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析
“双高计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涵分析与权重确定
![“双高计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涵分析与权重确定](https://img.taocdn.com/s3/m/48b3b9d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3.png)
“双高计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涵分析与权重确定一、内容简述“双高计划”是指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战略任务。
为了有效推进“双高计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关键。
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全面衡量高校在高水平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包括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
通过设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可以客观反映高校在“双高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成果与不足,为高校的优化调整提供数据支撑。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注重量化性和可操作性。
各评价指标应有明确的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以便于评价工作的开展。
评价指标还应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在权重确定方面,该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等现代决策理论,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配。
通过专家咨询、数据分析等方法,确保权重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这样既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又能够激励高校在“双高计划”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长远发展。
1.背景介绍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双高计划”(即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这一背景下,构建科学、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双高计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涵分析与权重确定将有助于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研究意义在《“双高计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涵分析与权重确定》关于“研究意义”的段落内容可以这样写:本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双高计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明确“双高计划”的实施目标和方向,为后续的绩效评价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研究还有助于激发高职院校的创新活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研究“双高计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与权重确定,对于完善高职院校的评价制度、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
![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ae4b9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4.png)
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高校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是衡量科研成果和投入的重要指标,对于高校科研管理和效益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构建与分析,从项目目标、科研成果、资源投入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高校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要以项目目标的实现情况为基础。
科研项目目标的设定应当明确、具体,并且能够量化和衡量。
常见的科研项目目标包括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和影响力,以及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等。
因此,在评价绩效时应考虑项目目标是否实现、实现程度如何,进而评估项目的贡献度和效果。
科研成果是衡量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的重要指标。
科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其产出量和质量反映了科研项目的价值和创新性。
对于不同学科领域的项目,可以采用学科评价体系,比如SCI/SSCI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专利授权数量等指标,衡量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资源投入是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资源投入包括经费、人力和设备等方面,反映了高校对于科研项目的支持程度和投入情况。
常见的指标包括项目经费的规模和使用情况,项目人员的数量和配置情况,以及项目所需设备的购置和使用情况等。
通过评估资源投入的充分程度和合理性,可以评价科研项目在条件保障上的情况和效果。
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还应考虑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指标。
科研项目不仅是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的重要平台。
因此,评价科研项目的绩效还应关注项目对研究生培养和科研人才成长的贡献。
可以通过论文发表、研究生培养数量和质量等指标,评价项目对于人才培养的支持与效果。
综上所述,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综合考虑项目目标的实现情况、科研成果的产出与质量、资源投入的合理性和充分程度,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贡献情况。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高校科研项目的绩效,为科研管理和效益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双一流”大学科研绩效动态监测评估模型的构建与运用
![“双一流”大学科研绩效动态监测评估模型的构建与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5c98dc1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a.png)
㊀㊀收稿日期:2020-01-22基金项目: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中国特色 双一流 大学建设研究:战略㊁路径与绩效动态监测评估 (课题批准号:17YJA880083);中山大学2019年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项目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指数评估 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许长青,男,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教授㊁国际湾区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㊁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㊁湾区经济与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双一流”大学科研绩效动态监测评估模型的构建与运用许长青(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广州510275)摘㊀要: 双一流 大学建设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举措,旨在提高中国大学全球竞争力,提升大学对人类发展的学术贡献,为社会提供卓越的公共服务.研究基于 双一流 大学理念与科研绩效评价标准建立了大学科研绩效评价模型并对中国41所 双一流 大学的科研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 双一流 大学科研绩效总体趋向满意;科研总体绩效与投入或产出之间不存在一致性,投入或产出排名最好的大学远不是绩效最高的大学;新晋 双一流 大学与中西部地区大学科研绩效表现良好;科研绩效受到多重因素制约,高校精英地位㊁区位优势㊁学科类型等变量对绩效产生显著影响.进一步提升科研绩效,需要改善绩效与投入之间的匹配性㊁增强政府宏观调控㊁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㊁突出第三方评估㊁切实加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自我评估.关键词: 双一流 大学;科研绩效;评估中图分类号:F08;G4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870(2020)06-0022-11一㊁问题提出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我国要加快建设 双一流 大学.2017年1月,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标志着我国 双一流 大学建设有了明确的规划.2017年9月,我国政府正式颁布 双一流 大学名单. 双一流 大学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或前列水平.具体目标为:到2020年,一批大学和一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一批学科处于领先地位;到2030年,更多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一批大学跻身世界最好大学行列;到2050年,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数量和实力整体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双一流 大学建设本质上是高等教育分类的另一种方式,试图寻求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的新突破.一是突出学科发展,注重大学组织建设.这将会对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因为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各大学将会集中有限资源着力加强院系规划,打造优势学科,从而在同类学科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财政性经费支持.二是突出投入产出绩效.项目以5年为一个周期,制定比较客观㊁合理的选拔和绩效评价标准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估,因此进入 双一流 大学建设高校和学科并非进入 保险箱.如果22绩效表现不佳,它们将在下一轮选拔中被削减投资甚至取消资格;而那些在第一轮选拔中未被选入的大学,如果它们的办学绩效好,将有机会加入到 双一流 大学建设行列.三是引入竞争机制. 双一流 大学建设旨在打破标签效应,鼓励高校在公平竞争条件下追求卓越,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双一流 大学建设是一个动态演进与发展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将会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高水平的科研是 双一流 大学的显著标志,科研绩效亦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如何评价 双一流 大学科研绩效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二、文献综述先行文献主要涉及研究型大学和 双一流 建设大学科研绩效的评估.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计算单因素生产效率的方法,如人均科研产出㊁生均成本等.由于研究活动是一种综合运用人力资本㊁知识资本㊁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等系列复杂的生产过程,单一要素生产率无法准确㊁有效地反映大学多投入㊁多产出的生产力状况和变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尝试运用SFA 和DEA方法来评估高等教育科研绩效.Izadi等(2002)利用SFA方法对99所英国大学的技术效率和成本效率进行了评估[1].Johnes(2008)利用距离函数和DEA方法计算了112所英国大学的Malmquist指数并得出英国大学效率得分逐年增长的结论[2].Horne&Hu(2008)采用同样的方法估计了澳大利亚33所大学的技术效率和成本效率[3].Stevens(2005)利用DEA方法评估了80所英格兰和威尔士大学的效率并讨论了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特点对效率的影响[4].Kempkes&Pohl(2010)[5]以及Daghbashyan(2011)运用SFA方法对德国和瑞典大学的效率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6].Beasley (1990)运用DEA方法对英国52个院系的教学科研效率进行了评价[7].Abramo等人(2008)的研究采用DEA和文献计量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意大利不同学科的科研绩效进行了测量并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效率存在显著差异[8].胡咏梅㊁梁文艳(2007)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了中国多所大学合并前后的科研生产率变化[9].Zhou and Li(2010)用同样的方法对中国高等教育扩张背景下教学生产效率进行了动态分析[10].双一流 大学科研绩效评估的文献集中出现在2017年以后.周光礼等(2017)认为中国 双一流 大学建设绩效评估的首要工作是要进行元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元评估包括技术性维度和合法性维度两个层面.从技术性维度看,现有的世界一流大学评估只有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缺乏过程指标;从合法性维度看,现有评估重规模而轻质量,重投入而轻产出,重科研而轻教学,重共性而轻分类.因此国际流行的世界一流大学评估标准存在严重不足,不能直接照搬.[11]冯拥军等(2018)对 双一流 大学概念框架㊁分类特征与评估标准进行了研究,构建出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评估标准.[12]赵蓉英等(2019)对中国 双一流 大学科技发展指数进行了研究,高校科技发展指数是从高校科技活动的投入㊁产出和效益诸要素反映高校科技发展状况的一套指数体系,包括科研生产力指数㊁科研影响力指数㊁社会服务指数和国际化指数等,从科技产出㊁科技学术影响力㊁社会服务和国际化等方面对高校科技发展水平进行测量.[13]王战军等(2020)认为我国 双一流 大学建设应实现分类评价,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突出服务贡献,创建开放的评价维度;实施常态评价,建立信息化的动态监测平台.[14]梅红等(2017)对我国 双一流 建设中大学的学科评估进行了探索并比较了 双一流 建设评估和一流学科评估的重合度及差异.[15]董甲庆等(2017)结合武汉大学在自我评估中的经验,探讨 双一流 大学建设中如何发挥自我评估的作用[16].综上,尽管现有关于大学科研绩效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然有很大的拓展和探索空间.首先,现有文献大多是对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科研绩效的研究,而有针对性地对我国 双一流 大学科研绩效评价关注甚少.其次,现有文献主要侧重高校科研的技术效益和规模效益,对科研生产的成本效益和配置效益关注较少.同时,现有文献大多利用DEA方法来挖掘高校科研绩效和生产效率,由于该方法的局限性,研究者无法对相关标准的效度进行检验,难以保证结论的有效性.再次,在有限的关于 双一流 大学评估的文献中,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采用系统性定量研究的文献较少,因而所得出的结论难以获得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和案例支撑.最后,大学科研投入产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仍然缺乏,现有的世界一流大学排名体系大多注重产出导向,忽视大学投入及生产效率,因而探索中国特色㊁世界一流的 双一流 大学评估标准需要作更多的探索.本研究将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绩效评估模型并对我国 双一流 大学科研绩效进行评估,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32三、研究设计(一)研究方法绩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企业在一段时间内投入与产出之比,通常表现为产出与投入的比值,即 绩效=产出/投入 .当然,产出必须符合企业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显然,绩效与投入成反比,与产出成正比.大致来说,高等教育科研绩效评估主要有两种方法:结果导向型和过程导向型.从确定各指标权重的方法看,高等教育绩效评估可以分为统计分析法和线性规划法.前者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权重;后者主要是基于线性规划或非参数方法来确定最优权重以评价高校研究的相对效率.在线性规划和非参数法中,英国经济学家Farrell(1957)[17]提出分段线性包络分析方法进行前沿估计,这为测量和评估绩效奠定了基础,相关方法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目前绩效评估方法主要有四种,即最小二乘法(OLS)计量生产模型㊁随机前沿分析(SFA)㊁数据包络分析(DEA)和层次分析法(AHP).第一种是参数法,后三种为非参数法. DEA和SFA属于前沿估计方法,可以得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并将科研绩效分解为技术效益㊁规模效益和技术效益等.DEA最初是由Charnes[18]等人1978年提出,随后拓展出许多新模型并广泛应用于管理科学之中.但DEA要求样本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其结果易受异常值的影响.SFA具有优势,但其缺点亦非常明显,如需要指定无效率项的分配形式,需要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等.本研究试图兼顾投入过程与成果产出,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 双一流 大学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是(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家㊁匹兹堡大学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而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19].其特点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㊁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定量信息使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㊁多准则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AHP 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其独特优势:一是系统性 它能将对象视作系统,按照分解㊁比较㊁判断㊁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从而成为继机理分析㊁统计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二是实用性 它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处理许多用传统的最优化技术方法不好解决的问题,同时AHP方法使得决策者与决策分析者能够相互沟通,决策者可以直接应用它,增加了决策有效性;三是简洁性 该方法计算简便㊁结果明确,使用者易于了解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基本步骤,便于决策者直接了解和把握;四是灵活性 AHP方法允许决策者在层次结构中对复杂问题进行建模,将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有机地结合,避免了单一因素的片面性,具有极强的灵活性.AHP方法已成为一个十分有用的分析方法并广泛应用于企业㊁教育㊁政府等部门以解决实际决策问题.(二)模型构建双一流 大学科研绩效评估模型构建要适用于 双一流 大学的办学理念. 双一流 大学的办学理念异于一般大学并呈现以下独特之处:全球竞争力㊁全人类的学术价值以及卓越的社会服务.第一, 双一流 大学必须具有全球竞争力.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植根于当地和国家环境并具有全球形象和声誉(Altbach,& Salmi,2011)[20].全球竞争力来自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吸引为教学㊁科研和学生学习的充沛资金.第二, 双一流 大学必须致力于全人类价值的追求.一方面,它必须具备一流的民族文化传播力,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另一方面, 双一流 大学必须适应全人类价值,注重探索世界未知,追求客观真理.第三, 双一流 大学必须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适应和引领社会经济发展.大学与产业之间呈现出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大学社会服务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是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全球范围内已经涌现出不同的大学排行榜并产生了深远影响.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㊁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THE)㊁英国QS大学排名㊁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US News)等均推出年度大学排行榜.国际社会,尤其是学术界以外的公共媒体似乎有一种强烈的信念,即高等教育质量可以测量,而排名被认为是实现这一信念最受欢迎的方法.排名靠前的大学通常被认为是高质量的大学.ARWU的学术排名主要根据大学学术或研究绩效的各种指标来进行排名,如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和员工㊁高被引研究人员㊁发表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论文㊁被主要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以及人均学术表现等.US News的排名指标看重声誉㊁文献计量和科学卓越性等指标.QS 排名主要基于学术与雇主声誉㊁教职员工学生比例㊁人均引用次数㊁国际教职员工比例㊁国际学生比例等指标进行考量.基于 双一流 大学理念㊁现有文献㊁国际机构大学排名经验及国际高等教育机构提出的大学排名42柏林原则,①本研究将提出 双一流 大学科研绩效评价模型,包括科研投入评估和产出评估两部分.投入评估主要从教师和职员㊁研究经费㊁研究设施㊁研究基地等四个维度加以分析,产出评估则主要从人才培养㊁科学研究㊁社会服务㊁国际化水平及产出增量等五个维度进行考量.鉴于评估的复杂性,本模型的构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主要原则:数据可得性㊁科学性㊁可行性㊁简明性㊁代表性及导向性原则.1.教师和职员.吸引一流人才是建设 双一流 大学的关键,教师招聘和晋升制度必须以人才为基础(Altbach,2009)[21].相关研究表明,学校拥有必要的教育设施和富有情感的教学人员,将使学生更有动力,更加忠诚,表现更好(Wachtel1998[22];Rodie and Klein 2000[23]).教师的良好表现是提高学生公正㊁学习动机和对学校满意度的重要特征.教师学术水平越高,学生的评价越好(Wachtel1998[24];Rodie and Klein, 2000[25]).许多亚洲大学在寻求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时都倾向于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来聘请学者,如日本和韩国的大学均在降低近亲繁殖,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大学绩效(Horta et al.2010[26];Shin and Lee,2010[27]).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亦正在鼓励大学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教师,特别是那些科研绩效优异的教授.衡量教与学的质量非常复杂,国际大学排名机构中多数采用生师比作为教学质量的一个替代性指标.较小的生师比意味着更好的教学水平,因为小班化教学能够创造出最佳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 教师和职员 维度,本研究选取的指标分别为两院院士㊁教师总数㊁国际职员数㊁学术职员数㊁专职研究人员数㊁生师比等6个指标.2.研究经费.世界一流大学通常具有高昂的经费预算,雄厚而持续的经费是建设 双一流 大学的必要条件.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强大的研究能力,从政府视角来看,除了吸引具有高绩效的著名教授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确保对大学的经费支持.随着组织的变革,政府必须开辟各种研究资金来源.许多亚洲国家(如韩国㊁日本㊁马来西亚㊁新加坡),甚至是欧洲国家(德国㊁西班牙㊁意大利等)的政府部门已经设立了特别基金项目来支持研究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些特别基金对科研绩效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大学间的合理竞争,使这些国家的大学接近其具有标杆性质的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本研究从总量和人均量两方面来测量,选取了科研经费总量和人均科研经费两个评估指标.3.研究设施.作为一个功能性机构,大学必须对投入要素进行评估㊁改进和更新.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考虑到充分的研究设施,因为良好的设施能提高教育质量和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于应用科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还需要为他们提供最新的工程实验室和语言实验室,这样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师生在所研究领域的研究意识(Regassa et al.2013)[28].维护现有设备和购买最新设备是一个持续的任务,需要持续的财政资源支持,也需要进行有效的研究㊁合作和工作团队.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图书馆馆藏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不断变化,这必然会给高校图书馆带来压力,迫使它们努力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学生满意度(Nzivo and Chuanfu2013)[29].本研究选取重点实验室㊁图书馆馆藏作为评估指标.4.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是人才集聚㊁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平台,大平台能够凝聚大团队,进而产出大成果.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国内外积极合作,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参加国际会议,展示研究成果,得到同行和学术网络的反馈,不断提高研究能力和整体学术水平.依托研究平台,大学还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如政策分析㊁调查数据㊁市场报告㊁监测评估以及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预见,大平台建设必将大大提高大学国际竞争力.如中山大学近年来的科学研究紧密围绕 面向学术前沿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㊁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的 三个面向 指导思想,通过大科研平台㊁大科研团队㊁大科研项目 三大 建设,快速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也得到了社会肯定.本研究选取重点学科数和博士学位授予学科数作为重要考察指标.5.人才培养. 双一流 大学并不是大学自身标榜的,而是在国际承认的基础上由外界给予.因此,国际上自称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很多,但真正被承认的极少,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性生成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双一流 大学应该是对全球产生影响的大学,培养的①高等教育机构排名正成为各国大学的责任报告和质量保障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希望看到大学排名的不断改善和提高,而排名机构负责地进行数据收集㊁方法设计和结果公布是非常重要的.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华盛顿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于2004年共同发起成立了大学排名国际专家组(International Ranking Expert Group,IREP).2006年5月18 20日在柏林召开IREG第二次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排名的质量标准及和操作范例,被称之为高等教育排名的柏林原则.柏林原则对国际大学排名的改善和评价发挥了积极作用.52毕业生应该成为科学㊁产业㊁政治㊁公共组织等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一般来说,世界一流大学将会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大学办学不断带来创新活力.来自全球各地的教师会始终保持开放性,接受新思想㊁新方法,打造一流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本研究选取学生总数㊁优秀校友人数㊁授予学士㊁博士学位人数等四个指标来考察.6.科学研究.学术出版和引文是国际一流大学学术评估工作最常用的方法.前者衡量学术生产力,后者衡量学术质量.世界一流大学往往要求教师在世界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并通过高水平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这种教师绩效激励制度虽然并不具有强制性,但许多国家都在实施.全球大学排名是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标准,尽管在排名过程中涉及许多理念和方法问题(Shin et al.2011)[30](除了全球大学排名外,40多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大学排名体系),但所有的世界大学排名体系均包含了一个关键指标,即包含论文和引文在内的 研究产出 .正如我们所目睹的研究型大学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一样,国际上已经出现了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评估范式,那就是研究产出是第一位的,并将其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产出已上升到高等教育价值三位一体的顶端.本研究所选取的指标包括高被引研究人员㊁SCI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和学术奖励.7.社会服务.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㊁知识经济的出现㊁经济不稳定以及高等教育财政紧缩都不可避免地促使大学重新思考和定义其在社会和经济中的角色与作用.知识和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也反映了世界一流大学社会服务水平的高低.作为对瞬息万变社会㊁政治㊁经济环境的回应,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大学变得更加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特别是在亚洲各国政府通过大规模扩张高等教育规模的背景之下.当下大学越来越具有创业精神,不仅寻求多样化的资金来源,而且通过技术转让和其他渠道与工商界以及整个社会进行合作(Mok, 2013)[31].中国大学向创业和创新转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对创新与创业(E&I)的重视也促成了高等教育从文化机构向服务机构的转变(Hawkins 2007)[32].同时,世界一流大学也是重要的智库,发挥学者在研究㊁知识交流和社区参与方面的创新和创意思想,为政府提供高水平的政策咨询成果.本研究选取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和雇主声誉两个典型指标来反映大学的社会服务水平.8.国际化水平.21世纪的科学是全球性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方法论和科学规范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科学已经成为一项激烈竞争的国际事业.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促进了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而且成为大学提高国际学术声誉的有效路径.过去亚洲许多国家的大学内部等级制度僵化并且习惯于雇佣他们自己的毕业生,国际化水平较低,现在的状况得到了大为改变.研究选取国际声誉和国际学生数两个指标来度量国际化水平. 9.产出增量.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既要考虑静态指标,也要考虑动态指标.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增量指标,旨在进一步凸显研究绩效的动态特征,促进科研可持续发展.这些增量指标包括国际通用的年度新增本科学生人数和新增博士生人数两个指标.增量产出以培养本科生和博士生作为重要指标,主要是基于硕士学位在许多国家只是一个过渡性学位而不是终结性学位的考量.通过投入与产出指标体系的构建, 双一流 大学科研绩效评估模型逐步得以建立.如表1所示,模型包括投入和产出两个独立体系㊁三个层次结构㊁九个准则(二级指标)和24个备选方案(三级指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指标涵盖了可能影响大学科研绩效评估的主要因素,同时可以随着情境变化而增减以满足未来评估发展的需求.(三)样本说明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权重评分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研究对2017年入选 双一流 大学建设的广东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相关信息进行了收集,这些高校包括中山大学㊁华南理工大学㊁暨南大学㊁华南师范大学.基于AHP1-9判断标准,研究设计了« 双一流 大学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确定评分表».评分表在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编制㊁评估和更新,最后进行实测.学生参与遵循自愿原则并基于大学类别㊁学习年份和性别进行随机抽样.研究选取2016 2017学年学生,样本共有350名,其中118名研究生,232名本科生.其中本科生有效问卷率为84.28%,研究生有效问卷率为92.45%.同样,研究对教师和管理人员分别进行了调查,有效问卷分别为89.05%和84.28%.样本分布如表2所示.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参与者(教师㊁管理人员㊁学生)对科研绩效评估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评分,研究将专家和学生评分分数进行汇总,算出每个评估指标的平均得分.然后将每个评估指标的平均得分情况反馈给每位专62。
关于高等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
![关于高等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a32269c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13.png)
关于高等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等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高等教育机构的绩效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建立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激励学校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价体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评价方式不够客观、评价结果不够准确等。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为我国构建更加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问题挑战、关键因素、国际经验借鉴以及可行性分析等方面对高等教育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高等教育绩效评价体系旨在评估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绩效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和对社会的服务水平。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等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探讨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关键因素。
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分析其可行性,为高等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了解当前高等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明确各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分析目前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绩效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研究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关键因素,探讨如何借鉴国际经验,提高高等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3 研究意义高等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其绩效评价体系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对于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促进高校内部的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激励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高校绩效评价文献综述分析
![我国高校绩效评价文献综述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a40d6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1.png)
我国高校绩效评价文献综述分析我国高校绩效评价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绩效评价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绩效评价是对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总体评价和监督,以此推动高校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这个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高校绩效评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文献积累。
本文拟对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探讨国内外学者对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以期为高校绩效评价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国内外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1.1 国外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国外高校绩效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评价,主要通过学术地位、科研水平、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对高校进行评价。
英国和澳大利亚也都建立了相应的高校评估体系,主要采用学术评价、研究评价等方式对高校进行评价。
这些国家的高校绩效评价主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科研能力为目标,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评价体系,并在实际操作中得到一定的成效。
1.2 国内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国内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相对较晚起步,主要集中在近二三十年。
以往的高校评价主要以政府对高校的督导检查为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高校绩效评价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学者们开始积极探讨高校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研究者主要分析了高校绩效评价的内涵、价值取向、指标体系建构、评价方法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在实践探索方面,国内高校也积极尝试各种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学术评价、科研评价、教学评价等,以期为高校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我国高校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2.1 指标体系构建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指标体系往往过于片面,只关注学术水平和科研产出,忽视了对学生素质、就业情况等方面的评价。
优化中国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优化中国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04e1bf0aef8941ea76e0557.png)
摘 要 : 对 高校 教 师 这 一 特 定职 业 , 目前部 分 高校 针 对教 师科 研 绩 效评 估 采 用“ 作 定 额 制 ” 背景 下 , 针 在 工 的 进
行高校教师科研 绩效评估体 系的优化研究。首先对 目前部分高校教 师科研绩效评估 的现状进行剖析 , 并指 出存 在 的问题 ; 着从 评估指导思想、 接 现行评估体制 、 学科差异性等 角度进行 了原 因探 索; 最后 提 出针对 高校教 师科研 绩
果 产生 影 响 。
、
高校教师 的科 研绩效 评估 体 系存在 的 问题
二、 高校 教师 科研绩效 评估 中存在 问题 的原 因探
析
中国高校教师科研“ 工作 定额制” 已经得 到了广泛 推行 , 但是在学校 的实际评估实践 中却遇到 了各种各样 的问题 , 究 其原因 , 综合来看主要有 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 1 . 评估指导思想功利化 。在 中国多数高校教师科研绩效 评估 的过程 中, 政化倾 向表现 比较严重 , 纯地把教 师科 行 单 研评估 简单 归结为发 表文章 、 申请项 目的数量 , 把评估变 成 行政管理 的手段和工具。这种主观认识上的偏颇导致评估过 程重数量轻 实质 ,也使很 多教师为 了评估去写 文章和拉项 目, 使评估 丧失 了其本身的意义。
1 估 指 导 思想 缺 乏 战 略 性 。 高 校 推 行 的教 师 “ . 评 各 T作 定 额 制 ” 指 导 思 想 有 所 相 同 , 的 是 基 于 本 校 的长 远 发 展 和 的 有
战略导向的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体系研究
![战略导向的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体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00aeae1b8f67c1cfad6b8ee.png)
研 水平 等都可以看作是反映 一个机 构在一定 时期 内科 研工作
总体水 平及其发展能力 的指标 ,而对 高校 科研绩效进 行考 核 和管理 ,不仅是对科研工作 的价 值的重 视和肯定 ,也 为高 校 科研 管理提供科 学依据 ,是 高校达 到战略 目标和不 断发展 的
重要保 证。
转化的生力军。由此可见 ,高 校科研 在高水平 科技创 新 和高 层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1 3益显现。但是如何从实际 出发 , 建立一套规范可行 、科学合 理的科研 绩效 评价体 系 ,努力 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战略 导 向的高校科研 绩效管理体 系研 究
李 爱梅 ,凌文辁
( 暨南大学管理 学院 ,广 东广 州 5 0 3 ) 16 2
摘要 :战略 导向的科研绩效 管理 体 系强调 绩效管理 必须 与学校 战略相 匹配 ,绩效管理 系统应该成为 学校战略 的 传递 系统 。文章探讨 了战略 导向的科研 绩效管理体 系的建立原则,并根据平衡 记分卡理念 ,从财务绩效 、客 户 评价 、内在核心竞 争力、学习与成 长四个维度构建 了战略导 向的高校 科研 绩效管理体 系。 关键词 :战略 导向;科研绩效 ;平衡记 分卡 ( S ) B C ;关键 绩效指标 ( P ) KI 中 图分 类 号 :C 3 . 9 12 文 献 标 识 码 :A
1 引言
国务 院发 布的 《 国家 中 长期科 学 和技 术 发 展 规 划纲 要 (0 6 2 2 ) 指 出:高校是我 国培 养高层 次创新 人才 的重 20 - 0 0 》 要基地 ,是我国基础研究和 高技术领 域原始性 创新 的 主力军 之一 ,是解决国民经济重 大科技 问题 、实 现技术 转移 、成 果
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7fce21a866fb84ae45c8d93.png)
目、国家级普通项 目、省部级 重大项 目、省部 级一般项 目, 其他纵 向项 目:厅 ( 局 )、地 ( 市 )级、 国际科技 合作项 目
现代物业 ・ 现代经济 2 0 1 3 年第1 2 卷第1 期
理论纵横 -
高校科研 团队绩效 评价研究
陈蓉 蓉 陈婉君 ( 浙江工 业大 学 ,浙江 杭州 3 1 0 0 2 3)
摘 要 :科研团 队绩效评 价是 对科研团队整体进行定性 与定量 的综合分析 。构建一套完善 的科研评价体 系。开展高 校 科研 团队绩效评价 。对调动 高校科研人 员的工作积极 性 ,形成 团结 向上 的团队文化 。确 保高校科研 工作 良性循环和 健康发展具有重要 的现 实意义 。 、
研方 向,调整科研思路,形成 良性的科研运作与竞争机制。
同时 ,通过加 大对高质 量科研成 果的奖励 力度 ,使 勇于开拓 创新 的人才 脱颖而出,使高校整体 的科研 实力 不断增强 。
学科与专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合作,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知
识创造能力 。 2 . 2科研 团队业绩分类体系 科研业 绩分类 的主 要依据是 科研活动 的过程与成 果。科
2 高校科研 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设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公正地进行科技评价的 研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选题、立项、实施研究方案、撰写 前提和关键。目前,很多高校都结合 自 身的特点建立了科研 研 究报 告、成果鉴 定、科研成 果推广 、成 果奖励 申报 、信 息 交流等。科研活动的成果包括:论文、研究报告、著作、成 果获奖等。科研团队业绩分类体系把科研业绩分为两类 : 科研
关键词 :科研 团队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 4 4 . 4
+
文献标识码 :A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cdea285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46.png)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标:1.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使整个评价过程可追溯、可核实,减少操纵性。
2.多维度评价:构建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从财务、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全面评价高校的绩效,避免片面性评价。
3.持续改进:建立可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定期评估和修改指标体系,确保其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
二、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1.目标导向:评价指标体系应与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评价指标应能直接或间接体现高校的目标达成情况。
2.参与性: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充分发挥高校内外各方的智慧,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3.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以便对不同高校进行绩效比较和借鉴。
4.可测量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以便高校能够根据指标结果进行预算绩效管理。
三、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1.财务绩效方面:包括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稳定性、资金利用效率等指标,反映高校财务资源使用情况和财务状况。
2.教学绩效方面:包括学生学习成果、教学质量、教学设施等指标,反映高校教学工作的效果和水平。
3.科研绩效方面:包括科研成果产出、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等指标,反映高校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和世界影响力。
4.管理绩效方面: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效率等指标,反映高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效率。
5.社会责任方面:包括高校融入社会的程度、服务社会的贡献等指标,反映高校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四、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1.绩效评价:通过对评价指标进行定期测量和评估,得出高校的绩效评价结果,为高校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绩效考核:将评价指标作为高校绩效考核的依据,对高校的绩效进行全面评价,以激励高校改善绩效和提高管理水平。
3.绩效管理:通过对评价指标的分析,发现问题所在,制定改进措施,实施绩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高校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_于敬
![高校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_于敬](https://img.taocdn.com/s3/m/871570e4e009581b6bd9eb65.png)
2010年第18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0No.18收稿日期:2010-02-06,修回日期:2010-04-10文章编号:1000-7695(2010)18-0073-04高校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于敬,周玲(华东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上海200237)摘要:目前,国内各高校在教师科研业绩的考核评价中普遍存在考核周期短、政策导向性、评价方法简单量化、评价指标缺乏客观真实性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并通过借鉴国外科研机构中比较成熟的考核机制和方法,提出完善我国现行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研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Consideration on the Problems in Appraisal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YU Jing ,ZHOU Ling(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Offic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Abstract :At present ,some problems exist in the universities ’appraisal and evaluation of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such as short cycle ,policy -oriented ,simpl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evaluation indicators lack objective truth.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paper gives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more sophisticated appraisal mechanism and methods in foreig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paper gives some proposals for improving our current evaluation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Key words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ppraisal ;evaluation system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都给予高度重视。
我院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效果
![我院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c18b2fd2ce2f0066f5332296.png)
分 。作 者 计 前 3名 , 一 至 第 三 完 成 人 按 分 值 的 i0 、 第 0 5 、5 计 算 , 四至第 七 完 成 人 按 分 值 的 l 计 算 , 八 O 2 第 0 第 之 后 的 完成 人 按 分 值 的 1 计 算 。 ( ) 3 以外 观 设 计 专 利 每 项
6 O分 为 基 准 , 用 新 型 专 利 放 大 2倍 计 分 , 明 专 利 放 大 4 实 发
I科 学 性 原 则 。 评 价 指 标 的 科 学 性 是 评 估 结 果 真 实 可 . 靠 的 基 础 。我 们 在 选 取 评 价指 标 时 , 格 遵 循 医 学 科 学 研 究 严
几个 原 则 J :
同第 一作 者 。 ( ) 我 院 自立 院级 课 题 每 项 6 2以 O分 为 基 准 , 科
技 部 8 3 9 3攻 关 项 目放 大 2 6 、7 、 O倍 计 分 ;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面 上 、 青 年 项 目放 大 6倍 计 分 ; 省部 级 、 科 及 一 般 项 目放 大 4 计 社 倍
、
我 院科 研 评 价 体 系指 标 选 取 的 原 则
科 研 绩 效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 内 容 主 要 包 括 评 价 指 标 的 选 择 及 其 权 重 的 确 定 。建 立 科 学 合 理 的 评 价 指 标 是 科 研 绩 效 评估 的 基 础 。我 们 在 选 取 科 研 评 价 指 标 时 , 要 遵 循 了 以下 主
二 、 院科 研 评 价体 系量 化 标 准 的 制订 我
2 纪 高 等 院 校 的 竞 争 是 科 技 的 竞 争 , 际 上 归 结 为 人 1世 实 才 的 竞 争 。学 校 要 发 展 , 才 是 关 键 , 何 培 养 优 秀 科 技 人 人 如 才 , 立 合 理 的 人 才 竞 争 机 制 , 大 限 度 地 调 动 科 技 人 才 的 建 最 积 极 性 , 高 等 院 校 科 研 工 作 的 一 项 重 要 任 务 。而 科 研 评 价 是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分析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a7421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6.png)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一直是教育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评价体系作为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进行质量评估的重要工具,其建立与完善对于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和促进学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内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多样,涉及的评价指标也各有不同。
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对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构建、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的改进建议提供依据。
本文旨在对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进行全面分析,为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提供参考,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分析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如何构建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改进建议,以进一步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水平和质量。
通过对评价体系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评价体系的实际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基于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的持续优化和完善,为高校科研工作提供更加科学、规范的指导和支持。
本研究也旨在强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的重要性,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情况分析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是指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综合评估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安排。
近年来,随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日益发展,评价体系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和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
目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对象广泛:评价对象涵盖了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水平的科研团队以及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体现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视角
![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aeba9ee50242a8956bece4b1.png)
,
,
标 体 系仍 然 不 够健 全 和 完 成
鉴 于 以 上 原 因 本 文 在 对 高校 科 研 团 队 相 关 基 本 概 念 有 了 清 晰 了 解 的 基 础 上 在 投 入 产 出视 角 下 对 高 校 科 研 团 队 绩 效评价 指 标 体 系做 了 部分研 究 关 键 词 高校 科 研 团 队 绩 效评价 指 标 体 系 投 入 产 出 视 角
, , 。 , 、 , , 。 , , 。
,
,
、
,
,
、
,Hale Waihona Puke ,,,,
、
,
,
。
,
讲 会 比 较容易 理 解 因 此 目前投人产 出理论 不 论 是在经 济 领 域 还 是 在高校 科研 中 已 经 得到 了非 常广 泛的 应 用 高校 科研 团 队是 一 个科研 组 织形 式 里面的 成 员 都 是 为 了共 同的 科研 目 标 而 自发 的 组 织 在 一 起 的 不 过 科研 目标 需 要一 定 的科研 经 费 才能够 保证科 研 项 目 的顺 利 进行 所 以 有 了一 定 的投人 才会有 科研 成果 也就是 所 谓 的 产 出 借 助 投人产 出 理论 能够在很 大程 度 上 提 升高校 团 队 绩效 借 助投人产 出理论 对绩效 做出对应 的评价 更具 有直 观 性 能 够激发 团 队的创 新 动力 提 升创 新 的质量 和效 率 三 高校 科研 团 队绩 效评价 指 标 体 系构 建 原 则 在对高校 科研 团 队 进行绩效 指 标 的选取 时一 定 要遵循 一 定 的 原 则 这 里所 讲 的原 则 其 实就是准 则或者 依据 这样才能够 保证 绩 效评价 指标 体 系 的科 学 性 和 合 理 性 笔者认 为 在考虑 拟 定 科研 以 评价 指 标 体 系 的时 候 需 要 遵循 下 几 个方 面 的原 则 首 先 一 定 要 具 有 全 面性 也 可 以 叫做完 备 性 原 则 要 能够全 面反映 高校 科研 团 队活动 第二 具 备 科 学 性 原 则 这也是 保证 高校 科研 团 队绩效评价 指 标 体 系构 建 的基 础 第三 具有 很 强的可 操作 性 所选取 的指 标 一 定 要 是 切 实 可 行 简 单 易操作 的 第 四 评价 指 标 体 系里面的最 底 层指 标 一 定 要 是 可 以 测 量 的 第五 具 有 很 强 的代表 性 是在 问题 不 确定 的情况 下 能够抓住 问题 的本质 反 映问题 的核 心 内容 对 问 题 有一 个 直 观 的表现 第六 层 次 分 明 选取 指 标 时 对 指 标 进行 分 层 保证 指标 的层 次 性 能够 为 确定 指标 的权 重 提 供 便 利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及量化考核模型-最新教育资料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及量化考核模型-最新教育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f1a85a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9.png)
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及量化考核模型背景高校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而教学团队则是高校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及量化考核模型对于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概念•教学团队:由教师、工程师、技术员、管理人员等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员组成,共同承担高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任务。
•绩效考核:是对教学团队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工作绩效进行评价和考核,以掌握工作情况,促进绩效发挥和提高绩效水平。
•指标体系:是根据工作任务要求和实际工作特点所确定的量化、可比较的指标集合,用于评估和监控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指标体系建立第一步:确定考核维度考核维度是指从哪些角度对教学团队进行考核。
根据教学团队的职责和任务,可以将考核维度分为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社会服务和团队管理五个方面。
第二步:确定考核指标考核指标是用于对教学团队在不同维度上进行评估和监控的具体量化指标。
例如,在学科建设维度上,可以确定考核指标为科研成果、教材编写、教学论文等;在教学质量维度上,可以确定考核指标为学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课堂教学质量等。
第三步:确定考核权重考核权重是指在绩效考核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
通过对关键指标的量化分析,结合教学团队的职责和任务,可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例如,对于教学团队而言,教学质量应被赋予更高的权重。
量化考核模型量化考核模型是对所建立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处理,以便能可视化、可比较地评价教学团队的表现。
模型建立在量化考核模型的建立中,需要确定各考核指标的量化方法、标准值和评分体系,结合各个考核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教学团队所得总分。
模型应用在实际考核中,可以通过给每个考核指标赋予相应的得分,计算出总分,并根据总分对教学团队进行排名。
同时,通过对不同考核指标的得分进行分析,得出教学团队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及量化考核模型对于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考核指标体系和量化模型的具体应用需要与教学团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保证考核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高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高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b570e8e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1d.png)
高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一、前言高校绩效考核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高校绩效考核的定义、意义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高校绩效考核的定义和意义1. 定义高校绩效考核是指对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实际表现进行评估和量化,并据此制定改进措施,以促进高校自身发展和提升整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
2. 意义(1)促进高校内部管理的改进:通过绩效考核,可以发现高校内部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应措施,提升管理水平。
(2)推动教学质量提升:通过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可以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3)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通过对科研成果转化情况进行评估,可以有效地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4)提升社会服务水平:通过对社会服务的评估,可以发现高校在服务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三、高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1. 教学质量指标(1)教学质量评估结果:包括学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等。
(2)教师教学效果评估:包括教师授课质量、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氛围等。
(3)课程设置与改革:包括课程设置是否与时俱进、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等。
2. 科研成果指标(1)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投入情况:包括科研项目数量、经费投入情况以及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果等。
(2)论文发表情况:包括SCI论文数量、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数量等。
(3)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包括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等。
3. 社会服务指标(1)社会服务项目数量和覆盖面积:包括社会服务项目数量、覆盖面积以及实际效果等。
(2)产业化成果转化情况:包括产业化成果转化数量、效果等。
(3)社会声誉和影响力:包括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声誉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等。
四、高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评估方法1. 定量评估方法(1)数据统计法:通过收集各项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高校绩效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
![高校绩效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e490a383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a.png)
高校绩效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校绩效评价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高校绩效评价是一种科学的评估体系,可以为高校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决策支持。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高校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一、高校绩效评价的意义高校绩效评价是对高校进行综合评价和科学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进行规划和发展,为高校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决策支持。
通过高校绩效评价,可以找出高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和进步。
另外,在高校绩效评价的过程中,也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二、高校绩效评价的体系高校绩效评价的体系通常包括五个方面,分别为教学质量、科研实力、社会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1. 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高校绩效评价的关键指标之一。
教学质量的评估通常包括教学效果、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和毕业生质量等方面。
其中,教学效果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
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毕业生的就业率、社会反响等。
2. 科研实力科研实力是高校绩效评价的另一个关键指标。
科研实力的评估通常包括科研项目的数量、科研成果的质量、科研人员的实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科研实力的评价是高校学术影响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3. 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高校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服务的评价通常包括社会服务的范围、服务的质量和效益等方面。
高校作为国家重要的知识智库,应该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4. 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绩效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学科建设的评价通常包括学科建设的深度、广度和质量等方面。
高校要注重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学科水平,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5. 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校绩效评价的最后一个方面。
人才培养的评价通常包括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
高校的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关键之一,要注重发展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人才质量。
三、高校绩效评价的方法高校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方法。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3690829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db.png)
通过对科研经费的绩效审计,可以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 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 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体 系的构建、审计方法与技术等方 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 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集中在绩效 评价方法、审计技术等方面,为 国内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包括科研论文数量、科研 论文质量、科研成果转化 数量、科研成果转化质量 等。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 标体系构建
构建原则与思路
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科学、客观、可量 化,能够真实反映高校科研经
费的使用情况和绩效水平。
系统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全面、系统,涵盖 科研经费使用的各个方面,包 括科研项目、科研人员、科研 成果等。
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能 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和推 广。
导向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具有导向性,能够 引导高校合理使用科研经费,
提高科研绩效。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01
02
03
科研项目绩效指标
包括项目完成率、项目结 题率、项目经费使用率、 项目成果转化率等。
科研人员绩效指标
包括科研人员数量、科研 人员学历结构、科研人员 职称结构、科研人员成果 数量等。
科研成果绩效指标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 操作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 标体系,为高校科研经费的绩效审计 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 效益、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具有 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完善高校科 研管理机制,提高高校整体管理水平 。
对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对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4ca4ddf28ea81c758f5785c.png)
体系 的客观 、 学 与否 , 接影 响 到学 校 的整体 科 研水 平 。 科 直 本文拟在分析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的目的、 意义和原则 的基 础 上, 构建普通高 校科研评 价指标体 系。
一
建 立科研评价指标 体 系的 目的与意义
目标 明确 、 针对性 强的应用基础研究 ; 者 , 再 高校作 为一种 产 业, 对地域经济的发展有 着不 可推 卸 的责任 , 促进地 方产 业 界与高校联手开展 各种 类型的应用研 究 , 促进高校 与地方 互 惠互利 、 实现双赢 的 目标 , 高校科研 发展与 科研 管理 的重 是 头戏 。合理 的科研评 价指标体 系, 对整合 高校 的科 研资源 、 促进高校 自身 的科研 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 从而也 能够提 升学校 的整体科研 实力 。 2 提供激励的基础 。一 个学校科研评价体 系是否恰 当 、 .
维普资讯
第1 8卷 第 9期 ( 0 6年 9月 ) 20
山西 高等 学校 社会 科 学 学报
S I C E ESJ OC AL S I NC OURNAL OF CO L GE HANX L E S OF S I
Vo .1 1 No. 8 9
要的现实 意义 。
1提供科研导 向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 , . 客观公正 的科
研评价指标体系 , 对学校科学研究工作健康有序地 开展起 着 积极 地推动 与导 向作 用。高校拥 有 丰富的青 年人 才资源 和
高水平 的科技专家 , 人员更新流动快 、 学术思想 活跃 、 学科 门 类齐全 , 适合于进行 自由探索式 、 多学科交 叉性 的基础研究 ;
科研与教学不仅是高校 的两大基本任务 , 同时也是高 校 自身建设 与发展的两大 支柱。在 “ 以教学 促进 科研 , 以科 研 促进教学 ” 相长 的思想指 导下 , 众多高校都在加大科研投入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校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析摘要: 科学完善的科研绩效考评体系与高校科研实力的有效提升有一定关联。
针对我国高校现行的考评体系存在导向偏颇、主体失范、标准不适、方法单一、机制不全等问题,相应的改革和完善需要从几方面着手,包括:确立以人为本、创新为魂的评价导向,遴选公正权威的评价主体,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采用多维综合的评价方法和健全公开透明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校科研绩效评价建立健全科学的科研绩效考评体系是高校提升科研水平和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绩效考评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巫待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研究和完善。
1一、我国高校绩效管理评估体系存在问题分析目前我国高校缺乏完整、科学的绩效管理框架和相对应的有效实施工具。
由于缺乏对绩效管理地系统了解,或缺乏实施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工具,使得一些高校绩效管理得不到有效推行,有些虽然实行绩效管理,也往往把绩效管理的大部分工作集中在绩效考核上,而忽视了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和反馈,有的甚至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导致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从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上看,我国现行的高校科研绩效考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1、评价导向偏颇绩效评价是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具有极强的价值导向作用。
我国现行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存在重“物”考核轻“人”发展,重短期评价轻长远评价,重共性评价轻个性评价的倾向。
导向的偏颇导致了高校科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偏离良性发展的轨道,使部分学术人员在科研活动中避难就易,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效果、重包装轻创新等倾向,从而助长了科研上的急功近利,这不利于高校科研队伍创新水平的提高。
22、评价主体不规范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主体多元,从层次来看,有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有省市级、国家级相关部门。
虽然评价主体多元,但对评价主体素质和品格的要求却是统一的,即不仅要有高深的学术造诣,还应具有高尚的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考察高校科研绩效评价,评价主体的失范行为时有发生,如人情评价、关系评价、权力评价现象仍然存在,个别专家与被评人“里应外合”事后分课题要好处的评价歪风不时出现。
评审专家信誉制度尚未建立,有个别学术信誉受到质疑的“专家”还频繁出现在一些评审和鉴定活动中。
评价主体不规范直接影响了科研绩效评价活动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33、评价方法单一我国高校的科研评价大约经历了行政评价、同行评议、指标量化评价和国际徐国兴,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历史和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9):50-52.②曾练武,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0(3):107-109.③韩明,高校教师评价中的绩效管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33-135.科研计量评价等四个阶段。
尽管行政评价、同行评议、指标量化评价等评价方法在特定发展时期对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科研事业的发展,这些评价方法的弊端日益显现,如政治、人情等因素的干扰,缺乏公正科学的标准等。
虽然目前国际科研计量评价得到了国内科研产出评价部门的认同和广泛应用,但仍然存在着忽视差别、简单套用和视国际计量评价为唯一方法的倾向。
4、评价机制有待健全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科研绩效评价活动不够公开透明,部分评审、评价活动暗箱操作的现象还比较严重,重形式走过场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评审专家回避制度未得到很好的落实。
对于“非共识”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遴选和评价机制,不利于一些创新性科研项目的立项。
一些有潜力的青年学者由于资历不老、职称不高等原因被挡在课题资助的门外。
另外,评价结果通常只有合格或成功与否的信息,没有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给出改进和进一步发展的建议,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巫待建立和完善。
4二、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1、绩效考核指标产生方法缺乏科学性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有绩效指标的建立往往没有对现有组织的战略进行分解,指标来源不是基于战略,或与战略的相关性低,使得战略的执行不力,导致目标的实现困难。
现有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成效并不令人满意,存在许多函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受到最多批评的是评价指标不科学、不全面,争论最多的也是评价指标。
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绩效的评价理念和绩效管理不完善,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绩效指标管理体系。
一些高校自行制定考核标准的时候随意性强,将师德、敬业精神等在内的许多难以量化指标统统抛除在外;也有些高校为了便于操作,将所有指标都简单量化到考核系统中,缺乏科学性,在导向上很难与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相一致。
但不论怎样设计量化指标体系,一般只注重对教师劳动的结果进行评价,而不重视对教师劳动的开始准备及过程的评价。
2、高校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缺乏科学性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就可能导致绩效管理的导向出现偏差和畸形,如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的一系列问题。
究其根源还是由于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对于形成的绩效指标体系的运用方法不恰当,指标体系没有与战略相匹配,指标的权重选择不科学,不能正确反映战略目标。
53、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一些弊端国内众多高校无论是研究型、教学型还是研究教学并重型,都存在较严重的重科研、轻教学的考评取向。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没有考虑到学科的因素,基础教学的教师师生比例低,教学任务相对专业教师比较重,教师只能保证教学课时的同时,再去科研上下功夫,在双重压力之下,教学质量则很难得到保证。
目前,④王光彦,李元元,邱学青,李敏.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2):46-49.⑤刘兵,陈晓洁,林舜旺,绩效管理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92-94.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培养人才。
然而,由于目前高校间的评比、排名,都是以科研经费的多少,SCI文章的多少为主要依据。
不少高校为了追求名次,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上过分强调科研成果的数量,在评价教师业绩的时候,发表了多少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或完成了多少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往往成为了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至于一位老师在教学改革或课程设置上花了多少精力,或一名教师在培养学生方面投入了多少心血,却往往少有人过问。
三、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完善高校绩效评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确立以人为本、创新为魂的评价导向导向引导行为,正确的评价导向有利于高校学术人员形成正确的科研观,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改进高校科研绩效评价,首先必须改革重物轻人,重管理轻发展的倾向,确立以人为本、创新为魂的评价导向。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尊重学术人员、促进学术人员的发展作为科研绩效评价活动的出发点,不单纯以物评人,改变重科研成果考核轻科研人员发展的倾向。
创新为魂就是高校要注重科研产出的质量,在兼顾研究差异的前提下,在科研产出评价中突出创新水平的考量。
高校应当正确运用评价导向,加强学校科研工作的薄弱环节,促进学校科研队伍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推动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2、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对不同类型的科研活动,评价的标准应有所区别。
战略性基础研究应当强调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发展目标导向的有机结合,以科学技术前沿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质性贡献以及优秀人才培养为主要评价标准。
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强调科学发展目标导向,“主要以新发现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等原始创新性成果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评价标准。
应用研究应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以技术理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高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版权、标准、专有技术等)的产出、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要素为主要评价标准。
有关部门或单位应当针对不同的评审对象制定切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分配。
探索制定更加灵活的评价标准,为优秀拔尖人才创设宽松优越的学术环境,不能以每年发表论文或者出版专著的多少论成败。
63、采用多维综合的评价方法绩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用一种范式来一统天下已被证明是不可取的、不可行的。
以科研产出评价为例,随着评价实践的不断发展,现行的科研产出评价标准正在不断修正之中。
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科学论文是科学技术产出的一种忠实记录,刊物的影响因子,在宏观上用于判断科学技术产出的总体情况是有意义的,但不宜作为具体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标准。
要正确看待SCI、EI等数据库在科学技术评价中的作用。
SCI、EI等收录论文数量只是科学技术评价中的定量指标之一,反对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要提倡科学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强调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并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区别对待,避免绝对化。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实行分类评价是评价方法多维综合化⑥王楚鸿,欧宗标论以人为中心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8(4):119-121的重要内涵。
多维评价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现分类评价。
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传统学科和现代学科在学术评价方面应有所区别。
例如对于基础理论研究,学术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其在理论上是否有创新;对于应用研究成果,学术评价更多关注的是研究成果能否进行转化,能否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健全公开透明的评价机制公正、公开、透明的评价机制有助于当前各种评价、评审中的问题的解决。
高校要创新评价机制,严格评审程序,完善游戏规则。
在建立健全评价专家资格审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内外专家库的建立与共享,在评价工作中,严格实行回避制度与专家组定期轮换制度。
积极推进国际同行评议,尤其对国家重要研究领域和重大项目的评价要邀请国外专家参与。
重大项目的评审应采取记名投票方式,向社会公开评价专家名单,增强专家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建立评价意见的反馈机制和评价申诉制度。
公平对待“新面孔”和“非共识”项目。
对探索性强、风险性高的项目应当提供机会,并采取鼓励措施,在产出评价上探讨建立阶段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制度,防止以最终成败论英雄。
7四、科研评价机制方面的研究我国高校科研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由教育部委托高校研究机构评估方案课题组在1988年设计完成的。
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研究方向和任务、研究成果与人才培养、研究队伍和条件,一共有二十五个指标。
并且各相应指标的权重和分值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而且所有的指标都采用人均数和比例数两种方式描述。
8此后,我国的学者进一步在科研绩效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上都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工作,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的整体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科研评价的目的也由早期的只追求量不注重质,改变为追求科研潜力的挖掘和科研产出效率的提高。