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内经_的注家与注本
黄帝内经考试重点
绪论1.《内经》的成书年代?成书时间:《史记》之后西汉中后期,(公元前99年),《七略》之前(公元前26年)结论:《内经》成书:公元前99年~公元前26年2.《内经》的注家、注本?(1)杨上善——唐——《黄帝内经太素》该书将内经的素问灵枢合在一起进行分类编排,共分十九大类,每类分若干篇目,并加以注释。
该书的素问经文保存了王冰改动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2)王冰——唐——《黄帝内经素问》王冰将素问重新整理编次,刊正谬误,补入运气七篇,并加以注释。
以二十四卷本行世。
系统详细的进行注释,后人注释内经的基础,道家思想浓厚。
(3)马莳——明——《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通注内经的全书。
由于他擅长针灸,因而对灵枢经的注释远高于对素问的注释,成为历史上第一部灵枢的全注本。
特点:重于灵枢(针灸结合临床经验)(4)张介宾——明——《类经》将内经分类并注释,共分十二大类,三百九十目,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最完整的一部书。
其注释义理周祥,明白易懂。
分类注释完整没丢失。
第一章飧泄:病证名,指腹泻物中带有不消化食物。
䐜脹:即胸膈胀满。
痎疟:疟疾的总称喘粗:呼吸急促三对“清阳”“浊阴”(填空)的含义是什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饮食所化之精微及吸入的自然之气,上升化布于头面七窍,以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肝功能。
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其重浊沉降,由其前后二阴排出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饮食所化之精微,其轻清部分外行于腠理肌表,其浓稠部分内注于五脏,此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饮食物化生的精气,充养于四肢,气化代谢后的糟粕,由六腑排出。
气味厚薄的阴阳属性及作用是什么?原文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习《内经》的方法
学习《内经》的方法《黄帝》(简称《内经》)被历代奉为“医家之宗”的重要缘由,及至今日,《内经》对中医学术的研究开展及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因此,越来越受到中外学术界的重视。
《内经》比拟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学术思想,它是中医学理论的渊源,也是学习中医必读之书。
但本书成编于秦汉时代,不仅因为它文字古奥,义理隐晦,而且由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原文出现衍、误、脱、倒等情况,给学习和研究带来不少困难。
为了学好《内经》,以下介绍一些学习方法,供参考。
学习《内经》原著必须弄懂文理和医理,读通原文是领会医理的前提。
而弄懂文理必须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在阅读原著时还应借助于工具书。
例如,《内经》中一字多义的现象很多。
一个“能”字除原有“能够”、“才能”等词义外,在《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能夏不能冬”句中作“耐”解;在“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句中与“态”同义;在“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句中作“元始”解。
又如“卒”字,《灵枢· 玉版》“士卒无白刃之难”句中作“士兵”解;在《素问· 评热病论》“愿卒闻之”句中作“详尽”解;在《素问· 征四失论》“卒持寸口”句中作副词“只”解;在《灵枢· 口问》“大惊卒恐”句中通“碎”。
对于合成词有二种情况,一种是两个词素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如《素问· 上古天真论》“提掣天地,把握阴阳”。
《说文》:“把,握也” , “提,掣也”。
另一种是两个词素的意义相反,如“呼吸精气,独立守神”中的“呼吸”。
另外,还应掌握《内经》中惯用的修辞手法。
如《素问· 举痛论》“客于脉外那么血少,客于脉中那么气不通”,乃互文见义的修辞方法,意思当是:客于脉外血少、气亦少,客于脉中气不通、血亦不通。
比拟符合经意及医理。
又如《灵枢· 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成瑾《翁园日札》疏:“夫天亦何尝无气,地亦何尝无德,经分属之,亦互文见义耳”。
医家之宗选择题——《黄帝内经》
1、关于《黄帝内经》中切诊的说法错误的是()
B、人迎寸口合诊法是应用最普遍的
C、切诊涉及到切脉、诊齿肤、按局部等多种方法
D、脉相包括浮、沉、迟、数、滑等二十余种
2、以下不属于“医经七家”的是()
D、《伤寒杂病论》
3、不属于《黄帝内经》诊法的是()
D、叩诊
4、《黄帝内经》中关于藏象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B、藏象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理论
C、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在内应阴阳五时的五大系统
D、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在外以五脏为中心联系组织器官
5、以下关于《内经》的注家与注本错误的是()
C、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
D、明·吴崑《素问》,俗称《素问吴注》
6、《黄帝内经》中涉及到养生的内容,关于其说法错误的是()
D、养生倡导“治已病”
7、《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五行的说法错误的是()
C、太邵阴阳模式,多用于说明六经之间的关系
D、一阴指厥阴,二阴指邵阴,三阴指太阴
8、以下关于《黄帝内经》的说法,错误的是()
B、《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轩辕黄帝
C、《黄帝内经》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D、《黄帝内经》被称为“医学之宗”
9、以下未涉及到《黄帝内经》沿革的是()
D、李时珍
10、以下不属于《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的是()
D、《灵枢》和《素问》是两个独立的内容。
内经讲义
《内经讲义》复习题来源:贺忠延的日志绪论1、《内经》的成书年代。
【归纳】《内经》成书时间:《史记》之后(公元前99年;《七略》之前(公元前26年。
结论:《内经》成书:公元前99年~公元前26年。
2、《内经》的注家、注本。
※1、全元起---南朝齐梁人----《内经素问训解》《内经》最早的注本。
注释《素问》当时已经存在的八卷。
本书已亡佚,但其目录收录于《素问识》中,《新校正》中保留其部分篇目及全元起注解。
2、杨上善---唐----《黄帝内经太素》该书将《内经》的《素问》、《灵枢》合在一起进行分类编排,共分十九大类,每类分若干篇目,并加以注释。
该书的《素问》经文保存了王冰改动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3、王冰---唐----《黄帝内经素问》王冰将《素问》重新整理编次,刊正谬误,补入运气七篇,并加以注释。
以二十四卷本行世。
4、马莳---明----《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通注内经的全书。
由于他擅长针灸,因而对《灵枢经》的注释远高于对《素问》的注释,成为历史上第一部《灵枢》的全注本。
特点:重于灵枢(针灸-结合临床经验)※5、吴崑---明----《素问吴注》以王冰的二十四卷本为底本加以注释,注文阐发医理深入而不流于空泛。
该书有直接改经文或增减经文现象。
6、张介宾---明----《类经》将《内经》分类并注释,共分十二大类,三百九十目,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最完整的一部书。
其注释义理周祥,明白易懂。
(分类注释,完整,没丢失)7、张志聪---清----《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张志聪及其门人集体注释《内经》的一部书。
特点:对前人之注,做到了取其精华,厘正谬误,且有新意。
※8、高士栻---清----《黄帝素问直解》特点:其注释简洁明白,简单明了。
9、滑寿---元----《读素问钞》《素问》的摘要选注本。
10、李中梓---明----《内经知要》摘要《素问》、《灵枢》之要文、要义编纂而成。
注家与注本
• 2《黄帝内经太素》 • 三十卷,隋· 杨上善撰注。 • 杨上善,为隋唐间著名医家。因正史无载,故他的 字号、籍贯都无法考证,生卒年月末详。《黄帝内经太 素》是杨氏主要著作之一,新旧《唐书》均载三十卷, 大约在南宋· 金元年间逐渐散佚,故《宋史》称《黄帝 内经太素》仅存三卷。此后连三卷亦复不见。直至 清· 光绪年间(公元1875- 1908年)年杨惺(xīng) 吾 访书于日本,始得二十三卷,另有残卷一册,共十 三纸, 1924年肖延平予以校注,即现在通行本《黄 帝内经太素》。1979年 11月王雪苔等赴日考察时,日 本友人小川晴赠送由日本仁和寺新发现的《黄帝内经太 素》第十六、第二十一、第二十二卷等三卷,1980年加 以影印成册,所以现在可以见到的《黄帝内经太素》实 为二十六卷。
四《内经》的注家与注本
自晋迄隋,皇甫谧、全元起、杨上善等 分别为之整理、重编、阐解、注释。直至唐 王冰次注《素问》,复经宋林亿新校正,后 又有史崧刊家藏《灵枢经》,《内经》始有 定本。 明清之际,《内经》注本蜂出叠呈,为 其作全部注释者,有马莳、张志聪等;为其 《素问》作注释者,有吴崑、高士宗;为其 全部分类重编并注者,有张介宾、黄元御等。
• 6.《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 注证发微》 • 各九卷,明· 马莳注。 • 马莳,字仲化,号玄台子,浙江会稽人。本 书系《素问》《灵枢》合刊的全注本。因作者认 为王冰旧注“章节不分,前后混淆”,滑伯仁 《读素问抄》亦沿王误,且其卷数又与《汉 书· 艺文志》所载不合,遂取黄钟九九之数,分 为九卷,重予注释。书中原文依照王冰注本次序 排列,篇首作“篇释”,然后逐篇逐节对原文的 医理、词义予以辨注。(黄钟:我国古代音律十 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 四律。)
•
《内经》历代注家们1
《内经》历代注家们1《内经》历代注家们:杨上善杨上善杨上善,初唐时人,正史无传,生卒年不详,官至太子文学,编有《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
此书保存了早期的《素问》风貌,得到现代学者的重视,是研究《黄帝内经》的重要参考书。
林亿《素问补注》序云:“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
”据此,传统上认为杨上善是隋代的人。
但《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将杨上善著作列入,唐末杜光庭《道德经广圣义》序中说:“太子司议郎杨上善,高宗时人,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
”《太素》标题作:“通直郎守太子文学臣杨上善奉敕撰注”,因此,《太素》一书是杨接受唐高宗的敕命而做的,显见他应该是初唐时人。
《太素》一书在北宋后失传,但在十九世纪时,日本学者在日本仁和寺发现《太素》残卷23卷,引起日本学界的重视。
据日本森立之《经籍访古志》载,该本系日本仁和三年旧抄本,由丹波赖基抄录,时当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原本由唐鉴真和尚传至日本。
后清朝杨守敬出使日本时取回这个版本,共二十三卷(缺第一、四、七、十六、十八、二十、二十一,共七卷)。
萧延平以此为底本,并参考袁昶的通隐堂本校勘而成,世称兰陵堂本或萧延平本。
后日本大阪オリエソト出版社《东洋医学善本丛书》加载影印仁和寺古钞卷子本,又增加后来找到的两卷,即第十六、二十一卷,共二十五卷,是目前所知最为完善的《太素》版本。
内经历代注家们:王冰王冰,号启玄子,约生于公元710年,卒于公元804年,曾任唐代太仆令。
王冰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
经过分门别类、迁移补缺、阐明奥义、删繁存要以及前后调整篇卷等整理研究工作,他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冰结合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使《素问》奥义得以晓畅。
他补入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等篇章,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运气学说。
对晋唐时期《内经》三注家及其作品之评析
中医学 的进步和发展 、 弘扬《 内经》 的学术思想 ,
起 到 了不可 或缺 的重要 作用 。本文 之 旨就在 于 对 三 注 家及 其 作 品进 行恰 如 其 分 的评 析 , 明 以 了它们 的学术 贡献 和学 术 价 值 , 客观 地 评价 它
们 在 医学 发展 历程 中 的应 有地 位 。 1 全 元起 及 其《 问训解》 素 之评析
所惜的是,素问训解》 《 在我国南宋时就亡佚了, 仅在北宋林亿等人校订 的《 素问》 还真实地 中,
保存 了该 书 的编次 和部分 注解 。对其 作 品 的具 体 内容之 评析 , 因其原 著佚 失 , 我们 只能通 过一 些 零 星 的记 载 , 些点 评 。 作 2 杨 上善及 其《 黄帝 内经太 素》 之评析
术地位。
关键词 : 内经; 全元起 ; 杨上善 ; 王冰; 注本 ; 评析
中图 号 :2 R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9 22 20 )1 02 10 —32 (0 7O — 04—0 3
我国晋唐 时期 , 有不少医家在从 事《 内经》
的注 释 和整 理 工作 , 中的 不少 注 释不 仅 发挥 其 了《 内经 》 的原 有 理 论 见解 , 而且 还 提 出 了不 少
全元起 , 南朝齐梁间人 , 著有《 素问训解》 ,
也称 《 黄帝 素 问 》 据典 籍 记 载 , 注 。 斯著 有 八 卷
六十八篇。全元起在注释《 问》 , 素 时 能坚守严
谨 踏 实 的治 学 作 风 , “ 之为 知之 , 知为不 以 知 不 知” 的务 实 态 度 , 虚求 教 。据 《 史 - 僧孺 谦 南 王
一
形之 中 , 者 谓 之 神 也 , 灵 即乃 身 之 微 也 。问 日 : 之神 者 , 知 于 此精 中始 生 , 知 先 有 今 谓 未 未
《内经》的注本和注家
在历史上,除了唐代人王冰注,复经宋林亿等人校正而流传至今的《素问》,以及南宋人史崧整理而传世的《灵枢》外,《黄帝内经》还有很多注家与注本。
其中,最早的注本,是南朝时全元起的《内经素问训解》。
《内经素问训解》注释的是《素问》当时已存的八卷。
现在,其目录收录于《素问识》中。
隋朝时,杨上善将《内经》的《素问》《灵枢》合在一起进行分类编排。
这就是《黄帝内经太素》。
由于该书《素问》的经文保存了王冰改动前的原貌,所以,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唐朝时,王冰不仅将《素问》重新整理编次,刊正谬误,而且还补入运气七篇,并加以注释。
于是,《素问》开始以二十四卷本行世。
明朝时,马莳通注《内经》全书,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此时,将《内经》分类并注释的,是张介宾的《类经》,全书共分12大类,390目,不仅注释义理周详,而且明白晓畅,因而,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最完整的一部书。
除以上注家与注本外,《黄帝内经》比较著名的注家与注本,还有元朝时滑寿所注的《读素问钞》,这是《素问》的摘要选注本。
而《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这两种注本,则是清朝时的张志聪及其门人集体注释。
他们的注释,不仅取其精华,厘正误说,且有新意。
医家之宗
医家之宗——《黄帝内经》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一、概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也是中医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一部巨著。
之所以称其为“医家之宗”,是因为《内经》的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几千年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名著,而且还记载着当时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学派主张及自然学科的成就,这些内容又与医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所以,《内经》是一部以医学为主、涉及多学科的巨著。
从古到今,众多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对《内经》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也有大量的著述,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内经》学,该学科在现代中医教育中成为一门必修课程。
二、《内经》成书时代和背景(一)《内经》的背景《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共 162 篇论文。
假托以“黄帝”冠书名,其作者并非黄帝。
大多是以黄帝和岐伯的问答形式进行写作。
如下是开篇的一段写作体例:“昔在黄帝 , 生而神灵 , 弱而能言 , 幼而徇齐 , 长而敦敏 , 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段话的第一句内容是介绍黄帝自小异于他人,即“生而神灵 , 弱而能言”,随后提出问题:“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即古代的人大多活到上百岁时,动作依旧灵敏非常,但现在的人怎么还没有过半百,动作就已经开始慢慢的衰老了?“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岐伯向黄帝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也就是说,《黄帝内经》的体裁格式是假借黄帝和岐伯的问答形式进行撰写的。
内经选读各章提纲~~
内经选读各章提纲1.绪论一、《内经》成书年代《内经》内容既有战国的,又有秦汉时期的,跨越的年代很长,非一时作品。
最后成书在西汉末之前。
《内经》主要内容形成于战国,并自秦汉以来代有补充,将其汇集编纂成书的时间,可能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中后期。
二、书名的由来与作者1,《内经》非一个医家所著,可看作是一部医家经验的论文汇集,亦有说成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的各家学说” 。
PS:《素问》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体部分)成编汉以前第二部分(运气七篇)乃唐王冰增补。
第三部分(遗篇:刺法论和本病论)为宋刘温舒补入。
2,《素问》的含义:黄帝及其臣子的平素问答。
《灵枢》的含义:“灵枢”之名,系唐王冰所加,蕴涵着深刻的道家思想三、《内经》的沿革最早提到《内经》书名的:西汉《七略•艺文志》已亡佚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内经》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最早明确指出《内经》包括两本书的是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甲乙经》序:“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
《素问》《素问》之名,始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素问》第一个注释训解《素问》的是南朝齐梁间人全元起。
隋朝杨上善以此为底本撰《黄帝内经太素》现在通行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就是经王冰收集整理,重新编次,并经宋林亿等校正宋•刘温舒又补上二篇《本病论》《刺论》•***《灵枢》《灵枢》最早称为《九卷》初见于汉末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晋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称为“针经”。
《灵枢》之名,始见于唐王冰序。
在其注书中将“灵枢”与“针经”混称。
《灵枢》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高丽献来《黄帝针经》现在通行的《灵枢经》,是经南宋史崧校正刊行的版本。
南宋绍兴乙亥年(1155年),史崧本四、《内经》的注家与注本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1.分类研究《内经》开辟了先河.2.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唐•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1.整理编次 .2.注释有价值.3.补充原有第七卷的亡佚,即“运气七篇”。
明清内经整理与注解
明清时期《内经》注家与注本
——《内经教程》顼祺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1、明·马莳所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 证发微》 马莳通注《内经》,改变了唐以来《素问》和《灵枢》的各二十四 卷,而复为每部九卷,每卷九篇,以合八十一篇之旧目。然后分章 节予以注证。他注释《灵枢》的方法是”愚注释此书,并一本经为 照应,而《素问》有相同者,则援引之。至于后世医籍有讹者,则 以经旨正之与分注之下。然后之学者,当明病在何经,用针合行补 泻,则引而伸之,用药亦犹是矣。切勿泥为用针之书,而与彼《素 问》有所轩轾与其中也”
明清时期传本:
——《黄帝内经文献研究》张灿玾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一)明英宗正统《正统道藏》本 《正统道藏》一书,为明成祖命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以宋 《郑和道藏》为蓝本进纂较,未果而亡。至英宗正统九年始刻,诏 通妙真人邵以正督校,重加订正,增所未备,次年付印告竣。共五 千三百零五卷,成梵夹装。该书“太玄部”收《素问》《灵枢》 《灵枢略》及《素问遗篇》等。 1.《素问》 2.《灵枢经》 3.《素问遗篇》及《灵枢略》
(四)明赵府居敬堂刊本 此本为明赵王朱厚火煜刊。厚煜,明永乐帝朱棣第三子朱高燧五世 孙,正德中袭封赵王,嘉靖中卒。故此本亦当刻于嘉靖年间。 1.《素问》 2.《灵枢》 (五)明吴悌刊本 吴氏刊本,亦当在嘉靖年间,其退居之时。 1.《素问》 2.《灵枢》 (六)明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翻刻《素问》本 该本原以顾从德之父家藏宋刻本,经其父予以校雠,由顾从德与嘉 靖二十九年,翻刻出世。
(十)明万历潘之恒《黄海》本《素问》
(十一)明书林詹林所刊本 1.《素问》 2.《灵枢》 (十二)清代版本 1、刊本 清刊本有《素问》和《灵枢》合刻本,如道光二十九 年金陵宋仁甫及光绪十年京口文成堂刻《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 问》二十四卷本与《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本。有《素问》、 《灵枢》分刻者本。如道光二十九年京口遵仁堂刻《重广补注 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本,三味堂刻《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 本等 2 校刊本 曾据别本对原文有所校勘者。如咸丰三年钱熙祚守 山阁校刻之《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本及《黄帝内 经灵枢》二十四卷本 3 写本 写本如《四库全书》所收《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 本,《灵枢经》十二卷本。另有个别抄本,亦系据前朝刊本而 加以重抄本。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注释+译⽂)黄帝内经(原⽂+注释+译⽂)
《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的⼀部医学著作
⼀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我国劳动⼈民长期与疾病做⽃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时,作者也亦⾮⼀⼈。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成的黄⽼著作,⼀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同时主张养⽣、摄⽣、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经典著作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的⽣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问答,对话式医学论⽂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养⾝学说以及天⽂历法等内容,运⽤皇帝宫⼤内保存的历代医学⽅⾯的资料及当时⼈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然——⽣物——⼼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医学技术⼲预的养⾝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活习惯⼲预到⼼理⼲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体解剖、⽣理病理到使⽤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的⼀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的注家与注本及校勘训诂文献简介
《黄帝内经》的注家与注本及校勘训诂文献简介《黄帝内经》自问世以来,历代医学皆奉为圭臬,演绎发挥、考核综编次、注释研究,给后人留下许可有价值的资料,是后人学习《内经》不要缺少的参考文献,为今人学习《内经》的富贵资料。
现将历代对《黄帝内经》的注家与注本及校勘训诂文献简介如下。
一、类分注解有些医家认为,《内经》162篇文章,内容博大精深,不宜偏废。
为了方便研究,很多著作虽然把每一篇拆散而重新归类编排,但也一字不遗地将所有内容全部选入。
(一)全文类分1.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本书为最早类分注解《内经》的著作。
2.明•张介宾(张景岳)《内经》本书为现存最全类分注解《内经》的著作。
(二)择要类分1.元•滑寿《读素问钞》本书择要分类研究《内经》当为元•滑寿所首创,对后来类分注解《内经》影响深远。
2.明•李中梓《内经知要》由于本书所选内容量少而精且简练实用,释文浅近易懂又客观公允,并有不少独到发挥,阐发《内经》精义,颇受学者欢迎,为中医入门的读物,流传甚广。
3.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本书注释引用唐•王冰、北宋•林亿、明•马莳、明•吴崑、清•张志聪等诸家之言约十分之七,汪氏自注约占十分之三,经过删繁、辨误,使其语简义明,故名“约注”。
其注能结合临床经验,对阐释经旨颇多裨益,且不拘前人之论。
4.清•沈又彭《医经读》本书分为脏腑、疾病、诊法、治则四大类。
从实际运用来看,分类虽简,却也有可限之处。
(三)调整篇次类分1.清•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本书为黄氏注文,条理分明,详略得当,颇有裨于明畅经旨,为学习《内经》的参考文献之一。
但该书亦以错文为说。
2.清•姚绍虞《素问经注节解》本书姚氏以王冰注为底本,参以宋之《新校正》,得以明•张介宾、明•马莳诸家注而参断之。
姚氏对王冰的讹误,发挥自己的见解,多有创见。
二、随文注解有些医家认为《内经》原貌不可轻易改动,将《内经》原篇逐字爱逐句阐释注解。
(一)单注《素问》1.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本书注释条理缜密,释词简而有法,对理论多有发挥,宋以后的注家多以王注为规范,它的整理、注释,对《素问》流传贡献极大,其著《黄帝内经素问》经北宋•林亿等校正后名《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即现在《素问》的通告本。
《中国医学史》第五章——《内经》的整理与注释
《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太素》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内经》 注本。 又名《黄帝太素》,简 称《太素》。
特 点 一
他将《素问》、《灵枢》原篇拆开, 重新编次,分为摄生、阴阳、人合、 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 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泻、 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 杂病19大类,大类之下又分若干小 类,并加以注释。
尊重古传本而不妄改。
特 点 二
杨氏在校释过程中,如发现传 本经文有错讹之处,并不妄改, 而是出校记说明;若经文有惑 疑者,则存疑待考,不牵强附 会。凡此足以说明杨氏治学态 度之严谨,也有利于后世辑佚 钩沉。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 素问》,又称《次注黄帝 内经素问》,为中唐时期 王冰所撰,在《素问》注 本中影响较大。
作者简介
王冰,号启玄子 ,又作启元子。王 冰自青年时代即爱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 尤嗜《内经》,曾师从郭斋堂玄珠先生 。
他认为当时传世的《素问》“世本 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 施行不易,披会亦为依据,将张公旧藏本与 手中残本对校,历时12年,著成《补注黄 帝内经素问》,又曰“次注”。
作者简介
《黄帝内经太素》是唐代医家杨 上善编撰。 杨上善,唐高宗显庆年间任通直 郎、太子文学、太子司仪郎。杨 氏精于医术,诊疗出奇,能起沉 疴,对《黄帝内经》有着较深研 究,曾奉敕注《内经》, 著成 《太素》30卷,是分类研究《内 经》的第一家。
杨氏整理和注释《内经》的三个特点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黄帝内经太素》校注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黄帝内经》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中医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均发端于这部两千多年前的伟大经典,因此,对《黄帝内经》(《灵枢》、《素问》)的研究,历代不乏其人。
从文献学的角度,用音韵、文字、训诂、注释等方法整理《黄帝内经》,确定其内容的可靠性,是开展各种《内经》研究课题的基础。
今人熟知的唐代医家王冰对《黄帝内经素问》的注释,宋代史崧对《黄帝内经灵枢》的校订,均对《内经》的流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王冰在整理《素问》时作了不少移补添改,史崧亦在《灵枢》几近失传时才将“家藏孤本”整理问世,因此,后人往往对今本《内经》中某些内容的可靠性提出质疑。
所幸的是,尚有《黄帝内经太素》一书。
此书作者为杨上善,他于唐代初叶将《黄帝内经》(《灵枢》、《素问》)经文重新分类加注,厘为三十卷,刊刻于世,名之为《黄帝内经太素》。
该书虽然将《灵枢》、《素问》中的经文进行了分类,但是其中几乎包括了唐代所存《黄帝内经》的全部内容,而且对原书文字未加改动,因此是研究《黄帝内经》的可靠资料。
宋代著名学者林亿在校正《素问》、《甲乙经》、《脉经》等医书时,便多借重此书,对其评价甚高。
可惜的是,《太素》一书流传不广,自南宋以后国内几乎无人睹其真面目。
到明、清之季,学术界便大都视之为佚书了。
清光绪中叶,出现了奇迹!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官员杨守敬(字惺吾)发现日本尚存仁和寺所藏仁和三年(相当于中国唐代光启三年,即公元887年)旧抄卷子本!虽然残缺七卷,杨氏仍如获异珍,遂影写携归。
仁和寺旧抄卷子本《黄帝内经太素》的再度问世,在国内医学界立即引起了轰动,此后,国内翻刻的《太素》不断问世,流传渐广,研究之风日盛。
然而,由于当时科技水平所限,无法出版影印本,所以原来就残缺的旧抄本越传越误,数十年间终无善本问世。
晚清学者萧延平精通儒学,擅长医理,《黄帝内经》“不去手者数十年”,对这部医典十分重视。
《黄帝内经》注本源流略述
单行 的 3种 ; 属 注释 系统 的有 6 9种 , 其 中《 素问》 与《 灵 枢》 合编 的 2 7种 , 《 素问》 单行 的 3 5种 , 《 灵枢 》 单 行 的
7种 ; 属发 挥 系统 的 6 8种 , 其 中《 素问》 与《 灵枢》 合 编 的4 8种 , 《 素 问》 单行 的 1 9种 , 《 灵枢 》 单 行 的 1种 ; 另
素 问注 证发 微 》 和《 黄帝 内经 灵枢 注证 发微 》 , 前 者 出现
代, 语 言 隔阂要 更小一 些 , 在理解 上要 更准 确一些 。本 文仅 就《 黄帝 内 经 》 注 本 及 其 大致 的 系 统 略 作 述评 如
下, 不妥 之处 尚希 指正 。 《 黄 帝 内经 》 的 注 本 概 况 《 黄 帝 内经 》 自问 世 以 后, 至少 在东 汉 时 期 就 已经 以《 素 问》 和《 灵枢》 ( 亦 名
实意 义。
主题词 《 黄帝 内经 》 《 素 问》 《 灵 枢经 》 @ 注释 【 中 图分类 号】 R 2 2 1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 号】
《 黄 帝 内经 》 是 中医 经典 著 作 的 代 表 , 从 其 成 书到
现代 , 一 直对 中 医药学 的学 术 发 展产 生 着 深 刻而 巨大 的影 响 。由于该 书成 书时代 的关 系 , 文 字古 奥 、 语 义 幽 微, 成 为该 书 的特点 , 也 是 后 世 人们 研 习的 难 点所 在 。 如果将 《 黄 帝 内经 》 跟儒 家 经 典进 行 比较 , 不 难 发 现 两 者在 流传 方面 具有 一定 的相 似 性 , 即在 本 文流 传 的过 程 中 出现 了许 多注 本 , 而 且 注 本之 间彼 此 照 应形 成 了
《黄帝内经》的主要注家与注本有哪些?
《黄帝内经》的主要注家与注本有哪些?南朝·全元起《内经素问训解》是《内经》最早的注本。
注释《素问》当时已存的八卷。
本书已亡佚,但其目录收录于《素问识》中,《新校正》中保留其部分篇目及全元起注解。
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该书将《内经》的《素问》、《灵枢》合在一起进行分类编排,共分十九大类,每类分若干篇目,并加以注释。
该书《素问》的经文保存了王冰改动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王冰将《素问》重新整理编次,刊正谬误,补入运气七篇,并加以注释。
以二十四卷本行世。
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是通注《内经》的全书。
其所注《灵枢》颇为人称道。
明·吴昆《吴注内经素问》以王冰的二十四卷本为底本加以注释,注文阐发医理深入而不流于空泛。
该书有直改经文或增减经文现象。
明·张介宾《类经》将《内经》分类并注释,共分十二大类,三百九十目,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最完整的一部书。
其注释义理周详,明白晓畅。
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是张志聪及其门人集体注释《内经》的一部书。
对前人之注,做到了取其精华,厘正误说,且有新意。
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其注释简洁明白,要言不繁。
元·滑寿《读素问钞》是《素问》的摘要选注本。
明·李中梓《内经知要》系摘《素问》、《灵枢》之要文、要义编纂而成,是医学入门读物。
日·丹波元简《素问识》、《灵枢识》;日?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三部书精选诸家注解,并提出个人看法。
持论公允,注重考据。
编辑:安健环。
内经复习资料
《内经选读》复习资料一、课后习题及其答案《绪论》1.《内经》的成书年代?比较公认的是西汉中后期,非一时一人之作,是古代医家的论文集2.《内经》的注家、注本?(1)全元起——南朝齐梁人——《内经素问训解》内经最早的注本。
(2)杨上善——唐——《黄帝内经太素》对内经进行系统整理(3)王冰——唐——《黄帝内经素问》补录素问所缺第7卷,对素问全书系统详尽注释,对经旨颇有发挥,为后人注释内经的基础,改灵枢之名;(6)张介宾——明——《类经》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最完整的一部书。
其注释义理周祥,明白易懂。
分类注释完整没丢失。
3.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阴阳的含义及作用?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阳气的作用:①卫外的功能②保护阳精的功能③温养的功能2.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的含义清阳之气本应该上升,浊阴之气本应该下降,但现在清阳不升,久陷于下则飧泄出现清窍不利,耳目失聪,四肢倦怠,阴浊之气不降,停滞于中则䐜胀,出现腹胀,呕吐,小便不利,大便不通。
3.三对“清阳”“浊阴”的含义是什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饮食所化之精微及吸入的自然之气,上升化布于头面七窍,以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肝功能。
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其重浊沉降,尤其前后二阴排出清阳出发腠理,浊阴走五脏:饮食所化之精微,其轻清部分外行于腠理肌表,其浓稠部分内注于五脏,此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饮食物化生的精气,充养于四肢,气化谢后的糟粕,由六腑排出。
名解:神明:阴阳不测谓之神,阴阳昭著谓之明,神是阴阳作用的机理,明是阴阳作用的结果飧泄:完谷不化之泄泻,腹泻物中有不消化的食物。
嗔胀:胸膈胀满《素问.生气通天论》1.阳气有哪些作用?提出经文依据卫外功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保护阴精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黄帝内经》的流传
《黄帝内经》解读*2第一章《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第二节《内经》的流传一、《内经》的流传1、《素问》:原传世9卷,南北朝时期亡佚一卷。
王冰补录,恢复八十一篇之数,重以二十四卷本行世。
(一般认为运气七篇、和《六节藏象论》中有关运气的一段为王冰补录)(王冰补录后仍缺《刺法论》、《本病论》。
经林亿等校正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今《素问》原形。
2、灵枢:曾用名:《九卷》、《针经》(皇甫谧命名)、《九灵》、《灵枢》(最早见于王冰次注的《黄帝内经素问》序和注中。
)宋代部分亡失,公元1092年高丽使者来华献书,《灵枢》补全。
后散史崧校正,成为元、明、清续刻的蓝本。
相关题目:《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D)A、《黄帝内经》B、《针灸甲乙经》C、《难经》D、《伤寒杂病论》E、《脉经》二、《内经》的注家和注本1、类分研究:(对《黄帝内经》重新分类进行研究)全部类分(1)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包括《素问》、《灵枢》内容)类分研究最早(2)明张介宾《类经》现存全部分类《素问》《灵枢》最完整的一本选择性分类(仅对《内经》部分进行研究)(1)元滑寿《读素问钞》首创选择性分类研究《内经》(仅研究《素问》的部分内容)(2)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流传甚广(对《素问》、《灵枢》的部分研究)(3)清汪昂《素问灵枢类撰约注》(《素问》为主,《灵枢》为副)相关题目:对《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著作有(①②④)①《类经》②《黄帝内经太素》③《素问直解》④《内经知要》⑤《素问识》2、注解《内经》,不打断原有次序,逐句、段、字注释阐发单著《素问》(1)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校正后为今日底本相关题目:唐·王冰整理注释《素问》,于唐·宝应元年撰成,即世称(B)A、新校正B、次注本C、首注本D、全注本E、节注本(2)明吴昆《素问吴注》(3)清高世拭《素问直解》简洁明了,认为张志聪《集注》意义艰深,故改进(4)南朝全元起《素问训解》为《内经》最早注本,后亡佚,《新校正》保留篇目相关题目:梁代全元起所注的《素问》名为《素问全元起注》,又叫做(A)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素问直解》D、《太素》E、《素问吴注》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D)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类经》D、《黄帝内经太素》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全注《素问》、《灵枢》(1)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相关题目:被称为《灵枢》第一注家的医家是(E)A、王冰B、张介宾C、全元起D、杨上善E、马莳(2)清张志聪《素问集注》、《灵枢集注》(3)日丹波元简《素问识》、《灵枢识》相关题目:全面注释《内经》的医家是(②④⑤)①王冰②马莳③李中梓④张介宾⑤张志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翟双庆, 男, 教学管理处处长, *% 岁 , 医学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三批 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内经》 的注家与注本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管理处 关键词: 内经; 注家; 注本 : "#$ %&’() . /012234 56 789:;810 <:=3438:> 翟双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内经》 著作 ! 类分研究
"#% 选择性分类
此种分类不把 《内 经 》 看作是 “言 言金玉, 字字珠玑” , 而只认为 《内 经 》 是前人 总 结 经 验 和 理 论 的 资 料 。由 于 实践的不断加强 、 经验的不断丰富、 理 论的不断提高、 科学的不断进展, 过去 总结的东西不可能完全与现在符合, 因此, 必须要 有 选 择 地 吸 收 。这 较 “全 部类分” 来说 , 确 又 是 一 大 进 步 。采 用 这种方法类分 《内 经 》 的 以 元・滑 寿 的
《内经》 著作 2 注解
不打乱 《内 经 》 原有的排列次序, 逐字 、逐 句 、逐 段 或 逐 篇 予 以 注 释 阐 发, 当属此类。注解 《内 经 》 最早者, 当 推梁・全元起的 《素问训解》 。惜早已亡 佚, 现仅能从林 亿 所 校 订 的 《重 广 补 注 黄帝内经素问》 中见到其少数的注释。 现尚存 较 完 整 的 注 本 可 分 为 单 注 《素 问》 与全注 《素问》 、 《 灵枢》 两类。 《素问》 著作 #"! 单注 《黄帝内经素问》 #"!"! 唐・王冰次注的 王冰历时 !# 年整理 《素问》 。 他的 工作主要有两个: 其一 , 将 《素 问 》 重新 并补入 “旧藏之卷” 第七 编 为 #’ 卷 , 卷—— —运 气 部 分 ; 其二, 对全书各篇作 了系统 而 详 尽 的 注 释 ,对 经 旨 多 有 发 挥, 成为后人注释 《素问》 的基础。值得 一提的是, 他的治学态度严谨。 “凡 所 加字, 皆朱书其文, 使今古必分, 字不 杂糅” ( 王 冰 次 注 《 黄 帝 内 经 素 问・ 序》 ) 。可惜的 是 , 在 宋・林 亿 等 校 书 时 已经朱墨不分, 古今杂糅了。王冰注经 宋・林亿等校 正 后 ,一 直 流 传 至 今 , 是 我们今日所见 《素问》 的底本。 《素问吴注》 #"!"# 明・吴昆的 该书是以王冰的二十四卷本为底 本。其特点有二, 一是 凡他认为原文有错简 讹误之处就直改原文 并在注释中加以说 明。这与其他本不敢 改动经文,而仅在注 释中指出其讹误者不 同。二是阐发医理较 深入而不流于空泛。
篇次予以重新 类 分 。清・黄 元 御 的 《素 问悬解》 和 《灵枢悬 解 》 是其代表。 《素 问悬解》 分为养生、 藏象、 脉法、 经络、 孔穴、 病论、 论治、 刺法、 雷公问、 运气 等类; 《灵 枢 悬 解 》 分为刺法、 经络、 营 卫、 神气、 藏象、 外候、 病论 、 贼邪、 疾病 等类。
第!卷
!""# 年 $ 月第 $ 期 !"
中国中医药
现 代 远 程 教 育
!"#$%&’( )*+’%$",& -’.,,/0%1*
远教校园
《读 素 问 钞 》 、 明・李 中 梓 的 《 内 经 知 要》 、 清・汪 昂 的 《素 问 灵 枢 类 纂 约 注 》 和沈又彭的 《医经读》 为代表。 《读素问钞》 !"#"! 元・滑寿的 选择性分类研究 《内经》 当为滑寿 所首创。他对 《素问》 反复研究后, 先进 行删繁撮要, 然后再以类相从。他把经 过选择的有 关 内 容 分 门 别 类 地 进 行 编 次, 共分为: 藏象、 经度、 脉候 、 病能、 摄 生、 论治、 色脉、 针刺、 阴阳、 标本、 运 气、 汇萃 !# 类。总的来看, 此分类达到 了钩元提要这一目的。 《内经知要》 !"#"# 明・李中梓的 李中梓选择 《素 问 》 、 《灵 枢 》 二书 的内容加 以 分 类 并 予 以 注 释 ,共 分 道 生、 阴阳、 色诊、 脉诊、 藏象、 经络、 治 则、 病能 $ 类 , 两 卷 。所 选 内 容 数 量 少 但都很精。如论脏腑不选 《灵枢・本输》 便遗漏了五 脏 六 腑 表 里 相 合 的 重 要 问 题; 言望诊不选 《灵枢・五 色 》 则对颜面 部位就会茫然无所 知 ; 谈经络不选 《灵 枢・经脉》 则对手 足 阴 阳 各 经 的 循 行 起 始毫无分 晓 ;而 如 五 运 六 气 等 不 是 急 切所需, 故省略之亦无大害。其所选内 容已足以 概 括 中 医 学 基 础 理 论 ,且 简 炼实用, 故颇受学者欢迎, 流传甚广。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 清・汪昂的 这是一部以 《素 问 》 为主、 《灵 枢 》 为副的选择性分类本,共分藏象、 经 络、 病机、 脉要、 诊候、 运气、 审治、 生 死、 杂论 & 类。其所加注释十之有七选 自王冰、 马莳、 吴昆、 张志聪 ’ 家, 十之 三略陈述自己的意 见 , 或节其繁芜, 或 辨其谬误, 或畅其文义, 或详其未悉, 或置为缺疑, 务令 语 简 义 明 , 故名之为 《约注》 。 《医经读》 !"#"’ 清・沈又彭的 该书是类分中最简明的选本, 分 为 “平 、 病、 诊、 治” 即脏腑、 疾病、 ’ 类, 诊法、 治则 ’ 大 类 。从 实 际 运 用 来 看 , 分类虽不多, 却是很恰当。
"#" 全部类分
一般认为, 《内 经 》 “言 言 金 "$% 篇 石,字 字 珠 玑 ,竟 不 知 孰 可 摘 而 孰 可 遗” ( 《类经・序 》 ) ,故 虽 然 把 每 一 篇 拆 散而重新 归 类 编 排 ,但 毕 竟 一 字 不 遗 地将所有 内 容 全 部 保 存 了 下 来 。其 中 唐・杨上善的 《太 素 》和 明・张 介 宾 的
!"% 调整篇次分类法
此 种 分 类 法 是 对 《素 问 》 、 《灵 枢 经》 各篇原文的内 容 完 全 不 动 , 仅将其
!" !""# 年 $ 月第 $ 期 第 ! 卷
远 教 校 园 "#$%&’()
*+,(&%#-’ .(/--01&2+
现 远 程 程 教 教 育 育 现 代 代 远
为详尽, 而 《灵枢》 多论 经 脉 、 俞穴和针 刺, 因此, 马莳所注的 《灵 枢 》 很受人们 重视。又由于马 注 之 前 《灵 枢 》 被人重 视不够, 故马氏注 《灵 枢 》 又被认为是 专门研究 《灵枢》 之启端 , 而其 《素 问 注 证发微》 则并不为他人所称许。正如汪 昂在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 所云: “至 明 始有马玄台之注, 其疏经络穴道, 颇为 详明, 可谓有功于后学。虽其中间有出 入,然 以 从 来 畏 难 之 书 ,而 能 力 开 坛 坫, 以视 《素问》 注, 则过之远矣。” 《素 问 集 注 》 和 《灵 !"!"! 清・张 志 聪 的 枢集注》 张志聪精于医理, 治学严谨, 会同 其同学、 门人数十 人 , 在集体讨论的基 《素 问 集 注 》 继 础上, 历 # 载写成 $ 卷, 因其集众人 而又完成 《灵枢集注》 $ 卷。 之智慧而成, 故注 释 质 量 较 高 , 亦开集 体著作之先河。其 特 点 有 二 : 其一, 联 系 《内 经 》 各篇解释原文, 注意到 《素 问》 与 《灵枢》 二书医理 的 相 互 联 系 , 互 相印证,这一特点又称以经释经; 其 二,在注 释 中 并 不 拘 泥 于 历 代 医 家 的 看法, 而主张以临 床 实 践 为 标 准 , 强调 从临床应用来阐发医理。 《素 问 识 》 和 《灵 !"!"% 日・丹 波 元 简 的 枢识》 该书的特点是重在选用他人的注 释。在选注方面, 多采用王冰、 马莳、 张 介宾、 吴昆、 张志聪等家注释, 以考证 精确、 符合经旨而有发挥者入选。对各 家注释有分歧时, 则提出自己的看法, 指出孰是孰非。如未能肯定, 或可并存 者, 则用 “恐 非 ” 、 “似 是 ” 、 “可 并 存 ” 等 口吻, 望学习者思考抉择。本书在阐述 自己的见解时, 旁征博引, 逻辑性强, 对学者分析诸注、 体会经旨很有帮助。
E 北京 "(((%&F
藏象类。欲知 其 内 , 须察其外, 脉色通 神, 吉凶判矣 , 故 四 曰 脉 色 类 。脏 腑 治 内, 经络治外, 能明终 始 , 四大安矣, 故 五曰经络类。 万事万殊, 必有本末, 知所 先后, 握其要矣, 故六曰标本类。 人之所 赖, 药食为天, 气味得 宜 , 五官强矣, 故 七曰气味类。 驹隙百年, 谁保无恙, 治之 弗失, 危者安矣, 故八曰论治类。 疾之中 人, 变态莫测, 明能烛 幽 , 二竖遁矣, 故 九曰疾病类。 药饵不及, 古有针砭, 九法 搜玄, 道超凡矣, 故十曰针刺类。 至若天 道茫茫, 运行今古, 苞无穷, 协惟一, 推 之以理, 指诸掌矣, 故十一曰运气类。 又 若经文连属, 难以强分, 或附见于别门, 欲求之而不得, 分条索隐, 血脉贯矣, 故 十二曰会通类。” 由于张氏有丰富的临 床经验 (著 《景岳全书》 ) , 加之文字简明 畅达, 注释结合实际, 故影响较大。 张氏 将 《内经》 原 文 分 "% 类 , 较杨上善的分 类方法有所提高, 也扼要得多。
如注 《素问・灵兰秘典论》 曰: “三 焦 者 , 决渎之官” 时说: “决 , 开也。渎, 水道 也。上焦不治, 水滥高原; 中焦不治, 水 停中脘; 下焦 不 治 , 水 蓄 膀 胱 。故 三 焦 气治, 则为开决 渎 之 官 , 水道无泛溢停 蓄之患矣。” 结合临床所见的病变说明 三焦决渎的生理 作 用 , 便不觉空泛, 且 有实际意义。 《素问直解》 #"!"% 清・高世縂的 该书共 & 卷。高世縂原来也参加 了对 《内 经 》 集注 (张 志 聪 著 ) 的工作, 但他认为 《集 注 》 “义 意 艰 深 ” , 不明白 晓畅, 故重注 《素 问 》 , 著成 《直 解 》 。他 的注释明白晓畅 , 语言通俗易懂, 而且 每篇之中还分数 小 节 , 眉目清晰, 使人 一目了然, 故称 《直解》 。 《素问释义》 #"!"’ 清・张琦的 该书有两大特点:一是书中之注 语多采用黄元御 《素 灵 微 蕴 》 及章和节 的 《素问阙疑》 两家之 说 , 而黄书、 章书 流传较少, 故可于 《释义》 中求之。另一 个特点是, 林亿 《新 校 正 》 关于篇卷变 迁的校语, 基本上他都采用了。其注释 较为精炼, 亦偶有所发挥。 《素问》 、 《 灵枢》 著作 #"# 全注 杨上善的 《太素》 、 张介宾的 《类 经》 虽属于类分研究 《内 经 》 著作, 但也 对 《内经》 原 文 进 行 了 注 释 。这 一 点 前 面已有论述, 故此处不再列此二家。 和 #"#"! 明・马 莳 的 《 素 问 注 证 发 微 》 《灵枢注证发微》 两本书各 & 卷。马莳素来长于针 灸经脉, 故其对 经 脉 俞 穴 证 治 、 注证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