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讲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讲稿
教材:田德禄.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
章节:各论P210(泄泻)上课时间:2007年9月
一、概述
(一)定义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为多见。
“骛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下利”、“溏糜”皆为本病的别名。
(二)源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盛则濡泄”。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素问风论》:“食寒则泄”
《医宗必读泄泻》总结前人治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三)范围
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过敏性肠炎、肠道激惹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症等引起的泄泻,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二、证候特征
(一)以大便清稀为主要表现
(二)表现各异,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稀,甚至如水样;大便稀薄,完谷不化。
(三)伴随症状,可见脘腹不适,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
四、诊断要点
(一)主要依据:大便粪质清稀或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稀,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
(二)伴随症:腹痛腹胀等
(三)起病方式:
1.起病暴泻,起病突然,病程较短,可伴恶寒发热等症。
2.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四)饮食不节:受寒热或情绪影响可诱发。
(五)实验室: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结肠X线或电子结肠镜检查。
(六)需除外:某些生理习惯性的便次增多,以及其他病症中出现的泄泻症状。五、鉴别诊断
1.痢疾:两者均有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痢疾的特点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便为主症。
2.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同时并作的病证,其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多凶险。
六、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暴泻与久泻
一般而言,暴泻者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泄泻次数频多;久泻者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泄泻呈间歇性发作。
2.辨虚实
急性暴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慢性久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证。
3.辨寒热
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者,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者,多属热证。
4.辨证候特征
外感泄泻,多挟表证,当进一步辨其属于寒湿、湿热与暑湿。寒湿泄泻,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泻多鹜塘;湿热泄泻,舌苔黄腻而脉象濡数,泻多如酱黄色;暑湿泄泻,多发于夏暑炎热之时,除泄泻外,尚有胸脘痞闷,舌苔厚腻。
食滞肠胃之泄泻,以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为特点;肝气乘
脾之泄泻,以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为特点;脾胃虚弱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夹有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黄肢倦为特点;肾阳虚衰之泄泻,多发于黎明之前,以腹痛肠鸣,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为特点。
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故其治疗原则为运脾化湿。
六、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1.寒湿泄泻
症状:
●主症: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有时如鹜溏。
●兼次症:腹痛肠鸣,闷食少,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
●舌象:苔薄自或白腻。
●脉象:濡缓。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
藿香¡ª辛温散寒,芳香化湿;
白术、茯苓、陈皮、半夏¡ª健脾除湿;
厚朴、大腹皮¡ª理气除满;
紫苏、白芷¡ª解表散寒。
临床应用:
表邪偏重:加荆芥、防风或用荆防败毒散;湿邪偏重:胃苓汤;寒重于湿:理中丸加味。
2. 湿热泄泻
症状:
●主症: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
●兼次症: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
●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
葛根—解肌清热,煨用能升清止泻;
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
甘草—甘缓和中。
3.暑湿泄泻
●主症:夏季盛暑之时,腹痛泄泻,泻下如
水,暴急量多,粪色黄褐。
●兼次症:发热心烦,胸闷脘痞,泛恶纳呆,
自汗面垢,口渴尿赤。
●舌象:舌质红,苔黄厚而腻。
●脉象:濡数。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黄连香薷饮。
黄连——苦寒清热,兼能燥湿为君
香薷、厚朴——祛化湿,行气除满
可加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茯苓、苍术、泽泻健脾燥湿,分利二便。
4.食滞肠胃
症状:
●主症: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之物。
●兼次症: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舌象:舌苔垢浊或厚腻。
●脉象:滑大。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
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和胃;
半夏、陈皮—和胃降逆;
茯苓—健脾祛湿;
连翘—清热散结。
若食滞较重,脘腹胀满,泻下不爽者,可因势利导,采用“通因通用”之法,加大黄、枳实、摈榔或用枳实导滞丸以消导积滞,清利湿热。积滞化热者加黄连,呕吐甚者加法半夏、豆蔻仁和胃降逆止呕。
5.肝气乘脾
●主症: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
●兼次症: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矢气频作。
●舌象:舌苔薄白或薄腻。
●脉象:细弦。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
白术¡ª¡ª健脾补虚;白芍¡ª¡ª养血柔肝;
陈皮¡ª¡ª理气醒脾;防风¡ª¡ª升清止泻。
还可配伍枳壳、乌药、玫瑰花等疏肝健脾理气之品。
临床应用
若夹有湿热,大便夹有粘液,可加黄连、黄芩等清肠化湿。反复发作不已者,可适当加人酸涩收敛之品,如乌梅、木瓜、诃子等。若脾气虚弱者,可加服参苓白术丸。证情平稳时,可服逍遥丸以善后。
6.胃虚弱
●主症: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即增多,夹见水谷不化。
●兼次症: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少华,肢倦乏力。
●舌象:舌质淡,苔白。
●脉象:细弱。
治法:健脾益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