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 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环境科学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环境科学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哎呀,环境科学与管理这个话题可真是让人头疼啊!不过,既然咱们要聊聊这个话题,那我就得使出浑身解数,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一些关于环境科学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咱们得明确一点,环境科学与管理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就是研究我们生活、工作的环境,以及如何保护、改善这些环境的一个学科。

好了,废话不多说,咱们开始吧!一、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1.1 环境的定义所谓环境,就是咱们生活、工作的地方,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比如空气、水、土壤、动植物等;人为环境就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物质和能量,比如建筑、交通、工业等。

1.2 环境问题的种类环境问题可大可小,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环境问题,比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另一类是人为环境问题,比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等。

1.3 环境问题的成因环境问题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比如,为了建设更多的房屋和工厂,人们砍伐了大量的森林和湿地;为了满足人们的能源需求,人们燃烧了大量的化石燃料,导致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二、环境管理的基础知识2.1 环境管理的目标环境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使之更加适合人类居住和发展。

具体来说,环境管理的目标包括以下几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合理利用资源,保障能源安全;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健康生活。

2.2 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法规;开展环境监测和评估;推广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2.3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治理,严格执法;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指对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过程。

环境规划包括对环境的现状、问题和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目标和指标,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以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管理则是指根据环境规划制定的目标和指标,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对环境进行监测、评估、调控和保护。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进行规划和管理时,需要考虑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

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等。

要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浪费和过度开发,保持生态平衡。

2.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

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植被和森林资源等。

同时,要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环境污染和破坏。

3. 预防环境污染:环境规划与管理需要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

要加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的防控措施,加强环境监督和执法,限制和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和使用。

4.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环境规划与管理需要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5. 跨区域合作与协调:环境问题往往涉及到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利益和责任。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加强跨区域的合作与协调,建立联防联控的机制,共同制定环境规划和管理措施。

总之,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可以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环境学概论》__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__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__考研知识点归纳一、环境学基本概念和原理1.环境的概念和范围:环境是指自然界的一切存在,并包括人类社会和个体生活依赖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全过程。

2.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研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3.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条件、资源利用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二、环境评价与监测1.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环境评价是对环境影响的预测、评估和管理的过程,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等内容。

2.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环境监测是通过收集有关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数据,分析和评价环境质量变化和污染源,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1.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环境规划是通过综合考虑环境资源的利用、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并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环境管理是通过合理地组织和管理人材、设备、财务和履行职责的能力,使环境保护实现最佳效益。

四、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治理的思想和方法:环境治理是针对环境问题而采取的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环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关系:生态学是环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环境科学与化学、物理学的关系: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环境学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环境管理学知识点(考点)总结

环境管理学知识点(考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环境问题: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不包括由自然因素(如地震和海啸)引发的环境变化。

2、系统:(1)定义: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2) 功能: 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所能发挥的作用或效能,即系统从环境接受物质、能量和信息,经过系统的变换,向环境输出新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3、要素:(1)定义: 要素指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

(2)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如下: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系统是整体,要素是系统的组成部分;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系统支配和依赖要素;相对性:系统和要素的区分是相对的;4、联系:(1)定义:指一个要素的存在与变化同另一个要素的存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也称为耦合。

(2)联系可以分为两种:a相干性联系→整体功能;b非相干性联系(如随机联系)5、环境:系统以外的部分称为系统的环境,它是存在于系统之外与系统发生作用的事物的总称,为系统提供物质、能量、信息或接受系统输出的物质、能量、信息。

系统和系统环境的分界称为系统边界。

6、可能性空间:可能性空间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面临的所有可能情况的全体,即各种可能状态的集合。

7、控制:人们根据确定的目的,设法改变和创造条件,对考察对象施加某种作用,使事物沿着可能性空间内某个确定方向或状态发展,这种作用就叫做控制。

8、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通过一定的通道反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

9、控制方式:所谓控制就是施控者选择适当的控制手段,作用于受控者,以期引起或达到受控者的行为状态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

10、控制系统:施控部分是由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环节按一定的方式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称之为“控制系统”。

有时也把受控对象作为环节包括在内。

11、物资生产:物资生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

环境规划基础工作总结

环境规划基础工作总结

环境规划基础工作总结
环境规划是指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土地、水资源、空气等自然资源进
行合理利用和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环境规划的基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环境规划基础工作,下面我将对这些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进行了环境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工作。

通过对土地利用、水资源分布、气候条件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环境状况,为后续的规划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其次,我们进行了环境规划的编制工作。

在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
一系列的环境规划方案,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针。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

通过建立环境监测系统,我们能够
及时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保护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后,我们进行了环境规划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和培训
课程,我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环境规划的重要性,增强了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总的来说,环境规划基础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只有做好了这些基
础工作,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继续努力,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环境规划与管理 知识点总结

环境规划与管理  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共5个,每个4分,计20分):1、环境规划:就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与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与环境所作的时间与空间的合理要求。

2、生态规划: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利用,各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对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就是不一样的,在综合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通常称之为生态规划。

3、总量控制:就就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定该区域内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区域容许排放总量。

4、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量就就是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这一作用的极限值即为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5、排污收费制度:“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

”该制度具体操作的依据就是《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与《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

6、环境功能区划:就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与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

它研究各环境单元的承载力及环境质量的现状与发展变化趋势,揭示人类自身活动与环境及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7、动态规划:就是处理具有多阶段决策过程问题特征的优化方法。

所谓多阶段决策过程问题就是指对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阶段活动构成的过程。

如何在预定的活动效果评价准则下,使各阶段所做出的一系列活动选择,达到活动整体效果最佳问题。

一个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最优决策序列,对其任一决策,无论过去的状态与决策如何,若以该决策导致的状态为起点,其后一系列决策必须构成最优决策序列。

8、污水调节:在河流同化容量低的时期用蓄污池把污水暂时蓄存起来,待河流的纳污容量高时释放,由于更合理地利用了河流的同化容量,从而提高了河流的枯水水质。

环境规划学重点整理

环境规划学重点整理

生态环境规名词解释1、生态环境规划:是针对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和指导生态环境计划的重要依据。

2.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3、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地区(一般应是地理单元),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的条件下,根据地区的自然净化能力,为达到环境目标值,能够承受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

4、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区域性;时序性;可变性;可调控性;客观性)5、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在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6、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7、环境预测: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对未来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质量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8、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自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环境质量)和使用功能(干什么用)上的差异对规划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9、水环境规划:是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

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水质,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充分地发挥水体的多功能用途,在达到水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寻求最小(或较小)的经济代价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10、大气环境规划:就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的最优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11:、水环境容量:水体在特定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环境规划与管理简答题库

环境规划与管理简答题库

环境规划与管理简答题库1、环境规划的目的。

(1)2、环境规划的主要功能。

(1)4、我国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1)5、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的4个矛盾。

(1)6、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经济效应。

(1)7、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特征。

(1)8、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途径。

(1)9、环境规划目标的基本要求。

(1)10、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的原则。

(2)11、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

(2)12、环境规划指标类型。

(2)13、环境评价工作和内容。

(2)14、环境预测遵循的基本原则。

(2)15、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

(2)16、环境规划方案设计的原则。

(2)17、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过程。

(2)18、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条件。

(2)19、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措施。

(2)20、8项环境管理制度。

(2)21、我国环境规划编制基本内容。

(3)22、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

(3)23、环境规划实施的动态追踪过程。

(3)24、环境规划的决策过程。

(3)25、水环境的总原则和基本原则。

(3)26、水环境规划遵循的基本步骤。

(3)27、水环境功能区划原则。

(3)28、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全部内容的7个步骤。

(3)29、水环境规划的方案对策。

(3)30、水环境控制单元的解析归类的内容。

(4)31、大气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特点。

(4)32、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的目的。

(4)33、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步骤。

(4)34、总量负荷分配原则。

(4)36、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目的。

(4)37、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方案。

(4)38、《规划纲要》明确了5项主要任务。

(4)39、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趋势。

(5)40、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意义。

(5)41、露天堆放和填埋不当的固体废物对水体的污染途径。

(5)42、固体废物对大气污染的主要方面。

(5)43、危险废物的管理一般从4个方面入手。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版尚金城第一章总结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版尚金城第一章总结

名词解释1.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环境规划的目的环境规划的目的就在于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治资源破坏,从而保护人类生存、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环境。

3.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4.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编制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

5.宏观环境管理的定义所谓宏观环境管理是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手,新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透战略,政策、对兼租增施的行为总体,主要包店而强国家环境法制建设,加快环保机构改革,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定国的环楚保护方针、政策,制定国家的环保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和技术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6.微观环境管理的定义所谓微观开境管理是指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玉要包括区城环境规划管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区域境综合治理、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和加强指导与服务等内容。

简答题1.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答:(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5)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环境目标的实现2.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答:(1)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2)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3)在现代环境管理中,规划管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4)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预防、控制和减少污染,调控人类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组织并管理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限值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最终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学复习重点

环境规划学复习重点

《环境规划学》复习重点环科1101 2014.5.91.环境规划的功能:(一)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三)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四)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五)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2.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和政策性强3.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一)前期环境保护工作评估;(二)环境调查和评价;(三)环境模拟与预测;(四)环境目标和指标的确定;(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六)重点工程和融资渠道;(七)保障措施4.环境规划的类型(1)按规划期划分包括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2)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包括经济制约型、协调型和环境制约型(3)按环境要素划分包括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规划和噪声污染控制规划(4)按照行政区划分划分和管理层次包括国家环境规划、省(市)区划分和管理层次划分包括国家环境规划、省(市)区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市(县)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5)按性质划分包括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专题规划(如自然保护区)和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等。

5.环境容量的概念、组成、分类概念: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或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数量的限度。

或:在保证达到预定环境保护目标的前提下环境单元所能够接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一个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组成:环境容量=基本环境容量即差值容量+变动环境容量即同化容量基本环境容量=(Cs-C)*V变动环境容量=环境单元的自净能力分类:依据环境要素划分: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生物环境容量依据污染物划分:有机污染物环境容量重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物环境容量6.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指标体系及其与环境规划的关系概念: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环境规划与管理资料总结

环境规划与管理资料总结

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是考核市政府。

2.宏观环境管理: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实施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

3. 微观环境管理: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实施主体是环保部门。

4. 环境管理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行为5 人类行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个人行为6.系统优化分析通常是通过最优化数学模型实现的。

最优化的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最优化方法有线性规划、动态规划与网络分析等。

7. “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经济活动的准则(称为3R 原则)P192 (考点) 8.组成9.通过隶属度大小来评价环境质量的方法(含糊数学法)10.城市垃圾产生量预测:常采用排放系数预测法、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法11.水环境规划是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之间关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2.在环境管理手段中,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13.均匀处理最优规划:均匀处理最优规划,以全区域的污水处理费用最低为目标,寻求污水处理厂的位置与规模的最佳组合。

14.水环境容量的大小与(水体特征、污染物特性、水质目标、排污方式)有关15. A 值法属于地区系数法16.环境管理的三大主要方法:17 同时选择近10 年最枯季平均流量或者近10 年最枯季平均库容作为参考设计水文条件。

是指以人为中心的所有周围事物的总称。

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持久性有机污染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对环境系统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对伤害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施加影响,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达到既发展经济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允许极限的一切措施的总称。

经济制约型: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环境保护只服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型:既考虑经济对环境的影响,也考虑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关系;环境制约型:经济发展要服从环境质量的要求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控制规划;按行政区域和管理层次:国家、区域和部门环境规划按性质上划分: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流域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行业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性质分:资源环境管理、质量环境管理 (以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测为内容的环境管理)、技术环境管理按环保部门的工作领域来分:环境规划管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境监督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环境经济的双赢原则、公众参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需求性原则10 在处理利益冲突的双方关系时,使双方都得利,而不是牺牲一方利益而保证另一方获利。

市容环境管理知识点总结

市容环境管理知识点总结

市容环境管理知识点总结
市容环境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城市规划、公共设施维护、环境卫生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关于市容环境管理的知识点总结:
1.城市规划:市容环境管理需要遵循城市规划的原则,确保城市空间布局合
理、美观,符合城市的发展需求。

2.公共设施维护:市容环境管理需要加强对公共设施的维护,包括道路、桥
梁、公园、广场等,确保设施完好、整洁。

3.环境卫生管理:市容环境管理需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城市清洁,防
止垃圾污染,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4.交通管理:市容环境管理需要加强交通管理,规范交通秩序,减少交通拥
堵,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5.绿化管理:市容环境管理需要加强绿化管理,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
市绿化水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6.城市景观管理:市容环境管理需要加强城市景观管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
遗产,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

7.应急管理:市容环境管理需要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城
市安全和稳定。

总之,市容环境管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包括政府、企业、居民等各方面的参与。

通过加强管理和创新工作方式,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点总结

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点总结

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点总结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指在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过程中,通过制定科学的规划和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废物处理、气候变化适应等。

下面将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会影响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计划、政策、项目等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旨在防止或减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

3.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国家、地区或城市的发展目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规划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以实现土地的最佳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4.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是指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活动。

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环境和维护生态系统健康。

5.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进行保护和恢复的活动。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方法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修复工程等。

6.废物处理与资源回收:废物处理与资源回收是指对废物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活动。

废物处理和资源回收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7.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监测与评估是对环境状况进行连续观测和评估的活动。

环境监测与评估可以提供环境变化的数据支持,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8.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适应是指通过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采取适应措施,减轻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社会的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适应包括改善城市规划、提高农业生产适应能力、加强自然灾害防治等。

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考虑项目的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

环境规划与管理 知识点总结

环境规划与管理  知识点总结
环境系统规划的“最优化决策分析模型”,通常是利用数学规划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一次求解行动方案的决策分析过程。其定量化程度和计算机化程度高,但须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简化以建立模型,于是存在局限性:①优化过程的目标函数是单一的,时常需要将其它目标因素表达为约束条件,以致往往并不与实际的规划控制方案相对应。②决策分析过程不便于决策者参预和其它专家的参预。③数据不足时,建模艰难、可靠性差。
5.排污收费制度:“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管理。”该制度具体操作的依据是《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
6.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它研究各环境单元的承载力及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揭示人类自身活动与环境及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2.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计6点,每点不需要展开答,5分)
答:①、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②、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③、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产链”;④、
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⑤、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⑥、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
4.环境预测的类型:警告型预测、目标导向型预测、规划协调型预测。(多选、填空)
5.建立环境规划指标的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多选)
6.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生态指标、社会经济指标、污染源指标、区域环境综合
整治指标、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多选)
7.动态规划:是处理具有多阶段决策过程问题特征的优化方法。所谓多阶段决策过程问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

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 15 5×3;2、选择 20 20×1;3、简答题 30 6×5;4、计算题 25 9+8+8;5、论述题 10 1×10。

第一章选择1、管理手段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种手段,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基本行为。

2、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3、人是各种行为的实施主体,是产生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

4、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积极采用适宜规模的、先进的、经济的治理技术。

5、对于资源,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主要指自然资源(如水、气候、生物、土地、矿物、天然风景等);广义的则包括社会资源(如男女劳动力数量、年龄构成、就业比重、劳动技能、文化教育水平等)和经济资源(指在这一地区积累的物质财富,包括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水利、城镇建设等物质技术基础)。

6、观念的转变是根本。

7、人类的社会行为,从行为主体来说,还可以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8、环境管理按管理范围分类:(简答)(1)流域环境管理;(2)区域环境管理;(3)行业环境管理;(4)部门环境管理。

9、环境管理按管理性质分类:(1)资源环境管理;(2)环境质量管理;(3)环境技术管理。

10、俄罗斯的环境保护规划属于协调型的环境保护规划。

11、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产、生活、还原三个功能。

12、人地系统ds>0的人地冲突型:包括E,F,G三种状态,冲突最厉害的状态为G(ds人>0,ds地>0),表现为经济发展衰退,地理环境恶化,可视为人地冲突的最终状态。

13、人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或称为开放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

对这一系统进行研究,仅靠常规方法(如模型方法、空间规划方法)是不见效的,其正确而又有效的方法目前只能是综合集成法。

所以综合集成法必然要成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4、社会亚系统包括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环境规划管理知识点整理

环境规划管理知识点整理

环境规划管理知识点整理环境规划管理是一个综合性领域,它涉及到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交通规划、资源管理等方面。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环境规划管理知识点的整理。

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环境规划管理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之一,它主要是指人们为了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

其中包括环境评估、环境监测、环境防治、环境治理等方面。

同时,在环境保护中,还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水源保护、生态建设、动植物保护等。

二、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城市建设和城市功能的总体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人口密度等方面。

城市规划还需要考虑到城市交通、建筑风格、绿化率等方面。

三、土地规划土地规划是指针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布局所进行的规划。

其中包括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等方面。

土地规划需要考虑到发展的需要和资源的利用情况。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土地利用对环境、生态造成的影响。

四、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指针对城市、地区和国家交通发展所进行的规划。

其中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方面。

在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到交通流量、道路网络、交通安全等问题。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交通的环保问题,例如车辆排放、交通噪音等。

五、资源管理资源管理是指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进行的管理。

其中包括能源、矿产、水资源等方面。

在资源管理中,需要考虑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问题。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以上是环境规划管理知识点的整理。

在实践中,环境规划管理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综合性领域,需要综合考虑到环境、资源、城市、交通等方面。

环境管理与规划总结(5篇)

环境管理与规划总结(5篇)

环境管理与规划总结(5篇)第一篇:环境管理与规划总结一、名词解释1、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 社会 经济 环境 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环境管理: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3、宏观环境管理: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4、微观环境管理:指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5、流域环境管理:是以特定流域为管理对象,以解决流域环境问题为内容的一种环境管理。

6、区域环境管理:是以行政区划为归属边界,以特定区域为管理对象,以解决该区域内环境问题为内容的一种环境管理。

7、行业环境管理:是一种以特定行业为管理对象,以解决该行业内环境问题为内容的环境管理。

8、部门环境管理:是以具有的单位和部门为管理对象,以解决该单位或部门内的环境问题为内容的一种环境管理。

9、资源环境管理:指依据国家资源政策,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目的,以实现可再生资源的恢复与扩大再生产,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使用和替代资源的开发为内容的环境管理。

10、环境质量管理:一种以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测为内容的环境管理。

11、环境技术管理:是一种通过制定环境技术政策、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以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革与创新为内容,以协调技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目的环境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共5个,每个4分,计20分):1.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要求。

2. 生态规划: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利用,各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对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综合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通常称之为生态规划。

3. 总量控制:就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定该区域内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区域容许排放总量。

4. 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量就是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这一作用的极限值即为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5. 排污收费制度:“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

”该制度具体操作的依据是《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

6. 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

它研究各环境单元的承载力及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揭示人类自身活动与环境及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7. 动态规划:是处理具有多阶段决策过程问题特征的优化方法。

所谓多阶段决策过程问题是指对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阶段活动构成的过程。

如何在预定的活动效果评价准则下,使各阶段所做出的一系列活动选择,达到活动整体效果最佳问题。

一个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最优决策序列,对其任一决策,无论过去的状态和决策如何,若以该决策导致的状态为起点,其后一系列决策必须构成最优决策序列。

8. 污水调节:在河流同化容量低的时期用蓄污池把污水暂时蓄存起来,待河流的纳污容量高时释放,由于更合理地利用了河流的同化容量,从而提高了河流的枯水水质。

这项措施称污水调节。

9. A-P值法:在A值法中只规定了各区域总允许排放量而无法确定每个源的允许排放量。

而P值法则可以对固定的某个烟筒控制其排放总量,但无法对区域内烟筒个数加以限制,即无法限制区域排放总量。

所谓的 A-P值法是指用 A值法计算控制区域中允许排放总量,用修正的 P值法分配到每个污染源的一种方法。

10.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是指环境保护部门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政策(产业政策、行业政策、技术政策),规划布局和清洁生产要求及专业工程验收规范,运用相关的管理制度(环境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一切建设项目依法进行的管理活动。

11. 环境信息公开: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如区域环境质量信息、污染物排放、突发环境事故信息、企业产品环境信息、企业环境行为等。

12. 环境绩效评估:环境绩效是组织通过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通过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标准、评价模型,通过综合比较和计算,确定和评价一个组织环境绩效的方法,它是环境绩效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技术方法。

13. 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危险废物通过具有易燃性、腐蚀性、化学反应性、毒害性及生物蓄积性、遗传变异性、刺激性等有害特性,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极大危害。

二、填空题:1. 环境规划的目的是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2. 环境规划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

任务:系统协调发展,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理论基础: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

主要内容:在环境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时间、空间合理安排。

3. 我国环境规划发展的四个阶段:探索阶段、研究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

4. 环境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应有一条主线和一个核心,使之整体系统化。

环境规划的制定、实施、检查和完善就是这条主线,核心就是环境目标。

5. 环境规划具体体现了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战略,其所做的宏观战略、具体措施、政策规定,为实行环境目标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是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依据。

6. 环境规划制定的功能区划、质量目标、控制指标和各项措施以及工程项目给人们提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和要求,可以指导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活动的开展,对有效实现环境科学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

7. 五年环境规划是各种环境规划的核心。

8. 环境规划按照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可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

9. 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质上是以功能区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目标。

10. 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进行环境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目标属性具有可测性和可理解性。

环境指标体系用于表征环境规划目标。

11. 我国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七个方面,其中方案优化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

12. 水环境规划的类型:水质控制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

13.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有三个层次,其中管理规划的重点是计划策略层。

14. 区域环境管理是环境管理学的核心内容,是环境管理工作的重点和中心。

15. 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保证。

16. 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是多种多样界面上的人类社会行为和行动。

17.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是把人类社会涉及到三种生产运行的行为协同起来,把三个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世界系统物流畅通的要求协调起来。

18.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必须全球共同联合行动,这是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地球上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19. ISO14000标准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OHSAS18001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呈现出一体化的倾向。

20. 作为一项管理制度必须具备强制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三、不定项选择:1. 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系统整体性、综合交叉性、区域分异性、动态响应性、信息集成性、政策应用性。

(多选)2.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手段: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宣教手段。

(多选)3. 按照环境物质流划分,环境管理可分为:自然资源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

(多选、填空)4. 环境预测的类型:警告型预测、目标导向型预测、规划协调型预测。

(多选、填空)5. 建立环境规划指标的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多选)6.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生态指标、社会经济指标、污染源指标、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指标、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多选)7. 环境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环境保护投资分析、技术力量分析、污染负荷削减能力分析、公民素质分析、控制对策分析。

(多选)8. 环境规划决策的特征:非结构化特征、多目标性特征、基于价值观念的特征。

9. 在环境规划中,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决策分析技术方法大体包括:费用效益(效果)分析、数学规划和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三种基本类型。

(多选)10. 货币的评价化技术方法:直接市场价格法、人力资本法或工资损失法、机会成本法、资产价值法、工资差异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影子工程法。

(多选)11. 目前,用于环境规划中的数学规划决策分析方法主要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以及动态规划等。

(多选、填空)12. 最优规划包括:排污口处理最优规划、均匀处理最优规划、区域处理最优规划。

(多选、填空)13. 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的措施:清洁生产工艺、浓度控制法、总量控制法、污水处理、污灌、氧化塘。

14. 环境规划DSS是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 ABCDE。

A. 规划决策者B. 环境系统C. SDSS软件D. SDSS 硬件E. 用户系统界面15.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可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文化区、交通稠密区、清洁区。

四、简答题:1. 环境规划的作用(计5点,每点展开答,5分)答:⑴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协调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⑵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社会活动有密切联系,必须将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进行综合平衡,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环境规划就是环境保护的行动计划,为了便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环境保护的目标、指标、项目和资金等方面都需要经过科学论证和精心规划。

⑶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根据环境的纳污容量以及“谁污染谁担削减责任”的基本原则,公平地规定各排污者的允许排污量和应削减量,为合理地、指令地约束排污者的排污行为、消除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⑷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生活的重要指标,又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源泉,在有限的资源和资金条件下,特别是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讲,如何用最小的资金,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显得十分重要,环境规划正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保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的有效措施。

⑸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环境规划制定的功能区划、质量目标、控制指标和各种措施以及工程项目给人们提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和要求,可以指导环境管理活动的开展,对有效实现环境科学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

环境规划具体体现了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战略,其所做的宏观战略、具体措施、政策规定,为实行环境目标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是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依据。

2. 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计6点,每点不需要展开答,5分)答:①、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②、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③、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产链”;④、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⑤、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⑥、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

3. 三种生产理论(含义、相互关系、意义,5分)答:含义:①、物质生产: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接受人的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其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该过程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②、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