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七章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与沟通原则
![第七章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与沟通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7269cfe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2f.png)
第七章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与沟通原则第七章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与沟通原则关于公共关系,有学者认为,⽆论如何定义,围绕着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构成元素——组织、公众和媒体没有改变。
其中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组织,客体是公众,路径就是媒体,组织通过媒体实现同公众的沟通。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说说媒体。
第⼀节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公共关系传播概述1、传播的涵义传播⼀词源于英语communication,有“传播”、“交流”、“沟通”的意思。
我们书中对传播所下的定义是:传播是个⼈或社会组织利⽤各种媒介,有计划、有⽬的的向公众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和交流情感的活动过程。
对于传播的理解,我们应该抓住以下⼏点:(1)传播是⼀个有计划的完整过程传播的完整性符合传播学中的5W系统模式: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2)传播是⼀种双向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活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是双向的。
⼀⽅⾯,传者即组织通过⼀定的媒介和⽅式将信息传递给受者;另⼀⽅⾯,受者在接受到传者的信息后会有⼀定的反应,这种反应通过⼀定的途径反馈到传者,从⽽构成了双向的交流和沟通。
(3)传播的基本要素是信源、信息和信宿信源:信息的发布者,也就是传者。
⼀般是指某⼀个主体也即社会组织。
信息:传播的内容。
从公共关系⾓度看,信息包括传受双⽅要陈述的事实、观点、态度、情感等⽅⾯的内容。
信息的传播需要⼀定的载体,也就是传播媒介,传播媒介也称为信息渠道或信息通道,简称为信道。
离开媒介,传播也就⽆从谈起。
信宿:指接受信息的⼈或组织,也就是受者。
有效的传播,通常要对这三⼤要素做周密的思考,使其协调统⼀。
2、传播的类型(1)⾃我传播集传者与受者于⼀⾝的传播形式,如⼀个⼈的⾃⾔⾃语、⾃我陶醉、⾃问⾃答等形式,这是⼀种⼈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进⾏的⾃我⼼理平衡和调节,是个⼈内⼼的思维活动。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e283f35b336c1eb91b375d0c.png)
人际传播1、以他人为镜的人际传播的首要目的(马克思和库利的“镜中我”观点)。
以他人为镜的人际传播的首要目的是确认自己的身份,以及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
1)马克思曾注意到这个问题。
他写道:“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和自己相同的。
”“他自己的感性,只有通过另一个人,才对他本身说来是人的感性。
”2)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自我认识的形成依赖与他人的互动。
这种互动主要是他人“镜子式”的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自我根据这种镜子的“映照”进行调整以使自己不断进行社会自我的实现。
因此,人际传播是自我形成的重要机制。
自我意识的形成对自我满足及自我实现具有重要影响,与自我实际状况较为相符的自我期待有利于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
2、影响人际传播的三种“关系的讯息”。
“关系的讯息”通常没有显在的形态,是一种暗示或环顾左右而言他,需要由接受者来揣摩。
在实际的人际传播中,关系的讯息不仅通过话语,也通过声调、陈述的节奏、眼神等非语言符号显示出来,还会通过接受者的心理感受来体会。
影响人际传播的“关系的讯息”主要有以下三种:1)社会角色的讯息。
这种讯息在官本位和社会等级较为森严的社会中显得最为强大,而在强调人权意识的法制化国家则较弱。
2)伦理的讯息。
这种讯息有意无意地传播着姓氏的差异、辈分的高低、血缘或亲缘关系的远近、长幼次序等,这类关系的讯息甚至在通报姓名之时马上产生,因为一些姓氏从名字上一目了然地排出了辈分,诸如孔子之后的孔姓、朱元璋之后的朱姓等。
在传统较为厚重的地区,这种关系的讯息背后会拥有一定的权力。
3)礼节的讯息。
这种讯息显示的是一种无形的施与报的。
为了保持和发展某种既定的关系,一旦一方施与(从好话到实际的好处),不用再说什么,它本身就传达了一种礼节性的讯息,另一方至少要对等地给予回报。
3、影响“我—你”人际传播的三种密切程度。
自考传播学概论自考学习笔记
![自考传播学概论自考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a729b5683c4bb4cf6ecd147.png)
传播学概论2011年7月自考小抄_学习笔记第一章导论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2.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4.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5.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6.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7.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8.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6814d5f24693daef5ef73dba.png)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 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 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 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到目前为止, 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到目前为止,传播 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 域:
• 这种理解认为,无论两人交谈,小团体 之间的讨论,组织间的沟通,为了达到 说服效果,改变态度意见,促进双方了 解,只要在面对面的情境(face to face situation)之下,由一方传达对方的情形, 都属于人际传播的形态。实际上,这是 一种宽泛得多的理解,包含了群体传播 (如“团体”可指与个人自然发生的社 会群体,家庭、亲友、社交圈等)和组 织传播
人际传播的动机(意义)
• 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以满足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 认知自我、他人与社会 •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 情感沟通的需要
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的了际传播具 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 非制度化的传播 私密性
• C.H.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概念 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库 利提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 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 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内传播 与 人际传播
央 视 大 楼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862bb85cbe23482fb4da4cfc.png)
人际传播的言语交际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认为,人们运用语言的过程是完成一定 类型的行为,这种言语交际可以分为五类: 一、对事物的真相或价值作出判断的那些言语交际。 二、是那些行使权利施加影响或运用权利的言语交际,诸 如任命、表决、劝告或警告。 三、是说话者承担某种行动义务,诸如允诺、保证、表明 信仰或信念。 四、主要与社会行为有关,诸如道歉、祝贺、慰问或挑战。 五、是表示对某事所持态度的言语交际,如争论、答辩、 让步、假设或推测。
一、人际传播的。 其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 协作关系,也是人际传播 的一个基本动机。 人际传播的第三个基本动 机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第四,满足基于人的社会 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大致可分 为两种,一种是面对面的传播,另一种是借助某 种有形的物质媒介(如信件、电话、电报等等) 的传播。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具 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 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 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 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 1、感觉 2、知觉 3 3、表象 4、概念 5、判断 6、推理
结合以上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 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 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 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这里 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 的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 社会性和实践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 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1ae2834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71.png)
一个著名的思维定势例子是“鸟类研究者的偏见”,描述了一个鸟类研究者因为长期研究鸟类而形成了对 鸟类的思维定势,导致他无法正确识别其他动物。这个例子表明,思维定势会影响个体的思考方式和判断 力,使其难以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
案例三:情绪的自我调节
总结词
情绪的自我调节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和调 节的能力。
创新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 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采用实验、观察、 调查等多种手段,对人内传播 与人际传播进行深入研究。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联系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个体内部的信息处理和心理活动过程会影响 到人际传播的效果,而人际传播也会对人内 传播产生反作用。
区别
人内传播是个体内心的心理活动过程,不涉 及其他个体,而人际传播是两个或多个个体 之间的信息交流;人内传播是非言语性的, 而人际传播是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结合;人 内传播主要是个体对自我认知和情感的处理, 而人际传播主要是个体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人内传播是人际传播的基础,人际传播反过来也会 影响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都涉及到信息的编码、解码和 反馈等过程。
区别
01
02
03
04
人内传播是个人内部的自我传 播,信息在个人内部进行传递 和交流,没有涉及到其他个体 。
人内传播是个人内部的自我传 播,信息在个人内部进行传递 和交流,没有涉及到其他个体 。
详细描述
一个著名的自我暗示案例是“皮革马利翁效应”,它描述了一个名叫皮革马利翁的雕塑家,通过强烈的自我暗示, 将自己的雕塑作品赋予生命。这个效应表明,强烈的自我暗示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其朝着暗示的 方向发展。
第七讲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七讲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49d4921ecc7931b765ce15b9.png)
扩展阅读
1.《人际传播教程》(美)约瑟夫·A·德维托 译者:余瑞祥 汪潇 程国静 等 2.《影响力》 (美)罗伯特.B.西奥迪尼 *史上最强大、最震摄人心、最诡 谲的心理学畅销书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 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 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 象。 “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 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 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 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 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约哈里之窗说明了两个问题:自我表露和反馈。
自我表露和反馈对于有效沟通很重要,是达到扩大开放区域, 使封闭的自我向公众开放,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的两个 基本途径。
二、人际传播的形式和使用的符号 人际传播是一种符号互动。 1、面对面 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 等 2、借助听觉媒介如电话 口语、类语言等 3、借助视觉媒介如书信、网络的即时交流工具等 书面语、绘画语言等 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和动机 1、人际传播: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 息传播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 : (1)获得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要
与世隔绝的生活令人疯狂
二、人际传播的相关理论(难点)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e532c2a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9.png)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1.传播:信息流动的过程。
它涉及信息的发送、接收和共享,是社会互动的基础。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指的是个人内部的思维、情感、认知等活动的传递和交流。
3.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它可以是直接的口头交流,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符号(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进行。
4.群体传播: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群体传播通常涉及多人之间的互动,并受到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的信息交流活动,通常发生在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旨在实现组织目标。
6.把关人: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这个概念由卢因提出,指的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些人或机构会根据自己的立场、视角或目的,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控制信息的流向和内容。
7.新闻时新性:新闻事实在被及时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鲜特征。
它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颖性。
8.新闻时宜性: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最佳时间。
即为了产生最好的效果,新闻传播主体根据受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选定的宜于报道新闻事实的最佳时机。
9.独家新闻:那些新的、独自占有的,及时播发之后能产生强烈社会反响的新闻。
它可以分为相对独家新闻(时间差新闻)和绝对独家新闻(非时间差新闻)。
10.瞬态新闻:在快速传播中产生的新闻,具有时宜性强、时效性突出的特点。
它所蕴含的“报道时机”稍纵即逝。
11.新闻自由: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方面的自由。
它是新闻业的基本原则之一,旨在保障新闻的公正、客观和真实。
以上只是传播学专业考研中常见的部分名词解释,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概念和术语需要掌握。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考生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复习,以全面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知识体系。
诗歌从自我传播到人际传播
![诗歌从自我传播到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c0f80d15b7360b4c2e3f641d.png)
牡丹文学作品,以传播为前提,以传播为旨归,诗歌也是如此。
传播是诗的动力,也是诗的存在形态和展开的形态。
从传播范围的角度来划分诗歌传播的类型,从小到大可以分出如下五种: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这里只就前两种略陈一二,就正于方家和广大读者。
一、私密性与未扩散:诗歌的自我传播我们先看两个诗例。
贾岛是我们熟悉的唐代诗人,推敲的故事就发生在他的身上。
虽然这只是传说,但如此有趣的故事我们宁愿相信它是真的,即使不一定真实但用它来说明问题也是适宜的。
有一天贾岛脑海里产生了好诗,经过思考把它表达了出来: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
但对于下边一句中究竟用推好还是用敲好,贾岛一时拿不定主意。
苦吟的诗人骑在毛驴背上,边走边想,边想边走,并以手势做推敲状,不料冲撞了身为京兆尹的韩愈的车驾。
而同样是诗人的韩愈在弄清事情的原委后不仅不怪他,反而帮他做出决定。
第二个是当代诗人昌耀的例子。
几年前,昌耀因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而跳楼自杀。
离世前几天,他写下了被称为绝笔诗的一十一朵红玫瑰:一位滨海女子飞往北漠看望一位垂死的长者,/临别将一束火红的玫瑰赠给这位不幸的朋友。
//姑娘啊,火红的一束玫瑰为何端只一十一支,/姑娘说,这象征我对你的敬重原是一心一意。
本来,这写的是自己的私情,没有必要公之于众,甚至连那位滨海女子都没有必要告知她。
但诗人考虑到他将不久于人世,不能把这份感激带走,不能隐瞒他对世间美好东西的依恋,于是,他把这首绝笔诗寄给了他的编辑朋友韩作荣,韩作荣将此诗公诸于世。
举这两个例子意在说明诗歌传播中的自我传播现象。
什么是自我传播?自我传播也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体内传播等。
它是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的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自我传播既是人的生理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
它既完成了个人的生理宣泄,也实现着作为人的社会价值。
上面提到的贾岛的诗,在韩愈接受之前,它一直处于自身传播状态,是从贾岛到贾岛的传播。
这在英语里或许看得更明显,英语里主我是I,客我是M e,自我传播就是从I到M e的往复过程。
诗歌:从自我传播到人际传播
![诗歌:从自我传播到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2213a4f1770bf78a65295447.png)
世。
边 树 , 推 ( ) 下 门 。 但 对 于下 边 一 句 中究 竟 用 僧 敲 月 ” “ ” 推 好还 是 用 “ ” , 岛 一 时 拿不 定 主 意 。 吟 敲 好 贾 苦 的 诗 人 骑 在 毛 驴 背 上 , 走 边 想 , 想 边 走 , 以 边 边 并
一
第 二个 是 当代 诗 人 昌耀 的例 子 。几 年前 , 昌耀
因不 堪 忍 受 病 痛 的折 磨 而 跳 楼 自杀 。离 世 前 几 天 ,
、
私 密 性 与 未扩 散 : 诗歌 的 自我 传 播
他 写下 了被称为绝笔诗 的《 十一朵红玫瑰 》 “ 一 :一 位 滨 海 女 子 飞 往 北 漠 看 望 一 位 垂 死 的 长 者 ,艋别 / 1 将 一 束 火 红 的 玫 瑰 赠 给 这 位 不 幸 的 朋 友 。 娘
啊 , 火红 的 一 束玫 瑰 为 何端 只 一 十一 支 , 占 说 , / 娘 熏
这 象 征 我 对 你 的敬 重 原 是 一 心 一 意 。” 来 , 写 本 这 的是 自 己的 私 情 , 有 必 要 公 之 于 众 , 至 连 那 位 没 甚
我 们 先 看 两个 诗 例 。
贾 岛是我们熟 悉 的唐代诗人 , 推敲”的故 事 “ 就 发 生 在 他 的 身 上 。虽 然 这 只是 传 说 , 如此 有 趣 但
播 , 以两 人 间传 播 为 主 的 , 过 个 人 性 媒 介 所 进 是 通 行 的诗 歌 信 息 交 流活 动 。之所 以强 调 “ 人 间 传 播 两 为 主 ” 是 考 虑 到 人 际 诗 歌 传 播 有 时 难 免 会 涉 及 到 ,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398a6ae15a8102d277a22fbb.png)
传播学概论一、 名词解释(一) 五种类型的传播1.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收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包括正常形式(如感觉和知觉)和异常形式(如入睡)两种类型。
2. 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3. 组织传播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
因此,组织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传播网络、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五个要素。
4. 群体传播群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传播就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 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传播讯息。
(二) 符号1) 符号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
2) 它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
3)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三) 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四) 传播效果模式1. 子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的信息 别人了解 的信息别人不了解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但是这种理论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2cb8dbf10029bd64783e2cb8.png)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吻合, 采取原有的解释和态度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不吻合, 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强化原有基模
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基模
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下一个信息的处理
(2)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 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详尽分析可能性”的理论
核心路径 边缘路径
以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 以较为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信息
第五讲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 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 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内传播属于 人体内部的传播,但它仍然能够通过人的 活动表现出来。施拉姆这样阐释人的传播 行为:
1、一个事件发生了 2、这一事件刺激了A先生的眼、耳朵或其他感觉器官,
腺线,产生紧张(张力)、未讲话前的“感觉”等等 9、接着B先生开始按照他惯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把这些感
觉变成字句,并且从他“考虑过的”所有字句中 10、他’‘选择”或抽象出某些词,以某种方式安排这
些词,然后B先生相应地讲话,或做出行动,从而刺激了 A先生―或其他某人 11、这样,传播过程就继续进行下去 … …
C、第三,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库利是在
1909 年出版的《社会组织》 一书中提出“镜中 我”概念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 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 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 “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 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他人如何“认识” 自己的想象;二是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 想象;三是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 的情感。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 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 中我”的主要机制。 除自我认知以外,相互认知也是确立有效的社会 协作关系的重要条件。
传播学 第七章 组织传播
![传播学 第七章 组织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53a6957e770bf78a6429540d.png)
• 第一节 组织传播的内涵 • 第二节 组织传播的方式 • 第三节 组织传播的特点
第一节 组织传播的内涵
人际传播: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 动。
• 一、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就是在组织间(外部传播)、组织与组织成
员之间以及组织成员之间(内部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
• 二、不同学派对组织传播范式的理解 • (一)古典学派
员工作为组织宝贵的资源,要让组织成员参 与到对组织发展、管理的设计中,从而使组织更 好地发展。 三、组织传播的作用 (一)协调组织内成员,形成凝聚力 (二)有效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三)正确决策,保证组织合理发展
第二节 自我传播的方式
• 一、组织内传播 • (一)正式组织活动的组织内传播 1.上行传播(优缺点) 2.下行传播(优缺点) 3.横向传播(优缺点) • (二)非正式组织活动(个人身份参与其中)的
组织内传播(优缺点) • 二、组织外传播 • (一)组织的信息输入(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
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 • (二)组织的信息输出(公共宣传、广告宣传和
企业标 一、上行传播的特点 • 二、下行传播的特点 • 三、横向传播的特点
认为组织就像机械一样运转,具有专业化、标准化和 可预测的。
• (二)人际关系学派 基于霍桑实验的结果,认为使得组织更有效地提高运
作效率的条件之一即要组织成员感到快乐。为了让组织成 员快乐,传播的内容就不局限于工作问题,要倡导成员之 间的人际交流,信息以面对面为主的非正式渠道进行垂直 和水平地流动。
员工的满意度与生产效率之间的黑箱关系使 得持有人际关系运动观点的人遇到责难。 (三)人力资源学派
1第四讲传播类型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1第四讲传播类型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4a2ce51ef78a6529647d53e9.png)
•Leabharlann 新疆岩画(七)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
• 1、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意义, 熟练进行编码、解码. • 2、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 • 3、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
•
自我传播可分为条件反射 式传播、情感支配式传播、理 性支配式传播。
自我传播的产生既是人的 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 。
•
二、人内传播的主要特性
• • • •
1.隐蔽性 2.内动性 3.短途性 4、思维性
• 传播者(主我)、信息(内储信息)、语言(内部 语言)、接受者(客我)。
四、对人内传播的几点理解
• 社会生活中最直接、最常见、最丰富 的传播现象是人际传播
(4)人际传播双向性强, 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 (5) 人际传播的保密性强。
(三)人际传播的限制
• 1、发出的信息往往只在瞬间起作用。 • 2、覆盖面小,复制信息的能力不强。 • 3、适应面不及大众传播媒体广。
(四)人际传播的动机
第三讲传播类型
主讲: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 张菊兰
题 跋:
• 人类是一种社会的动物。 ——(荷兰)斯宾诺莎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
非人类社会传播(蜜蜂的“8”字舞)
传
人内传播(自己一个人—内心的交战) 人际传播(比如与朋友聊天) 群体传播(家庭、朋友、近邻、工厂、学校) 社会 传播
播 人类
组织传播(如单位里开会)
大众传播(如电台、电视发布新闻
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大众传播 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
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
一 、人内传播
• 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
传播
自我传播
• 人内传播: • ( intrapersonalcommunica tion)
自我传播
![自我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0324630a6bd97f192279e93a.png)
自我传播的核心—自我管理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人应当对自 己进行正确的认知和管理,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1.目标管理 对自己进行自我设计,涉及生活目标、职业理想、人际关系。 2.心理管理 培养自信心,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3.时间管理 完善和便于利用的信息系统。
自我传播
传播
•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 信息无处不在,只要有信息的存在,便有信息的流动, 便有了传播。传播的活动范围很广,小到日常交谈,读 报,看电视,商品广告,大到政治宣传,政策制定的实 施,大型学术交流活动等。
• 人类传播的基本材料是信息,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和 消除。符号是承载信息的象征物,它是人类社会的创造 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子系统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 素。
传播方式
非人类传播
传播
非社会传播 人类传播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社会传播
自我传播
自我传播是其他传播类型的基础。是个体对信 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维活动。思考、 内心冲突、自言自语以及发泄、陶醉等均是自我传 播。 可以说人的心理活动都属于自我传播的范围。 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不可能独立于他人和社会而单 独存在。人在思考摸索社会和自然的过程中,在了 解我自我与他人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自我 传播。
Thank you!
自我管理的过程
自我管理的过程,一定意义上就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1.正确认识自我 对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客观的评价,积极主动的面对客观世界,调动潜能 迎接挑战,建立自信心,克服恐惧。 2.正确对待自己 实行自我控制,将“现实我”转换为“理想我”。通过内部语言调节自我, 将自我设计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过程。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3.经常完善自我 通过分析、反思或日记的方式实现 i 和 me 的交流。采取适当的方式完善自我。
1第四讲传播类型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1第四讲传播类型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4a2ce51ef78a6529647d53e9.png)
• 1、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意义, 熟练进行编码、解码. • 2、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 • 3、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
• 社会生活中最直接、最常见、最丰富 的传播现象是人际传播
(4)人际传播双向性强, 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 (5) 人际传播的保密性强。
(三)人际传播的限制
• 1、发出的信息往往只在瞬间起作用。 • 2、覆盖面小,复制信息的能力不强。 • 3、适应面不及大众传播媒体广。
(四)人际传播的动机
•
换句话说,在自我互动过程中, 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期待(妻子期 待自己是个好丈夫)的印象,这些期 待具有一定的意义,个人会考虑这些 期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 2、启示
• 有助于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 的关系。
内省式思考 ——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 1、什么是内省 • 内省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 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内传播形式。
• •
库利认为: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 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 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 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 子”.
•该理论从个人和社会 的联系上说明了人际 传播的重要性。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 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 、自己对这些“认识”和“评价”的情 感。
6.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汇总
![6.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c44f1beb0717fd5360cdcdf.png)
•
•
•
(3)运动知觉: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同
物体运动的速度、观察者与运动物体的距离、观察者
本身的状态(运动或静止)等密切相关。分为: • 真动知觉:物体实际发生的空间位移所产生的知 觉。但速度太慢或太快都不会使人产生运动知觉。 似动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
其感受器是味蕾。味觉常常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他感觉相混合,
如嗅觉和味觉。味觉的适应也很快。
•
(4)肤觉
刺激物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感觉叫皮肤感觉,简 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 以上各种感觉都由机体外部的刺激物所引起,称外 部感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最重要,人类绝大部分信息都 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接受。
称肤觉。它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冷觉和热觉)和痛觉。
之三十,也可以正确地辨认出声音来哪一边)和强度
差别,成为空间定位的主要线索。
•
(2)时间知觉: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 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它并非由固定刺激所引 起,也没有专门的感受器官。 衡量时间的媒介—— 外在标尺:太阳升落、月亮盈亏、季节 轮换等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和其他客观自然 现象和计时工具为衡量时间的外在标尺。 内在标尺:心跳、呼吸、消化、排泄、 饥渴等人体内部有节律的生理过程为衡量时 间的内在标尺。
第六章
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 自我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
• •
根据传播行为的范围、途径、方式等 方面,传播被分为几个类型: 自我传播
•
•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
•
•
大众传播
这些类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衔接 和交织。
第一节
自我传播
一、自我传播、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内向传播:个人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 息进行处理的活动,即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对话 和信息交流过程。 自我传播既出于人的自我需要,也出于人的社会需 要,是人为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自我调节,在这 一过程照,既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了解环境。 自我传播具有心理学特征。孔子所谓“吾日三省吾 身”;照镜子,做鬼脸,自言自语、自我安慰、回忆等。 自我传播过程不是孤立的内在处理过程,它的两端即 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都与外部环境保持着连接。 • 自我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其他各种传播 活动的基础。
第七章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分析
![第七章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1e671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0c.png)
2 .人际传播中的自我状态与传播行为
人际传播行为与传播双方的心理状态有密切的关系。美 国心理学家埃因克 ·伯恩内(E·Berne)在《大众游戏》一
书 中,提出了一种通过分析传播双方的心理特征,进而分析人 际传播行为的方法。他将这种方法称为相互作用分析(交流 分析)。
待 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特征表现为“教诲”和“权威”,似父母对
子女,有一种绝对统治的态度和行为。 “成人”自我状态:特征表现为理智和逻辑,注意事实资料的
搜集和客观理智的分析问题,客观、冷静。 “儿童”自我状态:特征表现为感情的自然流露、冲动、服从
和任人摆布,缺乏理智的控制和独立能力。
2 .人际传播中的自我状态与传播行为
互应型传播:双方处于相同的自我状态或双 方作用平行
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 新的
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 不断
2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 H.布鲁默(1900-1987)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象征互动论》(1969) ■ 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
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 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对自己采取行 动。所以,人内传播有具有社会性和互动性的。 ■ 在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期待(父母期待自己是有 前途的子女,上司期待自己是好部下等)印象。这些期待具有一定的意义 ,个人会考虑这些期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个人又不是原封不动地接受 这些期待,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 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 以组合。如此之后的他人期待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而形成的自 我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种新的行为主体。 ■ 结论: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传播,而且与自己本身进行传播。 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 映。自我传播的意义在于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 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人际传播中的自我和认知课件
![人际传播中的自我和认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8c79ccd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f.png)
批判性思维
学会分析、评估和挑战自己的 思维过程,避免陷入认知偏差。
多元信息来源
获取多种来源的信息,以更全 面地了解事物,避免单一信息
源的局限性。
反思和自省
定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 为,发现并纠正认知偏差。
人际传播中的情感与情绪
情感与情绪的种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情感
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是人们对 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
个体在社会比较中形成自我概念,通 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 值。
自我展示与印象管理
01
02
03
有意识展示
个体在人际传播中会有意 识地展示自己的某些方面, 以给他人留下良好印象。
印象整饰
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 语言、服饰等方式来管理 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以达 到期望的效果。
自我呈现
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会根据 不同的情境和对象调整自 己的呈现方式,以符合对 方的期望和喜好。
自我认同与人际关系
自我认同
个体在人际传播中会寻求 他人的认同和肯定,以增 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 体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自我效能感
个体在人际传播中会形成 自我效能感,即对自己在 人际关系中的能力和价值 的认识和评价。
人际传播中的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的种类
文化差异障碍 在跨文化沟通中,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 障碍,需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寻找共同 点并建立共识。
沟通技巧的提升
反馈技巧 反馈是有效沟通的重要环节,通过提供及时、具体和建设 性的反馈,可以帮助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提问技巧 提问是促进沟通的有效手段,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可以引导对方表达意见和观点,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想法和 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其他类型传播的区别: 人际传播:I I(传、受者皆明确,是个人) 行为主体为两个 自我传播:I me 行为主体为一个 大众传播:传者明确,受者模糊 组织传播:传受者皆明确,都是组织
二、人际传播的形式
以个人名义通过面对面、媒介及其专业通信软件 所进行的信息传递过程和行为。 1.直接传播:以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言 等进行的面对面的信息的直接交流。
第七章
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自我传播的过程和主要特征 掌握人际传播的功能、特征、动机、基本技能和影响因素 理解人际传播中的自我状态与传播行为
第一节
自我传播
一、定义
人内传播、内在传播、内向传播 是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从外部接收来的信 息进行处理的活动。== “思考”。 对话 “主我”(I) “客我”(Me) 自我传播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 础,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 映,这种反映是一种具有独自的特殊规律的能 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传播者 儿童 成人 父母
交叉型传播之一
传播者是以成人对成人的态度传播信息,而受传者则是以 儿童对成人,或父母对成人的态度作出反应。 受传者 成人 父母 儿童
传播者 成人 父母 儿童
交叉型传播之二
由于传播者的态度不正确而产生的居高临下、自由放肆 等,而对方难以接受,以同样的态度回应。
传播者 成人 父母 儿童
五、主要特征
1、隐蔽性:活动过程隐藏于自身 2、内动性:传播活动都是发生在自己的内心世界。 3、短途性: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完成“主我”与“客 我” 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对话 。 4、思维性:是个人的意识的思维活动过程。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含义
基本含义: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并维持这种关系而 进行的信息交换。 从广义上,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活动。 从狭义上,是在两人或两人以上凭借简单媒体(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 传播媒体)或直接面对面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G.H.米德(1863-193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从传播和社会 互动的角度考察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精神、社会与 自我》(1934) 米德在研究人的內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 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主我(I):意愿和行为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所从 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客我(me):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是自我 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所以,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也 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四、自我传播的一种形式——內省式思考
內省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也是一种重要 的人内传播形式。 內省的类型: A 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目的为完善 个人的品德和行为,长期目标性、连贯性——自 我修养 B 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 思活动——“內省式思考”
內省式思考的发生: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 况时才会活跃起来。 內省式思考的过程:人的头脑中浮现出他人的形象——分析 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别人对该问题会采取什么态度—— 然后形成个人自己的态度轮廓,考虑自己该怎么做。在得出 结论之前,个人会把自己迄今为止有关该问题的社会经验和 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他们的意义重新进行解释、选择、 修改、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状况相适应的新的意义 和行为。 內省式思考的过程是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 內省式思考的过程是一个社会过程 內省式思考活动,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 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內省式思考活动既超越既有意义又开创新意义、超越既有行 为方式又开创新的行为方式,与人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人是社会动物,个人离开了他人,离开了与他人的社会社会交往和协 作,同样不能生存。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个人要与他人建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一个基本前提是既要了解自 己,又要了解别人,还要让他们也了解自己。这就涉及到自我认知和相互认 知问题。
(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的需要。
社会交往中严格按照人们在社会上被公认的关系或色行事
时间因素、空间距离、物理环境
六、人际传播的心理分析
1.人际传播的动机分析 (1)为了获得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的信息情报。
个体生活在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中,要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及 时了解环境的变化,以调节自己的行为,适应新的变化,获得生存和发展下 去条件。了解环境变化的途径就是通过交流信息。
(交谈、辩论、演讲和推销等)
2.间接传播:借助于信件、电话、电报、互联网等媒 介和专业通信软件进行的信息交流。
三、人际传播的特征
1. 产生于两个以上的明确的人之间。 2. 传受双方传授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信息丰富。表情、 眼神、动作等多手段运用,传递的信息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 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 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这是由人的社会性、人际关系的社会性、 人际传播语言的社会性决定的。 5.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 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是 建立在自愿和合意的基础上。 不足:覆盖面有限,复制信息的能力不强; 存在一定的传播障碍(语言、组织、时空、环境、职业 等障碍) 信息容易丢失(会话双方所有感觉器官都发挥作用的基 础上才能获得有效的人际传播)。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H.布鲁默(1900-1987)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象征互动论》(1969) 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 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 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对自己采取行 动。所以,人内传播有具有社会性和互动性的。 在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期待(父母期待自己是有 前途的子女,上司期待自己是好部下等)印象。这些期待具有一定的意 义,个人会考虑这些期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个人又不是原封不动地 接受这些期待,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 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 上重新加以组合。如此之后的他人期待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 而形成的自我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种新的行为主体。 结论: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传播,而且与自己本身进行传播。 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 映。自我传播的意义在于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 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受传者 成人 父母 儿童
隐含型传播
传播者会兼有两种自我状态,一种自我状态很明显,另一 种自我状态是隐含在前一个明显的状态中,但他实际上要 表达的是隐含的信息。
传播者 父母 成人 儿童
受传者 父母 成人 儿童
七、人际传播的技能
1、自我表露:指人们自愿地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他 人的一种行为。 表露的媒体:
互应型传播:双方处于相同的自我状态或双 方作用平行 人际传播行为 交叉型传播:传受双方的自我状态不平行的 人际传播 隐含型传播:传播者兼有两种自我状态:明 显和隐含
互应型传播之一
双方都处于相同的自我状态 传播者 受传者 儿童 儿童 成人 成人 父母 父母
互应型传播之二
双方虽然不是处于相同的自我状态,但相互作用是平行的。 受传者 儿童 成人 父母
待
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特征表现为“教诲”和“权威”,似父母对 子女,有一种绝对统治的态度和行为。 “成人”自我状态:特征表现为理智和逻辑,注意事实资料的 搜集和客观理智的分析问题,客观、冷静。 “儿童”自我状态:特征表现为感情的自然流露、冲动、服从 和任人摆布,缺乏理智的控制和独立能力。
2.人际传播中的自我状态与传播行为Leabharlann
施拉姆的描述: 1.一件事发生了…. 2.这件事刺激了A先生的眼、耳朵或其他的感觉器官,造 成….. 3.神经搏动达到A先生的大脑、又到他的肌肉和腺线,产 生了紧张,即未有语言之前的“感觉”等 4.然后,A先生按他惯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把这些感觉变成 字句,而且从“他考虑到的”所有语句中, 5.他“选择”或抽象出某些字句,他以某种方式安排这些 字句,然后 6.通过声波和光波,A先生对体外发送 7.或储存在大脑……
四、 人际传播的功能
1.传递信息:环境的复杂、社会生活的变化,都需要我们采取 适当的方式、方法去面对,如何达到适当,就需要事前的信 息收集和准备。 2.协调传受双方的人际关系。人际传播能够形成和发展人际关 系;人际传播具有协调彼此行为的作用。有人认为,人际传 播的意义不在于它所传递信息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促进了 传受双方相互间的了解,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3.促进人们相互之间交换知识、借鉴经验 人际传播——无形学院、看不见的学院 4.调节情绪,形成积极的心理氛围。传播对象的特定性决定了 传播时双方会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情况与特点,注意传播内容、 传播方式等的选择,从而形成一种愉悦的氛围。
二、自我传播是生理和心理相结合的过程
这是从自我传播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来解读的。
自我传播是人类为了适应周围环境而进行的自我调节。 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协调,对从外部环境 中接收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处理、分析、综合、取舍、储存、再现、 提取和创造性利用等一系列的认知、思维过程。 生理过程: 感官刺激 神经传导 大脑活动 肌体反应 心理过程: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三、自我传播是社会心理过程
任何一种人类的社会传播都必须具有双向互动性,自我 传播是否具备双向互动性呢? 有人认为自我传播是人体内的信息传递,不具有互动 性,因而不属于社会传播,但一些传播学者在观察、分析自 我传播的过程后,发现自我传播不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而 且具有明确的互动机制。 关于人的自我的看法,唯心论者认为,人的自我是绝对 精神的体现,是一种孤立的事物,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为 代表。在这种观点下,自我完全是一种超社会、个人主义和 利己主义的东西,他人的存在受到无视和否定。但近代社会 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是在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中 形成的,并不是封闭和孤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