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小肠内消化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肝细胞分泌胆汁,经肝
管、胆总管直接排入十 二指肠(肝胆汁),或 由肝管转入胆囊管而贮 存于胆囊(胆囊胆汁)
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起
易化作用
排泄作用
三、小肠内消化 1.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苦味,金黄色,pH约为7.4。
胆囊胆汁因在胆囊中被浓缩,颜色变深(深棕色), 成弱酸性(pH约为6.8) 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胆盐、胆色素、胆固醇、 卵磷脂等,不含消化酶。
二、胃内消化
(二)胃液的分泌
2.胃黏膜的自身保护作用
黏液-HCO3-屏障
黏膜屏障
二、胃内消化 3.消化期胃液的分泌
(二)胃液的分泌
三、小肠内消化 机械性消化:
小肠的运动
化学性消化:
胰液
胆汁
小肠液
三、小肠内消化 1.小肠运动的形式 紧张性收缩 分节运动:
(一)小肠的运动
(二)胃液的分泌
1.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无色酸性(pH 0.9~1.5)液体,正常成人每日 分泌1.5~2.5升。 成分:水,HCl,胃蛋白酶原,黏液,内因子, HCO3-
二、胃内消化
(二)胃液的分泌
HCl的生理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适宜环境 使蛋白变性,易于消化 杀菌 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排入小肠后,可促进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的释 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性腹泻
二、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蛋白质的吸收

蛋白质需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和寡肽后才能吸收。 氨基酸的吸收——继发性主动转运。
生理学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张志鹏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消化
吸收
第三节
第一节
概述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到肛门的肌性管道。 (口、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骨骼肌:口、咽、食管上段和肛门外括约肌。 平滑肌:其余的肌肉。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等。
三、小肠内消化 胆盐: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肝细胞利用胆固醇合成胆汁酸,胆汁酸经逐级 转换,最终与 Na+ , K+ 结合形成胆盐,生成胆 汁酸是人体清除胆固醇的主要途径。 胆盐是胆汁中参与脂肪消化、吸收的主要成分。
三、小肠内消化 2.胆汁的作用 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生理意义: 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化学性消化; ②增加小肠黏膜与食糜的接触,并挤压肠壁以 促进血液与淋巴液的回流,有利吸收; ③由于频率梯度,对食糜有弱的推进作用。
蠕动
三、小肠内消化
(一)小肠的运动
三、小肠内消化 1.胰液的性质、成分
(二)胰液的分泌
性质: 无色、无味、碱性液体(pH 7.8~8.4) 渗透压约与血浆相等 成人日分泌量1.0~2.0L 成分: 无机物:水分、HCO3-、Na+、K+、Cl-等 有机物:多种消化酶 各种消化液中胰液的消化力最强。
一、口腔内消化
(二)唾液的分泌
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散在的小唾液腺 唾液的性质:无色、无味、近中性低渗液体
唾液的成分 :
水(99%) 无机盐 有机物(唾液淀粉酶,溶菌酶,
黏蛋白,免疫球蛋白等)
一、口腔内消化
(二)唾液的分泌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均刺激唾液分泌 交感神经引起分泌黏稠的唾液
一、吸收部位及途径
吸收途径: 跨细胞途径 细胞旁途径 吸收机制: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二、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糖的吸收 小肠黏膜通常只吸收单糖,及少量的二糖。 单糖的吸收速率: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
葡萄糖的吸收:继发性主
动转运
糖消化吸收的任何环节
发生障碍都会引起渗透
四、大肠内消化 大肠的主要功能: 吸收水和电解质,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 平衡的调节; 吸收结肠内微生物产生的维生素B和K; 形成并暂时贮存粪便,最终将其排出体外。
第三节
吸收
一、吸收部位及途径
口腔、食管:基本无吸收(一些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
油可经口腔黏膜入血)。 胃:少量水、酒精及某些药物(没有绒毛,食物大多尚 未被消化) 小肠:吸收的主要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营养物 质;回肠主要吸收维生素 B12和胆盐并作为吸收功能的 贮备)。
第一节
概述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吸收: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
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第二节


一、口腔内消化
(一)咀嚼与吞咽
(一)咀嚼:咀嚼肌的有序收缩,反射活动 –研磨食物 –混合食物,促进淀粉酶的化学消化 –反射性引起后续消化器官的活动 (二)吞咽: 食物由口腔经咽、食管进入胃 的过程,是反射性动作 。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对脂溶性维生素A、D、E、 K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利胆作用
胆盐利胆(胆盐的肠肝循
环)
三、小肠内消化
(四)小肠液的分泌
性质: 小肠液是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的混合液。 呈弱碱性( pH为 7.6),分泌量大,成人每日分 泌量为1.0~3.0L,渗透压接近血浆。 成分:水分、无机盐、黏蛋白和肠激酶。
胃容积增大,胃内压无明显升高。
生理意义:更好地容纳和贮存食物。
二、胃内消化
(一)胃的运动
蠕动(peristalsis):
食物入胃后约5分钟开始,每分钟约为3次。 每次可推送1~2ml食糜入十二指肠。 生理意义:磨碎;混合,有利化学性消化;推进,促排空。
二、胃内消化 2.胃排空及其影响因素
(一)胃的运动
食糜由胃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入胃后5min开始
胃排空的动力:胃运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
稀的、流体、颗粒小、等渗——排空快
稠的、固体、大块的、非等渗——排空慢 糖类>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完全排空通常需4~6h) 胃内食物量增加胃排空加快(由于胃运动增强)
二、胃内消化
副交感神经引起分泌稀薄的唾液
二、胃内消化
机械性消化:胃的运动 化学性消化:胃液
二、胃内消化 1.胃的运动形式
(一)胃的运动
紧张性收缩(tonic contraction):
生理意义: a) 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 b) 维持一定的胃内压,有利于胃液渗入食团。
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
大肠:水和无机盐。
一、吸收部位及途径 为何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吸收面积大:长约4~5m,有环状皱褶,绒毛,微 绒毛。表面积200m2以上;

绒毛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 肌纤维和神经纤维网;
③ ④
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适合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长:约3~8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