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合集下载

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处理

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处理

10
报告种类

初步报告 进程报告---每天报市局、CDC 结案报告---20天完成 其他报告-----如投毒报公安 年度报告---次年1月5日前报
11
食物中毒、疑似食物中毒报告记录单

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发病单位):
发病(就诊)人数、发病时间:





病人主要症状: 病人就诊地点和治疗恢复情况: 现场初步调查情况和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 已采集的样品情况: 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填报人: 填报单位: 填报时间:
24
病例定义

是确定是否将一个人归入调查中的疾病 病人的一套标准。病例定义内容包括:

对时间、地区和人群的限定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测结果

临床检验 致病因子检验
25
பைடு நூலகம்


本次中毒最初病例定义(纳入标准)
参加本次会议且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

a. 有腹痛腹泻等症状和体征,腹泻≥3次/24小时,且 大便性状发生改变者 b. 有腹痛腹泻等症状和体征,腹泻1-2次/24小时, 大便性状发生改变,且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者

进食餐次、时间、地点 各餐次进食食品的品种及进食量
正常餐次之外的所有其他食品
特殊食品处理和烹调方式等 外出史 与类似病例的接触史 动物接触史等

其他高危因素信息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规定, 个案调查可采用调查表或一览表形式进行
我局作为餐饮环节监管部门,个案调查表在作为技术资料的同时, 也有可能被认定为处罚证据,个案调查应严格符合处罚证据的要求
14
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的构成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影响因素与传播途径
影响因素
研究影响食源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如环境、社会经济、生活习惯等。
传播途径
研究食源性疾病在人际、动物与环境之间的传播途径与机制,为制定防控措施提 供科学依据。
03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常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
搜集、整理和分析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死亡和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与行为
增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规范食品消费行为
通过宣传教育、科普讲座等形式,提高公众 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引导公众在购买、食用食品时选择正规渠道 和信誉良好的生产经营单位,不购买、食用 问题食品和过期食品。
加强家庭食品安全管理
鼓励社会监督
家庭在食品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卫生、煮熟煮 透、不食用变质食物等,保障家庭食品安全 。
加强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 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及时掌握食源 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爆发特点。
提高监测质量
加强监测点建设,提高监测覆盖面和 数据质量,确保监测数据能够真实反 映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状况。
预警系统建设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食 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风险因素,为 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治疗与预后
介绍针对食源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 疗、补液治疗等,阐述疾病预后及影响因素 。
THANK YOU.
时间分布
食源性疾病在时间维度上的分布特点,如季节 性、周期性、长期趋势等。
3
人群分布
食源性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如年龄 、性别、职业等。
流行病学关联分析
疾病与因素的关联
研究食源性疾病与相关因素(如饮食、环境、生活习惯等)之间的关联,分 析其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

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思路

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思路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
确定与暴发事件有关的病例 查明引起暴发的中毒食品 确定该起暴发的致病因子 揭示中毒食品中致病因子的来源及其 污染、增殖或残存的影响因素
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处理原则
查明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经过
确定食物中毒的病例 查明导致中毒的食品 确定食物中毒致病因素(病原) 查明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病原来源及其污染、残存或增殖原因)
终止效应
病 例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0-4 '5- '15- '45- '64+ 14 44 64 Age Group
5 0 1 2 3 4 5 6 7 8 9 10 25



20 15区 10
时 间




病原?
来源?
传播?
点源传播
流行曲线
25 20 15 10 5 0
刀具厂共有员工200余人,其中工人100余人。 该厂工业用水系统主要是由1.5625g/L亚硝酸钠组成的 循环水,用于刀具表面的防锈热处理。另有自来水和 储水塔组成生活用水系统。但工业用水定期由自来水 和储水塔更新。 3月12日中午13时由于工人误操作导致含有1.5625g/L 亚硝酸钠工业循环水与生活用水相混合。
食源性疾病的特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食源性疾病有暴发和散发两种形式
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形式
食源性疾病中的肠道传染病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 播过程
如甲肝,痢疾;
食源性疾病种类多,潜伏期不同。
如潜伏期较长的旋毛虫病 潜伏期很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毒鼠强中 毒等
食源性疾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处置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处置
31
现场初步评估内容
• 查阅临床资料 –病历记录 –血常规、便常规检测报告
• 访谈5-10例病例收集临床和流行病学相关信息 • 采集合适的临床标本和食品标本
访谈病例的主要内容
人口学资料(姓名、地址、电话、年龄、性别、职业)
发病信息
——发病时间、首发症状及其严重程度 ——就诊及治疗情况 ——检测情况

PART 03
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
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的步骤
• 确立流行的存在、现场工作准备 • 现场初步评估 • 制定病例定义 • 病例搜索及个案调查 • 描述疾病及分布特征 • 形成可疑致病因子、可疑餐次/食物假设 • 分析流行病学验证假设 • 卫生学调查(尽可能早) • 标本的采集与检测结果判定(尽可能早) • 实施控制和预防措施(尽可能早) • 资料分析和调查结论
• 我国食源性疾病中占比最高;夏秋季易发生。
• 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肠毒素、蜡样芽孢杆 菌肠毒素、致病性大肠杆菌、变形杆菌。
• 常于进食后72内发病;主要表现为上、中腹部持续或阵发 性绞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炎症状,呕吐物多为所 进食物。
示例1:副溶血性弧菌
疾病症状
潜伏期11-18小时,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病 程一般2-4日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职责
食品安全事故,指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 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指两人或多人共同进餐或食用同一食物 后出现相似发病症状的一类事件。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并有以下特征: ➢人们有共同进餐和进食史,同时疾病的发生和食用
发热
不发热(<40%)

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指南及案例分析

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指南及案例分析

30
0
0
1 5 10 15 20 25 30 5 10 15 20 25
十一月
十二月
病例
降雨
平均潜伏期:8-10天
• 病例定义 • 2021年7月13-20日以来,X公司所有在职员工及食堂员 工出现腹泻〔≥3次/24h〕,并伴腹痛、发热、呕吐等病症 之一者。〞
32
如爆发未完毕,末例后不留空白时间段
17日
3月11-18日发生诺如病毒爆发的七所学校 均使用“JY〞的桶装水
336例病人中,男性176例,女性160例,男女之比为1.10:1,其中332例为学生,4例为教师
3月8日至14日 “JY〞桶装水供给学校
提出假设---可解释大局部病例
• 假设形成的依据
– 疾病特征 – 三间分布特征 – 特殊病例的访谈 – 食品和环境卫生学现场调查
误用盐霉素引起的食物中毒
23
三间分布描述
• 时间分布 • 病例发病时间绘制流行曲线 • 地区分布 • 病例的居住/工作地址绘制地图 • 散点图 • 面积地图 • 人群分布 • 爆发涉及的不同人群的罹患率
24
流行曲线:直方图
3
病2 例 数1
接种甲肝疫苗 放寒假
开展调查
0
12-1
12-13
12-25
64
提出假设---可解释大局部病例
• 假设形成的依据
– 疾病特征 – 特殊病例的访谈 – 三间分布特征 – 食品和环境卫生学现场调查
65
4起食物中毒事故的临床表现
点源模式
A point source pattern results from a single brief exposure
60

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调查报告撰写要求

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调查报告撰写要求

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调查报告撰写要求
第23页
2. 现场卫生学 要重点介绍对可疑食品(必要时要求加工人员模 拟加工制作)实施HACCP危险性评定结果,加 工制作设备调查,以及任何可疑食品溯源性调 查情况。
3. 试验室和临床检验 普通写若干段。要按样品次序(食品、步骤采样 样品、发病者、食品加工人员和其它相关人粪 便、血液等)或检验项目次序分别公布详细检 验结果,医院临床检验结果也应另列1段纳入。
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调查报告撰写要求
第11页
◆初步调查汇报内容普通包含以下要素: 导 言,概况,流行病学和现场卫生学调查,采 样和试验室检验,采取预防和控制措 施, 初步印象等。
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调查报告撰写要求
第12页
导言
普通在汇报开头写1段。扼要交代暴发事件首 次汇报情况, 参加调查公共卫生机构。
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调查报告撰写要求
第24页
讨论
◆ 普通写3-6段
◆ 将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现场 卫
生学和试验室检验等全部结果汇总,围绕事件 性质、致病因子、肇事单位、肇事原因、肇事食 物等内容进行专题讨论
◆ 要清楚地合了解释各种结果。要注意: 并非

有暴发事件都有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用
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调查报告撰写要求
第22页
◆ 人群分布情况, 计算发病者男女性别百分比, 平 均年纪和年纪范围, 职业特征等
◆ 地点分布情况, 分析不一样餐次、不一样供餐单 位、不一样进餐者单位发病者和非发病者人数分布 情况
◆ 计算各种罹患率
◆ 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 阐述食品或餐次统计学意 义(P值、OR或RR值以及其95%CI), 包含分析食 用量与发病程度剂量效应关系

某学校一起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某学校一起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XXX市某某学校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xxx年xx月xx日x时xx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市中心医院电话报告,有3名某某学校学生在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治疗,疑似在学校就餐后出现急性胃肠道反应。

接到报告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赶赴XXX市中心医院对相关患者展开调查。

截止到xx月xx日xx时x分,本次事件病例累计102例(其中住院患者22例,急诊科就医80例),无死亡及重症病例发生。

现将本次事件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1、XXX市某某学校在籍师生3290人,其中高中学生1200人、初中学生1100人、小学生660人。

自xxx年xx月xx 日晚,陆续有高中部及小学生部学生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症状,部分学生于5月15日开始到市中心医院、新华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就诊。

2、首例患者xxx,女,18岁,某某学校学生,于2018年5月13日晚19:00分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腹泻数次),发病后于2018年5月15日19:23分到XXX市中心医院治疗。

患者xxx、xxx、xxx、xxx等5人于2018年5月14日17:30分至19时相继发病,次日分别到中心医院、新华医院就诊。

其它患者陆续在市中心医院、新华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的儿科、急诊科、消化内科就诊。

其中市中心医院就诊67人,新华医院就诊9人、中医院就诊4人、妇幼保健院就诊2人。

在中心医院用药观察后住院治疗患者18例,其它医院无住院病例。

截止到5月17日,全部住院患者均已出院。

二、临床特征发病的患者在学校有共同就餐史(午餐),部分走读学生未在学校食用晚餐。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泻,无神经、循环系统症状。

调阅17人住院病例临床检验结果:医院对住院患者都进行了血常规、便常规、C反应蛋白、血离子检测,血常规中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20%(参考区间20.0-40.0%)10人,白细胞总数高于9.50*109/L(参考区间 3.50-9.50)7人。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方文明(南京市溧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京 211299)摘 要:目的:调查A校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原因,得出事故调查结论,提出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建议。

方法:在A学校、就诊医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结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可疑餐次为10月16日中餐,可疑食品为米饭和香油肫片,污染环节可能为部分食堂从业人员是带菌者,在加工、洗切、分餐食品时污染了食品、餐具及工具用具,同时加工好的食品长时间在常温下存放,导致细菌在食品中大量繁殖,学生及教师食用了被污染的食品后出现中毒症状。

结论:本起事件是由肠集聚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关键词:肠集聚性大肠杆菌;食源性疾病;流行病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Foodborne DiseaseOutbreakFANG Wenming(Nanjing Lishui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njing 2112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the outbreak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school A, to draw the conclusion of the accident investigation, and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accid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 Epidemiological survey, food hygiene survey, sampling and laboratory testing in school A and hospital. Result: According to th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food hygiene and laboratory test results, the suspicious meal was Chinese food on October 16, and the suspicious food was rice and sesame oil gizzard slices. The contamination link may be that some canteen employees were carriers of bacteria, and they were processing the food. When the food is washed, cut, and divided, the food, tableware and tools are contamina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ssed food is stored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a long time, which leads to the proliferation of bacteria in the food. Students and teachers have symptoms of poisoning after eating the contaminated food. Conclusion: This event was an outbreak of foodborne disease caused by 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Keywords: 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 food origin disease; epidemic disease2020年10月17日9:30,X区疾控中心接到A 校校医电话:A校有数十名学生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和信息报告工作手册PPT

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和信息报告工作手册PPT
化学物质、辐射等。
感染性质 3
指病原体在人体内繁殖, 导致人体出现临床症状。
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根据致病因子类型
分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病毒性食源性疾病、 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等。
根据临床特征
分为感染性食源性疾病和中毒性食源性疾病。
根据传播方式
分为传染性食源性疾病和非传染性食源性疾 病。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将监测结果应用于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 措施制定,提高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针对性和 有效性。
信息报告和监测系统的评估和改进
评估指标
制定评估指标,包括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等,以及监测系统的科学性、有效性、 实用性等。
评估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信息报告和监测系统进行全面评估。
改进措施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食源性疾病信息共享平台,实现 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提高防控工作 的协同性和效率。
加强监测数据整合与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分析和挖 掘,发现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规律和特 点,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信息报告人员的培训
定期开展信息报告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提高信息报告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 能力。
本工作手册适用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原因 分析、风险评估和预防控制工作。
Part
02
食源性疾病概述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
食源性疾病
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
1
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
性质或中毒性质的疾病。
中毒性质 4
指人体摄入的致病因子在
体内积累到一定量后,引
发的一系列中毒症状。
致病因子 2 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
背景

食源性疾病暴发现场调查

食源性疾病暴发现场调查
• 是一种与刺激、功 能丧失或改变有关 的群体精神性反应; • 没有相应的器官结 构或功能的变化; • 疾病症状和体征可 在聚集的人群中迅 速扩散。
• 最大特点:
• 症状多样性,主 观症状与客观体 征不相符,意识 多不丧失; • 精神症状随精神 状态和环境变化 而改变。 • 个体间可相互影 响,导致群体连 锁反应。
(二)确定暴发的存在
• 定期回顾监测数据
• 病人或公众的投诉和建议
• 医院临床工作人员的报告
• 区县疾控机构工作人员的报告
• 新闻媒体
• 其他如私人企业和政府机构
暴发和流行可以突然发生
50 40
病例数
30 20 10 0 1 9 17 25 33 41
发病时间
有些暴发和流行则可以呈缓慢发展
50 40
食源性疾病暴发现场调查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安所 梁效成
一、现场流行病学
现场流行病学定义:现场流行病学主要以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解决为目的,采用现代流 行病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及时做出 科学的调查结论,并及时采取有效地控制措 施。 流行病学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 况的分布及其影响(流行病学第7版)。
经典调查暴发的10个步骤
• • • • • • • • • • 准备开展现场调查 证实暴发存在 (聚集、散发、暴发) 验证诊断(疾病的临床特点) 制定病例定义,病例搜索计数,采访病例 确定人、地点和时间特征(描述性流行病学) 提出假设 检验和验证假说(分析性流行病学) 再推敲,修正和再检验假说 实施控制措施 交流调查结果
调查深度可能受限必须及时地采取措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目的通过现场调查及时找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止事件发展提供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机会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原则现场调查与实验室结合的原则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针对疾病多见为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展开的调查确定病因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高危人群以及危险因素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减轻危害控制发展调查论文或学术报告更重要的是疾病控制的效果和防治对策建议流行病学词典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展示调查结果经典调查暴发的10个步骤证实暴发存在聚集散发暴发交流调查结果特征现场流行病学传统暴发调查内容理论和方法问题发现步骤调查人员侧重大众传播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主流行病学社会学和传播学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应急应对的现场调查十步骤网络化的专业队伍控制措施危机管理和风险沟通理论以疾病暴发和流行为主流行病学等传染病报告系统调查处理的爆发调查十步骤流行病学工作者流行病学调查知识传播和健康教育理论wha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刺感和麻木感、眩晕、面色苍白、胃出血、 皮肤脱屑、凝视、反射消失、抽搐、麻痹
河豚鱼毒素
视觉障碍、眩晕、麻刺感、瘫痪等神经系统症状-2
潜伏期
症状和体征
范围(平均)
1-6小时
麻刺感、麻木感、胃肠炎、体温感觉错 位、头晕、口干、肌肉疼痛、瞳孔扩 大、视力模糊、麻痹
恶心、呕吐、麻刺感、眩晕、虚弱、
厌食、体重减轻、精神错乱
一次聚餐
病例之间有明显的流行病学联系 可疑餐次明确:仅有一餐共同暴露
调查重点
明确波及范围和人群 查明病因(病原、可疑食物) 追踪调查可疑食品的来源及污染原因
案例1 某县一起腹泻暴发
2008年,某县某村一村举办寿宴,当天晚上起陆续出现腹 泻病例,共发病20例。
CDC介入调查,需要调查:
潜伏期(小时) 范围(平均)
症状
<1
恶心、呕吐、异味、口腔烧灼感
恶心、呕吐、发绀、头痛、眩晕、
1-2
呼吸困难、意识丧失
1-6 (2-4) 恶心、呕吐、干呕、腹泻、腹痛
8-16 (2-4) 6-24
呕吐、腹部痉挛、腹泻、恶心 恶心、呕吐、腹泻、口渴、瞳孔放 大、虚脱、昏迷
12-48 (36) 恶心、呕吐、非血性水样便、脱水
神体经重过减敏轻、、失腹眠痛、饥饿痛、头痛、厌食、牛肉或猪肉绦虫
视觉障碍、眩晕、麻刺感、瘫痪等神经系统症状-1
潜伏期
症状和体征
病原
<1小时
神经系统症状或胃肠道症状
水生贝壳类动 物毒素
胃肠炎、神经过敏、视力模糊、胸痛、 发绀、抽搐、惊厥
有机磷酸盐
流涎、出汗、胃肠炎、不规则脉、瞳孔缩小、 哮喘样呼吸
毒蕈
概念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 性、中毒性等疾病。
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分类
感染性
细菌 病毒 寄生虫
中毒
心因性
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的目的
控制暴发的蔓延 查明并消除污染食物的影响 识别与宿主、病原及环境有关的特殊危险因素 查明食品加工过程导致病原体污染、生长、存活的危险因素 收集流行病学数据,开展食源性病原污染的风险评估 开展深入研究以防止将来类似暴发
眩晕、复视或视力模糊、对光反射消失、
2小时-6天 (12-36小时)
吞咽、语言和呼吸等困难、口干、虚弱、
呼吸麻痹、下行性、双侧迟缓性麻痹
麻木、腿软、痉挛性麻痹、视觉受损、
>72小时 失明、昏迷
胃肠炎、腿痛、步态蹒跚、脚和腕部下垂
病原
鱼肉毒素
氯化烃(杀虫剂) 肉毒杆菌及 其神经毒素 有机汞 磷酸三邻甲苯酯
调查重点
摸清病例数量 查找危险因素:根据流行曲线初步判断流行模式
Cases
Cases
60
点源
40
20
0
<1.5倍的平均潜伏期
40
增殖:人-人
30 20 10 0
Time
Cases
Cases
16
持续同源
12
8
4
0 Time
16 间歇同源
12
8
4
0 Time
根据调查结果明确为点源暴发: 如何确定可疑餐次? ——病例对照调查ຫໍສະໝຸດ 病原体或毒素 重金属 亚硝酸盐
金葡菌及其肠毒素 蜡样芽胞杆菌 真菌毒素 诺如病毒
腹痛、腹泻为首发症状或为主要症状-1
潜伏期(小时) 范围(平均) 2-36小时(6-12小时)
6小时-8天(1-3天)
6小时-5天
症状和体征
腹部痉挛、腹泻、有时恶心 和呕吐
发热、腹部痉挛、腹泻、 呕吐、头痛
腹部痉挛、腹泻、呕吐、发热、 全身不适、恶心、头痛、脱水、 有时血便、粘液样便
流行病学病因:根据描述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开展分 析流行病学调查
病例对照调查(选择部分病例和对照进行研究) 回顾性队列研究(所有就餐人群均纳入调查)
根据流行病调查结果(分析流行病学)、食品加工过 程调查情况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明确引起暴发的食 物,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多个餐次
病例之间有明显的流行病学联系 可疑餐次不确定:多个餐次共同暴露
病原
产气荚膜梭菌(腐 臭性腹泻)、蜡 样、链球菌
沙门、志贺、 阿米巴、致病性 大肠
霍乱(无腹痛)、 创伤弧菌、 河流弧菌、 V.fluvialis、副溶
腹痛、腹泻为首发症状或为主要症状-2
潜伏期(小时) 范围(平均) 1-10天(3-4天)
3-5天 3-7天 1-6周
1至数周
3-6月
症状和体征
病原
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的主要内容
流行病学调查 现场的初步评估
核实信息的准确性 确定病例并访谈病例 采集临床和食品标本
描述流行病学调查 制定病例定义 病例搜索及个案调查 描述三间分布特征 确定发病危险人群 形成暴露或可疑食物的假设
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 假设是否与调查结果一致
食品环境调查
病原体是如何引入的? 病原体在那个阶段繁殖的? 生产工艺设计能否杀灭病原体?
实验室检测
病原是什么? 病例、食品及环境是否具有同源性?
值得花时间和精力调查吗?
已知 未知
来源/途径
已知
未知
调查+ 控制+++
调查+++ 控制+
调查+++ 控制+++
调查+++ 控制+
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的重点
腹泻(通常血便)、腹痛、恶心、呕吐、 肠出血性大肠杆
全身不适、发热(O157少见)
菌、空弯
发热、呕吐、非炎性水样便
轮状、星状病毒 腺病毒
发热、腹泻、腹痛、类似急性阑尾炎 费氏耶尔森菌
粘液样便(脂肪便)、腹痛、胃肠胀气、 贾第鞭毛虫 体重减轻
腹症痛状、轻腹重泻不、一便、秘有、时头无痛症、状嗜睡、溃疡、溶组织内阿米巴
案例2 某中学菌痢暴发
2006年9月5日,某县某中学陆续出现10多例腹泻病例, 卫生院怀疑菌痢暴发,立即上报。
CDC展开调查,该中学9月1日开学,学校食堂每天供应 中午、晚上2餐,住校生、教师均在食堂吃饭。9月2日 以来住校生和教师中陆续出现腹痛、腹泻病例,部分 病例发热。学校附近无类似病例。
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的选择原则:
尽量选择实验室确诊病例和典型病例(减少错误分类); 尽量选择新发病例,回忆清晰; 选择主要高峰时段的病例,解释暴发的主要原因;
病例是否都参与进餐,还有多少人参与聚餐 追踪所有就餐人群,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找到宴席承办人,收集聚餐菜谱,初步判断可疑食品(采样) 食品加工过程调查等等
病因调查
一次聚餐,点源暴露,可根据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初步判断 疾病病原
60
平均潜伏期
40
最短潜伏期
20
0
就餐
Cases
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或主要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