区域竞争合作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特征。
但长期以来,在行政区划基础上形成的行政区行政和经济管理体制是按行政条块为域来组织经济的,这种刚性和闭合式的行政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惯性管理模式。
试论地方保护主义产生的根源 表现形式及整治对策
试论地方保护主义产生的根源表现形式及整治对策地方保护主义:是指地方国家机构及其成员,以违背中央/国家的政策/法规的方式去滥用或消极行使手中权力,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不适当地维护或扩大该地方局部利益的倾向。
一些地方政府及所属部门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或本地区商品流向外地市场的行为,已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及政治生活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因此,查处和打破地区封锁,也是当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重点之一。
那么,地方保护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呢 其表现形式反映在那些方面呢,对此,我们必须有清楚的认识。
一、地方保护主义产生的主要根源1.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定位不清。
有为数不少的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能没有完全理清,即他们应该干什么、怎么干都不明确,政企、政经不分。
在一些党委、政府的决策中,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方式还比较普遍。
他们常常越位,替代市场,干预和帮助市场微观主体决策。
2.行政体制条块分割。
我国是较为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部委与地方各部门存在着业务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每一个部委有本身的特殊利益,各级地方更是利益的主体。
纵横交错的行政级次、级别,把我国分成了多级区域。
一般而言,每多一个行政级次,就新增加一个利益单位,或者说多一个有可能实施保护的区域。
3.干部选任考核体制不完善。
一些干部为了创造更多的工作政绩而被提拔,他们从本地区的利益出发,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从而出现地区封锁等行政限制竞争行为,以此保护本地经济利益免遭损害。
同时为了实现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目标,使原本应维护宏观整体利益变成了只维护局部利益,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变成地方保护主义的工具,使行政性限制竞争行为“合法化”。
4.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我国建国后的很长时间是实行计划经济,经济运行按照行政模式进行,后虽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但长期凝固而成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却依然根深蒂固,行政性限制竞争行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得到滋长,政府机构及政府工作人员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冲动可能性乃至于干预的强度往往大于市场经济手段。
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与对策
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与解决对策学校:长春工业大学学院:人文学院05届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作者:吴朗指导教师:韩明友教授摘要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地方保护主义的产生有其理论上的必然性,但是更有体制、制度和历史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地方保护主义最重要的危害是导致市场壁垒林立,打破了市场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反过来又降低了本地经济的竞争效率,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市场化进程。
本人深入分析了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表现,探索性地提出了要治理地方保护主义,必须强化整体利益,改革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改革税收体制,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改革干部考核选拔机制为主要内容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地方保护主义成因对策Cause and countermeasure of regional protectionism Abstract:Period of economic transition in China, the emergence of local protectionism has its theoretical necessity, but more institutional, and historical aspects of the system of deep-rooted reasons. Local protectionism is the most important lead market barriers against the proliferation of the market to break free and fair competition order, which in turn reduces the competitive efficiency of the local economy, resulting in a waste of social resources, has seriously hindered the process of China's market. I-depth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local protectionism, performance, exploratory governance put forward to local protectionism, we must strengthen the overall interests of reform and the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regu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reforming the tax system, strengthen the rule of law, increase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the reform of cadre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solution.Keyword:Regional protectionism cause countermeasure目录前言 (2)一、地方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 (2)(一)市场封锁 (3)(二)资源和生产服务垄断 (3)(三)容假护假 (3)(四)行政执法走样 (4)(五)司法护短 (4)(六)歧视性财政扶持 (4)二、地方保护主义的主要危害 (5)(一)全国统一、有序、公平的大市场难以形成 (5)(二)重复建设严重,产业结构趋同,无序竞争加剧 (5)(三)加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社会稳定 (6)(四)形成诸侯经济,导致官商利益共生,滋生官商腐败 (6)(五)削弱地方企业和地区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6)(六)保护环境污染产业,保护少数人利益,损害社会总体福利 (7)三、地方保护主义产生的根源 (7)(一)地方保护主义产生根源的理论分析 (7)(二)地方保护主义根源的体制分析 (8)(三)地方保护主义产生根源的制度分析 (9)四、遏制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思路 (11)(一)要进一步强调地方的局部利益短期利益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长期利益11(二)改革行政体制,分省并市强县撤乡 (12)(三)进一步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合理划分事权和财权 (12)(四)改革税收体制,清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内在动力 (13)(五)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地方保护主义的打击力度 (14)(六)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 (15)(七)改革干部考核选拔机制 (15)(八)赋与人民群众监督地方保护主义,维护自身权益的更大权利 (16)五、结语 (16)注释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前言随着中央对地方的权力下放和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推进,这种分权改变了地方政府的地位与利益取向。
地方保护主义
• 某地区政府为本地企业提供优先发展和政策支持
地方保护主义影响资源配置与流通的案例
地方政府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的案例
• 某地区政府规定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需缴纳高额关税
• 某地区政府对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实行数量限制
• 某地区政府限制外地商品在本地市场的宣传和推广
• 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 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
•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得到增强
启示
• 治理地方保护主义需要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 治理地方保护主义需要优化地方政府考核体系
• 治理地方保护主义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和推进市场一体化
未来地方保护主义发展趋势与挑战
发展趋势
• 随着政策法规的完善和监管力度的加大,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将得到进一步遏制
政策法规执行不力与监管缺失
政策法规执行不力
监管缺失
• 地方政府对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
• 地方政府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力度不够
• 地方政府对政策法规的解读和执行存在偏差
• 地方政府对地方保护主义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足
• 政策法规执行不力导致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 监管缺失导致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03
地方保护主义的案例研究
• 某地区政府对本地污染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处罚不力
地方政府限制外地环保企业进入本地市场的案例
• 某地区政府对外地环保企业进入本地市场实行审批制度
• 某地区政府对外地环保企业在本地市场份额进行限制
• 某地区政府限制外地环保企业在本地市场的宣传和推广
04
治理地方保护主义的对策建议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监管与执法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有效治理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有效治理对策1. 引言1.1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现状我国生态环境近年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化发展,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和开发,导致土地资源的持续减少和破坏,耕地面积减少、土地沙化严重、土地污染日益加剧。
水资源污染问题严重。
工业和农业活动不规范导致水体受到各种有害物质的污染,水质下降,部分水域已经无法饮用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受到威胁。
大气污染问题长期困扰我国。
随着交通运输和工业排放不断增加,大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导致雾霾频发,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野生动植物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野生动植物非法捕捞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失衡,损害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1.2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整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平衡。
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维护人类健康、促进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危害。
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
尤其是工业化程度高的城市,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往往会带来经济损失,加重社会成本。
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永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国家战略。
只有建立起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确保国家的长久安全和繁荣。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字数:237】2. 正文2.1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长,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压力。
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和解决之道
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和解决之道摘要:地方保护主义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和执法机关为保护局部利益牺牲法制统一、滥用权力的结果;各地方作为独立利益主体受经济利益的不当驱动是其产生根源,现行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审判等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则是重要成因;应当从严格行政执法、加强地方行政执法机关的独立性、建立有效的对行政不作为的监督制度和科学的行政违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处罚与刑罚的衔接、合理配置行政强制执行权及改革行政审判体制等方面克服和防范地方保护主义。
关键词:地方保护主义;行政执法;成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很多政府官员的传统执政理念,也是造就地方保护主义的观念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变革时期,地方政府追逐物质利益和发展经济的热情极度高涨,维护地方利益与严格执法不时发生冲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国家立法对地方保护主义缺乏有效的防范和制约,对地方官员的评价制度仍然停留于以“经济指标”衡量“政绩”的阶段,司法的监督又不到位,那么,地方保护主义不仅在价值层面,而且在制度层面就有了滋生的土壤和基础。
这不仅是一个合逻辑的理论推演结果,而且是一个被多年实践经验和教训证明了的事实。
当然,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具有合理性,面对地方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的现实,我们所要做的是:剖析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寻找有效的解决机制,克服和防止这种现象的蔓延和发展。
一、地方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和本质何谓地方保护主义?有哪些具体表现?它的本质是什么?这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正确回答。
地方保护主义是一种动用行政的手段和方法保护当地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的观念和行动。
虽然地方保护主义有合法与违法之分,也有褒贬两意,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地方保护主义专指地方政府和执法机关为了保护地方利益,超越法律权限,滥用权力,损害国家整体利益,影响国家法制统一的不当观念和行为。
地方保护主义分为立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执法、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为了更加清楚地分析问题,本文重点就行政执法和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加以研究。
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与解决方案
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与解决方案近年来,地方保护主义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国家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
对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化解这一难题,使发展更有希望,更添动力。
一、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地方保护主义是指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在公共利益、规划和政策方针等方面故意采取限制地方发展的各种行为、办法或手段。
比如强制性要求外资企业优先选择本地业务,把外来的企业、资本和项目存到一边或者直接拒绝;享有某种资源、优惠政策,但却不愿分享;拒绝与其他城市或地区资源进行交流、合作等。
二、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影响1.坏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使得地方发展受到了影响,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因为受到保护行为的企业,很容易丧失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保护措施的效果,会使得其他没有得到本地待遇的外来企业受到了不公正对待。
2.构成阻碍全面发展地区间的合作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不仅会拉低地区间的政治合作,还会影响地域之间在各种方面的合作。
在全面合作你发达的情况下,会使地方资源隔离、优势互补和地质配合和谐协作的机会失去,从而放大区域性的协调发展的难度。
3.破坏规划纲要的实施和地区统筹发展的计划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也会影响国家规划方针和策略纲要的实施,并且阻碍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统筹发展。
三、如何解决地方保护主义问题针对地方保护主义这一严峻的问题,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化解这一问题,从而保障国家发展。
具体的方法如下:1.完善制度国家应该制定严格的法规和制度,防止地方保护主义行为的出现。
同时,还可以通过电子互联网和各种宣传手段,加强国家和各级政府、企业等之间的宣传和沟通,避免保护主义行为。
2.加强地区间的合作政府应该加强各地区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区域发展,加强国家统筹发展局面。
这种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在新建的中央政府的机制中,用于匹配资金、技术咨询等方面的对接合作,从而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培育开放的商业环境要以开放型经济发展为主线,加强产业链协作,发挥产业链条的整体联动和高生产效能,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多便利性和安全感,提高各地对外开放环境和对外合作能力。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策略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策略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背景下,地方保护主义已经成为制约国家发展和全球合作的一大障碍。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资源的共享,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
本文将从政策调整、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三个方面探讨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策略。
一、政策调整为了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政府需要积极调整相关政策。
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取消地方保护性法规和限制性措施,鼓励企业跨省市开展业务。
其次,要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协调合作,推动地方政府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消除地方之间的隔阂。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外商投资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吸引更多高端技术和资本流入,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二、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要加强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例如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建立起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规则和机制,确保贸易的自由和公平。
其次,各国政府应加强外交交往,加强沟通,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和投资协定等合作形式,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互利共赢。
此外,各国可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打破地方隔离,促进经济融合和共同发展。
三、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加强地方之间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推动文化交流,可以减少地方之间的误解和隔离,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认同。
首先,要加强教育交流,鼓励学生和学者之间的互访和学术合作,打破地区壁垒,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其次,要加强旅游交流,通过旅游活动,让人们亲身感受不同地方的文化魅力,增进彼此的友谊和了解。
此外,还可以加强文化艺术交流,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交流。
综上所述,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资源共享的关键所在。
政策调整、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是我们应采取的主要策略。
只有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交流,我们才能消除地方之间的壁垒,推动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有效治理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有效治理对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分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治理对策。
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1. 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资源受到各种污染物的严重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的大问题。
据统计,我国的环境质量总体较差,严重污染的城市数量居高不下。
2.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随着城市建设、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大片的森林、湿地等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很多珍稀物种已经濒临灭绝。
3. 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的资源消耗总量居于世界前列,但是由于资源的高度浪费,导致了资源供给的不足。
尤其是一些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短缺,已经严重威胁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的生态环境管理主要由环保部门和规划部门负责,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导致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心不够突出,治理效果不够显著。
1. 加强环境治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
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确保环境法规的有效执行。
2.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加大对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循环经济。
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系统。
加大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种植植被,保护野生动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
5. 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促进多部门协同治理。
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环保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和治理对策分析(1)
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和治理对策分析摘要:地方保护主义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和执法机关为保护局部利益牺牲法制统一、滥用权力的结果。
地方保护的本质是地方利益保护。
本文深入分析了地方保护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并提出了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具体对策,包括转变思想,消除地区封锁;加大国有经济改革力度,实行政企分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规范政府的市场管理行为,加强对政府市场管理的监督。
关键词:地方保护主义; 内涵;危害;原因;对策引述“地方保护主义”就是一种在政府职能转换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和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落后现象。
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地方保护主义的严重危害及形成原因,对于有效地打击和清除地方保护主义,推动公平、竞争、开放、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市场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保护主义的内涵及表现形式1.本质内涵。
所谓地方保护主义,就是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采取的特定性的干预和调节行为。
这种行为的目标是地方政府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并直接表现为地方政府收入最大化;这种行为的方式主要是行政干预;而这种行为的结果是程度不同地影响宏观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宏观经济效益受损害。
这就是存在至今又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主义所共同的本质。
十分自然,各地的地方保护主义,会因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市场化程度、法制状况的差别而呈现出轻重不同和各自的特点。
但是,一切地方保护主义的本质特征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地方政府坚持以其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处理各方面的现实关系。
当代中国转型期的地方保护主义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密切相关。
可以说,当代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主要发生在经济管理领域,是一种政府经济行为。
更确切地说,是一种违背中央政令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
2.地方保护主义的表现其一,政府行为短期化。
地方保护的实施者也许是以他心目中的地方利益为行为取向的,但是在损害国家全局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这种利益客观上并不一定是真的地方利益,实则中饱私囊。
地方保护主义成因及其对策
地方保护主义成因及其对策[提要] 在我国,地方保护主义是阻碍和干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障碍,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势头。
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保护;政府职能所谓地方保护主义,就是地方政府利用其手中的行政权力,对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在经济上实行差别待遇,对地方的企业进行保护,或者是对其类似于造假、售假的违法行为提供保护,或者给地方违法企业提供保护伞等行为。
又比如,利用行政手段对企业间的整合进行干预,或者只做对保护地方企业有利,而对外来企业设置种种障碍的行为。
这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一种现象,是阻碍和干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障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效地打击和治理地方保护主义是推动建立公平、竞争、开放、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市场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地方利益是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前,我国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执行中央政府的各类决策,中央和地方之间类似于上下级的关系,中央发号施令,地方执行,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下设机构,没有独立的地方利益,地方只能服从中央,利益关系也不例外,地方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改革开放后,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分开,地方拥有了较大的发挥空间,这就使得地方有一定的机会在服从的同时可以在中央的大饭碗里分一杯羹。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既定的历史时期内,国家的利益只是一个总量,中央和地方的各个利益主体都希望在这个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于是就出现了利益分配的不均,导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和谐。
尤其是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引发了不同地方之间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着激烈的资本、人才、原材料和政策的竞争,导致了地方保护主义的滋生蔓延。
(二)法制不健全。
具体来说,一是我国法律中对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划分不清楚,这导致中央与地方在物权、集权、财权等方面界限模糊;二是一些法律依据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浅谈我国地方保护主义的治理
浅谈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及其治理对策一、地方保护主义的概念地方保护主义指地方政府(广义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在由高度集权体制下的非利益主体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的利益主体转化过程中,在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时为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错误倾向[1]。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地方保护主义的基本特征:(一)地方保护主义的主体1.在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分割的历史条件下,地方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追求其自身利益而采取了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
而行政机关则是地方保护主义的主导者和操纵者。
行政机关利用行政管理的职权通过税收政策,收费制度,行政规章和命令等方式影响地方的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从而对本区域实施经济的垄断,谋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
2.在这场以行政机关为主导的,以谋求现实狭隘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行为中,立法机关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立法法》规定,地立法机关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效力不能及于全国,而只能在地方区域内发生法律效力。
我国现行法律并不完善,加之对立法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对地方立法的审查并不严格,使一些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受到行政机关的影响,成为地方保护主义的保护伞。
使某些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成为有法可依的合法行为。
3.司法机关采取包庇和纵容的态度。
司法机关不仅不对某些钻法律漏洞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置之不理,不予立案,甚至对一些明显的违法行为也采取放纵的态度,包庇犯罪。
这是由于地方法院的财政源于地方政府,地方法院与政府有着许多的经济政治联系,依法严惩各种地方保护主义不仅是减少了地方的财政收入,更触动了地方政府的利益,这是法院不希望的结果。
(二)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背景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背景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实行改革开放的时期。
地方保护主义是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改革,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相分离的背景而产生的,这种历史背景产生的地方保护主义具有经济性而区别于政治独立的地方主义。
地方保护主义干扰执行的表现及对策
地方保护主义干扰执行的表现及对策论文关键词:地方保护主义干扰执行表现对策论文摘要:人民法院案件执行难的原因之一是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基层法院辖执行案件表现更加明显,地方保护主义保护的是本地方的局部利益,损害的是国家法律的统一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一种阻碍的消极作用,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更有利于开展好人民法院执行工作。
一、地方保护主义的表现(一)某些行政领导干预执行。
一些地方的行政领导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利用大会讲话、打电话、写条子等方式替本辖区被执行人说情,阻止案件的执行。
某些行政领导干预执行的情况特别是在外省外地法院要从本地划款时表现得最为明显,特别关注本辖区招商引资企业的执行,当有的法院要依法协助外地法院执行时,有的行政领导指责本地法院胳膊肘往外扭、吃里扒外,有的法院在一些行政领导的种种压力面前,不敢依法执行,担心被领导调出法院队伍,有的法院领导担心法院经费问题、人事任免问题等,若不按行政领导的意愿去做,今后法院更难开展工作,因此,执行人员只好违心地对申请执行人采取推、拖或搪塞的办法不予执行。
(二)有协助义务部门协助执行不力。
一些商业银行争夺储户,千方百计地保护储户的利益,主要表现在:1、拒绝法院依法查询,有的银行工作人员以各种借口拒绝提供被执行人在往来帐册。
2、制作假帐,将被执行人帐户上的存款转移,使执行人员无款可划。
3、在执行人员冻结存款时,以系统原因不能部分冻结为由拒绝部分冻结个人工资,造成权利人对法院执行工作产生误角。
4、为被执行人通风报信,前面稳住执行人员,后面通知被执行人在执行前将存款转移。
5、擅自解除冻结。
以内部规定为依据,将法院冻结的存款擅自解除冻结,造成法院无款可划。
(三)某些执行人员人搞地方保护,不积极协助外地法院委托执行。
委托执行中地方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对外地法院的委托协助执行长期弃之不管,将案件锁入卷柜弃之不理,多次收到委托函不见答复。
地方保护主义分析、弊端及遏制
地方保护主义分析、弊端及遏制什么是地方保护主义所谓地方保护主义,就是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采取的特定性的干预和调节行为。
简单而言,就是“只强调保护地方的,局部的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的错误思想行为”,这就是地方保护主义。
地方保护主义可以称之为行政性垄断,它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利用行政职权对外地商家进入本地市场、本地企业及资本流出加以限制或歧视的行为。
在由高度集权体制下的非利益主体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的利益主体转化过程中,在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时为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错误倾向。
弊端: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制造区域间的贸易封锁和区域内部的贸易分割 , 导致地区之间各自为政 , 互不合作 , 这是与统一的商品经济新格局完全相悖的。
它已构成对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强大阻抗 , 产生了种种弊端 .弊端之一 : 地方保护主义使市场自身的运行规范屈从于行政规则 , 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在地方保护主义存在的情况下 , 各地政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防止“肥水流入外人田” , 便利用行政权力 , 禁止本地紧俏资源“外流” , 防止外地竞争性产品“入境” , 结果 , 地区之间争夺资源的“大战”屡屡发生。
它不利于区域市场的规范化 , 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弊端之二 : 地方保护主义导致比较效益的丧失 , 严重妨碍了生产布局的协调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 重复建设 , 盲目引进 , 外延扩张 , 搞小配套, 在所难免。
弊端之三 : 地方保护主义刚化各产业部门的存量结构 , 阻滞了宏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 , 中央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如果符合地区局部利益的 , 就能顺利地实施 , 反之 , 就会在实施中偏离原有的目标 . 因此 , 地方保护主义打乱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
弊端之四 : 地方保护主义引起行政过多干预经济的传统体制变相复归 , 削弱了企业的活力 .此外还有:五、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了全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损害了全局利益,从长远看,也影响了地方的经济发展,使局部利益遭受损失。
地方保护主义
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是指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中,地方政府强调维护本地利益,对外地竞争和投资予以限制和阻碍的做法。
它通常是为了保护地方的产业、就业和经济利益而采取的政策措施,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整合和发展。
本文将就地方保护主义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一、地方保护主义的定义地方保护主义是现代法律和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集中在地区经济政策领域。
地方保护主义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采取限制性投资措施、提高地方企业准入门槛、设置本地优惠政策等。
这些措施的核心目标是维护本地区产业的竞争地位,给予本地企业更多的竞争优势。
二、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地方政府追求本地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对本地产业的保护是必然的选择。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自认为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希望通过保护主义政策来巩固其地区的经济地位。
再次,地方政府可能面临政治压力,需要满足选民的需求,从而选择对外来投资和竞争持较为保守的态度。
三、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地方保护主义对经济整合和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首先,地方保护主义颇具势力,使得全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地方保护主义限制了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使得一些资源被束缚在了本地区,无法在其他地区更有效地使用。
其次,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经济竞争力的丧失。
当地和企业倚重地方政府的保护,缺乏竞争压力,因此往往难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此外,地方保护主义还影响投资环境,使得一些外地投资者望而却步。
四、应对地方保护主义的措施为了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中央政府应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引导,确保地方政府的政策能够符合国家整体利益。
其次,要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协调合作,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整合。
同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地方保护主义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
最后,加强公众对地方保护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形成共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
中国地方保护主义及其治理机制
中国地方保护主义及其治理机制2012年08月31日09:56 来源:《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4 作者:张千帆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一、引言——无所不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单一制国家一般更强调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但是也不能幸免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况且在法律控制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地方歧视甚至比联邦国家严重得多。
目前,地方保护主义在中国仍然相当普遍,但是对它的关注主要限于学者。
这并不是说地方保护主义不严重,而是和其它领域的问题相比,通常以贸易歧视为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并不算太显眼,因而一般也难以引起普遍关注。
如果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基本问题还没得到彻底解决,如果经常出现在报刊头版头条的是收容所里的人命案子、死刑错判的离奇故事、煤矿爆炸的血腥场面、土地征收或房屋拆迁的暴力冲突,那么地方保护主义通常产生的经济纠纷自然显得无足轻重。
然而,这绝不是说地方保护主义对中国的发展不重要。
事实上,某些公然的地方保护主义事件已经吸引了人们的眼球[1]。
如果在法治发达国家,地方保护通常是以中央和地方立法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对于法治建设仍处于“进行时”的中国,地方保护主义的形式远不止立法或政策冲突;在现实中,公然的执法和司法保护主义往往显得更为严重。
众所周知,中国长期存在“执行难”,异地执行尤其之难。
河南省南阳市中级法院一批执行法官在湖北荆门市执行案件时,竟先后两次遭遇百余人围攻殴打,12 名执行人员中的6 名被打伤。
2007 年1 月29 日,江苏仪征市法院干警在山东莱芜市对案件诉讼保全时,一名法官遭到被告方有组织挟持。
只是在两地党委和政法部门的强大压力下,遭遇非法拘禁14 小时的法官才重获自由,但绑架者却一直逍遥法外[2]。
事实上,一旦进入地方保护主义的堡垒,来自外地的执行人员就成了无援无助的“弱势群体”,以至不得不求助于当地信访机构。
2007 年1 月,三位湖南法官千里迢迢第三次开车到南方某省执行债务追缴,最后竟来到省人大常委会的信访接待办。
地方保护主义
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是阻碍和干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障碍,有效地打击和清除地方保护主义是推动建立公平、竞争、开放、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市场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地方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地方保护主义,是指地方政府或所属部门,为了保护地方局部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利用行政权力干涉市场,操纵市场,设置市场障碍,破坏市场机制,限制非本地企业生产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参与公平竞争的行为。
从本质上看,地方保护主义是地方政府部门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国家和集体利益,在管理活动中滥用行政权力的表现。
目前地方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一)限定或变相限定本地企业、单位或个人只能经营、购买、使用本地产品或者只能接受本地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提供的服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其局部利益,以行政命令或下发文件的形式,用强制手段来扶持本地企业和产品,其中比较突出的产品主要有:烟、酒、药品、水泥、煤炭、汽车等; 比较突出的领域主要有: 建筑、保险、医疗等。
例如,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二工街道办事处发文规定:新啤集团为其辖区内铁路局夜市啤酒的惟一经销商,所有摊主只许销售新疆啤酒这一种产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农八师都规定,主要工程项目都应由兵团建工企业承揽;农七师还要求所有工程项目使用的钢门窗必须是该师某企业的产品。
(二) 设置壁垒,阻挠和限制外地商品或服务进入本地市场1. 抬高外地产品和服务进入本地的“门槛”。
对外地产品或服务提出比本地产品或服务更高的技术要求,或以重复检验、重复认证等技术措施,增加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的成本,来限制外地产品或服务进入本地市场。
2. 增加歧视性收费项目。
对外地商品或服务的进入规定歧视性价格,或者实行歧视性收费标准,以削弱外地商品在本地的竞争力。
有的地方甚至对外地生产的轿车进入本地市场实行不同标准的入籍费。
3. 限制本地商业机构销售外地某些产品。
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相关建议
近年来,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现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显现出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秩序的规范化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了困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市场有效竞争,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下面我们从多个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并对这些解决方案进行详细地讨论。
1. 强化竞争政策目前,我国在反垄断立法和执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现象的惩处力度和效果还不够理想。
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反垄断立法,并加大执法力度,对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还应当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反垄断政策的落实。
2. 加强行政管理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问题往往与地方政府的利益相关,因此需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需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对那些积极配合反垄断工作的地方政府给予奖励,提高其对反垄断工作的积极性;另对那些存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问题的地方政府,应当及时进行整改,并对其负责人进行追责问责。
3. 推进市场开放市场开放可以有效遏制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行为。
我们应当继续推进市场开放,逐步打破各种行业的壁垒,扩大市场准入,吸引更多的竞争者进入市场,提高市场的竞争程度。
还应当加大对外资的引进力度,增强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有效遏制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发生。
4. 完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对于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应当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还应当鼓励企业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5. 加强宣传教育对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我们需要加强对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问题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认识和警惕,形成全社会的反对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舆论氛围。
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建立健全的投诉举报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反垄断工作中来,监督和检举各类违法行为。
地方保护主义及其治理
作者: 王启敏
作者机构: 安徽省六安地区行署
出版物刊名: 理论建设
页码: 33-36页
主题词: 地方保护 地方政府 司法机关 地方领导 中西部地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检察机关 经济发展 地方保护主义的表现 司法体制
摘要: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讲政治》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有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为了他那一点局部利益或者个人利益,甚至连犯罪的问题都加以保护”。
本文从归纳和剖析地方保护主义的特征、表现形式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寻求其治理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及其治理对策[摘要]本文通过对地方保护主义的特征进行分析,相对准确和完整的界定了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地方保护主义的主体是司法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地方保护主义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目的是为了追求局部的短期的利益。
以往的研究由于缺乏对地方保护主义进行全面准确的认识,导致分析的原因不深入,提出的问题不具有针对性。
本文在充分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地方政府有追求地方保护主义的冲动,其次是一些制度的不合理设置使地方保护行为有实现的可能,最后是监督的缺失使地方保护主义有恃无恐。
通过对特征的全面分析和对问题的产生逻辑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字]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特征;对策一、地方保护主义是指地方政府(广义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在由高度集权体制下的非利益主体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的利益主体转化过程中,在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时为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错误倾向[1]。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地方保护主义的基本特征:(一)地方保护主义的主体是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1.在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分割的历史条件下,地方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追求其自身利益而采取了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
行政机关是地方保护主义的主导者和操纵者。
行政机关利用其行政管理的职权通过税收政策,收费制度,行政规章和命令等方式影响地方的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从而对本区域实施经济的垄断,谋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
2.在这场行政机关为主导的,以谋求现实狭隘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行为中,立法机关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立法法》规定,地立法机关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效力不能及于全国,而只能在地方区域内发生法律效力。
我国现行法律并不完善,加之对立法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对地方立法的审查并不严格,使一些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受到行政机关的影响,成为地方保护主义的保护伞。
使某些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成为有法可依的合法行为。
3.司法机关采取包庇和纵容的态度。
司法机关不仅不对某些钻法律漏洞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置之不理,不予立案,甚至对一些明显的违法行为也采取放纵的态度,包庇犯罪。
这是由于地方法院的财政源于地方政府,地方法院与政府有着许多的经济政治联系,依法严惩各种地方保护主义不仅是减少了地方的财政收入,更触动了地方政府的利益,这是法院不希望的结果。
(二)、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背景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实行改革开放的时期地方保护主义是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改革,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相分离的背景而产生的,这种历史背景产生的地方保护主义具有经济性而区别于政治独立的地方主义。
地方主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重要政治现象,是为了地方利益而强化地方政治军事势利,形成与中央相抗衡的狭隘意识和地方帮派,不仅表现为一种政治价值倾向,更表现为一种由于中央权力下移地方分权系统的形成和地方政治势力的崛起而导致的普遍的政治行为和政治运动[1]。
这说明我国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是一种经济行为,不具有政治性。
这与其产生的背景具有高度相关性。
我过的市场经济开始较晚,只有30多年的时间,因此各种制度的不合理也是情有可原,要知道西方实行市场经济已经有几百年的时间,其市场经济制度仍然具有不小的漏洞。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也需要不断完善与市场经济配套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法制,打破行政垄断,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次序,不断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在地方保护过程中政府追求的是排他的局部利益地方政府的一系列行政、立法、司法行为违背了法律法规政策事实,目的是追求一种利己的局部利益。
这种局部利益是对地方政府以及此地域里的企业和个人而言。
他们共同成为这种垄断行为的受益者。
政府获得了较高的财政税收收入,取得了较好的政绩。
通过政府的保护行为,企业可以减少竞争压力,控制本地的产品销售市场,保持市场份额,减少各种支出,降低市场风险。
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政府保护,可以低价获得本地的自然资源,获得优惠的政策资源和优厚的投资环境,这些都极大的减少了企业成本,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
至于居民最直接的利益就是获得了较多的就业机会,能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种人为控制资源配置的做法扰乱了市场秩序。
这种局部狭隘的利益损害了外地企业的利益,就全国来看,也损害了全局的整体利益,阻碍了全国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加剧了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破坏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破坏国家经济总量的平衡。
(四)、在地方保护过程中政府追求的是短期利益而非长远利益地方政府在此过程中追求的是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的GDP增长,同时以垄断保护行为促成的经济增长由于本身违背了市场规律和市场秩序始终免不了面临经济下滑的结局。
由于长期受政府的保护,企业大多失去了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生产质量下滑。
地方保护强化政府的短期行为,让地方和企业得到了一时之利,但弱化了其竞争力和发展能力,破坏了当地形象和投资环境,削弱了政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1另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常常与贪污腐败联系在一起,这让企业的发展背上了称重的包袱,不能一心一意谋发展,因而最终被市场淘汰。
地方保护在短期内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但长期来看,并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2]。
因此地方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利益时一种短期而非长远的利益,不能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
二、通过对地方保护主义特征的分析,我们便能更清晰准确的认识和评价这种保护行为。
地方保护主义是在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它是地方行政,司法,立法机关运用其职权谋求局部的短期的经济利益的行为。
而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地方政府有谋求本区域局部利益的冲动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改革是新中国成了来税收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激发了地方政府的增收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这次分税制改革并不彻底,省以下根本没有进入分税制轨道,保留了许多财政包干的痕迹,也导致了GDP至上的政府绩效考评机制。
中国式财政分权始终伴随着垂直的政治管理体制,中央始终掌握着对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与晋升的权利[3]。
这种与财政分权相配合的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在中国产生了向上负责而不是向下负责的政治激励模式。
再加上政府官员实行任期制,谋求在任期内的经济快速增长而忽略了现存的法律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区域内群众对公共设施和公共福利的需求迫使地方政府要不断创造税收,增加收益,不断发展经济,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制度的不合理设置使地方保护主义有实现的可能1.地方政府制度的不合理之处首先表现在政府职能的不合理配置,地方政府运用其手中的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来实施地方保护。
有些地方政府利用手中的的审批权力,提高外地商品资本进入本地的“门槛”。
有的地方政府利用政府的行政权力强制他人购买指定的商品或者服务,限制购买使用其他商品或者服务。
有的地方政府利用行政处罚权力,强制经营者接受其指定商品或者服务,以及有的地方利用年检、验收、质检等措施强制他人购买指定的地方产品,干预市场的公平竞争[4]。
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居然给教师指定销售当地的某种商品以及销售数量,不能达到要求的教师则不能领取工资。
2.地方政府的决策机制不够健全我国地方政府的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各种决策方案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表决,行政首长具有最终的决定权。
虽然这样,但我国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程度仍然处于非常低的状态,家长制和长官制决策随处可见[5]。
这导致了决策人员特别是行政首长随心所欲的决策,为地方保护主义大行方便之门。
这种缺乏民主和监督的决策使地方保护主义有了实现的可能。
更因为这种不合理的制度设计使这种地方保护主义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除了地方行政机关之外还存在一个庞大的决策指挥中心和直接管理中心—各级党委。
它直接给政府下命令、发指令,干预政府行为。
3.立法制度不完善《宪法》第100条规定:"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二)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在议论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时,人们往往把焦点对准司法行政领域,对立法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则不甚关注,其主要原因是与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思维习惯有关,一般说来,人们易于注意有形之物,而难于发现无形之物,类似地,立法近于无形,潜在之物,因而难查,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说立法是司法和执法的前提,因此,立法上的地方保护注意是一个绝不可忽视的问题,2.然而由于我国的司法审查制度并不严格,上级对下级的立法缺乏有效的监督使我国的立法制度并不健全,导致中国的现实情况确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立法,这种立法以一定的方式确定本地的利益,本地当事人的优越性和优先性,确认行政垄断的合法性,它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
(三)、监督制度的缺乏使地方保护主义有恃无恐大多数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是违背法律和相关政策的,如一些地方的行政垄断行为、以假护假和消极执法的行为。
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一)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我国法律只以列举的形式列出了三种垄断市场的行为,不能有效防止地方保护垄断的产生。
另一方面责任主体和责任形式规定不明确,不能很好的约束和监督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更因司法机关和审判机关在审判过程中偏袒本地政府和企业,不能依法审判,使许多已经构成违法的案件也不能依法受理和审判。
对于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行为,其监督机关除了司法机关的监督外还有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但是这种自己监督自己的行为不可能取得好的结果。
相应的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则因信息的不公开和不透明导致的不对称而失去了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地方保护主义维护了当地的企业,给当地群众带来了福利,因而群众很少会对其进行监督和举报。
三、历史的经验表明,过度的保护必然导致落后,我国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的存在有其广泛而深刻的根源,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改变以往单纯以GDP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方法自从实行分税制以来,为了激励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GDP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关键。
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热情,经济建设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发现这种唯GDP至上的观点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更由于政治体制的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产生了一些阻碍经济发展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