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53c4b4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72.png)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语文课文,主要包括了王昌龄的《从军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以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三首古诗。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美,理解古诗的意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距离现代较远,学生对于一些词语、句式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2.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对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诗插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情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对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分析和解读。
4.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5.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古诗的仿写或创作,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0bbdb8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0.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宿山寺》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同时,这些古诗也富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古诗的阅读和理解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抒发情感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引导,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文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传达的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感受作者的抒发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抒发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4.说文解字:教师针对诗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古诗所描绘的场景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古诗三首》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古诗三首》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8c4db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21.png)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浪淘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紧接着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
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欢唱,绿树红花。
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的秀丽景色,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之情。
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
南朝大兴寺院,百姓不堪重负。
借古讽今,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表达了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的反对,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古诗。
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
刘禹锡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喜爱赞美及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向往;杜牧以传神生动的笔墨描绘江南春景的美好奇妙,寄予忧国忧民之情;王安石闲居田园,从田园山水中领略无穷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曲”,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读懂诗歌大意。
4.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能感悟《江南春》是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6.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三、说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0be76b7804d2b160a4ec07a.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3 古诗词三首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
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出示课件3】并板书: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4】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教师指导: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3e4412b7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3.png)
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前两句描写了边塞将士所处的环境,后两句写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前两句以恢弘的手笔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两句通过写被侵占地区人民的苦盼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作,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该诗诗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本课是本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单元主题是“为国无私”,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理解诗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发掘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说教法: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古诗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有感情朗读。
本课的三首古诗风格迥异,更容易在读中体会到情感的不同,因此主要采用学生跟读、有感情朗读和自由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理解诗中情感的基础上读出三首诗之间的不同情感。
2.讲解点拔教学法本课的诗都是先写景,后抒发志向或抒情,学生在读时可以感受到景物的气势,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对诗句内容加以理解才能领会,因此我采取讲解点拨教学法,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领会古诗中蕴含的饱满情感。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古诗相关图片,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六上古诗三首说课
![六上古诗三首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60d7d2b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a.png)
以下是一篇关于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说课稿,供您参考: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第四篇课文。
本组课文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三首古诗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经典之作。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和唐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这三首诗中,既有描绘深秋美景的《山行》,也有抒发思乡之情的《夜书所见》,还有表现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的《泊船瓜洲》。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2. 通过品读、比较和吟诵等方式,体会三首诗的不同风格和情感表达。
3. 借助诗歌文本,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2.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比较和吟诵等方式,体会三首诗的不同风格和情感表达。
3. 突破方法:通过讲解、演示、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韵味和风格。
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四、说教法与学法1. 教法:采用“读、想、议、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即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读、思、议、悟”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即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
同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五、说教学程序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古诗,引出本课的三首古诗。
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学习《山行》: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66ee86c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d.png)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示儿》、《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古诗的魅力,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古诗三首》中的某些词语和背景知识,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对古诗中难理解词语的解释和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古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的美感和哲理,培养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难点:对于古诗中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和背景知识,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每首古诗的写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3.文本解析:逐句解析每首古诗,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分析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4.欣赏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每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5.应用拓展: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的古诗元素,创作自己的小诗,展示对古诗的运用和创造力。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12课 古诗三首 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12课 古诗三首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221f0c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dc.png)
12 古诗三首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这三首诗都是爱国诗篇,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课要求让学生结合查找到的资料,准确领会诗歌的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体会诗歌主旨。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背诵课文。
(重点)2.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难点)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古诗课文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同时能对诗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发现教学法诗歌呈现内容的方式比较含蓄,因此对于诗歌的主旨句要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准确的领悟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诗歌内容讲解等,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内容呈现更丰富。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
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3.收集作者资料和诗歌写作背景。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课题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
从古至今,无数志士仁人为了这个信念不惜牺牲一切。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的。
板书:古诗三首环节二、学习生字1.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课件出示生字。
3.教师范读生字,学生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fe0d38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8.png)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杜甫的《牧童》和韦应物的《秋夜寄邱员外》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分别描绘了战士保家卫国的英勇、牧童的悠闲生活以及作者在秋夜中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节课的三首古诗,他们可能对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适当拓展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珍惜友谊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古诗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战争、牧童和秋夜的图片为线索,引导学生猜测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感知诗中的意境。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互相交流心得。
4.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讲解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12.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12.古诗三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c29b417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34.png)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12.古诗三首(说课稿)古诗三首(说课稿)一、《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一首短诗,是他最为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结构分析和意境表达三个方面来解读这首诗。
背景介绍:本诗描绘了诗人一个人在安静的夜晚里,寂寞思乡的心情。
据史书记载,李白曾游历过许多地方,而这首诗则是在他游历途中,寄望故乡的思念之情深深打动了他的心。
结构分析:诗歌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呈现,共四句共十六个字,每句字数分别为五、七、五、五。
通过准确的字数分配,诗人有效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情感。
意境表达:诗中清晰描绘了夜晚的静谧氛围,通过以寂静的夜晚为背景,突出了诗人的寂寞和思乡之情。
同时,诗人利用“过江千尺浪”和“人在天涯”这两句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写登上鹳雀楼的远眺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背景介绍:宋代时期,杭州的鹳雀楼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坐落在风景优美的西湖旁,因其高而著名。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所作,表达了他的抱负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诗歌内容:诗歌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呈现,共四句,每句都含有丰富的意象和隐喻。
首先,通过将登楼比作登临高处,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居高临下的壮观景象。
接着,诗人通过对周围风景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诗人眼中的美丽景色当中。
最后,诗人通过以雄鸟为比喻,来反衬自己的壮志和对未来的向往。
意境表达:诗人通过具体描绘鹳雀楼和周围的自然景色,营造了一种宏伟壮观的氛围。
同时,通过以雄鸟为比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壮志和追求。
三、《望军城》《望军城》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望军城的壮丽景色,呼唤着兵马们的勇猛之情。
下面我们来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背景介绍:杜甫在写这首诗之时,正值战乱岁月,战事频繁。
他在这首诗中以望军城的景色为基础,表达对边防军队的敬佩和对壮丽景色的赞美。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adfe69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47.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宿山寺》。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中,《望洞庭》描绘了洞庭湖的壮美景色,《峨眉山月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夜宿山寺》则描绘了山寺夜景的宁静与美丽。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唐代诗人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生僻字、古文言文词汇等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关注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生僻字词的正确书写。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对比等方法,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情感,提高古诗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雅的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生僻字词的正确书写。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古诗阅读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及三首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展示:逐首讲解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4.诗句解析:针对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内容。
5.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语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的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3bd7a3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e.png)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的说课稿一、导入新课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第4课《古诗三首》。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个方面:首先,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其次,通过学习,能够体会到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优美意境;最后,通过品味诗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洞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
每首诗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1. 《登鹳雀楼》首先,我们将学习《登鹳雀楼》。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
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出宏伟的画卷,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通过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2. 《望洞庭》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望洞庭》。
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描写了洞庭湖的美景。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洞庭湖的秀美和神秘。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交流,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3. 《饮湖上初晴后雨》最后,我们将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此诗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描写了西湖的美景。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西湖的美景跃然纸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和联想,深刻体会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四、教学环节设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 朗读环节: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们感受三首古诗的韵律之美,同时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语调。
2. 讲解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为学生们讲解每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3.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读,并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说课稿及反思 共二篇 (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说课稿及反思 共二篇 (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https://img.taocdn.com/s3/m/bd8f63974028915f814dc20e.png)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说课稿(一)《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一、说教材《出塞》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作品,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忠勇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赞美之情。
《夏日绝句》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将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说学情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说教学建议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内容,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还可以通过交流、研讨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体把握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诗人?你对这些诗人了解多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首先学习的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decca0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5.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洞庭》和《渔歌子》。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
然而,对于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古诗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掌握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感悟古诗的韵律美,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资源,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播放音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有哪些美丽的事物?2.学习课文(1)学习《登鹳雀楼》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标题,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让学生反复朗读,感知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望洞庭》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标题,了解诗人刘禹锡及其创作背景。
让学生反复朗读,感知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渔歌子》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标题,了解诗人张志和及其创作背景。
让学生反复朗读,感知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巩固拓展(1)让学生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展示。
(2)讨论:你觉得哪首古诗的意境最优美?为什么?4.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7a8cbb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46.png)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一、教材背景分析本课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十七课《古诗三首》。
三首古诗选自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和岑参创作的诗歌,通过朱自清老师所作的注释和解读,深入浅出地为学生呈现了这三首优美的古诗的内涵和思想,启迪学生对于文学的欣赏与理解,同时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
本课紧紧围绕着“古诗三首”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对流传于千古的名篇进行剖析学习,既能让学生接触到优秀的文艺作品,感受到古人留下的精彩文化,也能培养学生对自然、对人生、对情感的认识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了解这三首古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和特点等,掌握古诗的鉴赏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深入领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文化情感,培养学生的美学情趣和审美情感。
三、教学内容1.诗歌语言的特点2.杜甫《登高》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三篇古诗,了解古诗的鉴赏能力。
2.难点如何理解古诗中的较为复杂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五、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让学生熟悉古诗。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三首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化情感。
3.写作法:让学生尝试仿写古诗,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4.互动法: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
六、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三篇古诗歌,注释和解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视频等。
3.教学场地:教室。
七、教学过程设计Step 1 教师介绍1.引入:介绍本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对古诗的印象,提问学生对于诗歌的看法和理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f3c8da3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a.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钱塘湖春行》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一些基本的古诗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三首古诗的背景、意境和表达手法等方面,学生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诗的内涵,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习古诗的阅读和鉴赏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2.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3.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古诗的背景、意境和表达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5.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2af2fb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1.png)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包含三首经典古诗: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王昌龄的《出塞》主要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
王翰的《凉州词》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的场面,表现了守边将士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旷达胸怀。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8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三、说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2.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四、说教学方法:叶嘉莹先生曾在一个有关古诗吟诵与教学的讲座中说:“古人写诗,都是先吟后写的。
学诗,必须学习吟诵。
”古诗的平仄与押韵使其语言具有独特的音律美,只有通过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吟诵,才能对古诗有列深刻的理解与体验。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吟诵,让他们体会古诗音律的美感。
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在教师重点教读《出塞》的基础上,学生习得学法,总结古诗的学法,进而在吟诵的基础上分四大步骤自主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1)解诗题,知诗人。
(2)懂诗意,悟诗情。
(3)巧背诵,多积累。
(4)读写结合,培养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一)品读《出塞》,理解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出塞》,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2.小组内交流,检测自己是否已了解诗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自秦汉以来,明月始终高悬于边关要塞之上。
《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7ef9c5c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63.png)
《古诗三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三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所选的三首古诗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
它们不仅在语言表达上简洁优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_____年级,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对于古诗这种文学体裁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对于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来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味。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古诗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古诗所展现的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讲授法对于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疑难问题,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点拨。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堂说课稿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堂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b38de9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06.png)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堂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三首古诗:《山行》、《望洞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材通过对这三首诗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文内容,感受古诗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想象、品味等方法,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资源,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创设情境:播放山行的动画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b.题目引入:介绍《山行》、《望洞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三首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a.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b.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学习心得,解决生字词问题。
c.教师讲解: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文内容。
3.品味古诗a.想象体验: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句中的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b.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感受,体会诗人的情感。
4.朗读练习a.学生示范朗读:挑选学生进行示范朗读,评价其朗读效果。
b.全体学生齐读:加强语气,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说课稿(含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说课稿(含3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675077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a.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说课稿(含3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习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且也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抒发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调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培养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传达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抒发。
5.应用拓展:让学生举例其他类似的古诗作品,进行拓展学习和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
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
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
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
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
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
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
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
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
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
投,成了好朋友。
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
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三、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赠汪伦》。
2、集体背诵。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
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
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
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
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
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
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三首古诗并背诵。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查工具书理解诗句。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扮演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对小老师发问。
教师通过介绍背景、赏析语言、观看画面、反复吟诵等方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进入意境,体会感情。
探究活动
课后组织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自己编故事、演故事。
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