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答案】B【解析】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所以,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考点】该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2.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夜间大气逆辐射弱B.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夜间大气逆辐射弱C.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夜间大气逆辐射弱D.白天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少,夜间大气逆辐射强【答案】C【解析】由于白天大气稀薄,读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天气比较热;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气温比较低,导致昼夜温差比较大。

【考点】该题考查太阳辐射作用。

3.“早穿棉袄午穿沙,抱着火炉吃西瓜”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典型特征。

下图中昼夜温差较大的是()【答案】A【解析】仔细读图,AB为陆地上的状况,CD为海洋上的状况,海洋的热容量大于陆地,气温的变化比陆地上小,因此首先排除CD。

B图中白天云层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夜晚云层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温度不低,昼夜温差较小,因此昼夜温差较大的是昼夜温差较大的是A。

【考点】该题考查大气的受热状况分析。

4.造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梅雨”天气的是A.冷锋B.暖锋C.准静止锋D.反气旋【答案】C【解析】“梅雨”天气特点是阴雨连绵,是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

故选C。

【考点】天气系统5.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回答下列小题。

【1】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A.①B.②C.④D.⑤【答案】C【解析】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逆辐射作用弱;四川盆地受地形影响,相对闭塞,空气运动平稳,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作用强,四川盆地年平均气温比青藏高原高受大气逆辐射影响,图中序号④表示,选C项。

高中地理 最基础系列 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 最基础系列  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点5 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受热过程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由图可知大气受热的过程:“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①高海拔地区:②内陆地区:③四川盆地: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A.①—②—③ B.①—④—②C.②—③—④ D.③—④—②(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B.②C.③D.④【答案】(1)B (2)B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2.3.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

2.3.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

为什么一 天中气温 到达最大 值是午后 2点左右?
3.大气热力作用下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时间 太阳辐射
强度 地面储存
热量 地面温度
地面辐射
气温
日出—正午 正午—14时左右
不断增强 不断增多 不断升高 不断增强 不断上升
开始减弱
增多—盈余—亏 损 升高—13时达最 大值—降低 继续增强至13时 达最大值—减弱 继续上升至14时 达最大值
√A、到达的地面辐射少B、到达的太阳辐射少 C、空气淡薄D、气压低
例1 (2023·大纲全国卷)一般状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 汽含量呈负相关。以以以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 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答复(1)~(3)题。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消逝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消逝强劲的偏南风 (3)该区域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B.内蒙古高原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 辐射
短波辐射,其余 均为长波辐射
如何区分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反射1 散射2



地 面
辐 吸收3 射

气 吸 取

大气逆辐射
大气上界
地面增温
地地面面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
起到保温作用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大地暖大气”
A A2
A1
是〔
B2
C2 B C1
B1
C
读左图,答复以下问题:

【1】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下列现象反映的是“大气受热过程”中哪一环节?指出标号。
现象二:多云的地面 ③ ⑤ 大气 ④ 宇宙
① ② ④


下列现象反映的是“大气受热过程”中哪一环节?指出标号。
现象三: “高处不胜寒”

1、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哪里? 因为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山顶的大气通过 2、山顶的大气与山脚的大气相比, 地面辐射得到的热量一定比山脚的大气少,所以山 顶的大气温度比山下的低 获得的地面辐射谁多?
② 太阳 ① 地面 ③ ⑤ 大气 ④ 宇宙
① ② ④


下列现象反映的是“大气受热过程”中哪一环节?指出标号。
现象五: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② 太阳 ① 地面 ③ ⑤ 大气 ④ 宇宙
① ② ④


下列现象反映的是“大气受热过程”中哪一环节?指出标号。
现象六: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不如月球大
② 太阳 ① 地面 ③ ⑤ 大气 ④ 宇宙
归纳地面接收太阳辐射能力与太阳高度角大小之间关系。
太阳高度角越大,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越多
归纳地面接收太阳辐射能力与地面反射率之间关系。 地面反射率越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能力越强。
太阳辐射在穿越大气层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情况?
短波辐射 太阳辐射 波长 紫外线 小于0.4 可见光 0.4-0.76 长波辐射 红外线 大于0.76
② 太阳 ① 地面 ③ ⑤ 大气 ④ 宇宙
① ② ④


下列现象反映的是“大气受热过程”中哪一环节?指出标号。
现象四: “十雾九晴”

雾的形成是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 作用较差,地面强烈冷却使得近地面大气层中的水汽遇冷 凝结形成雾 雾在夜间逐渐形成,至清晨浓度最高;太阳出来后,地面温度 升高,浓雾就会逐渐变薄,直至消散 。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散射作用: 散射作用:
波长较短的蓝紫光传播方向改变
参与的大气成分: 参与的大气成分: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 特点: 具有选择性
作用 参与作用的 形式 大气成分 吸收
臭氧(平流层) 臭氧(平流层)
波长范围
作用特点
紫外线 红外线 各种波长同 样被反射
吸收强烈, 吸收强烈,有选 择性, 择性,大部分可
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具体 ),具体 表现为( 表现为( 吸收)、(反射)、 ( 散射 ), A2更小的原因 更小的原因
大气吸收有选择性, 是( 大气吸收有选择性,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 却吸收得很少
)。
3、C1表示(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 、 表示 表示( ),C1>A2说明了 说明了 ( 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 4 、B1称为( 大气逆辐射 )。 称为( 称为
一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 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 红外线
大气上界
平流层 对流层
臭氧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 二氧化碳、水汽、云、浮尘 吸收红外线
地面
反射作用: 反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 参与的大气成分:
云层、尘埃 云层、
特点: 特点: 无选择性
水汽、二氧化碳 水汽、 对流层) (对流层)
见光可穿透 无选择性, 无选择性,反 射光呈白色 向四面八方散 射 ,有选择性
反射
云层、 云层、尘埃
散射
空气分子、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蓝色光最 易被散射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太 阳 辐 射 地 面 吸
短 波 辐 射
长 波 辐 射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指大气中的空气受到太阳辐射能量的吸收和释放的过程。

它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球的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起着关键作用。

下面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其次,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对太阳辐射有选择性的吸收,这是受热过程的关键步骤之一、大气层中的主要气体是氮气、氧气和水蒸气,它们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吸收能力。

其中,氧气主要吸收较短波长的紫外线,而氮气主要吸收较短波长的紫外线和较长波长的红外线。

水蒸气则主要吸收红外线。

这些吸收过程会导致局部的温度升高。

第三,大气层中的吸收过程会使大气层变得热起来。

当空气分子吸收辐射能量后,会增加其内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从而提高其温度。

这使得大气层中的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达到温度递减层。

因此,大气层中的温度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

第四,大气层中的吸收过程还会导致热辐射的释放。

被激发的气体分子会通过碰撞和辐射的方式将能量传递给周围的空气分子,从而扩散热量。

当空气分子被激发到一个更高的能级时,它会以辐射的形式释放能量。

释放的能量可以是光子(光能)或热能(红外线)。

这些热辐射在大气层内部传递,一部分向上辐射到太空,一部分向下辐射到地表,形成地球的长波辐射。

最后,地表接收到大气层中传递下来的热辐射,会导致地表温度的升高。

地表吸收的热辐射随着太阳辐射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白天地表的温度会比夜间高。

地表受热后,再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层中,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大气层的能量平衡。

总结起来,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的传递、大气层中气体分子的吸收和释放、热辐射的传递等。

这些过程是地球气候系统中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机制。

深入理解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对于更好地掌握气候变化规律以及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流层大气是指地球大气圈中的最底层,从地球表面到大约15千米高度。

这一层的温度分布和受热过程是影响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流层大气主要是通过辐射和传导两种方式来受热。

辐射是指太阳辐射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到地球大气层,它以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形式到达地球。

太阳辐射主要包括可见光和紫外线,其中大部分是可见光,占据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左右。

其中,紫外线被地球大气的臭氧层吸收,而可见光则主要是被地球大气层中的空气分子和云层吸收和散射。

辐射进一步分为太阳辐射的短波辐射和地球辐射的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以短波辐射的形式穿过大气层直接到达地面,而地球辐射则以长波辐射的形式从地面向大气层传播。

对流层大气来说,地面的辐射是一个重要的热源,它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短波辐射作为能量输入。

传导是指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能量传递方式,它通过空气分子之间的碰撞来传导热量。

由于流层大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空气分子之间的碰撞会导致温度的传导。

当地面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时,地表会升温,而空气分子也会受到热量的传导而升温。

此时,由于密度的差异,热空气会上升,而冷空气则下沉,形成对流循环。

这种对流循环不仅影响地球大气的温度分布,还对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也存在一些其他因素影响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例如,水蒸气是地球大气中的重要成分,它可以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

当水蒸气凝结形成云层时,释放的潜热会增加大气的温度。

而当云层通过降水或蒸发释放潜热时,则会对大气的温度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受到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影响,又受到传导和水蒸气等因素的影响。

另外,地球自转和周围大陆和海洋的热导也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产生了影响。

了解这些受热过程对于理解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是至关重要的,也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做出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Ⅰ 第3章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必修Ⅰ 第3章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
臭氧层
平流层的22 km~27 km处存在臭氧层 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
大气垂直分层
主要特点
原因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高; 臭氧吸收紫外线;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少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
大气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
主要特点
存在若干电离层 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原因
太阳紫外线和 宇宙射线作用
辐射能力(J/cm2•min•μ m]) 12 10
大气反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短 地面长 大气 地面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是可见光区,因此 逸出 波辐射 吸收 波辐射 吸收 逸出说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 大气(主要指CO2)只能吸收长波,故太阳辐 辐射 射能穿透大气到达地面而不是直接被大气吸收 返回地面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判断坡向
同纬度地区,有地形阻挡作用地区的冬季气温 高于无地形阻挡地区
图示内容
数值大小及变化
由南向北气温递减,说明位于北半球;从气温 高低可以判读上图所示为北半球夏季等温线 等温线特征
可判断区域所在半球:向 北递减——北半球,向南 递减——南半球。可判断 不同区域温差大小
图示内容
延伸方向
与纬线平行(受太阳辐射影响);与海岸线平行 (受海陆位置影响);与等高线平行(受地形、地 势影响) 等温线特征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解析 结合前面分析,主要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减小农作物水分蒸腾,
选D。
解析答案
反思归纳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 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 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垂直分层分层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重要高度说明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约6 ℃ /1 000 米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低纬度为17~18km,中纬度为10~12_km,高纬度为8~9 km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水平运动为主能见度好,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生命作用上界50 km 左右;22~27 km处有臭氧层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80~500 km有若干电离层2. 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12(1)能量来源① 根本来源:A 太阳辐射。

② 直接来源:B 地面辐射。

(2) 两大过程① 地面增温 ( 太阳暖大地 ) :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 大气增温 ( 大地暖大气 ) :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3) 两大作用① 大气的削弱作用:约 19%被吸收,约 34%被大气和地面反射、散射回宇宙空间形式 特点反射 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反射部分可见光,无选择性散射 空气分子散射蓝光,有选择性;细小尘埃散射可见光,无选择性 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有选择性② 大气的保温作用 ( 大气还大地 ) :C 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影响大气 逆辐射强弱的主要因素是云层、云量和温度,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云层越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 大气逆辐射越强;气温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 纬度因素:同样性质的地表,纬度越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地 表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2) 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3) 气象因素:在同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长短,会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教材金句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2020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九)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含解析

2020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九)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九)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局部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气象卫星监测到北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图中首先增强的是()A.①B.②C.③D.④2.北京2018年2月份二氧化碳浓度较2017年7月份升高,最可能的原因是() A.太阳高度较7月份小B.取暖释放二氧化碳增多C.人类大量砍伐森林D.日照时数少,光合作用弱解析:1.B 2.B第1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最先表现在吸收地面辐射增多,然后使大气逆辐射增强,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地面辐射也会增强,图中②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第2题,北京2月份二氧化碳浓度较7月份升高,最可能是由燃烧化石燃料取暖,释放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

初冬时节,北方的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1.5 m的高度。

据此完成3~4题。

3.绿化部门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B.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C.防治牲畜啃食D.防止冬春火灾4.树木涂白后()A.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流失B.使树木萌芽、开花提前,躲过早春低温冻害C.使树干昼夜温差变小,减轻树皮开裂D.增加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概率解析:3.B 4.C第3题,树木主要从根系吸收营养,生石灰和硫磺是涂在树干上,并且也不是植物的养分;城市地区不会出现大量牲畜;城市内树木较为稀疏且维护好,出现火灾的可能性小;结合材料中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知道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起到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故B正确。

第4题,树木涂白不会影响地面辐射和气温,因此也不会影响树木萌芽和开花时间。

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少对阳光的吸收率;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弱树干吸收太阳辐射,使得树干昼夜温差减小,减轻树皮开裂,起到保护植物的作用。

高考地理浙江版第二讲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高考地理浙江版第二讲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下图示意浙江省某地2016年1月21—25日的天气变化。完成下题。
3.(2016浙江4月选考,24,2分)该地24日风力减小,其主要原因是 ( ) A.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B.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C.雪过天晴,天气转好 D.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 答案 D 本题考查天气的影响因素。因为造成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所以 风力减小,其主要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
,乙地将迎来
(天气系统)天
答案 东北(1分) 小(1分) 冷锋(1分) 解析 观察图中甲地附近的等压线数值,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并向右侧偏转,判断出是东北风 。甲地等压线比乙地更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对小,风力也小。乙处的等压线从数值小向数值大 的方向弯曲,推断此处是“低压槽”,该低压槽受西北侧冷气团的影响,形成冷锋天气系统。
3.(2017课标Ⅰ,10,4分)该地寒冷期 (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答案 C 图示①②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且二者变化差异较大;又因①②分别为丰雪年和枯雪 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即C正确。④最低平均气温接 近-16℃,则该地最低气温可能在某些时期短暂低于-16℃,故A错误。图示③④曲线变化一致,说明 积雪状况对气温日变化影响不大,则B错误。同时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要小于平均气温日变化,则D 错误。 方法技巧 本题还可以采取下列思维分析:积雪具有保温作用,则积雪覆盖下的膜内温度日变化较 小,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必然因是否有积雪而差异较大。
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 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完成下题。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校本作业当堂训练一1.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高度保持不变,由南极飞往赤道,途中穿越的大气层是() A.始终在对流层B.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C.始终在平流层D.从平流层进入对流层2.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小③云层厚而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⑤⑥D.①⑤⑥3.指出下列现象与大气的哪种作用形式有关。

1).霜冻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2).人造烟雾可以起到防霜冻的作用3).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4).夏天白天阴天时气温较低课外自学与思考(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的作用。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产生,能量主要集中在部分。

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辐射为。

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3.大气返大地:大气增温后,向外辐射能量,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还地面,这部分称作。

它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________作用。

当堂训练二1.回答下例序号代表的意义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A.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3新疆地区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白天大气的反射作用强B、夜间大气逆辐射强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C、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少4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指()A、大气吸收了太阳辐射,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增高B、大气毫无阻挡地使太阳辐射投射到地面,使地面温度增高C、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几乎吸收了全部的地面辐射,使热量散失很少D、平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紫外线5深秋时节,我国北方菜农用浓烟笼罩大白菜预防冻害,其主要原因是()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增温C、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减少受害面积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6下列现象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课外作业1.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高新高考选考地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高新高考选考地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微点 7 关于热力环流,具有“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的规律,切记该规律只适用于 热力条件下的下垫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或者高空不适用此规律。
微点 8 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方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 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 偏转 30°~45°,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__正__午__太__阳__高__度__不同。 ②__下__垫___面___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③___气__象_____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也不同。
3.热力环流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_太__阳__辐__射__能__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热力环流的概念:由于地面_冷__热__不__均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 ()
3.2019 年 3 月 31 日,我国在西昌成功发射的“天链二号 01 星”运行轨道所在的大
气层
()
A.气温在-50 ℃到 20 ℃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
D.最高气温约为 40 ℃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D 3.C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 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地 大气吸收 气 大

辐气 射吸



射向地面
地面
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吸收作用
反射作用
削弱作用
散射作用
直接
间接 热源
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 热源 地面 大气(逆)辐射
大气
宇 宙 空
直接 间
地面辐射
热源
三种辐射的比

辐射类型 含义
作用
特点
地面辐射
地面吸收热量向
外放出能量
下垫面因素:地面反射率 其它因素:天气状况等。
解释下列现象:①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 会太高;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白天多云,对太阳辐射的 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作用
削弱作用强。
(保温作用)强。
仔细阅读教材46-47面,完成课后作业13题
玻璃温室效应示意
地 面 辐 射
玻璃温室
下节课我们将 继续学习大气环 境的相关内容.
使地面增温
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 辐射放出能量
水汽和CO₂吸收 使大气增温 地面辐射较多
射向地面的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
使大气保温
辐射强度与 云层有关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 象:
• 为什么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很大?
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晚上,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波长范围
作用特点
氧原子、臭氧(平
吸收 流层)
水汽、二氧化碳 (对流层)云、浮尘
紫外线 红外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 气运动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 现出了海陆(下垫面)的热力差异。第2题,图A表示海陆间水 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 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 答案 1.C 2.C
解析 由经纬度位置和轮廓可知该岛是海南 岛,从年太阳总辐射量等值线可知西南部年太阳 辐射总量大于东北部,说明全年西南部晴天多于 东北部。 答案 D
解析 第1 2题,从图中可知,0 ℃层高度分布较高,说明近地 面气温较高,最可能为夏季。第13题,地面辐射是大气升温最 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因地面辐射不同,大气获得的热量不同。 第14题,a地区0 ℃层平均海拔明显在5 000米以上,说明位于青 藏高原地区;近20年来0 ℃层高度的变化幅度青藏高原呈下降 趋势;近50年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天山 雪线应该升高。 答案 12.B 13.A 14.A
解析 第10题,从两幅图中可以看出,①地一直为高压中 心,因此天气晴朗。根据等值线数值可以判断,5日14时① 地气压小于1 028百帕,6日8时①地气压大于1 028百帕,且 5日14时为5日一天中气温较高时刻,6日8时为第二天清晨, 气温较低。第11题,看风向关键是要看水平气压梯度力的 方向,③地由偏北风转为偏东风。 答案 10.D 11.B
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 —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答案 (1)8~16时 (3)如下图:
(2)变小
(4)①A
②如下图
解析 第6题,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 凹为低压,甲处气压高于乙处,丙处气压高于丁处;同一 垂直面上,海拔高气压低,故气压甲>乙>丙>丁。第7题, 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近 地面最终形成的风向向右偏转与等压线成一定的夹角,故M 处凸高为低”规律,河流两岸气温较 低,说明河流流经的地方等温线向高值凸起,该河流大致为南北 走向。第9题,P地温度高,气压低,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 因而C项正确。 答案 8.B 9.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