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录自《温热经纬》)
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慢性反复发热
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慢性反复发热摘要: 甘露消毒丹为治疗湿热之良剂,湿热毒邪是湿温的致病原因,湿蕴毒留是湿温的病机基础,临床以身热困倦、口渴尿赤、苔黄腻诸证为诊断要点,治疗病症都具有湿热之性、毒热内蕴的特点。
临床上应用本方治疗湿温气分证,近年来,经临床实践证实,运用此方加减可治疗各科多种疾病,广泛用于治疗急慢性传染病、内科、妇科、儿科、泌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疾病,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慢性反复发热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甘露消毒丹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慢性反复发热1.甘露消毒丹为叶天士所创之方,首载于《医效秘传·卷二》,叶天士在书中云:“时毒疠气,必应司天,癸丑太阴湿土气化运行,后天太阳寒水湿气合德,兵中运之火,流行气交,阳光不治,疫气乃行,故凡人之脾胃虚北者,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当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干焦者,湿邪犹在气分,用甘露消毒丹治之。
” 本方由飞滑石、黄芩、茵陈、藿香、连翘、石菖蒲、白豆蔻、薄荷、木通、射干、川贝等药组成。
黄芩清热燥湿,藿香、石草蒲、茵陈皆芳香之品,有化湿辟秽之功,湿热蕴蒸,易化痰浊,故用川贝母清热化痰,薄荷配连翘轻清宣透,疏通气机,透热达邪,连翘、射干清热解毒,茵陈、滑石、木通清利湿热。
诸药配伍,具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功效,是治疗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病症的著名方剂。
近年来,经临床实践证实,运用此方加减可治疗各科多种疾病。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称之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
其治疗的病症,大多都属于湿热证,涵盖了温病(以湿热病、暑热病、温热挟湿病为主)及与其相关的临床各科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感冒、发热,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肝硬化、胆囊炎,胃炎、胃肠炎、泄泻,肾病,皮炎,湿疹,带状疱疹,急性腮腺炎、慢性咽炎,散发性病毒性脑炎,流行性脑炎等疾病。
本人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慢性反复发热患者取得较好疗效【1】。
临床病例:患者王**,男,54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5+年,心累气紧8+年,复发加重4天于门诊入院。
中医(专长)-方剂学-祛湿剂
第十六单元祛湿剂(一)概述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袪湿剂。
属于“八法”中“消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者,每因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湿邪所致。
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多为肌表为病。
内湿者,每因恣食生冷,过饮酒酪,湿困脾胃,中阳不振所致。
症见脘痞腹满,呕恶泻痢,黄疸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为病。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
表湿甚者可以内传脏腑,内湿重者亦可外溢肌肤。
病情又有寒化、热化、属虚、属实、夹风、夹暑等复杂变化。
故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虚实寒热、兼夹等因素。
(2)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3)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二)燥湿和胃剂平胃散《简要济众方》【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
以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苍术为君,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臣以厚朴,芳化苦燥,行气除满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助苍术、厚朴之力。
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姜、枣为佐,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
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必考知识点:祛湿剂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必考知识点:祛湿剂茵陈蒿汤黄胭脂大黄茵陈蒿(君) 栀子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急性肝炎,重症肝炎,黄疸出血型钩体病,胆囊炎,胆结石,蚕豆黄,高胆固醇血症,崩漏,带下,皮肤病。
三仁汤三仁扑通滑竹下(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君厚朴通草滑石竹叶半夏功效:清热利湿,宣畅气机。
主治:湿温初起,湿重于热。
急性胃炎,肠炎,急性肝炎,流感,肾盂肾炎,肠伤寒,副伤寒。
栀子大黄汤:枳实之子吃大黄枳实豆豉栀子大黄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酒疸。
心中懊。
或疼痛烦热,小便不利等证。
栀子柏皮汤黄伯知子老(黄伯伯知道他的儿子是否有出息时,他已经老了) 栀子黄柏甘草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身热发黄。
藿朴夏苓汤三人腹泻吃藿朴夏苓汤杏仁苡仁白蔻仁赤茯苓泽泻豆豉藿香厚朴半夏猪苓功效:清热利湿,宣畅气机。
主治:湿温初起,湿重于热。
甘露消毒丹秦香莲被射中,花和尚都沉痛。
黄芩藿香连翘贝母射干滑石薄荷菖蒲豆蔻仁茵陈木通功效:清热利湿,化浊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初起,邪在气分。
身热困倦,汗出而热不解。
传染性肝炎,胆道感染,胃肠炎,肾盂肾炎,流感,乙型脑炎,肠伤寒,菌痢,伤寒,风湿热,肾病,过敏性紫癜,白血病,病毒性心肌炎。
连朴饮廉颇下庐山智斗菖蒲。
黄连炙厚朴制半夏芦根炒栀子炒豆豉菖蒲功效: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胃肠湿热及湿温。
蚕矢汤芩连半夏舞木瓜一桶草纸卷蚕砂黄芩黄连半夏吴茱萸木瓜薏苡仁通草焦山栀大黄豆卷晚蚕砂功效:清热利湿,升清降浊。
主治:湿热内蕴,霍乱吐泻。
八正散扁鹊登黄山,六一通车(六一散)萹蓄瞿麦灯草大黄山栀子滑石炙甘草木通车前子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热淋。
尿频涩痛,甚则癃闭。
急性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急性前列腺炎,乳糜尿,尿潴留,不明原因的血尿。
石苇散葵韦惧滑车。
冬葵子石韦瞿麦滑石车前子功效:清热利尿,通淋排石。
主治:热淋。
二妙散二妙散治苍白苍术黄柏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痿证。
身热倦怠,下肢痿软。
湿热带下,下部湿疮。
the 甘露消毒丹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体会guide download
・古方今用・甘露消毒丹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体会李 婷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475000) 甘露消毒丹出自《温热经纬》,属于清热祛湿剂,书中载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湿温、时疫之邪留恋气分,湿热并重之证,尤其在夏令暑湿季节最为常用。
但笔者在临床中根据其精巧的药物配伍,将其应用范围扩大,用于失眠、多汗、高热、呃逆等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失眠 张某,女,80岁,夜寐差10余d,患者从10余d前开始出现夜不能寐,伴纳呆,心烦,口干不欲饮,乏力体倦,心下痞闷,大便干,2、3d1次,舌苔白厚腻,根部色黄,脉滑数。
诊断:失眠(湿热内蕴型)治则:清热祛湿安神。
方药:甘露消毒丹:白豆蔻、滑石各12g,茵陈、石菖蒲各15g藿香、连翘、薄荷各10g,浙贝母8g,射干9g,黄芩6g,木通3g,2剂药后诸症大减,夜寐佳,能进食,精神爽,且患者自述舌苔呈块状脱落,继服2剂善后。
按:失眠,中医病名为“不寐”,历版教材中将其病机分为: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胆气虚,痰热内扰,肝郁化火等型,且笔者翻阅了多本医案医话均未见由湿热论治该病者。
但患者一派湿热表现,若只给予安神之剂,而不祛湿热之病本,恐难奏效,临床中既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证,也不可拘泥于教材和前人。
故大胆给予甘露消毒丹,方中重用滑石、茵陈蒿、黄芩3药以清热利湿;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浊;射干、贝母降肺气,利咽喉;木通助滑石、茵陈清热利湿;连翘协黄芩清热解毒。
未加一味安神药而获安神之效,足见辨证论治之关键。
2 自汗 赵某,女,62岁。
多汗1月余,多汗,动益甚,乏力体倦,夜寐差,纳呆,免强进食后胃脘部不适,二便正常,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诊断:自汗(湿热内蕴型)治则:清热祛湿,方药: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射干:白豆蔻、滑石各12g,茵陈、石菖蒲各15g,藿香、连翘、薄荷各10g,浙贝8g,黄芩6g,木通3g,3剂,药后自汗大减,夜安,纳佳,偶有胃脘部不适,舌红苔微黄,脉濡数,继服上方2剂,诸症愈。
方剂学——祛湿剂(二)
方剂学——祛湿剂(二)青医君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1、八正散的功用是A、清胆利湿,化痰和胃B、清热祛湿,利胆退黄C、泻火凉肝,清热利湿D、利湿化浊,清热解毒E、清热泻火,利水通淋2、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苔白,口不渴,脉弦细而濡,治宜选用A、再造散 B、败毒散C、三仁汤 D、羌活胜湿汤 E、九味羌活汤3、甘露消毒丹的功用是A、清胆利湿,化痰和胃 B、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C、泻火凉肝,清热利湿 D、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E、清热泻火,利水通淋4、连朴饮的功用是A、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B、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C、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D、行气降浊,宣化寒湿 E、温中行气,燥湿除满5、原方用法要求药后“多饮暖水”的是A、生脉散 B、五苓散 C、玉屏风散 D、桑螵蛸散E、天台乌药散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八正散以滑石、木通共为君药,清热,利湿,利水通淋;臣以萹蓄、瞿麦、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佐以山栀子清泄三焦,通利水道,大黄荡涤邪热,通利肠道。
诸药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E对)。
2、【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头痛恶寒但未见浮脉,提示此为卫阳被遏所致;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脉濡,提示有湿困;午后身热,舌苔白,口不渴,提示热为湿遏。
再结合此证以头痛恶寒及湿困症状为主,可诊断为暑温夹湿,当解暑清热利湿并宣畅湿困之气机,宜选三仁汤(C 对)——以滑石为君,清热利湿而解暑;臣以“三仁”宣畅三焦气机助祛湿(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白豆蔻芳香化湿,畅中焦之脾气以助祛湿;薏苡仁淡渗利湿以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再造散功用为助阳益气,解表散寒,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A错)。
败毒散功用为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B错)。
羌活胜湿汤功用为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D错)。
九味羌活汤功用为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E错)。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录自《续名医类案》[组成]飞滑石十五两(15克)淡黄芩十两(10克)绵茵陈十一两(11克)石菖蒲六两(6克)川贝母木通各五两(各5克)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各四两(各4克)[用法]生晒研末,每服三钱(9克),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功用]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
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等,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
并主水土不服。
[方解] 本方主治湿温、疫毒邪留气分,湿热并重之证。
湿热交蒸,则身热肢酸倦怠;热毒上攻,则咽颐肿痛而渴;热为湿遏,不得发越,则郁而为黄;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甚或淋浊、泄泻。
观其舌质不绛,舌苔或白或腻或黄,知邪仍在气分,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法。
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三药为君,其中滑石清热利湿而解暑;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者相伍,清热利湿,两擅其长。
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木通为臣,石菖蒲、藿香辟秽和中,宣湿浊之壅滞;白豆蔻芳香悦脾,令气畅而湿行;木通清利湿热,导湿热从小便而去。
热毒上壅,咽颐肿痛,故佐以连翘、射干、贝母、薄荷,解毒利咽,散结消肿。
诸药相合,重在清热利湿,兼事芳化行气,解毒利咽。
使湿邪得去,毒热得清,气机调畅,诸证自除。
[运用]1.此为夏令暑湿季节常用方剂,应用比较广泛,王士雄誉之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
以身热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为证治要点。
2.若黄疸明显者,宜加栀子`大黄以清泄湿热;咽颐肿甚者,可加山豆根`板蓝根等以解毒消肿禾咽。
3.适用于肠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等属湿热并重者。
[文献摘要]《温热经纬》:“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湿热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满,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秘,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
李士懋:甘露消毒丹临床运用经验
李士懋:甘露消毒丹临床运用经验故国医大师李士懋在临床上善用经典名方,常根据辨证的结果选用古代经典名方加减化裁,不过分拘执于原方的君臣佐使和用量,而是掌握其药物性能灵活应用。
现就李士懋临证运用甘露消毒丹经验介绍如下。
甘露消毒丹的由来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解毒丹,首载于叶天士所著的《医效秘传》,用于治疗湿温时疫。
《医效秘传·瘟疫附》说:“先生云时毒疠气,必应司天。
癸丑太阴湿土气化运行,后天太阳寒水,湿寒合德,挟中运之火,流行气交,阳光不治,疫气乃行。
故凡人之脾胃虚者,乃应其厉气,邪从口鼻皮毛而入。
病从湿化者,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
当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干焦者,湿邪犹在气分,用甘露消毒丹治之”。
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极为推崇该方,将其称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
《温热经纬·卷五方论》说:“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
《六元正纪》五运分步,每年春分后十三日交二运,徵火旺,天乃渐温;芒种后十日交三运,宫土旺,地乃渐湿,温湿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
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
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
并主水土不服诸病。
”甘露消毒丹的组成和功效甘露消毒丹的药物组成以及用量是:飞滑石十五两、绵茵陈十一两、淡黄芩十两、石菖蒲六两、川贝母五钱、木通五钱、藿香四两、射干四两、连翘四两、薄荷四两、白豆蔻四两。
各药晒燥,生研细末。
每服三钱,开水调服,日二次。
或以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其中滑石既可清热,又可淡渗利湿;茵陈既可清热,又可芳香化湿,还可醒脾和中;黄芩既可清热,又可苦寒燥湿。
三药相合,清热利湿,共为君药。
石菖蒲、藿香、白豆蔻助茵陈芳香化湿、醒脾和中;木通助滑石、黄芩清热利湿和苦寒燥湿。
中医《方剂学》祛暑剂(祛暑利湿)——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
中医《方剂学》祛暑剂(祛暑利湿)——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一、组成茯苓一两(30克)、甘草二两(6克)、白术炙,半两(12克)、泽泻一两(15克)、官桂去皮,二两(3克)、石膏二两(30克)、寒水石二两(30克)、滑石四两(30克)、猪苓半两(15克)。
二、用法为末,每服三钱,温汤调,新汲水亦得,生姜汤尤良。
小儿每服一钱,用如上法(现代用法: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服)。
三、歌括桂苓甘露猪苓膏,术泽寒水滑石草;清暑泄热又利湿,发热烦渴一并消。
四、功用祛暑清热,化气利湿五、主治中暑受湿。
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下。
六、方解本方即六一散合五苓散(见祛湿剂)再加石膏、寒水石而成。
主要用于既受暑热所伤,又有水湿内停之证。
暑热伤人,故见发热头痛;热盛伤津,故见烦渴引饮;湿盛于里,阻滞气机,故见小便短少;暑湿俱盛,内伤脾胃,升降失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下”之证。
治法上,既要清解暑热之邪,又要助膀胱气化而利小便。
故方中用六一散祛暑利湿,配伍石膏、寒水石之大寒,以加强清解暑热之功;再用官桂助下焦气化,合猪苓、茯苓、泽泻以利水去湿,白术健脾,使升降之机得以恢复正常,则使暑消湿去,诸证自愈。
本方清暑利湿之力较大,对暑湿俱盛,证情较重者适用。
《儒门事亲》)以本方去猪苓,减三石用量为一半,加人参、霍香各半两,葛根一两,木香一分,亦名桂苓甘露,主治伏暑烦渴,脉虚水逆,以及大人小儿暴注泻水不已。
八、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夫暑湿一证,有伤于表者,有伤于里者。
在表者邪留经络,当因其轻而扬之;在里者邪留脏腑,非用重剂清热利湿,终归无济。
石膏、寒水石,大寒质重,直清肺胃之热;滑石寒能清热,滑能利窍,外开肌表,内达州都;猪苓、茯苓、泽泻,导湿于下,从小便而出;然湿为阴邪,无阳则不能化,虽利湿而湿亦不能尽除,故用肉桂之辛热,以散阴邪;加白术扶土和中,安内攘外。
此方用三石以清上焦,五苓以利下焦,甘草以合上下,亦治之大法耳”。
第71讲清热祛湿:三仁汤(二)甘露消毒丹当归拈痛汤
第71讲清热祛湿:三仁汤(二)甘露消毒丹当归拈痛汤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三仁汤的临床应用。
三仁汤现在在临床上已经突破了在《温病条辨》原著里主治提到的温病初起或者暑温挟湿这个前提。
现在的内伤杂病当中也广泛使用了三仁汤,这方面临床报道很多。
我个人觉得这个方具有它一定的优势,它对湿邪用三焦分消,同时畅通上中下气机,符合三焦水道这个生理特点。
所以在祛除水湿之邪的时候,它全方药性平和,适合于服用时间较久,副作用较小。
所以很多疾病过程当中产生水湿,因为慢性疾病不断产生水湿过程当中,这个方在疏理水湿方面是比较适应的。
这里我举内伤杂病当中一些比较灵活运用三仁汤和习惯上传统主治有一定差别的地方,举一些病案。
比如说我们在用三仁汤治疗外感疾病伤湿的过程当中,偶然发现就是它对一些我们五官有筋肉瞤动这类特点的有缓解作用,水湿浸渍在筋肉,由于引起或者身上肌肉跳动,或者比如说我们眨眼睛。
我记得在带研究生临床实习的时候,过去看有一个农村的女孩子感冒了,来看病看的是感冒,当时就有我们年轻医生先给她检查,检查完了到我这里辨证论治呢当时用的三仁汤,开了两剂药,当时针对感冒来的。
因为作为临时发病是感冒,所以开了两剂药呢,她家里她母亲给她抓了一副药,吃了以后过两天,她母亲带她又来了,来了一般我们都研究生、年轻老师先接诊检查。
她来的目的她说要查上次那个方,还想抓一副吃,上次我只抓了一副,那方药房收走了。
所以问她你现在怎么样?她说感冒好了,我还想吃一副那个药,那感冒好了为什么要吃呢?她说小孩子一两个月一直眼睛有点水汪汪特别眨眼睛,好像她们觉得是个坏习惯,光认为她一个习惯眨眼睛。
结果吃了这个药以后她家里觉得不知不觉感冒好了呢,眼睛也不眨了。
经她这样一提示,我们一位研究生他想起上次检查的时候觉得这孩子怎么老是眨眼睛?因为当时主要是考虑感冒,我们有个研究生一看呢果然她的眼睛不眨了,因为当时大家也都觉得这个小孩子眼睛眨得很厉害,连续的眨眼睛。
刘应龙应用甘露消毒丹治疗儿科疾病的经验论文
·174·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2月第38卷第2期Int J Trad Chin Med, February 2016, V ol. 38, No.2·经验与心得·刘应龙应用甘露消毒丹治疗儿科疾病的经验袁建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解毒丹,是清代名医王孟英治疗湿温时疫的代表方剂,该方清热解毒、淡渗利湿、芳香化浊,用于湿温邪在气分诸证,疗效甚佳。
消除湿热毒邪,有如“甘露”降临而暑气潜消,故称为“甘露消毒丹”[1],原方组成:白豆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石菖蒲、浙贝母、黄芩、连翘、射干、薄荷。
刘应龙为四川省宜宾市名老中医,从事儿科诊治三十余载,辨证严谨,临床上注重理解和领会经方、时方的配伍要义,并遵其宗旨灵活运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仅以其对甘露消毒丹的灵活运用于儿科为例,阐述其中医思维路径,由于巧对病机,故屡获佳效。
1病例介绍1.1 暑湿感冒发热案:患者,男性,8岁,学生。
2013年7月6日初诊。
主诉:反复发热3 d。
患者3 d前因淋雨受湿出现发热(体温38.5~39.6 ℃),鼻塞流涕,阵咳有痰,口渴,恶心,食少,查血常规、胸部X线未见异常;经抗感染、退热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反复。
刻诊:发热(体温39.8 ℃)、午后尤甚、汗出不畅、心烦头晕、肢倦、胸闷欲呕、纳差、口干苦、尿短赤、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中医诊断:暑湿型感冒,治宜清热利湿、疏解气机。
予以甘露消毒丹加减:白豆蔻(后下)8 g、茵陈15 g、滑石15 g、通草10 g、石菖蒲10 g、黄芩10 g、金银花15 g、连翘10 g、浙贝母10 g、射干10 g、薄荷(后下)8 g、藿香10 g、神曲15 g、甘草6 g,水煎服,1剂/d,每间隔4 h服药1次,汗出热退即停药。
嘱停服其他药物。
服药1剂后,患者身热渐退,体温38.0 ℃。
3剂后热退身凉,体温正常,神清气爽,胃纳改善,体力恢复,余无不适。
使用甘露消毒丹的成与败——医案3则
使用甘露消毒丹的成与败——医案3则今日立春,本该写篇应景儿的文,发现各大中医公众号已经发布了不少关于立春养生的好文章,自问我写不出更好更有深度的来,于是今天就不应景儿了。
前两天整理了温病笔记,趁热打铁写一篇我使用甘露消毒丹的几个小案子,有成有败。
从我自己的一次治疗说起……去年2016年7月份的某一天,我咽喉疼痛,开始没当回事,后来疼痛加重又兼沙哑。
5月份有次嗓子疼,我用的封髓丹治好,这次又用封髓丹,竟无效。
又一日,我去姜宗瑞老师那里跟诊,闲暇时说起我咽喉痛,老师看了舌苔,简单摸了个脉,说:“你这个可以用甘露消毒丹”。
甘露?咳咳,我第一反应就是甄嬛出家的那个甘露寺,还有《三国演义》里孙刘联姻时,吴国太看新郎招亲的那个甘露寺,汗……温病方子接触甚少,竟对这方没什么印象。
在老师面前,不必掩饰自己的无知,我立马百度了此方:甘露消毒丹:飞滑石、淡黄芩、绵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
一看,是祛湿热利咽喉,清热解毒的,全方偏凉。
“哦,知道了”,心下仍有疑惑:我体质一向较寒,之前曾用姜桂附调理,之后也从未想过要给自己用温病的寒凉方。
行不行啊,我的老师~~~正胡思乱想中,只听姜老师说:“有时候时方更直接好用,如果用经方,你这个情况还需要加减,倒不如此方直接”。
好吧。
虽然心有疑惑,但我还是善于实践的,既然老师这么说,应该有道理。
回家后我又仔细摸了脉,记下我的症状,当时记录如下:女,咽喉红痛,鼻酸流涕,舌淡苔白厚腻,脉软滑数结(脉是我自己把的,不一定很准确)。
我给自己开了甘露消毒丹改汤剂:滑石15,茵陈10,黄芩10,石菖蒲6,藿香4、射干4、连翘4、薄荷4、白豆蔻5想着不咳嗽,川贝还死贵死贵的,没有加川贝。
也没加木通,不知为啥了。
吃了一剂,睡了一晚,第二天,咽喉痛几乎完全好了,神效!没想到温病的方子用得准,也是效如桴鼓啊,又从姜老师那里学了一招,聊会天也长知识O(∩_∩)O哈哈~心下就暗暗记住了此方。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祛湿剂之清热祛湿: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邓中甲方剂学讲稿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祛湿剂之清热祛湿: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邓中甲方剂学讲稿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三仁汤一类《温病条辨》主证分析:湿重于热证。
三仁汤是个名方,一类方。
温病学派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这个三仁汤是湿热病。
《温热经纬》曾经提到,湿热的形成,有外感、内伤两类。
《温热经纬》这段话讲它的成因。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温热经纬》)这段话简单的讲了湿热形成的两个途径,一个太阴内伤,也就是说脾胃内伤,不能正常运化湿邪,湿饮就可以停聚,这是产生内湿的一个基础。
客邪再至,那由于气候因素,或者居住环境等因素,造成外来的湿邪侵犯人体,客邪再至,这样内在的湿邪和外来的湿热之邪相结合,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所以它提出了湿热产生有内外两类因素。
这前面我们也提到过。
湿热侵犯人体,特别是跟外湿有关,又引动内湿,内外结合的。
这里我们要区分它的湿热的轻重。
三仁汤证,从原方在原书里提出来,它所主治证候有两个特点:1、湿温病初起。
比如提出它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
暑温,暑天,暑热,暑天本身多雨。
我们说暑多挟湿,甚至于暑必挟湿。
所以在暑温或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证这类证,都跟外来的气候,外邪特点有关。
跟外邪引起的湿热有关。
所以外来之邪侵犯人体,人体的肺卫、体表首当其冲。
这第一点要注意的。
它多侵犯体表,侵犯上焦为主。
所以有的时候三仁汤证把它叫“上焦湿热”。
2、它湿热的比例,是湿重于热。
所以说湿重于热证。
湿热阴阳两种病邪,它以阴邪湿邪为主的。
这个往往在湿热病的初起时候。
外来湿邪侵犯到人体的体表上焦。
这是三仁汤证,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初起阶段。
有这样两个特点。
一个多出现表卫症状。
所以有时称它上焦湿热,有表卫症状。
一个它是湿重于热。
是它病邪侧重上一个特点。
湿重于热证:①湿遏卫阳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②湿阻气机→ 胸闷不飢;③湿热交蒸→ 午后身热,面色淡黄;④舌脉: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从临床表现来看,三仁汤证是一个湿遏卫阳,有就是说,从侵犯体表,侵犯上焦,它可以有一组类似于表证,特别有点类似于表寒证,但不是外感风寒。
甘露消毒丹对湿热毒的治疗
甘露消毒丹对湿热毒的治疗【摘要】湿热毒为湿热交蒸,酝酿而成,病在气分,有湿热并重的特点,病势较急,病情较重。
甘露消毒丹为治疗湿热毒的代表方剂,所针对的病机主要为疫邪湿热留恋气分、弥漫三焦。
全方重在清热利湿,兼芳香化气,解毒利咽,使湿邪得去,毒热得清,气机条畅。
【关键词】甘露消毒丹湿热毒清热利湿1 中医对湿热毒的认识历代医家关于毒邪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内经》。
《素问・刺法论》曰:“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认为毒是导致疫病流行的因素,而“正气存内”是“避毒”最有效的方法。
后世对毒的理解有了很大的发展,有“阳毒”“阴毒”“寒毒”“温毒”之说,如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在《伤寒直格・主疔》中提到“凡世俗所谓阴毒诸证……皆阳热亢极之证”。
到了明代中医对“毒”的认识更进一步。
如明代吴又可认为疫气即毒,在《温疫论・应补诸症》中说:“今感疫气者,乃天地之毒气也。
”而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对湿温致病有了更系统的论述,认为“疫气即毒”,如其在《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按语中有“今感疫气者,乃天地之毒气也”“疫证皆属热毒,不过有微甚之分耳”的论述。
此书更注重对于湿热毒的论述,湿热毒为湿热交蒸,酝酿而成,病在气分,有湿热并重的特点,病势较急,病情较重,临床各科都较常见。
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解疫丹,为叶天士所创,首载于《医效秘传・卷二》。
据《医效秘传》记载,清雍正癸丑年间,江、浙一带发生瘟疫流行,当时的地方官请名医叶天士制方救治,叶天士认为是“时毒疠气”适逢“癸丑太阴湿土气化运行”,故“凡人之脾胃虚者,乃应其厉气,邪从口鼻皮毛而入,病从湿化者,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当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干焦者,湿邪犹在气均发作,1周前因天气突然变热分,用甘露消毒丹治之”[1]。
甘露消毒丹所针对的病机主要为疫邪湿热留恋气分、弥漫三焦。
「原创」湿热型发热诸症,甘露消毒丹好使
「原创」湿热型发热诸症,甘露消毒丹好使初识甘露消毒丹,是从尹周安老师讲方剂学的课堂上,“能以'毒’来冠以方名者,其数量不多,诸如人参败毒散、清瘟败毒饮、普济消毒饮等,因此,该方当能解毒”“该方是治疗湿温病的主打方”等话还常常萦绕在耳边。
后来逐渐深入学习,觉得这首方真是一首好方!不为别的,只为其疗效!同时,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也觉得这确是一首为数不多的可以看舌苔给方的特效方剂。
先举个典型医案:F某,女,29岁,职员已查新冠核酸:阴性接诊时间:2021.4.3接诊医生:冯恩敏反复低热半月,每发则自觉有热感(热势不甚、身热不扬之象),测体温在37.0℃-38.0℃之间,无恶风恶寒、鼻塞流涕等,久临风则觉头痛头沉,口中和,口中多痰,色稍黄,喜清嗓子,纳眠尚可,大便可,小便黄。
舌尖红,苔黄厚,脉细数。
末次月经3.27-4.2,量色可,经期乳胀,余无特殊。
白带稍多,色稍黄。
近日当地医院查MDI:RBC+++,WBC+++,球菌++,球杆菌+,洁度Ⅲ度;HPV(-);宫颈Ⅰ型转化区。
妇科彩超无明显异常。
医院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炎。
经西药治疗白带量稍减少,低热情况未见改善。
现拟方甘露消毒丹3剂,嘱药不可久煎及饮食禁忌之事,并服后及时联系复诊。
白寇仁6g 广藿香10g 绵茵陈10g 细滑石10g小通草6g 石菖蒲10g 生黄芩10g 浙贝母10g薄荷叶6g 射干10g 连翘10g *3付2021.5.3 诉上次第1付药后咽喉便觉舒适,痰液减少,体温渐稳,服尽3付药未再出现发热。
其后因工作繁忙,未再服药。
然使用当地医院给的外洗药及凝胶塞剂,白带情况未得完全改善,遂以带下病就诊……“自言自语自说自话”病案虽短,但下文胡说之篇幅并不曾让诸君失望。
病案很典型,但最可惜的,是本次案例未留存下舌苔,又难用文字对其舌苔进行描述说明。
舌及苔虽为客观表象,但望诊中望舌象这一诊法,当与临床者搜集临证资料能力及诊治水平相关,需要长期细致观察及临床实践积累。
甘露消毒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
甘露消毒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脾胃湿热证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甘露消毒丹治疗CSG脾胃湿热证69例,观察临床症状和胃粘膜炎症改善的情况。
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近期临床治愈42例,占60.9%;显效15例,占21.7%;有效4例,占5.8%;无效8例,占11.6%;总有效率88.4%。
结论甘露消毒丹治疗CSG脾胃湿热证效果显著。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甘露消毒丹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浅表性炎症,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体征多不明显,确诊主要依赖于胃镜检查。
西医治疗尽管患者H.pylori 转阴,呕酸、烧心消失,胃镜复查胃黏膜恢复如常,但很多患者仍存在腹胀、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而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往往起到良好疗效。
笔者采用甘露消毒丹治疗CSG脾胃湿热证收到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就诊的中医门诊病人69例。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可能的病因和诱因,入选病例均经胃镜确诊为CSG,中医证型均符合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1】。
即内镜诊断依据:红斑(点、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1】。
即脾胃湿热证的诊断依据: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
主症有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脘腹痞闷,渴不欲饮;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次症有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小便黄;脉滑或濡数。
同时排除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等其他合并症患者。
其中男26例,女43例;伴H.pylori感染者8例;伴糜烂者11例;伴胆汁反流者7例;伴消化性溃疡者2例。
一月内均未服用过相关西药。
1.2 方法全部病例单纯采用甘露消毒丹治疗。
方药组成:茵陈18、滑石18g、黄芩15g、石菖蒲9g、贝母6g、木通6g、连翘6g 、射干6g、藿香6g 、薄荷6g、白豆蔻6g 。
一般6—8剂见效,14剂为一疗程。
甘露消毒丹暑湿霍乱,时感痧邪,湿热证,湿温时疫之主方
甘露消毒丹*暑湿霍乱,时感痧邪,湿热证,湿温时疫之主方中医里有一个湿热证,外感内伤均可见,治疗起来比较麻烦,什么三仁汤啦,龙胆泻肝汤啦,也都是治疗此类证的名方,但是从临床实践上来看,还有一个更好用的方子,这就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士雄的“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丹出自王士雄《温热经纬,方论》第九十五方,组成为:“飞滑石十五两,绵茵陈十一两,淡黄芩十两,石菖蒲六两,川贝母、木通各五两,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各四两。
各药晒燥,生研细末(见火则药性变热),每服三钱,开水调服,日二次。
或以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甘露消毒丹主治:发热倦怠,胸闷廈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尿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等;并主水土不服诸病证。
其辨方证要点为:舌红、苔黄腻、咽喉不利、咳喘、胸闷腹胀。
分析甘露消毒丹可知,藿香芳香化浊,宣透上焦之湿;白蔻仁、石菖蒲芳香宣化中焦之湿;茵陈、滑石、木通渗利下焦之湿,从而三焦分消以治湿。
另用薄荷、连翘、射干、黄芩、川贝母清热解毒、清利咽喉、清热化痰以治热。
此方过去一直比较局限于外感中的湿温证,亦可称为西医的肠伤寒,但自氯霉素发明以后,此病已大大减少,几乎不见。
但是病不多见了,并非英雄无用武之地,中医治病讲究证候,只要温热的病证存在,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湿热一证临床不仅外感易见,杂证更多。
诸如口疮、口臭、咽痛、咳喘、胃炎、肝炎、黄疸、脱发、淋浊、疮疡、风湿等,只要表现为湿热证,我都会以该方为主加减运用,效果显著。
临床上治湿热,我喜欢用两个方子,一是甘露消毒丹,一是龙胆泻肝汤。
表现为中上焦湿热证的用甘露消毒丹,表现为中下焦湿热证的用龙胆泻肝汤,表现为中焦湿热证的用甘草泻心汤。
这里重点说甘露消毒丹,其辨证要点很简单,一是舌红苔腻,二是脉滑或数,不管证多么繁杂都可以用。
重点是症在中上焦。
验案【验案一】患者,男,70岁,先是感冒引起咳嗽痰多,黏稠且带血,胸闷气短。
甘露消毒丹的临床运用
甘露消毒丹的临床运用
张云程
【期刊名称】《中医药研究》
【年(卷),期】2001(017)001
【摘要】@@ 甘露消毒丹出自干<温热经纬>,又名普济解毒丹,由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木通、川贝、射干、连翘、薄荷、白蔻、藿香组成.该方化浊利湿、清热解毒,余用之治疗各种杂病收到满意效果.
【总页数】1页(P33-33)
【作者】张云程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471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R285.5
【相关文献】
1.甘露消毒丹临床运用3则体会 [J], 孙碧榕
2.甘露消毒丹的临床运用 [J], 张云程;张艳;张洋;张宏亮
3.甘露消毒丹临床运用举隅 [J], 翁方宇
4.甘露消毒丹加味的临床运用 [J], 刘新生
5.从阳明湿热看甘露消毒丹的证治规律及临床运用 [J], 贾冬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绵阳名医马文红:甘露消毒丹广用治疗儿科疾病
绵阳名医马文红:甘露消毒丹广用治疗儿科疾病传统育儿说1篇原创内容公众号甘露消毒丹广用治疗儿科疾病叶天士云:“吾吴湿气害人最广”。
以吴地雨量多,空气潮湿故也。
我市地处四川盆地,雨量多、日照少、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故临床上湿邪为患的儿科疾病甚广。
由于湿邪易与其他外邪相合,蕴蒸于内,虽发病部位不同,症状表现各异,然湿热合邪之病因一致。
故而凡湿热俱盛而又蕴蒸肺胃之证,使用甘露消毒稍事变通治疗小儿多种疾病,屡获良效。
甘露消毒丹见于《湿热经纬》,又名普济解毒丹。
方中连翘、薄荷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射干、浙贝母苦泻肺气利咽喉,与黄芩清泄肺火于上;滑石、木通、茵陈、清利湿热于下,使湿从小便而出,此即叶天士“渗湿于下,不与热相搏,势必热孤矣”之意;二者共成上清下利之用。
上源清而流自洁,下窍通而湿自出。
分消上下,以治病之因。
然凡湿皆与脾失健运有关。
其成或因脾虚,或因于脾湿盛,或兼而有之,且互为因果。
湿既困脾,非芳香化浊之品不能醒脾运湿,故用藿香、白蔻仁、石菖蒲芳化醒脾,化湿于中,以治致病之源。
全方共奏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
(一)病案举例案1手足口病伍某,男,3岁半。
2008年6月26日初诊。
其父代述:2天前患儿出现低热,流涎,拒食。
昨日发现口腔有疱疹,遂今日赴我院求治。
查体温37.8℃,口腔硬腭、颊部、齿龈及舌部多处小溃疡,疼痛。
手足掌心部、臀部、腿部有米粒大小至绿豆大小疱疹,其分布稀疏,疹色红润、疹液明亮。
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腻。
脉浮数。
诊为手足口病。
治以疏风解毒,清热化湿。
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薄荷6g,荆芥6g,连翘10g,黄芩6g,白蔻仁3g,石菖蒲3g,滑石12g,茵陈10g,木通3g,板蓝根10g,赤芍6g,制大黄3g,藿香10g。
服药1剂后,热退,口腔溃疡缩小。
手足、臀、腿部疱疹明显减退。
小便清利、大便微溏。
在上方的基础上减木通、菖蒲、制大黄、荆芥,加淡竹叶9g,又能小剂而痊愈。
按:本病由外感时行邪毒所致,其病变主要在肺脾。
甘露消毒丹脉药对应图,甘露消毒丹(任之堂)
甘露消毒丹脉药对应图,甘露消毒丹(任之堂)老师随后给我们分析了一下这首甘露消毒丹。
脉药对应图如下:老师把脉首先是以脉定脏腑,以脏腑定用药,左右手寸关尺六脉,哪个脉象独大独小,就以此脉为基准点,配合五脏生克制化来用药调病,所以第一步摸出脉郁点非常重要。
这个病人很明显,左关部肝脉独大,面黄、口臭、吸烟喝酒多,乃肝胆经湿浊流连不去,所以以左关部肝脉为基本点来调药。
首先选用甘露消毒丹里面茵陈、薄荷、黄芩三味药,解决肝胆经湿热,气机不通的问题。
这三味药,能清利湿热,疏肝利气,茵陈还能退黄,解酒毒伤肝。
所以三味药在肝这个脉点上就能升清降浊,薄荷、茵陈,具有条达升发之性,可以让肝之性得遂,而黄芩、茵陈又能清热利湿,导瘀浊下行,减轻肝脏湿毒负担。
这样清升浊降,肝部这个湿热郁阻的病机就化开来了。
然后我们看,肝木能生心火,木郁为湿浊太盛,就会化热。
气有余便是火,木生的火过亢就会扰心,导致心烦、失眠,所以用连翘似心而入心,清透心经之邪火,并能透达上焦之郁热,既清且透,所以连翘为上焦风火郁热、血凝气滞之良药也。
;-接着看,肝木为肾水之子,木为湿热阻滞日久,炼熬津液,就会盗用肾水来救济,结果肾精亏乏,下焦就发热,小便黄赤。
肾水被盗用过多后,下焦就会亏虚,不能运化水湿,也会加重湿浊留恋下焦不去,故用通草、滑石,引三焦六腑之浊水,往下顺降,通利小便,给湿浊一个出路,这叫做邪去则正安。
对于浊水泛滥,熏蒸人体时,我们要顺其性,导浊下行,给湿浊一个出路。
这样浊去清才能升,才不会有鸠占鹊巢之忧虑也。
我们来看左右手之间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金克木,酒伤肝,肝被湿浊困阻,它就会反侮金。
所以郁闷脾气暴躁的人,容易得慢性咽炎。
第二方面,湿温日久,脾土中焦湿气熏蒸上烁肺部,也会加重咽喉不利。
这时用射干、浙贝母,疗咽痹,消痈毒,散结块,消肿痛。
这也是为何湿温时疫病人总会出现口干咽燥而痛,因为这些湿郁化火,火性炎上,就会烁伤口腔咽喉。
所以在治疗上我们还是要调肝脾,肝一疏达,湿郁就化开了,脾一健运,湿浊就下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
解毒丹,录自(《温热经纬》)
一、组成
飞滑石十五两(450克)、绵茵陈十一两(330克)、淡黄芩十两(300克)、石菖蒲六两(180克)、川贝母、木通各五两(各150克)、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各四两(各120克)。
二、用法
各药晒燥,生研细末。
每服三钱(9克),开水调服,日二次;或以神曲丸如弹子大(9克重),开水化服。
三、歌括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留连正治方。
四、功用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五、主治
湿温时疫,邪在气分。
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吐泻,淋浊,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
六、方解
本方主治乃湿温、时疫之邪留恋气分,湿热并重之证。
湿热交蒸,故身热倦息,肢体酸楚;湿蔽清阳,阻滞气机,故胸闷腹胀,甚或上吐下泻;热毒上壅,则咽颐肿痛;热为湿遏,郁阻于
内,不得发越,故郁而发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皆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故方中重用滑石、茵陈蒿、黄芩三药,其中滑石清利湿热而解暑;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解毒而燥湿;余以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浊,行气悦脾;射干、贝母降肺气,利咽喉;木通助滑石、茵陈清利湿热;连翘协黄芩清热解毒。
诸药相伍,重在清解渗利,兼事芳化行气,理肺利咽。
如此则湿邪得利,毒热得清,悦脾泄肺,行气化浊,用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者,最为相宜。
本方在夏令暑湿季节最为常用,王士雄赞之曰:“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
”临床运用以身热困倦,口渴尿赤,苔白厚腻或干黄为辨证要点。
凡湿温、暑温挟湿、时疫及现代医学之肠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急性胃肠炎等证属湿热并重者,皆可以本方加减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