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评价
科学实验教学设计与评价

科学实验教学设计与评价概述科学实验是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良好的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本文将介绍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并讨论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评价。
1. 科学实验教学设计1.1 实验目标设定•确定实验应达到的主要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方面。
•具体明确每个目标在实验中如何达到以及对应的指标。
1.2 实验内容选择•根据教材要求和相关知识点,选择适合的实验内容。
•确保实验具有足够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
1.3 实验步骤安排•设计清晰、简单易懂的步骤,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
•注重引导式问题设置,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
1.4 实施条件准备•提前准备好所需材料、仪器设备等。
•注意实验室安全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1.5 探究环节设置•在实验中增加一定的自主探究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提供必要的辅助材料和工具,帮助学生进行探究。
2. 科学实验评价2.1 评价指标选择•根据实验目标和内容,确定适合的评价指标。
•可以包括知识理解程度、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方面。
2.2 评价方法应用•使用多种合适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如观察记录、问答测试、报告撰写等。
•根据不同班级或个别学生情况,灵活使用适当的评价方法。
2.3 反馈与导向•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鼓励和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在实验中的不足之处,并给予指导。
2.4 教师自我评估与调整•教师应主动反思自己教学设计和评价方式是否合理有效。
•进行教师自我评估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和优化。
结论科学实验教学设计与评价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通过适当的设计和综合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设计与评价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知识总结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知识总结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一、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实验的过程,包括确定实验的研究对象、实验的目的和假设、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方法、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等。
一个好的实验方案设计能够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 确定实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根据实验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来确定实验方案。
例如,如果研究对象是某种生物,那么需要确定实验的生长环境和饲养方式;如果研究对象是某种材料,那么需要确定实验的测试方法和测量仪器。
2. 确定实验的假设和变量根据实验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征,确定实验的假设和变量。
假设是指对研究对象进行的一种猜测或预测,变量是指实验中可以被改变的因素。
实验的变量分为独立变量和依赖变量。
独立变量是实验中自行改变的变量,依赖变量是实验中被观察的、受独立变量影响的变量。
3. 确定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方法根据实验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设计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方法。
在设计实验步骤时,需要思考每一步的目的和相应的操作方法。
同时,也需要考虑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实验室环境。
4. 确定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在确定实验方案时,需要确定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方法是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计算的过程。
需要根据实验数据的特点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实验方案评价实验方案评价是指对已经设计出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行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方案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方案的合理性、操作的有效性、实验数据的可靠性等。
1. 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方案的合理性是指实验方案是否符合研究目的,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研究问题。
在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时,需要考虑实验的操作方法、实验操作环境、实验的变量和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
2. 操作的有效性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对实验操作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操作的有效性包括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实验量的测量精度等方面。
初中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结论是否正确、实验方案是否合理 ,培养自己分析评价能力和实践能力。
2、依据实验要求和条件,设计物质制备、性质、检验等方面的实验,培养自己综合实验能力和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必须掌握的背景知识
1、离子的检验(H+,OH-,CO32-,NH4+等) 2、物质的检验(H2O,CO2,O2,CO,葡萄糖,淀粉等) 3、物质的提纯净化方法(除杂) 4、气体制备方法(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5、实验误差原因分析
碳酸钠和硫酸铵
酒精和白醋
方案一
取样,分别加入硫酸铜溶液
观察颜色
取样,溶解,再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取样,分别品尝味道
方案二
分别用磁铁吸引
取样,分别点燃,闻燃烧时产生的气味
取样,分别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微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容器口
取样,分别点燃
C
2.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FeCl3溶液显黄色不是盐酸根造成的,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 A.观察KCl溶液没有颜色 B.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消失 C.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无色硝酸银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未消失 D.加水稀释后FeCl3溶液黄色变浅
改进后还有问题吗?
气体分析法二:
有人用右图装置测定CO2的质量(碱石灰是NaOH和CaO的混合物),你认为这个实验装置主要存在哪些缺陷? 这些存在缺陷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①产生的CO2气体中会带来H2O(气)
②空气中的CO2、H2O(气) 也会被碱石灰吸收
分析:
存在问题(缺陷)
对实验的影响
2、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将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的气泡放出。这一现象激发起同学们的探究欲望,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从物质组成元素的角度,放出的气体可能是SO2、O2、H2。 【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它能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 【方案设计】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方案: (1)甲同学认为是O2,则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是SO2,则只需将放出的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称量通气前后洗气瓶的质量。写出S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专题五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一、实验方案的设计1.设计原则(1)科学性:实验原理准确、实验流程合理。
(2)安全性:实验操作要尽量避免带有危险性的操作,尽量避免与有害性的物质接触。
若无法避免与有毒物质接触,则应采取安全措施,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
(3)可行性:条件允许,实验效果要明显,操作简单,设计的实验方案切实可行。
(4)简约性:步骤少、时间短、效果好。
2.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思路(1)目的明确: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弄清题目的已知信息。
(2)选择仪器药品: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药品,组合实验装置性能安全可靠,易于操作,实验现象明显。
(3)设计实验步骤:设计步骤,思路清晰,步骤尽可能的少。
(4)记录现象和数据:全面、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5)分析得出结论:根据记录的实验现象和数据,经过分析、计算、推理和理论论证,得出结论。
3.设计实验的几种方法(1)对比实验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设计中的一种基本方法。
目的是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有利于推理论证结论。
(2)控制变量法实验设计某一问题,常受多个变量因素的制约,为了研究其中某一个因素对问题产生的影响,采用控制变量法,对变量因素逐个进行实验。
综合各个变量因素对问题的影响作出综合性判断。
(3)对比实验法和控制变量法同时应用对同一个问题研究既用对比实验法又用控制变量法。
如课本上燃烧条件的实验设计,既利用了控制变量法又利用了对比法。
二、实验方案的评价1.评价要求(1)实验方案理论上科学合理具有严密性。
(2)在实验安全的前提下,操作简单易解。
(3)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节约试剂,节约能源,无仪器损坏,成本低。
(4)从环境角度考虑,对环境无污染。
2.评价细节(1)实验方案在理论上是否科学合理,设计脉络是否严密,无漏洞。
(2)可行性:①原理是否正确,可解;②实验步骤是否简单科学易解;③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实验结果是否与实验目的一致。
(3)实验成本:①是否从节约角度使用仪器和药品、药品的利用率是否较高;②实验中是否有节能措施。
实验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后的教学评价和反思

03 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评价
01
02
03
知识理解程度
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和考 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实 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
知识应用能力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 否能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
知识迁移能力
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 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或实 验中。
学生技能提升情况评价
学生预习指导到位
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并给予学 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 熟悉实验内容和相关背景知识。
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 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讲解、演示、讨论等,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手段先进有效
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仿真软件等,提高
1 2 3
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对实验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和反思,教师可 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教学方法和 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评价和反思过程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教学过程 中的各个环节,有助于教师加深对教学的理解,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对实验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和反思,可以为学校 和教育部门提供改进教学的依据和建议,推动教 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实验想法或改进建 议,培养其创新意识。
团队协作精神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能够与同 学积极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04 教师教内容准备充分
教师对实验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 解和掌握,能够准确地讲解实验
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资料准备齐全
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 试剂、材料等,确保实验的顺利进 行。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1. 引言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是科研和工程项目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从而有效支持科学研究和工程开发。
本文将介绍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2. 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设计是实验工作的基础,它涉及到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等方面的内容。
2.1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实验工作的出发点,是实验方案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实验目的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并符合科学研究或工程开发的要求。
在实验方案设计过程中,应该明确实验目的并在后续的设计中保持一致。
2.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实验方案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验材料的选择应该与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相匹配,能够保证实验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在选择实验材料时,还需要考虑其可获取性、可重复性和成本等因素。
2.3 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实验方案设计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了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的采集方法等。
实验方法应该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和要求,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设计实验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条件等多个因素。
2.4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是实验方案设计的实施指南,它描述了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
实验步骤应该详细、清晰,并包含必要的实验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等。
在编写实验步骤时,应该遵循规范的科技写作要求,以确保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3. 实验方案评价实验方案评价是对实验方案设计的客观评估和分析,旨在发现潜在问题并提供改进方案。
3.1 可行性评价可行性评价是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主要考虑实验目的的实现、实验材料的可获取性和实验方法的可操作性等。
可行性评价的结果将影响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开展和修订,以确保实验的成功进行。
3.2 可靠性评价可靠性评价是对实验方案的可靠性进行评估,主要考虑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小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方式

小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方式导语:小学实验课作为培养孩子们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评价方式的选择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小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方式,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评价方式的重要性评价方式是对学生实验课表现进行评判和总结的手段和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恰当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小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中,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至关重要。
二、常见的评价方式1. 口头评价口头评价是最常见的评价方式之一,它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和点评。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口头评价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实验报告评价实验报告评价是一种书面评价方式,它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详细描述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通过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此外,实验报告评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写作能力和信息整理能力。
3. 实验成果展示评价实验成果展示评价是一种多媒体评价方式,它要求学生通过展示实验成果的形式,向全班或全校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海报、PPT、模型等形式,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直观呈现。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4. 同学互评同学互评是一种相互评价的方式,它可以促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在实验课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同学互评,让他们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彼此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教学设计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教学设计实验方案的设计是一个关键的教学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个好的实验方案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以下是一个关于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教学设计的详细讨论。
1.目标设定: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需要明确实验的目标和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
实验的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三个层次。
知识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的能力;技能目标是指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态度目标是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道德观。
2.实验内容选择:根据实验目标和学生的基础,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实用性,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还应考虑实验装置的可行性和材料的可获得性。
3.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步骤设计是实验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实验步骤应该具有科学严谨性,能够清晰地描述实验的操作过程。
同时,还需要注意实验步骤的可操作性,避免存在无法操作的环节。
4.实验设计评估和数据处理:一个好的实验方案应该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合适的评估方法,通过设计实验记录表、实验报告等评价学生实验能力的材料,并提供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
教学设计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达成度评价:通过对学生实际操作的观察和评价,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实验目标和考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2.实验记录和报告评价:通过评估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实际操作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学生反馈评价: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实验方案和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建议,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综上所述,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个好的实验方案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探究与实验评价(2013 四川)为了探究AgNO3的氧化性和热稳定性,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 AgNO3的氧化性将光亮的铁丝伸入Ag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将铁丝取出。
为检验溶液中Fe的氧化产物,将溶液中的Ag+除尽后,进行了如下实验。
可选用的试剂:KSCN溶液、K3[Fe(CN)6]溶液、氯水。
(1)请完成下表:【实验结论】Fe的氧化产物为Fe3+和Fe2+。
Ⅱ.AgNO3的热稳定性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加热AgNO3固体,产生红棕色气体,在装置D中收集到无色气体。
当反应结束后,试管中残留固体为黑色。
(2)装置B的作用是。
(3)经小组讨论并验证该无色气体为O2,其验证方法是。
(4)【查阅资料】Ag2O和粉末状的Ag均为黑色;Ag2O可溶于氨水。
【提出设想】试管中残留的黑色固体可能是:ⅰ.Ag;ⅱ.Ag2O;ⅲ.Ag和Ag2O。
【实验验证】该小组为验证上述猜想,分别取少量黑色固体放入试管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评价】根据上述实验,不能确定固体产物成分的实验是①(填实验编号)。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小组得出AgNO3固体热分解的产物有②。
【答案】(1)①溶液呈红色②K2[Fe(CN)6]溶液③产生蓝色沉淀(2)防倒吸(3)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无色气体为O2(4)① b②Ag、NO2、O2(2011 福建)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品牌牙膏中摩擦剂成分及其含量进行以下探究:查得资料:该牙膏摩擦剂由碳酸钙、氢氧化铝组成;牙膏中其它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生成。
Ⅰ.摩擦剂中氢氧化铝的定性检验取适量牙膏样品,加水成分搅拌、过滤。
(1)往滤渣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
氢氧化铝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2)往(1)所得滤液中先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再加入过量稀盐酸。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Ⅱ.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定量测定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图中夹持仪器略去)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测定C中生成的BaCO3沉淀质量,以确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依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3)实验过程中需持续缓缓通入空气。
其作用除了可搅拌B、C中的反应物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中反应生成BaCO3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各项措施中,不能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是_____________(填标号)。
a.在加入盐酸之前,应排净装置内的CO2气体b.滴加盐酸不宜过快c.在A-B之间增添盛有浓硫酸的洗气装置d.在B-C之间增添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装置(6)实验中准确称取 8.00g样品三份,进行三次测定,测得BaCO3平均质量为 3.94g。
则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7)有人认为不必测定C中生成的BaCO3质量,只要测定装置C在吸收CO2前后的质量差,一样可以确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实验证明按此方法测定的结果明显偏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l(OH)3+OH-=[Al(OH)4]-或Al(OH)3+OH-=AlO2-+2H2O(2)通入C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盐酸有气体产生、沉淀溶解(3)把生成的全部排入C中,使之完全被Ba(OH)2溶液吸收(4)CO2+Ba(OH)2=BaCO3↓+H2O(5)cd(6)25%(7)B中的水蒸气、氯化氢气体等进入装置C中(或其它合理答案)(2010 北京)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试验过程: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 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色时,关闭活塞a 。
Ⅳ………(1)A 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 。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 。
(3)B 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 。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 。
(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 ,得电子能离逐渐减弱。
【答案】(1)(2)淀粉KI 试纸变蓝 (3)22Cl Br -+22Br Cl -+(4)打开活塞b ,将少量C 中溶液滴入D 中,关闭活塞b ,取下D 振荡。
静止后CCl 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5)确认C 的黄色溶液中无Cl 2,排除Cl 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6)原子半径逐渐增大(2013 福建)固体硝酸盐加热易分解且产物较复杂。
某学习小组以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实验探究其分解的产物,提出如下4种猜想:甲:Mg(NO 2)2、NO 2、O 2 乙:MgO 、NO 2、O 2 丙:Mg 3N 2、O 2 丁:MgO 、NO 2、N 2 (1) 实验前,小组成员经讨论认定猜想丁不成立,理由是 。
查阅资料得知:2NO 2 + 2NaOH =NaNO 3 + NaNO 2 + H 2O针对甲、乙、丙猜想,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加热、夹持仪器等均省略):(2) 实验过程①仪器连接后,放入固体试剂之前,关闭k ,微热硬质玻璃管(A),观察到E 中有气泡连续放出,表明 。
②称取Mg(NO 3)2固体 3.7g 置于A 中,加热前通入N 2以驱尽装置内的空气,其目的是 ;关闭k ,用酒精灯加热时,正确操作是先 ,然后固定在固体部位下加热。
③观察到A 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C 、D 中未见明显变化。
④待样品完全分解,A 装置冷却至室温、称量,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g 。
⑤取少量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未见明显变化。
(3) 实验结果分析讨论①根据实验现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经分析可初步确认猜想 是正确的。
②根据D 中无明显现象,一位同学认为不能确认分解产物中有O 2,因为若有O 2,D 中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填写化学方程式),溶液颜色会退去;小组讨论认定分解产物中有O 2存在,未检测到的原因是 。
③小组讨论后达成的共识是上述实验设计仍不完善,需改进装置进一步研究。
【答案】(1)不符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或其他合理答案)(2)①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避免对产物O 2的检验产生干扰(或其他合理答案) 移动酒精灯预热硬质玻璃管 (3)①乙 ②4223222SO Na O SO Na ==+ O 2在通过装置B 时已参与反应(或其他合理答案)(2013 山东)TiO 2既是制备其他含钛化合物的原料,又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白色颜料。
(1)实验室利用反应TiO 2(s )+2CCl 4(g )==TiCl 4(g )+CO 2(g ),在无水无氧条件下,制取TiCl 4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E D浓溶液 N 2→ B A C 酚酞溶液 23酚酞溶液仪器A 的名称是 ,装置中的试剂是 。
反应开始前依次进行如下操作:①停止通氮气②熄灭酒精灯③冷却至室温。
正确的顺序为 (填序号)。
欲分离D 中的液态混合物,所采用操作的名称是 。
(2)工业上由钛铁矿(FeTiO 3)(含Fe 2O 3、SiO 2等杂质)制备TiO 2的有关反应包括: 酸溶FeTiO 3(s )+2H 2SO 4(aq )=== FeSO 4(aq )+ TiOSO 4(aq )+ 2H 2O (l ) 水解TiOSO 4(aq )+ 2H 2O (l )=== H 2TiO 3(s )+H 2SO 4(aq ) 简要工艺流程如下:①试剂A 为 。
钛液Ⅰ需冷却至70℃左右,若温度过高会导致产品收率降低,原因是 ②取少量酸洗后的H 2TiO 3,加入盐酸并振荡,滴加KSCN 溶液后无明显现象,再加H 2O 2后出现微红色,说明H 2TiO 3中存在的杂质离子是 。
这种H 2TiO 3即使用水充分洗涤,煅烧后获得的TiO 2也会发黄,发黄的杂质是 (填化学式)。
【答案】(1)干燥管 浓H 2SO 4 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③① 分馏(或蒸馏) (2)①Fe 温度过高导致TiOSO 4提前水解,产生H 2TiO 3沉淀 ②Fe 2+ Fe 2O 3 (2013 重庆)某研究小组利用题6图装置探究温度对CO 还原Fe 2O 3的影响(固定装置略)⑴MgCO 3的分解产物为⑵装置C 的作用是 ,处理尾气的方法为⑶将研究小组分为两组,按题6图装置进行对比实验,甲组用酒精灯、乙组用酒精喷灯对装置D 加热,反应产物均为黑色粉末(纯净物),两组分别用产物进行以下实验。
①乙组得到的黑色粉末是②甲组步骤1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③乙组步骤4中,溶液变红的原因为 ;溶液褪色可能的原因及其验证方法为④从实验安全考虑,题9图装置还可采取的改进措施是【答案】(1)MgO 、CO2 (2)除CO2 点燃 (3)①Fe ②Fe3O4+8H+ =2Fe3+ +Fe2+ +4H2O ③Fe2+第6题F被氧化为Fe 3+ ,Fe 3+ 遇SCN -显红色;假设SCN -被Cl 2氧化,向溶液中加入KSCN 溶液,若出现红色,则假设成立(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得分) ④在装置B C 之间添加装置E 防倒吸(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得分)(2013 上海)溴化钙可用作阻燃剂、制冷剂,具有易溶于水,易吸潮等性质。
实验室用工业大理石(含有少量Al 3+、Fe 3+等杂质)制备溴化钙的主要流程如下:完成下列填空:(1).上述使用的氢溴酸的质量分数为26%,若用47%的氢溴酸配置26%的氢溴酸的氢溴酸500ml ,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 。
(2).已知步骤Ⅲ的滤液中不含NH 4+。
步骤Ⅱ加入的试剂a 是 ,控制溶液的pH 约为8.0的目的是 、 。
(3).试剂b 是 ,步骤Ⅳ的目的是 。
(4).步骤Ⅴ所含的操作依次是 、 。
(5).制得的溴化钙可以通过如下步骤测定其纯度: ①称取4.00g 无水溴化钙样品;②溶解;③滴入足量Na 2CO 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④ ;⑤称量。
若得到1.88g 碳酸钙,则溴化钙的质量分数为 (保留两位小数)。
若实验操作规范而测定结果偏低,其原因是 。
【答案】(1)量筒、胶头滴管、烧杯、500ml 容量瓶。
(2)石灰水,沉淀Al3+、Fe3+ (3)氢溴酸,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钙。
(4)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5)洗涤;23.50%.洗涤时,有少量的碳酸钙溶解。
(2011 天津)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合成1-丁醇,查阅资料得知一条合成路线:CH 3CH=CH 2+CO+H 2−−−−→一定条件CH 3CH 2CH 2CHO 2HNi,∆−−−→ CH 3CH 2CH 2CH 2OH ; CO 的制备原理:HCOOH 24H SO∆−−−−→浓CO↑+H 2O ,并设计出原料气的制备装置(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