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历史启示
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文员2班140104077 王蕴哲内容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渐由一国到多国,由理论到实践的拓展,随着发展,各国及其革命领导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的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紧跟历史潮流,不被历史的浪潮淹没,这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宝贵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俄国革命、中国革命、中国建设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就是与时俱进的典范。
恩格斯曾经说过,他和马克思原来都是青年黑格尔派,当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出版后,“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但是,“1848年的革命毫不客气地把全部哲学都撇在一旁,正如费尔巴哈把他的黑格尔撇在一旁一样。
这样一来,费尔巴哈本人也被挤到后台去了。
”而正在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在与时俱进中诞生了。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所著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党纲《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从此,这一伟大的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领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17世纪法国内外矛盾的加剧与反动政府的软弱统治使法国人民对政府的无能丧失了最后的信心,于是在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发动了震惊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伟大革命——巴黎公社运动,并建立了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虽然在资本主义上升期的时代,这个无产阶级政权注定不可能长久。
公社战士在同强大敌人战斗时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垂史册。
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更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列宁也是与时俱进的典范。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和尖锐化。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
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
这一论断,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
这一科学论断突出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概括。
在时代、形势和实践发生剧烈而又深刻地变动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与时俱进,关系到能否真正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境界,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高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
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科学论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正文“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
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一)江泽民同志这一论断,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以后,世界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经常引起人们关注和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
它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经常引起人们关注和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
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是在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的。
解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体系的重要创新 成果——邓 小平 理论 、 三个代 表” “ 重
2 解读 一脉相承 , . 还要从这三 大理论成果 的体系地位分 作为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 论体 系的 “ 原创 形态” 邓小平 ,
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重大 战略思 想是 一脉相 承、 时俱 析 。 与
进的。
党 的 十 七 大报 告 创 造 性 地 提 出 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义 理 论 路 上 , 脉 相 承 体 现 在 它 们 都 坚 定 不 移 地 走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一
体系 , 明确指出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理论 体 系是 马克 思主义 理 义道路 ; 在根本任务上 , 一脉相承体现在它们都始终是解放生 论的新发展 。它坚 持和发 展 了 马克思 列 宁 主义 和毛 泽东 思 产力 , 发展生产力 ; 在价值取 向上 , 一脉相 承体现在 它们 都 以
主题 , 是一脉相 承的。 起。
为丰富和创新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理 论体 系做 出 了重要 的贡 观等重大 战略思想 , 又是 对邓 小平理论 和 “ 三个代 表” 要思 重
1 解读一脉相承 , . 需要从这三 大理论成 果 的科 学 内涵谈 献 , 并起 到了继往开来 的作用 。作 为 “ 最新 成果” 的科学 发展 在理论渊源上 , 一脉 相承 就是 它们都 坚持 马克 思列宁 主 想 的继 承 和发 展 , 有 所 创 新 , 开 辟 了中 国 化 马 克 思 主 义 发 且 它
就是它们都坚持 以人为本 , 把实 现好 、 护好、 维 发展好 最广 大 脉相承在逻辑 上呈 递进 关系 , 在历史上是发展关 系 , 在结构上
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 部理论 的 出发点 和落脚 点 ; 在发展道 为整体关 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要义,是中国共产党在与时俱进的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创理论,是引领中国发展道路的旗帜性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汇集了党的伟大实践经验和党员干部的集体智慧,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意志,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前行的科学指南。
下面将从历史渊源、基本内涵、创新精神和实践指导等方面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历史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开启了一系列重大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的结合,逐步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成果。
其中,党的基本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基本路线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基本纲领是党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了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三、创新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坚持问题导向,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另一方面,它勇于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科学、立体、完整。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作者: 荣开明
作者机构: 湖北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学习月刊
页码: NULL-NULL页
主题词: NULL
摘要: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先机,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新观念。
其中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就是一个重要的新观念。
这一新观念的提出,正确地回答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核心、如何保持马克思主义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的重大原则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一脉相承的理论新话用"与时俱进"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形象生动而又简明扼要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科学,决不会一成不变、停滞不前。
因而,不断克服消极悲观、因循守旧、僵化教条的精神状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成了与时俱进的内涵和动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
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
这一论断,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
这一科学论断突出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概括。
在时代、形势和实践发生剧烈而又深刻地变动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与时俱进,关系到能否真正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境界,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高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
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科学论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正文】“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
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一)江泽民同志这一论断,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以后,世界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经常引起人们关注和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
它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经常引起人们关注和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
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是在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它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这一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党的这条道路和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标追求,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引领、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要随之而不断发展。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
它的现实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历史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历史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体,是在与时俱进的实践中破解难题、创立发展的。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得更加壮阔、更加优美,就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实践基础上,始终不渝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与时俱进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进程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每一步进程,都透射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创立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正式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项基本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更加系统的阐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体现了拓展深化的发展逻辑。
事实证明,正是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品质,我们党才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历史任务,才在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心得体会】永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纪念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40周年
永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纪念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40周年40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发时代之先声、开历史之先河,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实现党和国家伟大历史性转折的思想先导。
这场大讨论的一个重大启示,就是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永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是发展的真理。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就明确指出: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但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们坚信任何理论包括他们自己的理论都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都要经受实践的检验,都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这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中不断得到证明。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获得胜利的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列宁明确指出: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也是与时俱进理论品格在具体政策方面的体现。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同样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就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浅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 从 理 论 清 醒 到 理 论 自 我矛 盾与人 民内部矛盾 这两类 性质不 同 源到这 一理论体 系产生 的历史源头 。 觉 的 转 变 过 程 的矛 盾 , 现 在 大 规 模 疾 风 暴 雨 式 的 阶级 斗
慧, 探讨它 的形成 发展 , 我们应 该追 根溯 1 8 4 8 年《 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 , 标志着马克 要用 民主方 法解 决大量存在 1 9 3 8 年1 O月在陕西延安 中共 六届六 争基 本结 束 , 思主 义更具体 的说是 科学社 会 主义的诞 中全 会上 , 毛泽东在 《 论新阶段》 的政治报 的非对抗性 质 的人 民内部矛 盾 。由于社 生 。科学社会 主义的创 立 , 使社会 主义实 告中第一次 明确提 出了“ 马克思主义 中国 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 各种 人民内部 矛盾 , 现 了 由空想 到科学 的飞跃 。在科 学社会 化” 百 花齐放 、 百家争 的科学命题 和任 务。在 中国的社会革 所 以毛 泽东进 而提 出“ 主 义理论 的指导下 , 1 9 1 7 年俄 国十月社会 命时期 , 的方 针来促 进艺术 发展 和科学 繁荣 , 共 产党带领人 民走 出了一条 中国 鸣 ” 主义革命 的胜 利 , 在全世界建立 了人类 历 特色 的革命道路 即以农 村包围城市 , 长期 共存 、 武装 还 主张共产 党 同各 民主党 派“
一
关键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 形
成发展 ; 历 史过程
得 了新 民主 主义革命 的胜利 。 1 9 4 9 年新
、
在 借鉴苏联 经验 的 同时 , 又 从 理 论 盲 从 到 理 论 清 中国成立后 ,
醒 的 转 变 过 程
2 0 1 2 年1 1 月 8日, 备受瞩 目的党 的十
概述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概述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1949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此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等思想先进,成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年-1978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提出了“批林批孔、批儒打满清”的思想,鼓励人民大众积极参与建设新中国。
同时,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主旨的实践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重要思想构成部分。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现在)
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形成。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思想,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私有制并存”等思想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开始形成,包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精神等。
总的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过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和创新发展的核心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与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与创新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先进而又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社会制度。
作为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本文将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和创新。
一、理论演进的历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得到了普及和运用。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马列主义理论得到深化和创新,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渡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重大成果,中共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002年,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崛起。
二、基本特点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大特点是符合中国国情,创新性提出了许多特色。
具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创新特点如下:(一)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领导者,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是所有制、经济结构、文化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最高保障。
(二)坚持人民至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人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人民至上既是指导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对党和政府工作的要求。
(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了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国际化等特点,旨在为中国未来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具体的方向和路径。
精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心得体会2篇
精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心得体会2篇在全区第一期优秀科级干部培训班学习过程中,我们听了周炜老师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把我们党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进行了科学阐释。
这是十七大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其内容十分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高度,进一步提出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组织党员,干部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通过学习,我们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要完整、准确地理解,作为我们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学习一定要突出重点,抓住重点,增强针对性,深入学习马克思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
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系列重要理论创新不断涌现。
这一理论体系从深入研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方面,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世界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会,不仅标志着新中国复兴的开端,也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的实践,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走向了一个崭新时代。
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开始成型:发展、改革、稳定、开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被确立。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上世纪8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的阶段,理论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即中国在很长的时期内,要经历两个阶段,即建设一个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
这个理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也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作出了理论指导。
三、三步走的战略思想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规划: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基本实现。
这一战略系统科学,符合我国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改革是开放的前提,也是应对时代挑战的需要。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理论与时俱进的突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我国引起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的理论。
主要从历史文献的角度论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说明不断开拓创新才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的法则。
标签:与时俱进;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曾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纵观历史,革命和建设的成功都是以理论的与时俱进为前提的。
1847年,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同盟起草的纲领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恩格斯在这里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是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同时发生”的问题。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又强调“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在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当然,恩格斯、马克思在这里说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联合行动”的结果,可以是“同时胜利”,也可以是“一国数国胜利”。
正是由于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有巴黎公社的出现,才使世界无产阶级有了斗争的理论武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的系统周密的研究,证明了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肯定了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
1915年,列宁在《论联邦的口号》中指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单一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1]1916年,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列宁再次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者:郭茹来源:《卷宗》2013年第11期摘要:“中国梦”是一个充满着厚重的历史底蕴的时代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追梦开拓的复兴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三位一体”的保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必由之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第十八届中央新一届常委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习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这一伟大命题为我们勾画出一副国力提升、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美好蓝图。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历史再一次告诉我们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才会梦想成真。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梦提供理论依据中国梦的总依据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每个国家的国情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想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中国曾长期处于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的阶段。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认识到照抄照搬外国的模式在中国行不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勇于探索和开拓,才能提高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梦的实现扎根于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中国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性的理论成果。
中国梦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总结过去六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到脱离中国实际、脱离人民群众就搞不好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中国梦”把国家、民族、个人的前途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特色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及历史启示
中国特色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及历史启示何成学;朱新玲
【期刊名称】《攀登(汉文版)》
【年(卷),期】2009(028)006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88年的奋斗历程中,创立了两个特色理论:中国特色革命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两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既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又有一个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两个特色理论,不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富有中国特色,而且赋予我们深刻的历史启示.
【总页数】7页(P15-21)
【作者】何成学;朱新玲
【作者单位】中共广西自治区委党校,广西,南宁,530022;广西水利勘察设计院,广西,南宁,5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6
【相关文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和重大意义
2.浅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3.高中历史教学立意下教学资源整合的探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课为例
4.基于音乐资源利用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与反思——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为例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启示 --从利益角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历史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体,是在与时俱进的实践中破解难题、创立发展的。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得更加壮阔、更加优美,就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实践基础上,始终不渝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与时俱进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进程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每一步进程,都透射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推进并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又提出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并取得了很大成果。
新中国创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实际上都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毛泽东同志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成果为新时期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
由于“左”的倾向逐步发展,1957年后,这种探索一步步走偏了方向,以致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乃至“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
但是,探索中的挫折也警醒和教育了全党全国人民,给我们提供了诸多的历史教训与反思,所以,这种探索,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逻辑的先导和基础。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和国家实现伟大历史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正是在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命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观点。
党的十四大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明确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正式写进了党章。
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必然逻辑。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
江泽民同志提出“与时俱进”的主张,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基础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创立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评价,并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内在统一的整体。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正式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项基本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更加系统的阐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体现了拓展深化的发展逻辑。
事实证明,正是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品质,我们党才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历史任务,才在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与时俱进的理论逻辑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发展过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从实际出发,破解和回答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课题,从而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走谁的路?谁来决定走什么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缀是“中国特色”。
提出这个前缀,首先基于我们党长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搞革命、建设、改革,到底应该走自己的道路还是走别人的道路?这是理论逻辑的前提问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曾经长期面临如何处理与共产国际、与苏联、与其他国家政党的关系,如何处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中国道路与苏联道路、中国模式与其他模式的关系问题。
经过曲折探索,我们党认识到独立自主的重要性,认识到各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方针政策,必须由本国党从实际出发来制定,而不能由外国党干预和指挥。
因此,毛泽东同志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又确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1982年,邓小平同志郑重宣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前提就是“走自己的道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外部环境曾经多次发生变化,但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在任何外来压力下屈服,也决不照搬任何外国模式。
党的十八大再次郑重宣告: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实践证明,正是在破解了道路这样的前提性问题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得以创立并具有真正“中国特色”。
中国要不要改革?怎样推进改革?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基石。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在结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后,中国不可阻挡地开启了改革开放大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给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按照传统的观念,社会主义制度是完美无瑕的,不能作任何变动。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党发明了一个概念:“体制”,把体制与制度区分开来,为改革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这就为改革提供了指导。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使改革开放在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展开。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是理论逻辑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为什么改革开放前会发生很多曲折失误?为什么改革开放中会遇到很多犹疑困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这个基本问题完全搞清楚。
因此,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同志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领导党和人民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而明确,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按这样的思路和方向,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阐明了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从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是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更加丰满。
怎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词。
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我们党同样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时,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首要任务、中心任务,一定要扭住不放。
同时也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
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等。
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且指出:社会主义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到全党面前,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同时又突出强调社会的全面进步,要求更加注重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
这是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
总之,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破解发展难题,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与时俱进,书写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给了我们诸多历史启示。
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必须继续坚持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辩证统一中与时俱进、书写未来。
这是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的思想法宝。
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
与时俱进,强调党的思想理论必须紧紧跟上时代潮流,不断发展,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强调对一切科学的思想理论,必须始终继承和坚持,但对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和过时的思想理论,就要坚决抛弃,敢于从长期形成的“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从对社会主义某些并不科学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停滞、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