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
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三、犯罪类型和方法不同
➢ 男性犯罪:杀人、抢劫、强奸、重伤等暴力犯罪 ➢ 女性犯罪:大多为非暴力犯罪,如卖淫、偷窃、贪污、诈骗、重婚、伪造
等
罪恶木马—黄勇犯罪心理的历程
三、犯罪类型和方法不同
➢ 男性犯罪:杀人、抢劫、强奸、重伤等暴力犯罪 ➢ 女性犯罪:大多为非暴力犯罪,如卖淫、偷窃、贪污、诈骗、重婚、伪造
➢ 12岁时看过一部录像《自由 人》,感觉杀手很酷!很想 体验!
➢ 罪恶的种子开始播种他的心 田!
三、犯罪类型和方法不同
➢ 男性犯罪:杀人、抢劫、强奸、重伤等暴力犯罪 ➢ 女性犯罪:大多为非暴力犯罪,如卖淫、偷窃、贪污、诈骗、重婚、伪造
等
平淡无奇的生活
➢ 1990年,联中毕业。 ➢ 1991至1993年,在驻马店市一民办的电子技术学校读书。 ➢ 1994至1995年,在驻马店市歌舞厅当音响师。 ➢ 1996年跟其姑父在驻马店市干建筑活。 ➢ 1997年在家务农,没有外出。 ➢ 1998年随父母在新疆伊犁打工。 ➢ 1999年在家务农,秋季到新疆拾棉花。 ➢ 2000年以后一直在家务农。
态度 价值观 人生观
内化机制
内化机制之二
榜样认同
模仿学习机制
模仿学习
心理强化
内化机制
内化机制之三
角色扮演机制
内化机制
内化机制之四
自我强化机制
初次违法犯罪
满足主体需要
符合自我价值期许
获得群体奖赏
自我强化 再次犯罪
外化机制
➢ 预谋发动机制:意识参与、犯罪需要迫切、犯罪动机强烈、情境诱发作用 较小、实施犯罪行为
二、学校环境与犯罪心理形成
1、教育内容缺陷: ➢ “重智轻德”,一方面,造就成绩不良的学生流入社会,成为高危人群;另一方面,
罪犯在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

罪犯在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罪犯在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在体现,犯罪人在犯罪的不同阶段,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
一般分为犯罪前、犯罪中,犯罪后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心理和行为表现都是不同的,提高警惕,可以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火灾可以侦破犯罪案件。
1、犯罪前的心理状态(1)自我辩解心理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犯罪人内心充满了矛盾冲突。
为了克服内心冲突,减轻心理紧张,犯罪人往往会采取各种形式为自己将要实施的犯罪行为进行自我辩解。
犯罪人在犯罪前采取的自我辩解方式主要有合理化、比拟、投射、补偿等等。
1)合理化。
犯罪人在即将进行犯罪活动之前,常常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来粉饰自己的不光彩行为,以求得内心平静。
例如,盗窃犯常以“自私是人的本性”、“上等人有人送iN,中等人托人走后门,下等人没有门,不偷活不成”等为理由为自己的盗窃行为辩解;许多少年犯罪人认为逃学、旷课、吸毒等是自己的事,没伤着别人,认为打架斗殴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以此求得内心世界的平衡;很多贪官在受贿之前,总是这样想——“我替别人办事了,别人送些礼以示感谢,也属人之常情”,以这种看似合理的理由为自己的非法行为辩解,心安理得地收受贿赂。
犯罪人在进行犯罪活动之前,往往就是这样用他自认为合理的理由为自己的非法行为辩解,使其“合理化”,以消除内心的恐惧和紧张,使自己心安理得地去实施犯罪行为。
2)比拟。
就是犯罪人把自己的犯罪行为与社会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价值或有名的人或团体的行为相比较,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以便从容地、理直气壮地实施犯罪行为。
例如,某些青少年犯罪人把自己比做历史上或文艺作品中的某个英雄人物;把犯罪团伙结盟比做“桃园三结义”;闯荡江湖的流窜犯把自己比做某文艺作品中的“侠客”;把暴力集团、流氓集团的头目比做“英雄好汉”等等。
这种错误的比拟使人丧失了罪恶感,增强了与法律抗衡的胆量,使犯罪分子无所顾忌地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3)投射。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

我国青少年犯罪概况
•
新中国成立之初,尽管发案率高达9.3%,
青少年犯罪很少,没有成为一个问题引起社会关
注。
•
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占的比例:
1965年占38%;1975年占75.5%;1982年占
65.8%。1989年我国刑事案件第一次突破100万
起;1993年突破200万起;2000年达396万起。
• “五化”:指青少年犯罪呈1.暴力化、2.智能化、 3.网络化、4.团伙化、5.系列化。
精品课件
讨论
• 犯罪的成因是什么?
精品课件
犯罪心理学 角度
• 犯罪成因
时空、家庭、学 校、文化角度
精品课件
角度一:从犯罪心理学分析成因
• (一)、犯罪精神分析 • 1、古典弗洛伊德学派 • 人们潜意识中的原始本能、欲望、冲动与现实社会道德、
• (一)时间因素 • 昼夜周期,表现出犯罪率、犯罪类型的不同。夜晚的犯罪
率高于白天。
• 有些犯罪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段上或者是社会性内容循环往 复的时间段落,如节假日,上下班高峰期。
精品课件
一、时间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 (二)、季节因素
• 争对人身犯罪,如杀人、强奸等在夏季、针对财 产犯罪,如抢劫、盗窃等在秋季至冬季之间。
脑电波可能成为判断犯罪者的因素。 • (三)、其他的生物性条件 • 行为与身体结构有关,体型不同使得对环境的反应和行
为也不同。 • (四)、欲求 • 正常的欲求受到妨碍时,谋求与违法行为相结合的代偿
性行为就容易导致违法行精为品。课件
角度二:时空、家庭、学校、文化角度
精品课件
一、时间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精品课件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2、遗传负因 4、精神障碍 6、酒精中毒 8、药物依赖
家族史研究:美国的戈达(H_H.Gotdard) 曾对卡利卡克(KaUikak)家族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于1927年出版了《卡利卡克家族——有关心理 不健全的遗传性研究》一书,他宣称犯罪具有 遗传性。
双生子研究:法国精神病学家朗格(nge) 曾进行了犯罪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 的犯罪一致率比异卵双生子高。
称。
从人类学来看,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人是生物性与
社会性的统一。因此,研究人类行为,须臾离不开对人的 生物机体及其生理机制的考察,否则就缺乏主体活动的物 质基础。作为人类极端行为的犯罪,无疑也打上了动物本
能及生物体生理机能的烙印。只有研究人的生物属性及生
理机能,才能更好地认识与揭示人类行为包括犯罪行为的
1972年美国在对汽车事故的研究报告中提出, 全年有47%的不幸事故发生在临界日中。
经调查,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和美国三里岛 核电站事故,主要原因是行为人操纵过失,事 故当天有4/5的人处于单临界日,1/5的人处 于双重临界日。我国安徽省芜湖市第一运输公 司汽车队,在分析本队肇事驾驶员时发现,驾 驶员在体力、情绪、智力双重或三重临界日内 发生交通事故占全部事故的65%。可见,个体 犯罪行为尤其是过失犯罪行为的发生,与人体 生物节律的危险期有密切关系。
生成原理及其作用机制。
遗传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年龄、性别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神经生理及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人体生物节律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1876年龙勃罗梭发表《犯罪人论》,提出“天 生犯罪人”的观点 人类对于遗传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精神发育不全(低能) 3、内分泌异常 5、物质代谢异常 7、脑损伤
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

在社会 总人口 中的比 重 在犯罪 总人口 中的比 重 10.77% 23.95% 44.38% 20.90%
19.07%
54.98%
24.75%
1.20%
资料来自: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社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第一节 少年犯罪 心理
认知不成熟
孤立 片面 局限性
适应性差
情感、情绪不稳定
缺乏批判力、 内省力、自 觉性、预见 性、适应性 等,无法处 理复杂的事 物
违法犯罪少年错误认识的核心
两大精神支柱
封建行帮式的哥们义气 醉生梦死的享乐主义
三大错误观念
亡命徒式的英雄观,为所欲为 的自由观和低级下流的乐趣观
云南14岁少女与25岁男友涉嫌杀人抛尸
47 2 8 3 1
141 598 29 50 159
害怕困难
动机不名 合计
备 注 115
14
3
1
6
18
6 1050
1、7
0、6 100
446
182
238
60
9
1.1050名中有51名女犯。 2.性欲冲动项下均为男犯,无女犯。 3.表中注※2名中,一名为纵火犯,一名为盗开汽车犯。
二、少年犯罪心理结构分析
三名未成年男孩连“砸”6车盗窃 被抓
天圆网讯 8月14日早晨6时许,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家村发生一起六 辆小 轿车的车窗连续被人砸碎案件。接到报警后,双岭派出所决定结合 分局开展的网格 化巡逻,凌晨在范家村联合村里联防队员开展蹲守巡逻 工作。这时,三名可疑的男 子进入蹲守民警的视线。 经查,三名犯罪嫌疑人均为未成年人,陈某烈(男,15岁,新建县长堎 镇人) 、陈某宾(男,16岁,新建县石岗人)、雷某(男,15岁,南昌 县岗上人),三人 中学未读完就纷纷辍学,后三人在社会上厮混并相识 成为朋友。8月14日凌晨,三 人身上没有钱可用,遂相邀到 范家村通过砸车窗盗窃车里财务搞点钱财用。当日三 人在车里 盗窃到了一些零钱和香烟等物品。尝到甜头的三人,8月16日凌晨再次 相 邀来到范家村,准备再次作案。正当三人准备作案的时候被蹲守的民 警等人逮个正 着。
2020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章节题【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章节题【完整答案】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 )的青少年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
A: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B:已满16周岁而未满18周岁C:已满14周岁D:未满25周岁答案: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2、我国当前青少年人犯罪的特点有( )A: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暴力化的特点B: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C: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D:从年龄上看,呈低龄化的特点答案: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暴力化的特点,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 ,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从年龄上看,呈低龄化的特点3、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个人因素包括( )A:青少年盲目模仿性强B:青少年好奇心强C: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D: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薄弱答案:青少年盲目模仿性强,青少年好奇心强,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薄弱4、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包括( )A: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B: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
教育方法不当,诸如溺爱、打骂、放任不管等等,都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C:青少年的年龄D:不良社会环境答案: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
教育方法不当,诸如溺爱、打骂、放任不管等等,都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5、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包括( )A:教育功能单一化:有的学校片面强化智力教育,忽视思想品德、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重教书轻育人B:有的教师对后进生、双差生的鄙弃和疏于教育易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C:流失生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后备军”D:学校教育中缺乏青春期教育,使未成年人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理、神秘感和尝试的欲望,易于接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答案:教育功能单一化:有的学校片面强化智力教育,忽视思想品德、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重教书轻育人,有的教师对后进生、双差生的鄙弃和疏于教育易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流失生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后备军”,学校教育中缺乏青春期教育,使未成年人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理、神秘感和尝试的欲望,易于接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第二章1、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 )A:亚里士多德B:克劳塞维茨C:《犯罪心理学纲要》的作者埃宾D:柏拉图答案: 《犯罪心理学纲要》的作者埃宾2、“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 )A:龙勃罗梭B:柏拉图C:弗洛伊德D:马斯洛答案:龙勃罗梭3、生物学原因论将心理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的生理因素,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由于其生理因素异于常人。
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

(二)初犯的行为特征 ◆ 犯罪行为的预谋性。 ◆ 犯罪行为的幼稚性。 ◆ 作案手段简单。
◆ 共同犯罪较多。
你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课件共28页
偶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偶犯的心理特征 ◆ 不良的需要。 ◆ 动机产生的瞬时性。 ◆ 偏执的性格特征。 ◆ 意志的两极性。 ◆ 犯罪时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
你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课件共28页
(二)惯犯的行为特征
◆ 犯罪行为的习惯性。 ◆ 行为计划的周密性。 ◆ 犯罪行为的类似性。 ◆ 犯罪行为的狡诈性。 ◆ 犯罪行为的连续性。 ◆ 犯罪行为的残忍性。
◆ 犯罪行为的坚决性。
你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课件共28页
累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累犯的心理特征
样化;而惯犯往往只精于一种犯罪方式。
你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课件共28页
(一)职业犯的心理特征:
◆ 动机特征。当职业犯从小就生活在与社会文化相对独立的不良文化群中,或长期 受某一犯罪集团的犯罪信条的影响,犯罪意识已在其心理结构中根深蒂固。少见犯 罪动机冲突或是无意识的。
◆ 性格特征。职业犯大多具有双重主导地位。(贪婪的物欲、 畸变的性欲、低级的交往需要)
◆ 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 动机特征。(刑满释放后第一次犯罪的动机冲突、犯罪合理化)
◆ 情绪情感特征。(与初犯相比,更平静、冷静;与惯犯相比,因受过监禁之
苦,更加畏惧刑罚,作案时更加谨慎。 )
你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课件共28页
◆ 与累犯的住监经历不同,职业犯与惯犯都不一定具有受刑事处罚的经历;
◆ 都已形成动力定型,犯罪心理结构良性转化的可能性小。
你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课件共28页
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

学校环境
加强校园安全建设,防止校园欺凌 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建立积极的师 生关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供 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社会环境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减少社会犯罪 和不良行为的发生;营造良好的社 会氛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 式。
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观念培养,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法制教育
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 律意识和素养。
跟踪与辅导
对接受心理干预的潜在犯罪者进 行跟踪和辅导,确保其能够持续 改变并回归正轨。同时,建立相 应的社会支持网络,为其提供必
要的帮助和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针对不同性别犯罪预防措施
男性犯罪预防
加强男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培养积极 、健康的生活方式。
女性犯罪预防
关注女性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加强家庭和社会对女性 的关爱和支持,减少她们的犯罪风险。同时,加强女性权益保护,打击针对女 性的犯罪行为。
03
青少年犯罪心理深入分析
04
理性犯罪
成年人犯罪往往经过深思熟虑 ,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利益驱动
成年人犯罪多与经济利益、权 力争夺等利益相关。
情感纠葛
部分成年人因情感纠葛而实施 犯罪,如情杀、报复等。
心理扭曲
部分成年人存在心理扭曲,通 过犯罪行为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和愤怒。
老年人犯罪心理特点
孤独感
老年人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部分老年人因此而产生犯罪动
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
汇报人: 2024-02-05
目录
• 不同年龄段犯罪心理概述 • 性别差异在犯罪心理中体现 • 青少年犯罪心理深入分析 • 成年人犯罪心理类型及案例分析 • 老年人犯罪心理特点及预防措施 • 针对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犯罪心理干预策略
犯罪心理学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个性观原则 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原则
研究的基本步骤
建立科学假设 收集信息资料 分析信息资料 作出科学结论
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法 个案追综研究法 心理测验法 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形状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
遗传的犯罪性 进化的犯罪性 是在”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下实施的”激情犯”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发展
体型说 血型说 内分泌说 染色体变异说 脑电波说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的产生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犯罪的数量和犯罪率
犯罪的类型和特征
犯罪的手段和方式特征
犯罪的组织形式特征
犯罪的性别比例特征
仍然以男性犯罪为主,但是女性犯罪有不断上升 的 趋势
女性犯罪主要集中在财产犯罪、杀人犯罪和性罪 错等方面
第二节 当前带普遍性的犯罪心理
老实吃亏心理 攀比嫉妒心理 补偿回报心理 从众同流心理 浓缩人生心理 法不治众心理 偏激浮躁和仇恨报复心理 其他类型的犯罪心理
刑法学着重研究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研究罪与非 罪的界限及量刑的依据。
犯罪心理学则侧重研究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心理 机制和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
否定说认为:
犯罪心理学中“犯罪”的概念与犯罪学 中的犯罪概念是一致的,是泛指一切比 较严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它不但包括 刑法上的犯罪行为,而且还包括其他法 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以及人们、 特别是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实施犯罪阶段的心理表现
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

结交坏朋友, 逃学,经常打 架斗殴;
抽烟、喝酒, 追求物质享受。
喜欢撒谎,口吐秽 言,人前人后表现 不一;
暴力的影响
北京市对100个在押青少年犯进行的调 查表明: 71%在押犯为抢劫罪;
75%经常观看暴力影视片。
(《从武打迷到少年犯 》 2004年5月12日央视新闻台 新闻会客厅 数据)
中国台湾地区各地方法院审理少年犯罪案件
评析
三少年与丁无怨无仇, 只是为了检验他们的 胆量而将丁杀害,且手段残忍、情节恶劣、 影响极坏。这说明少年犯罪动机浅显,戏谑 性强。少年团伙犯罪危害更大。
2005年 初在浙江 苍南猖獗 一时的少 年犯罪集 团五街帮 成员
2004年8 月落网的 专门在重 庆市抢劫 大中学生 的少年团 伙头目
青少年人犯罪类型比较
情 感 结 构
自尊与自卑的并存
情绪不稳定
不良倾向的消极情感情绪
意志的两极 性明显
意志结构
冒险侥幸性 突出
五种家庭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
家庭结构和 功能都不完 整
残缺型家庭 溺爱型家庭
溺爱放纵,缺乏 规范教育
暴力型家庭 恶习型家庭
父母有赌博、 酗酒、盗窃、 卖淫嫖娼等恶 习
贪欲型家庭
以金钱为最 高利益
对事物的兴趣发 生变化,特别关 注暴力、凶杀、 色情和网络游戏;
经常迟到、早退、旷 课,开始和社会不良 人员交往,不愿意回 家;
犯罪前的十大征兆
生活习惯和规律 发生明显变化, 突然不修边幅, 肮脏不堪或者一 反常态地梳 妆打 扮; 打击遵守纪律,要 求进步的同学,将 反社会人格作为勇 敢的表现
犯罪前的 十大征兆
江苏省青少年人犯罪状况
2000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大纲与辅导讲义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二)学习要求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懂得如何去研究犯罪心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以及学科体系。
2、掌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㈠,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义的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对广义说,即认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3个反面:其一,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包括犯罪动机的形成和转化规律,犯罪人格的形成和特征,有关刑事责任的心理因素(认识因素与认识能力,意志因素与控制能力,感情状态机器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等;其二,群体犯罪心理,主要研究在共同犯罪、集团犯罪(特别是有组织犯罪)中,各犯罪行为参与人之间的心理影响,探讨集团犯罪的首要分子和其他主犯加重处罚,胁从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教唆犯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罚的心理学依据(主观犯罪依据);其三,有关预防犯罪的心理学问题,包括犯罪心理的预测,刑罚的心理效应,罪犯心理的转化与矫治等。
1,犯罪心理绪论。
2,犯罪心理形成论。
3,犯罪心理类型论。
4,犯罪心理治理论。
二,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内容犯罪行为是是一种反社会行为,犯罪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社会心理现象,因此,犯罪心理学可看作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犯罪心理学要借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容。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基本任务是荧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索犯罪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阐明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教育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的心理升微亿依据,并在次基础上指定出符合心理规律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为智力日益严重的犯罪问题服务,以便达到维护社会治安,保证社会安全,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目的,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目的。
犯罪年龄及犯罪趋势探究.doc

犯罪年龄及犯罪趋势探究年龄的大小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同年龄阶段的犯罪人身心发育状况和社会阅历等的不同,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他们各自的犯罪率的高低,犯罪的行为模式等。
本文以犯罪年龄为犯罪的分类标准,分析各个犯罪年龄阶段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犯罪的原因,以便以犯罪年龄为依据研究犯罪的年齡趋势,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犯罪治理对策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犯罪年龄;犯罪趋势;少年期犯罪;青年期犯罪;老年期犯罪一、犯罪年龄与犯罪趋势概要1.1犯罪年龄的概念人的年龄可以划分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
犯罪年龄有刑法意义上的犯罪年龄和犯罪学上的犯罪年龄之分。
刑法意义上的犯罪年龄,是各国刑法中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及法律规定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而犯罪学中的年龄是指生理年龄。
比如,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而犯罪学中的犯罪年龄的概念是指广义的概念。
广义的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康树华先生认为是指,已满6周岁不满26岁的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不良行为。
这里的犯罪不仅包括刑法意义上的犯罪,还包括触犯社会治安管理法规的违法行为,甚至包括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
年龄因素对犯罪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人的年齡阶段可以分为青少年、中青年和老年。
青少年时期一般指14一25岁的年龄段,中青年期一般指25—60岁,老年期一般指60岁以上。
也有学者提出易犯罪年龄的概念,有学者认为易犯罪年龄是指十五六岁这个年龄段,也被称为“易发犯罪的高危年龄”又称“犯罪年龄”。
也有学者认为16到35岁为易犯罪年龄段。
1.2犯罪趋势趋势是指事物发展的动向,用“趋势”这个词表示一种向尚不明确的或只是模糊地制定的遥远的目标持续发展的总的运动。
因此,趋势是一项通过现状和历史来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活动。
如陈兴良教授述,“由于预测是基于过去和现在的已知,而过去和现在毕竟还不是未来。
因此,预测未来难免会出现某些误差。
第08章 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

四、偶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偶犯的心理特征 1.需要特征 2.动机产生的瞬时性 3.偏执的性格特征 4.意志的两极性 5.犯罪时的心理状态 (二)偶犯的行为特征 1.冲动性 2.盲目性 3.偶发性 4.单独性 5.简单性
返回
第二节 累犯和惯犯的心理
一、累犯和惯犯的概念 (一)累犯的概念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累犯是指被判处有 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 赦免以后,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的故意犯罪。我国《刑法》还规定,在刑罚执行完 毕或赦免以后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任何时候再 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二)惯犯的概念
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3.动机特征 4.情绪情感特征 5.意志特征 6.能力特征 7.法制观念 8.性格特征 (二)累犯的行为特征 1.流窜作案 2.犯罪行为的谨慎性 3.犯罪行为的残忍性 4.善结团伙,犯罪向多方向性发展
返回
第三节 职业犯心理
一、职业犯的概念 (一)定义
职业犯罪人,是指表面上有正当职业,但却以 犯罪为常业,并具有高超犯罪技巧和逃避法律追究 能力的犯罪人。 (二)西方学者对职业犯的理解 1.犯罪是职业犯罪人的专门职业。 2.职业犯罪人是一些经历过特殊“社会化”的犯罪人。
惯犯是指反复实施同类犯罪并且已形成犯罪恶 习的犯罪人。在我国,惯犯多见于财产犯罪,如走 私惯犯、盗窃惯犯、抢劫惯犯、诈骗惯犯、赌博惯 犯等。
二、惯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惯犯的心理特征
1.畸变的需要结构。 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3.作案动机特征。 4.情绪情感特点。 5.典型的犯罪性格。 6.意志特征。 7.能力特征。 8.犯罪心理形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强,并形成了 顽固的犯罪定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期的心理变化特点 1、智力变化特点 智力逐渐下降,认识能力也降低。 2、情绪情感的变化 A、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B、情绪体验强 烈;C、情感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 3、意志特征的变化 首先,控制能力降低;其次,有不良行为
老年期的心理变化特点 4、性心理的变化、再婚心理 5、人格的发展变化 A、自我中心,顽固,人性 B、猜疑性、胡乱猜测,嫉妒, C、保守性,讨厌新事物,偏好旧习惯 D、疑病: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 E、牢骚 F、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模仿性和容易受暗示性 情景性(缺乏预谋) 情绪性(冲动性) 体能性 团伙性 游戏性 反复性
暴力性和团伙性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2、青少年体能强壮和精力充沛 3、欲求最多最强烈 4、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5、青少年犯罪还和生理早熟有很大关系
老年人犯罪的特征
一、犯罪的手段的非暴力性 二、犯罪形式的单独性 三、犯罪类型的相对集中性
老年人犯罪的特点
非体能性 单独性 情景性(邻里)
老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
1、追求享乐、欲壑难添 2、心胸狭窄、斤斤计较 3、精神空虚、无所事实 4、不堪虐待,以身试法 5、维护尊严,铤而走险 6、恶习较深,重操旧业 7、倚老卖老,藐视法律 8、革命吃亏,侍机补偿 9、老无所养,生活无着
老年人犯罪改造心理分析
1、不认罪 2、自悲心理 3、心神丧失 4、希望政府宽大处理
老年人犯罪预防措施
1、老年人自我预防 A、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 B、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参见有益的社会活动 C、活到老,学到老,提高认识水品 2、家庭预防 家庭要尊老爱幼,树立良好的家风 坚决贯彻《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对丧偶的老年人再婚问题应予以考虑 3、社会预防: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加强离退休工作 人员的管理工作;加强对老年人的法制宣传。
老年人犯罪的身心基础
老年期的生理变化特点 1、运动系统的变化 老年期,肌肉水分减少,收缩和舒张能 力降低,关节不够灵活,肌肉容易疲劳, 动作迟缓,笨拙,运动幅度小 2、感觉系统变化 各种感觉系统的结构功能都会发生退行性 变化,视觉适应性和视觉敏感性降低,对 颜色的感觉能力也下降。
老年期的生理变化特点 1、神经系统的变化 老年期,神经系统衰老和快,大脑反映 速度慢,准确性降低,智力出现问题,等 等 2、性机能变化 性器官功能有很大降低。
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发育特点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 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冲突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矛盾
青少年时期身心矛盾与犯罪的关系
旺盛的精力与调节能力低的 矛盾 兴奋性高与控制能力低的矛 盾 性发育成熟与道德观念缺乏 的矛盾
青少年的心理冲突与犯罪的关系
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冲突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 好奇心强烈与辨别能力相对较低的 冲突 强烈的情绪冲动与理智控制较弱的 冲突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中壮年人犯罪特点
1、数量上看,中装年人犯罪数量没有青少 年人多,但是危害性更大。 2、类型特征:类型很广泛,种类繁多,但 财产类犯罪更多 3、犯罪手段:手段带有隐蔽性,只能化特点, 4、犯罪行为特征:具有典型的预谋性,独立 性和功利性特点。
中壮年人犯罪的特点
独立性 预谋性 智力性 功利性
年龄与犯罪的关系
对于杀人犯罪:青少年伴随着情感冲动和矛 盾激化而实施杀人的居多,因而在实施犯 罪的时候,所以在杀人的地点和手段上很 少有顾及和选择;中老年人即使有杀人动 机,也仍可能藏而不露,对实施犯罪的时 间和地点都有考虑,并反复权衡;所以谋 杀的可能性更大;
年龄与犯罪的关系
概括的讲: 青少年犯罪带有情景性、冲动性、体能性、 团伙性、缺乏预谋性; 中年人犯罪手段和方式往往带有预谋性、 欺骗性和智力性; 老年人犯罪的手段和方式往往带有非体能性、 单独性和情景性的特点。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生理发育不完全成熟 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需要繁多、欲求强烈 矛盾复杂、挫折感重
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的心理状况 1、思想开放、价值选择多元化 2、自我价值意识得到发展 3、自我意识强烈、富有挑战精神 4、重视人际交往、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 5、性格独立、开朗、合群、宽容 6、求知欲强 7、喜欢文化消费和超前消费
(一)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特点 1、形态发育: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第二 性症出现; 2、内分泌变化 青春期前内分泌小,而到青春期内分泌增加, 促进生长发育。 3、机能发育:脑机能发育;肺和血管机能; 肌肉机能;运动能力发育。
年龄与犯罪的关系
犯罪手段和方式方面的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由于体能和社会经验 的不同,因而表现在犯罪的手段和方式上 也有差异。比如青年人容易抢劫、盗窃, 而中年人容易诈骗、贪污、挪用公款,老 年人容易窝脏、销脏、顺手牵羊。 同样是性犯罪,青年人犯强奸、轮奸、卖 淫嫖娼;中壮年人则可能通奸、嫖娼、或 利用职务进行诱奸等;老年人多为利用抚 养关系诱奸,或者奸淫幼女。
第八讲
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
年龄与犯罪的关系
犯罪率方面的年龄差异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犯罪的高 发率阶段是18—25岁;其次是 14-17岁。目前来看,青少年犯罪 率比较低下。 而就女性而言,犯罪高发阶段一 般比男性晚。较男性推迟了10岁 左右。
年龄与犯罪的关系
犯罪类型方面的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犯罪也有很大差异。 少年身心发育未成熟,体力与生活经历都还相当 有限,多为简单的盗窃流氓和轻微的犯罪。 青年时期,能力增强和生理性需求日益旺盛, 实施抢劫、强奸、伤害等暴力性犯罪和侵犯人生 权利的犯罪增加。 老年期,体力和思维有很大变化,实施犯罪的对 象多为反抗微弱儿童、妇女、有生理残疾和精神 疾病的人,所以多为教唆、奸淫幼女、传授犯罪 方法等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身心基础
(二)青少年时期身心矛盾与犯罪的关系 青少年时期,身心矛盾,即:心理发展相 对滞后和生理发育相对超前的矛盾。这些 矛盾主要表现在: 1、旺盛的精力和调节能力低下 2、兴奋性高和控制能不高 3、性发育成熟和道德观念的缺乏
青少年犯罪的身心基础
(三)请少年时期的心理冲突和犯罪的关 系,而这个时期心理矛盾主要有: 1、孤独感和强烈的交往需要的冲突 2、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冲突 3、好奇心和辨别能力相对较低的冲突 4、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5、强烈的情绪冲动和理智控制能力的冲突
中壮年人犯罪的身心特点
(一)中壮年人生理发育特征 人的生理发育完全成熟,并保持着较高的 机能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器官逐 渐减退。到中年精力不如青少年强壮,很 多犯罪的更的多的依赖经验,而不像青少 年那样过分依赖体力。
中壮年人犯罪的身心特点
(二)中壮年人心理发育特征 心理特征重要有: 1、认识特征:认识范围广,理解能力提高。 2、情绪情感特征:情绪比较稳定,克制能力加强,理性色 彩很重。 3、意志方面:意志坚定,顽固,改造较为困难 4、个性特征:个性基本稳定,需要增多,负担更大;性格 也定型;对自己和社会有明确的态度,并且具备了彼此相 适应的行为方式;自我意识也存在缺陷,对自己认识也不 够,不客观,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