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保健学:
概念:主要研究儿童各年龄期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依据促进健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儿童群体和个体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的生命质量,减少发病率,降低死亡率,以达到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保障儿童权利的目标。
儿童保健工作对象:重点对象仍是7岁以下儿童。
儿童保健工作特点:
1.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相结合
2.群体医学和个体医学相结合
3.躯体保健和精神卫生相结合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
4.正常状态和疾病状态相结合
5.临床工作和社区工作相结合
儿童年龄分期: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胎儿期:
①胚卵期:受孕后最初2周;②胚胎期:受孕后3~8周;③胎儿期:受孕第9周至胎
儿娩出。保健重点:保护胎儿正常生长,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新生儿期:出生后自脐带结扎到未满28天止的4周称为新生儿期。
围生期的定义是:胎满28周至生后7天。国际上常以围生期死率来衡量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卫生水平。
保健重点:定期访视、鼓励母乳喂养、指导新生儿护理防治疾病,降低死亡率。
婴儿期:出生后28天至未满1周岁
1.是生后生长最为迅速的时期。
2.由于生长迅速,婴儿对营养和能量的需要量相对较大,
3.其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容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
4后半年因从母体所获得的被动免疫力逐渐消失,易患感染性疾病。
保健重点:鼓励母乳喂养,指导正确断奶和添加辅食,开展计划免疫。
幼儿期:1周岁以后到未满3周岁之前.
1.神经心理发育较快,语言、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逐步增强
2.对各种危险的识别能力不足,应注意防止意外伤害
3.由于自身免疫力尚不够健全,故仍应注意防止传染病。
保健重点:开展早期教育,建立合理膳食与生活制度,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继续作好计划免疫,定期开展体格检查。
学龄前期:3周岁以后至6~7岁入小学前.
智能发育更趋完善,好奇多问,模仿性强。由于该时期的儿童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保健重点:要注意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为入学做好准备。学龄前儿童易患免疫性疾病,如急性肾炎、风湿热等。
学龄期:6~7岁入小学,女到12岁,男到13岁青春期开始之前
除生殖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保健重点:注意防止近视眼和龋齿;端正坐、立、行的姿势;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和锻炼,保证足够的营养和睡眠;防治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青春期: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
保健重点:除保证供给足够营养以满足生长发育外,还应根据其心理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
儿童体格生长及其评价:
体格生长:
生长: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成分的变化。为量的改变。
发育:是指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及功能的不断完善,通常涉及人体达到功能成熟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即功能的分化和不断完善,心理、智力和体力的不断发展。是
质的改变。
成熟:指生长发育过程达到一个比较完备的阶段,个体在形态、功能、心理方面已全面达到成人水平。(表现为身高、体重达到一定水平;各系统功能基本完善;骨骼牙
齿钙化基本完成;性器官具有繁殖子代能力……)
生长发育(体格生长)的一般规律:
1.体格生长是连续而有阶段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
2.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速度的不均衡性.( 从胚胎到成人期,机体全身大多数器官有两次生长突增高峰:第一次在胎儿中期至婴儿期;第二次在青春发育初期;胎儿中期升高和体重是一生中增长最快阶段。)
身体各部分发育的不均衡性。
性别差异。
各系统生长发育不平衡如图:
3.生长发育是有序的变化过程:
头尾发展律。
正侧发展律。
向心律。
4.个体差异:
5.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
生长轨迹现象:儿童的生长过程将按照一定轨迹变化发展。
赶上生长:原有发育障碍的儿童(如患病儿童),在克服或消除了阻碍生长的因素后,以超过正常速度加速生长、恢复到正常轨迹上的现象。
关键生长期:在该时期细胞的生长方式是以增生为主,若在此期发生永久性损伤或异常的生长,会使器官的正常发育受到干扰。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
定义:指儿童生长速度加快,发育和成熟提前,成年期身高增加以及寿命延长等现象的综合性概念。
遗传度:反映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大小的指标。
家族聚集性:遗传倾向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是逐步表达的,越是在接近个体的成熟阶段表现得越充分,这种现象称生长发育的“家族聚集性”
体重:是最易变化和最活跃的指标,它和身高的比例还可以辅助说明儿童的营养状况。
公式:
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 (kg)
7~12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2.7
2~12周岁(青春前期):体重(kg) =年龄(岁) ×2 (kg) +8 (kg)
身高(身长):是从头顶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身高是反映长期营养状况和骨骼发育最合适的指标,不易受暂时营养失调影响。
出生平均身长:50cm。
生后第一年内增长最快,约增加25cm,前3个月增长,大约等于后9个月的总增长值;
约为75cm。
2岁大约为:85cm。
2岁—12岁身高=年龄*7+75
婴儿期头部生长最快,脊柱次之;到青春期时,下肢生长最快。
脚跟、臀部与两肩胛间3个点同时靠着立柱,头部保持正中位置
坐高(顶臀长):是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
坐高的增长代表脊柱和头的发育,可间接反映下肢与躯干的比例。
由于下肢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生长速度加快,因此坐高占身高的比例也随之下降。
头围:自眉弓上缘经枕骨枕外隆凸最高点绕头l周的最大周径。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
新生儿的头围平均为34cm
2岁时:达48cm
到5岁时头围为:50cm
胸围:是指经胸部乳头下缘和两肩胛下角水平绕体l周的围度。(乳腺已发育的女孩,可以胸骨中线第四肋间高度为固定点)
上臂围:代表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反映儿童营养状况。(取左上臂自肩峰至尺骨鹰嘴连线的中点,以臂围尺绕该点水平的上臂一周)
1~5岁小儿臂围超过13.5cm为营养良好,l2.5~13.5cm为营养中等,低于12.5cm
为营养不良。
指距:指距是两上肢向左右平伸时两中指尖的距离。(两手向两侧平伸,测量两手中指尖的距离为指距)
皮下脂肪的测量:直接反映体内脂肪量。
a.上臂部有两个检测点。肱三头肌肌腹部(肩峰点与挠骨点连线的中点);肱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